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姓余的歷史故事

姓余的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07 01:26:14

① 「余」姓在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余懃(681-753年):來節度使源,上柱國。
余靖(1000~1064):與歐陽修、王素、蔡襄並稱「四諫」。
余端禮(1135~1201):南宋宰相。
余 懷(1616~1696):與杜浚、白夢鼎齊名,時稱「余、杜、白」。
餘三勝:與程長庚、張二奎齊名,並稱梨園三鼎甲。
余秋里( 1914-1999):新中國石油工業的創建者。
餘光中 (1928- ) :《鄉愁》作者,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
余秋雨(1946-) :浙江餘姚人,藝術理論家,中國文化史學者,散文作家。 著有《文化苦旅》》《千年一嘆》《借我一生》等著名作品。

② 余姓氏的來歷

余姓起源有三:

1、 《風俗通》記載:「由 余之後,世 居 歙州,為 新安 大族,望出 下邳、吳 興」。2、 赤狄族隗姓之後。3、系鐵姓所改,為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後代,鐵穆氏宰相。傳說:元朝亡後,明太祖要捉拿鐵穆宰相的五個兒子。五子星夜出城,逃至雲貴,見追兵前來,就躲在橋下。追兵見橋下水波動盪,但領軍者未加細查,隨口說:「江中有水,水中有魚,何必 大驚 小怪......」鐵穆氏兄弟逃脫後,最後決定改姓「余」,比金字少一橫,加之「水中有魚」,有雙關意。 在雲南省文山州麻栗坡縣馬街鄉石龍村的多衣樹、龍馬後、李子樹、張家水井、槽子、上灣等自然村散居著一支約1500人左右的蒙古族。該支蒙古族已完全被漢化,在語言、服裝、風俗習慣等方面與當地的漢族完全一樣,不會講蒙古族語,也不穿蒙古族服裝。但是,據族內的長者講,他們是蒙古族,而且不是一般的蒙古族,是成吉思漢鐵木真的直系後代。他們原來姓鐵,後來才從姓鐵改為姓余。關於他們是蒙古族及改姓,有這樣一個傳說:元朝後期,朱元璋起義,元軍戰敗,他們的祖先被朱元璋的軍隊追趕。 被追趕的祖先共十弟兄,他們被朱元璋的軍隊追趕到一條大河邊。 該條河非常深,沒有船可以通過。 在前面的去路被大河阻擋、後面的追兵馬上就要殺到的緊要關頭,河面上突然游來一條大魚,該十第兄即站在魚背上,該條大魚將他們馱過了河。 十弟兄過河後,該條大魚消失,追兵趕到河邊後也只能望河興嘆,大魚救了他們的命。 為了紀念這條魚的救命之恩,十弟兄決定從姓鐵改為姓余(余、魚同音)。 關於這段傳說,有詩十句為證:「余姓原來帝王家,紅軍追散入西崖,弟兄十人各分手,江北橋頭插柳丫,有人記得詩十句,鐵改余姓是一家,若有一人不認祖,身生百癩長紅痧,若還有人復姓鐵,全家一概都死絕。」據說,從姓鐵改為姓余還有另外一個目的,那就是隱姓埋名,以免暴露蒙古族的身份,招至明朝軍隊的追殺。 因此,整個明朝期間,該支蒙古族的祖先都隱姓埋名,不敢講蒙語,不敢穿蒙古族服裝,只能講漢話和穿漢族服裝。漸漸地,經過明朝近三百年的歷史,該支蒙古族被完全漢化。 該支蒙古族與漢族在風俗習慣上唯一不同的地方是該支蒙古族不過中秋節,因為農歷8月15日是朱元璋的農民起義軍殺「家韃子」(農民起義軍對蒙古族的稱謂)的日子。該支蒙古族改姓鐵為姓余後,已經歷了十六代人。 他們的字輩有以下二十字,目前在世最老的為「文」字輩,最年輕的已排至「萬」字輩:「雙汗有映鴻子詳朝昌坤文學秀仲舉萬世福祿榮」。

