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回族的起源都有哪些名人
回族是目前中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公元7世紀中葉,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經海路和陸路來到中國的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內地的長安、開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紀,蒙古軍隊西征,中亞的穆斯林(伊斯蘭教徒的特稱)大批遷入中國,以這些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為主,後吸收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成分,逐漸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回族。
回族的通用語為華語,第二語言為阿拉伯語,全民生活方式主要為伊斯蘭,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稱禮拜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動,經典主要是「古蘭經」,信徒稱「穆斯林」。
回族有三大節日:開齋節(大爾迪)、宰牲節(小爾迪)、聖祭,所有節日都與其他穆斯林保持高度一致有著密切的聯系。
與其他民族不同,回族是因信奉伊斯蘭教而形成的一個新的民族。不像其他民族之間那樣在著血緣基因上的區別。
唐宋時期,我國就有了回回之稱。但回族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卻是從元明時候才開始的。
當年成吉思汗西征之後,把大批的中亞細亞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移民到了中國,這些人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他們人數眾多,遍布全國各地,在農、工、商、學、兵等各階層都形成了一定的社會力量。他們不僅在經濟、政治上,而且在學術上都有了立足的基礎和自下而上的條件,這就是形成民族共同體的前提條件。他們雖然社會地位、職業身份、成就影響各不相同,但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伊斯蘭教徒。
正是以這些誠篤的穆斯
在明代,許多傑出的回族人物脫穎而出。開國功臣有胡大海、馮國用、馮勝、常遇春、沐英、藍玉、丁德興等人,還有並明王朝開國大將 華雲龍 丁德興.
出現了回族歷史上第一個反侵略的英雄麻英,他曾在日本人侵朝鮮時赴朝作戰,西北戰場上則有抗擊蒙古的達雲等戌邊名將。有明一代,最知名的當推著名的航海家鄭和,剛直不阿的著名政治家、清官海瑞、反封建禮教的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李費,都以其傑出的成就顯示了明代回族文化人的檔次和水平。回族官員除海瑞以外,還有任兵部尚書和吏部尚書的馬文升和清官孫繼魯。文化名人還有丁鶴年、馬自強、金大車、金大輿、馬繼龍、閃繼迪、馬上捷、馬錦等。值得一提的是,回族傑出的伊斯蘭學者在這時涌現。除了經堂教育創始人胡登洲外,還有以漢文譯著聞名於世的王岱輿、張中、伍遵契等人,他們的眾多著作對中國穆斯林社會的影響十分深遠。
到了清代,這一時期,雖然回族社會的發展受到嚴重阻礙,但是還是產生了一批優秀的科學家、作家、詩人、學者,如丁拱辰、蒲松齡、馬世俊、丁澎、孫鵬、蔣湘南、改菇等大量的回族文化名人。
到了中國近代
回族革命家馬本齋 楊靜仁 郭隆真(女) 蔡西平 馬駿 左寶貴等等. 鐵道游擊隊政委---張洪儀
影視界:李默然,李明啟,王剛,達式常,馬德華,蔡明,買紅妹(孫楠的妻子),洪劍濤,李嘉存(牙好胃口就好)馬羚
海連池(飾滄娃),韓再峰(飾《林海雪員》楊子榮) 何麟(曾主演南昌起義)
洪宇宙(三國演義周瑜的扮演者)
娛樂界:蔡國慶;輪回樂隊隊員之一 回族女歌手----哈輝
沙沙(全國少數民族模特大賽亞軍);趙本山夫人
滿江 沙寶亮
主持界:撒貝南(《今日說法》),,海霞(《現在播報》),,
李霞(娛樂報道) 哆來咪(央視動畫城) 和晶(實話實說) 沙桐(體育主持人)馬昕(中央電視台體育主持人) 大剛(河北電視台著名主持人)
