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生學習歷史經典故事學習感受
孟母教子》這來個故事講的是孟母為自了教育兒子成才,把她辛辛苦苦織的布剪成兩半,讓孩子明白,布總不織,就不會成為一塊完整的布。如果人不學習,就不能做一個有用的人。讀了這個故事以後,我明白了母愛是多麼的偉大!媽媽為我的成長很費心思,而我卻經常偷懶,耍小聰明,有時還頂撞她,現在想想心裡很不好受。從那一刻開始,我就下定決心,做個聽話的孩子,不讓媽媽傷心。我要向孟軻學習,虛心接受父母和老師的教誨,改正自己的缺點努力學習,將來成為媽媽的驕傲。
❷ 談談你歷史課的收獲
先人的故事真好聽
❸ 讀了那麼多歷史故事你從中收獲了哪些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反思處事的哲學還是對
從王羲之和王獻之的故事當中,
我可以體會到,
做人應該勤奮努力,
只有勤奮努力才能得到收獲。
兩位偉大的書法家,
通過自己的努力,
成就了自己的書法事業。
❹ 歷史故事{中華上下五千年}讀書收獲
五千年對於宇宙來說只是一瞬間,但對於人類,對於世世代代生息在地球的中華民族來說,算的上是一段悠久的歷史了。
遠古時期,「湘妃竹上的斑點」、「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等故事深深感動著我們;古代時期,秦始皇焚書坑儒的行為,朱元璋削刺的做法,一直都為人類所痛恨;岳飛精忠報國卻慘死於奸臣之手的事情一直令人們所痛心……
不過,最吸引我眼球的好事關於「忠臣、奸臣、明君、昏君」這四個詞的話題了。一代天驕,莫屬於從蒙古大草原崛起的馬上皇帝——元太祖成吉思汗了。這成吉思汗就是一代明君,他懂得愛民,他懂得每個人的生命都是非常寶貴的,所以他從不會隨意錯殺好人、平民。在這本書中,我最痛恨的就是奸臣秦檜了。就在岳飛即將抗金勝利、凱旋歸來之際,是他,是秦檜在宋高宗面前花言巧語,致使岳飛在一天之內收到12塊「金字牌「遞發繁榮班師詔書。可憐岳飛,十年之功,毀於一旦啊!1142年1月27日,昏君趙構又以「莫須有」的罪名將這位抗金名將殺死在獄中。
從茹毛飲血到基因工程,從刀耕火種到電子信息,從爬山涉水到遨遊太空……一場場血戰,一項項發明,億萬人民前仆後繼,代代精英嘔心瀝血,終於創造出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輝煌,演繹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形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積淀,這種積淀是無形的,卻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
135回答者: 歲月
❺ 看歷史故事後的感悟50字2篇
1讀著水滸突然發現北宋時期社會經濟可是異狀發達啊,雖然歷史知識告訴我們北宋確實是經濟非常發達的,但以前兒時讀水滸時倒不曾作過這個聯想,此次感觸尤其強烈。但同時又有一個極為相反的感覺,同是北宋發達的社會經濟背景前提下,可一邊卻是民不聊生,盜賊四起,社會治安狀況極差。那是不是小說的虛擬描寫呢?這種判斷似乎也是該否定的,方臘、宋江確實是曾經有過的歷史人物,水滸中好漢四起反映的應該是那個時代的真實現象。
其實我們進一步深入歷史還會發現,北宋時期不但在經濟極為發達的背景下出現民不聊生,社會治安狀況惡化,而且在更大的方面還出現疆域大面積地收縮,主動放棄新疆,更是不管傳統的西域勢力范圍,隨阿拉人西進,最後都讓他們進入了傳統疆域內新疆,甚至連疆域內較深入的陝北河西走廊都主動放棄了,連原住民都扔掉不管了,西夏就是趁空進入的周邊少數民族和原住民組建的國家。雖然那個時期該地域內出現了沙漠化現象,但也反映出了北宋對外意志力的薄弱。緊接著對於東北地區的外患更是到了屈辱的地步。
北宋似乎一邊是歌舞昇平,社會經濟極度繁榮,這個《清明上河圖》是最好的證明了,另一邊則是民不聊生,內憂外患不斷,《楊家將》、《水滸傳》又是最好的反證。為什麼一個社會時期會有這么兩個截然相反的兩個極端現象共存呢?本人百思難解,猜想應該是社會分配製度出了問題,而這個北宋統治者可惜沒有意識到。
所以當一個社會經濟極為發達時,統治者並不能高枕無憂,以為天下太平無事了,而要警覺地處理好社會的分配製度。否則只能對外辱退讓忍受,而對內也是憂患重重。