③ 余氏家族的由來

主要起源於姬姓,東周春秋時期秦國上卿由余之後,余姓發源地據考起源於現陝西鳳翔一帶,可考據的得姓始祖以姬姓余氏為多。

起源:

1、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上卿由余之後。由余的後人以其名作為姓氏,稱由氏和余氏。

2、源於姒姓,出自上古禹帝的小兒子姒罕,屬於帝王賜姓為氏。

3、源於余丘氏,出自春秋戰國時期齊魯地區一個小諸侯,因封地在余丘,家族稱余丘氏,後簡化為單姓余。

4、源於地名,出自蜀道褒斜棧道(褒斜亦稱褒余),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5、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6、源於赤狄,傈僳人,鮮卑人,古氐人,畲人,黨項人等,如唐朝時期白馬氐族等等,即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3)姓余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一、余姓始祖

由余:春秋時秦國的上卿。先祖原為晉人,逃亡入西戎。至由余時,初在西戎任大夫一職,後奉命出使秦國。滅國十二,拓地千里,而稱霸西戎,最後使秦穆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曾為秦國富強、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人引以為榮,遂以其字為氏,尊其為余姓的得姓始祖。

二、歷史名人

1、余玠,字義夫,曾任資政殿學士,兵部尚書兼四川制置使等。釣魚城防禦體系的創建者。南宋抗蒙名將。

2、余有丁,明萬曆年間內閣首輔之一。

3、餘子俊,明朝名臣。祖籍湖北京山,曾任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任上曾力築延綏長城。

4、余國柱,湖北大冶人,曾任吏部尚書,康熙年間入閣。

5、余正健,清朝名臣,曾任左副都御史兼順天府尹。雍正時曾御賜「天下師表,和而不流」。

6、余朝貴,晚清重臣,黃岡余家樓人。清廷曾賜「勁勇巴圖魯」稱號。是與左宗棠,曾國藩等並列的清廷五位從一品銜漢人武官之一。

④ 姓余的人有什麼好聽的故事

秦穆公三十七年,由余第一次出使秦國,所以秦穆公的對戎戰爭雖然沒有像齊桓,都是由於禮樂法度這些東西啊,民眾感到疲憊了就怨恨君上,則會成為秦國的禍患,承認秦的西方霸主地位余氏之祖——由余(繇余) 由余,晉文一樣取得中原霸主地位,反映了秦在春秋時代一方面積極吸收周文化成果來建立制度文化層的同時,還是典型的農耕民族所崇奉的宮室,無須了解什麼治理的方法,但多不書國君事跡,後流亡入戎(古代西北少數民族的泛稱),大大提高了秦國在諸侯中的影響和地位,還是不能救世於混亂,秦採納由余的策略,如果讓他在戎,見秦穆公賢德大度,則勞神矣,由余說,說中原華夏國家治理,這一點給後來秦國能夠徹底的實行商鞅變法打下了一定的文化心態基礎,春秋初期的秦國文化是比較落後的,秦穆公向他展示秦國的宮殿珍玩,轉變進攻方向,亦苦民矣,因為西周亡於西戎,其祖先為晉人,而自穆公稱霸。君主一天比一天驕奢淫逸,於是設計讓由余歸順了秦國,遂霸西戎,後來他去了西戎,由余自戎使秦,秦國的歷史自秦文公開始見於《春秋》,與穆公的這段對話,秦穆公認識到由余是個人才,拿來了戎族的功利主義,要治理好豈不是更加困難,在左傳等史書中,基本上所認為比較珍貴的東西,在史記-秦本紀中有記載,甚至滅絕家族?由余說:恰是中原華夏有詩書禮樂法度所以才那麼難以治理。在上位者懷著淳厚的仁德來對待下面的臣民:「使鬼為之,篡奪屠殺,並親自帶頭貫徹執行。他的後世子孫遂以其名字中的余為氏,但是周天子還是一樣派遣召公向秦穆公致伯。使人為之,首先來說他對秦國的貢獻之一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秦國在春秋中期的意識形態的發展,便留秦國為相,開地千里。到了後代,整個國家的政事就像一個人支配自己的身體一樣,還在不斷在與戎族的交往斗爭中,戎夷沒有這些,也只是實現了小的太平,這才真正是聖人治理國家的方法,史稱穆公益國十二,自上古聖人黃帝創造了禮樂法度,商鞅變法之前的秦國文化所奉行的倫理價值觀基本上都是周人的禮制,滅掉十二個西戎小國。依仗著法律制度的威嚴來要求和監督民眾,穆公向西擴張。上下互相怨恨,稱余氏,給尚處在發展階段的秦國一個比較廣闊的戰略縱深和發展空間,臣民滿懷忠信來侍奉君上,一作繇余,秦文化有一個特徵就是「拿來主義」,他助穆公征伐西戎,要求實行仁義,最關鍵的是。而戎族卻不是這樣,攻滅十二國。」秦穆公感到比較奇怪,「秦伯」之號開始頻繁出現。從這方面來看,即使這樣,春秋時秦國大夫,使秦國成為西方霸王,這也可以算得上是由余對秦的功績。 由余的祖先是晉國人。由余奉命出使秦國,他的事跡,財貨,為400年後秦國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很得穆公信任,全力攻伐西戎,所以秦國在穆公時代,靠的是詩書禮樂法度

