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誰知道歷史故事的主要內容
1、蘇武牧羊
蘇武,西漢杜陵人。漢武帝時期,他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貴族要逼他投降,他寧死不降,被關進地窖里,後又被流放到冰天雪地、荒無人煙的北海去牧羊。
但他威武不屈,困苦不移,「渴飲雪,飢吞氈」,堅持十九年如一日,直至最後勝利回到長安。蘇武這種堅貞不渝的民族氣節,兩千多年來一直被人們所傳頌。
2、唐僧取經
唐僧,法號玄奘 ,是唐代著名的高僧,也是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和翻譯家。他十幾年的取經途中,足跡遍布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家和地區,跋涉五萬余里,帶回了六百五十多部佛教書籍。
接著,他又用了十九年的時間從事翻譯工作。譯成佛經 75 部,1335 卷。還寫了一部世界名著《大唐西域記》。為祖國文化、為中印等國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貢獻。
3、岳飛精忠報國
岳飛,今河南湯縣人,是南宋時傑出的抗金英雄。他少年貧窮,勤學務農,20 歲時投軍報國,39 歲時即遭投降派殺害。十九年中屢建戰功,曾大敗金兵,打得金兵哀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他雖身遭殘害,但他的英雄本色和愛國主義精神,至今仍為人們所歌頌。
4、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鑒》
司馬光是北宋大臣和歷史學家,他花了十九年的時間,搜集通閱了公私史書、史料,考遍了歷史的真偽,主編了《資治通鑒》這本空前的編年體巨著,上起戰國,下至五代的 1362 年的歷史,共 294 卷,為我國系統地、完整地保存古代歷史資料,作出了巨大貢獻。另外,該書敘事簡要,文字精練,語言生動,又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
5、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6、庖丁解牛
這一天,庖丁被請到文惠君的府上,為其宰殺一頭肉牛。只見他用手按著牛,
用肩靠著牛,用腳踩著牛,用膝蓋抵著牛,動作極其熟練自如。他在將屠刀
刺入牛身時,那種皮肉與筋骨剝離的聲音,與庖丁運刀時的動作互相配合,
顯得是那樣的和諧一致,美妙動人。他那宰牛時的動作就像踏著商湯時代的
樂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時所發出的聲響也與堯樂《經首》十分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覺看呆了,他禁不住高聲贊嘆道:「啊呀,真了不起!
你宰牛的技術怎麼會有這么高超呢?」
庖丁見問,趕緊放下屠刀,對文惠君說:「我做事比較喜歡探究事物的規律, 因為這比一般的技術技巧要更高一籌。我在剛開始學宰牛時,因為不了解牛 的身體構造,眼前所見無非就是一頭頭龐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 年的宰牛經
歷以後,我對牛的構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時,出現在眼前的就不再是 一頭整牛,而是許多可以拆卸下來的零部件了!現在我宰牛多了以後,就只 需用心靈去感觸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麼地方可以下刀, 什麼地方不能。我可以嫻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構造,將刀直接刺入其筋骨 相連的空隙之處,利用這些空隙便不會使屠刀受到絲毫損傷。我既然連骨肉 相連的部件都不會去硬碰,更何況大的盤結骨呢?一個技術高明的廚師因為 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換一把刀;而更多的廚工則是用刀去砍骨頭,所 以他們一個月就要換一把刀。而我的這把刀已經用了19年了,宰殺過的牛不 下千頭,可是刀口還像剛在磨刀石上磨過一樣的鋒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 牛的骨節處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極薄的刀鋒插入牛骨的間隙,自然顯得寬綽而游刃有餘了。所以,我這把用了19年的刀還像剛磨過的新刀一樣。盡 管如此,每當我遇到筋骨交錯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難以下手,這時就要特別警惕,瞪大眼睛,動作放慢,用力要輕,等到找到了關鍵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將 牛剖開,使其像泥土一樣攤在地上。宰牛完畢,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環顧四周, 不免感到志得意滿,渾身暢快。然後我就將刀擦拭乾凈,置於刀鞘之中,以備下次用。」
文惠君聽了庖丁的這一席話,連連點頭,似有所悟地說:「好啊,我聽了您的 這番金玉良言,還學到了不少修身養性的道理呢!」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世間萬物都有其固有的規律性,只要你在實踐中做有心人,
不斷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會做得十分漂亮。
7、智子疑鄰
出處
《淮南子·說林訓》
春秋時,有一次楚靈王親自率領戰車千乘,雄兵10萬,征伐蔡國。這次出征非常 順利。楚靈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棄疾留守蔡國,全權處理那裡的軍政
要務,然後點齊10萬大軍繼續推進,准備一舉滅掉徐國。楚靈王的這個弟弟棄疾, 不但品質不端,而且野心極大,不甘心僅僅充當蔡國這個小小地方的首腦,常常 為此而悶悶不樂。棄疾手下有個叫朝吳的謀士,這個人非常工於心計,這一天, 他試探道:「現在靈王率軍出征在外,國內一定空虛,你不妨在此時引兵回國, 殺掉靈王的兒子,另立新君,然後由你裁決朝政,將來當上國君還成什麼問題嗎!
