⑴ 一篇介紹中國古代名人的文章(只要一個人)
【李白簡介】
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並稱「李杜」。唐代還有一位詩人叫李賀,號」詩鬼」,和李白有的一比。兩人統屬浪漫主義風格,想像奇偉,用詞誇張。但相比而言,李白詩多信筆揮撒,自然天成。李賀則多引用典章故事,刻意雕琢,用盡心機了。真可謂」嘔心瀝血」。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縣),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誕生於此。五歲時,其家遷入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縣)。二十歲時隻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縣)。他到處游歷,希望結交朋友,干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天寶初年,由道士吳人筠推薦,唐玄宗召他進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悔,於天寶三、四年間(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此後,他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祿山叛亂,他這時正隱居廬山,適逢永王李遴的大軍東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後來李遴反叛肅宗,被消滅,李白受牽連,被判處流放夜郎(今貴州省境內),中途遇赦放還,往來於潯陽(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病死於安徽當塗縣。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斗。它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像新奇,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存詩900餘首,有《李太白集》。
《新唐書·卷202·李白傳》
興聖皇帝九世孫。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龍初,遁還,客巴西。白之生,母夢長庚星,因以命之。十歲通詩書,既長,隱岷山。州舉有道,不應。蘇頲為益州長史,見白異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學,可比相如。」然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輕財重施。更客任城,與孔巢父、韓准、裴政、張叔明、陶沔居徂徠山,日沈飲,號「竹溪六逸」。
天寶初,南入會稽,與吳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長安。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仙人也!」言於玄宗,召見金鑾殿,論當世事,奏頌一篇。帝賜食,親為調羹,有詔供奉翰林。白猶與飲徒醉於市。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為樂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筆成文,婉麗精切無留思。帝愛其才,數宴見。白嘗侍帝,醉,使高力士脫靴。力士素貴,恥之,擿其詩以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沮止。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益驁放不自修,與知章、李適之、汝陽王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為「酒八仙人」。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白浮游四方,嘗乘舟與崔宗之自採石至金陵,著宮錦袍坐舟中,旁若無人。
安祿山反,轉側宿松、匡廬間,永王璘辟為府僚佐。璘起兵,逃還彭澤,璘敗,當誅。初,白游並州,見郭子儀,奇之。子儀嘗犯法,白為救免。至是子儀請解官以贖,有詔長流夜郎。會赦,還尋陽,坐事下獄。時宋若思將吳兵三千赴河南,道尋陽,釋囚辟為參謀,未幾辭職。李陽冰為當塗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遺召,而白已卒,年六十餘。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文苑下·李白傳》
山東人。少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父為任城尉,因家焉。少與魯中諸生孔巢父、韓沔、裴政、張叔明、陶沔等隱於徂徠山,酣歌縱酒,時號「竹溪六逸」。
天寶初,客游會稽,與道士吳筠隱於剡中。既而玄宗詔筠赴京師,筠薦之於朝,遣使召之,與筠俱待詔翰林。白既嗜酒,日與飲徒醉於酒肆。玄宗度曲,欲造樂府新詞,亟召白,白已卧於酒肆矣。召入,以水灑面,即令秉筆,頃之成十餘章,帝頗嘉之。嘗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脫靴,由是斥去。乃浪跡江湖,終日沉飲。時侍御史崔宗之謫官金陵,與白詩酒唱和。嘗月夜乘舟,自採石達金陵,白衣宮錦袍,於舟中顧瞻笑傲,傍若無人。
初,賀知章見白,賞之曰:「此天上謫仙人也。」祿山之亂,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為江淮兵馬都督、揚州節度大使,白在宣州謁見,遂辟為從事。永王謀亂,兵敗,白坐長流夜郎。後遇赦得還,竟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有文集二十卷,行於時。
關於李白出生地,眾說紛紜,今大致有兩種說法。其一,李白出生於中亞西域的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以東的托克馬克市附近),李白約五歲時,其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二,李白出生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縣)的青蓮鄉。這兩種說法,至少有一種是錯誤的。但是,兩種說法都有資料和歷史考證,讓人相信哪種,真是左右為難。)
⑵ 歷史文化散文
1.陳所巨《煙雨桃花潭》
[選段:他是那樣的認真,那樣地感恩,那樣地腳踏實地地感受著真實的人間煙火。所以他才真實地體味了桃花潭和汪倫對於他的比桃花潭水更深的真情。我總以為,青年李白與老年李白是迥然有異的兩個人,就像迥然有異的石頭和水。歲月太能改變一個人,而且是從外到里深刻的改變。有誰能風流倜儻一輩子?]