李詠的老婆非常六加一的製片人哈文
相聲界:馬三立,李增瑞(國家一級演員)馬志明(三立之子),白英傑(黑龍江籍),張大禮 ,丁廣泉
戲曲界:馬泰(老一代評劇表演藝術家)
馬連良(京劇四大須生之一,代表作《失空斬》《借東風》等)
於魁智(北京京劇二團團長,2001年全國十大傑出青年之一)
飲食界:王守義(十三香)
體育界:小楊陽(速滑名將) 杜峰(籃球運動員.國家隊.廣東宏遠)
張文廣,趙長軍(蜚聲中外的武術家),
政界:丁關根(祖籍是,本人不是),楊靜仁
回良玉(原江蘇省省委第一書記,十六大以後進中央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
石中信(現任哈爾濱市長)
李成玉(河南省省長)
作家,詩人:
蒲松齡,丁鶴年,張承志,霍達(穆斯林的葬禮),楊峰,毛毛(女作家,著有邊疆游記系列等)
學者,阿訇:
白壽彝,楊志玖,龐士謙
納忠(阿拉伯史學家,著作《阿拉伯通史》,《回教諸國文化史》等)
『貳』 歷史上回族的名人有哪些
1、賽典赤·贍思丁(1211~1279) ,元代著名回族政治家 。是元代初期一位優秀的政治家。他一生的政治活動,對元初社會生產的發展起過一定作用。
尤其是在擔任雲南平章政事(官名,為一省最高行政長官)的六年間,對雲南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建設都作出了重大貢獻。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南行中書省後,派其為雲南行省的首任平章政事。
2、阿合馬,回族,元朝大臣,世祖忽必烈時期近臣之一。初為察必皇後之父按陳那顏的陪嫁奴隸。中統二年(1261年),出任上都同知。三年,領中書左右部,兼都轉運使。至元元年(1264年),拜中書平章政事,主要掌理財政,推行清理戶口、推行專賣制度、發行鈔票(時稱交鈔)等方式,增加朝廷收入。
元朝滅亡南宋之後,繼續在江南地區實行發鈔和葯材限制專賣政策,大大增加財政收入。激發大臣不滿,導致武將王著聯絡僧人高和尚,趁世祖北往上都(今內蒙古境內)時,假傳真金太子之命召喚並刺殺。
3、鄭和, 回族,本姓馬,世稱「三保太監 (又作「三寶太監」),雲南昆陽州(今雲南省昆明市晉寧區昆陽街道)人。中國明朝太監,航海家、外交家。
鄭和早年經歷不詳,據推測於明平雲南之戰中為明軍所擄,1385年隨傅友德等前往北平,隨即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從侍。後因在靖難之役中有功,被賜姓鄭,升任為內官監太監。
4、米喇印,中國清代順治年間甘肅回民起義領袖之一。回族。原為明朝駐防甘州(今張掖)軍官。素有勇略,清朝統一甘肅後,任甘肅巡撫張文衡標下副將,駐守甘州。他對清廷實行的民族壓迫政策深為不滿。時清廷在各地推行剃發令,並嚴令軍中剃發,自軍官開始。
5、哈國興,回族, 直隸河間人,清朝將領。哈元生之孫,哈攀龍之父。乾隆十七年武進士,授三等侍衛。歷任東川營參將。國興也代將家,行兵有紀律。
常以先禮後兵之策行於邊夷,故所至外夷輒與議話,而無識者往往構之。國興卒於軍,賜白金千,存恤其家,加贈太子太保,謚壯武。祀昭忠祠,圖形紫光閣。文虎授陝西提標右營守備,從軍攻木果木,陣沒,從祀昭忠祠。復官次子文彪千總。
『叄』 歷史上有哪些回族名人
因為古代的回族團結,回族可以為了自己的民族去犧牲自己,古代的回族是把整個國家看做自己的民族
『肆』 回族的歷史人物、文化瑰寶,風俗習慣
回族歷史人物:
古代
蒲壽庚、賽典赤·贍思丁、阿合馬、扎馬魯丁、常遇春、鐵鉉、鄭和、李贄、海瑞、老回回、丁國棟、哈元生、杜文秀、馬如龍、馬新貽、左寶貴等。
近現代
軍政界:白崇禧、薩鎮冰、馬麒、馬麟、馬步青、馬步芳、馬福祥、馬鴻賓、馬鴻逵、馬仲英、劉格平、馬駿、馬本齋、劉清揚、李成玉、楊靜仁、回良玉等。
演藝界:馬天宇、劉詩詩、馬三立、於魁智、陳建斌、洪劍濤、蔡明、於和偉、買紅妹、馬連良、李默然、洪宇宙、哈輝、法提麥·雅琦、王剛、蔡國慶、博弘、馬羚、馬蘇、納伊莎、伊揚等。
學者界:蔣錫夔、劉廣均、張廣學、白壽彝、 霍達、白先勇、張承志、李佩倫等。
商界:馬永升、馬輔臣、沙鵬程、米恩華、王守義等。
體育界:王子平、杜峰、穆祥雄等。
其他:陳魯豫、撒貝南、童自榮、海霞(央視播音員)、曾杏緋等。
文化瑰寶:
文化、科學技術
