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人物話劇影評

歷史人物話劇影評

發布時間:2021-03-07 03:14:03

1. 誰能介紹幾部歷史話劇,急!

拜託,10mins內的話劇我看是沒有現成的本子滴,還是編吧。背景時間夠長的了,專1839-1949.。。。。。。素材屬可以自己醞釀嘛,無非就是刻畫個體人物在歷史進程中的變化。

最簡單的,找幾部電視大劇做素材,什麼《亮劍》,《歷史的天空》。。。等有時間跨度的,就按照大劇的內容簡介來編台詞。

歷史的天空:這是一個既起伏跌宕,又錯綜復雜的漫長故事,貫穿了從抗日戰爭到撥亂反正時期長達四十年的歷史。梁大牙和陳墨涵是凹凸山區藍橋埠鎮的同鄉,因為出身不同,參加革命的方式和所走的道路也不同。同是為了抗日,陳墨涵提議去找共產黨的游擊隊,而梁必達主張投奔國民黨的正規軍,但是命運卻陰差陽錯,想投奔國軍的梁必達卻碰上了八路軍游擊隊,受到司令員楊庭輝人格的感召和女八路東方聞音氣質的吸引,留在了游擊隊里,開始了他有聲有色的戰斗生涯,也開始了從一個匪氣很重的流氓無產者向一個自覺自願的真正革命者的艱難轉變……

亮劍我就不多說了。

絕對自己動腦筋回答的!!!!!!!!!!!

2. 負荊請罪是一篇歷史小話劇的( )。劇本主體是人物的( )

《負荊請罪》是一篇歷史小話劇的(劇本),劇本主體是人物的(對話)。
註:「對話」即「台詞」

3. 急需一個有關於五四精神的歷史人物的話劇(2個人)

1.郭子儀:

其父郭敬之曾作過唐朝五個地方的剌史,也算是世家子弟。郭子儀其人儀表堂堂,身高七尺三寸,勇武不凡。唐玄宗天寶十三年,為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

如果沒有「安史之亂」,估計郭子儀象許多邊鎮中高級官員一樣,庸庸無為,度過富貴而乏味的一生。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當時郭子儀被任命為朔方節度使,以本軍出兵單於府(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出奇兵以山西插入,攻陷河東地區的戰略重地靜邊軍城(今山西右北衛鎮),斬殺胡兵七千多,是「安史之亂」後唐朝首次大捷。

2.曹汝霖:

曹汝霖(1877年—1966年),字潤田,祖籍浙江,民國初年高級官員,新交通系首領。1877年生於上海。幼年入私塾,後去漢陽鐵路學堂讀書。早年留學日本法政大學。

五四運動時期,被指為賣國賊,住宅慘遭燒毀。抗日戰爭時期,曹汝霖不與日本人合作,拒絕擔任偽職,後被動掛上偽華北臨時政府最高顧問、華北政務委員會咨詢委員等虛銜,但並未給日本人出力,算是保持了晚節。

五四運動:

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四風雷」。

五四運動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黨史一般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注意這里的「封建」一詞是泛化的封建觀),並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

4. 求適合8人演的歷史話劇,要中國的,時間10多分鍾就可以了,如果可以的話提供劇本更完美!女性角色多一點

北宋年間楊門女將的故事,

5. 名人電影(歷史人物的,有都可以)

強烈建議看看《林則徐》,一部國產老電影,有著深刻的愛國教育意義。

對於學生來說,這部電影絕對是有話題可寫,適合寫觀後感,又不會太深奧。

如果樓主想看更深層次和欣賞水平的歷史名人電影,不妨看看根據同名話劇改編的電影《屈原》、《蔡文姬》、《王昭君》,前兩部改編自郭沫若的話劇,後一部改編自曹禺的話劇。

如果樓主甚至想看關於「反面歷史人物」的電影,作深入的探討,不妨看看《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看看劉曉慶是怎樣「演活」慈禧太後的。

《拿破崙》《巴頓將軍》《沙漠之狐》

《墨攻》:以墨子為原型,宣揚「非攻」思想,為國為民,可以寫觀後感

《戚家軍》《西楚霸王》<赤壁>《建黨偉業》,建國大業

葉問

描寫歐洲歷史的如
<埃及艷後>
<斯巴達>
<賓虛>
<受難日>
<聖女貞德>
<牛虻>等
美國歷史的
<愛國者>

《美麗心靈》(A Beautiful Mind)是一部改編自同名傳記而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電影。內容是關於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卻在博弈論和微分幾何學領域潛心研究以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數學家約翰·福布斯·納什。傳記是由西爾維雅·娜薩兒所撰寫,於1998年出版,電影則於2001年上映。

《127小時》,雖然不是你想要的歷史名人一類,但也是紀實性的電影,拍的很不錯。
《127小時》(英文片名《127 Hours》以艾朗·羅斯頓在峽谷探險時遇到意外,並且成功地拯救了自己這一真實故事為題材,詳盡敘述了這段經歷。

甘地傳
卓別林
飛行家
阿甘正傳
香奈爾傳
莫扎特傳

法拉利傳
憤怒的公牛

http://group.mtime.com/Dicaprio/discussion/891605/
http://group.mtime.com/Dicaprio/discussion/891605/

6. 請大家推薦一部有關歷史名人的電影 (必須是歷史哦)

