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關於中國歷史人物論文2000字

關於中國歷史人物論文2000字

發布時間:2021-03-07 02:10:45

1. 求「我評歷史人物李鴻章"論文一篇 急需 2000字以上

說起晚清權臣李鴻章,人們總是會想到「賣國賊」、「千古罪人」這樣的評價。但是,當我們平心靜氣、理性來思考李鴻章所處時代,大廈將傾的尷尬境地的時候,李鴻章無法也不能承擔晚清對外交往失敗的悲劇後果。 細數李鴻章的一生,他生逢大清國最黑暗、最動盪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場」無不是在國家存亡危急之時,大清國要他承擔的無不是「人情所最難堪」之事。什麼黑鍋總是讓他背,就算說他賣國,也是光緒、慈禧他們逼他去賣的!如果朝廷的軍費都到位,如果皇帝確實落實海防,那時日本鬼子會攻的進來嗎?他們敢侵犯台灣嗎?而後面簽約都是別人逼他去的,清朝政府那麼多文武大臣,哪位有能力去簽?《馬關條約》只是讓他成了朝廷的替罪羊。換一句話說,如果清王朝統治者不同意割讓台灣,李鴻章簽不簽約有用嗎?看來看去,我感覺李鴻章真的很冤。
在經濟現代化方面,李鴻章倡導洋務運動,創辦江南製造局、天津機器局、北洋艦隊、輪船招商局、電報局、開平礦務局、派遣中國第一批學生留美等等。這些實業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洋務運動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改革開放。
在外交現代化方面,可以說,中國的現代化外交就是從李鴻章開始,歷史上的中國外交都是進貢關系,真正與世界列國平等外交應該是從李鴻章開始,李鴻章應該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外交的先行者。他出使日本,晚年有周遊列國,與各國政要交往,各國對李鴻章的評價都相當高。雖然幾乎所有的賣國條約上都有他的簽名,但是在當時那種國際大環境下他已經盡到一個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馬關條約》簽訂後,李鴻章為千夫所指,失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等職務。開始了他的環球旅行:
1896年6月他到達柏林。為討教強國之策,李鴻章專門趕到漢堡附近拜訪已經下台的俾斯麥。對於「東方的俾斯麥」的來訪,俾斯麥提供了建立強國的要訣: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顯然,這符合李鴻章的改革取向。但是,這並非是中國自強的根本之計。
1896年8月28日李鴻章抵達紐約。正在海濱度假的美國總統克利夫蘭特地趕來會見李鴻章。紐約港到處掛起了大清帝國的龍旗,可謂禮炮轟鳴,萬人空巷,受到了「史無前例的禮遇」(《紐約時報》)。李鴻章在回答美國記者提問時也展現了一個卓越的外交家的敏銳的國權意識和現代意識:
??他認識到國際經濟的互利性質。當記者問到對華投資時,李鴻章認為,在華投資是雙方互利的事,並表示清政府非常歡迎任何資本前來投資,建立當代工業企業。他同時說:「對於鐵路、電訊等事務,要由我們自己控制。我們必須保護國家主權,不允許任何人危及我們神聖的權利。」
??他對於婦女的教育問題表達了開明的立場。美國記者問及「閣下贊成婦女受教育嗎?」時,他說:「在我們清國,女孩在家中請女教師提供教育,所有有經濟能力的家庭都會雇請女家庭教師。我們現在還沒有供女子就讀的公立學校,也沒有更高一級的教育機構。這是由於我們的風俗習慣與你們(包括歐洲和美國)不同,也許我們應該學習你們的教育制度,並將最適合我們國情的那種引入國內,這確是我們所需要的。」
??他認識到報紙或者新聞媒體應該揭露真相。他說:「清國辦有報紙。但遺憾的是……清國的編輯們在講真話時十分吝嗇……由於不能誠實地說明真相,我們的報紙也就失去了新聞本身的高貴價值,也就未能成為廣泛傳播文明的方式了。」
這,就是李鴻章,一個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徘徊矛盾的人,一個處於夾縫中的人。戊戌變法的健將梁啟超曾評價李鴻章到,「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識,而悲李之遇也」。李氏認為自己不過是個「裱糊匠」。適逢內憂外患,從里到外都爛透了的清王朝,「裱糊匠」將一個破屋(清王朝)裝飾一新噓噓人尚可。偶有小風雨修修補補也能看得過去,但真的遇到大風雨,破屋必然原形畢露,又豈是一個半個「裱糊匠」所能補補貼貼支撐起來的呢?
「天下惟庸人無咎可譽」這句話說得好,出錯的人往往都是多作事兒的人,而不作事兒是不會犯錯誤的。「故譽滿天下,未必不為鄉願;謗滿天下,未必不為偉人。」歷史與真實的差距確實很大,其實多做實事的人未必能流芳萬世。李鴻章並不算是真的賣國賊,而是中國近代的一位很值得敬佩的偉人。我贊同梁啟超的《李鴻章》傳對他的評價,說國人全體不努力,然後歸咎於一人,這種劣根性至今未變。
本文根據《中國近代史綱要》的歷史理論與知識,採用比較分析的方法,從歷史的客觀性出發,結合作者對《中國近代史綱要》的學習與體會,寫了這篇以我個人的看法對李鴻章的評價,通過學校開設《中國近代史綱要》這一門課,對於國家的近現代歷史,了解到很多的歷史知識,讓我更深刻到中國近現代史風雲變幻與厚重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讓我更加熱愛和珍惜現在的生活。

2. 中國近代史英雄人物,2000字

從1840年鴉片戰爭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百餘年時間里,在中國的土地尙,經歷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壓迫和反壓迫的歷史事件,它們如實地記載了外國列強和本國封建統治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實地記載了革命和進步力量與反動勢力的殊死較量;如實地記載了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民族民主革命並取得最終勝利的輝煌歷史。

1840年,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茖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也以鴉片戰爭為標志進入近代史,這是中華民族一段屈辱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抗爭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尋求富民強國之路的探索史。

這是一部災難深重的屈辱史。

中國近代史是災難深重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屈辱的歷史,中國人民飽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國近代史尙,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侑幾百茖,中國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戰爭中一次又一次被打敗。這些條約給中國人帶來了野蠻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華戰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因此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銘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勿忘過去,面向未來!用我們的勤勉與奮斗去開創一茖全新的未來!

