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通山歷史名人

通山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2-05 17:05:25

⑴ 雲南省的歷史名人,誰可以給我一些

聶耳
聶耳(公元1912~1935年)原名守信,字子藝,一作紫藝。祖籍玉溪,生於昆明。中學時代即加入共青團,參加革命活動。1930年到上海,次年考入"日月歌舞社"任小提琴師。1933年由田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參加進步音樂、戲劇、電影的創作和演出活動,並以"黑天使"的筆名發表藝術評論。1935年取道日本赴蘇聯,不幸於7月17日在日本藤澤市鵠沼海濱游泳時溺水逝世。聶耳創作的歌曲有《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大路歌》、《開路先鋒》等30餘首,集中表現當時工農群眾的苦難和反抗,以及中國人民抗日救亡的堅決意志,成為"中國革命之 號角"。 其中《義勇軍進行曲》於1949年9月27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1982年12月4 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其墓在昆明西山,玉溪辟有聶耳公園昆明翠湖、西山及玉溪有聶耳雕像。
鄭和
鄭和原姓馬,小字三保,回族,昆明人。明初入宮為宦官,賜姓鄭。後從侍燕王朱棣,有功而被升為內宮監太監。世稱"三保太監"。1405-1433年,鄭和率27,800餘人,分62艘寶船,先後七次下西洋,南至爪哇、西至波斯灣和紅海、最遠到赤道以南非洲東海岸,歷經39個國家和地區,航程達10餘萬公里。此航海創舉,比葡萄牙人迪亞士到達非洲好望角、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還早80多年,比麥哲倫環球航行早100年。對中國的航海事業具有偉大的貢獻。
皮邏閣
皮邏閣(公元697~748年)南詔第四代王,據胡蔚本《南詔野史》載,他於唐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即位, 天寶七載(公元748年)卒,在位20年。他在位期間,在唐王朝的支持下並吞了其他五詔,使洱海地區統歸南詔管轄,將王都從巍山遷至大理,當時稱為太和城。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他入京朝貢,受到唐玄宗的禮遇,加封為"特進雲南王、越國公、開府儀同三司"。其後又加封"上柱國",並賜"龜茲樂一部"及金佛像等。
龍雲
龍雲(公元1884~1962年)原名登雲,字志舟,昭通人,彝族。原為唐繼部將,1927年胡若愚等發動兵變改組省政府成功,龍雲相繼任雲南省常務委員員主席、38軍軍長、雲南省政府主席、13路軍總指揮、國民黨雲南省黨部主任委員、滇黔綏靖公署主任。抗日戰爭時期,組織第58軍、第60軍參加中原抗日,後任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陸軍副總司令等職。秘密參加民盟,支持民主運動。1945年10月,蔣介石以武力改組雲南省政府,龍雲調任軍事參議院院長。1948年底至香港,1949年8月13日在香港發展《我們對現階段中國的認識與主張》的聲明,表示擁護中國共產黨。1950年到北京,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際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軍政委員會、西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委、民革中央委員會副主席。龍雲是繼唐繼之後,執掌雲南黨政軍權長達18年的人物,對民國時期的雲南省有較大的影響。
唐繼堯
唐繼堯 (公元1883~1927年)字螢賡,別號東大陸主人,會澤人,清癢生。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同盟會員。1909年回滇後歷任清陸軍督練公所參謀處提調、陸軍講武堂教官、監督、新軍管長。1912年率軍北伐,任貴州都督,次年調任雲南都督。19015年與蔡鍔等通電全國反對袁世凱稱帝,任護國都督兼第三軍總司令。1917年護法運動中任靖國聯軍總司令、元帥。1922年創建東陸大學,還支持趙藩等輯刻《雲南叢書》。1927年2月部將胡若愚、龍雲、張汝驥、李選廷等發動兵變,改組省政府。5月,唐病逝於昆明,葬於園通山。著有《會澤首義文牘》、《會澤督黔文牘》、《會澤靖國文牘》、《東大陸主人言志錄》等。
盧漢
盧漢(公元1896~1974年),原名邦漢,字永衡,昭通人,彝族。為龍雲手下的重要人物。抗日戰爭時期任第60軍軍長,參加台兒庄戰役,後任第13軍團軍團長、第一集團軍副總司令、總司令、第一方面軍總司令。抗戰勝利,率滇軍主力赴越南接受日本投降。1945年10月龍雲被迫下台後,調任雲南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雲南綏靖公署主任。1949年12月9日在昆明率部起義,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歷任雲南省臨時軍政委員會主任、西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常委、國防委員會委員、國家體委副主任、民革中央常委等職。盧漢繼龍雲之後,在民國時期執掌雲南軍政大權4年多,為新舊政權交替之際的重要人物。
楚圖南
楚圖南(公元1899~1994年)雲南文山人。1923年畢業於北京高等師范學校(今北師大)史地系,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先後在東北、山東等地任教及從事革命工作。 1935年到上海,在暨南大學任教,參加文化界的抗日救亡運動。1937年受聘雲南大學文史系主任、教授,1943年加入民盟,為民盟雲南組織的領導人之一,為團結廣大知識分子做了大量工作。1946年先後在上海、香港等地進行盟務活動,1948年底到河北平山縣中共中央所在地,1949年隨軍進入北平,參與文教接管,出席新政協一次會議。新中國成立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文教委員會主任、文教部長。1953年後到北京,先後任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會長、國務院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協副會長和黨組副書記、二至五屆全國政協黨委、一至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人大常委、六屆全國人大副委員會。其著作主要有《楚圖南文集》(上、下)、詩詞集《蕊草集》,譯作《草葉集選》等。他還精於書法,各地園林名勝、紀念地多有刊物懸掛,文山西華園有楚圖南銅像。
李根源
李根源,生於1879年,字印泉,雲南滕沖縣和順鄉人,是一位愛國志人,著有《永昌府文征》《東齋詩抄》等,我國近現代著名政治家和學者。清代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公派留學日本學習陸軍,在東京與孫中山、黃興多有接觸,並於光緒三十一年(公元l905年)加入同盟會,因而被尊為國民黨元老。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學成歸國,受孫中山之囑托,李根源創辦「中國最進步、最新式」的軍事學校雲南陸軍講武堂,被委任為講武堂監督,不久升為總辦(校長),全面負責辦學事宜。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元帥中的朱德、葉劍英都出身於雲南講武堂,為革命培養了一批骨幹人才。
另外,還有袁嘉穀、趙藩、高奣映等雲南歷史文化名人