強烈建議看看《林則徐》,一部國產老電影,有著深刻的愛國教育意義。

對於學內生來說,這部電影容絕對是有話題可寫,適合寫觀後感,又不會太深奧。

如果樓主想看更深層次和欣賞水平的歷史名人電影,不妨看看根據同名話劇改編的電影《屈原》、《蔡文姬》、《王昭君》,前兩部改編自郭沫若的話劇,後一部改編自曹禺的話劇。

如果樓主甚至想看關於「反面歷史人物」的電影,作深入的探討,不妨看看《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看看劉曉慶是怎樣「演活」慈禧太後的。

7. 試析話劇《茶館》主要人物形象的特點和作品的思想意義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滿族。現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龍須溝》、《駱駝祥子》、《茶館》等

本幕講述的時間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特務和美國兵在北京橫行的時候。秋,清晨。

地 點
北京,裕泰大茶館

主要

人物特點
王大栓――王掌櫃的長子。為人正直;

王小花――大栓的女兒,王利發的孫女;

小唐鐵嘴――唐鐵嘴之子,繼承父業,有作天師的願望;

小宋恩子――宋恩子之子,承襲父業,作特務;

沈處長――憲兵司令部某處處長……

主要講了茶館的衰敗(由以前的藤椅變成了現在小木板凳和長條凳,說明了茶館已維持不了王利發他們一家的生活)、王利發兒子、媳婦和孫女等人也要逃走,沈處長要把茶館改造成咖啡廳和舞廳。王利發最後上吊自殺而死

是一部揭示舊中國城市底層勞動者悲劇命運的現實主義巨作,不僅是老舍全部創作的一座高峰,還代表著我國30年代文學的水平與成就。標志著他現實主義風格的形成。

1、老舍站在社會批判的觀點上,暴露20年代至30年代舊中國的黑暗與衰敗。

2、站在文化批判的視點上,「看生命,領略生命,解釋生命」,由此獲得深刻的主題意蘊,揭示出生命在城市畸形文明裡的委頓。

祥子,成為五四以來,新文學人物畫廊里第一個塑造得有神采有力量的城市下層勞動者。老舍側重於揭示人物精神和靈魂的病痛,其心理描寫往往採用敘述者的內視點,揣摩人物的每一寸心事。

在語言運用上,《駱駝祥子》的語言平易澄潔、親切活潑,有著鮮明的地方色采,開創一種風格獨特的「京味文學語言」。人物的語言也高度個性化。

三、《茶館》[分析戲劇結構和藝術魅力、文化魅力?][在中國話劇史上的地位]

地位:是新中國話劇的一塊里程碑,是幾乎運用、綜合了作家一生的生活和藝術積累,方才成就的一個「老舍牌」的藝術精品。它在歷史內容、結構形式、主體意識、人物塑造、戲劇語言、場景設計等各方面既體現了鮮明的民族性,也傳達出強烈的現代審美特徵。《茶館》是不朽的,在中國話劇80多年的歷史中,以其為標志,話劇形式已經完全擺脫最初的模仿痕跡,成為我們的民族形式。它呈現被譽為「遠東戲劇的奇跡」「中國現代戲劇的精華」。其文化學、敘事學方面的透視,使其有永恆的藝術魅力和文化魅力。

首先,具有突出的民俗文化特徵。

A、反映在《茶館》中的風俗文化內容,大致可歸納為兩方面「第一,各式各樣的京華舊俗。第二」滿漢全席「的各色人物本身所具的民俗文化性質。用民俗狀繪了社會歷史的演進軌跡,展示了不同歷史階段的生活情狀、生命形態和文化形態。

B、把風俗喜劇與史詩劇結合成一體。《茶館》的深層結構,是兩組人物群像之間的對比,一是無辜民眾形象;二是惡勢力形象。他們共同構成國民劣根性的象徵性形象。

其次,具有強烈的現代性。

A、不像傳統戲劇那樣把注意力集中於結局;

B、沒有緊張激烈的整一的戲劇沖突,甚至根本沒有貫穿情節,它主要以人物活動構成一幅幅世態風俗畫卷。主要人物自壯到老,貫串全劇;次要人物父子相承的方式來串聯結構和推動劇情;

C、用強烈的戲劇動作來直觀表現戲劇沖突。

(1)將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及各種社會矛盾構成一個巨大的社會背景,圍困著茶館及茶館中形形色色的人物。

(2)用強烈的動作性來表現戲劇沖突,動作的強烈與否,不在外部,而在人物內心。

最後,《茶館》中發揮得最為淋漓盡致的是喜劇性,是一出「寓哭於笑」的喜劇色彩濃郁的劇作。運用多種幽默後,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和鮮明的分寸感,善意嘲諷和無情的鞭撻。(除了引人注目的史詩規模、新穎的藝術結構和出色的民俗再現外,接前面,發揮得……)

主要人物:裕泰茶館老闆王利發、常二爺、秦仲義,屬於無辜民眾形象;

老小宋恩子、老小吳祥子、唐鐵嘴、老小劉麻子屬於惡勢力的代表。他們共同合成了國民劣根性的象徵性形象。老舍通過稍帶誇張的「父子傳承」的方式表現了惡勢力在不同時代的延續,又以茶館常客的關系使歷經滄桑的王利發、常二爺、秦仲義得以聚首回顧一生,從而使「裕泰」成為整個舊中國社會的象徵,在某種意義上成為民族性的深層心理結構象徵。「裕泰」的王利發是一條主要線索,他膽小圓通、順勢趨利的性格並未使茶館在時代變遷、社會惡勢力壓榨下逃脫倒閉的命運。和他一樣貫穿三幕的還有常四爺、秦仲義等。秦仲義做著實業救國的好夢自矜於民族資本家的「會作生意」與那份「救世主」的神聖,至於常四爺的正直狹義,則有著鮮明的滿文化特徵。另外像吃洋教的馬五爺的陰鷙乖戾、唐鐵嘴的鄙俗無賴……都深刻地體現了那個烏煙瘴氣的時代環境中殘酷的事實。

《茶館》有名有姓的出場人物共51個,集中了整個下層市民社會里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等。

8. 誰看過尋找魯迅的話劇,有觀後感嗎謝謝!

