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有什麼文化故事
南京具有相當悠久的歷史。近年來曾在南京東郊的湯山,發現古人類遺址和猿人頭骨,表示南京早在數十萬年前就是人類聚居之地。而根據史書記載,南京的建城始於春秋時代。而在二千多前的三國,孫權更是據此以建國立都,史稱孫吳。自此之後,南京便成為中國歷史史上舉足輕重的都城,更是一座擁有珍貴歷史文化的名城。
在孫吳之後,陸續有東晉、南朝(宋、齊、梁、陳)、隋、南唐、明朝前期在此建都,史稱六朝,再加上後來的太平天國和國民政府時期的中華民國,於是又有「十朝都會」之稱。因此今日雖然南京不再是政治重鎮,卻仍處處可見那尚未消褪的六朝繁華及王者風范。歷史歲月並不曾帶給南京滄桑的色彩,反而四處可見昔日繁華的餘韻。
來到南京,感受明朝文人的悠閑氣氛,想像當年秦淮河畔的旖旎風情,欣賞婉約可人的南京佳麗,相信你應該能徹底地明了「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南京的歷史名稱極多(依照時間順序):
例如:金陵邑、建康、建業、江寧、集慶、上元、南京。 因為地理環境的伏勢,歷代南京皆為軍事或商業重鎮,甚至是為首都。所以宮殿遺址極多。
(1)冶城:吳王夫差所建。
(2)越城:越王勾踐滅吳,建越城,算是最早的古城。
(3)金陵邑:楚滅越,建「金陵邑」。
(4)漍東吳建業城:就是前的「金陵邑」。
(5)東晉;南朝改名「建康」。
(6)隋代南唐又改「江寧城」。
(7)明代改名「南京」-相對於「北京」,朱元璋改建重修南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一座設防城市。
黃帝 - 屬江南。
唐虞夏商 - 屬揚州。
周 - 為吳國,吳王夫差築治城。
春秋戰國 - 初為吳國,後為越所滅,范蠡築城於長干(今名越城),楚滅越,置金陵邑,屬江都郡。
秦 - 改為秣陵縣,又置丹陽江乘二縣,均屬鄣郡。
西楚 - 項羽稱霸,地屬西楚。
西漢 - 先後屬楚國、荊國、吳國,景帝時屬江都。武帝元朔初析江都為丹陽、湖熟、秣陵三侯國。
元狩元年後屬丹陽郡。為揚州刺史治理,隸縣有秣陵、江乘、丹陽、湖熟。
東漢 - 因襲西漢,存湖熟侯國置丹陽,分揚州置吳郡,置建業。建安十六年,孫權徙治秣陵,翌年城石頭,改為建業。二十六年徙丹陽郡,治建業。
三國吳 - 自武昌徙都建業,南京之建都自此始。
西晉 - 武帝太康元年平吳,封孫楷為丹陽侯,復改建業為秣陵縣。
東晉 - 元帝渡江建都於此,改建業為建康,改丹陽太守為尹,以江寧為琅琊國,東平蘭陵等郡,屬南徐州。成帝時置淮南郡,屬揚州。
南北朝 - 宋建都於此,建康、秣陵、丹陽、江寧、湖熟並隸丹陽尹。齊因宋舊。梁武帝於秣陵置同夏縣,改南琅琊為琅琊郡,置丹陽尹及南丹陽郡。陳文帝天嘉五年,罷南丹陽郡。宣帝太建十年立建興郡,屬揚州。
隋 - 廢丹陽郡,於石頭置蔣州,依漢置太守。江寧縣屬蔣州。大業初改蔣州,後名丹陽郡。揚州初治蔣州,後以江都為揚州。
唐 - 高祖武德二年,置揚洲東南道行台尚書省,三年H江寧、搮水二縣置揚州,析置丹陽、安業二縣。更江寧曰歸化。六年並安業入歸化,又更歸化曰金陵。七年平輔公佑,更名蔣州,置金陵縣,廢東南道行台為揚州大都督府。九年廢都督,徙置江都,更金陵名曰名下,丹陽隸宣州。
五代 - 吳天佑十二年楊吳大城升州,建大都督府。武義二年改都督府為金陵府。太和五年楊溥建都於金陵。天祚元年以金陵為齊國,封李升為齊王,又二年禪位給升,都金陵者四年。南唐升元元年改金陵府為江寧府,遂以府治為宮,以城為都。
