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北京海淀區清河鎮的歷史故事
1.清河鎮的歷史
清河在北京是很有名的地方。清河位於北郊德昌路西側,曾名清河館、清河社、清河店等,它離德勝門僅九公里,是當年京北的第一古鎮。宋、遼交戰時,楊家將曾與遼兵大戰城北高梁河,交戰時遼兵的大本營就在今天的清河。元朝末年明將徐達和燕王朱棣帶兵打到了元大都城下,元順帝妥帖睦爾於1341年倉皇出逃,帶領十八騎人馬就是從清河橋上,如喪家犬般逃回了蒙古老家。三是明末皇太極帶兵打到了北京城下,明兵部尚書盧象升率領明軍與其展開了激戰,主戰場就在清河至沙河一線。四是明末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破居庸關後,大軍直指明崇禎皇帝的大本營北京城,在進軍北京的途中,曾在清河扎營,這也是清河小營的由來。
清河鎮還有一段出名的歷史是清末辦了一所著名的軍官學校,原名是保定軍校清河預科。它早於著名的黃埔軍校,曾為中國培養出了一批軍事人才,小說《野火春風斗古城》中的團長關敬陶就畢業於清河軍校,可見其影響之深遠。今天清河軍校早已不存在了,舊址上建起了第二炮兵司令部。
清河鎮出名還在於清河制呢廠,它可是官商合辦的中國第一座毛紡廠,創辦於光緒30年(1904年)。它經歷清王朝、中華民國、日偽統治時期,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再次接管,直至1948年解放。它原名溥利呢革公司,隸屬清政府陸軍部,以生產毛呢毛毯軍需產品為主的工廠,其主要產品完全由軍隊控制,工廠主要領導管理人員佩帶將校尉級肩章,耀武揚威於一時。當然了,今天清河毛紡廠的舊址已經成了著名的高檔樓盤-華潤橡樹灣了。
『貳』 三原清河的的歷史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清河地處黃河下游,與華夏民族有著同樣悠久的歷史。 據八十年代初在清河縣杜村出土的新石器(石鐮、石斧等)證實,在距今5000——7000年之間,就有上古人類活動於清河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遠在4000多年之前,禹王治水以後,華夏劃分九州,今清河縣境屬於兗州。 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前256年)今清河境屬「甘泉」之地。 春秋時期(約公元前770年——前474年)清河先屬齊,後屬晉。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群雄角逐,諸侯割據。趙、韓、魏「三家分晉」,清河屬趙。趙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後遷邯鄲(今邯鄲)。 秦(公元前221年——207年)兼並諸侯國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今清河縣境始置厝縣,屬巨鹿郡所轄四縣之一。清河作為行政區設置縣,自此開始。厝縣的城址,按《太平寰宇記》所載,當在今南宮市東家廟鄉懸空村附近。 西漢高帝(劉邦)四年(公元前203年),劃出巨鹿郡一部分地區,設置清河郡,轄清陽、東武城、莎題、東陽、信鄉、鄃、棗強、復陽、繚十四個縣。郡治清陽縣。清河郡及清陽治所,在今河北省清河縣油坊鎮一帶。 東漢章帝劉烜七年(公元82年)廢皇太子劉慶為清河王,清河郡隨改清河國。漢安帝母左氏,即孝德皇後,死後葬於厝城東北角。漢安帝劉祜是劉慶之子,公元107年稱帝,尊劉慶為孝德皇,母左氏為孝德皇後,改厝縣為甘陵。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又改清河國為甘陵國。轄甘陵、貝丘、東武城、靈、繹幕、廣川等七縣。東漢清河國治甘陵縣,其城址在今清河縣辛集鄉漢墓(冢子)南側。 三國曹魏(公元220年——265年),因襲前朝舊制,清河仍為甘陵國治。後又改為清河郡,轄六縣:清河、貝丘、靈、鄃、繹幕、東武城。清河郡治清河縣,治所未變。 晉咸寧三年(公元277年),復稱清河國(因咸寧三年八月封司馬遐為清河康王而復國),都清河縣。晉清河國及清河縣治所,在今清河縣辛集鄉洪河村南。 十六國時期,清河為郡治,先後屬於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其治所與晉同。 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589年),清河為州郡治,州郡並存。清河郡屬北魏,轄四縣:清河、侯城、貝丘、武城。北齊天寶七年(公元556年)移清河郡及武城治信城。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分相州清河郡置貝州,郡州不廢,州、郡及武城縣治所在今南宮市董家廟鄉懸空村附近。 隋朝大業初年(公元605年)置清河郡,轄清河、清陽、武城、歷亭、漳南、鄃、臨清、清泉、清平、高唐、經城、宗城、茌平、博平14個縣。