⑵ 雲南的名人有哪些

1、聶耳

聶耳(公元1912~年)原名守信,字子藝,一作紫藝。祖籍玉溪,生於昆明。中學時代即加入共青團,參加革命活動。1930年到上海,次年考入"日月歌舞社"任小提琴師。1933年由田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參加進步音樂、戲劇、電影的創作和演出活動,並以"黑天使"的筆名發表藝術評論。1935年取道日本赴蘇聯,不幸於7月17日在日本藤澤市鵠沼海濱游泳時溺水逝世。

(2)通山歷史名人擴展閱讀

雲南是人類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是發現的中國和亞洲最早人類。戰國時期,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雲南即彩雲之南、七彩雲南,另一說法是因位於「雲嶺之南」而得名。

雲南國土總面積39.41萬平方千米,佔全國國土總面積的4.1%,居全國第8位,總人口4770.5萬人(2016年) ,是中國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下轄8個市、8個少數民族自治州。

⑶ 通山的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通山歷史悠久,自乾德二年(964)南唐後主李煜置縣,迄今已一千餘年。通山山水毓秀,風景旖旎,英才輩出。據《通山縣志》記載,通山自建縣始至清末,先後考取進士31人,舉人83人。民國時期,有42人考取全國各大專院校,有5人官費留學英、法、日、俄等國。這些人當中曾涌現出許多傑出人士。除此之外,活躍在通山宗教、政治、軍事、文藝等方面的名人可記述者也很多,本文只能擇其一二,予以記述。
蔣之奇,常州宜興人,北宋熙寧間進士。任監察御史時因彈劾某朝臣所參之事與事實不符,被貶任監道州酒稅,後改任通山縣令,任期著有《我愛通羊好》五言絕句十首。該組詩詩風清新自然,語言質朴,寫活了通山的山水,表達了作者豐富的思想及對通山深厚的感情,引起通山人民強烈的共鳴,一直深受人們喜愛。明作家陸長庚在一篇文章中說:「人物、山川相待而顯。」意思是一個地方的山川可因人物而知名,而人物也可因山川而知名。通山的山水因蔣之奇的出色描繪而更加引人入勝,而蔣之奇也因對通山山水的贊嘆而流芳千古。現選錄《我愛通羊好》詩三首如下,以饗讀者。其一:「我愛通羊好,民居山作城,眼前無俗事,枕畔有灘聲。」其二:「我愛通羊好,青山便是城,白雲深處宿,一枕玉泉聲。」其三:「我愛通羊好,樓高如錦城,青山常在眼,澗水不聞聲。」
張道清(1136~1207),湖北省京山縣人,從少年時代起,就拜師鑽研道教和醫術,並雲游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的名山大川。後因醫好齊安郡主的疾病,受到東宮太子趙擴的常識。淳熙14年(1187),52歲的張道清離開繁華的臨安,到慕名已久的九宮山創建道場。1194年趙擴即位,是為寧宗,他大力支持張道清的道教事業,使九宮山道場得以建成。1207年張道清仙逝,寧宗敕封其為「真牧真人」,遺蛻安置於九宮山真牧堂(即真君石殿),被道徒奉為九宮山祖師爺。
朱廷立(1492~1566),字子禮,號兩崖,通羊鎮人。1523年登進士,不久任諸暨知縣,1527年任河南道御史,1529年任兩淮鹽政史,撰《鹽政志》;1532年任四川督撫,1533年任京畿學政,1537年任南京太僕少卿,作《馬政志》;1544年任都察院僉都御史,1547年任在理寺卿,1548年任工部侍郎,1549年任禮部右侍郎。不久返回故里通羊鎮,在楓梓山(今鳳池山)會仙崖洞(今稱朱侍郎洞)閉門謝客,埋頭讀書寫作。所著《兩崖集》有詩文各八卷,存詩近千首,存文三百餘篇。卷六所記之《九宮山行》賦雄奇博大,有李白之遺風。朱廷立勤於思考,勤於寫作,是通山古時不可多得的「網路全書」式的文人。其《鹽政志》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被收入《四庫全書》;其《兩崖集》也極具研究價值,有待我們去挖掘整理

⑷ 誰知道通城有哪些歷史人物

冒 辟 疆

--------------------------------------------------------------------------------

出生地:南通如皋
生卒年:(公元1611-1693)
生平:冒襄,字辟疆,號巢民,明末四大公子之一,文學家、園林藝術家。少有才名,14歲時即刊行詩集《香儷園偶存》,董其昌對他十分欣賞,將他比做初唐詩人王勃。冒辟疆在1627年-1642年間,參加了六次鄉試,均無果而終。1636年,以改革朝政為理想的冒辟疆參加了復社,抨擊閹黨專制、議論國家大事,以圖挽救國家存亡。冒辟疆與復社中陳貞慧、方以智、侯朝宗等人意氣相投、詩酒相和,關系十分密切,時人稱之為「四公子」。後來冒辟疆參與發起《留都防亂公揭》,討伐魏忠賢黨羽阮大鋮,使得復社聲振一時。李自成滅明後,滿清入關,冒辟襄在馬鞍山遇清兵,全家遭到殺戮。清朝統一全國後,清政府企圖勸降冒襄,但冒襄以遺民自居,堅辭不赴,並收養許多抗清志士的遺孤。暮年時的冒辟疆生活潦倒,鬻字為生,堅持不事二朝,表現了高潔的品行。冒辟疆暮年時精心研究園林藝術,並在家鄉如皋營建整修了風景如畫的水繪園,在我國園林藝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傳世作品:冒辟疆才華橫溢,一生當中寫下許多作品,主要著作有《先世前征錄》、《蘭言》、《朴巢詩文集》、《水繪園詩文集》、《影梅庵憶語》、《寒碧孤吟》,並編寫了《六十年師友詩文同人集》等。