宋 - 宋太祖開寶八年平南唐,以江寧府為升州。真宗天禧二年以升州為江寧府。高宗建炎元年改江寧為帥府,三年復為建康府。高宗南渡改建康府。
景定建康志》:「楚威王時,以其地有王氣,埋金以鎮之,故曰金陵。又曰:地接金壇,其山產金,故名。於是因山立號,置金陵邑」
《宋地誌》:「高宗建炎元年改江寧為帥府,三年復為,建康府。」
《景定建康志》:「高宗南渡,詔改建康府,紹興七年駐蹕,置留守。」
建康 - 是孫吳及東晉建都之處,龍蟠虎踞,北枕長江,東有鍾山,南有秦淮,西有鳳凰台,行勢險要。建康是南宋重要的戰略據點,又是南宋行都,管轄一路軍民財刑賦重任大員都雲集在此。宋代方誌中可以看出南京具備了軍事以及經濟的角色,在地位的重要性上不言自表。
元 -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下江南及建康府治開省,大德元年,益都新軍萬戶府自寧國移鎮建康路。天歷二年,改建康路為集慶路。
明 - 洪武元年建都南京,改集慶路為應天府,直隸中書省。永樂十九年遷都北京,金陵遂為留都。
清 - 順治二年平江南,改南京為江南省,應天府為江寧府,設經略招撫內院大學士。四年改經略招撫為總督,轄江南、江西、河南三省。總督治所及江寧府治皆在此。十八年為左布政使,領安慶等府州,分置右布政使,駐蘇州,領江寧等府州。康熙三年改總督,專轄江南省,六年定為江蘇、安徽二布政使司。二十一年復改總督,轄江南、江西二省。乾隆二十五年,復設江蘇布政使司於江寧府。
『貳』 誰知與南京有關的歷史文化故事和典故
楚王廟的傳說
百里傳磚造城牆
南京四方城石龜的古老傳說
澡堂的傳說
『叄』 南京的傳說故事和風俗習慣
仙鶴街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秦淮河新橋西北端,南起集慶,北至仙鶴橋。顧名思義,這條街名字的由來和美麗高貴的仙鶴有關,關於它的動人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
一位「老南京」繪聲繪色地向記者說起他從祖輩那裡聽來的傳說。相傳,古南京城內西邊有一間孤零零的小草房,裡面住著一位替財主幹活的老藝人,他的名字叫張永。每天公雞叫頭遍張永就開始下機耕織錦,一直要忙到半夜三更才停手。一年下來,汗水淌幹了,眼淚流盡了,織出來的雲錦放開來好像長河一樣。可是財主反過來倒說張永欠他的債更多了。有一次,財主要過生日,逼著張永趕織一塊「松齡鶴壽」的雲錦掛屏。張永只好拖著骨瘦如柴的身子跳下機坑拋梭子過管織雲錦。可憐老人白發蒼蒼,哪裡有力氣!熬幹了燈油,一夜才織出五寸半,眼看財主就要來逼貨,老人急得直淌眼淚,他伸開雙手,面向門外巍巍高山自言自語悲憤地嘆道:「雲錦娘娘呀,人家都說你是保佑我們織錦窮人的神仙,現在財主把我們窮人往死里逼,你怎能見死不救……」張永疲勞過度,話未說完就暈倒在織機旁。
就在這時,高山上的彩雲豁然開朗,閃出萬道金光,接著浮雲翩翩,陣風颯颯,張永家的門「咯吱」一聲開了,走進來兩個美麗的姑娘,她們把張永扶上床,自己就坐到機坑裡面熟練地織起雲錦來。霎時間,織機連聲響,花紋現錦上。
天快亮了,張永從昏迷中醒來,一看滿屋子金光,一個姑娘在機坑裡飛快地甩梭子織錦,另一個坐在花樓上拽花。他忙問:「你們是誰?」姑娘們指了指天邊的雲彩。張永順著她們的手望去,只見彩霞萬朵,回頭一看,兩姑娘都不見了,只留下機子上織好的雲錦熠熠閃光。雲錦上面的花紋好像仙境一樣,青松蒼郁、泉水清澈,兩只栩栩如生的仙鶴丹頂血紅非常耀眼!