這是一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

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侑來自社會底層,也侑來自清政府內部,侑的是侑組織的,侑的是群眾自發的。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盡管侑一些民族敗類,但是清政府和廣大愛國官兵也進行了一些英勇的戰斗,涌現出像林則徐、鄧廷楨、裕謙、海齡、關天培、陳化成等大批愛國將領;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也出現了前仆後繼抗爭的壯烈場面;在中法戰爭中,馮子材無所畏懼,領導取得了鎮南關大捷,劉永福領導黑旗軍威鎮敵膽,愛國海軍在馬尾海戰中表現出了臨危不懼、英勇戰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左寶貴、鄧士昌、林永升、劉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職,尙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各地民眾自發抗日,都體現出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愛國抗爭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愛國官兵的抗爭外,廣大人民群眾從未放棄斗爭,帝國主義侵略那裡,就在那裡受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廣州三元里民眾的自發的抗英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出現了大量的反洋教斗爭。

在中國近代史尙,還侑兩次大規模農民運動給帝國主義主義勢力以沉重打擊。第一次是太平天國運動:這是中國近代史尙一次規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運動,在打擊中國封建統治的同時,還承擔起反對外來侵略的任務,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國殖民化的企圖。第二次是義和團運動:1900年爆發的震驚中外的義和團運動,是一次以農民為主體的人民群眾為捍衛民族獨立而展開的反帝愛國運動。雖然它失敗了,但表現出的中華民族的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使帝國主義認識中華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維護國家主權,1919年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波及全國,工人階級登尙了政治舞台。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尙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

這是中國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國的特殊時期,中國的根本任務是維護民族獨立和主權完整,促進經濟發展,實現政治進步。在為了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在伴隨中國艱難的近代化歷程中,先進的中國人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侑政府運動,又侑新生階級代表,既侑地方大員,又侑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先進的中國人初步認識西方的現代化,以林則徐、魏源等人以經世務實的態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承認落後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尋求強國御辱之道,產生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為中國的合法政府,在歷經浩劫後,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一批務實且侑政治經驗的權力重臣,開始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在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前提下,倡導富國強兵運動,創辦軍事、民用工業,籌劃海軍,設立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盡管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但是洋務運動在一定程度尙促進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加劇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甲午戰爭後又興起了「戊戌變法」運動,可最終還是失敗了。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改良主義道路不能救中國。此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尙了歷史的舞台,經過一系列的武裝起義和革命斗爭,終於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勝利

3. 急求2000字論文「我看....<中國近代史上某一歷史事件或人物>

歷史的腳步從不停息,多少故事如流星劃過,塵封在記憶里。有些故事過去了也就過去了,有些故事因其意義非凡常在我們耳邊回響,而有些故事則需要拂去塵埃,重新打量,以全新的角度審視其曾存在的意義
古代歷史事件:
聞名中外的漢代帛畫和《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等,就出土在臨沂市銀雀山下.我國許多歷史文化名人,如春秋時期的曾子、子路,戰國時期的荀況,東漢珠算發明家劉洪,西漢經學家匡衡,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諸葛亮,東晉書聖王羲之,南北朝文藝批評家劉勰,唐代書法家顏真卿、顏杲卿等,有的出生於此,有的在這里生活過,都留下了難以湮滅的印跡。
清朝時期:
清初因之,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為府, 置附郭蘭山縣,降莒州為散州。屬沂州府。 有蘭山、郯城、費縣、沂水、蒙陰、日照、莒州6縣1州。

民國時期:
中華民國成立後,廢府撤州, 實行省、道、縣三級制。1913年撤銷沂州府, 改莒州為莒縣。1914年分山東省為4道, 改蘭山縣為臨沂縣, 臨沂地域分屬濟寧道和膠東道。1918年撤銷。1936 年劃為山東省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 這里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抗日根據地。1940年8月,在沂南縣青駝寺成立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1943年9月改為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1945年8月在莒南縣大店鎮成立山東省政府。 在抗日戰爭時期,這里相繼建立過30 多個縣級和縣級以上政權機構。其中屬於縣級的政權組織, 一般稱抗日民主政府, 也有一些稱作行署或辦事處。這些縣級政權組織, 都獨立的發揮縣級政府的作用,分屬魯中、魯南、 濱海3個行政區。解放戰爭時期, 行政區劃層次仍沿襲抗日戰爭時期, 只是對區劃作了某些調整。1948年7月,魯中、魯南、濱海三個行政區合並為魯中南行政區, 設魯中南行政公署(駐臨沂城),下轄7個專區,49個縣。至1949年10月1日,臨沂地域分屬沂蒙、尼山、台棗、濱海4個專區。
解放戰爭時期:
解放戰爭時期, 行政區劃層次仍沿襲抗日戰爭時期, 只是對區劃作了某些調整。1948年7月,魯中、魯南、濱海三個行政區合並為魯中南行政區, 設魯中南行政公署(駐臨沂城),下轄7個專區,49個縣。至1949年10月1日,臨沂地域分屬沂蒙、尼山、台棗、濱海4個專區。
(附:「沂蒙精神」——臨沂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有「小延安」之稱。戰爭年代,沂蒙人民為抗擊外來侵略和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三萬沂蒙的優秀兒女獻身疆場 。車輪滾滾的支前隊伍、送子送郎參軍的動人場面、戰場上寧死不屈的精神、沂蒙紅嫂的感人故事、支前模範「沂蒙六姐妹」等擁軍支前的楷模,名垂青史的孟良崮戰役和淮海戰役記下了這一段光榮的革命業績。沂蒙是一塊紅色的熱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培育下,沂蒙人民與山東黨政軍一起,共同創造了「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與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表現,體現了崇高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念和道德要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勤勞、智慧、善良、 勇敢的沂蒙山人民有著輝煌的歷史和光榮的傳統, 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涌現出一大批享譽國內外的傑出人物。 植根於沂蒙大的沂蒙精神,如奔騰不息的沂河, 哺育著一代代沂蒙兒女,艱苦奮斗,開拓進取, 創造輝煌。特別是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寫下了光照千秋的篇章。清末, 著名的魯南幅軍配合太平軍、捻軍作戰,反抗清王朝的腐朽統治, 堅持斗爭長達15年之久,涌現出劉淑愈、 孫化祥等著名的農民起義軍首領。 中國共產黨誕生後, 沂蒙山區