」棄疾聽了朝吳的話,引兵返楚國,殺死靈王的兒子,立哥哥的另一個兒子子午 為國君。楚靈王在征討途中聞知國內有變,兒子被弟弟殺死,頓時心寒,想想活
在世上沒有意思,就上吊自殺了。在國內的棄疾知道楚靈王死了,馬上威逼子午 自殺,自立為王,他就是臭名昭著的楚平王。<BR>另一個故事是:晉獻公寵愛驪 姬,對她的話真是言聽計從。騙姬提出要將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齊立為太子,晉獻公滿口答應,並將原來的太子,自己親生的兒子申生殺害了。驪姬將這兩件事做完了,但心中還是深感不踏實,因為晉獻公還有重耳和夷吾兩個兒子。此時,這
兩個兒子也都已經成人,領姬覺得這對奚齊將來繼承王位都是極大的威脅,便建議殺了重耳和夷吾兄弟倆,晉獻公竟欣然同意。但他們的密謀破一位正直的大臣探聽到,立即轉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聽說後,立即分頭跑到國外避難了。
《淮南子》的作者評論這兩件事說:「聽信壞人的話,使父子、兄弟自相殘殺就 像砍去腳指頭去適應鞋的大小一樣(猶削足適履),太不明智了。
❷ 用一段話概括這幾個歷史故事
南北朝時代,佛教漸漸盛行起來。南齊的朝廷里,從皇帝到大臣,都提倡佛教。南齊的
宰相——竟陵王蕭子良就是一個篤信佛教的人。
蕭子良在建康郊外的雞籠山有一座別墅,他常常在那裡招待名士文人,喝酒談天。有時
候,也請來一些和尚,到他那裡講解佛教的道理。蕭子良還親自給和尚備飯倒茶水。人家都
認為他這樣做有失宰相的體統,他卻並不在乎。
有宰相一提倡,佛教的勢力自然更大了。這些和尚宣傳人死了以後,靈魂是不會死的。
還說一個人的富貴或者貧賤,都是前世的因果報應,窮人受苦受罪,都是命里註定,沒法抗
拒的。
當時,有一個大膽的讀書人名叫范縝(音zhěn),起來揭露這一說法是一種迷信,
要大家別信那一套。
范縝的堂哥范雲就是經常在蕭子良家裡走動的。蕭子良聽到范縝竟敢跟他唱對台戲,反
對佛教,十分惱火,叫范雲把范縝找到他家來。
蕭子良問范縝說:「你不相信因果報應,那麼,你倒說說,為什麼有的人生下來富貴,
有的人生下來就貧賤呢?」
范縝不慌不忙地說:「這沒有什麼奇怪。打個比方,人生好比樹上的花瓣。花經風一
吹,花瓣隨風飄落。有的掠過窗簾,落在座席上面;有的吹到籬笆外,落在茅坑裡。」
蕭子良瞪著眼睛,一下子還聽不懂范縝說的是什麼意思。范縝接著說:「落在座席上就
像您;落在茅坑裡的,就像我。富貴、貧賤,就是這么一回事,哪裡有什麼因果報應呢?」
范縝從蕭子良那裡回來,覺得雖然駁斥了蕭子良,但是還沒有把他反對迷信的道理說透
徹,就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叫作《神滅論》。文章裡面說:
「形體是精神的本質,精神只是形體的作用。精神和形體的關系,好比一把刀和鋒利的
作用。沒有刀,就不能起鋒利的作用。沒有形體,哪裡有什麼精神呢?」
范縝在那篇文章里,還斷定人死以後靈魂是不存在的,什麼因果報應,都是騙人的話。
這篇文章一出來,朝廷上上下下都鬧翻了天。一些蕭子良的親信、朋友,都認為非把范
縝狠狠地整一下不可。蕭子良又找了一批高僧來跟范縝辯論,但是范縝講的是真理,那些高
僧到底還是辯不過范縝。
