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仁字的歷史故事

仁字的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07 02:39:04

❶ 求有關"仁"的故事,古今中外的

1、三國時,有仁愛之名的吳國名醫董奉治病不收診費,只要求被治癒者在他住所周圍種植幾株杏樹。數年後杏樹蔚然成林,收獲之後,又將所得用以救治貧民或流亡路過者。後人便以「杏林」作為醫界或診所的代名詞,現在還常見以「杏林春暖」的匾額或錦旗來贊頌有成就的醫生。

2、晉朝官員郗公(郗鑒)在永嘉喪亂時,避居鄉下,很窮困,甚至要挨餓。鄉人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就輪流給他做飯吃。郗公帶著侄子郗邁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飯,鄉人告訴他,現在大家都很窮困,如果加上兩個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養活了。此後,郗公就一個人去吃飯,並把飯含在兩頰旁,回來後吐給倆孩子吃,兩個孩子因此活了下來。這就是著名的「郗公含哺」。郗公去世時,周翼任剡縣令,他辭職回家,在郗公靈床前鋪了草墊,為郗公守喪三年。
3、唐代著名文人柳宗元在廣西柳州當政時,施行了仁政。他首先禁止買賣奴婢,又帶領百姓挖井開荒,製造船隻,整修城牆街道,廣種林木;並親手在城郊種下黃柑二百株,在柳江邊栽植大量柳樹;還採取了其他一些安定民生,發展生產的措施。經過3年努力,柳州終於出現了一番新氣象:「民業有經,公無負擔,流逋四歸,樂生興事……豬牛雞鴨,肥大蕃息。」
4、宋朝大文豪蘇軾晚年居於常州,他花掉了最後一點積蓄,買了一所房子,正准備擇日遷入住,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到一老婦哭得十分傷心。他問老婦痛哭原因,老婦說,她有一處房子,相傳了百年,剛剛被不肖子孫所賣,因此痛心啼哭。細問之下,原來蘇軾買的房子,就是老婦所說的祖傳老屋。於是蘇軾當即告訴老婦,自己乃是買房人。他還焚燒了房契,並讓老婦的兒子將母親迎回舊居居住,而且沒有將購房款要回。這年7月,蘇軾客死於租住的房子之內。
5、南宋會稽郡山陰縣人嚴世期生性樂善好施。根據《宋書》記載,張邁等三人與嚴世期是同村,他們每人的妻子都生了一個兒子。當時正遇上災荒,他們害怕孩子養不活,便打算將兒子丟棄。嚴世期聽說後,趕緊前去幫助他們,並把自己的衣服食物分給他們。在他的幫助下,這三個小孩最終得以長大成人。同縣人俞陽的妻子庄氏90歲了,她的女兒俞蘭也70歲了,嚴世期細心照顧了這兩位無依無靠的老人20多年,她們去世後還將她們安葬了。還有在災荒中,同鄉潘伯等15人都餓死了,無人給他們安葬。嚴世期便買來棺材安葬死者,並且收養照顧他們的孩子。元嘉四年,朝廷賜匾給嚴世期,上書「義行嚴氏之閭」,並且免掉了他本人的徭役和十年的租稅,以此來表彰他樂善好施的德行。
還有宋朝趙抃越州賑災、葉夢得許昌救民,明朝徐久思活民,清朝阮元拯嬰、吳璟救人……都是流傳千古的仁愛故事。

❷ 關於「仁」的故事

1、親嘗湯葯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四兒子劉恆,即後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恆對他的母親皇太後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劉恆親自為母親煎葯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

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為母親煎葯,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葯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劉恆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

2、鹿乳奉親

周郯子,品性至孝。剡子父母年老,且雙目都患有眼疾,父母需要鹿的乳汁洗眼。郯子就披上鹿皮,前往深山裡去,偽裝在群鹿中間,於是取鹿乳來供養雙親。打獵者看見他,以為是鹿便想射他。剡子便將實情告訴他,才得倖免。

有詩說:父母親老人想吃鹿乳,剡子身披鹿皮想混入鹿群取鹿乳。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jǐ)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3、孔融讓梨

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高祖父孔尚當過鉅鹿太守,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李賢註解的《後漢書·孔融傳》中的《融家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由於孔融這么聰明早慧,很小就懂得這樣的道理,宗族親戚們認為他是個奇才。」。

4、嘗糞憂心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預汗,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