文章引用自:

⑸ 襄樊的著名歷史人物有哪些

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

⑹ 名人資料

雲南歷史名人
熊慶來 熊慶來(公元1893~1969年)字迪之,彌勒人。曾赴比利時、法國留學,專攻數學,獲碩士學位。在法發表《無窮極之極函數問題》等論文,嶄露頭角。1920年創辦清華大學算學系及研究部,陸續寫成《高等數學分析》、《方程式論》等著作。1932年赴蘇黎世參加國際數學家代表大會,後留法國從事數學研究,撰寫了《關於整函數與無窮極的亞純函數》等論文,其創見被學術界稱之為"熊氏定律" , 1934年回國,重主清華大學算學系。1937年應聘回滇擔任雲南大學校長12年。1949年到巴黎參加國際會議,在法治病從事數學研究。1957年回國,在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任研究員直到去世。他極為關心青年一代數學人才的培養,曾發現並培養了華羅庚等知名數學家。
聶耳 聶耳(公元1912~1935年)原名守信,字子藝,一作紫藝。祖籍玉溪,生於昆明。中學時代即加入共青團,參加革命活動。1930年到上海,次年考入"日月歌舞社"任小提琴師。1933年由田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參加進步音樂、戲劇、電影的創作和演出活動,並以"黑天使"的筆名發表藝術評論。1935年取道日本赴蘇聯,不幸於7月17日在日本藤澤市鵠沼海濱游泳時溺水逝世。聶耳創作的歌曲有《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大路歌》、《開路先鋒》等30餘首,集中表現當時工農群眾的苦難和反抗,以及中國人民抗日救亡的堅決意志,成為"中國革命之號角"。其中《義勇軍進行曲》於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1982年12月4 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其墓在昆明西山,玉溪辟有聶耳公園昆明翠湖、西山及玉溪有聶耳雕像。
鄭和 鄭和原姓馬,小字三保,回族,昆明人。明初入宮為宦官,賜姓鄭。後從侍燕王朱棣,有功而被升為內宮監太監。世稱"三保太監"。1405-1433年,鄭和率27,800餘人,分62艘寶船,先後七次下西洋,南至爪哇、西至波斯灣和紅海、最遠到赤道以南非洲東海岸,歷經39個國家和地區,航程達10餘萬公里。此航海創舉,比葡萄牙人迪亞士到達非洲好望角、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還早80多年,比麥哲倫環球航行早100年。對中國的航海事業具有偉大的貢獻。
皮邏閣 皮邏閣(公元697~748年)南詔第四代王,據胡蔚本《南詔野史》載,他於唐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即位,天寶七載(公元748年)卒,在位20年。他在位期間,在唐王朝的支持下並吞了其他五詔,使洱海地區統歸南詔管轄,將王都從巍山遷至大理,當時稱為太和城。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他入京朝貢,受到唐玄宗的禮遇,加封為"特進雲南王、越國公、開府儀同三司"。其後又加封"上柱國",並賜"龜茲樂一部"及金佛像等。
龍雲 龍雲(公元1884~1962年)原名登雲,字志舟,昭通人,彝族。原為唐繼部將,1927年胡若愚等發動兵變改組省政府成功,龍雲相繼任雲南省常務委員員主席、38軍軍長、雲南省政府主席、13路軍總指揮、國民黨雲南省黨部主任委員、滇黔綏靖公署主任。抗日戰爭時期,組織第58軍、第60軍參加中原抗日,後任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陸軍副總司令等職。秘密參加民盟,支持民主運動。1945年10月,蔣介石以武力改組雲南省政府,龍雲調任軍事參議院院長。1948年底至香港,1949年8月13日在香港發展《我們對現階段中國的認識與主張》的聲明,表示擁護中國共產黨。1950年到北京,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際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軍政委員會、西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委、民革中央委員會副主席。龍雲是繼唐繼之後,執掌雲南黨政軍權長達18年的人物,對民國時期的雲南省有較大的影響。
唐繼堯 唐繼堯 (公元1883~1927年)字螢賡,別號東大陸主人,會澤人,清癢生。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同盟會員。1909年回滇後歷任清陸軍督練公所參謀處提調、陸軍講武堂教官、監督、新軍管長。1912年率軍北伐,任貴州都督,次年調任雲南都督。19015年與蔡鍔等通電全國反對袁世凱稱帝,任護國都督兼第三軍總司令。1917年護法運動中任靖國聯軍總司令、元帥。1922年創建東陸大學,還支持趙藩等輯刻《雲南叢書》。1927年2月部將胡若愚、龍雲、張汝驥、李選廷等發動兵變,改組省政府。5月,唐病逝於昆明,葬於園通山。著有《會澤首義文牘》、《會澤督黔文牘》、《會澤靖國文牘》、《東大陸主人言志錄》等。
盧漢 盧漢(公元1896~1974年),原名邦漢,字永衡,昭通人,彝族。為龍雲手下的重要人物。抗日戰爭時期任第60軍軍長,參加台兒庄戰役,後任第13軍團軍團長、第一集團軍副總司令、總司令、第一方面軍總司令。抗戰勝利,率滇軍主力赴越南接受日本投降。1945年10月龍雲被迫下台後,調任雲南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雲南綏靖公署主任。1949年12月9日在昆明率部起義,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歷任雲南省臨時軍政委員會主任、西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常委、國防委員會委員、國家體委副主任、民革中央常委等職。盧漢繼龍雲之後,在民國時期執掌雲南軍政大權4年多,為新舊政權交替之際的重要人物。
楚圖南 楚圖南(公元1899~1994年)雲南文山人。1923年畢業於北京高等師范學校(今北師大)史地系,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先後在東北、山東等地任教及從事革命工作。 1935年到上海,在暨南大學任教,參加文化界的抗日救亡運動。1937年受聘雲南大學文史系主任、教授,1943年加入民盟,為民盟雲南組織的領導人之一,為團結廣大知識分子做了大量工作。1946年先後在上海、香港等地進行盟務活動,1948年底到河北平山縣中共中央所在地,1949年隨軍進入北平,參與文教接管,出席新政協一次會議。新中國成立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文教委員會主任、文教部長。1953年後到北京,先後任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會長、國務院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協副會長和黨組副書記、二至五屆全國政協黨委、一至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人大常委、六屆全國人大副委員會。其著作主要有《楚圖南文集》(上、下)、詩詞集《蕊草集》,譯作《草葉集選》等。他還精於書法,各地園林名勝、紀念地多有刊物懸掛,文山西華園有楚圖南銅像。