有個佛教信徒王琰諷刺他說:「唉,范先生啊!您不信神靈,那您就連祖先的神靈在哪
里也不知道了。」
范縝針鋒相對地嘲笑王琰說:「可惜呀,王先生。您既然知道您的祖先神靈在哪裡,為
什麼不早點去找他們呢。」
蕭子良怕范縝的影響太大,會動搖大家對佛教的信仰。隔了幾天,他派了一個親信王融
去勸說范縝,說:「宰相是十分賞識有才能的人的。像您這樣有才乾的人,要做個中書郎,
還不容易!何苦一定要去發這樣違背潮流的議論呢。我真替您可惜。我看您還是把那篇背時
文章收回了吧。」
范縝聽了,仰起頭哈哈大笑,說:「我范縝如果放棄自己的觀點去求官,那麼要做更大
的官也不難,何在乎您說的中書郎呢。」
蕭子良拿范縝沒有辦法,也只好由他去了。
南齊王朝只經歷了齊高帝、齊武帝兩代,就發生內亂。雍州刺史蕭衍起兵攻進建康,公
元502年,蕭衍滅了南齊,建立梁朝,這就是梁武帝。
唐太宗是個精明能乾的皇帝,但是他的兒子高宗卻是個庸碌無能的人。唐高宗即位以後,自己不會處理朝政大事,一切靠他的舅父、宰相長孫無忌拿主意。後來,他立了皇後武則天,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武則天本來是唐太宗宮里的一個才人(一種妃嬪的稱號),十四歲那年,就服侍太宗。當時太宗的御廄里,有匹名馬,叫「獅子驄」,長得肥壯可愛,但是性格暴躁,不好駕馭。
有一次,唐太宗帶著宮妃們去看那匹馬,跟大家開玩笑說:「你們當中有誰能制服它?」
妃子們不敢接嘴,十四歲的武則天勇敢地站了出來,說:
「陛下,我能!」
太宗驚奇地看著她,問她有什麼辦法。武則天說:「只要給我三件東西:第一件是鐵鞭,第二件是鐵錘,第三件是匕首。它要是調皮,就用鞭子抽它;還不服,用鐵錘敲它的頭;
如果再搗蛋,就用匕首砍斷它的脖子。」
唐太宗聽了哈哈大笑。他雖然覺得武則天說的有點孩子氣,但是也很贊賞她的潑辣性格。
唐太宗死了後,按照當時宮廷的規矩,武則天被送進尼姑庵。這當然是她很不情願的。
唐高宗在他當太子的時候,就看中了武則天。即位兩年後,他把武則天從尼姑庵里接出來,封她為昭儀(妃嬪的稱號)。後來,又想廢了原來的王皇後,立武則天做皇後。這件事遭到很多老臣的反對,特別是高宗的舅父長孫無忌,說什麼也不同意。
武則天私下拉攏一批大臣,在高宗面前支持武則天當皇後,有人對高宗說:「這是陛下的家事,別人管不著。」唐高宗這才下了決心,把王皇後廢了,讓武則天當皇後。
武則天當了皇後以後,就使出她那果斷潑辣的手段,把那些反對她的老臣一個個降職、流放,連長孫無忌也被逼自殺。
不多久,那個本來已經十分無能的高宗害了一場病,成天頭昏眼花,有時候連眼睛都張不開。唐高宗看武則天能幹,又懂得文墨,索性把朝政大事全交給她管了。
武則天掌了權,漸漸不把高宗放在眼裡。高宗想干什麼,沒有經過武則天同意,就幹不了。唐高宗心裡氣惱,有一次,他跟宰相上官儀(上官是姓)商量。上官儀是反對武則天掌權的,就說:「陛下既然嫌皇後太專斷,不如把她廢了。」
高宗是個沒主意的人,聽了上官儀的話,說:「好,那就請你去給我起草一道詔書吧。」
兩個人的說話,被旁邊的太監聽見了,那些太監都是武則天的心腹,連忙把這件事報告武則天。等上官儀把起草好的詔書送給高宗,武則天已經趕到了。她厲聲問高宗說:「這是怎麼回事?」
唐高宗見了武則天,嚇得好像矮了半截。他把上官儀起草的詔書藏在袖子里,結結巴巴地說:「我本來沒這個意思,都是上官儀教我乾的。」