回族人民在文化、科學技術方面的成就很大,對祖國的文化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元代,回回不僅帶來了西亞的天文學、醫學、建築學、音樂等方面的科學文化成就,而且在學習和傳播漢族科學文化技術方面也十分突出。中國的重大發明如造紙術、指南針、火葯等都是經回回商人的介紹傳播到歐洲大陸的。回族天文學家扎馬魯丁於至元四年(1267年)向元世祖忽必烈撰進《萬年歷》,頒行全國,並在北京建立觀象台,製造渾天儀、敘緯儀、平偉儀、地球儀、方位儀、天球儀和觀象儀等七種天文儀器,在中國天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明代在欽天監里仍設有「回回歷」專科。回回人亦黑迭兒丁是元代著名的建築學家,他是元大都(北京)宮殿和宮城的設計者和工程組織者,為以後北京故宮以及整個北京的城市建築發展奠定了基礎。
明代回族穆斯林航海家鄭和,7次率領龐大的船隊遠航,先後到過亞非37個國家和地區。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比哥倫布的遠航早半個世紀。航行中繪制的《鄭和航海圖》,是早期海洋地理學的珍貴地圖。
醫學
回回醫學也相當著名。回回醫術在外科和葯物使用上都有顯著療效。其醫葯也有自己的體系,回回醫學家收集改訂名醫葯方,著有《瑞竹堂經驗方》5卷,「以惠斯世」,流傳至今。
風俗習慣:
宗教習俗
回族人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動,經典主要是《古蘭經》,信徒稱「穆斯林」。生活習俗固守回族傳統,遵循教規,講究衛生,不吃豬肉,狗肉,動物的血液等。 伊斯蘭教在回族的形成過程中曾起過重要作用。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舉行禮拜和宗教活動的場所,有的還負有傳播宗教知識、培養宗教職業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著重要位置。 按伊斯蘭教歷,每年12月10日為古爾邦節。每年的這一天,形成了宰牲獻祭的習俗沿襲至今。 另外,伊斯蘭教規定,每年教歷9 月定為齋月。在齋月里要封齋,要求每個穆斯林在黎明後至落日前的時間里,戒飲、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讓人們在齋月里認真地反省自己的罪過,使經濟條件充裕的富人,親自體驗一下飢餓的痛苦心態。到教歷1 0 月1 日即齋戒期滿,舉行慶祝齋功完成的盛會,這一天就是開齋節。開齋節這天,人們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齊地到清真寺作禮拜,聆聽教長講經佈道。然後去墓地「走墳」,緬懷「亡人」,以示不忘祖先。
婚禮習俗
婚姻方面,實行一夫一妻制。回族婚禮很隆重,且有許多宗教和民族的特點。如舉行婚禮,要請阿訇念"尼卡哈"即因阿拉伯經文進行證婚和祝賀。回族信仰伊斯蘭教,認造物主為最高主宰,一切生活、行為無不受伊斯蘭教清規戒律所制約。飲食方面,以牛、羊為主,禁食豬、馬騾、驢、狗、猛獸肉和自死之物及宿食,以及各類生物之血,禁止喝酒和抽煙(特別是草煙);行為方面,禁止賭博、斗毆、姦淫盜竊、損人利已。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節日活動和宗教活動的中心,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節,在不同的地方還有阿舒拉節、姑太節、雲人節等,以上節日都以教歷(回歷)計算。回族穆斯林由於長期與漢族雜居,在住房、服飾、語言等方面大致與漢族相同,只是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雖有經文,但也是阿拉伯文。
回族的婚姻與其他九種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一樣受伊斯蘭教的約束。穆罕默德說:"結婚是我們定製,背棄我的定製,不是我的教生。"回族的婚姻必須遵循伊斯蘭教的規定,把結婚視為天命和聖行。婚姻須雙方同意,在自願的原則下,經家長和媒人施以聘禮,合乎教規手續,才能舉行婚禮。認為夫妻之道,必須彼此相敬相愛,愛之以德,敬之以禮,夫治一外,妻治於內,相互謙讓,相互幫助,反對互相猜忌,更不允許夫妻雙方不忠,精誠一致,家道乃成。夫妻應孝順雙方的父母,教育子女遵守伊斯蘭之道,愛國愛家,奉公守法,盡國民應盡之義務,贊助公益事業,夫妻共勉,才能保證家庭的和睦幸福。