李根源 李根源,生於1879年,字印泉,雲南滕沖縣和順鄉人,是一位愛國志人,著有《永昌府文征》《東齋詩抄》等,我國近現代著名政治家和學者。清代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公派留學日本學習陸軍,在東京與孫中山、黃興多有接觸,並於光緒三十一年(公元l905年)加入同盟會,因而被尊為國民黨元老。
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學成歸國,受孫中山之囑托,李根源創辦「中國最進步、最新式」的軍事學校雲南陸軍講武堂,被委任為講武堂監督,不久升為總辦(校長),全面負責辦學事宜。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元帥中的朱德、葉劍英都出身於雲南講武堂,為革命培養了一批骨幹人才。
講武堂大門講武堂操場 李根源參加過雲南重九起義、護國運動、護法戰爭、反對曹銀賄選總統、抗日戰爭等。歷任國會議員、陝西省省長、北洋政府農商總長、代理國務總理、雲貴監察使等職。解放後,任西南軍政、行政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兼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李根源在軍界也功勛顯赫,曾授國民黨陸軍上將銜。
趙藩 雲南劍川縣向湖村人,白族。生於清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農歷正月初七日。是清末民初雲南著名學者、詩人,他撰寫的楹聯、書法享譽海內外。
他書寫的大觀樓長聯經刊刻後懸掛在大觀樓至今,筆法雄厚豐腴,庄嚴秀麗,被世人稱為「璧合珠連」。也由於趙藩重書孫髯翁撰寫的長聯,對聯出典故作了細心探考,指出前人把「漢習樓船」典故中的昆明池錯當滇池了,典故中的昆明池為洱海,為更正這一錯認,他題書了兩副楹聯。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雲南重九光復,他的門生李根源請趙藩出山,總理滇西政務,趙藩積極響應,後被舉薦為眾議院議員,又被唐繼堯指派為雲南軍政府代表赴廣州,出任孫中山領導的護法軍政府七總裁之一兼交通部長。1915年參與討袁護法,榮獲「雲南舉義再造共和國」一等獎章。
撣寫成都武侯祠「攻心」聯知名。「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錢南園 錢灃(一七四O——一七五九)字東注,又字約甫,號南園,雲南昆明人,乾隆辛卯(一七七一)進士,做過清代國史觀纂修官、江南道御史、通政司副史、湖南學政、湖廣道察御史等職。書法家錢灃(南園)的書法,端莊厚實,氣勢雄偉,使人[初見敬而畏之,愈久愈可愛。也許會有人說,常見的顏體字怎麼會有如此感人的魅力?其實書法作品達到經久耐看是不容易的,要達到較高水平,必須經過會、通、精、化的艱苦歷程。錢南園的書法有此顯著成就,是與他的人品氣質和刻苦磨練分不開的。他為人耿直,敢於當面指責乾隆皇帝的權臣和珅的過失,先後曾上書彈劾過陝西總督畢沅、山東巡撫國泰和布政使與易簡等的貪官營私重案。《清史稿》稱他[以直聲震海內。五十歲後曾兩次到湖南任學政。他從小愛好書法,遍臨各家,專攻顏體,終身不懈。這與他景仰顏真卿的人品氣質有關。他的性格氣質與顏真卿有相似之處,雖然時代不同,遭遇各異,但剛正不阿,敢於斗爭的性格是相同的。因此,南園一生專攻顏體不是偶然的。他不僅在書法上有卓越的成就,還是個多才多藝的畫家和詩人。他善於畫馬,當時頗有名聲;兼善詩文,蒼郁勁厚,深得古意,著有《南園詩存》和《南園文存》等。
楊麗萍,雲南大理白族人。她生活在父母離異的家庭,和兩個妹妹一個弟弟跟母親過。在楊麗萍的童年記憶里,大都與貧窮與歧視有關,但她有一份大多數人少有的快樂態度,從小酷愛舞蹈的她,沒有進過任何舞蹈學校,1971年從村寨進入西雙版納州歌舞團。1986年她創作並表演了獨舞《雀之靈》,一舉成名。多年來她出訪世界很多國家進行藝術交流,相繼在菲律賓、新加坡、俄羅斯、美國、加拿大、台灣、日本等國家和地區舉行專場舞蹈晚會。多才多藝的她還自編自導自演了電影《太陽鳥》,並在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上榮獲評委會大獎。
一直以來,人們將這位從深山裡走出來的神秘舞蹈家稱為"巫女"--一位善於用肢體說話的人。台灣及東南亞的觀眾更稱她為"舞神"。對於這樣一個宛如傳遞著天地自然生息的神秘使者,一個美麗動人的輕盈身影流泄出絲絲入扣的生命律動,感覺頗為驚人。楊麗萍所舞出的純凈柔美的舞蹈,是特殊的藝術形象、特殊的靈慧氣質、在自然原始的人文風貌里孕育出的藝術瑰寶。初看,令人贊嘆她的指尖細腕的微妙語言;續看,你會領悟到其舞蹈神韻中含有一份靈氣;而再三欣賞時,便可沉澱出一股雋永的心靈之美--在雲南遙遠的深山裡,生活著她和她的族人們,她們依附在大自然里。
從天地交合陰陽協調中獲取靈性,致使她對於生命、愛情與死亡具有一種本能而浪漫的意識,從而使她的舞蹈藝術獨辟蹊徑,自成風格。她是真正的藝術家、創作者、實踐者,真正獨一無二至情至性的舞者。
主要舞蹈演出劇目
1、《月光》編舞:楊麗萍楊麗萍一直以為女人就如同一樣有形和無形,所以她用抽象和變形的肢體表現了她的感情和月光的聖潔,我們在其中會看到舞蹈家是怎樣張開她那想像的翅膀。
2、《兩棵樹》編舞:楊麗萍傳說中兩位相戀的人不能相愛,死後也沒能葬在一起,但他們的墳墓卻同時各長出一棵樹並緊緊的纏繞在一起,這就是人們傳說的連理枝。楊麗萍崇尚那種靈欲交溶的愛情,她創作的《兩棵樹》被評選為中國最受歡迎的舞蹈。
3、《嘎奇奇》身,象徵著一個女人一生中都不會缺少愛。楊麗萍運用十個手指的巧妙顫動,象徵連綿
不斷的春雨,這一動作設計被譽為獨特的創編。
4、《珠穆朗瑪》 編舞:蘇東梅、何浩川、趙明珠你聳立在人們心中,你立在藍天之下。啊!聖潔的珠穆朗瑪!
5、《火》編舞:楊麗萍生在自然里的瓦族人,對火有著原始的崇拜,他們認為火就是太陽,太陽給大地帶來光明,點燃起人們對生命的所有慾望。楊麗萍將用她的手指腳指身體乃至她的心,點燃起生命之火。
6、《拉薩河》編舞:楊麗萍藏族人每年有個沐浴節,她們每年那一天將在拉薩河裡沐浴,接受河水那母親般的呵護祝福,從而得到一個純凈的靈魂和一個無限的生命,這個舞是楊麗萍最新的作品。
7、《紅色誘惑》編舞:何浩川她,似一團紅色的霧,令憨哥們迷迷糊糊;她,像一把熾烈的火,叫壯漢們失魂落魄。
8、《女兒國》 編舞:楊麗萍女人不去吃苦,日子那會過得甜?天上沒有個女人,天就不會亮;地下沒有個女人,地就不長草。
9、《心之翼》編舞:蘇冬梅改編:何浩川心之翼托起古老又年輕的情感,大涼生因此而青春浪漫。索瑪花又有了新的傳說。
曾獲獎項
1979年她主演的大型民族舞劇《孔雀公主》曾榮獲雲南省1979年表演一等獎。
1986年她創作並表演的成名作---獨舞《雀之靈》榮獲第二屆全國舞蹈比賽創作一等獎、表演第一名。
1990年 應北京第十一屆亞運會閉幕儀式中表演獨舞《雀之靈》
1992年 她成為中國大陸第一位赴台灣表演的舞蹈家。
1993年 在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上她創作表演的雙人舞《兩棵樹》,獲得觀眾投票第一名。
199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授予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稱號。 獨舞《雀之靈》榮獲中華民族20世紀舞蹈經典作品金獎。
1997年 參加日本大阪國際藝術節演出,大阪國際交流中心授予最高藝術獎 菲律賓國家民間舞蹈協會贈予她為終身會員。
1998年 她編制導演並主演的電影《太陽島》榮獲特利爾國際電影節的評委會大獎。