【內容提要】:魯迅的《阿Q正傳》是戲劇人一直想嘗試改編的小說,魯迅並不反對改編但反對曲解或誤讀。相比較而言,陳白塵先生的同名改編本忠實於原著精神,用添加人物和事件的方式,創造性地突出了他所理解的原著精神,象徵性地表現了作為民眾精神造像的阿Q「精神勝利法」代代遺傳、子孫不絕的情景。話劇改編本在陳白塵的喜劇創作中,是一種技巧圓熟、風格深沉、內在的新喜劇。

【關 鍵詞】:劇本,《阿Q正傳》,改編,創造性。

魯迅小說《阿Q正傳》,在現代戲劇、影視文化發展中,被改編過許多次,但是,陳白塵的話劇改編本,卻是最忠實於原著又最有創造性的作品。

(一)

陳白塵先生創作的每一階段都有代表作,都有呼應時代的力作推動作社會的前進。但是,我格外看重陳白塵先生的《阿Q正傳》,首先,因為這部作品包含了陳白塵先生創作成熟的經驗和思想高度的境界;其次,因為魯迅先生的同名小說中所包容的思想深度和時代風物,被感受著同樣的時代苦難、生活焦灼與社會責任的這樣一個劇作家創造性地做了戲劇形式的詮釋,一面文化大纛,一個戲劇高台,合在一起就十分好看了。

魯迅,《阿Q正傳》,國民性,成為中國百年小說研究和文化研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語詞。《阿Q正傳》是現代中國小說中刻畫典型人物最深刻的代表,成為了現代中國戲劇舞台上被人反復改編上演的劇目,話劇尤多,戲曲樣式也有。

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就有陳夢韶《阿Q劇本》(1)、袁牧之的《阿Q正傳》(2)和田漢《阿Q正傳》(3)。陳白塵先生1963年和1981年創作的電影劇本和話劇劇本,也是魯迅小說改編過程當中的里程碑。據資料,上個世紀70年代,日本和法國也有魯迅的這篇重要小說的改編上演。1999年春天,韓國國立劇團在漢城南山國立劇場小劇場也有《阿Q正傳》在韓國的首次上演,所用的劇本,其實就是陳白塵先生的改編本。該劇目是韓國國立劇團當年籌劃的「韓、中、日東亞三國話劇回顧演出」的第一批劇目。陳白塵先生的《阿Q正傳》改編本的韓文劇本是由在中央戲劇大學留學的韓國留學生江春愛、董國台翻譯的。作為留學生,他們選擇陳白塵先生的劇本翻譯過去,有眼光,夠水平。因為魯迅是中國現代思想史、文化史、小說史上的文化豐碑,《阿Q正傳》是他的代表作;而陳白塵先生是中國現代話劇是的見證人、活動家和著名劇作家,他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的《阿Q正傳》,技巧純熟,風格穩健,思想深刻,作為受過魯迅先生思想的同代滋養的劇作家理解和詮釋魯迅小說和思想,有著其思想情感、社會解析的極大可靠性。在這個意義上說,這兩個韓國留學生的選擇,是具有文化眼光和作品鑒別力的。

毋庸諱言,上個世紀70年代末以來的新時期中國文學、藝術,一方面增長了消費經典、借勢名人的意識,另一方面對經典和名人缺少應有的尊重和審慎,在解構的時髦詞彙下,於戲說的潮流中,對魯迅作品的改編也信馬由韁,隨心所欲了。大約2001年-2002年間電視台播出過一部10集電視連續劇《阿Q的故事》,整個是魯迅小說中未庄、魯鎮男女人物的「亂點鴛鴦譜」,當時引發過爭論。我不想去評價爭論,只想借我的論文表明我的價值取向,那就是陳白塵的改編,才是我心目中貼近魯迅原作的改編。

(二)

早在1930年10月13日,魯迅給一個叫王喬南《阿Q正傳》改編者回信說:「我的意見,以為《阿Q正傳》,實無改編劇本及電影的要素,因為一上演台,將只剩了滑稽,而我之作此篇,實不以滑稽或哀憐為目的,其中情景,恐中國此刻的『明星』是無法表現的。況且誠如那位影劇導演者所言,此時編制劇本,須偏重女腳,我的作品,也不足以值這些觀眾之一顧,還是讓它『死去』罷。」(4)根據姜德明先生考證,這個王喬南在1930年10月5月給魯迅先生寫信,就他改編魯迅小說徵求意見。他希望在國產影片當中的時髦、熱鬧之外,多一點「藝術」品味,他說:「有人說現在已是『阿 Q 死去了』的時代,但我睜眼一看,各處仍然充滿了這個灰色可憐的阿 Q,我總想另給他一點生命,驅他到銀幕上去。」(5)魯迅被他的想法所觸動,沒有堅決制止他的改編願望,還說:「我也知道先生編後,未必上演,但既成劇本,便有上演的可能,故答復如上也。」(6)但是,姜德明先生發現的一本由北平文化學社出版和東華書店代理發行於1932年4月署名「力工」的《阿Q及其他》劇本集,5個電影、動畫劇本(7)中有一個占篇幅最大的「無聲滑稽電影」腳本《阿Q》,而且,頁碼邊線上印有《女人與麵包》的字樣,這正是致信魯迅要求改編《阿Q正傳》的王喬南,力工是他的筆名,他在《阿Q》電影腳本後的附言中鳴謝說:「此劇由《吶喊》中之《阿 Q 正傳》改編,業經原著者許可,特此致謝。」魯迅博物館現存資料表明,王喬南曾將出版物轉請魯迅「教正」(8)。但是,魯迅最後對他的答復是:「它化為『女人與麵包』以後,就算與我無幹了。」(9)。實際上,魯迅並不是反對別人改編他的小說,從上述情況中魯迅的態度看,他只是害怕別人誤讀甚至曲解了他的小說原意和小說人物——剩了滑稽或者滑向哀憐。因此,面對改編者,魯迅採取了容忍的態度。王喬南不但用《女人與麵包》的名字吻合「洋派」與時髦的流行語,而且還標明「滑稽電影」,甚至還用過《阿Q趣史》之類的別名來稱呼他的改編本。這在原作者那裡已經十分犯忌,但是魯迅只是淡淡地收兵免談,顯得十分寬容。