回族穆斯林青年婚前要由男方下聘訂親,並擇婚禮日期。訂新叫吃糧茶,結婚要請阿訇贊聖證婚,"贊聖"就是贊美安拉促成了這一對青年的美滿婚姻,並由阿訇向新郎、新娘講授伊斯蘭教常識,要求男女雙方遵守"依瑪尼"(信德),背誦清真言,問他們各自的「經名」(宗教名字),若無經名便由阿訇為他們命名,部新郎是否已送新娘「邁赫爾」(禮物),因為禮物是夫妻恩愛的象徵。最後由阿訇正式含"尼柯哈"是婚禮必行之禮,有了證婚詞,才能說明婚姻得以宗教的正式承認。其後還要舉行扒果活動,由阿訇事先把象徵長生不老的長生果、早生貴子的棗子、表示富貴的金屬小錢及花生、水果糧、米花、核桃等吉祥物放置桌上,抓三把執於新郎事先准備的帕布中,(有的地方撒在新郎內衣內),再交給新娘。待客人走後,夫妻共享,表示夫妻恩愛,同甘共苦,白頭諧老,也是阿訇對新婚夫婦的良好祝願。
婚禮結束,可根據家庭經濟狀況,舉辦較豐盛飯菜待客,開宴前得請阿訇(或師傅)"光道口",後前來祝賀的親朋好友才能開始就餐,但禁止喝酒。
飲食習慣
回族分布較廣,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寧夏回族偏愛麵食,喜食麵條、面片,還喜食調合飯。甘肅、青海的回族則以小麥、玉米、青稞、馬鈴薯為日常主食。油香、饊子是各地回族喜愛的特殊食品,是節日饋贈親友不可少的。民間特色食品有釀皮、拉麵、打鹵面、肉炒麵、豆腐腦、牛頭雜碎、臊子面等。多數人家常年備有發酵面,供隨時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習慣飲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為主,有的也食用駱駝肉,食用各種有鱗魚類,如北方產的青魚、鰱魚、鰉魚等。鴿子在甘肅地區的回族中被認為是聖鳥,可以飼養,但不輕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徵得伊瑪目(宗教職業者)同意,可作補品食用。 回族長於以煎、炒、燴、炸、爆、烤等各種烹調技法,風味迥異的清真菜餚中,既有用發菜、枸杞、牛羊蹄筋、雞鴨海鮮等為主要原料,作工精細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貴品種,也有獨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區的回族民間還喜食腌菜。 回族飲料較講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潔凈的水均不飲用。忌諱在人飲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飲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區回族的蓋碗茶很有名。寧夏回族還飲用八寶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 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萬盛馬糕點、羊筋菜、金鳳扒雞、翁子湯圓和綠豆皮等。青海省西寧市,回族著名的萬盛馬糕點影響很大。河北石家莊的金鳳扒雞、保定的馬家鹵雞和白運章包子,遼寧沈陽市的馬家燒麥,義縣的伊斯蘭燒餅,陝西的牛羊肉泡饃,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湯圓、綠豆皮、牛肉米粉在當地都很有名氣。盛行於寧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羅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兒圓等套菜馳名全國。「五羅」是指五種炒菜同時上齊,「四海」是指四種帶湯汁的菜餚一次上桌。「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兒圓」分別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謚美之詞。
日常食品
居住在城市的回族,早餐大多都是在家烹制牛羊肉泡饃,或烙飥飥饃配炒鹹菜吃,或配臘牛羊肉吃,還有的老人喜歡配炒花生米吃。午餐吃牛羊肉泡饃的人也較多,還有很多家庭喜歡吃飥飥饃配炒菜。炒菜一般也較簡單的家常菜,如蓮花白炒肉、芹菜炒肉、醋溜土豆絲、醋溜西葫蘆、辣子炒鹹菜、炒辣子醬等。晚餐大多數都吃面條,面條的種類很多,有碎面、長面、撈面、籠面等,也吃餃子、蒸包子、烙包子、韭餅等。