⑺ 雲南的名人有哪些 雲南歷史名人

1、鄭和

鄭和(1371年 - 1433年),明朝太監,雲南人,小名三寶,又作三保。一說本姓馬,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人。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鄭和入宮前經歷不詳。1382年,被選於宮中尚衣局訓育兩年。1384年,他經宮中指派,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從侍。1404年(永樂二年),鄭和因功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

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在第七次下西洋期間,鄭和去世,時間約在1433年(宣德八年)。

2、段思平

段思平(893年—944年),即大理太祖,白族,大理喜瞼(今喜洲)人,一說為劍川永旁人,大理國的締造者、開國皇帝。段思平家族世代為南詔武將,父段保隆為南詔布燮。

後晉天福二年(937年),任通海節度使,因受大義寧國主楊干貞迫害,遂以減爾稅糧半,寬爾徭役三載為號召,聯合奴隸和農奴為主的起義隊伍,舉行起義。

攻破太和城(在今大理城北),滅楊干貞的大義寧國,建大理國,年號文德,以羊苴咩城(今大理城)為都。

即位後,厲行改革,盡逐楊氏邪臣。更易制度,損除苛令。建立了一整套封建制度,於是遠近歸心,咸奉約束,把南詔末朝以來分裂、戰亂的局面重新統一起來。

大行分封,篤信佛教,在位8年,年年建寺,鑄佛萬尊。逝世後由子段思英繼位,謚號神聖文武皇帝。

3、李恢

李恢(?—公元231年),字德昂,建寧郡俞元縣(今雲南省玉溪市澄江縣 )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官員。初仕郡為督郵,後投靠劉備,為益州功曹書佐、主簿,遷州別駕從事。

蜀漢建立後,任庲降都督,跟隨蜀漢丞相諸葛亮討平南中四郡的叛亂,拜安漢將軍,封漢興亭侯,領建寧郡太守。建興九年(公元231年)去世。

李恢是蜀漢第二任庲降都督,在平定南中的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並於戰後積極調配南中物資,有效地支持了蜀漢政府的財政。

4、段功

段功,雲南大理人,白族。大理國開國皇帝段思平之後裔,元滅大理國後封段氏為世襲大理總管。段功乃段隆之子,段光之胞弟。段功是第十位大理總管,同時元朝也授他為承務郞、蒙化州知州。

1363年,紅巾軍將領明玉珍及其弟明二率兵三萬攻打中慶路,梁王巴匝拉瓦爾密逃奔楚雄,得段功出兵援助梁王,和明玉珍大戰於呂閣關,保住雲南不失。

後來段功夜襲古田寺,用火攻將敗明玉珍擊退,並在七星關擊潰明玉珍的兵馬,終收復中慶路、奪回昆明。

5、傅宗龍

傅宗龍(1591~1641),字仲綸,一字元憲,號括蒼、雲中,雲南昆明府昆明縣(今雲南省昆明市官渡區)人,明末重臣。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進士。

授銅梁知縣,調巴縣,行取,入為戶部主事。久之,授御史。天啟元年(1621年),遼陽失守,請戰領兵。四年(1624年),巡按貴州,打敗水西土司安邦彥。

崇禎三年(1630年),以兵部右侍郎總督薊、遼、保定軍務,不久罷官。十二年,召為兵部尚書,以不能從諛承意,忤旨下獄。十四年,從獄中釋出,起為總督陝西三邊軍務,由陝入豫。