武則天立刻下命令把上官儀殺了。
打那以後,唐高宗上朝,都由武則天在旁邊監視;大小政事,都得由皇後點了頭才算數。
公元683年,高宗死了。武則天先後把兩個兒子立為皇帝——中宗李顯和睿(音ruì)宗李旦,都不中她的意。她把中宗廢了,把睿宗軟禁起來,自己以太後名義臨朝執政。這一來,又遭到一些大臣和宗室的反對。
有個官員徐敬業被武則天降職,借這個由頭,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武則天找宰相裴炎商量。裴炎說:「現在皇帝年紀大了,還不讓他執政,人家就有了借口,只要太後把政權還給皇帝,徐敬業的叛亂自然會平息。」
武則天認為裴炎跟徐敬業一樣,都想逼她下台,一氣之下,就把裴炎打進牢監;又派出大將帶領三十萬大軍討伐徐敬業。徐敬業兵少勢孤,抵抗了一陣,就失敗了。
接著,又有兩個唐朝宗室——越王李貞和琅琊王李沖起兵反對武則天,也被武則天派兵鎮壓了。
經過這兩場小小的兵變,全國恢復了安寧,沒有人再敢反對武則天。武則天鞏固了她的統治,就不滿足太後執政的地位了。
有個和尚猜到了太後的心思,偽造了一部佛經,獻給武則天。那部佛經里說,武則天本來是彌勒佛投胎到人世來的。
佛祖派她下凡,就是要讓她代替唐朝皇帝統治天下。
又過了幾月,有個官員名叫傅游藝,聯絡了關中地區九百多人聯名上書,請求太後即位稱帝。武則天一面推辭,一面提升了傅游藝的官職。結果,勸她做皇帝的人越來越多。據說當時文武官員、王公貴族、遠近百姓、各族首領、和尚道士,上勸進表的有六萬多人。
公元690年九月,武則天接受大家的請求,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她就成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由於元世祖採取了許多發展生產的措施,元朝初期的社會經濟十分繁榮。但是這種繁榮只使蒙古的王公貴族和地主官僚得到好處。為了滿足蒙古貴族過窮奢極欲的生活和軍事的需要,元世祖還任用了一批管理財政的大臣,幫助他搜刮財富。這批大臣勾結地方官吏,貪贓枉法,無所不為。
元王朝還實行民族壓迫政策,把全國人民劃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叫色目人,也就是西域各族和西夏人;第三等叫漢人,就是原來在金朝統治下的漢人、契丹、女真等族人;第四等叫南人,就是原來在南宋地區的各族人民。四個等級的人政治地位和待遇不同,漢人和南人受到百般歧視。
在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下,各族勞動人民都過著悲慘的日子。貪污橫行,冤案多得數也數不清。
元世祖死後,他的孫子鐵穆耳即位,就是元成宗。元成宗時期,這種貪贓枉法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有一次,查出有貪污行為的官吏一萬八千多人,冤案五千多件。
當時,在大都流行著一種戲劇,叫雜劇。一些有正義感的讀書人,不滿官府的黑暗統治,利用雜劇的形式來揭露官場的罪惡和社會的不平現象。