散居在各地農村、山區、牧區的回族,其飲食習俗多受居住地的影響。例如寧夏南部山區的回民,以土豆、蕎麥、莜麥、糜子、豌豆為主食,新疆阿爾泰地區回民吃馬肉和奶食品,米麵食品退居次要地位,這顯然是受哈薩克飲食習俗的影響,居住在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和西藏一帶的回民,主食與藏民一樣,吃青稞、豌豆、三餐離不開糌粑和酥油茶。西北地區農村的回族飲食,最有特色者當屬民間宴席。「九碗三行」就是回族的正宗宴席,一般在舉辦婚喪禮儀活動中,多用這種宴席招待眾多的客人及親屬。
從總體上看,回族的日常食品有如下鮮明的特點:
一是主食中麵食多於米食。麵食是回族人民的傳統主食,其品種之多,花樣之新,味道之香,技術之精,都是無與倫比的,顯示回族人民的聰明才智。據統計,回族飲食中,麵食品種達60%多,而其他品種中,也或多或少地運用到麵粉。拉麵、饊子、餄餎、長面、麻食、餛飩、油茶、餛饃等等,經過回族人的製作,都會成為待客的美味佳品,甚至外國人也是一吃為快,好不留戀。
二是甜食佔有一定的地位。這和阿拉伯穆斯林喜歡吃甜食有一定的淵源關系。阿拉伯穆斯林婦女生下小孩後,用蜜汁或椰棗抹入嬰兒口中,才開始哺乳;寧夏回族嬰兒出生後,也有用紅糖開口之俗。回族著名菜餚中,有不少是甜菜,如它似蜜、炸羊尾、糖醋裡脊等。米面中的甜食就更多了,如涼糕、切糕、八寶甜盤子、甜麻花、甜饊子、糍糕、江米糕、柿子餅、糊托等,寧夏回族還把穆斯林的傳統美食油香做成了甜食,調制面團時,給里邊加入蜂蜜、紅糖等。
三是在菜餚中牛羊肉菜比重很大。回族特別喜愛吃牛羊肉,這和伊斯蘭教的飲食思想有關。伊斯蘭教倡導食用牛羊雞鴨魚等肉,禁戒豬驢騾及凶禽猛獸之肉。劉智在《天方典禮》中說「飲食,所以養性情也」,「凡禽之食谷者,獸之食芻者,性皆良,可食」,又說「惟駝、牛、羊獨具純德,補益誠多,可以供食」。伊斯蘭教所倡導的食物,都是佳美的食物。所謂「佳美的食物」,馬堅先生解釋說,就是純潔的、可口的、富於營養的食物,更具體地說就是要有良好的外觀形象、鮮香的嗅覺口感和豐富的營養價值。以羊為例,性情溫順,自身潔凈,其肉美味可口,同時還對身體有滋補食療作用。羊肉成份中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鈣、磷、鐵等礦物質。經常食用羊肉,可以開胃健力,散寒助陽,益腎補虛。
日常飲品
回民最喜愛的傳統飲料是茶。茶既是回族的日常飲料,又是設席待客最珍貴的飲料。茶是回族人民飲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無論西北東北或西南,也無論是城市鄉鎮或農村,只要到回族家做客,熱情的主人都會首先端上一碗熱騰騰的釅茶。回族很講究茶具,不少回族家庭都備有成套的各式各樣的茶具。過去煮茶或沏茶所用的壺,一般都是銀和銅製做的,形式多樣,別具一格,有長嘴銅茶壺、銀鴨壺、銅火壺等。現在沏茶一般都用瓷壺、蓋碗或帶蓋瓷杯,煮茶多用錫鐵壺,夏天講究用紫砂壺。
蓋碗茶是西北回族一種獨特的飲茶方式,相傳始於唐代,相傳至今,頗受回族人民喜愛。蓋碗茶由托盤、茶碗和茶蓋三部分組成,故稱「三炮台」。每到炎熱的夏季,蓋碗茶便成為回族最佳的消渴飲料;到了嚴寒的冬天,農閑的回族人早晨起來,圍坐在火爐旁,或烤上幾片饃饃,或吃點饊子,總忘不了刮幾盅蓋碗茶。
回族人還把蓋碗茶作為待客的佳品,每逢古爾邦節、開齋節或舉行婚禮等喜慶活動,家裡來了客人時,熱情的主人都會給您遞上一盅蓋碗茶,端上饊子、乾果等,讓您下茶。敬茶時還有許多禮節,即當著客人的面將碗蓋打開,放入茶料,沖水加蓋,雙手捧送。這樣做表示這盅茶是專門為客人泡的,以示尊敬。如果家裡來的客人較多,主人根據客人的年齡、輩份和身份,分出主次,先把茶奉送給主客。
喝蓋碗茶時,不能拿掉上面的蓋子,也不能用嘴吹漂在上面的茶葉,而是左手拿起茶碗托盤,右手抓起蓋子,輕輕地「刮」幾下,其作用是一則可潷去浮起的茶葉等物,二則是促使冰糖融解。刮蓋子很有些講究,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變清湯。每刮一次後,將茶蓋呈傾斜狀,用嘴吸著喝,不能端起茶盅接連吞飲,也不能對著茶碗喘氣飲吮,要一口一口地慢慢飲。主人敬茶時,客人一般不要客氣,更不能對端上來的茶一口不飲,那樣會被認為是對主人不禮貌、不尊重的表現。
『伍』 回回族明星和名人有哪些
在影視界的有李默然,李明啟,達式常,王剛,馬德華,蔡明,買紅妹,洪劍濤,海連池(飾滄娃),韓再峰(飾《林海雪員》楊子榮),何麟(曾主演南昌起義),洪宇宙(三國演義周瑜的扮演者),陳建斌(喬家大院 主演).