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5、扼虎救父

楊香14歲這年,曾隨同父親去田裡割小米,忽然躥出一隻大老虎,,一口將他叼住。楊香急壞了,一心只想著父親安危的她,完全忘了自己與老虎的力量懸殊。好個楊香,只見她猛地跳上前去,用力卡住老虎的頭頸。

任憑老虎怎麼掙扎,她一雙小手始終像一把鉗子,緊緊卡住老虎的咽喉不放。老虎終因喉嚨被卡,無法呼吸,癱倒在地上,他們父女才得以倖免遇難。一個小女孩,徒手搏虎,並從虎口中救出了自己的父親,其孝心和勇氣真令人贊嘆。

❸ 關於仁字的小故事(100)字以下!!!!!!!!!!!!!

一百字:
《戰國策·國策》中有這么一個故事:「馮諼客孟嘗君」 講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好士,門下有食客數千人,其中有一個叫馮諼,馮諼在孟嘗君家曾彈劍唱道:「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等歌,因而馮諼食有魚、出有車、他的母親也得到了孟嘗君的照顧。

有一天,孟嘗君出了個通告,詢問府里的賓客:「有誰熟悉算帳理財,能夠替我到薛地去收債?」馮諼在通告上寫:「我能」。於是孟嘗君派馮諼去收債,辭行的時候,馮諼問道:「債款全部收齊,用它買些什麼東西回來呢?」孟嘗君說:「看我家裡缺少什麼東西,就買什麼。」馮諼趕著馬車到了薛城,派出官吏召集那些應當還債的百姓都來核對借約。借約核對完了,馮諼假傳孟嘗君的命令,把借款賜給百姓,燒掉借約,百姓齊聲歡呼萬歲。

馮諼又馬不停蹄的趕回齊國都城,一清早就要求進見孟嘗君。孟嘗君奇怪他回來這么快,便穿戴好衣帽接見他,問道:「債款全收齊了嗎?怎麼回來的這么快呀?」馮諼回答說:「收齊了。」孟嘗君又問:「用它買了些什麼回來呢?」馮諼說:「您說『家裡缺什麼就買什麼』我考慮您府里已經堆滿了珍寶,好狗好馬擠滿了牲口棚,堂下也站滿了美女。您府里缺少的東西要算『義』了,因此我替您買了『義』。「孟嘗君問:「買義怎麼個買法?」馮諼說:「如今您只有一塊小小的薛地,卻不能撫育愛護那裡的百姓,反用商賈的手段向百姓取利息,我私自假傳您的命令把借約燒了,百姓齊聲歡呼萬歲,這就是我給您買的『義』啊。」孟嘗君不高興,說:「好吧,先生算了罷!」

過了一年,齊泯王對孟嘗君說:「我不敢拿先王的臣子作為自己的臣子。」孟嘗君只好回到封邑薛城去住。走到離薛城還有一百里的地方,百姓扶老攜幼,在大路上迎接孟嘗君,整整有一天。孟嘗君回頭對馮諼說:「先生替我田文買的義,竟在今天看到了。」

仁義不象錢或物那樣實在看得見摸得著,因此孟嘗君對馮諼買仁義非常不高興。當孟嘗君被齊王貶出回到薛城時才認識到昔日失去的今天都加倍的得到了回報。真是『仁義重於利』啊!

很久以前,現在的仁義胡同是兩家相鄰的地方,但因地界發生了爭執,其中一家有人在京城做官,也有權勢,家人給他寫信說明與鄰居發生了爭地界的事,想藉助他的權勢解決此事。這位在外做官的人清廉而開明,更不會為自己家中的私事仗勢欺人,他給家中的信中附了一首詩,表明了他的態度:
千里捎書為一牆,讓他三尺又何訪?萬里長城功千古,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中接到此詩,也都明白了在外做官的主事人的意見,並照此辦理。不僅不與對方爭執了,還主動讓出了三尺地界。俗語說:爭者不足,讓者有餘。這家一讓,另一家也受到感動,家人一商議,應以謙讓和善為重,也主動讓出三尺寬的地方。這樣兩家就讓出了六尺寬的地方,怎麼辦呢?這里正缺一條南北通道,就修建了一條胡同,不知是誰建議用「仁義」二字給胡同命名,幾百年來人們就這樣叫開了,一直到今天。