清河郡治所清河縣,其治所仍在漢信城,即今南宮市董家廟鄉懸空村附近。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行政區劃仍襲隋制。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復置貝州,轄清河、武城、漳南、歷亭、清陽、鄃、夏津七個縣,州治所在清河縣。六年移治所於歷亭縣,八年仍復舊治。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貝州改為清河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為貝州。轄清陽、清河、武城、宗城、臨清、經城、漳南、歷亭、夏津九個縣。其治所在今清河縣城關鄉宋貝州城遺址處。 五代時期(公元907——960年),因襲唐朝舊制貝州治所清河縣,城址未變。 宋初仍為貝州,慶歷八年(公元1048年)平定王則起義後,宋仁宗為炫耀他「明察聖斷有恩於民」,將貝州改為恩州。轄清河、武城、歷亭三個縣。今城關鄉東關村北、西關村南斷續可見的殘垣,即宋貝州土城牆遺跡,為宋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監官趙薦之所修。 金(公元1115——1234年)時,恩州治所於1134年因水患移歷亭。清河縣為恩州所轄四縣之一,其縣治所未變。 元(公元1206——1368年)時,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清河縣由恩州析出,隸屬大名府,縣治所未變。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清河縣隸屬北平布政司大名府。洪武六年改隸光平府,永樂後為直隸廣平府,縣城在清河老城裡。為明正德七年修,城周三里,高二丈,闊一丈五尺。 清朝(公元1616——1911年),仍為直隸省廣平府清河縣,初屬順廣道,後屬大名道。清河縣自金元降為縣之後,其縣境至今無大變化。清河縣城址仍與前朝同。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廢除州府制,實行中央、地方兩級行政管理,中央轄省(市)及地方。清河縣屬河北省。當時全省132個縣分15個區,清河是第12區所轄11個縣之一,區署設在南宮縣,清河為三等縣。 抗日戰爭時初期,清河縣屬河北省四專署。縣政府駐老城裡。1940年7月,劃出清河西、南部83個村與威縣東南部建立清江縣。1942年10月,清河縣東南部4個村,清江縣40個村(原屬清河縣)與今臨西、威縣部分村又建宏毅縣。1939年日軍佔領清河縣,此後縣政府處於游擊狀態,無固定駐地。1945年4月,日軍退出清河縣,7月縣政府遷駐戈仙庄。11月,清江、宏毅縣撤銷,原屬清河縣的村莊重歸清河縣管轄。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清河縣屬河北省衡水專區。1952年清河縣屬邢台專區。1958年4月撤邢台專區,合並為邯鄲專區,清河縣改屬邯鄲專區。同年11月清河縣並入南宮縣。1961年5月,恢復邢台專區。同年七月清河縣由南宮縣分出,恢復清河縣,屬河北省邢台專區。1993年邢台撤地區建市,清河縣屬邢台市。
(公元前221~1989年)秦始皇帝元年(前221年)全國劃為三十六郡,在清河之地設厝縣,屬巨鹿郡。 西漢 高祖四年(前203年)析巨鹿郡,置清河郡,轄14縣,厝縣、清陽縣屬之。 景帝三年(前154年)三月,封景帝子劉乘為清河王。改郡為國。 元鼎二年(前115年)劉義由代王徙清河為剛王。 元帝永光五年(前39年)河決清河郡靈縣嗚犢口,屯氏別河塞絕。 成帝鴻嘉四年(前17年)秋,黃河決,渤海、清河郡縣受災。 新莽始建國三年(11年)河決魏郡,清河郡縣受災。 新莽地皇二年(21年)劉秀起兵反王莽,使蓋延等擊銅馬於清陽。 更始二年(24年)劉秀起使耿弇、寇恂地薊殺死王郎居將趙閎,沿途又斬王郎大將九卿校尉以下3萬我,定涿郡、中山、巨鹿、清河、河間乖郡縣。 東漢 建武二年(26年)正月,檀鄉農民起義軍進攻魏郡、清河郡。 延平元年(106年)八月,殤帝死。太後定策迎立清河之子劉祜嗣位,是為安帝。十二月,清河王劉慶死,葬於清河。 永和四年(139年)清河郡縣蝗蟲為災。 建和二年(148年)六月,改清河國為甘陵國,改厝縣為甘陵縣,信成、清陽二縣並入甘陵。 中平元年(184年)二月,巨鹿(今平鄉縣)張角率眾起義,安平、甘陵民眾群起響應。 中平四年,漁陽(今密雲西南)人張純與同鄉張舉聯盟,舉兵攻破清河、平原。 建安九年(204年)十月,曹操圍鄴時,袁譚背操,遣軍攻甘陵。 建安十一年,改甘陵國為清河郡,甘陵縣屬之。 三國 青龍三年(235年)九月,遭水災。 景初元年(237年)九月,遭水災。 西晉 咸寧三年(277年)於厝城西南3.5公里置清河縣,清河縣名之始。 咸寧四年,七月,大水,莊稼被淹,房屋倒塌,人有死亡。 永嘉四年(310年)二月,石勒攻冀州之廣宗、清河等郡縣。 東晉 永和九年(353年)十一月,前燕慕容恪擁兵割據於樂陵,平原、清河、陽平諸地趙幫將朱禿、杜能、丁嬈、孫元皆降前燕。 