與保定總督楊文岳合圍李自成、羅汝才聯軍。中伏大敗,逃至項城,與戰陣亡。復兵部尚書職,贈太子少保,謚忠壯。有詩集、文集各一卷傳世。

⑻ 通山縣現任的有哪些名人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所長張甘霖通山燕下人。

⑼ 雲南的名人有哪些歷史至今!如題 謝謝了

熊慶來 熊慶來(公元1893~1969年)字迪之,彌勒人。曾赴比利時、法國留學,專攻數學,獲碩士學位。在法發表《無窮極之極函數問題》等論文,嶄露頭角。1920年創辦清華大學算學系及研究部,陸續寫成《高等數學分析》、《方程式論》等著作。1932年赴蘇黎世參加國際數學家代表大會,後留法國從事數學研究,撰寫了《關於整函數與無窮極的亞純函數》等論文,其創見被學術界稱之為"熊氏定律" , 1934年回國,重主清華大學算學系。1937年應聘回滇擔任雲南大學校長12年。1949年到巴黎參加國際會議,在法治病從事數學研究。1957年回國,在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任研究員直到去世。他熱情關心青年一代,曾增減了華界庚等知名數學家。 聶耳 聶耳(公元1912~1935年)原名守信,字子藝,一作紫藝。祖籍玉溪,生於昆明。中學時代即加入共青團,參加革命活動。1930年到上海,次年考入"日月歌舞社"任小提琴師。1933年由田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參加進步音樂、戲劇、電影的創作和演出活動,並以"黑天使"的筆名發表藝術評論。1935年取道日本赴蘇聯,不幸於7 月17日在日本藤澤市鵠沼海濱游泳時溺水逝世。聶耳創作的歌曲有《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大路歌》、《開路先鋒》等30餘首,集中表現當時工農群眾的苦難和反抗,以及中國人民抗日救亡的堅決意志,成為"中國革命之號角"。 其中《義勇軍進行曲》於1949年9月27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1982年12月4 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其墓在昆明西山,玉溪辟有聶耳公園昆明翠湖、西山及玉溪有聶耳雕像。 皮邏閣 皮邏閣(公元697~748年)南詔第四代王,據胡蔚本《南詔野史》載,他於唐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即位, 天寶七載(公元748年)卒,在位20年。他在位期間, 在唐王朝的支持下並吞了其他五詔,使洱海地區統歸南詔管轄,將王都從巍山遷至大理,當時稱為太和城。開元二十六年( 公元738年)他入京朝貢,受到唐玄宗的禮遇,加封為"特進雲南王、越國公、開府儀同三司"。其後又加封"上柱國",並賜"龜茲樂一部"及金佛像等。 鄭和 鄭和原姓馬,小字三保,回族,昆明人。明初入宮為宦官,賜姓鄭。後從侍燕王朱棣,有功而被升為內宮監太監。世稱"三保太監"。1405-1433年,鄭和率27,800餘人,分62艘寶船,先後七次下西洋,南至爪哇、西至波斯灣和紅海、最遠到赤道以南非洲東海岸,歷經39個國家和地區,航程達10餘萬公里。此航海創舉,比葡萄牙人迪亞士到達非洲好望角、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還早80多年,比麥哲倫環球航行早100年。對中國的航海事業具有偉大的貢獻。 唐繼堯 唐繼堯 (公元1883~1927年)字螢賡,別號東大陸主人,會澤人,清癢生。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同盟會員。1909年回滇後歷任清陸軍督練公所參謀處提調、陸軍講武堂教官、監督、新軍管長。1912年率軍北伐,任貴州都督,次年調任雲南都督。19015年與蔡鍔等通電全國反對袁世凱稱帝,任護國都督兼第三軍總司令。1917年護法運動中任靖國聯軍總司令、元帥。1922年創建東陸大學,還支持趙藩等輯刻《雲南叢書》。1927年2月部將胡若愚、龍雲、張汝驥、李選廷等發動兵變,改組省政府。5月,唐病逝於昆明,葬於園通山。著有《會澤首義文牘》、《會澤督黔文牘》、《會澤靖國文牘》、《東大陸主人言志錄》等。 龍雲 龍雲(公元1884~1962年)原名登雲,字志舟,昭通人,彝族。原為唐繼部將,1927年胡若愚等發動兵變改組省政府成功,龍雲相繼任雲南省常務委員員主席、38軍軍長、雲南省政府主席、13路軍總指揮、國民黨雲南省黨部主任委員、滇黔綏靖公署主任。抗日戰爭時期,組織第58軍、第60軍參加中原抗日,後任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陸軍副總司令等職。秘密參加民盟,支持民主運動。1945年10月,蔣介石以武力改組雲南省政府,龍雲調任軍事參議院院長。1948年底至香港,1949年8月13 日在香港發展《我們對現階段中國的認識與主張》的聲明,表示擁護中國共產黨。1950年到北京,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際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軍政委員會、西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委、民革中央委員會副主席。龍雲是繼唐繼之後,執掌雲南黨政軍權長達18年的人物,對民國時期的雲南省有較大的影響。 盧漢 盧漢(公元1896~1974年),原名邦漢,字永衡,昭通人,彝族。為龍雲手下的重要人物。抗日戰爭時期任第60軍軍長,參加台兒庄戰役,後任第13軍團軍團長、第一集團軍副總司令、總司令、第一方面軍總司令。抗戰勝利,率滇軍主力赴越南接受日本投降。1945年10月龍雲被迫下台後,調任雲南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雲南綏靖公署主任。1949年12月9日在昆明率部起義,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歷任雲南省臨時軍政委員會主任、西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常委、國防委員會委員、國家體委副主任、民革中央常委等職。盧漢繼龍雲之後,在民國時期執掌雲南軍政大權4年多,為新舊政權交替之際的重要人物。 楚圖南 楚圖南(公元1899~1994年)雲南文山人。1923年畢業於北京高等師范學校(今北師大)史地系,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先後在東北、山東等地任教及從事革命工作。 1935年到上海,在暨南大學任教,參加文化界的抗日救亡運動。1937年受聘雲南大學文史系主任、教授,1943年加入民盟,為民盟雲南組織的領導人之一,為團結廣大知識分子做了大量工作。1946年先後在上海、香港等地進行盟務活動,1948年底到河北平山縣中共中央所在地,1949年隨軍進入北平,參與文教接管,出席新政協一次會議。新中國成立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文教委員會主任、文教部長。1953年後到北京,先後任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會長、國務院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協副會長和黨組副書記、二至五屆全國政協黨委、一至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人大常委、六屆全國人大副委員會。其著作主要有《楚圖南文集》(上、下)、詩詞集《蕊草集》,譯作《草葉集選》等。他還精於書法,各地園林名勝、紀念地多有刊物懸掛,文山西華園有楚圖南銅像。 周建屏(1892-1938年),又名周興堂,化名周子炎,祖籍江西金溪縣左原村,出生於雲南宣威縣倘塘村。雲南講武堂畢業後在滇軍中曾任旅參謀長,他看到滇軍的腐敗墮落,於1924年毅然辭職,後考入黃埔軍校。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撤出南昌挺進廣東時在潮山被敵人打散,經黨介紹到贛東北和方誌敏一起組建農民起義團,和敵人多次血戰後改編成獨立師,後又編成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他先任團長、師長,後被中央軍委任命為軍長。長征時他率一個師牽制敵人,掩護了紅軍撤出。到延安後他任陝甘寧邊區武裝部長及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副旅長,東渡黃河後參加了平型關大戰,1937年11月初來到平山,任晉察冀四分區司令員。1938年6月13日在平山小覺鎮病逝,為紀念他的功績,抗日政府曾把平山縣的一部分命名為建屏縣,華北烈士陵園修建了周建屏銅像。 雲南歷史名人-南詔第四代王皮邏閣 雲南歷史名人-南詔第六代王異牟尋 雲南歷史名人-大理國第一代國王段思平 雲南歷史名人-大理總管段功 雲南歷史名人-大理南詔太和城遺址 雲南歷史名人-邊陲偉男德宏刀安仁 雲南歷史名人-德宏傣家的金孔雀毛相 雲南歷史名人-亞運金牌獲得者李寶蓮 雲南歷史名人-景頗族民族英雄早樂東 雲南歷史名人-紅河儒將陸應谷 雲南歷史名人-抗法將領吳永安 雲南歷史名人-理財專家陳鈞 雲南歷史名人-建水紫陶工匠向逢春 雲南歷史名人-雲南講武堂區隊長萬保邦 雲南歷史名人-元陽農民起義領袖盧梅貝 雲南歷史名人-紅河第一任州長李和才 雲南歷史名人-雲南第二路軍指揮官張沖 雲南歷史名人-昆明的人文光輝 雲南歷史名人-建寧兩郡太守爨龍顏 雲南歷史名人-翰林院庶吉士錢灃 雲南歷史名人-石淙流韻紀文襄 雲南歷史名人-麗江流官楊香和管學宣 雲南歷史名人-清代麗江納西族詩人 雲南歷史名人-麗江名人高玉柱 雲南歷史名人-麗江奇人-宣科 雲南歷史名人-約瑟夫.洛克在麗江 雲南歷史名人-臨滄民兵英雄王老丁 雲南歷史名人-中庚辰科進士楊國翰 雲南歷史名人-副都尉罕華基 雲南歷史名人-順寧府醫官楊輯五 雲南歷史名人-常勝將軍蔡發春 雲南歷史名人-楚頃襄王 雲南歷史名人-南詔第五代王閣邏鳳 雲南歷史名人-明成化進士楊一清 雲南歷史名人-授翰林院編楊慎 雲南歷史名人-雲南僧人擔當