張永喜滋滋地把雲錦往機子下卷,沒想到這神奇的雲錦猶如山上的瀑布一樣拉了一幅又一幅,卷了一匹又一匹,怎麼也拉不完、卷不盡。街坊鄰居都跑來看稀奇。
正在大家興高采烈的時候,財主帶著一幫打手前呼後擁地討債來了。他把腰一叉,手一揮,打手們一擁而上,如狼似虎地搶這台神奇的織錦機。張永哪裡肯依,死死護著織機不肯放。可狠毒的財主一腳把又老又病的張永踢倒在地,老藝人頓時口吐鮮血昏死過去。這邊十幾個打手七手八腳地想把織機抬走,誰知平時幾十斤重的木頭織錦機,此刻竟然銅鐵鑄的一樣,動它不得。財主急了,伸手又去扯織機上的雲錦,卻聽見「叭」地一聲響,織錦的木梭子好像活了一樣,跳起來狠狠地追著財主打,疼得他哭爹喊娘地亂叫。惱羞成怒的打手們氣急敗壞地燒起房子來,正在這時,天上「轟」地響起一聲炸雷,暴雨傾盆而下,澆滅了大火,洗凈了天空。
財主和打手一看不好,掉頭想逃。這時,雲錦上的兩只仙鶴突然長唳一聲飛了出來,圍著張永飛了兩圈,翅膀扇了兩下,老藝人一下子容光煥發地坐了起來。兩只仙鶴又追著財主,撲到他的臉上猛啄不放,財主疼得亂叫。張永和眾人趕來時,只見滿天紅霞,城外高山頂上的金色光輪忽隱忽現,兩只美麗的仙鶴翩翩起舞。大家異口同聲地叫好,只有財主鬼哭狼嚎地捂著臉,原來他的眼睛被仙鶴啄瞎了。
後來人們傳說,那天夜裡幫張永織錦的兩個美麗姑娘就是雲錦娘娘身邊的兩個漂亮仙女,奉雲錦娘娘之命,特地到人間來幫助窮人整治老財主,為了紀念雲錦娘娘,人們就把張永住的這條街取名「仙鶴街」。
『肆』 關於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故事(短一點)
南京大屠殺中挽救上萬名中國姑娘的魏特琳
1886年,魏特琳出生在美國伊利諾伊州的西科爾小鎮,很小就給鐵匠父親打下手。因為貧窮,12歲時,魏特琳被送到鄰居家生活,冬天最冷的幾個月都在放牛。為了掙學費,她的學生時代打過各種零工,最主要是上門推銷網路全書。兩年制的伊利諾伊州立大學,魏特琳半工半讀4年畢業。
1912年,畢業成績優異的魏特琳以基督教傳教士身份來到中國。她花了兩年時間學習中國語言和文化,並根據她的姓的諧音給自己起名華群,很多中國人習慣稱她為華小姐。
1937年11月下旬,攻佔上海的日軍兵分三路向南京進逼包抄,戰爭陰影瞬間即至。此時魏特琳致信美國駐華大使館,提出了一個方案:將金陵女院作為難民安全中心。
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幾乎是同時,大屠殺開始,整個城市火光漫天。日軍進城時,中國軍隊已經撤退,但日軍還是展開所謂「大搜查」。許多日兵進入民宅搜查,見到女人或是就地強奸,或是拉回部隊配給士兵輪奸。」
此前,魏特琳為建立國際安全區做了大量的准備工作。當時估計將有2700多名難民到這里避難,但由於日軍瘋狂地強奸、屠殺,驚恐萬分的女人和孩子們紛紛湧入,最多時超過1萬人。
她們大多一無所有,魏特琳要向這些難民提供吃住,還要承擔大量的管理工作,壓力頓時增大,已經遠遠超過了她的預期,而最關鍵的是,她不知道這種壓力還要持續多久。
那時,美國大使館已經撤離,難民的食物早已無法保障。魏特琳便指揮稍微強壯的農婦潛入日軍控制的地區搜集難民們掉落的零星食物,這樣繼續堅持了數日。後來,日軍要求難民所提供給日軍100名慰安婦,魏特琳沒有答應,而且用中國話痛罵日軍。
在魏特琳堅持了數月後,國民黨將難民所里的難民轉送至安全場所。1938年,國民政府授予魏特琳當時獎勵外僑的最高榮譽,藍、白、紅三色襟綬采玉勛章。魏特琳在那緊張恐怖的日子裡,殫精竭慮工作了數十個日日夜夜。
1940年5月14日,魏特琳在多方的勸說下離開南京回美國治病。她在日記中寫道:「多年來我深深地愛著金陵女大,並且試圖盡力幫助她。」她這樣說了,也確實這樣做了。
在臨終前她說:「如果能再生一次,還是要為中國人服務,中國是我的家。」她的墓碑上用英文刻著:明妮·魏特林,到中國去的傳教士
。但在最醒目的地方刻下的,卻是四個中國漢字——金陵永生。
(4)南京趣味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南京大屠殺的背景