❹ 有關於仁的小故事

一、宋初有個將領還是地方官(記不太清了,待我回去查證),有一次,手下人犯了錯。他當時並沒有追究,過了幾年,他才因為這件事,打了這個犯錯人幾十板子。身邊人覺得很奇怪,有些摸不著頭腦。

他跟他們說:我之所以當時沒有處罰他,是因為他那時候剛剛娶了媳婦兒,如果那時候治他的罪,家裡就會認為是新娘子不祥,帶來的禍端。新娘子在婆家必然非常艱難,受排擠和壓迫,很容易離婚。

但他所犯的錯誤是一定要懲罰的,所以我現在打他的板子,這樣,一來他罪該如此,二來也不會牽扯到無辜的新娘子,不會讓他們家裡人歸罪於她。

二、宋太祖趙匡胤很節儉,每日餐食都比較簡單。這天,他發現菜里有個臟東西,可能是掉落的頭發或者小蟲子之類的。趙匡胤和服侍他的太監都看到了,但太祖並沒有聲張,只是把臟東西挑出來,繼續吃。

還叮囑太監,千萬不要將此事告訴掌管御膳的官員,這是一件小事。但如果讓御膳官知道了,必然會因此而狠狠地責罰御廚。

三、宋朝的第四個皇帝宋仁宗,更是以寬仁著稱,因此謚號「仁」。有一次,宋仁宗從外面回來宮里,急匆匆的要水來喝。宮女、太監從來沒見過皇帝如此不顧形象的大口喝水,都有些奇怪。

喝完了水,仁宗才跟太監、宮女說:剛剛在外面,很是口渴。可是我環顧左右,發現隨從都沒有帶水出來。我本來想叫人取水來,可是想到本來這事按規矩都應該是安排好的。如果我叫人另外取水,本來負責帶水的事後一定會受到主管的責罰。因此我就一直忍著,直到回宮。

四、曹操贊賞關羽為人,拜其為偏將軍,禮遇甚厚。不久卻覺察關羽心神不定,無久留之意,便對與關羽關系甚好的張遼說:「卿試以情問之」。

張遼去問關羽,關羽嘆息道:「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翻譯:我非常清楚曹公待我情義深厚,但是我受劉將軍的深恩,發誓與他同生死,不能背棄他。我終將不能留下,我必當立功來報答曹公後才離開。)

張遼將關羽的這番話轉告曹操,曹操聞後,不但沒有怨恨關羽,反而認為他有仁有義,更加器重他。

馬甲君曰:權力越大,行使起來越要小心謹慎,因為你可能並不知道你的一個批評或者責難,會對小人物有怎樣的影響。特別本來無關緊要的小事,從大人物口裡講出來,可能也會成為天大的事,使犯錯者承受本不該承受的過度責罰。

五、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好士,門下有食客數千人,其中有一個叫馮諼,馮諼在孟嘗君家曾彈劍唱道:「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等歌,因而馮諼食有魚、出有車、他的母親也得到了孟嘗君的照顧。

有一天,孟嘗君出了個通告,詢問府里的賓客:「有誰熟悉算帳理財,能夠替我到薛地去收債?」馮諼在通告上寫:「我能」。於是孟嘗君派馮諼去收債,辭行的時候,馮諼問道:「債款全部收齊,用它買些什麼東西回來呢?」孟嘗君說:「看我家裡缺少什麼東西,就買什麼。

❺ 仁的小故事

仁的產生是社會關系大變動在倫理思想上的表現,是對子與父、君與臣以及國與國關系的倫理總結,因而具有很豐富的內容。從另一個角度說,仁學思想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生產力的發展必然促使生產關系的變革,這種社會變革引起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劇烈變化,從而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禮被破壞後,有識之士便站了出來,尋求一種新的理想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孔子就是這樣從春秋時代大量有關仁的思想資料中加以取捨,提煉和綜合,使仁真正成為一個范疇,並以此為邏輯起點,構築了早期的儒家思想體系。
在孔子提出系統的仁學思想之前的春秋時代就出現了許多關於仁的思想記載。《詩經·鄭風·叔於田》曰:「洵美且仁」《詩經·齊風·盧令》曰:「其人美且仁」,兩處提到仁,且都和美字聯系一起,顯然在這里,仁是儀文美備的意思,有「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意義。《尚書》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藝,能事鬼神」,「予仁若考」就是「予仁而巧」,「巧」就是多才多藝,也就是《論語》中所說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國語晉語一》:「愛親之謂仁」,仁體現在父子關繫上就是愛親就是孝。《國語晉語二》中申生拒絕逃亡說:「仁不怨君」「逃死而怨君不仁」。仁體現在處理國與國關繫上,就是保護小國,救助鄰國。此外,仁還有其他含義。如《國語晉語二》說「利國之謂仁」。
可見,仁包含的范圍是相當廣泛的,他包括了各種具體的宗法道德為主的行為規范,在當時他已經涉及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孔子正是在此基礎進一步提出仁的倫理道德意義。