1934年田漢、袁牧之編《戲》周刊時,連載了袁牧之的《阿Q正傳》,致信魯迅後,魯迅的態度是配合的,積極的。他答復說:「《阿Q》在每一期里,登得不多,每期相隔又有6天,斷斷續續的看過,也陸陸續續的忘記了。現在回憶起來,只記得那編排,將《吶喊》中的另外的人物也插進去,以顯示未庄或魯鎮的全貌的方法,是很好的。」(10),透出兩個信息:一是魯迅關注對《阿Q正傳》的改編,「斷斷續續的看過」;二是魯迅肯定了改編本「將《吶喊》中的另外的人物也插進去,以顯示未庄或魯鎮的全貌的方法」。魯迅接下去對故事發生的地點、人物的姓氏、所操的語言等談了自己的看法,要求人物、事件、環境和語言不要過於囿於地域方言的具體針對考慮,應該「普遍,永久,完全」,便於「活用」。

魯迅曾因為希望中國社會進步,形象地提出希望自己針砭生活時弊、抨擊社會痼疾的著述「速朽」,但是,無邊際的黑暗與鐵屋子般的現實使他更相信「韌的戰斗」。於是,那些遠無可能「速朽」的作品,還需要傳播,成為「運行的地火」。1925年,《阿Q正傳》被譯作俄文的時候,他認真作序和寫自傳的態度,說明了這一點。他其實是想「要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靈魂來」,這樣的靈魂被鑄成的歷史,有這樣的靈魂百姓「默默的生長,萎黃,枯死了,像壓在大石下的草一樣,已經有四千年!」(11)魯迅通過阿Q及其周圍的人來刻畫國民性,描摹國民性滋生鑄成的社會生活環境,並不為太多的人所理解,魯迅感到人的理解與人的感悟的隔膜。「我的小說出版後,首先收到的是一個青年批評家的譴責;後來,也有以為是病的,也有以為滑稽的;或者還以為冷嘲,至於使我自己也要疑心自己的心裡真藏者可怕的冰塊。」(12)失望之餘,俄譯本成為了魯迅看看在俄國讀者眼中的阿Q及其周圍的人所表現的「情景」的新希望。

從1925年5月到1934年底的近10年間魯迅的態度看,顯然,或譯或改他的《阿Q正傳》,在魯迅都是歡迎的。問題在於,不可誤讀或曲解。

在魯迅生前的充滿了誤解的批評與恰如魯迅所擔心的淺薄的改編,都令魯迅感受到更深的孤寂。而魯迅身後的「戲說」與「糟改」,引起過激烈的爭論。在這樣的改編歷史與文化背景,陳白塵先生的改編本,就顯示出了其精神上忠實原著、結構上合理延展與形式上大膽創造的特點。

(三)

精神上忠實於原著,首先必須講清原著的精神。

魯迅解剖的麻木、愚昧、混沌的國民性,是中國歷史的代代積累與社會生活的層層加壓鑄就的。未庄是中國社會的一個「切片」,趙太爺府上到阿Q的土谷祠是鮮活的中國社會生活的剖面,阿Q是中國國民性的精神造像,但他不是一個特殊的個體,而是一個有著普遍性的典型,一個雜取種種人「拼湊起來的角色」。他是中國民眾在精神痼疾與體貌特徵上都具有代表性的「這一個」。自高自大與自輕自賤,失敗痛感與勝利幻覺,受辱的難堪與欺人的快意,盲從的本能與抉決的混沌,都可以在瞬間轉換。榮辱得失的瞬間轉換的利害辯證,精神勝利法的自我慰籍,忘卻當中認賊作父、認敵為友、以自輕自賤為代價的獲得的無責任、無負擔、無使命的輕松感,這是苦難無邊的小民百姓們「苟活」的法寶,也是災難深重的民族「苟存」的溫床。魯迅先生與陳白塵先生所矚目的,正是這種在中國漫長專制歷史、暴虐制度和近代軟弱又可鄙的政治權術下催生、鑄成的民眾性,它是民族精神氣象,是國家社會心理,是民眾生存寶典。棄醫學文的魯迅要療救的,就是國民的這種精神癥候。