首先就是中方對南京的保護,當時中日雙方剛剛結束了在上海長達三個月的戰爭,而中方因為損失慘重所以開始全面的撤退,但是卻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對南京的保護。
當時中方已經決定留下一部分力量來守護南京,中方戰士們抱著背水一戰的心態狠狠的打響了保衛戰,但是這個時候中方卻沒有想到正是這場保衛戰失敗,激發了日軍的獸性才造成了日後悲劇的發生。
而下一個階段在南京大屠殺背景中也十分的重要,日軍本來打算在上海就將中方的主力全部消滅掉,可是最後卻因為損失嚴重不得不將目光投向南京,他們認為想要盡快解決中方軍隊,那麼攻佔南京是勢在必行的。
另外南京大屠殺背景中還應該包括南京淪陷的過程,當時國民黨雖然在外圍進行了抵抗戰爭,但是還是被狡猾的日軍進入了南京地界內,至此南京大屠殺背景已經具備了爆發的條件。當殘酷的日軍進入了南京之後就將冰冷的刺刀迎向了無辜的百姓們。
『伍』 急求:南京民間故事!!!
哦,不要愛情的啊?那給你這幾個你選吧。
1、江南貢院軼事
(1)明初科舉冤案
明洪武三十年三月五日,會試發榜。榜上有名者共52人,均為江南考生,是為南榜(春榜)。北方舉子開始議論紛紛。三月殿試又取福建閩縣陳某為狀元,北方舉子大嘩,認為主考官劉三吾、白信蹈是南方人,因此袒護南方人。群情激奮的考生,將皇榜打得七零八落,隨後又到禮部示威。錦衣衛趕來鎮壓。街頭巷尾貼滿了指責主考官偏袒同鄉,必有隱情的傳單。把個南京城弄得一團糟。
朱元璋接到奏報,震怒異常,親自查問主考官劉三吾。劉三吾對朱元璋說:「元朝統治北方一百多年,使其文化遭受極大摧殘。近年來,北方遠不如南方,這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南優北劣也為正常。」朱元璋卻不聽他的,找來翰林院侍講張信,命他帶領侍講戴彝、右贊善王俊華、司直郎張謙等人,於落第試卷中每人再各閱十卷,增錄北方人入仕。但經復閱後上呈的北方試卷仍文理不佳,並有犯禁忌之語。張信向朱元璋如實稟告復查結果,認為南北考生成績相差確實懸殊,就連黃榜最末一名也比北方的優秀者高出許多。並且認為以文章定優劣,以成績排名次,是國家科考的慣例,不應有地域照顧。現在北方舉子成績僅能列後,因此不能更動。
這時,有人秘告說劉三吾、白信蹈暗囑張信等人故意以陋卷進呈。朱元璋大怒,隨即安排刑部調查。刑部在嚴刑逼供下終於搞出了一個六百多人徇私舞弊、行賄受賄的名單及證詞。朱元璋竟然稱考官及先前負責調查之人與十幾年前的胡惟庸案、藍玉案有牽連,於是做出了決定:白信蹈、張信以及同科試官二十多人,全部凌遲處死。劉三吾因年事過高,發派充軍,以老戍邊。所選52名南方貢士全部罷黜,名列榜首的考生陳某以行賄罪問斬,至於受牽連者不下千人。
同年五月,朱元璋又親自圈點出六十一名貢士,第一名是河北的韓克忠,第二名是山東的任伯安,六十一名貢士中竟無南方舉子一人,是稱北榜(夏榜)。為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於洪熙元年設立南北卷制,南卷取60%,北卷取40%。至此,南北榜案全部終結。
(2)清科場蜚聞案
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八月,順治帝派方猶、錢開宗主持江南鄉試。丁酉年江南鄉試放榜後,落第士子們群集江南貢院門前抗議。江南書坊中還刻了一部傳奇小說《萬金記》。方字去點為萬,錢字去邊旁為金,萬、金二字,指的就是方猶、錢開宗二主考。書中極力描繪了科場中行賄受賄的情狀。順治得悉江南科場醜事後,當即下令:「方猶、錢開宗並同考試官,俱著革職,並速拿來京,嚴行詳審。」為鑒真假,順治帝決定親自在北京主持復試該科江南中舉的全部考生。參加復試者每人都身帶刑具,並且派遣大量軍士在現場看守每一位舉人,已經把他們全部當成罪犯了。考場氣氛極其緊張。當時已值冬天,考場的舉人們凍得渾身發抖,但也不敢吱聲。就是這次復試的結果使人覺得此案有冤情在內。復試結果,24人被罰停會試,但因成績勉強通過,被准做舉人;只有14人未獲通過,革去舉人;共有74人准許參加會試。應該說成績差強人意,但順治一看結果,反而認定江南鄉試有假,於是下令將方、錢二人立即正法。另外8人也受到全家流放黑龍江寧古塔的處分。