2.高鵬 《與歷史親近的時刻 》
[選段:我知道,我正在親近天安門,正在親近一部浩浩渺渺的中國歷史。刮過幾個世紀的朔風,羌鼓依然隱隱可聞:幡旗獵獵,狼煙四起,馬蹄沓沓,滾過了秦關漢堞,馱來了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彎弓射鵰,射向大漠渺渺,雕落之處,便隆起了一座巍峨大都,便騰飛了大漠龍蛇。又過了幾世紀,鳳陽布衣,揭竿再起,披甲穿鎧,轟隆隆嘩啦啦燒坍了百里流金的故都,鳳凰火中涅盤再生,重又壘造了個威凜凜加四海、剽悍悍震天下的北平之都。歷史真是太沉甸,行雲流水只瞬間,青史蝸喘卻千年。 ]
3.周國平《孔子的灑脫》
[選段:孔子是一個讀書人。一般讀書人寒窗苦讀,心中都懸著一個目標,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 為某方面的專門家,好在社會上混一個穩定的職業。說一個人不成器,就等於說他沒出息, 這是很忌諱的。孔子卻坦然說,一個真正的人本來就是不成器的。也確實有人譏他博學而無 所專長,他聽了自嘲說,那麼我就以趕馬車為專長罷。]
4.黃安詳《生命中的土地》
[選段:又一個「不知東方之既白」的夜晚,我們與東坡相會於書卷中,傾情地閱讀著這塊永遠讀不完、讀不透的土地。東坡之於蘇軾,就如南陽之於孔明、成都之於杜甫、嶽麓之於朱熹、桐城之於姚鼐……在一次又一次反復的吟誦中,我們對世界、對生命、對完美、對缺憾的體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們發現,東坡與蘇軾一起最終成為了我們精神的源泉與歸宿。 ]
5.林語堂《東坡居士》
[選段: 蘇東坡自己成立了一個救兒會,請心腸慈悲為人正直的鄰居讀書人古某擔任會長。救兒會向富人捐錢,請每年捐助十緡,多捐隨意,用此錢買米,買布,買棉被。古某掌管此錢,安國寺一個和尚當會計,主管賬目。這些人到各鄉村調查貧苦的孕婦,她們若應允養育嬰兒,則贈予金錢、食物、衣裳。蘇東坡說,如果一年能救一百個嬰兒,該是心頭一大喜事。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緡錢。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義。 ]
6.黃秋耘《行吟閣遐想》
[選段: 且說我那天來到了行吟閣畔,東湖兩岸,積雪茫茫,素裹紅裝,江山如畫,四顧無人,萬籟俱寂,連幾里外水鳥振翅的聲音都聽得到。我參觀過屈原紀念館之後,又在矗立湖濱的屈原像前憑吊一番。我彷彿看到這位項上掛著花環、腰間佩著長劍、足下穿著芒鞋的古代詩人,披發佇立,蹙額低吟:「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夫孰非義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彷彿看到穿著破舊的長袍、飄拂著長髯、背著雙手的聞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脈僨張,作獅子吼:「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有一句話能點著火,別看五千年沒有說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緘默?說不定是突然著了魔,突然青天里一個霹靂,爆一聲:『咱們的中國!』」後來這兩個形象就合而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為聞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
7.朱增泉《文赤壁》
[選段: 蘇東坡獲罪入獄,旋被朝廷發配來黃州,反而為他營造出了創作「三赤」名篇的主觀情緒和客觀環境。正是黃州落難這幾年,蘇東坡寫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後來朝廷發來誥命,任命他為「汝州團練副使」。其實那隻是一個虛職,掛職領一份錢糧而已。一個失意文人,被安排去當一名「武官」,真是陰差陽錯。 〕
8.沈紅《濕濕的想念》
[選段:七十年前,爺爺沿著一條玩水,走出大山,走進那所無法畢業的人生學校,讀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書.後來,因為肚子的困窘和頭腦的困惑,他也寫了許多本小書和大書,裡面有許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畫卷,這些文字與畫托舉的永遠是一個沃,水邊形成的理想。〕
9.胡弦《順著石板街走到從前》
[選段: 少數的石頭這見證過更久遠的歷史。這里是古代名將韓信、梁紅玉的出生地。韓世忠、梁紅玉曾駐兵於此與金兵對峙。金戈鐵馬的雜沓之聲,給這座古鎮平添了許多鐵血內涵和堅硬的元素。
征鐸、霜跡、黃河淮河運河的濤聲、深巷賣花聲、酒旗招展聲、吆喝聲、吳楚燕晉各地的方言……在巷子的隨便哪個地方靜靜站一站,都會有亦真亦幻之感,過去的時光和現在的時光交融在一起,歷史深遠的回聲悠悠傳來。無數風景在回聲中浮現,無數人間煙火、歌舞昇平和繁華豪奢依稀可見。〕
10.祝勇《泰州·桃花扇》
[選段: 泰州在宋明兩季,迎來它的全盛期。 徐一清先生在《泰州賦》中描述泰州:「泰州江北水鄉地,有異江南。其間大河開闊,風帆遠近;港汊曲折,蘆盪幽深。城皆環河,村必抱水。……萬篙齊舉,千舟競發……麥風秧雨,此唱彼和……」在滄海、河流、風帆、蘆葦之間,穿插著城垣、橋涵、街衢、老屋、鵝鴨、藕菱、清風、明月、玉簫、優伶……最常見的當然是貧家的女子,像秋冬兩季的薄雪,清新徹骨中,透著一種無法描述的溫存,保佑自己的家園。這是典型的中國式夢境,充滿水、植物與詩歌的芳香,以及人間煙火的迷人氣息。
