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四面楚歌的歷史人物
項羽
【成語】:四面楚歌
【拼音】:sì miàn chǔ gē
【zdic.net 漢 典 網】
【解釋】: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回無援的境地。
【出答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❷ 四面楚歌的歷史人物是誰
項羽
【成語】:四面楚歌
【拼音】:sì miàn chǔ gē
【zdic.net 漢 典 網】
【解釋】:比喻陷入專四面受敵、孤立無援屬的境地。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示例】:在這~里,憑你怎樣伶牙俐齒,也只得服從了。 ◎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❸ 四面楚歌是哪個歷史人物用過的
項羽
四面楚歌,我國古代成語,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到達孤立無援的窘迫境地。也有同名歌曲。
分享網路名片:
基本資料
【注音】sì miàn chǔ gē(四面楚歌)
【英文翻譯】Besieged on all sides
【釋義】比喻陷入四面受敵,處於孤立無援的窘迫境地。
【結構】主謂式;
【用法】作定語;含貶義 ;指孤立無援。
【示例】晉·陳壽《三國志·吳琮傳》:「高祖誅項,~。」 清·秋瑾《普告同胞檄稿》:「我同胞處於四面楚歌里,猶不自知。」
【近義詞】孤立無援、進退維谷、腹背受敵、山窮水盡、楚歌四面。
【反義詞】左右逢源、一呼百應、安然無恙、旗開得勝、起死回生。
【同韻詞】日誦五車、充棟盈車、峻坂鹽車、禽困覆車、玉律金科、駟馬高車、柴立不阿、共挽鹿車、白馬素車、信口開河。
【燈謎】1.烏江岸上困霸王
2.四面楚歌(打訴訟法名詞一) 謎底:調解人
【成語故事】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攻佔秦都以後,燒殺擄掠,人民怨聲載道。漢王劉邦趁機出擊想衣錦還鄉的項羽,讓大軍把項羽圍在垓下,並設下「四面楚歌」之計,項羽以為漢軍已經攻佔楚地,以為天要滅他,只好邊飲酒邊唱歌,悲壯自刎身亡。
【成語舉例】在這四面楚歌里,憑你怎樣伶牙俐齒,也只得服從了。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成語出處
原文
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hè 第四聲 附和,應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原文注釋
壁:駐扎。
垓下:古地名,在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
漢軍:劉邦的軍隊。
諸侯:指齊王韓信、建成侯彭越等。
楚歌:楚人之歌,用楚國方言土語唱的歌。
慷慨:即慷慨,激昂的樣子。
不逝:是說被困而不得馳騁。逝,向前行進。
數闋:幾遍。 闋:樂曲終止叫闕。
奈若何:把你怎麼安排。若,你。
和:跟著唱。
項王:項羽。
翻譯
字句譯解古文: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①!」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②,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③。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④!」歌數闋⑤,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翻譯:①何楚人之多:怎麼楚人這么多。②騅(zhuī錐):毛色蒼白相雜的馬。③逝:跑。④奈若何:把你怎麼辦。⑤闋:樂曲每終了一次叫一闋。「數闋」就是幾遍。
古文: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①,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②。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③,田父紿曰「左」④。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⑥,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⑦,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⑧。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 「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⑨,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⑩。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 「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❹ 四面楚歌所涉及的歷史人物是誰
項王軍壁垓抄下,兵少食盡,漢襲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①!」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②,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③。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④!」歌數闋⑤,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涉及的人物有:主要有項羽(以婦人之仁有勇無謀、不聽范增的計策,放走了野心勃勃的劉邦,致使霸業失敗)、劉邦。當然還有項羽的夫人虞姬。
馬革裹屍 涉及的歷史人物是馬援。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淵,東漢開國功臣之一,漢族,扶風茂陵人,因功累官伏波將軍,封新息侯。新莽末年,天下大亂,馬援初為隴右軍閥隗囂的屬下,甚得隗囂的信任。歸順光武帝後,為劉秀的統一戰爭立下了赫赫戰功。天下統一之後,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西破羌人,南征交趾(今越南),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氣概甚得後人的崇敬。
❺ 「四面楚歌」這句成語主要說的是哪個歷史上的人物
項羽
四面楚歌
sìmiànchǔgē
[釋義] 四面都是楚人的歌聲。後用來比喻四面受敵;內處於孤立無容援的處境。
[語出] 梁啟超《中國國會制度私議》:「殆陷於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釋條文以持其說。」
[正音] 楚;不能讀作「cǔ」。
[辨形] 楚;不能寫作「觸」。
[近義] 腹背受敵 山窮水盡
[反義] 安然無恙 旗開得勝
[用法] 用作貶義。一般作定語。
[結構] 主謂式。
❻ 四面楚歌的歷史人物是誰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內楚歌,項容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意思就是:劉邦把項羽圍在垓下,半夜派人用楚語唱歌,來擾亂項羽軍心。
所以歷史人物是項羽
❼ 四面楚歌跟哪個歷史人物有關
楚霸王項羽
❽ 「四面楚歌」這句成語主要說的是哪個歷史上的人物
項羽
四面楚歌
sìmiànchǔgē
[釋義] 四面都是楚人的歌聲。後用來比喻四面受敵回;處於孤立無援的處境。答
[語出] 梁啟超《中國國會制度私議》:「殆陷於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釋條文以持其說。」
[正音] 楚;不能讀作「cǔ」。
[辨形] 楚;不能寫作「觸」。
[近義] 腹背受敵 山窮水盡
[反義] 安然無恙 旗開得勝
[用法] 用作貶義。一般作定語。
[結構] 主謂式。
❾ 四面楚歌的主要歷史人物
劉邦,項羽,虞姬,張良,韓信,蕭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