⑤ 姓余的名人有哪些故事

余靖(1000-1064),北宋大臣。字安道,本名希古。宋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天聖進士,歷集賢校理、知制誥、知桂州兼經制廣南西路賊盜等,官至工部尚書、知廣州。卒,贈刑部尚書,謚襄。敬言直諫,參與平定儂智高之亂,有政績。反對祥瑞說,認為:「國之興也在乎德,不在乎瑞;國之亡也在乎亂,不在乎妖。」善詩文。著有《武溪集》。
余玠(?-1253),南宋將領。字義夫,號樵隱。蘄州廣濟(屬湖北)人。初投淮東制置使趙葵幕下,與蒙古軍作戰,以功補進義副尉。淳佑元年(1241),玠率部援安豐,擢淮東制置副使。見理宗,自許恢復全蜀,旋授兵部侍郎、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重慶府兼四川總領兼夔路轉運使。革除弊政,遴選官吏,置館招賢,有功重賞,築青居等十餘城,屯兵儲糧,增強守備,抗擊蒙古軍。寶佑元年(1253),聞有召命,暴卒。
余闕(1302-1357),元末將領。字廷心,一字天心,唐兀人。元統進士,授泗州同知,「為政嚴明,宿吏皆憚之」。旋轉中書刑部主事,「以不阿權貴棄官歸」(《元史》)。復召為翰林修撰,與修遼、金、宋三史。至正十七年(1357),拜淮南行省左丞。紅巾軍攻安慶,城破自殺。「為文有氣魄,能達其所欲言。」著有《青陽集》。
余象斗,明通俗小說編著者和刊行者。福建建安(今建甌)人,字仰止,號三台山人。閩南書商,家藏珍本,從中精選,編印《南遊記》、《北游記》、《列國志傳》、《全漢志傳》、《三國志傳評林》、《東西晉演義》、《大宋中興岳王傳》等。
余懷(1616-?),明末清初文學家。福建莆田人,字澹心,一字無懷,號曼翁,又號曼持老人。僑居江寧(今江蘇南京),晚年隱居蘇州。工詩文,擅寫戲曲評論,為王士禛、吳偉業等所推重。與杜浚、白夢鼐齊名,時稱「余杜白」。性嗜硯,藏硯甚多。著有《味外軒文稿》、《研山堂集》、《板橋雜記》、《東山談苑》、《宮閨小名後錄》、《秋雪詞》等。
餘三勝(1805-1866),清京劇演員。名開龍,字起雲。羅田人。幼學漢劇。道光年間由湖北到北京,在春台班演老生。因演技高超,清廷授以四品供奉銜。擅長崑曲,是當時「昆亂不擋」的名角。是把漢調,崑曲、徽調融合於京劇的奠基人之一。對老生的唱腔和表演,頗有創樹。
其他余姓名人有北宋權臣余深;南宋大臣余端禮;清戲曲作家余治,畫家余集、余重謨、余昂霄等。近當代余姓名人有政治家余秋里,物理學家余瑞璜,天文學家余青松,古典文學專家余冠英,目錄學家余嘉錫,台灣詩人餘光中,油畫家余本,京劇演員余叔岩,漢劇演員余洪元等。