太元十一年(386年)清河國改為清河郡,清河縣屬之。 十月,後燕寺人吳深據清河(今清河東南)起義,燕王慕容垂遣兵鎮壓,攻之不克。十二月再攻而破,吳深單騎出走。十二年五月,吳深殺後燕清河太守丁了,再次占據清河。十四年五月,義軍首領吳深被清河孔金殺害。 北魏 太和九年(485年)六月,清河大水。 武定四年(546年)二月,大雪寒,人畜凍死,同年冬大霧彌天,六晝夜不散。 北齊 天保七年(556年)改清河縣為武城縣,屬清河郡。 天保八年蝗澇為害 天保九年遭旱災。 河清二年(563年)二月,大雪。 河清三年。山東大水,餓死者不可勝計。河北境內司州之東郡陽平、清河等水澇最重。 天統三年(567年)大風,晝不見日,廢房拔樹。 隋 開皇八年(588年)廢郡存州,武城縣改稱清河縣。 大業三年(607年)改貝州為清河郡,清河縣屬之。 大業四年正月,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水濟渠。 大業攻七年景縣人高士達聚眾於清河起義 大業九年三月,張金稱等農民起義軍在河北地區活動,隊伍不斷壯大。 十一月,隋煬帝派右衛將軍馮孝慈前往清河鎮壓,張金稱率起義軍與之激戰,義軍大勝,馮孝慈戰敗而死。 大業十二年三月,張金稱率眾接連攻下平恩、武安、巨鹿、清河等縣。 大業十四年清河縣趙德君起義,不久為李密部下。 唐 至德元年(756年)十月,史思明陷河北清河、博平、信都、饒陽諸郡縣。 至德三年安慶緒派蔡希德、安太清攻破清河。 乾元元年(785年)清河郡改稱貝州,轄清河。 興元元年(784年)李抱真、王武俊、大敗朱滔軍於貝州,斬萬餘人,滔遁歸幽州。 光化二年(889年)劉仁恭屠貝州 五代 天福四年(939年)七朔,河決博平,清河大水。 天福八年大蝗害田,人食草木葉皆盡,百姓捕蝗一斗,官府給粟一斗,時蝗旱相繼,百姓流移,餓殍載道。 天福九年正月,契丹佔領貝州,所殺達萬人。 北宋 建隆元年(960年)衛運河屢次決口,特立清河兵備二隊,專司河防。 乾德二年(964年)清河(今清涼江)溢,淹民田。 開寶四年(971年)清河溢,漂溺民舍數百間。 慶歷七年(1047年)十一月,貝州宣毅卒王則據城起義,占兵庫,擒知州,自稱東平王,建國號安陽,改元得聖。八年一月,宋這軍攻貝州城不下,挖地道夜入,城破,王則被捕遇害。同年,改貝州為恩州。 嘉祐三年(1058年)黃莘為清河令,與南宮令劉摯,信都令李沖皆以治行聞,時稱為河朔三令。 熙寧元年(1068年)恩州河(黃河)決,清河遭水災。 熙寧四年清陽縣劃入清河縣。 元豐五年(1082年)御河(衛運河)決,清河遭水災。 元祐六年(1091年)監官趙薦之監修恩州城(古貝州城)。 元符三年(1100年)恩州地震。 宣和元年六月,恩州河決清河堤。 宣和三年六月,恩州河決,清河傷禾。 南宋 端平三年(1236年)割恩州屬大名路,清河屬之。 元 至元十三年(1276年)大旱。 至元十八淫雨,莊稼受害。 至元十九年蝗蟲遮天蔽日,達7天之久,禾稼俱盡。 至元二十八年八月,清河、南樂諸縣霖雨,莊稼受害。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平陰河(衛河)決,清河遭水災,民舍莊稼被淹。 明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明將徐達會兵於清河、臨清一帶,北逐元兵。 洪武六年改大名路為廣平府,轄清河縣。 建文二年(1400年)正月,燕王起兵靖難,沿清河、臨清驛道展開拉鋸戰,三年燕兵攻佔廣平府。 永樂二年(1404年)九月,由山西移民,定居清河。 永樂四年臨清至渡口驛衛運河7處決口。 永樂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陽、大同、蔚州、廣靈等府州縣移民清河,撥田耕耘,免田租一年。 成化八年(1472年)四月,衛運河水乾涸,為多年所僅見。 成化十六年衛運河泛溢入清河,民房舍漂溺幾盡,死者甚眾。 弘治四年(1491年)縣三老宗安等人,為排除縣南部積水上書朝廷開疏水渠一道,長20公里。 弘治六年蝗蟲遮天蔽日,莊稼被食。 弘治十五年九月,地震有聲。 正德六年(1511年)六月,楊虎起義軍經清河,攻破縣城。 正德七年詔改建新城於舊城之東南隅,同知何宋伊,知縣張一鵬監修。 正德八年詔賜慶陽伯夏儒清河縣慶田3300餘項。 嘉靖九年(1530年)衛運河決自白廟口,泛清河,舟楫通於城門外,漂民廬舍,有系嬰兒於樹上者。 嘉靖十年大飢,升粟至百七十錢。 嘉靖二十四年大雪,深4尺。 嘉靖二十九年知縣孟仲遴主持創修《清河縣志》五卷。 嘉靖三十九年三月至八月不雨,遍地生蝗蟲,升粟至百八十錢,民采草木根葉而食,多餓死者。 隆慶三年(1569年)六月,衛運河決,泛清河,毀禾苗廬舍。 隆慶四年六月二十七日,衛運河決,泛清河,田園舍被淹。 萬曆九年(1581年)知縣向日紅重修《清河縣志》十二卷(今存七至十二卷)。 崇禎十三年(1640年) 四月至七月不雨,衛運河乾涸,冬大飢,民始採食樹葉、木皮、繼則人相食。 崇禎十四年春,大疫,死屍枕藉。五月,飛蝗至,飢民取以代食。 崇禎十七年二月,李自成農民起義軍進入清河佔領縣城置縣衙。 