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中國近代歷史人物關系圖

中國近代歷史人物關系圖

發布時間:2021-03-07 03:56:18

㈠ 中國近代史著名人物有哪些

1、曾國藩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曾國藩在治軍方略上苦費心機,主張用儒家學說治軍,即用封建倫理綱常去教育官兵,以仁禮忠信作為治軍之本去陶冶官兵,他的目的就是要以此來維系軍心,培植出一支完全絕對服從於自己的私家軍隊。所以他認為,「用兵者必先自治,而後制敵。」

2、林則徐

林則徐,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福建侯官縣人。林則徐從政40年,歷官13省,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階級改革派的代表人物。

作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鎮壓過少數民族起義,但在中華民族面臨淪入半殖民地的緊要關頭,他挺身而出,「置禍福榮辱於度外」,堅決實行禁煙,抵抗外國武裝侵略,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還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發展民族工商業。林則徐是中國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

3、李鴻章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稱「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李鴻章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

對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與曾國藩等人主導洋務運動是其進步的表現。

他也有外交上維護中國的事跡,如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獨自前往談判,最終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戰爭處於不利情況時曾主動用最小代價來達成和解等,都是他衛國有利的一面。

4、蔣介石

蔣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幼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後改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是近代中國著名政治人物及軍事家。蔣介石一生的言論、文電極多,散見於報刊和內部檔案。台灣當局編有他的《全集》、《思想言論總集》等。

離大陸前自撰或署名發表著作有《西安半月記》、《中國之命運》、《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在台出版的言論集有《蔣總統言論匯編》、《先總統蔣公全集》、《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等。

5、左宗棠

左宗棠,漢族,字季高,一字朴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他是軍事家、政治家、湘軍著名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左宗棠著有《楚軍營制》《朴存閣農書》等,其奏稿、文牘等輯為《左文襄公全集》,後人又輯有《左宗棠全集》。

㈡ 中國近代史中的所有派別的介紹

洋務派:
代表人物:曾國藩、李鴻章、奕忻
主張:器物變革,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自強」 (目的在於維護統治)
洋務運動:中心內容在於「練兵制器」1861年曾國藩創辦安慶軍械所開始到1895年甲午戰爭威海衛戰役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止。1861年,曾國藩創辦安慶軍械所;1863年李鴻章創辦江南製造總局; 1863年廣方言館;1862年京師同文館;70年代,李鴻章開辦了輪船招商局
影響:洋務運動不可能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是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外國的經濟實力的擴張也起了一些抵製作用。

維新派:
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
主張:
政治上:君主立憲(目的在於維護統治)
經濟上:發展資本主義
思想上:廢八股、設學校,學習西方先進科學知識
變法維新運動: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發動「公車上書」 ;康有為辦強學會,出版《中外紀聞》鼓吹變法;上海的《時務報》和天津的《國聞報》,都十分有名;譚嗣同在湖南長沙創設南學會、出版《湘報》,辦時務學堂。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實行變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失敗
意義:戊戌變法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政治運動,也是一場試圖把中國改革成近代化國家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大大有利於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

革命派:
代表人物:孫中山
主張:「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民族、民權、民生」
辛亥革命: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創辦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選舉孫中山為總理,這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的政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史稱「辛亥革命」。湖北軍政府成立,定國號中華民國。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布中華民國成立。
意義:辛亥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引起了人們思想觀念的巨大變革,革除了一些封建陋習,促進了中國思想解放與生活近代化的發展。

頑固派:
代表人物:慈禧太後
主張:維護清朝統治,
就是一方面破壞和抵制各種把中國推向近代化的運動,一方面又迫與輿論和民眾壓力,不得以在20世紀初實行新政和預備立憲

還有農民階級,如太平天國,義和團。二者有所區別。太平天國領導人是洪秀全,主張當然是建立自己的絕對平均的「天朝」。義和團最初領導人是朱紅燈,主張「扶清滅洋」。
太平天國運動:1851年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改稱天京。頒布《天朝田畝制度》。1856年太平天國發生天京變亂,使太平天國由盛轉衰。提出了一個新的施政綱領——《資政新篇》。《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太平天國運動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是幾千年中國農民運動的最高峰。它在反對封建主義的同時,又擔負起反對外國侵略的任務。太平天國某些領袖還提出學習西方,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這也是以往農民戰爭所沒有的。
義和團運動:起於山東,盛於直隸;1899年,朱紅燈領導義和團在山東平原縣起義,義和團運動是農民自發的反帝愛國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促進了人民的覺醒,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下,義和團運動失敗了。

㈢ 中國近代史中有哪些偉人

1、曾國藩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曾國藩在治軍方略上苦費心機,主張用儒家學說治軍,即用封建倫理綱常去教育官兵,以仁禮忠信作為治軍之本去陶冶官兵,他的目的就是要以此來維系軍心,培植出一支完全絕對服從於自己的私家軍隊。所以他認為,「用兵者必先自治,而後制敵。」