⑥ 關於由余的故事

由余,春秋時期,西戎有個叫由余的官員,很有才幹。由余的祖先原為晉國人,因避亂才逃到西戎。後來,由余奉命出使秦國。他見秦穆公賢明大度,便留在了秦國,為秦穆公出謀劃策,幫助秦國攻伐西戎,滅了12個國家,使秦國成為西方霸主。由余的子孫以他的名字以姓氏,稱為由氏和余氏。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HistoryCharacter/SHL-DL/SHL-DL-442

0
戎王使由余於秦。由余,其先晉人也,亡入戎,能晉言。聞繆公賢,故使由余觀秦。秦繆公示以宮室、積聚。由余曰:「使鬼為之,則勞神矣。使人為之,亦苦民矣。」繆公怪之,問曰:「中國以詩書禮樂法度為政,然尚時亂,今戎夷無此,何以為治,不亦難乎?」由余笑曰:「此乃中國所以亂也。夫自上聖黃帝作為禮樂法度,身以先之,僅以小治。及其後世,日以驕淫。阻法度之威,以責督於下,下罷極則以仁義怨望於上,上下交爭怨而相篡弒,至於滅宗,皆以此類也。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懷忠信以事其上,一國之政猶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聖人之治也。」 《史記。秦本紀》
此後秦穆公深以為由余是一名人才遂利用手段將由余收服到秦國,使得秦"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過,賀穆公以金鼓。"的大好局面。但是由余口中對於當時中原主流文化的弊病本人卻不大認同後世所說的「由余建議秦穆公以把上古帝王黃帝作為榜樣,提倡"聖人"之治,要以仁義禮樂治天下。」這樣的說法。
由餘一作繇余,罕之第三十七世孫。(軒轅黃帝之五世孫夏禹的三子少康氏,又名罕,封於無余;為無余王,余氏即由此始),春秋時天水人。由余的祖先原為晉國人,因避亂才逃到西戎。對於一名身受周文化熏陶的人來說,當他通過在西戎生活的所見所聞和當時的中原文化作了對比後得出了:「此乃中國所以亂也。夫自上聖黃帝作為禮樂法度,身以先之,僅以小治。及其後世,日以驕淫。阻法度之威,以責督於下,下罷極則以仁義怨望於上,上下交爭怨而相篡弒,至於滅宗,皆以此類也。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懷忠信以事其上,一國之政猶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聖人之治也。」 這樣的結論,當時的周室雖然開始沒落,但是其先進的文明文化卻遠高於周邊的民族和國家,而由余卻能說出「阻法度之威,以責督於下,下罷極則以仁義怨望於上,上下交爭怨而相篡弒,至於滅宗,皆以此類也。」觀看秦以後歷史可見,兩漢,西晉,隋唐,宋、明、清這幾朝的興衰,這樣的觀點不得不令人深思。所謂一亂一治,「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尤其是宋、明、清三朝人口不可謂不多,民風不可謂不強,文化不可謂不盛,良材何止千萬,但是每處於末世皆困頓無法自強,有心無法回天,終究被外部勢力所滅或因外部勢力而衰亡。而一國之政最終落得由先前的積極向上而變為後世的教條僵化最終出現「阻法度之威,以責督於下,下罷極則以仁義怨望於上」導致內部的自我調節失靈,而被外部勢力所乘。尤其有明一代,明末三案,涉案人眾多,牽涉范圍廣大,被後世清人提出了「訕君賣直」的說法,即使在國家民族存亡的最關鍵時期,明廷內部的內斗亦未停止過。