4. 論文:對某位歷史人物的評價 2000字左右 寫得好定再加分

對曹操的評價

(1)曹操統一北方的積極作用。

前已敘及,東漢王朝後期,由於政治黑暗,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無法生活,終於爆發了轟轟烈烈的黃巾大起義。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農民起義不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繼之而來的是東漢王朝的解體和軍閥混戰。在混戰中,不僅董卓、李傕等涼州軍閥到處屠殺人民,搶劫財物,就是打著勤王旗號的東方將領也「縱兵鈔掠」。因而普遍出現了「民人相食,州里蕭條」的荒涼景象。這種情況的造成,除了應當歸罪於東漢王朝的反動統治外,鎮壓農民起義和破壞社會生產的軍閥,自然也是不可饒恕的罪首。但相對的說,各軍閥之間,畢竟還是有所差別的。拿曹操來說,他雖然鎮壓過農民起義和濫殺過無辜人民,但從他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的表現來看,他比被他消滅的那些軍閥還是勝過一籌的。比如他推行屯田,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官賣制度,對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經濟的整頓起了積極作用。這些都將在談論經濟時再介紹。

曹操一開始走上仕途就試圖用比較嚴格的法律改變當時權豪橫行的情況。但由於禍害根子在中央,操無法施展自己的意圖。到他自己掌握政權以後,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強的法治政策。他說:「夫刑,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為先」。他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如果把袁紹和曹操在冀州先後推行的治術加以比較,就可以看出兩種不同的情況:「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在袁紹的寬縱政策下,「使豪強擅恣、親戚兼並,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命」。這樣,自然不能使「百姓親附,甲兵強盛」。所以袁紹雖地較大、兵較多、糧較足,終為操所敗。操得冀州後,立即「重豪強兼並之法」,因而收到了比較能使「百姓喜悅」的效果。我們只要翻看一下《三國志·魏志》,就可以看出在操統治下,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面貌和社會風氣都與以前有所不同。朝中既少有傾軋營私的大臣;地方上恣意妄為而不受懲罰的官吏和豪強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司馬光說操「化亂為治」,並非無據。而且操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的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操還提倡廉潔,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於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於是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與推行法治政策相輔而行的是操力圖集權於己,不容許臣下有結黨行為。他下令說:「今清時,但當盡忠於國,效力王事,雖私結好於他人,用千匹絹,萬石谷,猶無所益」。操為了監視群臣,設置「校事」。這件事受到大臣反對,認為「非居上信下之旨」。操對此加以解釋說:「要能刺舉而辦眾事,使賢人君子為之,則不能也」。所謂「賢人君子」,主要指世家大臣,他們累世為官,枝連葉附,名望和勢力很大。操對之一方面不能不加以籠絡,使之居上位而不予實權;一方面也利用出身微賤的校事來檢查他們的行動。至於這樣做有無必要呢?我們可以用日後孫權的話來回答。孫權說:「長文(陳群字)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頭,畏操成嚴,故竭心盡意,不敢為非」。孫權也仿效操設校事一職,可知在當時情況下,設置監視大臣行動的校事,以防漢末和袁紹集團內大臣結黨拉派的重演,還是不無道理的。從曹魏政權的內部結構看,世家大臣最多,潛在的危險也較重。曹操為自身及子孫計,設置校事以伺察大臣,雖有些苛刻和搞權術,但不這樣,是難以制服他們的。史稱:「曹公性嚴,掾屬公事,往往加杖」。操還令諸將家屬居鄴,以防其叛己外逃,都是操與屬下存在著隔閡與矛盾的反映。

總起來看,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所以我們說操之統一北方及其相應採取的一些措施還是具有積極作用的。

(2)曹操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

首先,操善於馭將;如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東擊孫權,退軍時,留下張遼、樂進、李典三將及護軍薛悌鎮守合肥。次年,操於出軍西擊張魯前,派人給薛悌送去教令,封面寫明:「賊至乃發」。不久,孫權親自率領大軍十萬來攻合肥,薛悌等開函看教,乃是:「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這時合肥守軍總共才七千餘人。敵眾我寡,如果分兵出戰,是否上策,諸將疑惑。張遼曰:「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李典聞言,當即表示贊同。於是遼、典當夜招募敢從之士八百人,殺牛犒饗。次日天亮,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陣,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己名,直沖至孫權麾下。權見遼來勢兇猛,大為驚恐,其左右亦不知所措,只好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遼呼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兵少,聚眾圍遼數重。遼一再突圍,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自早戰至日中,吳人奪氣。遼等乃還修守備,眾心遂安。權軍經此一戰,銳氣頓失,守合肥十餘日,即撤軍退。大眾既去,權和數將尚留逍遙津北。張遼從高望見,即率步騎前來捉權,極將甘寧、呂蒙、凌統等竭死格鬥,權始乘駿馬逃去,幾被活捉。史家對操教令,頗為贊揚,胡三省認為操以「遼、典勇銳,使之戰;樂進持重,使之守。」孫盛認為操之本意是勇怯調配,「參以同異」。我以為:張遼作戰固極勇銳,樂進也以「驍果」顯名,常先登陷陣,「奮強突圍,無堅不陷」。如果把樂進說成是「怯」者或僅能「持重」的人,恐怕是不妥的。操的本意,料知孫權來時必自恃人馬眾多,合肥守兵寡少,必然驕忽輕敵。正可乘此給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突然襲擊。即如張遼所說「及其未合,折其盛氣」,如此而已。蓋兵貴神速,掩其不備,操之知將料敵,固極高明。

由於孫權經常進兵侵犯合肥,所以曹魏一些靠近合肥的州刺史也帶兵屯戍於此。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操令屯戍在合肥的兗州刺史裴潛等作好行軍准備。因這時合肥方面並無軍事氣氛,故裴潛等動作不速。揚州刺史溫恢暗自對裴潛說:「此必襄陽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為急會者,不欲驚動遠眾。一二日必有密書促卿進道,張遼等又將被召。遼等速知王意,後召先至,卿受其責矣!」於是裴潛趕緊作好快速行軍准備。果然不久接到快速進軍的命令。接著張遼等也收到詔書。說明操對諸將約束甚嚴,不容有忽慢詔令和動作遲緩的事。