2、林則徐

林則徐,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福建侯官縣人。林則徐從政40年,歷官13省,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階級改革派的代表人物。

作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鎮壓過少數民族起義,但在中華民族面臨淪入半殖民地的緊要關頭,他挺身而出,「置禍福榮辱於度外」,堅決實行禁煙,抵抗外國武裝侵略,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還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發展民族工商業。林則徐是中國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

3、李鴻章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稱「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李鴻章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

對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與曾國藩等人主導洋務運動是其進步的表現。

他也有外交上維護中國的事跡,如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獨自前往談判,最終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戰爭處於不利情況時曾主動用最小代價來達成和解等,都是他衛國有利的一面。

4、蔣介石

蔣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幼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後改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是近代中國著名政治人物及軍事家。蔣介石一生的言論、文電極多,散見於報刊和內部檔案。台灣當局編有他的《全集》、《思想言論總集》等。

離大陸前自撰或署名發表著作有《西安半月記》、《中國之命運》、《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在台出版的言論集有《蔣總統言論匯編》、《先總統蔣公全集》、《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等。

5、左宗棠

左宗棠,漢族,字季高,一字朴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他是軍事家、政治家、湘軍著名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左宗棠著有《楚軍營制》《朴存閣農書》等,其奏稿、文牘等輯為《左文襄公全集》,後人又輯有《左宗棠全集》。

㈣ 中國近代史的民族英雄都有誰

鄧世昌、林則徐、左寶貴、馮子材、關天培等。

1、鄧世昌

鄧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男,漢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廣府人,籍貫廣東番禺縣龍導尾鄉(現為廣州市海珠區),清末北洋水師將領,民族英雄。

鄧世昌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願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為致遠號巡洋艦管帶(即艦長)。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謚壯節公,追封太子少保銜。光緒帝輓聯如此寫道: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2、林則徐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福建侯官縣人。

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1839年,林則徐於廣東禁煙時,派人明察暗訪,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並將沒收鴉片於1839年6月3日在虎門銷毀。虎門銷煙使中英關系陷入極度緊張狀態,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入侵中國的借口。

盡管林則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對於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貿易則持開放態度,主張學其優而用之。根據文獻記載,他至少略通英、葡兩種外語,且著力翻譯西方報刊和書籍。

晚清思想家魏源將林則徐及幕僚翻譯的文書合編為《海國圖志》,此書對晚清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都具有啟發作用。

3、左寶貴

左寶貴(1837~1894年),字冠廷,山東費縣地方集(今屬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人,回族。清末著名民族英雄,甲午戰爭「三英」之一。

出生於貧農家庭,幼時父母雙亡,家無恆產。清咸豐六年,投效軍營,歷任千總、游擊、副將、廣東高州鎮總兵等職,並以提督記名。治軍嚴肅,重文愛勇,多次參與鎮壓農民起義。

清政府頒賞獎武金牌,賜賞穿黃馬褂,頭品頂戴,賞戴雙眼花翎,予「鏗色巴圖魯」勇號,封建威將軍。參與修築了關外鐵路,開辦多處金礦,並捐資建學,設置慈善衛生機構,深受民眾愛戴。

1894年7月,日本發動侵朝戰爭,向中國軍隊挑釁。左寶貴入駐平壤率部拚死抗敵,壯烈犧牲 ,入祀昭忠祠,贈太子少保銜,謚號「忠壯」,事跡付國史館立傳。

4、馮子材

馮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干,號萃亭,漢族,生於廣東欽州沙尾村(今屬廣西欽州沙尾村),晚清抗法名將,民族英雄。

馮子材自幼父母雙亡,流落江湖,歷任廣西、貴州提督。咸豐年間從向榮、張國梁鎮壓太平軍,中法戰爭時,已年近70,起用為廣西關外軍務幫辦,取得了鎮南關之戰勝利。

攻克文淵、諒山,重創法軍司令尼格里,授雲南提督。甲午戰爭間奉調駐守鎮江,官終貴州提督。治軍四十餘年,寒素如故。

在中法鎮南關之戰,面對拖著大炮,氣勢洶洶而來的法軍,馮子材身著短衣,腳穿草鞋,持矛沖出,撲向法軍,身後緊跟著他的兩個兒子,也仗矛沖鋒。

在馮子材的感召下,「諸軍以子材年七十,奮身陷陣,皆感奮,殊死斗。關外游勇客民亦助戰,斬法將數十人,追至關外二十里而還」。

最終鎮南關之戰取得勝利,法軍倉皇逃走。馮子材乘勝追擊,法軍佔領的諒山等地被陸續奪回,法軍被殲滅的有千餘人。法國內閣總理茹費里因此倒台。

光緒二十九年馮子材病逝,享年85歲。馮子材病逝後葬於欽州,朝廷詔予於欽州城東南隅建「馮勇毅公專祠」紀念,稱「宮保祠」。

5、關天培

關天培(1781年1月8日-1841年2月26日),字仲因,號滋圃,江蘇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淮安市淮安區)人,清朝著名愛國名將,民族英雄。