江南名士吳兆騫看不慣上朝如此愚弄考生,特別是當他走進瀛台,看到考場像刑場的感覺後,將筆一扔,竟當場交了白卷。這下可激怒了順治皇帝,故也把他流放到寧古塔。現在,這一案件已被眾多史學家稱為「科場蜚聞案」,意思是這應該是一場冤案。88人參加復試,74人的通過率,應該算不錯了。並且落第的那14人中,不乏吳兆騫這樣的江南名士。
(3)清科舉舞弊案
清朝康熙年間,江南貢院發生了一起震驚朝野的科場舞弊案。這件案子涉及面廣,把部省一級的官員都卷進來了,案情忽明忽暗,撲朔迷離,轟動一時。
原來,江南鄉試的主考官受賄出賣舉人功名,閱卷人通伙作弊,為此江南士子大嘩,出於義憤,把考場匾額上的「貢院」兩字塗寫成了「賣完」;還有的考生將財神泥像抬到夫子廟里。此事傳到皇帝康熙耳里,龍顏大怒,立即派大臣火速赴江南,定要查個水落石出。然而此案牽涉到封疆大吏和兩江總督,故一拖再拖,兩批飲差大臣都未能完成使命。最後還是康熙親審科場案,才判決兩江總督革職聽差,科場舞弊人員一律處斬。
2、紫金山名稱的由來
在南京市東郊。漢代稱鍾山。拔地而起,形似盤曲的巨龍,稱為「鍾阜龍盤」。因山坡出露紫色頁岩,在陽光照射下閃耀金色光芒,東晉時改稱紫金山。東西長約7公里,南北寬約3公里。主峰北高峰海拔448公尺。東邊的小茅山海拔350公尺,1926年在南坡建有孫中山陵墓。其西側有明孝陵,東側有靈谷寺等名勝。西邊的天堡山海拔250公尺,建有紫金山天文台。
3、紫金山與「金陵帝王州」的傳說
傳說始皇帝善信巫師,定都長安時有善望氣之人進諫說,紫金山脈有帝王之氣,於是丞相李斯獻計,可掘一河扼斷龍脈,於是大興土木,修一河,引淮河水割斷龍頭(一說沖刷金陵王氣),名秦淮河。不過,雖龍脖子被斷,此龍還做垂死掙扎,時不時蘇醒過來,不久又昏死,於是有不少王朝定都南京,不過都是短命王朝了。
三國時代一代名相諸葛亮出使東吳,時東吳定都鎮江,諸葛亮出使東吳時路過南京,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的諸葛亮也善看風水,知道此地定都都是短命王朝,於是陪孫權登清涼山時進諫說,南京是「鍾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也!」於是孫權中計,遂移都南京。後來也便有了劉禹錫的「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的詩句。
到了明代,歷史上的另外一個厲害人物粉墨登場,他就是劉伯溫。才子劉伯溫也善於風水之術,大明王朝定都金陵之時,為了鎮住不斷遊走奄奄一息的王氣,鑄一大鍾於紫金山上,紫金山遂又稱鍾山,又在紫金山麓鼓樓修一大鍾樓,帝王將相沐浴祭天擂鼓敲鍾以喚醒昏睡的龍脈。當是時也,南京作為大明王朝的帝都,迎來最風光的時刻。
傳說歸傳說,但當年南京作為政治、軍事、文化、經濟區域中心的時候,上海連小漁村都還不是,卻也是事實。
『陸』 有關南京的傳說
在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之後,企圖進一步吞並楚國,他看中了位於現在南京中華門的長干里一帶,召見他的謀士范蠡監理建城,定名「越城」,又叫「范蠡」城。當時的「越城」很小,城周只有1公里又80步,佔地面積也只有6萬平方米,稱作「越台」。到了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又在南京清涼山(又叫石頭山)築城,稱為「金陵邑」,這也是南京又稱「金陵」、「石頭城」的來歷。到了公元前211年,孫權又在金陵邑故址構築「石頭城」,即今日南京的重要歷史遺存「鬼臉城」,這是當時的軍事要塞,它依山為城,因江為池,地勢十分險要。
石頭城