陳白塵的老師田漢先生在1937年也改編過魯迅的這部同名小說,一個當年年底由中國旅行劇社演出於上海的五幕話劇。但是,田漢先生的改編意圖,更注重其現實需求與生活聯想的意義:「《阿Q正傳》在這時上演也可以有它的意義。首先,我們應認識目前的抗戰便是辛亥革命的任務的完成。《阿Q正傳》寫的恰是辛亥革命前後,而直至今日止,當時的革命對象依然存在。趙太爺、錢太爺、假洋鬼子之流,以漢奸的姿態出現在我們的左右。第二,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在 對日抗戰中仍然表現得十分明顯。這妨害我們人情誰是我們的朋友。第三,阿Q作者魯迅之死不妥協的精神在滔滔的今日有提倡寶愛的必要。」(13)田漢將阿Q安排在麻木、可悲和愚鈍的眾生相當中,突出其社會基礎,這一點,田漢、陳白塵師生的立足點是一致的。但是,田漢更注重小人物悲劇的催人奮起的宣傳鼓動性,所以,他安排了一個情節:真的革命黨馬育才與假的革命黨阿Q在獄中會面,無論是真革命黨在獄中還是假革命黨被殺,對社會黑暗依舊甚至更加惡劣的情形的揭露是形象深刻的。阿Q被殺後,馬育才在獄中演講:「死了一個天真無辜的農民,朋友們,中國革命海沒有成功,封建殘余野獸還在吃人,讓我們繼續奮斗,替千百個阿Q復仇吧。也讓我們去掉每個人心裡的阿Q, 爭取中國痛苦人民的真正的勝利吧。」(14)熱情如火,典型的田漢式的熱情率真的表達。

和他的老師的表達不一樣,陳白塵沒有安排「人物」來做畫龍點睛式的演講,而是把他的理解和情感,安排在人物關系與冷靜的敘述評價當中。

陳白塵先生准確地理解了原著的精神意蘊,他首先矚目的是人物。在阿Q周圍,陳白塵先生安排了形形色色的人物,除了原著當中的人物外,《明天》中的藍皮阿五,紅鼻子老拱,《風波》中的七斤,《葯》中的紅眼睛阿義,《孔乙己》中的咸亨酒店掌櫃的。這些人,與閑人王胡、未成年的小D一道,構成了一個阿Q們的世界。其實,他們生活境遇不同,但是,精神癥候上,他們也是大大小小的阿Q。表現方式不一樣,或生活境遇沒有像阿Q那樣,一旦條件變化,他們也是阿Q,精神勝利,麻木愚鈍,盲從聽遣,欺人自欺,都會的,無師自通。魯迅在1934年11月18日寫的《寄<戲>周刊編者信》說過:「今天的《阿Q正傳》上說:『小D大約是小董罷?』並不是的。他叫『小同』,大起來,和阿Q一樣。」(15)陳白塵的改編本中,其實有有意識地將小D與阿Q寫成了對手戲,幾乎是一種形影相隨的聯系。全劇序幕家七幕的8個情節單元群,除了阿Q與吳媽的情節里沒有小D,其它7個單元群中,總能見到小D的影子,聽到他的喝彩聲。一方面他是正在變成的阿Q,他心裡實際上是佩服阿Q的;另一方面他是阿Q的競爭對手,精神上佩服和「像極了」阿Q,生活當中取代了阿Q在未庄的幫工位置,這種取代,富於象徵意義。陳白塵先生對魯迅的意圖,理解得深入細膩。所以,在阿Q稀里糊塗地被處死後,劇本末尾的情節是這樣寫的:未庄的眾閑人酒徒在茶館里津津有味地議論阿Q被殺頭的事情,只有小D一聲不吭。

「小D(突然發問)七斤,你先前不是說,阿Q也喊過一聲『過了二十年又是一條好漢!』么?

七斤 是喊過的。可是城裡人說,他到底沒有唱一句戲!

小D (獨排眾議)我看啦,阿Q哥他(走出酒店離開眾人)還是一條好漢!……

〔小D的精神、姿態都更像阿Q了〕

〔解說詞:阿Q死了!阿Q雖然沒有碰過女人,但並不像小尼姑所咒罵的那樣斷子絕孫了。據我們考據家考證說,阿Q還是有後代的,而且子孫繁多,至今不絕……〕」(16)

可以發現,陳白塵先生改編的魯迅同名小說中塑造了眾多生動的形象。從趙太爺、趙秀才、白舉人、假洋鬼子、趙司晨到地保、趙太太、秀才娘子、鄒七嫂、吳媽再到衙門老爺、獄卒小鬼和未庄閑人,這些人,就是未庄、魯鎮的眾生相,就是產生阿Q的社會環境。批判與解剖的筆鋒,絕不僅僅局限於阿Q的舉止的古怪和念頭的滑稽,不僅僅讓觀眾想到「精神勝利法」屬於阿Q一個人,而屬於一個群體,阿Q的精神痼疾其實是民眾的精神造像,負載這種精神癥候的生命個體,可以是張三,可以是李四,還可以是王二麻子。阿Q死了,還有小D。這是一種歷史文化和社會環境中的心理精神的遺傳,所以,阿Q子孫繁多,至今延綿不絕。那麼,反思歷史,改造社會,就成了我們鏟除阿Q繁衍的溫床的著力點。