歷任把總、千總、守備、參將、副將、提督等要職。在任廣東大清水師提督其間,全力支持民族英雄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初六,英軍對虎門要塞發動總攻,關天培親自指揮,盡管守軍人數低於對方數倍,面對英軍猛攻,仍死守陣地,頑強抵抗。

最終因援軍未至,被槍彈擊中,壯烈殉國。朝廷追謚為忠節,加封振威將軍。

關天培著有《籌海初集》及訓練圖表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民族英雄

㈤ 中國近代歷史名人

最有名的是孫中山,另外有洪秀全,陳獨秀,胡適,魯迅,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朱德

㈥ 中國近代史人物

張學良(1901-2001) 字漢卿,遼寧省海城人,一級陸軍上將,長城抗戰時為陸海空副總司令,北平軍分會代理委員長。張學良的父親為東北軍領袖張作霖。張作霖為了培養兒子將來承位,光宗耀祖,在張學良很小時,就聘請專人教他文化和科技知識。1918年張學良17歲,即被任命為衛隊旅營長,以後又送他進東北講武堂學習軍事。1920年,19歲的張學良晉升為少將旅長,以後又兼任了航空學校校長,籌劃建立了空軍和海軍,嚴格選拔和訓練各種人才,為東北軍的振興打下了基礎。在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戰爭中,他以第三軍軍長的身分,率部一直打到了天津。1928年,蔣、馮、閻、桂聯合北伐,張學良以京漢線總指揮身分率軍與之對抗,結果連遭失敗,張作霖只好下令撤退。6月4日當張作霖乘坐的專列行駛到沈陽皇姑屯時,被日軍炸彈炸毀,張作霖受傷身亡。張學良就任東三省保安司令,他不顧日本的威脅利誘,為了維護祖國統一,毅然決定易幟,接受南京政府的領導,隨後南京國民政府任命張學良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官。1930年5月,蔣、馮、閻的中原大戰爆發,兩派都派人聯絡張學良,張學良權衡再三,出兵幫助蔣介石打敗了馮、閻聯軍,蔣封張學良為陸海空副總司令,並把華北大權交給他。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東北淪喪,華北受侵,張學良判斷失誤(同時也為保存自己的實力)面對日本的侵略下達不抵抗的命令。蔣介石為了平息全國民眾的怨情,逼張學良引咎自辭,張學良只得於1933年3月11日通電下野,出國去療養,蔣介石安排何應欽接替了張學良北平軍分會代委員長的職務。1934年1月張學良被蔣介石從國外召回,先後任他為鄂豫皖三省「剿總」副司令,西北「剿總」副司令,代理總司令職務。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與西北軍將領楊虎城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扣留了蔣介石逼他答應抗日。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決。但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後,卻被秘密軟禁起來,由大陸到台灣,幾十年失去了自由。

張作霖(1875.3.19——1928.6.4),

奉系軍閥首領,字雨亭。1875年3月19日出生於遼寧海城縣城西小窪村(今盤錦市大窪縣東風鎮葉家村張家窩棚屯)。

張作霖幼年家境貧寒,為人放豬,12歲時去私塾偷聽,被塾師楊景鎮發現後允其免費讀書。14歲時父親去世,隨母親前往鎮安縣(今黑山縣)投奔外祖父。為謀生賣過包子,當過貨郎,學過木匠,後跟隨繼父學獸醫、相馬。

1894年因為報父仇殺人而流落至營口,適逢甲午戰爭爆發,便投入駐營口田莊台的毅軍,後因表現出眾,被提拔為毅軍統領宋慶的衛士,後升任伍長。甲午戰爭失敗後,1895年3月被遣返,回到故里,投身草莽。1902年被官府收編,任巡警馬隊幫帶、統帶,因剿匪有功升為洮南鎮守使。

武昌起義時,張作霖起兵勤王,任「奉天國民保安會」軍事部副部長,鎮壓革命軍,受到清廷破格升賞,出任「關外練兵大臣」,賞頂戴花翎,被派任掌管奉軍軍事大權的巡防營務處總辦,成為奉天省地方最大的軍事首領。袁世凱出任大總統後,1912年被任命為第27師中將師長,袁世凱稱帝後,被封為子爵、盛武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兼巡按使;袁死後,被北京政府任命為奉天督軍兼省長、東三省巡閱使,在日本幫助下控制了遼吉黑三省,成為奉系首領。此後,張作霖以東北為基地,向關內擴張勢力。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前,與直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府。

1922年4月,發動第一次直奉戰爭。戰敗後,張作霖挾「東三省議會」推舉自己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宣布東北自治。1924年發動第二次直奉戰爭,打敗直系軍閥,控制北洋政府。1926年稱安國軍總司令。1927年4月,殺害了共產黨人李大釗等35名愛國進步人士。

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並組成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第32屆、也是最後一屆內閣,成為北洋軍政權最後一個統治者。