清 順治十年(年)衛運河決,洪河等村盡淹。十三年又決,淹沒更甚,陸地行舟。 順治十五年三月,蝗蟲食禾苗。 順治十七年四月,遭雹災。 康熙三年(1664年)四月二十一日夜,風霜並作,禾苗凍死過半。 康熙十六年春,風霾陰霧49餘天。 康熙十七年知縣盧士傑、夏琮纂修《清河縣志》十八卷。 康熙五十七年知縣錢啟文纂修《清河縣志》十八卷。 康熙五十八年大水,平地行舟。 雍正十年(1732年)秋,禾生蟲,形如蛆。 雍正十一年二月,大雨莊稼被淹。 雍正十三年大旱,禾苗枯死。 乾隆二年(1737年)衛運河決尖庄,田禾淹沒。四年復決。 乾隆八年夏旱,大飢。減免田租有差。 乾隆十二年七月,大風拔樹。 乾隆四十四年衛運河決,民宅行舟。 嘉慶十八年(1813年)歲大飢。 嘉慶二十四年大雪,深4尺。 道光三年(1823年)河決,平地水深丈余。 道光十年四月(閏)二十二日地震有聲。 咸豐七年(1857年)蝗災,大飢。 咸豐十一年四月七日,白蓮教首張善繼攻破清河城,知縣陳大烈、典史趙維煥死。白蓮教於洛體,由山東夏津率萬人,進入油坊、謝爐,與官府團勇戰於黃金庄,兵敗南撤。 同治元年(1862年)瘟病流行。是年,成立民團30餘團。 同治三年正月,白蓮教楊蓬嶺之侄招聚教徒萬餘人,屢攻清河,均被團勇擊退。 同治六年知縣熊存瀚蒞任,成立民團三十三團。 同治七年衛運河決口,莊稼被淹。 同治十一年知縣王鏞續修《清河縣志》十八卷。 光緒三年(1877年)歲大飢,人多有餓死者。 光緒四年大旱。 光緒八年地震。 光緒九年知縣工黃汝香續修《清河縣志》四卷。 光緒十八年衛運河決成災。二十年河決復甚,全縣盡成澤國。 光緒二十四年山東交界各州,鄉民多習拳勇,名曰義和,繼改稱梅花拳,後沿用義和名目。直隸南宮、曲周、清河、威縣、滄州等地拳民日益增多。 光緒二十五年河間、故城、吳橋、清河等縣的義和團以景州為中心開展活動。 光緒二十六年酷旱,至七月始雨,大飢。 光緒二十八年四月二十三日,景廷賓聯合義和團余部趙三多等萬餘人,在巨鹿廈頭寺正式起義,清河農民義和團紛紛響應。 光緒三十年縣設立高等學堂。 光緒三十二年縣高,設立師范傳習所,同年改秒初級師范學堂。
民國初中期 民國元年(1912年) 民國成立,設直隸京師,轄清河縣。在油坊鎮設二等乙級郵局。 民國3年東鄉民團團長馬全天(馬雙埠人),抗繳官府稅,「馬全天抗洋捐,要官府速豁免」的口號迅速傳播,馬率民團及鄉民持土槍、刀劍、三眼槍、土炮等進攻清河到城,城內警衛開槍射擊,死亡數人。 民國8年全縣人口130066人。 民國9年大旱,未能播種,死亡外逃者甚多。 民國12年在廉冢集北街,借春暉書院籌立蠶桑學校。 民國15年食鹽短漲價,每斤銀5分9厘。 民國18年縣高等學堂改名為完全小學校。春,縣成立女子完全小學校。 民國19年10月12日4時,山東土匪王治岐率土匪200餘人竄入清河,東北軍及保衛團剿匪。 民國20年9月18日日軍侵佔沈陽後,縣立高小學生王發武、劉鐵之、楊波、牛壽君等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 民國21年大雨成災。 民國22年12月,張福謙及趙鼎銘等續修《清河縣志》十七捲成。 民國23年春,東野庄宋春山經王福田(南宮和生店人)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清河縣第一名黨員。 3月,由中共南宮縣委委員馮化宣主持建立清河縣第一個黨支部------東野庄黨支部。 民國24年春,中共直南特委決定,建立中共南(宮)清(河)工作委員會(簡稱南清工委),書記馮化宣,委員郭松鶴、馬建榮。 秋,東野庄黨支部派宋春香去南宮蘇村參加冀南黨組織領導的分糧吃大戶暴動。 民國25年3月,冀南暴動失敗後,馬國瑞、馮化宣等轉移到東野庄,該成為冀南特委開展秘密工作的臨時指揮部。 3月,劉鐵之在戴家屯一帶做宣傳工作,發展黨員。 3月,寧心力在大堤、峨二庄、王化庄做黨的創建工作。 11月,王發武回清河開展黨的地下活動,發展黨員。
『叄』 河北古代名人及主要事跡
1、酈道元
酈道元(約公元466,469,470或472年-527年 ),字善長,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
他自幼博覽群書,年輕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後又游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搜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人物掌故、神話傳說,撰《水經注》四十卷。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酈道元。
酈道元一生獵奇涉險,不畏險阻,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把一生獻給祖國的大江小河,所著的《水經注》是我國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著作詳細介紹了一千五百多條河流,書寫了他壯麗的如水年華。