在娛樂界的有王靜(王剛之妹,女高音歌唱家),蔡國慶,回樂隊隊員之一 沙沙(全國少數民族模特大賽亞軍),趙本山夫人,滿江,沙寶亮.
主持界:撒貝南(《今日說法》),海霞(《現在播報》), 李霞,哆來咪(央視動畫城),和晶(實話實說)
相聲界:馬三立, 李增瑞(國家一級演員),馬志明(三立之子), 白英傑(黑龍江籍), 張大禮
戲曲界:馬泰(老一代評劇表演藝術家)
馬連良(京劇四大須生之一,代表作《失空斬》《借東風》等)
於魁智(北京京劇二團團長,2001年全國十大傑出青年之一)
飲食界:王守義(十三香)
體育界:小楊陽(速滑名將)
張文廣,趙長軍(蜚聲中外的武術家),
杜峰
政界:丁關根(祖籍是,本人不是),楊靜仁
回良玉(原江蘇省省委第一書記,十六大以後進中央了,具體職位沒查)
石中信(現任哈爾濱市長)
李成玉(河南省省長)
歷史名人:鄭和,海瑞
朱元璋之母及其原配夫人馬皇後,還有他的好多部下如胡大海,常遇春等;
左寶貴,杜文秀
劉寶瑞(東北武師),何玉山(江南鏢客),王子平("神力千斤王")
李執(著名思想家)
民國軍閥:白崇禧(民國桂系軍閥,素有"小諸葛"之稱,曾任國民革命軍副總參謀長 國民政府國防部長等職,四星陸軍上將銜)
青海軍閥:
馬海宴(馬麒,馬麟之父,馬步芳之祖父,曾任北洋政府鎮守使)
馬麒(北洋政府三星陸軍上將銜),馬麟,馬步芳(青海省主席,國民政府三星陸軍上將銜)
馬步青(青海騎兵第五軍軍長,陸軍上將銜),馬仲英(馬步芳族侄,人稱"尕司令")
馬繼援(馬步芳之子,20歲時就任陸軍少將銜),馬鴻奎,馬鴻賓(寧夏軍閥)
馬彪("青藏大戰"中重創西藏軍的青海軍前敵指揮官,陸軍中將銜)
革命英雄:
馬本齋
蔡西平(讓日寇聞風喪膽的原19路軍大刀隊長,四川隆昌)
劉格平(中國早期的共產黨員,參加過五四運動)
馬駿(五四運動天津領導人之一,曾與周恩來,鄧穎超等組織了進步青年團體覺悟社.)
郭隆真(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五四運動時創建"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
劉清揚(婦女界領袖,"覺悟社"主要成員,介紹周恩來入黨)
作家,詩人:
蒲松齡, 丁鶴年, 張承志, 霍達, 楊峰, 毛毛(女作家,著有邊疆游記系列等)
學者,阿訇:
白壽彝, 楊志玖, 龐士謙
納忠(阿拉伯史學家,著作《阿拉伯通史》,《回教諸國文化史》等)
『陸』 回族有哪些歷史名人呢
回族雖然是一個少數民族,但是一些優秀的回族人才,他們用他們的事跡給中華文明書寫了他們的傳奇,這些歷史名人對我們的輝煌,貢獻了他們的力量。
我們都知道鄭和下西洋的故事。鄭和就是一個回民,他本名馬三寶。在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就跟朱棣一起共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最開始的時候,面對李景隆大軍的圍攻,鄭和也是不離不棄的陪在朱棣身邊。幫助朱棣突破大軍的包圍,一路從燕京殺到南京。朱棣獲取天下最重要的兩個人物,一個是鄭和,一個是姚廣孝。鄭和也是朱棣給賜的名字。朱棣也是將下西洋的重任委託給鄭和,就像漢武帝將出使西域的任務,交給自己的發小張騫一樣。鄭和也是出色的完成了任務,七下西洋震鑠古今。讓大明國威最遠都傳播到了紅海區域。
海瑞在回民的傳說記載中也被說為是回族人。海瑞一生剛正不阿,為民做主。在浙江的時候,就不怕得罪總兵胡宗憲,將他狂妄的兒子給抓捕。一生也是跟嚴黨做斗爭,搬倒嚴黨後。官至戶部雲南主政司,當他看到京城附近的百姓過冬都非常疾苦之後,義無反顧的給當時的嘉靖皇帝上書勸諫,當時他已做好了死諫的准備。給自己備好了棺材。嘉靖皇帝也是沒有殺掉海瑞,但是這封天下第一諫讓他明白了自己的為政問題。給自己兒子交代改善,不久去世。海瑞也就被放了,但是他依舊不肯趨炎附勢,用自己的力量來為老百姓爭取利益。
『柒』 給我介紹幾位回族歷史上著名人物
賽典赤·贍思丁:元代回回政治家,曾任中書省平章政事、雲南行省平章政事等要職。
札馬魯丁:元代回回科學家。造渾天儀等七種回回天文儀器,官集賢院大學士中奉大夫行秘書監事。參加纂修的《至元大一統志》,將各種文字地理資料匯為一體,為中國地理學史上首創。