1928年4月,在蔣、馮、閻、桂四大集團軍的攻擊下,奉軍全線崩潰。6月2日,張作霖聲言退出北京。由於他沒有滿足日本帝國主義的全部要求(包括開礦、設廠、移民和在葫蘆島築港等),1928年6月4月晨5時許,當張作霖所乘由北京返回奉天專列駛到皇姑屯附近的京奉、南滿兩鐵路交匯處橋洞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先埋好的炸彈炸毀,這位亂世梟雄身受重傷,當日逝世,時年53歲。

曾國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謚文正,湖南人。中國清朝時期的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中興名臣」之一,也是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湖南長沙府湘鄉白楊坪人,現屬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鎮天子坪。

曾國藩,字伯函,號滌生。1811年出生於湖南省雙峰縣井字鎮荷葉塘的一個豪門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祖輩以農為主,生活較為寬裕。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閱歷豐富;父親曾麟書身為塾師秀才,作為長子長孫的曾國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輩的倫理教育了。

曾國藩6歲時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時能讀周禮,史記文選,並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俱佳列為優等,可見他自幼天資聰明,勤奮好學。至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並與歐陽滄溟之女成婚。

曾國藩28歲便考中了進士,從此之後,他一步一階的踏上仕途之路,並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門生。在京十多年間,他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文淵閣值閣事,內閣學士,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曾國藩就是沿著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從七品一躍而為二品大員,

曾國藩的一生是和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分不開的。1852年,曾國藩因母喪在家。這時太平天國的起義已席捲半個中國,盡管清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八旗、綠營官兵來對付太平軍,可是這支腐朽的武裝不堪一擊。因此,清政府屢次頒發獎勵團練的命令,力圖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製革命勢力的發展,這就為曾國藩的湘軍的出現,提供了一個機會。1853年藉著清政府給予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他因勢在其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復雜的人際關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軍。曾國藩殘酷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用刑苛酷,史稱「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審匪類,解到重則立決,輕則斃之杖下,又輕則鞭之千百。……案至即時訊供,即時正法,亦無所期待遷延」。不僅他自己直接殺人,他的父親和四弟也殺人,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稱呼為「曾剃頭」、「曾屠戶」。據說,南京小孩夜哭,媽媽說「曾剃頭來了」,小孩就不哭了。在和太平軍作戰中,曾國藩用劫掠財物、封官賞爵的辦法來鼓舞士氣,養成湘軍兇悍領殘的本性。湘軍在軍事素質落後的清朝武裝力量中成為中國南方地區與太平天國軍事力量作戰的主力之一。曾國藩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

曾國藩一生著述頗多,但以《家書》流傳最廣,影響最大。1879年,也就是曾國藩死後7年,傳忠書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鴻章編校的《曾文正公家書》。

曾國藩本人也善於運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鴻章都與他有密切關系。左宗棠、李鴻章等稱呼曾國藩為老師。曾國藩曾說「李少荃拚命做官,俞蔭甫(俞樾)拚命著書」。

太平天國失敗後,太平軍在江北的余部與捻軍匯合,清廷命曾國藩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曾國藩帶領湘軍二萬,淮軍六萬,配備洋槍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針是「重迎剿,不重尾追」,並提出「重點設防」等計劃,妄圖把捻軍阻擊在運河、沙河地區,使捻軍無處可逃,然後加以消滅。但是捻軍突破了曾國藩的防線,進入山東,使曾國藩的戰略計劃全部破產。曾國藩被免職,由李鴻章接代。

1870年,正在直隸總督任上的曾國藩奉命前往天津辦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數千名群眾因懷疑天主教堂以育嬰堂為晃子拐騙人口、虐殺嬰兒,群集在法國天主教堂前面。法國領事豐大業認為官方沒有認真彈壓,持槍在街上碰到天津知縣劉傑,因發生爭執開槍射擊,當場擊死劉傑僕人一人,民眾激憤之下先殺死了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及其秘書西門,之後又殺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國領事館人員、2名法國僑民、3名俄國僑民和30多名中國信徒,焚毀了法國領事館、望海樓天主堂以及當地英美傳教士開辦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發生後,英、美、法等國聯合提出抗議,並出動軍艦逞威。曾國藩到天津後,考量當時局勢,不願與法國開戰,「但冀和局之速成,不問情罪之一當否」,在法國的要求下,商議決定最後處死為首殺人的18人,充軍流放25人,並將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被革職充軍發配到黑龍江,賠償外國人的損失46萬兩銀,並由崇厚派使團至法國道歉。這個交涉結果,朝廷人士及民眾輿論均甚為不滿,使曾國藩的聲譽大受影響,引起全國朝野的垂罵,連他的湖南同鄉,也把他在湖廣會館誇耀其功名的匾額砸爛焚毀。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歷: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贈太傅,死後被謚「文正」。其家族後代多出官宦,如曾紀澤等。