北魏之後,《水經注》成為歷代統治者和治水官員的必修課目。明清兩代,對《水經注》的研究已經成為了專門的學科,名為「酈學」。
2、劉備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
東漢漢靈帝末年,劉備因起兵討伐黃巾軍有功而登上漢末政治舞台,三顧茅廬後始得諸葛亮輔佐。
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與孫權將周瑜等大勝曹操於赤壁,其後得到荊州五郡,後又奪取益州。奪取漢中擊退曹操後,劉備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自立為漢中王。
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時曹丕已於去年十月逼迫漢獻帝禪讓皇帝位,蜀中又傳言漢獻帝已經遇害,劉備遂於成都武擔之南即皇帝位,年號章武。次年伐東吳兵敗,損失慘重,退回白帝城。
3、趙雲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再次派遣大軍南攻,當時劉表剛死,其子劉琮繼位,派遣使者向曹操請降。劉備措手不及,於是率軍向南逃往江陵,但是劉備不願放棄自願跟隨他的人民,每天僅能行走十幾里,曹操便派輕騎兵快馬追趕,一天之中追襲了三百里,終於在當陽長阪附近追上了劉備。
劉備便丟下妻兒,僅帶著數十騎向南逃逸。當時,有人對劉備說,趙雲向北投靠曹操去了。劉備聞言便用手戟打那告狀的人說:「子龍不會棄我而去。」
不久之後,趙雲果然懷抱劉備的幼子劉禪,保護著劉備的妻子甘夫人,到劉備身邊。之後,劉備便任命趙雲為牙門將軍。
赤壁之戰後,趙雲跟隨劉備平定荊州江南之地。劉備任命趙雲為偏將軍,並取代投降的趙范,兼任桂陽(今湖南郴縣)太守。趙范有一名寡嫂名為樊氏,有國色之貌,趙范欲將她許配給趙雲,意欲和趙雲結親。但是趙雲堅持不同意,並說:「我們是同姓,你的嫂子就像是我的嫂子一樣。」。
當時有人勸趙雲接受這名美女,趙雲回答說:「趙范是被迫投降,心不可測,何況天下女子不少。」不久之後,趙范果然借機逃走,而趙雲也就因此不受到影響。
4、祖沖之
祖沖之(429年-500年),字文遠,范陽遒縣(今河北省淶水縣)人
在天文學方面,祖沖之創制了中國歷法史上著名的新歷——《大明歷》。在《大明歷》中,他首次引用了歲差,是我國歷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他還採用了391年中設置144個閏月的新閏周,比古代發明的19年7閏的閏周更加精密。 祖沖之推算的回歸年和交點月天數都與觀測值非常接近。
在數學上, 祖沖之推算出圓周率的真值應該介於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比歐洲要早一千多年。
在機械製造上,曾製造了銅鑄指南車、利用水力舂米磨面的水碓磨、能日行百里的「千里船」和計時儀器漏壺、欹器等。
5、柴榮
後周世宗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是五代時期後周皇帝,在位六年。邢州堯山柴家莊(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人。
勵精圖治,整頓軍事、政治、經濟,嚴明軍紀,賞有功,斬臨陣退卻者,檢閱禁軍,汰老弱,留精銳,募天下壯士。詔群臣直言,撰《平邊策》,禁官吏貪污。
停廢大批寺院,收購民間銅器佛像鑄錢。頒《均田圖》,均定河南等地60州田賦,減免租稅,招撫流散,興修水利,發展經濟。擴建京城,恢復漕運,修訂刑律,改訂歷法,考正雅樂,糾正科舉弊端,搜求遺書、雕印古籍等。
『肆』 邢台歷史故事有哪些
古邢台, 經滄桑。 有歷史, 真輝煌。 先商源, 祖乙都, 邢侯國, 載史書。
傍青山, 鄰太行。 依碧水, 濱滏陽。 自上古, 石器期, 萬年前, 有人居。古百泉, 曾發現, 獸化石, 是史據。 唐堯年, 水滔天, 堯觀水, 登堯山。虞舜代, 鯀治水, 堵洪水, 建大堤。 自清河, 至臨西, 數十里, 留遺跡。鯀失敗, 大禹繼, 搞疏導, 開河渠。 邢洪水, 流三縣, 隆任寧, 留窪淀。大陸澤, 禹遺蹤, 載史書, 千古頌。 水入海, 洪災息, 舜讓賢, 禹稱帝。國號夏, 傳後裔, 設九州, 邢屬冀。 至商代, 傳祖乙, 自耿都, 遷邢地。商紂王, 無道君, 置酒池, 築肉林。 大平台, 一沙丘, 有古跡, 紂王留。周公旦, 四子苴, 封邢侯, 都邢地。 狄犯邢, 齊國助, 避戰亂, 遷國都。在漿水, 建新城, 名夷儀, 留史名。 鄭國將。 名蔡仲, 率大軍, 犯邢境。受重傷, 走末路, 脫鎖溝, 放甲鋪, 城計頭, 埋頭顱, 將軍墓, 記恥辱。衛滅邢, 邢歸晉, 有功臣, 名趙盾, 被冤殺, 滅九族。 其家臣, 救遺孤。趙古庄, 藏趙武, 此古村, 美名著。 晉侯國, 行封賞, 趙襄子, 封邢襄。晉六卿, 起戰亂, 趙與智, 結仇怨。 智伯仆, 名予讓, 板橋下, 刺趙襄。此板橋, 留古跡, 予讓橋, 載史記。 內丘縣, 有鵲山, 扁鵲名, 千古傳。