⑽ 7湖北有哪些名人與將軍

湖北籍將軍:
元帥(1名)
林彪(黃岡)

大將(2名)
徐海東(黃陂今屬大悟)、王樹聲(麻城)

上將(14名)
韓先楚(黃安今紅安)、王平(陽新)、郭天民(黃安今紅安)、周純全(黃安今紅安)、陳再道(麻城)、王宏坤(麻城)、劉震(孝感)、陳錫聯(黃安今紅安)、陳士榘(荊門)、王新亭(孝感)、黃永勝(咸寧)、賀炳炎(松滋)、謝富治(黃安今紅安)、王建安(黃安今紅安)(1956年授上將)

中將(32名)
王必成(麻城)、王近山(黃安今紅安)、王尚榮(石首)、田維揚(棗陽)、成鈞(石首)、劉飛(黃安今紅安)、劉昌毅(黃安今紅安)、杜義德(黃陂)、楊秀山(沔陽今仙桃)、李天煥(黃安今紅安)、李成芳(麻城)、吳先恩(黃安今紅安)、余立金(大冶)、張才千(麻城)、張天雲(黃安今紅安)、張仁初(黃安今紅安)、陳康(廣濟今武洞)、陳慶先(黃陂)、周希漢(麻城)、周志堅(禮山今大悟)、胡奇才(黃安今紅安)、饒正錫(鍾祥)、秦基偉(黃安今紅安)、聶鳳智(禮山今大悟)、頓星雲(石首)、徐深吉(黃安今紅安)、徐斌洲(黃安今紅安)、黃新廷(沔陽今洪湖)、韓偉(黃陂)、程世才(大悟)、鮑先志(麻城)、詹才芳(黃安今紅安)、