❻ 求一些有關古人仁的事跡

1,孟母三遷:
優秀的學生家長孟母,為了優化兒子的受教育環境,多次變換居住地和學校,為中國的「亞聖」橫空出世,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2,岳母刺字:
岳母的愛國主義精神令人感動,對兒子的愛國主義教育措施,十分得力,值得贊賞。

3、《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4、《林則徐對聯立志》
這個故事講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林則徐小時候就天資聰慧,兩次機會下,作了兩幅對聯,這兩幅對聯表達了林則徐的遠大志向。林則徐不僅敢於立志,而且讀書刻苦,長大後成就了一番大事業,受到了後世的敬仰。
5、《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6、李清照少女填詞》
宋代女詩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她個性爽直、自由、不羈一格,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文學天賦。這個故事講述的就是她觸景生情,即興填詞的故事。
7、《朱元璋放牛讀書》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從小連私塾都沒有念過,但是他聰穎過人,勤學好問,終於成為建立明朝的開國皇帝。

8、《楊祿禪陳家溝學藝》
楊祿禪受到鄉里惡霸的欺負,他不甘心受辱。一個人離開了家,到陳家溝拜師學藝。拳師陳長興從不把拳法傳外人,楊祿禪也不例外。不過,楊祿禪的執著精神終於感動了陳長興,終於學到了拳法,懲治了惡霸,也開創了楊式太極拳。

❼ 有沒有關於仁的名人故事

1、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2、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了

3、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4、唐太宗

中國歷史上的有道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就以仁愛治國。貞觀初年,唐太宗對大臣們說,將婦女幽禁在深宮中是浪費百姓的財力,因此他先後將3000多宮女遣送回家,任由其選擇丈夫結婚。

貞觀二年,關中一帶乾旱,發生了大飢荒。太宗又對大臣們說:「水旱不調,都是國君的罪過。我德行不好,上天應該責罰我,百姓有什麼罪過,要遭受如此的艱難窘迫?聽說有人賣兒賣女,我很可憐他們。」於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還拿出皇家府庫的錢財贖回那些被賣的兒女,送還他們的父母。

貞觀十九年,唐太宗征伐高麗,駐扎在定州。太宗駕臨城北門樓安撫慰勞將士。有一個士兵生病,不能進見,太宗下詔派人到他床前,詢問他的病痛,又敕令州縣為他治療。因此將士都高興地願意隨從太宗出征。

等大軍回師,駐扎在柳城時,太宗又詔令收集陣亡將士的骸骨,設置牛、羊、豬三牲為他們祭祀。太宗親自駕臨,為死者哭泣盡哀,軍中將士無不灑淚哭泣。觀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裡說起這件事,他們的父母說:「我們的兒子戰死,天子為他哭泣,死而無憾了。」

正是因為唐太宗以仁愛治國,示範官吏,所以深得民心,這無疑為唐朝的繁榮富強奠定了基礎。

5、淳於恭

東漢末年的淳於恭就是一個仁愛之人。他的家有山田,也有果樹。當時鬧飢荒,經常有人去他家的田地偷摘果樹和偷割稻禾。對於這些偷盜之人,淳於恭反而採取寬善待的態度。當看到有人偷采果實時,他就去安慰、幫助他們採摘,並讓偷果實的人把果子帶走;

當他看到有人偷偷到他家田裡割莊稼,擔心小偷遇見他會感到羞愧,就趴伏在草叢中,等到割莊稼的人從容離去再站起來。由於淳於恭的高尚行為,使村落里的人深受感化,後來,偷盜的事情也就很少見了。

同時,在他的引導下,村民們也拋棄了在戰亂中,生命難保,不願意耕種的情緒。因為當時村民認為戰亂不止,什麼時候死都不知道,所以也就放棄了耕種。淳於恭對鄉人說:「縱我不得,它人何傷!」意思是:就是到時自己死了,得不到,那留給別人享用,又有什麼關系呢!