武靈王, 宮廷亂, 兩王子, 刀兵見。 趙主父, 避沙丘, 食雀卵, 把命丟。沙河市, 十里亭, 有蘇秦, 是精英, 說六國, 抗秦兵。 趙侯國, 將相和。清河縣, 葬廉頗。 始皇帝, 稱強秦, 普天下, 設縣郡, 古邢台, 置信都,劃歸屬, 隸巨鹿。 秦始皇, 東巡幸, 暴病死, 沙丘宮。 不發喪, 載鮑魚,邢御路, 飄魚腥。 秦末年, 楚漢爭, 楚項羽, 抗秦兵。 漳河岸, 巨鹿戰,破釜灶, 沉渡船, 敗秦兵, 降章邯。 立張耳, 常山王, 據襄國, 治邢襄。劉邦勝, 漢室興, 邢沿用, 襄國名。 古堯山, 柏人城, 漢劉邦, 留行蹤。過柏人, 險遭難, 忌迫字, 得平安。 汦河岸, 釣盤山, 漢初年, 起征戰,漢韓信, 出奇兵, 斬陳余, 克井陘。 馬嶺關, 張耳台, 有古跡, 史書載。西漢末, 天下亂, 王郎反, 據邯鄲。 漢劉秀, 走邢州, 柏人城, 顯身手。光泰岡, 戰李育, 古南宮, 避風雨, 麥飯亭, 得溫飽, 滹沱河, 傳捷報。柏鄉縣, 漢牡丹, 古寺院, 留詩篇。 古巨鹿, 銅馬鎮, 又收編, 銅馬軍。千秋亭, 稱皇帝, 漢光武, 東漢立。 巨鹿縣, 有張角, 舉義旗, 太平道。普天下, 齊響應, 黃巾軍, 震朝庭。 凌霄山, 中央寨, 有古跡, 點將台。漢王朝, 調大兵, 破黃巾, 戰廣宗。 漢時苗, 平鄉人, 駕牛車, 赴壽春。離任時, 留牛犢, 史書上, 美名著。 晉末年, 石勒反, 稱趙王, 據邢襄。建國都, 稱襄國, 建平城, 大城郭。 寬城牆, 可卧牛, 傳說中。 卧牛城。有張賓, 內丘人, 扶後趙, 建功勛。 內丘縣, 鐵頂墓, 葬張賓, 載史書。自隋唐, 稱邢州, 數百載, 名依舊。 唐朝初, 劃區域, 十二州, 治邢地。巨鹿人, 有魏徵, 貞觀年, 佐太宗, 偏聽暗, 兼聽明, 直言諫, 人稱頌。南和人, 有宋璟, 建盛唐, 扶玄宗。 沙河市, 梅花亭, 逾千載, 有盛名。唐玄宗, 建唐陵, 今隆堯, 有遺蹤。 會昌年, 有徵戰, 占宣務, 劉禎亂, 王元逵, 攻堯山。 僖宗年, 黃巢反, 有古跡, 黃巢岩。 血流峪, 天明關, 口碑頌, 千古傳。 邢州地, 佛教興, 寺與塔, 甚興隆。 普彤塔, 在南宮, 普利塔, 在臨城。 邢台城, 有名寺, 一開元, 一天寧。 古塔林, 葬佛骨, 此遺址, 傳千古。 有郭威, 美名揚, 建後周, 都汴梁。宣務山, 鑿佛堂, 古堯山, 是故鄉。 周世宗, 名柴榮, 知民苦, 察民情,在巨鹿, 建王城, 柴王村, 有遺蹤。 趙匡胤, 陳橋變, 後周亡, 宋朝建。邢改名, 信德府, 復邢州, 隸巨鹿。 慶歷年, 王則反, 古貝州, 義旗展。宣撫使, 文彥博, 殺王則, 在清河。 宋王朝, 假恩宥, 將貝州, 改恩州。至元朝, 建府署, 改邢州, 順德府。 元太保, 劉秉忠, 科學家, 郭守敬,扶元朝, 有盛名。 紫金山, 建書院, 此古跡, 歷千年。 朱元璋, 建大明,萬曆年, 築長城。 馬嶺關, 黃榆嶺, 路羅川, 有遺蹤。 嘉靖年, 遭水患,王本固, 挽狂瀾。小黃河, 揚碧波, 流千年, 唱頌歌。 明末年, 清入關,率大兵, 犯中原。 古巨鹿, 賈庄戰, 盧象生, 赴國難。 明朝亡, 立大清,康乾朝, 國勢盛。
『伍』 誰能介紹一下北京海淀區清河的歷史
清河地區在解放前曾經隸屬昌平,名字可能與元代科學家郭守敬有關。 郭守敬,字若思,金正大八年(公元一二三一年)出生於河北省邢台縣,是元代一位著名的天文學家和水利專家,也是十三世紀世界上傑出的科學家。
公元1262年,元朝重臣張文謙把郭守敬推薦給元世祖忽必烈,說他熟悉水利,聰明過人。元世祖就在當時新建的京城上都(今內蒙古多倫附近)召見了郭守敬。郭守敬初見元世祖,就當面提出了興修水利建議。第一條建議修復從當時的中都(今北京)到通州(今通縣)的漕運河道。
當時的清河兩岸頻發水患,民不聊生,百姓受盡了水患之苦。元世祖忽必烈採納郭守敬意見後,疏通了河道,使水患變水利,為了表達思鄉之情,郭守敬就以家鄉邢台地區清河縣的縣名為這條河命名。
1949年5月設清河鎮,1959年11月設清河街道,1963年3月清河街道單獨建制。
2017年7月22日,北京市公布河長制「加強版」,並公示18名北京市市級河長名單:杜飛進為清河市級河長。
(5)河北清河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清河街道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地處北五環,北經西三旗通昌平,東與朝陽區奧運村相鄰,西部與北京科技中心上地相接,是現在北京發展的一個重要地區。
附近單位:
1、清河毛紡廠、加氣混凝土廠、空軍研究所等。
2、清河小學、清河中學、清河二十中、北京交通大學清河職業技術學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清河小營校區、北京市海淀區衛生學校。
3、北京京北醫院、北京市公安局法醫檢驗鑒定中心、北京市公安局交管局海淀交通支隊清河大隊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河
『陸』 河北清河