⑦ 請問一下『余』姓字的起源發展和歷史故事

http://ke..com/view/33072.htm
一、 姓名起源

余姓起源有三:

1、 據《風俗通》載,余姓為「由余之後,世居歙州,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吳興」。春秋時,秦國有個臣醫叫由余,他的祖先是晉人,避亂於西戎。由余本來在西戎為官,後奉命出使秦國,見秦穆公賢德大度,就留在秦國為臣。他為穆公謀劃征伐西戎,使秦國成為西方霸主。他的後代子孫以其名字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余,同出一宗。

2、 出自赤狄族,為隗姓之後。據《國語》載,「潞、洛、泉、余、滿五姓,皆赤狄隗姓。」

3、自稱系鐵木復姓所改,為元太祖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後代,出自鐵穆氏宰相之家。相傳鐵穆宰相乃是忠臣,太祖聽信讒言,要捉拿鐵穆宰相的九子一婿。九子一婿星夜出城,逃至貴州,見太祖親領追兵前來,就躲在鳳錦橋下。追兵到來時,有人見橋下水波動盪,提出可疑,太祖未加細查,隨口說:「江中有水,水中有魚,何必大驚小怪,快快繼續向前追趕。」鐵穆氏十兄弟逃脫後,原想改鐵穆氏為金氏,最後決定改為余氏。「余」比金字少一橫,又是「水中有魚」的魚字的諧音,堪稱一字雙關。但此類余姓根據多名歷史學家考證,實出自於西夏party項羌人.始祖為元末安慶守將余闕及同族之人.世居廬州(今合肥),後世避紅軍之亂逃入四川,清代又遷雲南\貴州.其宗譜所載內容多與史實不太相符,其祖為元太祖鐵木真,統稱為鐵改余氏.

二、 遷徙分布

歷史上,余氏基本上是一個較典型的南方姓氏。余氏最早的發祥地應在今陝西鳳翔至咸陽一帶具體播遷情況因缺乏資料,故難以詳考。大致上講,余姓於漢時遷入安徽的歙縣一帶,並落籍此地繁衍發展。漢以後,我國南方北方的余姓基本上都在繁衍,但北方要弱得多。余姓有不少遷居浙江、江蘇、江西等地。魏晉南北朝時,余姓已成為新安郡一帶的望族。又由於北方戰亂,余姓南遷不可避免,部分余姓族人遷入湖南、湖北。唐代以後,余姓才迅速壯大起來,並形成東南一帶兩處望族。余姓遷入福建、廣東等地,始於唐末宋時。明清之際,余姓不僅已遍布江南各地,而且北方各地的余姓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三、 郡望堂號

【堂號】

「清嚴堂」:宋代余元一,是朱熹最喜歡的門人,最講仁義理智信五倫,號「清嚴」。

「忠惠堂」:宋時余天錫是宰相史彌遠的家庭教師。沂王無後,命天錫在王族裡找一個比較有賢德的幼兒作兒子。天錫給他找來了貴庄,就是後來的宋理宗。理宗即位,封天錫為奉化郡公,死後謚「忠惠」。

【郡望】

新安郡:晉太康元年(公元208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相當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地。

下邳郡:東漢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改臨淮郡置國,治所在下邳(今江蘇雎寧西北),轄地北至江蘇新沂、邳縣,南至安徽嘉山,東至江蘇漣水、淮安和靖江市。南宋時改為郡。

吳興郡: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南),相當於今浙江臨安、餘杭、德清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縣地。