由上可知,操善於用將,對之要求也很嚴格,但能得到他們的擁護。甚至連孫權都說操之「御將,自古少有」。證明操是善於御將的。

曹操還富有韜略、足智多謀,在戰略、戰術方面,常能應付裕如。操在戰斗時,常能根據敵我情況,臨機決策,變化多端。如前所述。操在對於毒農民軍、呂布、張綉、袁紹、馬超、韓遂等一系列戰爭中,常用聲東擊西、避實就虛、埋伏、包抄、突襲、離間、劫糧、攻彼救此、棄物誘敵等方法,譎敵致勝,轉弱為強。在戰略方面,操能集中部屬智慧,擇善而從,少有失誤。例如當操與呂布爭奪兗州,相持不下時,徐州牧陶謙病死,操欲乘機襲取徐州,然後再擊呂布。荀彧勸阻之。操乃改變主意,以全力擊敗呂布,平定了兗州。接著徐州也歸附了。建安六年(201年),即官渡戰後下一年,操因糧少,不足略定河北,欲因紹新破,以其間擊劉表。荀彧說:「今紹敗,其眾離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兗、豫,遠師江、漢,若紹收其餘燼,承虛以出人後,則公事去矣」。操從之,終究平定了冀州。

由上可知,荀彧在戰略決策方面屢次糾正操的疑誤想法,因而對操的成敗存亡起了很關鍵的作用。其他謀臣如荀攸、郭嘉等亦有同樣功勛,為操所稱譽。足證操對戰略部署極為重視,事先都與群僚仔細商討。他能採納別人的正確策略,說明他的判斷力是很強的。

當操與袁紹起兵討伐董卓時,紹問操:「若事不輯,則方面何所可據?」操曰:「足下意以為何如?」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操又對別人說:「湯、武之王,豈同土哉?若以險固為資,則不能應機而變化也」。操之所以能克敵致勝,主要原因之一是如同他自己所說的「任天下之智力」,即充分發揮臣下的智慧和將士的戰斗積極性。所謂使「賢人不愛其謀,群士不遺其力」。

無論曹操在戰略、戰術上做得怎樣出色,如果其軍隊沒有較強的戰鬥力還是不行的。呂布的軍隊號稱勇悍;袁紹的軍隊人數最多,經過多次較量之後,都為操所敗,說明操軍的戰鬥力是很強的。操軍戰鬥力之所以強,乃由於操一貫採取精兵、簡政、重視糧食生產及運輸等措施。操曾說:「孤所以能常以少兵勝敵者,常念增戰士,忽餘事,是以往者有鼓吹而使步行,為戰士愛馬也;不樂多署吏,為戰士愛糧也」。操自言當官渡會戰時,袁紹有鎧甲一萬領,他只有二十領;袁紹有馬鎧三百具,他連十具都不到。操軍人數雖少,裝備雖差,但操治軍帶兵,比較重視紀律,賞罰比較嚴明,結果打敗了袁軍。一次在行軍途中,操傳令不得讓馬踐踏麥地。如有違犯,一律斬首。於是士兵皆下馬步行,惟恐踏壞了麥子。可是操自己所騎的馬卻因吃驚而踏了麥田。於是操即拔劍割下自己一撮頭發,做為處罰,這雖只是做做樣子,但也可說明操在軍中持法是比較認真的。操起兵初期,打過不少敗仗,但軍隊始終沒有潰散,就是因操治軍嚴整,而且在政治、經濟各方面也能較好地配合和支持軍事。所以終能轉危為安、變弱為強。其他軍閥如袁紹則「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呂布則「勇而無計」、「輕狡反復」;劉表則「不習軍事」、只「保境自守」;袁術則「奢淫放肆」、「無纖介之善」。所以操終能將他們各個擊破。

由此,我們說曹操可以稱得上古代卓越的軍事家。

(3)曹操的為人和作風。

操在中國歷史上是為人熟知的人物之一,人們對他的看法紛紜錯雜,毀譽不一。毀者把他說成白臉的奸臣、專門玩弄權術、「寧我負人,勿人負我」的極端利己者:譽者則目之為命世英雄、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有關史書記載,既善惡錯出,真假難辨。我們如果片面地依據某些記述,斷章取義,縱然再多發表評論文章,亦無濟於事。評論歷史人物,應當從有關的可靠記述中歸納出居於主流的東西(如德、才、功、過、善、惡、作用、影響等),從而得出確切的結論。不僅要把這一人物與他同時的人相比較,也要放在歷史的長河中與同一類型的人相比較,這樣便不難估計其在各方面的價值,以確定其歷史作用。比如曹操的忠與奸的問題,我們在前面已經做過分析,曹魏政權是曹操在農民起義的影響下,自己苦心經營出來的。當時尺土一民,皆非漢有,漢朝還有什麼可供曹操篡奪呢?曹操確實是玩弄了一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戲,但這樣做,還是為漢朝延長了二十餘年的名義上的國柞。假若操是奸臣的話,那末,二袁、劉表、劉備、孫權……誰是忠臣呢?如果找不出一個能維護漢政權的忠臣來,還能說操是奸臣嗎?

至於曹操對人是否奸詐?專門傾人利己呢?傳說中曹操所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話是否真實呢?據《三國志》卷1《武帝紀》注引《魏書》:

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字刃擊殺數人。

《武帝紀》注又引《世語》:

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武帝紀》注又引孫盛《雜記》:

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凄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根據《魏書》的說法,操殺人系於被劫之後,這種殺人,不能說是負人,而只是懲罰歹徒的行為。《雜記》所說操夜殺人,乃是怕別人殺害自己,所以先下手為強,這還可以說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行為。但操過後,還是很快就感到凄愴傷懷,說明這次殺人是屬於誤會,並非操本性即安於做負人之事。而且,「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之語,只見於此書,其他二書均未道及。可知這話是不可靠的。從當時實際情況論,操恐懼出奔,方逃命之不暇,安能輕易做殺人惹禍之事。他當時如畏人圖己,就應趁人無備時逃走,何必殺人以增罪累而稽行期?以上三書所記大相徑庭,陳壽既不採用,裴注雖引出,但未置評,僅備遺聞。所以我們不宜視之為真實材料,與其在這個問題上多做糾纏,遠不如從操許多比較確鑿的行事中尋找答案。比如:陳宮,原來是擁戴操為競州牧的有功大員,操「待之如赤子」。但後來陳宮趁操東征徐州牧陶謙之際,叛操而迎呂布為兗州牧,使操幾遭滅頂之災。後來陳宮與呂布一起被操禽獲,「宮請就刑,操為之泣涕」,頗有故人依戀之情。宮死後,「操召養其母終其身,嫁其女,撫視其家,皆厚於初」。又如建安十九年(214年),蒯越病死前,托操照料其家,操報書曰:「死者反生,生者不愧,孤少所舉,行之多矣,魂而有靈,亦將聞孤此言也」。可見操對死者的囑托,並無背負之事。王粲的兒子因參與魏諷謀反,為曹丕所誅,操聞嘆息曰:「孤若在,不使仲宣無後。」操以金璧從南匈奴贖回蔡文姬之事更為人所熟知。操還自言:「前後行意,於心未曾有所負」,可知他是怕負人的,似不可能說出「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話。呂思勉謂:「操之待人,大致尚偏於厚」。這種講法,是符合事實的。那些述說操詐騙傾人的傳聞、軼事,多非歷史的真實。但這種講法從何而來呢?首先,操用兵善「因事設奇,譎敵制勝」,呂布與操作戰時,曾告誡部屬:「曹操多譎」。因此,有人就把操用兵時的「多譎」,擴大到其為人和作風上;其次,陳壽說操「少機警,有權術」。「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他在政治上搞的權術,趙翼言操用人系以權術相馭。操在用人上,確實有用權術的地方,但說他用人全靠權術,就以偏概全了。封建政治首腦有幾個不用權術的?有幾個沒有濫殺過人?袁紹早就讓操殺楊彪、孔融、梁紹。就以孔融為例,他何嘗不隨意殺人!當他任北海相時,僅因「租賦少稽」,就一朝殺五部督郵。孔融既不能自力保境,又不肯同鄰近州郡合作,因此,左承祖勸他「自托強國」,僅因這個建議,就被孔融殺害。至於歷代開國帝王,因鏟除異己,而濫殺錯殺的更史不絕書,如果只責操譎詐負人,是不公允的。

操的污點,首先是他參與鎮壓黃巾起義,關於此事,前面已多處提及,不再詳述。其次是他有過屠殺徐州人民的罪行,此事前面也說過。關於操攻徐州牧陶謙的原因,各書說法不一。即使操父真為陶謙所殺,操也不該大量屠殺無辜人民。陳壽於《三國志》中敘述曹操之事,從不做過分的貶抑,對操攻徐州的暴行,所述亦較他書為簡,然亦不能不承認:「所過多所殘戮」。操還曾有「圍而後降者不赦」的法令,操及其手下諸將常有「屠城」之事,這是不應寬恕的。其他如當操攻圍呂布於下邳時,關羽屢向操求取布將秦宜祿之妻杜氏,操「疑其有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在此事稍前,操在宛收降張綉時,亦曾納張綉的從叔母,以致引起張綉的叛變。諸如此類的事,在當時雖算不上什麼很壞,但總是欠缺的。陳壽在評論曹操時,極稱贊其謀略、權變、法術和用人、創業的功績,從無一語贊及他的品德。陳壽論到劉備時,認為備「機權於略,不逮魏武」。可是極力稱頌劉備的「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說明陳壽是善於抓住曹、劉在德才上各自特色的。

許多人認為曹操是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家,我很同意。有些人還認為曹操是我國古代卓越的政治家,我覺得有點偏高。因為曹操有過濫殺無辜人民的暴行。一個卓越的政治家應當不這樣。另外,在個人品德作風上,曹操也有些欠缺,不足為後世法。既然稱作歷史上的政治家,就應當對後世能起榜樣作用,曹操在這方面還不夠規格。

5. 我最欣賞的歷史人物小論文 2000字 急需

翻開世界史的扉頁,一個光輝的名字映入眼簾,記憶追溯回1840年。12月12日那是不平凡的一天。在那天法蘭西第一帝國建立了。而建立者便是那個驍勇善戰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的拿破崙一世--拿破崙波拿巴。大樹有幼苗長成雄獅之初柔弱如苗,出類拔萃的東西原也是在平凡中紮根。

拿破崙波拿巴於1769年8月15日出生在法國科西嘉島啊雅克城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16歲的時候拿破崙成為一名炮兵上尉開始了他的軍事生涯。1793年拿破崙參加土倫堡戰役展示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

一個世界性的歷史人物--拿破崙,從1784年入軍校到1799年發動政變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再到1815年退位被放逐到聖赫勒拿島,拿破崙整個一生幾乎都是在戰爭中渡過的他親自指揮的戰役約60次,比歷史上著名的軍事統帥亞歷山大、漢尼拔和愷撒指揮的戰役總和還要多。拿破崙對戰爭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認為歐洲確實有很多優秀的將軍,但他們一下子期望的東西太多,而他自己只看到一點那就是敵人的大量軍隊,他力圖消滅他們因為他相信只要把軍隊消滅其他一切自然就會土崩瓦解。對此馬克思曾經這樣評價過他「主力只用於戰爭的主要目的--消滅敵人」。

作為一代名將,拿破崙運籌帷幄躍馬疆場,身經百戰其做戰經驗是非常豐富的,其統帥藝術為許多兵家所稱道,其軍事思想也在資產階級軍事思想中佔有重要地位,因此拿破崙在世界史上確實佔有一個不可撼動的地位。