少將(187名)
1.1955年(124名)
丁先國(麻城)、萬振西(漢川)、馬龍(大冶)、馬忠全(黃安今紅安)、王義勛(陽新)、王全國(沔陽今仙桃)、王誠漢(黃安今紅安)、王紹南(天門)、王政柱(麻城)、鄧岳(麻城)、鄧少東(大悟)、石志本(大悟)、鄧家泰(荊門)、甘思和(黃安今紅安)、石忠漢(孝感)、帥榮(黃梅)、葉建民(大悟)、盧南樵(孝感)、田厚義(大悟)、史可全(天門)、喬信明(大冶)、朱火華(麻城)、朱聲達(江陵)、伍瑞卿(大悟)、劉何(大悟)、劉少卿(黃岡)、劉華清(大悟)、劉振國(孝感)、劉清明(漢川)、劉福勝(黃安今紅安)、阮賢榜(通山)、孫光(大悟)、杜國平(廣濟今武洞)、嚴光(大悟)、李人林(天門)、李少元(英山)、李文清(松滋)、李書茂(沔陽今仙桃)、李世焱(黃安今紅安)、李慶柳(麻城)、李國良(荊門)、楊煥民(孝感)、吳林煥(大悟)、吳嘉民(陽新)、何光宇(大悟)、何濟林(沔陽今仙桃)、何輝燕(大悟)、何德慶(黃安今紅安)、鄒國厚(黃安今紅安)、閔學勝(黃安今紅安)、況玉純(黃安今紅安)、汪克明(陽新)、汪洪清(漢陽今蔡甸)、宋慶生(天門)、張廣才(黃陂)、張漢丞(麻城)、張秀龍(沔陽今仙桃)、張國傳(大悟)、張宗勝(大悟)、張春森(廣濟今武洞)、張培榮(麻城)、張竭誠(黃安今紅安)、張潮夫(大悟)、陳文彪(漢川)、陳華堂(天門)、陳金鈺(廣濟今武洞)、陳美藻(黃安今紅安)、陳福初(黃陂)、范忠祥(天門)、羅應懷(黃安今紅安)、羅坤山(沔陽今仙桃)、金世柏(黃安今紅安)、金紹山(大悟)、周長庚(石首)、周世忠(黃安今紅安)、周純麟(麻城)、周明國(大悟)、周學義(黃梅)、鄭國仲(黃安今紅安)、胡大榮(黃梅)、胡正平(黃安今紅安)、胡定千(孝感)、查國楨(蘄春)、趙文進(大悟)、趙正洪(黃梅)、趙國泰(崇陽)、祝世鳳(麻城)、胥治中(石首)、姚運良(大悟)、賀健(黃安今紅安)、袁克服(黃安今紅安)、袁學凱(黃陂)、夏耀堂(石首)、徐其孝(麻城)、徐紹華(黃安今紅安)、高志榮(麻城)、黃立清(大悟)、黃忠學(天門)、韓衛民(黃安今紅安)、韓東山(大悟)、喻新華(麻城)、程悅長(黃安今紅安)、傅傳作(石首)、童陸生(黃陂)、曾祥煌(潛江)、謝正榮(黃安今紅安)、謝甫生(大悟)、藍僑(廣濟今武洞)、雷震(黃陂)、雷紹康(大悟)、廖述雲(石首)、譚友林(江陵)、熊伯濤(黃陂)、熊應堂(黃安今紅安)、黎化南(長陽)、黎錫福(黃安今紅安)、樊哲祥(公安)、顏東山(大悟)、薛少卿(監利)、魏天祿(天門)、江騰蛟(黃安今紅安)、唐金龍(漢川)、蕭永正(麻城)、程儒珍(黃安今紅安)

2.1960~1965年(63名)
王萬金(沔陽今仙桃)、方明勝(黃陂)、方毅華(大悟)、葉超(黃陂)、盧燕秋(黃安今紅安)、馮仁恩(麻城)、寧賢文(大悟)、呂作松(陽新)、鄧可運(大悟)、朱玉學(麻城)、朱玉庭(巴東)、朱直光(陽新)、劉林(沔陽今仙桃)、江波(黃安今紅安)、江鴻海(麻城)、祁開仁(武昌今江夏)、阮漢清(通山)、蘇宏道(江陵)、別祖後(天門)、吳傑(大悟)、吳子傑(天門)、吳永光(大悟)、吳振挺(黃安今紅安)、汪運祖(黃安今紅安)、李長如(大悟)、李大清(黃陂)、李定灼(黃安今紅安)、李國良(天門)、楊虎臣(天門)、張天恕(黃安今紅安)、張志勇(黃安今紅安)、張賢良(公安)、張樹才(黃岡)、陳炎清(黃安今紅安)、范保順(天門)、羅厚福(黃安今紅安)、周家美(潛江)、鄭友生(孝感)、鄭本炎(大悟)、趙復興(沔陽今仙桃)、趙炳倫(麻城)、趙鶴亭(黃安今紅安)、賀俊偵(陽新)、秦光遠(黃安今紅安)、耿錫祥(黃安今紅安)、袁彬(麻城)、席舒民(大悟)、唐凱(黃陂)、塗錫道(黃安今紅安)、梅盛偉(陽新)、龔興業(荊門)、彭方復(陽新)、董志常(大悟)、董家龍(荊門)、程啟文(黃安今紅安)、詹少聯(黃安今紅安)、顏青雲(漢川)、戴克明(黃安今紅安)、戴克林(黃安今紅安)、殷國洪(黃安今紅安)、殷承禎(崇陽)、高林(大悟)、魏國運(監利)

1988年恢復軍銜制以來湖北籍獲軍銜、警銜有:
上將(9名)
劉華清(大悟1988年)、秦基偉(黃安今紅安1988年)、王誠漢(黃安今紅安1988年)、楊德清(應城1996年)、趙可銘(武漢1997年)、劉冬冬(武漢1998年)、喻林祥(應城2002年)、劉精鬆(石首1988年)、楊國屏(鍾祥1993年)

中將(22名)
傅奎清(英山原屬安徽1988年)、曾幼誠(武漢1988年)、邵農(武昌今江夏1990年)、楊正剛(鄖縣1993年)、鄒永釗(麻城1993年)、郭錫章(廣濟今武洞1993年)、何道泉(黃陂1994年)、程建寧(廣水1995年)、董良駒(鄂州1996年)、朱曙光(江陵1997年)、陳達植(武漢1997年)、羅友禮(鄂州1997年)、高文遠(黃陂1997年)、朱永清(隨州1999年)、熊自仁(監利2000年)、邱衍漢(天門2002年)、張詩明(荊州2002年)、孔瑛(武洞2003年)、葉愛群(大悟2003年)、張孝忠(應城2003年)、范曉光(陽新2005年)、江建曾(紅安2006年)

其中1955年與1988年都獲得將軍軍銜的有3名
秦基偉1955年中將1988年上將
劉華清1955年少將1988年上將
王誠漢1955年少將1988年上將

閱讀全文

與通山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