然而,這兩個繁花似錦的朝代,不約而同地在血腥鏖戰中告終。來自北方的兩股勢力先後席捲了南方的江山,輕靈秀逸的南方,無法與金戈鐵馬的北方對峙和抗衡,在這樣的較量中,南方宛如所有的藝術品一樣變成易碎品,被突如其來的馬蹄毫不遲疑地踏碎,變成血泊里的粉末與殘片。在「快樂」一詞中,「樂」表明感受,而「快」,則是一種時間上的限定,它註明了歡樂的時間段落——對於它所有的時間承諾都是謊言。上帝通過嚴格的限制,實現對歡樂的定量分配。南方這種周期性的劫難,不知是否使人們意識到,在享樂與苦難之間,始終存在著一條隱約的線索?難道毀滅的咒語永遠尾隨在快樂之後,而極樂世界的盡頭,必然是死亡的深谷?〕
⑶ 一個關於著名歷史人物的文章800字以上
孔子「三十而立」,並開始授徒講學。凡帶上一點「束修」的,都收為學生。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學禮,可見孔子辦學已聲名遐邇。私學的創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受學的,幾乎遍及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魯定公九年(前501年)陽貨被逐,孔子才見用於魯,被任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歲。「行之一年,四方則之」。遂由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為大司寇。魯定公十年(前500年)齊魯夾谷之會,魯由孔子相禮。孔子認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早有防範,使齊君想用武力劫持魯君之預謀未能得逞,並運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齊侵佔的鄆、灌、龜陰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加強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提出「墮三都」的計劃,並通過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實施。由於孔子利用了三桓與其家臣的矛盾,季孫氏、叔孫氏同意各自毀掉了費邑與後邑。但孟孫氏被家臣公斂處父所煽動而反對墮成邑。定公圍之不克。孔子計劃受挫。孔子仕魯,齊人聞而懼,恐魯強而並己,乃饋女樂於魯定公與季桓子。季桓子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孔子政治抑負難以施展,遂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求等十餘弟子離開「父母之邦」,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周遊列國的顛沛流離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歲。先至衛國,始受衛靈公禮遇,後又受監視,恐獲罪,將適於陳。過匡地,被圍困五天。解圍後原欲過蒲至晉,因晉內亂而未往,只得又返衛。曾見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衛靈公怠於政,不用孔子。孔子說:「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後衛國內亂,孔子離衛經曹至宋。宋司馬桓魁欲殺孔子,孔子微服過宋經鄭至陳,是年孔子六十歲。其後孔子往返陳蔡多次,曾「厄於陳蔡之間」。據《史記》記載:因楚昭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圍孔子,致使絕糧七日。解圍後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衛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問曰,為政必以「正名」為先。返衛後,孔子雖受「養賢」之禮遇,但仍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歸魯,率軍在郎戰勝齊軍。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孔子遂歸魯,時孔子年六十八。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孔子生平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其學說不僅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發展進程,還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模式,成為東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論基礎。以孔子為代表創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流和基礎,時至今日仍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積極作用。孔子不僅屬於歷史,也屬於當代,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於學」。他善於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求學的,幾乎遍及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