四、 家乘譜牒

山東:泗水余氏會通世譜五卷外紀一卷

江蘇:鎮江京江余氏宗譜四卷、鎮江余氏宗譜四卷

<浙江:淳安遂安西澗灃南余氏族譜三卷、象山峰北余氏宗譜一卷、長興麻圓余氏宗譜十二卷紹興會稽余氏支譜十卷首一卷、常山余氏宗譜七卷

安徽:余氏族譜(卷數不清)、徽州新安余氏世系像譜不分類、休寧余紹賢堂族譜三十卷潛山余氏宗譜三十卷首一卷

福建:安溪余氏族譜不分類、長樂余氏世譜家傳不分卷 江西:撫州梨溪余氏宗譜(卷數不清)

湖南:新洲余氏宗譜二十九卷首六卷

廣東:余樂族譜三十卷、曲江余氏族譜四卷

四川:長壽余氏族譜一卷、榮縣余氏族譜四卷

余、佘

(百家姓典故)

余佘系出一源 兩姓誼屬弟兄

「余」與「佘」,都是漢人的姓氏,兩個字看起來極為相似,如果不仔細分辨,可能有許多人還看不出其間的那點些微差別呢!

關於「余」、「佘」二字之間這一段錯綜復雜的關系,可以從古人楊慎的筆記上,看出大概。楊慎是這樣說的:「今人姓有此而妄寫作佘,此不通曉說文而自作聰明者,余字從舍省,舍與蛇近,則禪遮之切為正音矣,五代宋初人,自稱曰沙家,即佘家之近聲可證,而賒字從佘,亦可知也。」

另外,清代學者張澍在《姓氏五書》上也指出:「古有餘寫佘,余之轉音為禪遮切,音蛇,今人妄作佘,非也。」

從這兩段記載,「余」與「佘」兩個字,以及兩個姓氏之間的關系,便十分的顯然了——兩個姓氏系出於同一來源,根本就誼屬兄弟。

余、佘二氏的系出一源,還可以從他們的繁衍地點,找到有力的證據——

《姓纂》一書中指出:「余,望出新安,秦由余之後,代居歙州。」

《姓苑》上則指出:「佘,南昌郡人,今新安有之。」

由此可見,余、佘二氏,過去主要都是繁衍於新安,也就是現在的安徽歙縣一帶。而佘姓的最早出現,很可能是唐代的江西南昌,因為,在歷史上頭一個出現的佘姓名人,是唐代的太學博士佘欽,他的籍貫就是南昌,由此判斷,江西與安徽既屬鄰地,從安徽繁衍到南昌的余氏,由於某種緣故或是偶然的因素,而使自己的姓氏少掉了那麼一小截,變成了佘氏,自也是極為可能的事。

根據以上的這些資料,余、佘二姓的誼屬兄弟,應該是八九不離十的,那麼,余氏的始祖,也應該就是佘氏的始祖,余姓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關於這個問題,《姓纂》上的考據是「秦由余之後,代居歙州」。這位為後來統一天下的秦國奠定富強基礎的由余,正是後世余姓以及佘姓的始祖。

余氏的南遷,根據後世學者考證,應該也是在唐代之後,否則,那個時候的新安和南昌也就不會有餘姓甚至佘姓的名人出現了。換言之,在中國的北方和南方,余氏的後人是同時在不斷地繁衍滋長的,而余姓的轉為佘姓,則是發生在江南的事,北方各地,最初並沒有姓佘的人,後來也是從江南遷移去的。

余、佘二氏,雖然源遠流長,有著將近三千年的歷史,但奇怪的是,他們的出人頭地卻遲至唐代以後,而大露鋒芒於宋代之時。

宋仁宗的天聖年間,有十分著名的「四諫」,指的是當時在朝廷只擔負言責的歐陽修、王素、蔡襄以及余靖四人,其中的余靖,正是廣東曲江余家的傑出子弟,十分受到當朝的器重,余靖的功業,尚不僅此,他並曾先後三次出使契丹,後來儂智高反叛,他奉令經制南事,不載南海一物,後官至工部尚書,著有《武溪集》傳世。後來,廣州設有一座遠近知名的「八賢堂」,余靖即為八賢之一,可見得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分量了,怪不得後世廣東的余姓人士,都對這位傑出先人的事跡津津樂道。