清河縣地處冀南平原,是《水滸傳》中打虎英雄武松的故鄉,這片有著神奇傳說的土地、歷這個圖片是錯誤的清河縣在河北省史悠久、文化燦爛、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東靠衛運河與山東省相鄰,京九鐵路縱貫縣境,308國道傍城而過,青銀高速在縣城北邊經過,大廣高速、邢臨高速、106國道擦邊而過,交通便利,位置優越。縣域面積502平方公里,耕地51.4萬畝,轄葛仙庄鎮,王官莊鎮、油坊鎮、謝爐鎮、壩營鎮、連庄鎮、橋東辦事處。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縣總人口365073人,其中各鄉鎮人口:葛仙庄鎮111120人、連庄鎮55566人、油坊鎮48919人、謝爐鎮50660人、王官莊鎮55189人、壩營鎮43619人。
在河北省南部、南運河西岸,鄰接山東省。縣人民政府駐葛仙庄鎮。漢信成、清陽兩縣地,北齊為武城縣,隋改清河縣。農產有小麥、穀子、高粱、玉米、大豆、花生等。工業有機械、化肥、造紙、煤炭、釀酒、制葯。
清河素有「世界羊絨看中國,中國羊絨看清河」之譽。清河的羊絨行業已經具備了完善的市場體系,全縣羊絨原料交易市場達14個,以無毛絨交易為主的清河國際羊絨交易中心,是國內唯一一家經國家審批建立的羊絨交易市場。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羊絨及其他動物纖維加工銷售集散地,清河縣自1994年成功舉辦第一屆中國清河國際羊絨交易會來已經連續舉辦了十六屆。從第十屆開始,會議名稱由「清河國際羊絨及絨毛製品交易會」改為「中國清河國際羊絨及絨毛製品博覽會」。10多年來,清河國際羊絨及絨毛製品博覽會的影響力逐年提高,目前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羊絨及製品專業展會。清河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夏商時期,先民已在這里繁衍生息,千年的滄桑,哺育了西漢大儒張禹,東漢重臣白馬令李雲,十六國北魏大將張讜,南北朝天文歷數學家張恆、張子信;唐代巾幗學士《女論語》作者宋若莘以及近代著名學者顧隨等諸多名人志士。作為打虎英雄武松的故鄉,清河這片大地上積淀了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柒』 河北清河的歷史
清河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隸屬於河北省邢台市,面積502平方公里,人口36萬。清河縣域經版濟發達,號稱「中權國羊絨之都」,是邢台市的副中心城市,被河北省列入全省首批擴權縣和重點培育的中等城市之一。清河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是張姓的起源第,也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鄉,被國家授予「中國武松文化之鄉」稱號。
清河之名始於漢代。據《嘉靖廣平府志》載,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清河郡(治在青陽縣,即今清河縣地),因境內有清河流經而得名(《水經注》記:「清河又逕清陽縣故城西」)。東漢時郡治徙於甘陵縣(今山東省臨清市和河北省臨西縣地),遂更名甘陵郡。三國、魏時,郡、縣(甘陵縣)均改名為清河,但其縣並非今清河縣境(治在今山東省臨清市)。北齊時,於今清河縣地設武城縣,並遷清河郡治此,於開皇六年(公元586年)改武城縣名清河縣,自此清河縣才名副其實。
『捌』 古代河北省清河市是哪個啊州
古代 河北清河 為荊州域轄
『玖』 清河名人知多少
東漢司馬令 李雲 李雲,字行祖,東漢末年甘陵(今河北清河)人。
他自幼好學,善陰陽。素有賢良方正之名,郡國舉為孝廉,再遷白馬令。
魏國宰相 崔林
崔林,字德儒,清河東武城縣(今屬清河境內)人。
曹操平定冀州(今河北高邑東南)後,經人舉薦任命崔林為鄔縣(今山西介休東北)縣長,數年後又被提拔為冀州主薄。從此崔林才能出眾,政績顯著,且曹操對他也十分器重,不斷提升他,數年間便成為最高監察官——御史中丞。
北魏司徒 崔浩
崔浩,字伯淵,清河人。南北朝時期北魏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史學家、書法家。
北魏天文學家 張子信
張子信,北魏清河人。關於他的生平,史籍記載很少,只知道他以「學藝博通,尤精歷數」而聞名於世。
北魏數學家 張丘建
張丘建(生卒不詳)北朝北魏數學家。貝州(今河北清河)人。著有《張丘建算經》,關「百雞問題」最早見於此書,它在世界數學史上有很高的地位,是中古時期關於不定方和整數解的典型問題。
中國第一位狀元 孫伏伽
孫伏伽是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壬午科進士及第,為唐代第一科狀元,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狀元。