2被稱為美國之父的富蘭克林,年輕時曾去拜訪一位前輩。年輕氣盛的他,挺胸昂首邁著大步,進門撞在門框上,迎接他的前輩見此情景,笑笑說:「很疼嗎?可這將是你今天來訪的最大收獲。一個人活在世上,就必須時刻記住低頭。」
大師們提到的「記住低頭」之說,就是要記住不論你的資歷、能力如何,在浩瀚的社會里,你只是一個小分子,無疑是渺小的。當我們把奮斗目標看得更高時,更要在人生舞台上唱低調,在生活中保持低姿態,把自己看輕些,把別人看重些。富蘭克林就從中領悟到了深刻的道理,並把它列入一生的生活准則之中。低頭亦是一種能力。有時,稍微低一下頭,或許我們的人生路會走得更順利
❻ 讀歷史故事有感
2010年是中國偉人毛澤東誕辰117周年紀念日,在這具有特殊紀念意義的日子裡,有關於這位如此深刻地影響了中國與世界進程的人物的作品紛紛出版,其中曾在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北京工作的BBC資深記者菲利普·肖特寫的《毛澤東傳》引起我濃厚的閱讀興趣。
每一代人都是特定經驗與偏見的俘虜,歷史變成了不斷被重新詮釋的過程。試圖理解真實的歷史事件與人物變得困難。如果你置身其中,你可能會被自己的直接經驗所左右,而無法用更長遠、客觀的眼光觀察現實;但如果當你出生時,慘痛的悲劇早已過去,你獲得了新的觀察視角,卻又可能被一廂情願的抽象、膚淺所左右。沒有隱而未宣的資料,沒有刺激人心的陰謀論,沒有身臨其境的感受……這種距離感也使這本書獲得了其最重要的特色——如何在世界范圍內,用普遍性的意義來衡量毛澤東。
短短的20年間,毛澤東的故事仍不斷被談起。1980年代初,由於文革的傷痛,這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的聲譽受到了影響,鄧小平為他作出了七三開的評價。到了1990年代初時,他又重新獲得了普遍的贊揚,日漸加深的市場化進程造就的社會不公,使很大一批公眾忘記了歷史的傷痕,而懷念起毛澤東時代更公平的歲月;而當毛澤東110周年的誕辰紀念日到來時,紀念毛澤東成為了一種全國性的儀式,人們對於一段遙遠的、由信仰構成的歷史充滿情感。
西方描繪毛澤東的作品的普遍特色,卻是中國的傳記作品最為缺失的角度。菲利普·肖特的這本著作最吸引人之處在於避免了60年代大多數西方學者將毛過分浪漫化與神秘化的傾向,是典型的記者化作品,敘述生動、注重個性與歷史畫面的結合,外國人的角度使那些習以為常的材料煥發出生機。對於歷史最有趣味的描述,絕非是將一切歷史事件視作想當然的、必然發生的結論,而應採取一種向前看的姿態。設想你處於與歷史人物相似的境地,面臨各種選擇的誘惑,並最終作出帶有偶然性的結論。毛澤東絕非那種天生的偉大領袖,在1911年時,他對於中國充滿不成熟的憧憬,18歲的湖南青年設想的中央政府是孫中山成為總統,康有為是總理,梁啟超則是外交部長。一直到1920年,他仍不是一名馬克思主義者,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也沒有給他帶來足夠的沖擊,他是依靠被列寧批判的考茨基而非正統的馬克思獲知社會主義的。一直到1935年的遵義會議,中國革命似乎都不一定由他領導,來自蘇聯的年輕海龜派王明、博古才前途無量。他始終未能贏得革命的中心莫斯科的信任,一直到1949年,斯大林都更傾向於蔣介石。而毛澤東對於美國的感情則在相當大時間內都如此熾熱,1940年代延安的官方報紙對美國民主的贊美達到了巔峰,在抗戰勝利後,他與周恩來都如此想去美國會見杜魯門;而在某一段時間內,他如此地討厭教條主義,他厭惡別人將馬列主義變成金科玉律;對於共產黨僅僅通過三年戰爭就戰敗了國民黨,他自己都覺得吃驚,他原指望更長的時間……毛澤東的前半生比後半生更容易描述,因為資料更為充分,觀點更為多元,而他的後半生盡管更富戲劇色彩,對此的記載卻不得不千篇一律。與1949年前不同,私人的情感更深刻地影響了他的公眾生活,絕對的權力則使他的任何行動都被放大出來。也因此,人們對於他的私人生活作出了更多的猜測,渴望在其中發現更多的歷史課本無法言說的秘密與謀略。在世界性的領袖中,沒有比他的後半生更難把握的題材。由於對普遍性歌功頌德的不信任與遭受的苦難,知識分子在描述毛澤東的後半生時,往往又滑向了另一個極端。對此,耶魯大學的歷史學家邁斯納曾作出過著名的判斷,即中國的主要工業能力、基礎設施,都是毛時代所建立的,這一切都為鄧小平的改革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基礎。