也黑迭兒丁:元代著名回回建築家。為元大都(今北京城)宮殿和宮城的設計者、工程組織者。
鄭和:著名外交家、航海家。明成祖時,奉令率舟師通使西洋,前後7次歷時28年,到達了東南亞、阿拉伯、印度洋沿岸、東非30餘國,行程10萬余里,遠播中華文明。
李贄:明代著名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主要著作有《藏書》《續藏書》《焚書》《續焚書》等。其哲學思想傾向主觀唯心主義,以傳統儒學的異端自居,對封建教條和假道學大加痛斥。
海瑞:明代著名政治家。官至應天巡撫、南京吏部右侍郎。海瑞關心人民疾苦,減輕農民負擔。因觸及官僚利益,屢遭誣告而被罷官。一生剛正不阿、不事權貴,為政清廉。
馬駿(1895-1928):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家,黑龍江省寧安人。與周恩來、鄧穎超、郭隆真等共同發起創建覺悟社。1928年2月15日英勇就義。被中共七大追認為革命烈士。
郭隆真(1893-1931):著名革命家,女,河北人。五四運動爆發後,與鄧穎超、劉清揚等組織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並與周恩來、馬駿等發起組織覺悟社。1931年被捕就義於濟南,為中共早期婦女運動的代表人物。
馬本齋(1901-1944):著名抗日英雄,河北獻縣人。1937年抗戰爆發,組織回民抗日教導隊,後參加八路軍,歷任冀中軍區回民幹部教導總隊長、冀中回民支隊長、八路軍冀魯豫軍區三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1944年病故,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分別題贈輓聯。
白壽彝(1909-2000):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南開封人。著有《史學概論》《中國史學史》、《中國回回民族史》等。其中總主編的12卷本、22冊、1400萬字的《中國通史》巨著,組織全國500多位學者,歷時20年正式出版。
『捌』 明朝回族名人
在明代,許多傑出的回族人物脫穎而出。東部有開國功臣有胡大海、馮國用、馮勝、常遇春、沐英、藍玉、丁德興等人,並出現了回族歷史上第一個反侵略的英雄麻英,他曾在日本人侵朝鮮時赴朝作戰,西北戰場上則有抗擊蒙古的達雲等戌邊名將。有明一代,最知名的當推著名的航海家鄭和,剛直不阿的著名政治家、清官海瑞、反封建禮教的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李費,都以其傑出的成就顯示了明代回族文化人的檔次和水平。回族官員除海瑞以外,還有任兵部尚書和吏部尚書的馬文升和清官孫繼魯。文化名人還有丁鶴年、馬自強、金大車、金大輿、馬繼龍、閃繼迪、馬上捷、馬錦等。值得一提的是,回族傑出的伊斯蘭學者在這時涌現。除了經堂教育創始人胡登洲外,還有以漢文譯著聞名於世的王岱輿、張中、伍遵契等人,他們的眾多著作對回族文化的影響十分深遠。在科技方面,回回歷仍然是明代主要歷法,與大統歷參用,陳友、趙榮先後主持過京城一些建築項目,回回炮則演變成「金眼回回」,並被封為「大將軍」號。明朝末年陝北綏德回族馬守應,和張獻忠、李自成舉起義旗,成為李自成起義軍「革左五營」主力之一,被李自成授予「永輔營英武將軍」的稱號,是明末全國農民大起義中傑出的回族將領,表現了回族人民不屈的性格。
『玖』 回族中有那些歷史名人
鄭和(1371—1433),明初航海家。本姓馬,雲南昆陽(今晉寧)人。回族。洪武時入宮為太監,又稱三寶太監。賜姓鄭,始名鄭和。從永樂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奉命率船隊七下西洋,訪問了亞非沿岸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了非洲東海岸之麻林地(今屬肯亞),為世界航海史上的創舉。鄭和作為明政府的政治使節和商務代表,每至一地,即向當地酋長、國王贈送禮品,表示通好的誠意。同他們進行互利貿易,並約請其使臣到中國來。因此,鄭和的船隊在多數國家和地區受到了歡迎。宣德八年,他在歸途中客死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