淳於恭病逝後,朝廷在他的家鄉刻碑,以表彰他的作為。

6、董奉

三國時,有仁愛之名的吳國名醫董奉治病不收診費,只要求被治癒者在他住所周圍種植幾株杏樹。數年後杏樹蔚然成林,收獲之後,又將所得用以救治貧民或流亡路過者。後人便以「杏林」作為醫界或診所的代名詞,現在還常見以「杏林春暖」的匾額或錦旗來贊頌有成就的醫生。

❽ 關於仁的故事

仁的產生是社會關系大變動在倫理思想上的表現,是對子與父、君與臣以及國與國關系的倫理總結,因而具有很豐富的內容。從另一個角度說,仁學思想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生產力的發展必然促使生產關系的變革,這種社會變革引起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劇烈變化,從而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禮被破壞後,有識之士便站了出來,尋求一種新的理想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孔子就是這樣從春秋時代大量有關仁的思想資料中加以取捨,提煉和綜合,使仁真正成為一個范疇,並以此為邏輯起點,構築了早期的儒家思想體系。 在孔子提出系統的仁學思想之前的春秋時代就出現了許多關於仁的思想記載。《詩經·鄭風·叔於田》曰:「洵美且仁」《詩經·齊風·盧令》曰:「其人美且仁」,兩處提到仁,且都和美字聯系一起,顯然在這里,仁是儀文美備的意思,有「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意義。《尚書》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藝,能事鬼神」,「予仁若考」就是「予仁而巧」,「巧」就是多才多藝,也就是《論語》中所說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國語晉語一》:「愛親之謂仁」,仁體現在父子關繫上就是愛親就是孝。《國語晉語二》中申生拒絕逃亡說:「仁不怨君」「逃死而怨君不仁」。仁體現在處理國與國關繫上,就是保護小國,救助鄰國。此外,仁還有其他含義。如《國語晉語二》說「利國之謂仁」。 可見,仁包含的范圍是相當廣泛的,他包括了各種具體的宗法道德為主的行為規范,在當時他已經涉及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孔子正是在此基礎進一步提出仁的倫理道德意義。
春秋時,仁往往與忠、義、信、敏、孝、愛等並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並未受到特別的重視,只有到了孔子這里,仁才被從其它德性中超拔出來,並被賦予新的豐富的內涵。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世衰道微,這就成為了孔子「仁」的思想得到認同的現實基礎。馮友蘭曾說:「孔子對於中國文化之貢獻,即在一開始試將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論化,與以理論的根據。」 這話非常正確。而孔子所給與原有制度的「理論的根據」不是別的,正是仁。全新意義上的仁,完全是孔子動心忍性、敏求善思,自家體貼出來的,是孔子述中所作。 孔子之後,在歷代儒家不斷地澆灌和護理之下,這棵新芽歷經兩千多年的時空穿越,終於又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儒家文化及以儒家文化為主幹的中國傳統文化。因此,發現仁,並且把禮樂文化植根於仁的基礎上,這是孔子對中國文化最偉大的貢獻。藉助於仁,中國傳統文化順利地實現了由上古向中古的轉折;藉助於仁,孔子之前數千年和孔子之後數千年的文化血脈得以溝通連接,而沒有中絕斷裂

❾ 關於仁的小故事30字

答: 關於仁的小故事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
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
「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❿ 關於「仁」的歷史典故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向孔子請教說:「先生,您講的仁德、忠義都是極好的。人人相愛,以仁義待人,確實是一種美德。仁德我很想得到,但活在世界上也是我的慾望。假如仁德與生命兩者發生了沖突,該怎樣處理呢?」

孔子嚴肅地回答說:「這還有什麼可猶豫的呢?凡是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會因為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義,應該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顧自己的生命。」弟子恭敬地給孔子施禮,表示敬服。這時,孔子的學生子貢又問先生說:「仁德一定是很難得到的吧?我們應當怎樣去培養它呢?」

孔子回答說:「培養仁德可以從頭做起。比如說,工匠要做好他的活計,必須先有得心應手的工具。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應該選擇那些大夫中的賢者去敬奉他;對於自己來說,就應該挑選那些士人當中的仁者交朋友。這樣,才會培養起仁德來。」

(10)仁字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孔子的仁義學說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范,「仁」為最高道德准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

閱讀全文

與仁字的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