過遠與過近,都難以使人理解歷史。老一代知識分子常常擔心,對於文革歲月的遺忘,使年輕一代很可能重演錯誤。距離毛澤東逝世已經28個年頭,伴隨著越來越多私人記錄的出現,那個時代的形象正在變得日益豐滿起來。雖然對於這位在世界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的全方位研究仍未開始,但重要的是,我們研究的態度必須發生轉變,新的作家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研究中的過分強烈的情感與道德因素。在這一點上,菲利普提供了某種示範。盡管,我在作品中常常迷失自己,也感受不到這本書的基本坐標與准則是什麼,但是,它讓我看到了一個人物相對完整的成長過程與其歷史背景,看到了一個人精神氣質的轉變過程。對於不理解毛澤東的新一代人來說,這本書至少值得一讀。
❼ 聽了毛主席的歷史故事 最大的收獲是什麼
把讀書學習當作一種調查研究
讀書要到「底」,經典的和重要的書反復內讀
相同主題的容書,要把觀點不同的著述對照起來讀
讀書不僅要有傳統的「四到」,還要注重討論
讀書的時候要善於當「聯系員」
讀書的時候要善於當「評論員」
❽ 學習《中國歷史》以後 你有哪些收獲
學習《中國歷史》以後收獲是:解過去有利於更好的發展,繼承和發展我國優良傳統,以史為鑒,努力前進。了解歷史線,對未來的歷史學習考試有幫助外,還收獲了這些意外的好處:
第一:大量成語、典故的透徹講解。作為中國語言精粹的成語、典故,其實都是來自各種歷史故事,還有比前因後果鋪墊十足地講解這些故事更有助於了解這些語言。一鳴驚人、老馬識途、唇亡齒寒、病入膏肓、圍魏救趙、四面楚歌、千金一笑、退避三舍。
第二:掌握到多種多樣的人生套路。我有時候問閨女們「歷史故事好聽,還是童話故事好聽」,答曰「歷史故事好聽,因為童話故事太無聊了,就是公主王子過上了幸福生活,要不就是沒兒沒女老夫妻有了個神娃!」我的乖,原來是嫌童話故事套路化,不新鮮。
然而,「一切都是套路」,歷史也一樣是有套路的。破釜沉舟的套路玩過好幾次,忍辱負重的套路玩過更多次,「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一代又一代的開國皇帝都在玩啊!韓信哭著說「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的時候不會想到,後面還有前仆後繼的功臣被殺掉。
歷史總是驚人的重復,孩子們聽到東漢,已經知道在信不過的人面前永遠不要流露真實情感,在敵人說「來呀來呀」的時候一定不要追上去。因為這是歷史,是真實的,不是被大灰狼吃了以後還能剖出來的故事,所以才是真正可以借鑒的。
第三:感受千樣人生。人這輩子,只能活一次,但在書中,卻可以活千百次。我們自然不願意讓孩子去經歷亂世,那麼也就失去了體會英雄輩出快意江湖年代的機會;我們終其一生可能都是平凡普通人,那麼也就沒有感受王侯將相英雄美人情感的可能。
幸好我們還有書,有真的來過這個世界,真的拼過、愛過、哭過、笑過的人的故事可看。我家老大聽故事的時候一定要站在勝利者的立場上,先問最後誰贏了,然後選擇一個「她向著」的人,為的是最後不為角色傷心。然而隨著故事的展開,人的情感往往自己說了不算。
孩子會跟著故事情節走,跟著喜怒哀樂、患得患失,或得意忘形,或懊惱後悔,或意氣風發,或傷心落淚。項羽霸王別姬,烏江自刎,在渲染了半個多小時的悲壯氣氛下,早早就說要向著劉邦的大寶最終忍不住哽咽流淚。
第四:正三觀,練思考。有人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就是說,呈現在後人眼中的史,往往是經過主觀修飾加工的。雖然值得商榷,但歷史的主觀性,無論是記載的主觀性,還是解讀的主觀性都是毫無疑問的,關鍵在於每個人自己的取向。
我個人認為林先生的三觀基本上是很端正的,既不腐朽過時,也不矯枉過正。如果說讀史讀史,讀讀熱鬧過去了,未免可惜。讀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加以妥善的引導發揮和提問討論,孩子們便可以藉助歷史故事,奠定非常端正積極的三觀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