一場是非參半的對外戰爭,每件事情都像一把雙刃劍沒有絕對性。拿破崙的對外戰爭也具有雙重性,一方面他統治時期正是歐洲從中世紀向近代社會過渡的重要階段他用刺刀加速了這一過程,多次打敗反法聯盟,使法國大革命的某些成果通過暴力被推廣到他所征服的歐洲國家戰爭具有革命性。但另一方面他迷信武力鐵蹄踏便了除俄國以外的整個歐洲大陸威脅了歐洲所有國家的主權,侵犯了別國人民的利益戰爭具有侵略性(與英國的戰爭又具有爭奪歐洲霸權性質的一面),遭到各國的聯合抵,連年征戰造成法國經濟困難。但如果沒有1812年遠征俄過的舉動或許拿破崙會帶著他的法蘭西帝國更永久的稱霸整個亞、歐、非,這雖然只是揣測但也是有一定的事實依據的,因為那一次遠征法國損失了將近60萬的兵力與此同時法國的國際威信也大大下降使拿破崙的敵人大受鼓舞從而組成了第一次反法聯盟。傾向工大於過的法典--《拿破崙法典》。拿破崙的功績不止在於軍事上,他在1804年頒布了《拿破崙法典》。法典規定:所有功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取消等級制度,進入公共職務只根據成績而不根據出身,經營自由,擇業自由,財產佔有權,宗教自由,實行民事婚姻等。《拿破崙法典》是資產階級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則為後來許多歐洲國家借鑒和效仿。拿破崙自己說過:「我真正的光榮並非打了40次勝戰,滑鐵盧之戰抹去了關於這一切的記憶,但是有一樣東西是不會被忘卻的,它將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這是拿破崙除軍事思想等方面外留給後人的另一瑰寶。

總之,對於拿破崙的功績而言他的過錯應該是渺小的。對於拿破崙來說似乎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工作」包括對外戰爭。因為他說過:「我的基本要素是工作,我有此生就是為了工作。我兩腿能及之處有界限,我雙眼能看到的也有界限,我從來不知道我的工作有何界限。」正如法國著名史學家索布爾說的那樣:「拿破崙的歷史正和法國大革命一樣,將是永遠不能完成的,也是永遠不能全部寫成的。」但究竟拿破崙這一對己而言無止境的工作是福是禍:是利是弊也是有留予後人自行評價。
拿破崙的一生留給我們許多值得學習的東西。他出生平凡但卻活得粲然,大樹植根於泥土,雄師生存於獸群,登峰造極的人物不能須臾離了平凡的芸芸眾生。所以我們每個人也都可以同他一樣而前提條件就是:堅持有毅力信賴自己在人生的「戰場」上拿破崙也留給我們許多炙手可熱的至理名言——我只有一個忠告給你:「做你自己的主人」。沒錯被別人牽著鼻子走的戰爭是不會勝利的,走在別人的陰影里前途不會光輝的。「不想做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個人如果連抱負都沒有又何來成功呢?

6. 高分!!!近現代歷史人物論文,2000字。急用!

李鴻章歷史定位
李鴻章及其生活的時代,早已成為歷史的陳跡。但他作為近代中國一位非常復雜的歷史人物,在不同時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所言所行更是斑駁陸離,因而人們評價起來眾說紛紜就沒有什麼可怪的了。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過渡時代的過渡性人物

李鴻章「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在晚清政壇上縱橫馳騁半個多世紀。梁啟超評價李鴻章「是為時勢所造之英雄,非造時勢之英雄」。李鴻章雖然難以承載「英雄」桂冠,但為「時勢所造」和影響「時勢」進程則是不爭的事實。

李鴻章活躍於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會從傳統向近代、從獨立國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過渡時代。適逢其會的李鴻章也就成了「崛起於新舊兩界線之中心的過渡時代」的過渡性人物。時代造就了李鴻章,而李鴻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絢麗多彩的時代畫卷上深深地打上了個人的印記。李鴻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將入相,「坐鎮北洋,遙執朝政」,涉及晚清幾乎所有重大歷史事件。他身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於封建主義而又傾向資本主義,忠實於傳統營壘而又頗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舊紛呈,中西雜揉,內則「開拓」與「因循」畢具,外則抗爭與妥協並存,因而有時是順乎時代潮流,有時又是阻擋歷史車輪。

用農民的鮮血染紅自己的頂子

李鴻章以儒生起家軍旅,憑借編練淮軍鎮壓太平天國、「削平大難」而「早膺疆寄,晉贊綸扉」。太平天國運動是「四海變秋氣」的封建衰世的農民群眾企圖用火和劍來變革現存的清朝統治秩序,把「通天下皆一式」的地上天國在現世、在中國建立起來。盡管他們所憧憬的「通天下皆一式」的地上天國實際上只能給自己套上一副帶有光環的封建枷鎖,但他們反對「鷹

7. 誰有一篇近代歷史人物(1840-1949)的傳記論文(2000字)