增加眾多人物形象的作用,除了展示阿Q生長、生存的社會基礎之外,還有劇情展示於人物塑造上的突出功用。我們都知道,戲劇人物是在事件當中顯示個人意志,在社會關系與人際交往當中表現個性特徵的。沒有區別,無所謂特徵;沒有交往,就無機會表現。有了未庄眾生相,如阿Q戲弄小尼姑一節,既表現濁世俗流的生活環境,又反射阿Q的心理活動與眾閑漢的心理互動,還刻畫阿Q欺軟怕硬性格的可恨可鄙。又如白舉人,趙太爺,縣太爺、老把總質檢的勾結事件,補充了小說當中略寫儉省掉的情節,不但使觀眾能更清楚地了解阿Q命運的來龍去脈,而且將阿Q這個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的糊里糊塗的死的背後藏著的「清清楚楚的」陰謀寫得形象生動,毫無人性。這是「草菅人命」的一個案例。

魯迅小說的思想,得到了准確、深入、進一步的闡發。應該說,這也是陳白塵先生創造性的改編本的深刻之處。

(四)

陳白塵先生的戲劇創作,以喜劇著稱。到了《阿Q正傳》的改編,因為對社會人生,世態冷暖有了更深的認識,再去深入魯迅小說的世界,改編出來的作品,盡管還是喜劇風格,但分寸拿捏已經十分不同了。既不可能溫婉多情地處理魯迅小說,也不適合漫畫誇張地表現魯迅小說的人物。因為未庄也罷,魯鎮也好,雖為假託,實為舊中國縣郊鄉鎮的縮影,災難深重,令人無法溫婉面對,更無法心存多情;而生活期間的苦人兒,就是魯迅說的幾千年歷史當中默默生、默默死、像在大石塊下萎黃的草的生命一般的草民,與那些官場醜史中的群小,與那些亂世發財、國難發跡的群醜絕對不一樣,不宜漫畫諷刺而宜於細心體察,不宜猛烈鞭撻而宜於痛責之餘亦有哀憐。所以,《阿Q正傳》的改編,應該算是陳白塵先生喜劇創作風格的第三個階段的第三種風格——形喜實悲的人生喜劇。

說陳白塵先生的《阿Q正傳》是以含淚的微笑敘寫、表現的人生悲劇,是因為阿Q的悲劇,實在是中國草根狀態的、數量眾多的民眾的生存狀態的悲劇:愚昧,混沌,麻木,靠本能忍辱含羞、自我麻醉地苟活,生如草芥,死若野狗,引不起別人的同情,也引不起自己同類的同情,能夠僥幸逃脫厄運就貪生苟活,不能倖免就逆來順受,認命等死,引頸就戮。這樣的悲劇中顯現的既可恨又可憐的國民性,實際上是暴政的歷史、專制的社會與非人的生活逐漸鑄成的。所以,魯迅的小說和陳白塵的劇本,都基於這樣的事實來理解阿Q及其他周圍的環境,陳白塵先生特地將魯迅其他小說中的人物編織到劇本當中,實際上就是為了展示阿Q生長和生成的社會環境、生活基礎。本質上說,小說和劇本當中表現的阿Q,其實並無多少滑稽可言,而是更多地顯出一種麻木的受侮辱與受損害者的可悲與可憐。在魯迅小說當中,阿Q的形象,農民式的狡獪和鄉間閑人的游手好閑的毛病,都有表現,而且,嗜賭的惡習,也有描寫:阿Q賭錢,偶爾贏了一回,卻被人哄搶了,結果仍舊是輸。但是在陳白塵的改編劇本當中,這個情節被省略掉了。按說,這樣的情節,在舞台上熱鬧好看,很容易獲得劇場效果。但是,該情節被省略去,一方面是作者展示阿Q的「精神勝利法」的妙方已經有了幾次被打被欺負後的「反敗為勝」的情節來表現,不必多費筆墨;另一方面的原因,我的猜測是:陳白塵不想更多表現阿Q身上的惡習和缺點,而讓觀眾對他的悲劇命運感到「罪有應得」的釋然。因為,寫喜劇,把人生的無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寫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陳白塵先生鞭撻社會群醜與生活敗類時因為是撕破「無價值的東西」,所以酣暢淋漓,嬉笑怒罵,竭盡誇張之能事;而在《阿Q正傳》中,陳白塵先生批判當中留有餘地,責備之時不無理解,調侃微笑之間常帶淚花。所以,沒有將阿Q寫得很滑稽可笑或者很可鄙可恨,只是將他看作被奴役、被侮辱、被損害的勞動民眾當中的一個。

自然,奴隸也分等級,阿Q生活在最底層。

阿Q被趙太爺一耳光打掉了姓氏,被趙太爺、趙秀才一頓杠子打消了「女人」的念頭,還因此斷了生計,只好進城當了一個溜門撬鎖團伙的小角色,不料卻贏得了前所未有的尊敬,原來避之唯恐不及的未庄男女們紛紛找他買便宜貨。阿Q生平記憶中贏得尊重、敬畏的情況就是兩次:一次是從城裡帶著贓物回來後,一次是宣布自己革命後。但是,贓物被哄搶光後,人們對他的歡迎很快變為防範;宣布革命,無非是隱約聽說革命和造反可以讓那些可惡的老爺、闊人們害怕。但懦弱愚昧如阿Q者根本沒有勇氣和能力去實行,只是一次幻夢里快意的暢想,將現實生活當中被剝奪的一干二凈的財產與被打消的傳宗接代的可能美夢一番。小說中阿Q關於革命的醉意暢想與黑夜想像,在陳白塵先生那裡變成了夢境表現和幻覺呈現,這樣的變化,既符合魯迅原著對人物阿Q的革命想像和想像革命的定位,又更突出了阿Q在後來的趙府被搶事件中作了官府、闊人們勾結了案的「替死鬼」的現實冤情與人生黑暗。同時,也暗示了辛亥革命因為缺少廣泛發動、深入宣傳而在中國社會生活中所留下的「造反」、「搶東西」的變形走樣的影響。