⑷ 有什麼以中國歷史名人為題材的散文集(救)
《湮沒的輝煌》夏堅勇著,易中天的書也不錯啊。
⑸ 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散文家是誰
-----孟子。再過兩百年,或兩千年。孟子說不定比現在名氣還大。
為什麼呢?怎樣所渭成功?一篇華麗的散文,沒有普世思想也只有芸花一現。孟子不只是讓他的散文充滿文采與氣勢,更關鍵地是他把他的仁政思想放在了裡面。今天我們還在說民心向背,民為重,民本思想,仁者無敵,多道多助,失道寡助,性本善等等的話,早在兩千多年前孟子就已把他們當做普世價值觀來向世人推廣了。
在思想上,「孔孟」並稱,《孟子》做為儒家典籍,「四書」之一,自從宋、元、明、清以來,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理論上純粹宏博。直到今天,他的理論仍然是中華文化的一朵奇葩。
在文學藝術上,《孟子》文章也極雄健優美。議論風發,文辭華贍,氣勢磅礴,奔放不羈,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風格,其思想的犀利和性格的剛烈在先秦諸子中獨樹一幟;是極富感染力的文學散文。 《孟子》素以富於「文學」性而著稱,其論說方式更多帶有「論辯」色彩。從散文藝術的角度看,一是語言特色與技巧比《論語》更有文采和富於氣勢。二是論辯藝術上以知言善辯著稱,在中國文學史、美學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氣」這一概念,形成了剛柔相濟而析義極精的論辯藝術。三是在邏輯性及其文體特徵上,孟子論辯所向披靡,無往不勝,有著嚴密的邏輯性。辯難體散文,當自孟子始。
⑹ 有關歷史名人的文章
7、陳毅
風趣的陳毅
建國初期,陳毅任上海市長。有一次對工商界人士演講,講台上擺放著名貴的鮮花和精美的茶具。陳毅一上台就說:"我這個人講話容易激動,激動起來容易手舞足蹈,講桌上的這些東西,要是被我碰壞,我這個供給制的市長,實在賠償不起,所以我請求支持會議主持人,還是先把這些東西'精兵簡政'撤下去吧。"會場上的人們立刻發出了輕松的笑聲。
在60年代的一個會議上,陳毅為落實知識分子政策而大聲疾呼:"不能夠經過了幾十年改造、考驗,還把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這項帽子戴在所有知識分子頭上!"說到這里,陳毅摘下帽子,向參加會議的知識分於代表鞠了一躬,然後大聲說道:"今天,我給你們行脫帽禮!"這真摯的感情和恰到好處的幽默,使與會者為之動容。
陳毅講話大都不用稿子。但是,他出口成章,侃侃而談,常常以機敏而風趣的言辭使聽者折服。在一次會議上,有人看見他拿著一份稿紙,還不時地低下頭看看,後來竟發現那是一張白紙。"陳總,您怎麼用張空白的發言稿啊?"會後有人問他。他回答說:"不用稿子,人家會講我不嚴肅,信口開河。"
8、周總理
周總理的樸素生活
周恩來總理居住在中南海西花廳,過著儉朴的生活。這從他居住的房屋及院落都可以看得出來。自他住進來以後,不許裝修與翻新房屋及庭院。
60年代初,周恩來身邊工作人員乘總理出國訪問的機會,為了保護與加固建築物,他們搶時間只搞了點簡單的內裝修,更換了窗簾、洗臉池與浴缸。周恩來回國見了十分生氣,將他們狠狠地批評了一頓。事後,他語重心長地對身邊人員說:"我身為總理,帶一個好頭,影響一大片;帶一個壞頭,也影響一大片。所以,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你們花那麼多錢,把我的房子搞得那麼好,群眾怎麼看?一旦大家都學著修起房子來,在群 眾中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周恩來的這一番話發人深省。自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敢提及裝修房屋之事了。
鄧穎超在悼念周恩來的文中說: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這個海棠花盛開的院落,就愛上了海棠花,也就愛上了這個院落,選定這個院落,到這個盛開著海棠花的院落來居住,整整居住了26年,這里始終保持著庄嚴、幽靜、美麗與樸素的開國總理風格。
正如陳毅元帥所說:"廉潔奉公,以正治國者周恩來也。"
⑺ 求歷史人物散文
梁衡有很多評論古人的文章,比如評價辛棄疾的《把欄桿拍遍》,比如評價李清照的《亂世中的美神》。還有趙劍敏的《竹林七賢》一書,全書都是評價古人的散文。很有文學素養。
⑻ 中國歷史上所有的名書 名篇 名散文 名詩……的名字
名書:抄《史記》,《資襲治通鑒》,《顏氏家訓》,《世說新語》,《古文觀止》,《詩經》······
名篇:《岳陽樓記》,《出師表》······
名詩的話就太多了,建議去看看什麼必背優秀詩文之類的,名篇和名詩也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