㈦ 幫我找10個中國近代風雲人物

1、林則徐(1785~1850),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唐朝莆田望族九牧林後裔,清朝中期戶籍福建侯官。嘉慶三年(1798年),林則徐中秀才,就讀鰲峰書院。嘉慶九年(1804年)中舉,任廈門海防同知書記,後入福建巡撫張師誠幕府。嘉慶十六年(1811年)進士,選為庶吉士,授編修。先後任江西鄉試副考官、雲南鄉試正考官。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任江南道監察御史轉浙江杭嘉湖道,任上修海塘,興水利,發展農業,頗有政聲。他於道光二十年(1840年)受命欽差大臣赴廣東禁煙。他雷厲風行,嚴禁鴉片,在虎門公眾銷毀沒收的鴉片煙237萬斤,取得禁煙運動的勝利,名振中外。鴉片戰爭時期主張嚴禁鴉片、抵抗侵略的愛國政治家。史學界稱他為近代中國的第一人臣、中國近代「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偉大的愛國主義者。謚號文忠。

2、曾國藩(1811-1872年),字伯函,號滌生,湖南長沙府湘鄉縣人,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有的評論者說:如果以人物斷代的話,曾國藩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最後一人,近代歷史上的第一人。這句話從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國藩的個人作用和影響。他也是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人物。曾國藩出生於清代一個地主家庭,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同年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列為優等。道光十三年(1833)入縣學為秀才。翌年中舉人。此後赴京會試,一再落榜。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貢士,旋赴殿試,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咸豐二年(1852年),曾國藩因母喪在家。這時太平天國的起義已席捲半個中國,盡管清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八旗、綠營官兵來對付太平軍,可是這支腐朽的武裝不堪一擊。因此,清政府屢次頒發獎勵團練的命令,力圖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製革命勢力的發展,這就為曾國藩的湘軍的出現,提供了一個機會。咸豐三年(1853年)藉著清政府給予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他因勢在其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復雜的人際關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勇。湘軍在軍事素質落後的清朝武裝力量中成為中國南方地區與太平天國軍事力量作戰的主力之一。曾國藩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1864年,湘軍在其弟曾國荃的率領下攻下天京,成為鎮壓太平天國的功臣。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隸總督任上的曾國藩奉命前往天津辦理天津教案,處置不當,引起各界不滿。謚曰文正。

3、李鴻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本名章桐,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忠。淮軍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晚清重臣。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歲的李鴻章考中進士,選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同時,受業曾國藩門下,講求經世之學。赴京途中,曾寫下膾炙人口的《入都》詩十首,為世所傳誦。有「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一句。他以詩言志,有「遍交海內知名士,去訪京師有道人」之宏願。咸豐八年(1858年)冬,李鴻章入曾國藩幕府襄辦營務,負責起草文書。咸豐十年(1860年),李鴻章統帶淮揚水師。湘軍佔領安慶後,被曾國藩奏薦「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帶募勇。同治二年(1863年)和三年(1864年),李鴻章率淮軍攻陷蘇州、常州等地,和湘軍一起基本剿滅太平天國。接著李鴻章又鎮壓了捻軍,因功加封為協辦大學士,且保住了即將崩潰的清王朝,因此被譽為「中興名臣」。捻軍覆滅後,清廷開復李鴻章迭次降革處分,並賞加太子太保銜,授湖廣總督協辦大學士。後因成功調解天津教案,被任命為直隸總督,旋兼任北洋通商事務大臣。同治十一年(1872年),加授武英殿大學士。自此,李鴻章在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達25年,參與了清政府有關內政、外交、經濟、軍事等一系列重大舉措,成為清廷倚作畿疆門戶、恃若長城的股肱重臣。而以他為領袖,由淮軍將領、幕僚以及一批志同道合的官僚組成的淮系集團,成為當時實力最強的一個洋務派集團,並在其帶領下,開始了中國早期的洋務——自強——近代化運動。19世紀70年代出任直隸總督後,責任愈巨,視野愈闊,綜觀世界各國的發展,李鴻章痛感中國之積弱不振,原因在於「患貧」,得出「富強相因」,「必先富而後能強」的認識,將洋務運動的重點轉向「求富」。 同治十一年底,他首創中國近代最大的民用企業——輪船招商局。在經營方針上,也逐漸由官督商辦轉向官商合辦,從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中國近代化開始的標志。甲午戰爭兵敗,洋務運動宣告失敗。1895年,李鴻章在日本馬關簽訂了《馬關條約》。1901年9月7日,李鴻章代表大清國與11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的李鴻章,在簽字回來後再一次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塊」,「痰咳不支,飲食不進」。醫生診斷為:胃血管破裂。1901年11月7日,這位大清重臣已處在油盡燈枯之際,他「久經患難,今當垂暮,復遭此變,憂郁成疾,已乖常度」。