唐朝宰相 張文瓘
張文瓘(公元605—677年),字稚圭,於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出生於清河郡(今河北省清河縣東北部)張氏的名門望族。該族原為西漢留侯張良的後裔。文瓘出生在世代為官的家庭里,自幼就飽讀經書深明禮義。他孝敬母親,尊敬兄長,以孝友聞名鄉里。
唐代著名詩人 張祜
張祜,字承吉,約(公元782年)出生在清河張氏望族,家世顯赫,被人稱作張公子,卒於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
北宋大學士 丁 度
丁度,字公雅,於北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出生於貝州清河縣一個書香門第。
元朝文學家 元明善
元明善(1269――1322)字復初,北魏拓跋氏的後裔。其曾祖始居清河。
現代著名教授 顧隨
顧隨 (1897年――1960年)男,原名寶隨,字羨季,別號苦水,筆名葛茅,顧遂,清河縣前壩營村人。是現代著名的教育家。
『拾』 歷史上清河是現在什麼地
今縣境,西周屬邢國境,邢滅屬衛,春秋時期為晉國地。戰國時為趙國轄域。秦代置厝縣(故城在今縣西北),屬巨鹿郡。西漢時,除厝縣外還置有信城縣(故城在縣西北十二里)、青陽縣(故城在縣東,今山東省地)和武城侯國(治在今縣城關,文帝十二年廢),均屬冀州清河郡(治在清河縣。此間時郡時國,幾經更復)。
東漢時,厝縣改為甘陵縣,信城、清陽兩縣亦省入,同時清河國(建初七年封為國)治遷至甘陵。於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清河國改名甘陵國。
三國、魏時,甘陵郡(東漢建安十一年改郡)和甘陵縣均復名清河,一直到晉代,今縣境即為清河縣轄域(此時之清河縣轄域較大,除今清河縣境外,還含有今山東省地),仍屬冀州清河國(於西晉咸寧三年封為國)。北魏時,於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在今縣境置斌強縣,屬冀州長樂郡(太和十一年改隸廣宗郡,不久即廢,遂還屬長樂郡)。
北齊時,斌強縣仍屬長樂郡,於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析清河縣西北境設武城縣(即今清河縣地,治在漢信城縣故城),後又將清河縣改置為貝丘縣,均屬司州清河郡。
隋代,於開皇六年(公元586年)武城縣改名清河縣,貝丘縣改為清陽縣,仍為清河郡轄。斌強縣初屬長樂郡,開皇三年罷郡隸冀州,大業三年廢州改屬信都郡。
唐代,於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省斌強縣入清河縣。清陽縣於永昌元年
(公元689年)徙治於永濟渠東(永濟渠為今南運河),和清河縣同隸河北道貝州(治清河縣。天寶元年罷州為清河郡,至德二年復名貝州)。五代時,清河、清陽二縣仍隸貝州。
宋代,清河縣於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徙治於永寧鎮,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又遷治今縣城關,和清陽縣同隸河北東路恩州(慶歷八年貝州改稱)。於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省清陽縣並入清河縣。入金後,清河縣改隸大名府(後為路)。
元代,清河縣屬中書省大名路(先為恩州,太宗七年改隸)。
清代,清河縣為直隸省廣平府。
民國時,清河縣(1913年)改為大名道,十七年(公元1928年)直隸於河北省,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初劃屬河北省十四督察區。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9月創立了冀南區抗日根據地,清河縣為其轄地。
1941年8月,晉冀魯豫邊區成立,轄冀南區,清河縣為冀南區十三專區。抗日戰爭勝利後,於1945年11月清河縣改屬冀南區二專區。
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晉冀魯豫邊
區即行撤銷,清河縣隨冀南區二專區歸屬華北行政區。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清河縣劃歸河北省衡水專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政府由城關遷駐葛仙庄。
1952年11月7日,撤銷衡水專區,清河縣改隸邢台專區。
1958年12月20日,撤銷清河縣並入南宮縣。
1961年7月9日,恢復清河縣建制,仍隸邢台專區。
1970年,邢台專區改為邢台地區,繼轄清河縣。
1993年7月,邢台地區與邢台市合並,改稱邢台市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