⑧ 姓余的家族歷史

余氏家族歷史考證-04-13 00:58註:近年,川內鐵改余從多方面考證其歷史,族中個別人也誤判了家族來源,經輾轉取得族中僅餘族譜兩冊後,在網上宗親幫助下,總算理出了較為清晰的家族歷史傳承。
以下來自贛州余氏89世同宗
三世裔煥公,三十之孫也,於唐僖宋(疑為宗)年間避黃巢之亂,遷東粵之詔州府曲江縣武溪,是戭公為曲江開基始祖,後之子孫星羅碁(旗)咸稱戭公為一世祖矣,戭公生曰從曰咸曰袞,咸公之裔遷湖南之長沙,袞(?)公之裔遷浙江錢塘縣,從公仍居原籍力孝道。


建坊生瑩公,瑩公生慶公澤公,慶公為太常博士生靖公翊公端公,靖登進士知制誥除右正言同列諫官集賢校理,又不廣帥十年生伯荘仲荀叔英,叔英登明經進士,生惠光惠朝惠就,光公遷江西南昌府義寧州長茅,後居奉新縣觀北村,又分居於廣上饒,生深公為為門下中書侍郎知樞蜜(密)院事,生安仁安行,安行公號石月,登進士,作春秋新傳,於紹興中和閣論時事,事遭斥逐而不悔,樂道恬養修輯家乘,生崇?崇?,?公字景望登進士,出知江州,生九子一貫至九貫,一貫公授福州參(?)軍,由奉新觀北村遷廣東惠州府長樂縣琴江都洋坪約,開基立籍,後建祠宇蘓茅上,今之稱為余洞者即公故墓也,夫源遠流長根深葉茂,天壤間無省不有子,姓乃派衍支分播遷難枚舉,,其間鼎甲聯登簮纓世紹興,夫忠節孝義理學名臣光垂史冊益,足以徽我余氏世族之盛矣,爰覽遺譜,宋有樂道安恬養安行公總紀,以前元有授贛州府學文興公績紀,以後有至我

下為家族族譜記敍,與上可相接

我祖一貫原住江西贛州府會昌縣大石堡青州湖人氏,惟日樂韜光岩穴而已。及我大明朝太祖高皇帝勦滅胡人盪平偽王,始榜諭天下殷民赴各地方狀(原字為"丬又")報糧藉當差於洪武二年九月初六日奉旨,有祖一貫收榜諭流至廣東省惠州府長樂琴江都下洋約魚洞村創業,居住數世後,子孫眾多,地窄人稠,以是遷於小抜(原字有上有一「丿」)村長江埔竹園里住,置創田塘地業糧米八十伍石,安居而樂業焉。
後貫祖長子餘四百三郎同男余原守於洪武十二年復遷於海豐石陂屯居住,已分田地並附胞弟餘三百六郎之子原宗管業,自此分割藉貫各居一方。
又有祖文廣亦隨石陂屯居住因賊首劉漢成造反,征勦後設立衛所屯田撥軍承耕,廣公見石陂立屯恐軍民混擾同男余宗顯於永樂元年復回長樂十二都金坑居住。
原守公男明海亦慮軍民共耕後世必為子孫憂遂卜侖嶺清平鄉竹薗後居住。

遷入四川的記載

康熙戊戌年岐興伯父 祖開同至湖廣探知四川田廣煙稀土地肥美,財榖甲於天下,且龍行帶 疊嶂層巒山水東南之美,於是興開伯達兄 母擕幼跋山涉水歷江西湖廣貴州越數月至四川成都府內江縣西鄉安仁里樂而居焉,在岐之遷時旣得兄弟五人丈夫子四僅總角而未冠,年富力強可以大有為斯遷也但願子肖孫賢勤耕苦

閱讀全文

與姓余的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