4、孫中山(1866.11.12—1925.03.12),名孫文,字載之,號逸仙。中國近代民主主義革命的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創始人,三民主義的倡導者。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1905年8月在日本東京領導成立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制訂「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創辦《民報》,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同改良派圍繞革命與保皇問題展開激烈論戰。同時積極在國內外發展同盟會組織,聯絡華僑、會黨和新軍,在兩廣、雲南等地發動一系列武裝反清起義。1911年10月,聽聞武昌起義爆發,孫中山即離美赴歐進行外交活動。1911年12月25日回到上海,被十七省代表會議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職,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成臨時參議院,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由於立憲派與其他勢力對袁世凱的支持及革命黨人的妥協,被迫於4月1日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同年8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被推為理事長。1913年,因「宋教仁案」,發動「二次革命」討袁世凱,宣告失敗。1917年,為反對段祺瑞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南下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成護法軍政府,史稱「護法運動」。1919年創辦《星期評論》和《建設》雜志,發表《實業計劃》,並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任總理。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把舊三民主義發展成為新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與舊三民主義最大的不同是:明確的提出了反帝綱領。)促成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後創辦黃埔軍校,指揮平定廣州商團叛亂。同年11月,應北京政府邀請,扶病北上討論國事,提出召開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以謀中國的統一與建設的主張,同帝國主義和國內軍閥勢力作不懈斗爭。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黨綱、黨章,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同時創辦黃埔軍官學校,訓練革命武裝幹部。同年10月在鎮壓 廣州商團叛亂後,應北京政府之邀,他扶病北上共商國事因積勞病劇,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1929年6月1日,根據其生前遺願,將陵墓永久遷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5、袁世凱(1859~1916),字慰亭(又作慰庭),號容庵,漢族,河南項城人。1859年9月16日,袁世凱生於河南省項城市王明口鎮袁寨村一個世代官宦的家族。1876年(光緒二年)、1879年(光緒五年),袁世凱兩次鄉試都未考中,遂決計棄文就武。1881年(光緒七年),袁世凱至山東登州,投靠保慶的結拜兄弟吳長慶,任「慶軍」營務處會辦。吳長慶為淮軍統領,統率慶軍六營駐防登州,督辦山東防務。1882年(光緒八年),朝鮮發生壬午軍亂,當年23歲的袁世凱跟隨吳長慶的部隊東渡朝鮮,以「駐扎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身份駐藩屬國朝鮮,協助朝鮮訓練新軍並控制稅務。以整頓軍紀和鎮壓兵變有功,為朝鮮國王所看重,並得清政府獎敘五品同知銜。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袁世凱由軍務處大臣榮祿、李鴻藻等奏派擴練駐天津小站的定武軍,更名為「新建陸軍」。聘德國軍官十餘人擔任教習,又從天津武備學堂中挑選百餘名學生任各級軍官,以加強對全軍的控制。這些人以後大都成為清末民初的軍政要人。小站練兵是中國新式軍隊發展的轉折點,也奠定了袁世凱一生事業的基礎。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據傳袁世凱將圍園殺後的消息告訴忠於慈禧太後的榮祿,結果戊戌變法失敗,皇帝失去政權並遭軟禁。6月,袁世凱升任工部右侍郎。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冬,因義和團在山東的排外行為引起各國不滿,清廷被迫撤換縱容拳民的山東巡撫毓賢,代之以袁世凱。袁到任後,對拳民加以驅散,令其在山東無法立足,逃往天津、北京一帶,山東在袁世凱治下維持穩定,並且加入東南互保。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11月,繼李鴻章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1月25日,袁世凱及各北洋將領通電支持共和。2月15日,南京參議院正式選舉袁為臨時大總統。袁於3月10日於北京就職。袁就職之後,堅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同時積極與列強交涉,維持了中國對蒙古和西藏的主權。9月20日,袁世凱頒布《整飭倫常令》,下令「尊崇倫常」。1913年(中華民國二年)10月6日,國會選舉袁世凱為第一任大總統。同年,袁世凱政府制訂了《國會組織法》、《公務員獎懲條例》和《文官考試法》,建立了中國近代司法制度。同年袁世凱斷然拒絕承認英國企圖分裂西藏的麥克馬洪線,維護了西藏的領土主權。1914年(中華民國三年),1月,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會。廢止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於5月正式推出新的《袁氏記法》,改內閣制為總統制。積極發展民族工業,統一貨幣,鑄造「袁世凱銀元」(又稱袁大頭)。整理和健全財政稅收制度,實現了財政收支平衡。同年成立了審判官吏貪污罪行的特別法院——平政院。1915年(中華民國四年),1月,袁世凱以大總統令公布《頒定教育要旨》,大力發展教育。5月,袁世凱在日本外交壓力下,接受了干涉中國內政的「二十一條」中部分條款,使其政績蒙上污點。12月,袁世凱宣布恢復中國的君主制,建立中華帝國,並改元洪憲。同年,經過袁世凱政府立場強硬的談判,中、俄、蒙簽訂《恰克圖協約》,外蒙古分裂勢力於6月9日取消獨立,俄國承認外蒙古為中國領土。1916年(中華民國五年)3月22日,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年號,5月下旬憂憤成疾。6月6日,袁世凱因尿毒症不治而病逝,時年57歲。同年8月24日正式歸葬於河南安陽。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爭議的是戊戌告密事件,與日簽署《二十一條》,洪憲帝制等。他是北洋軍閥首領,在辛亥革命後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在位期間積極發展實業,統一幣制,捍衛國土,維護了中國對蒙古和西藏的主權。建立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新式陸軍,創立近代司法和教育制度。