在南京的清涼山西麓,自虎踞關龍蟠里石頭城門到草場門,可以看到城牆逶迤雄峙,石崖聳立,這就是依山而築的石頭城。同治《上江兩縣志.山考》載:"自江北以來,山皆無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建康志》也說:「山上有城,又名曰石城山。」這里所說的「城」,也就是石頭城。
關於石頭城的由來,要追溯到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據史書記載,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楚國(都城郢,即今湖北江陵)滅了越國(都城吳,即今蘇州),楚威王設置金陵邑,並在今清涼山上築城。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秦改金陵邑為秣陵縣。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夕,出使東吳,與孫權共商破曹大計。據說,諸葛亮途經秣陵縣時,特地騎馬到石頭山觀察山川形勢。 他看到以鍾山為首的群山,像蒼龍一般蜿蜒蟠伏於東南,而以石頭山為終點的西部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濱,於是發出了「鍾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贊嘆,並向孫權建議遷都秣陵。 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遷移到秣陵(今南京),並改稱秣陵為建業。第二年就在清涼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頭城。當時長江就從清涼山下流過,因而石頭城的軍事地位十分突出,孫吳也一直將此處作為最主要的水軍基地。此後數百年間,這里成為戰守的軍事重鎮,南北戰爭,往往以奪取石頭城決定勝負。
石頭城以清涼山西坡天然峭壁為城基,環山築造,周長「七里一百步」,相當於現在的六里左右。北緣大江,南抵秦淮河口,南開二門,東開一門,南門之西為西門,城依山傍水,夾淮帶江,險固現時勢威。城內設置有石頭庫、石頭倉,用以儲軍糧和兵械。在城牆的高處築有報警的烽火台,可以隨時發出預報敵軍侵犯的信號。至南朝時,石頭城作為保衛都城的軍事要塞的地位依舊未變。
古代長江繞清涼山麓東去,巨浪時時拍擊山壁,將山崖沖刷成峭壁。唐代以後江水日漸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後,石頭城便開始廢棄,故中唐詩人劉禹錫作《石頭城》一詩雲:「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詩人筆下的石頭城,已是一座荒蕪寂寞的"空城"了。五代時期(924年)。石頭城上興建了第一座寺廟--興教寺,以後這里就成為寺廟、書院集中的風景名勝區。直到今天,它仍以「石城虎踞」的雄姿享譽中外。
如今,我們漫步在石頭城下,不僅赭紅色卵石牆基清晰可見,而且還能看到歷代在岩牆上增砌的城磚。
據地質學研究,這里的岩層是距今大約1億年到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的浦口組地層。
在清涼門到草場門之間的城牆下面,有一塊突出的橢圓形石壁,長約6米,寬3米,因為長年風化,礫
石剝落,坑坑窪窪,斑斑點點,中間還雜有紫黑相間的岩塊,怪石嶙峋,遠看隱約可見耳目口鼻,酷似一副猙獰的鬼臉,被稱為「鬼臉城」。南京民間中有關鬼臉城的傳說很多。相傳這塊岩石原來猶如刀削一般,光滑如境。如今在鬼臉城西側確有一處清亮的池塘,從水面的一側可以看到鬼臉城的倒影,老南京人俗稱之為「鬼臉照鏡子」。這一神奇的傳說,吸引了無數的中外遊人。現在石頭城遺址已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人們踏青覓翠、發思古之幽情的好去處。
『柒』 南京的歷史愛情故事