正因為未庄的等級社會當中,並非一切人都如假洋鬼子或趙太爺那樣可恨可惡,所以,個人有個人的特徵,各人有各人的局限,可憐之人的可恨,可悲之人的可鄙,可笑之人的可憫,可惡之人的可恥,可棄之人的可敬,等等。面對構成未庄社會的各色人等,陳白塵先生當然沒有像從前解剖群醜世界那樣盡情嘲笑與盡力鞭撻,而是下筆冷靜,時有溫情。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應該是「看土谷祠的老頭子」。他的存在,不僅是情節功能性的,作為交代情景和點明事態的人物出場,作為阿Q在土谷祠獨處時思想、行動的陪襯角色出現。而且,他是全劇中唯一關心和照料孤苦伶仃的阿Q的人,舉燈守候夜歸的阿Q,叫醒噩夢當中的阿Q,阿Q在夢中被老把總率兵抓走時,是老人奔出來將阿Q的被子綰成一個圈套在阿Q的脖子上,怕他凍著!陳白塵先生將小說原作當中的一個幾乎可以忽略的人物變成這么個現出關懷溫情的角色,實在是他對阿Q一類受侮辱與受損害的小人物的深厚同情的體現。

阿Q可悲、可恨、也可憐,然而也可以同情。這是陳白塵先生改編劇本「形喜實悲」實質。陳白塵改編本中的阿Q, 是一個越到後來越讓人無法笑起來的角色。

(五)

劇本在結構上採取一個序幕加7幕的8部分去演示阿Q的故事,順序基本上按照原著的情節展開。

序幕是趙家少爺中了秀才的事件中,阿Q在沾光「本家」的興奮中被兩個耳光「搧(刪)掉」了姓氏,還被地保勒索了二百文酒錢;第一幕展現的是阿Q的三次被打和通過起伏更弱小者轉敗為勝的優勝紀略。三次被打中出場的打手依次是鄉村流氓老拱、鄉村閑漢王癩胡和假洋鬼子錢大少爺,使阿Q從被欺負被侮辱的不快中愉快起來的方法之一是去侮辱欺負更弱小的人——小尼姑。在小尼姑帶哭的罵聲中,酒店裡的人九分愉快,阿Q十分愉快。從欺負小尼姑到想女人,酒店雜人閑漢的淫褻議論與即興起鬨,催生了孤苦伶仃的阿Q懷春,小孤孀吳媽進入了阿Q的意識。第二幕承接上一幕,吳媽到土谷祠叫醒春夢無邊的阿Q,到趙家舂米幫工的阿Q鎖定吳媽為目標。結果是頭上挨了許多杠子,失掉了一件單衫,被地保勒索四百文錢,被趙家勒索一封香、一對一斤重的蠟燭,磕頭賠禮不算,從此在未庄聲名狼藉,女人躲蔽瘟疫一樣躲避他。尤其要命的是,不再有人家請他幫工,生計成了問題。與小D上演一場部分勝負的龍虎鬥之後,在尼姑庵後院開始了偷兒的生涯。第三幕是阿Q的短暫中興史,從縣城回到未庄的阿Q不但見過世面,講新聞,描述看殺頭的經驗,而且,還帶回了價廉物美的東西,成為了未庄人上上下下敬畏和追索便宜貨的對象,但很快被搶奪一空,地保加倍勒索後,陷入生計的窘迫。第四幕是阿Q革命的夢境,第五幕是「不準革命」、趙家遭搶和阿Q想想革命的幻覺——白盔白甲的人馬。第六幕是縣衙交易與阿Q冤獄,第七幕是阿Q就刑與看客示眾。

幕與幕之間,陳白塵先生做了一些承上啟下的細針密線的「縫合」,如阿Q懷春的「戀愛悲劇」的起始與結束,讓閑人議論中交代吳媽於阿Q較為相宜,偏偏又是吳媽驚擾了阿Q在土谷祠的春夢,叫醒他去趙家舂米幫工。情節發展情至勢順,人物關系結締自然。

陳白塵先生也有意識地強化了魯迅小說中的一種不動聲色的諷刺。如阿Q的地位,在未庄的世態人情當中的升降沉陸顯現的作者對那種生活環境與世態炎涼的判斷。阿Q向吳媽求愛遇挫後,人們像避瘟疫一樣躲避他的社會表演——人人都是正人君子,個個杠有貞節牌坊;但是,阿Q帶回了「來路不明,大約有些不幹凈」便宜貨的時候,趙太爺放下尊嚴,女人們不再顧及「正經、貞節」的「社會表演」的需要,而趨之若鶩,連哄帶騙、亦買亦搶地唯恐得不到阿Q出讓的廉價貨。兩相對比,不著一字,諷刺卻盡在其中。

另外,陳白塵先生採用了講述人的方式,兩個講述人:一個是魯迅,一個是劇作家。前者全部用魯迅小說的原話,後者間用魯迅與劇作家自己的話,一來敘述,一來提醒觀眾格外注意某些細節,關注進劇作家的人物評價與時間議論去。這樣的敘述方式,突出了劇作家改編魯迅小說對原著精神的忠實和對小說人物、事件的理解,犀利的解剖,批判的態度,深厚的同情,就貫通其中了。

應該指出,陳白塵先生的改編本,是利於上演的。從小說到位演出改編寫作的劇本,其實不僅僅是將描述性語言變為代言體語言,還要將小說當中文學敘述可以儉省虛化而舞台演出必須交代、呈現的情節補充出來,將文學情節當中十分精彩而舞台演出當中無法表演或化為行動的部分省略掉或變換一種方式呈現出來,這些,改編本都十分嫻熟地做到了。

另外,改編本的《阿Q正傳》里特別加進了縣衙門、白舉人、趙太爺三家勾心鬥角、製造阿Q作為「替死鬼」草草結案——冤案的情節,對於阿Q這樣的草民活著給人幫工出力、消閑出氣,死了替人結案、讓人磕牙的悲慘命運的社會控訴,更加生動、深入和深刻。
謝謝採納 !