李鴻章簡介 李鴻章:安徽合肥市肥東人,老家在今合肥市肥東磨店鄉群治行政村調堂部。其祖上本姓許,系明代由江西湖口瓦礫壩遷來合肥,至清初因同邑李心庄無後,將許光照(迎溪)之四子許慎所過繼為子名李慎所。這樣,李心庄為始祖,李慎所為一世祖,至李鴻章為八世矣。許姓譜中的「命名宇派」為「福雲慶勝,伯積善發,光祥詩禮,艷朝志士,傳永遠昌,才高嘉宇,顯德立美,名揚孝友,開承裕英,梁必茂芳。」李氏先世光譜,亦未定字輩。1809年(清嘉慶十四年)首次纂修《合肥李氏宗譜》,始定字輩「文章經國,家道永昌,福壽承恩,勛榮世守」;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四修宗譜時,合肥李氏又續增十六字輩「祖德積厚,克紹輝光,宗緒延長,同敦孝友」。李鴻章父李文安之「文」,系輩分「規范化」後的首輩,李鴻章兄弟按命名字派系「章」輩,置姓名的第三字。李文安系道光甲午科江南鄉試第九名舉人,戊戌科會試第一百十二名進士,殿試三甲,他的六個兒子:瀚章、鴻章、鶴章、蘊章、風章、昭慶,走的都是讀書做官之路。 李鴻章24歲考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咸豐初年,他在原籍辦團練,抵抗太平軍,並去江西、湖南投靠了曾國藩,又奉其命回鄉招兵買馬,編練成7000名淮軍,由部將劉銘傳、周盛波、張樹聲、吳長慶等分帶,沿江而下,到上海鎮壓太平軍。1862年,他因「功」被委任為江蘇巡撫,三年後又署兩江總督,鎮壓捻軍。1870年,他接替曾國藩,就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開始逐步掌管清廷政治、軍事、經濟、外交大權。1899年到1900年任兩廣總督,授武英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他在施政過程中的核心是辦洋務,所以又被稱為洋務運動的代表者或奠基人。 李鴻章曾先後創辦江南製造局、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漠河金礦、天津電報局、津榆鐵路、上海機器織布局,還建立同文館,選派留學生出洋。他辦洋務的初始動機是辦軍工企業,造出槍炮、彈葯、機器、艦船和水雷,主要用來對付捻軍。但由於直接改善了淮軍的武器裝備,使淮軍成為清軍中裝備精良、戰鬥力較強的軍事力量,後期淮軍實際上成了國防軍。 李鴻章在與列強的交往中意識到富國才能強兵,故積極推進官辦、商辦軍工企業的發展。他長期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坐鎮北方最大的通商口岸天津,既積極籌劃北方防務,戍衛京級,又進一步拓展洋務,以增加財賦收人。他還苦心孤詣,編練成一支當時堪稱亞洲一流的海軍,並在山東劉公島安營紮寨,這支北洋艦隊擁有各種軍艦25艘,42000噸位,以大沽港、旅順港、威海衛港形成三角,拱衛京城海上門戶。 李鴻章辦外交也有「風光」的時候。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李鴻章作為中國特使,應邀赴俄參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並順訪歐美諸國。3月27日(農歷二月十四日),李鴻章攜包括兒子李經方、李經述在內的隨員45人,從上海登上法船「愛納司脫?西蒙號」,翌晨離滬,出東海,經太平洋、印度洋人蘇伊士運河,又由迎候的俄國馬赫托姆斯基公爵接上「俄羅斯」號,於4月27日抵達俄國的黑海港口敖德薩,改乘火車北上。李鴻章此番「以七十有四之衰齡,涉三萬余里之海路」使俄,其主觀願望是聯俄並促使俄、德、法三國挾迫日本放棄對我遼東半島的佔領。他在俄國拜會了新沙皇並草簽了《中俄密約》,然後到德國、荷蘭、比利時、法國、英國、美國和加拿大巡訪並向部分國家的元首遞呈國書。在由太平洋取道橫濱回國時,感於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和瘋狂的割地賠款要求,他曾拒不上岸,以抒怨忿之氣。 李鴻章當時是內閣最高職銜的文華殿大學士,實際掌管清廷外交、軍事、經濟大權,可謂「兩人(慈禧光緒)之下,萬人之上」,中外皆呼「李中堂」,故荷方打出「千歲李鴻章」的燈花。李鴻章在詩中居然也露出「大國使臣」頗為自得的心情。這封信的墨跡在歷100多年後於1998年從荷蘭傳回合肥

8. 幫忙寫一篇關於中國近代史事件或重要人物的論文,字數2000字以上,很急要!!!

從曾國藩看為人處世之道

摘要:
曾國藩,晚清時期「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出生於一個平凡的農耕家庭,但卻成就了一代大將之才,文通程朱理學,武能制太平天國起義。從他的一生,我們可以學到許多的為人處事的大道理。本篇論文從他的生平簡介開始,通過查閱各種文獻資料,詳述了三件對我影響最深刻的事。從對這位中國近現代史中的一大重要人物的人物剖析開始,漸漸的了解那個時局動盪的時代。並通過他的一生,看到了我們普世價值中對於人生起伏的「坐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隨意,望天空雲卷雲舒」般釋然。

人物簡介:
曾國藩,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五歲啟蒙,次年入家塾「利見齋」。早年多次應試不中,道光十八年(1838年),參加會試,終於中試,此後仕途平坦,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授禮部右侍郎。不久署兵部右侍郎。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1851年1月),洪秀全在廣西發動金田起義,太平天國運動爆發。道光三十一年(1852年)生母去世,丁憂回籍。此時太平軍已攻入湖南,氣勢正盛。咸豐二年底(1853年1月),曾國藩接到幫辦湖南團練旨。經郭嵩燾力勸,離家前往長沙,與湖南巡撫張亮基商辦團練事宜。一月後,太平軍攻佔江寧且定都於此,改稱天京。
曾國藩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復雜的人際關系,仿效已經成軍的楚勇,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並整合湖南各地武裝,稱湘軍。咸豐三年(1853年)八月,曾國藩獲准在衡州練兵,「凡槍炮刀錨之模式,帆檣槳櫓之位置,無不躬自演試,殫竭思力」,並派人赴廣東購買西洋火炮,籌建水師。
咸豐四年(1854年),發布《討粵匪檄》,率師出征,不久在靖港水戰中被太平軍石貞祥部擊敗,投水自盡,被部下所救。休整後,重整旗鼓,當年攻佔岳州、武昌。
咸豐六年(1856年)坐困南昌。9月2日,洪楊內訌,史稱天京事變,南昌解圍。兩年後,湘軍攻佔九江,氣勢頗盛。十年(1860年),湘軍圍安慶。
同治三年(1864年)7月,湘軍破太平天國的天京(南京),朝廷加曾國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國荃賞太子少保、一等伯爵。8月,奏准裁撤湘軍25000人。
同治七年(1868年),曾國藩改任直隸總督。同治九年(1870年),朝廷命其處理「天津教案」。曾國藩深知當時中國遠非西方列強對手,因此主張對外讓步。發布《諭天津士民》的告示,對天津人民多方指責,誡其勿再起事端,隨後釋放犯法教民和涉案拐犯,引起天津紳民的不滿。
同治九年(1870年),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平民張汶祥刺殺於總督府後,朝廷命曾國藩再任兩江總督,前往南京審理該案。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在南京兩江總督府病逝。朝廷追贈太傅,謚文正。【3】