一、泊秦淮 杜牧來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源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南朝陳後主當年沉迷寵妃張麗華,日日笙歌艷舞,及至敵兵殺至石頭城,「樓頭韓擒虎,後宮張麗華」,二人抱頭痛哭,還最後演練一遍《玉樹後庭花》,以誓死不相忘,單論其愛情,也是纏綿抵死,流傳千古了。
二、王獻之《桃葉歌》三首
桃葉映紅花。 無風自婀娜。
春花映何限。 感郎獨采我。
桃葉復桃葉。 桃樹連桃根。
相憐兩樂事。 獨使我殷勤。
桃葉復桃葉。 渡江不用檝。
但渡無所苦。 我自迎接汝。
詩中所說桃葉渡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桃葉、桃根姊妹倆同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獻之的小妾,王獻之當年曾於此渡口迎接過愛妾桃葉,古渡口由此得名,也留下一段久傳不衰的風流佳話。
『捌』 南京歷史故事!!!
南京歷史悠久,發生的歷史故事數不勝數。如電影《投名狀》講的就是清末內四大奇案的「刺馬」,容發生地就在南京,在現南京一中。再如,南京明城牆的故事等等。告訴你幾個網址,可以自己看看:
http://bbs.heluochina.net/dzbbs/viewthread.php?tid=3343
http://www.9tour.cn/Wiki_1/224/6/
http://www.szyo.com/
『玖』 關於南京有趣的歷史知識
民國時候,簡稱京的是南京,所謂的京滬鐵路指的是南京到上海的這一段,現在不僅改成滬寧鐵路,而且寧還只能排在滬的後面,難怪南京人對此不爽呢。
民國時候,北京簡稱平,因為連北京這個名字都被改成了「北平」,平津戰役、平綏鐵路、平漢鐵路的平都是北京。
南京的簡稱寧來源於南京的一個古代稱謂「江寧」。江寧現在只是南京一個郊區的名字,但寧卻被用來代指整個南京。
公元937年,南唐以金陵府為江寧府。北宋與清亦為江寧府。江寧又為縣名,或在城區,或在郊區。清與上元縣同為江蘇省城。民國廢府及上元,以江寧縣為省會。國民黨政府建都南京,又移江寧於市郊。
南京與北京的稱謂轉換的歷史著實有趣。
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曾經的元大都被改為北平,意為北方平定,降為一般州府;到了永樂朝,朱棣遷都北平,改北平為北京,但南邊的京城又不敢輕易廢棄,於是制定了兩京,北京又稱順天府,南京稱為應天府。這是繼唐代的東西二京之後,中國再次出現兩京制局面。不過,兩京只是在理論上同等重要,而人們通常更願意叫北京為京師。
清朝定都北京,南京被改為江寧,意為江南安寧。江寧雖為兩江總督駐地,但政治地位與明朝相比,自然是相去甚遠,不可同日而語。北京作為唯一的都城,連「北」字也去掉了,直接稱為京城、京師。(沈陽只是陪都,所以清朝不是兩京制)(另外,《南京條約》其實是《江寧條約》,後來才改為現在的名字)
接下來到了民國。孫中山先生於1912年元旦從上海乘專車來南京就職,臨時大總統府就設在清代的兩江總督署內,今遺址猶存。其後,在經過了十餘年的軍閥統治以後,1927年至1949年期間,中華民國政府又再度建都於南京。北京(京師)改為北平。
南京的民國首都沒作幾年,就被日本鬼子蹂躪和佔領;八年之後「中國捷克日本,南京重慶成都」;又三年之後,南京被解放,從首都變成直轄市,再變成江蘇省省會。
北平在日本侵華時期,曾經被日本人定為未來的支那的首都,這個使命由偉大的GCD完成。1949年,北平改為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
應該感謝新中國,南京沒有被改為江寧,仍然保留了「京」字。雖然現在南京的地位連清朝時期的江寧都不如,雖然現在北京的「京」字已經完全遮蓋住了「北」字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