9. 有哪些歷史人物與歷史戲劇里差別很大 知乎

真實歷史人物則需要客觀冷靜的評價,是是非非都有理有據。比如秦始皇,我們說他是一個有公有過的皇帝,既偉大又殘暴。
同樣的 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是一位奸雄,是一位壞人,他有人性的一切缺點。但歷史上的曹操 ,通過三國志我們可以窺見曹操是一位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後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魏武帝。

由此可見,戲劇小說人物是帶有作者主觀意念以及想要表達一定意圖而進行的具有浪漫主義特色的藝術創作,有脫離客觀事實的成分。比如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雖以歷史為題材,但它畢竟不是史書而是文學作品。因為它經過了藝術加工,有不少虛構。
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復雜,陳壽認為曹操在三國歷史上「明略最優」,「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曹操御軍三十餘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一面又誇大了。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作者具有十分強烈的封建思想和局限性,並且各種封建迷信在其間。對曹操評價帶有嚴重偏見,部分內容子虛烏有。
所以戲劇人物只是一種藝術中的人物,作者通過抑曹來達到尊劉的目的,體現他對政權皇權的主觀想法。
而真實歷史人物則是復雜的,他有缺點就必然有優點,有兩面,並且隨著自己身份的變化,主動或被動的去執行一些願意又或是無奈之舉。而後人的評價也會不同。是對是錯並沒有戲劇人物那麼分明,並且不同時期受到的評價也不同。而戲劇人物一般都被塑造成一個典型的有特色的形象,這也是戲劇小說的生命所在。
因而,我認為戲劇人物與歷史人物是有很大差別的。我們不應該固執的去區分誰對誰錯,而是應該用全面客觀的眼光去看看 哪些可取哪些是糟粕的,並且去剔除糟粕。
用唯物辯證的觀點一分為二的觀點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10. 歷史上有哪位名人熱愛電影(戲劇)

魯迅 先生一生與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電影不僅影響了他的人生抉擇,也成為他生活娛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魯迅先生的大半生中,去影院的次數比較多。他涉獵極廣,片種不拘一格,尤其講究電影的品位,其電影價值取向首先在於革命的功利主義和愛國主義,然後從中見智見識,愉悅身心。

魯迅當時很推崇進步的外國電影。他對前蘇聯的早期革命電影情有獨鍾,如《夏伯陽》、《復仇艷遇》(《杜勃羅夫斯基》)等。許廣平曾回憶說:「至於蘇聯的片子,魯迅是每部都不肯錯過的,任何影院不管遠近,我們都到的,著重在片子。」雖然,在當時很難看到這些影片,魯迅先生還是想盡辦法看了10部。尤其在他逝世前10天,觀看了由普希金小說改編的《復仇艷遇》,魯迅把它視為「最大慰藉、最深喜愛、最足紀念的臨死前的快意」影片,並向友人推薦「不可不看」。

對美國電影,他以「拿來主義」的態度接受、欣賞。二三十年代美國電影波及到世界各個影院,充斥著駁雜斑斕的美國文化特點。而對傳入中國的美國電影,魯迅先生雖時而流露出不滿和激憤,但更多的還是成了他考察美國文化和作為文化娛樂的重要途徑。據統計,魯迅在1927—1936年的10年間,共觀看了142部影片,其中美國片就有121部。對好萊塢的探險片、喜劇片、偵探片、歌舞片都作了公允的評價,特別對卓別林的第一部有聲電影《城市之光》給以熱烈的贊賞。他看得最多的是美國紀錄片學派實地拍攝的探險片,計有37部之多,如《南極探險》、《人獸奇觀》等等,有的不止看了一遍。對一些反動腐朽的片子,魯迅則予以抨擊、揭露。

魯迅熱情扶持中國的「左翼」電影事業,在《准風月談·後記》、《中國文壇上的鬼魅》中,他毫不畏懼地痛斥了藍衣社特務用法西斯手段搗毀藝華影業公司,禁演田漢、夏衍等編寫的早期進步電影的罪惡行徑。特別是對早期進步演員阮玲玉的自殺和「左翼劇聯」盟員艾霞之死,魯迅寫下了怒不可遏的檄文《論人言可畏》。隨著上海的電影競誇「風情、浪漫、香艷、肉感、滑稽、戀愛、熱情、冒險、勇壯、武俠、神怪……」之時,魯迅對國產的片子也興趣索然。針對無聊的片子,魯迅曾當頭棒喝:「現在的中國電影,還很受著『才子加流氓』式的影響……看了之後,令人覺得現在倘要做英雄,做好人,也必須是流氓。」

魯迅先生欣賞電影藝術,也總是透露出他執著的個性。他一生節儉,但看電影時卻特別講究,捨得花費。

許廣平在《記魯迅先生的娛樂》中說,他總是買頭等電影票,坐在樓上最佳的位置,「如果作為揮霍或浪費的話,魯迅先生一生最奢華的生活怕是坐汽車、看電影」了。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人物話劇影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