6、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光緒舉人等。漢族,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國的思想啟蒙者,深度參與了中國從舊社會向現代社會變革的偉大社會活動家,民初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聞報刊活動家。他的文章富有獨特的歷史視角,令人深思,啟蒙思想。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宣傳家。戊戌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戊戌變法失敗後,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逃亡日本後,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記》中繼續推廣「詩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種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提出「以舊風格含新意境」的進步詩歌理論,對中國近代詩歌的發展起了指導作用。以梁啟超散文為代表的新文體是對桐城派以來散文的一次解放,它的出現為中國古典散文向現代散文尤其是「五四」時期的白話文轉化作了必要的准備。1915年底,袁世凱稱帝的之心日益暴露,梁啟超反對袁氏稱帝,與蔡鍔策劃武力反袁。護國戰爭在雲南爆發。1916年,梁啟超赴兩廣地區參加反袁斗爭。袁世凱死後,梁啟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兼鹽務總署督辦。1917年9月,孫中山發動護法運動。11月,段內閣被迫下台,梁啟超也隨之辭職,從此退出政壇。 梁啟超被公認為是中國歷史上一位網路全書式的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後仍能在學術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辛亥革命前,他在與革命派的論戰中發明了一種新文體,介乎於古文和白話文之間,使得士子們和普通百姓都樂於接受。

7、汪兆銘(1883~1944),字季新,筆名精衛,因此歷史上多以「汪精衛」稱呼。由於家境所迫,汪兆銘17歲時就開始到私塾去教書。1901年應番禺縣試,以廣州府縣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中秀才。1903年考取留日法政速成科官費生,次年9月,入東京法政大學學習,受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使汪兆銘的世界觀發生了根本的轉變,樹立起推翻專制的封建王朝,建立西方式民主共和國的信念。1905年7月謁見孫中山,加入同盟會,參與起草同盟會章程。1910年1月與黃復生等抵達北京,開設守真照相館,暗中策劃刺殺攝政王載灃,事泄後被捕,判處終生監禁。1925年2月孫病危時受命記錄孫中山的遺囑。孫逝世後以擁護三大政策的「左派」和孫中山的信徒面目出現。1925年7月1日,國民政府正式成立,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兼軍事委員會主席、宣傳部長等職。1926年1月在國民黨「二大」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山艦事件」發生後,被迫辭職,出走法國。1927年4月歸國,任武漢國民政府主席,一度與叛變革命的蔣介石進行爭權斗爭。1927年7月15日在武漢實行「分共」,與蔣合流,但隨後仍一直與蔣明爭暗鬥,後於1927年9月13日通電下野。抗日戰爭開始後,他被日帝的淫威壓倒。1935年5-6月間,他批准了「何梅協定」、《秦土協定》,把華北主權拱手相讓,社會輿論嘩然,連他的子女都反對他兼任外長,以免「獨負賣國責任」。1938年12月離開重慶,經越南河內去南京,並發表「艷電」。後汪精衛和日方代表秘密簽訂了「重光堂協議」公開與日本人合作。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1940年11月30日在南京舉行《華日基本條約》簽字儀式,汪精衛以行政院長的身份出席簽字。自任主席。1944年11月10日在日本名古屋病死。從辛亥革命的英雄,變成了遺臭萬年的漢奸,變化如此之大。有人為他辯護,說他是寧可委屈自己,也要保全大局;更多的意見是年青時的滿腔熱血,不能保證以後他不會為個人權力而犧牲整個國家利益。