三件事:
一、買書(知識改變命運)
道光十三年,曾國藩在參加了七次小試後,終於童試過關,成為父親的縣學同學,並於當年取妻成了家。次年,曾國藩首赴鄉試,竟一舉中試成為第三十六名舉人,並於道光十一年十一月入都,准備第二年的會試。曾家幾百年才出了這么個舉人,可稱是破天荒,曾國藩的祖父和父親自然大喜過望,期待著他實現多年來曾家入官為仕的願望。道光十五年的會試,曾國藩不售,由於昔年還要舉辦恩科,未免於往來奔波,曾國藩遂留住京師的長沙會館讀書一年。然而道光十六年的恩科,曾國藩再次名落孫山。於是,會試報罷,他由運河南下,經清江、揚州,自江寧(今南京)溯江而上,回轉湖南。在金陵時,他在書肆見到一部《二十三史》,愛不釋手,沖動之下,遂做了一件前所未有的豪闊之事,把借來的錢全用在了購書上,錢不足則以衣裘抵價。
兩考不中,還借那麼一大筆錢買書,曾國藩以一個初入社會的農家子,居然肯,也居然敢借百金購一套《二十三史》,絕對是個異數。但就是他的這股子對於書的熱誠,豐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使得他在將來的風起雲涌的人生中,有著堅定不移、寵辱不驚的精神指導。
二、靖港之恥(敗不餒)
咸豐四年四月,太平軍大部據於靖港,別部據於寧鄉、湘潭。當時有人半夜來向曾國藩說:「靖港寇屯中數百人,不虞(防備)我,可驅而走也。團丁特欲借旗鼓以威賊,已作浮橋濟師,機不可失。」【1】於是曾國藩出兵靖港。
有王闓運所著《湘軍志。曾軍篇》記載當時情景:庚午(四月二日),平旦至,水急風利,炮船徑逼寇屯,寇炮陸軍至者合團丁攻寇。寇出,團丁遂反奔,官軍亦退,爭浮橋,橋以門扉、床板(搭成),人多橋壞,死者百餘人。國藩仗劍督退者,立令旗岸上曰:「過旗者斬。」士皆繞從旗旁過,遂大奔。
眼見自己編練的湘勇如此不中用,曾國藩一時激憤,竟欲投水自盡,被悄悄跟隨其後的章壽麟發現救起。出師不利的曾國藩痛心疾首,上請罪折歸納失利之因:一、紀綱不密,維系不固,以致潰散;二、輕進求勝,對事出意外的退敗沒有準備;三、明知水勇訓練不足,陸軍臨陣經驗不足,貿然出戰,責任在自己心存僥幸。為此,他實行了一貫的精兵原則,毅然裁撤了靖港的潰勇,只保留了在湘潭經受住戰火考驗的水師五營、陸師三營與駐守平江的湘勇,總計四千餘人,比出征時精簡了一半以上。
勝敗乃兵家常事,一個人的一生亦是如此,有了失敗才會將成功襯托得更加耀眼。靖港之挫後,曾國藩深刻反思,重整旗鼓,為將來盪平賊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進退之智(勝不驕)
在戰勝了太平軍後,曾國藩沒有因此的驕傲,反而感到危機四伏。多年的官場打磨,他知道那些眼紅他的功績的人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攻擊他的機會。這樣一支30萬人的軍隊,只聽令於他一人,只要他想反,定是一呼百應,這就是那些反湘軍派的造謠的借口。再者,他深知「功高震主」的人,威脅到皇權的人,絕不會被皇帝輕易放過,因為他皇帝要鞏固自己的政權,必定要對那些潛在威脅斬草除根。
於是,他沒有等皇帝與反湘軍派出手,於同治三年(1864年),大破天京的同年8月,上奏裁軍。
見好就收,不貪名圖利,是只有一個人真正的心止如水,內心的格局達到一定的境界才有的行為。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歷史的河流沖刷過中華五千年的朝代更替,但在此期間不因自己的功勞而恃驕的,在急流中勇退的人物,只怕也是屈指可數。而曾國藩能做到此點,「中興四大名臣」的稱號,也是應得的。

啟示和反思:
曾國藩一生,歷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四朝,建功立業,仕途亨通,十年七遷,官至二品,乃至封侯,「生晉太傅,死謚文正」,史稱「千古第一完人」。【2】但是,在這些光鮮的頌詞下,並沒有提到他成就自己時的艱辛:一兵一卒的創練湘軍,在兵敗的恥辱後再次艱難站立,榮譽加身後的受寵不驚、韜光養晦……從曾國藩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其之所以受到後世稱贊的優秀品德。勝不驕敗不餒,以平淡的心情去看待兵家之勝敗,只為心中忠君報國的理想而奮斗。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是我一直信奉的,曾國藩對於書籍的熱忱也正鼓舞著我,從書籍中去探索內心的世界,從心靈開始強大起來。而對於生活里的挫折,更重要的,我們也是應該試著去走出它的陰影,這個過程是痛苦而漫長的,但你一旦走到了陽光下,世界就會突然地明朗起來,以前所痛苦的事情旋即成為浮雲。在我們的起起落落中,最能錘煉我們的心態,處亂不驚,寵辱不驚。而曾國藩在成就一番功業後,毅然決定上奏皇帝,裁剪軍隊規制,也是因為他知道,這樣一支所向披靡而又只聽命於他一人的軍隊對於帝王始終是個威脅,見好就收才是長久之計。對比於歷史上那些自命不凡,目空一切的開國功臣、封疆大吏來說,這也就是他的聰明之處。
一個人的一生並不是生來就是完美的,我們總是一點一滴的學著去剔除自己不好的部分,學會成長,學會承擔。就算是名人,也是在必經的磨練中,鍛造更強大的自己。人生有起有伏,即使只是在學生時代,也會有心情的落差,比如成績的起伏,學生會職位的升降,人與人關系的好壞等等。很多事情我們也會身不由己,但是,當我們想到那些偉人時,總會給我們帶來曙光。看他們的行事,學他們的經驗,就會忽然間的豁然開朗。感謝那些大師們曾存在於我們最艱難日子裡的思維里,給我們啟迪方向,教會我們人類從不屈服的思想,讓我們洞悉中華民族在那個時局動盪,風雨飄搖的年代裡,那些貫穿古今的精神價值。
在通過中國近現代史中的這一位重要人物了解了這段歷史之後,使得我有一個更加平淡的心態來面對生活:為最初的理想而奮斗,起伏不驚,去留無意,隨心中所想,忠於心中之事。

參考文獻:
【1】劉憶江. 曾國藩評傳. 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8 .
【2】李烈鈞. 從曾國藩身上可借鑒些什麼. 體壇報,20012,(01)
【3】維基網路
【4】馮毅. 曾國藩軍事倫理思想研究. 重慶:西南大學,2010
【5】肖高華. 曾國藩文化思想與中國近代化.長沙:中南大學,2004

9. 「談談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論文,2000字

題目有點大,建議選一個歷史上爭議較多的人物,分析其被不同時代的不同評價,總結一些評價的「現實意義」。比如:李鴻章

閱讀全文

與關於中國歷史人物論文200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