薩都剌(約1272—1355),元代詩人。回族(一說蒙古族)。其先世為西域人。出生於雁門(今山西代縣)。酷愛文學,善繪畫,精書法,有「虎卧龍跳之才」,但因當時幾十年來開科舉,難以步入仕途。為生計劃內而長年奔波經商,嘗盡人間辛苦。元大德十年(1306)悵然棄商而歸,投入文學創作。泰定四年(1327),以三甲進士及第,時年五十六歲。天歷元年(1328)授京口(今江蘇鎮江)錄事司達魯花赤,在職三年,頗有政績。後調任江南行台回回掾史,由正八品降為無品秩的小吏,深感官場險惡。供職期滿,調仁真定路(今河北正定)時,豪情勃發,立「明朝走馬燕山道,贏得紅樓說少年」的誓言。後足跡河北廉訪、河南江北道肅政廉訪司。至正六年(1346)月直南行台侍御史。從元世祖到元惠宗(順帝)縣經11朝,歷80餘年,長期宦遊,浪跡四方,日弄柔翰,創作極富。有詩780餘首,詞14首,因廣泛接觸社會各階層,熟悉民間疾苦,故常以詩表述政見,揭露統治者驕奢淫逸。代表作有《寒夜聞角》、《傷思曲·哀燕將軍》、《鬻女謠》、《征婦怨》等。擅書畫。今存《嚴陵釣台圖》、《梅雀》。有《雁門集》傳世。
李贄(1527~1602),明朝思想家。明代思想家,反封建思想啟蒙運動的先驅者。他以76高齡,被加上異端的罪名,迫死在河北通州的牢獄中。
海瑞(1514~1587) ,明代大臣。生於廣東瓊山(今屬海南)人。回族。明代中葉著名的政治家,以剛直不阿和敢直諫而著稱於後世,有「海青天」之譽。嘉靖二十八年(1549)舉人。初任福建南平縣學教諭,後相繼任浙江淳安知縣、嘉興通判、戶部主事、應天巡撫和右都御史等職。仕途坎坷,屢受排擠,曾因批評皇帝被執入獄。但始終剛直不阿,執法公正,力主懲貪抑霸,整飭吏治,並平反了一些冤案。在當時和後世都被譽為清官。民間有許多關於他公平斷案的傳說。有《海剛峰集》和多種版本的《海瑞文集》行世。
馬本齋 (1901—1944) ,抗日戰爭時回民支隊的領導人,八路軍指揮員。回族。河北獻縣人。早年參加東北軍,曾任團長。1935年棄官還鄉。七七事變後,在家鄉組織回民義勇隊,抗擊日本侵略軍。1938年率隊參加了八路軍,任冀中軍區回民教導總隊隊長。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7月任冀中軍區回民支隊司令員,率部轉戰於冀中和冀魯豫平原,配合主力部隊連連給日軍以有力打擊。1942年6月任回民支隊司令員兼八路軍冀魯豫第三軍分區司令員,多次打敗日軍掃盪,挫敗國民黨頑固派的破壞活動。
楊靜仁(1918— ) ,甘肅蘭州人。回族。1937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1941年在蘭州參加中國共產黨同情者小組,從事抗日救亡工作,任中共甘肅省委直屬回民特別支部委員、書記,甘肅省回民教育促進會常委、伊斯蘭學會常務理事,甘肅省回民青年救亡會常務幹事,1941年起在陝北公學民族部學習並任黨支部書記,陝甘寧邊區回民騎兵團政治委員。1947年起任西北局統戰部民族科科長,西北局機關游擊隊隊長,陝甘寧邊區政府民委委員。1949年起任全國政協籌委會委員和全國政協第一屆委員會委員、黨組幹事會幹事,中央統戰部四處處長,國家民委委員、辦公廳主任,國家民委副主任、黨組成員。1960年起任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自治區人民委員會主席,寧夏軍區政治委員,西北局書記處書記。1977年後任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自治區革委會副主任、自治區政協主席,國家民委主任、黨組書記,中央統戰部副部長、部長,國務院副總理。第五、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一、二、三、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第十一、十二、十三屆中央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