8、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和詩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從1949年到1976年,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被尊稱為毛主席。毛澤東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1893年12月26日生於一個農民家庭。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師范學校求學。畢業前夕和蔡和森等組織革命團體新民學會。五四運動前後接觸和接受馬克思主義,1920年11月,在湖南創建共產主義組織。1921年7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後任中共湘區委員會書記,領導長沙、安源等地工人運動。1923年6月,出席中共「三大」,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參加中央領導工作。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後發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著作,指出農民問題在中國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無產階級領導農民斗爭的極端重要性,批評了陳獨秀的右傾思想。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後,在1927年8月中共中央緊急會議上,他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並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會後,到湖南、江西邊界領導秋收起義。接著率起義部隊上井岡山,發動土地革命,創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以他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在國民黨政權統治比較薄弱的農村發展武裝斗爭,開創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和全國政權的道路。從1930年底起,同朱德領導紅一方面軍戰勝了國民黨軍隊的多次「圍剿」。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路線領導集團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以後,毛澤東被排斥於黨和紅軍的領導之外,導致紅一方面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1934年10月,參加紅一方面軍長征。長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召開擴大會議(即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領導。10月,中共中央和紅一方面軍到達陝北,結束長征。12月,作《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闡明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1938年10月,在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指導原則。在抗日戰爭時期,他發表《論持久戰》、《〈共產黨人〉發刊詞》、《新民主主義論》等重要著作。1942年2月,領導全黨開展整風運動,糾正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使全黨進一步掌握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基本方向,為奪取抗日戰爭和全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1943年3月,被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1945年4~6月主持召開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作《論聯合政府》的報告。大會制定了「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的戰略。毛澤東思想在這次大會上被確定為中共的指導思想。抗日戰爭勝利後,針對蔣介石企圖消滅共產黨及其武裝力量的現實,他提出「針鋒相對」的斗爭方針。1945年8月赴重慶同蔣介石談判,表明中國共產黨爭取國內和平的願望。1946年夏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後,毛澤東同朱德、周恩來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積極防禦,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1947年夏,中國人民解放軍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在以他為首的黨中央領導下,經過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和1949年4月的渡江戰役,推翻了國民黨政府。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他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9、蔣介石(1887.10.31—1975.4.5),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國民黨當政時期的黨、政、軍主要領導人。1906年(19歲),在中學讀書時即向家裡提出要求到日本學習軍事。赴日後,因非公費派遣,不能入軍校,只能就讀於東京清華學校。1908年赴日本並加入同盟會,1924年擔任黃埔軍校校長;1926年先後製造「中山艦事件」、「整理黨務案」「4.12事件」,打擊共產黨和革命勢力。1928年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繼續進行新軍閥混戰。1931年 「9·18」事變後,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圍攻紅軍革命根據地。1936年「西安事變」後,被迫接受抗日主張,實行第二次國共合作;1938年任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抗日戰爭期間,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皖南事變」後,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抗日戰爭勝利後,與中共代表團在重慶進行和平談判,1946年撕毀《停戰協定》、《政協決議》,命令進攻共統區,單獨召開制憲國民大會,通過憲法。1949年,蔣介石父子退居台灣之後一直反對台獨,反對美國分裂、「託管」台灣。縱觀中國近現代史,如果沒有蔣介石,當時中國的台灣、東北被日本佔領,中國將被各地軍閥分割小國家,當時在中國當時唯一可以控制有全國各地軍閥、中央軍、黃埔系、准嫡系和嫡系擁有幾百萬軍力的國民政府黨、政、軍非蔣介石,沒有第二人,所以蔣介石的存在促進了中國領土完整的重要作用。

10、周恩來(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淮安。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和領導人。他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在國際上也享有很高威望。周恩來同志的卓著功勛、崇高品德、光輝人格,深深銘記在全國各族人民心中。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淮安。1913年進天津南開中學學習。1917年留學日本。1919年回國。在天津參加五四運動,組織覺悟社,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1920年至1924年先後去法國和德國勤工儉學,在旅歐的中國學生和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發起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192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由張申府等人介紹),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總支部書記,並參加中共旅歐總支部的領導工作,對早期的建黨、建團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1924年8月從巴黎回國,曾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政治部主任,中共兩廣區委委員長、常委兼軍事部部長,主持建立黨直接領導的革命武裝葉挺獨立團。1927年3月領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獲得勝利;8月領導了南昌起義,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了第一槍,為創建人民軍隊作出了重要貢獻。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上,堅決支持毛澤東的正確路線,為確立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遵義會議後,仍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並任中央三人軍事指揮小組成員。1936年12月任中共全權代表去西安同被逮捕的蔣介石進行談判,和平解決了西安事變。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書記,並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長期在駐國民黨政府所在地武漢、重慶進行黨的工作和統一戰線工作。1945年8月和毛澤東去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斗爭,《雙十協定》簽訂後,率中共代表團留在重慶和南京。1948年9月,參加領導和指揮了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同年11月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為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武裝奪取政權、創建社會主義新中國,建立了不朽的功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政府總理、外交部長(兼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第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二、三屆主席。在擔負處理黨和國家日常事務的同時,和毛澤東一起制定了黨的社會主義建設的路線、方針、政策;幾個發展國民經濟的五年計劃都是他親自主持制訂和組織實施的。在國際事務中,參與制定並親自執行了重大的外交決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體的方針和政策,創造性地貫徹執行了黨的革命外交路線。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終年77歲。

㈧ 中國近代史上有哪些英雄人物

中國近代史上的人物:

1、梁啟超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8)中國近代歷史人物關系圖擴展閱讀:

毛澤東,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於一個農民家庭。辛亥革命爆發後在起義的新軍中當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師范學校求學。畢業前夕和蔡和森等組織革命團體新民學會。五四運動前後接觸和接受馬克思主義,1920年11月,在湖南創建共產主義組織。1921年7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後任中共湘區委員會書記,領導長沙、安源等地工人運動。

1923年6月,出席中共「三大」,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參加中央領導工作。1924年1月國共合作後,在國民黨第一、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都當選為候補中央執行委員,曾在廣州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主編《政治周報》,主辦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

閱讀全文

與中國近代歷史人物關系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