大都有個讀書人叫關漢卿,從小喜愛音樂戲劇,會吹簫彈琴,還會唱歌跳舞。關漢卿在京城太醫院當過官,可是他對醫術不感興趣,對編寫劇本卻特別熱心。那時候,演戲的人社會地位很低,關漢卿卻跟他們混得挺熟;有時候他自己也上場演出,扮個角色。因為他對音樂戲劇很有研究,所以編出的戲也就格外精采。
在大都,一班貴族和普通百姓都喜歡看戲,關漢卿編的戲劇不是為了光給貴族消閑作樂,而是常常幫百姓說話。他把看到的,聽到的人民的悲慘遭遇,寫進他的劇本里。《感天動地竇娥冤》(也叫《竇娥冤》),就是他的傑出的代表作品。
《竇娥冤》的主要人物是楚州地方一個貧苦女子竇娥。竇娥從小死了母親,她父親竇天章還不起債,又因為上京趕考,缺少盤費,把她賣給孤苦的蔡婆婆家做童養媳。到蔡家沒兩年,丈夫就害病死了,只剩了竇娥和她婆婆兩人相依為命地過日子。
楚州有個流氓叫張驢兒,欺負蔡家婆媳無依無靠,跟他父親張老兒一起,賴在蔡家,逼迫蔡婆婆嫁給張老兒。蔡婆婆軟弱怕事,勉強答應了。張驢兒又脅迫竇娥跟他成親,竇娥堅決拒絕,還把張驢兒痛罵了一頓。
張驢兒懷恨在心。過幾天,蔡婆婆害病,要竇娥做羊肚湯給她吃。張驢兒偷偷地在湯里下了毒葯,想先毒死蔡婆婆,再逼竇娥成親。竇娥把羊肚湯端給蔡婆婆喝。蔡婆婆接過碗,忽然要嘔吐,不想喝,讓給張老兒喝了。張老兒中了毒,在地上翻滾了幾下,就咽了氣。
張驢兒毒死了自己父親,把殺人的罪名,栽到竇娥身上,告到楚州衙門。
楚州知府桃杌(音wù)是個貪贓枉法的貪官,背地裡被張驢兒用錢買通了,把竇娥抓到公堂訊問,逼她招認是她下的毒。竇娥受盡了百般拷打,痛得死去活來,還是不肯承認。
桃杌知道竇娥待她婆婆很孝順,就當著竇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竇娥想到婆婆年紀老,受不起這個酷刑,只好含冤招了供。
貪官桃杌把竇娥屈打成招,定了死罪,把她押到刑場去處死。竇娥眼看沒有申冤的地方,她滿腔悲憤地咒罵天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為天!」在臨刑的時候,她又向天發出三樁誓願:一要刀過頭落,一腔熱血全濺在白練上;二要天降大雪,遮蓋她的屍體;三要讓楚州大旱三年。竇娥的誓願居然感動了天地。那時候,正是六月大伏天氣,竇娥被殺之後,一霎時天昏地暗,大雪紛飛;接下來,楚州地方大旱了三年。後來,竇娥的父親竇天章在京城做官,竇娥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殺人兇手張驢兒被處死刑,貪官桃杌也得到應有的懲罰。
這個戲劇所寫的未必是真人真事,六月飛雪,更是一種神話式的想像。但是它反映了在封建統治下,無數含冤受苦的百姓申冤報仇的強烈願望。所以,千百年來,這出戲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贊賞,關漢卿也成為人民稱頌的戲劇家。
滿清南侵以來,對中原民族不但在軍事上予以殘酷殺戮,而且在經濟上大肆掠奪破壞,尤有遠見的是大量炮製文字獄,大搞文化壓迫。早在清軍入關不久,清廷就開始了對中華文化的壓迫摧殘。順治二年(1645年),江陰人黃毓祺被告發寫有詩句「縱使逆天成底事,倒行日暮不知還」,被指為反清復明,抄家滅門戮屍,兒女發配給旗人為奴。順治四年(1647年),廣東和尚釋函可身攜一本紀錄抗清志士悲壯事跡的史稿《變記》,被南京城門的清兵查獲,在嚴刑折磨一年後,以私撰逆書的罪名流放沈陽。次年,又有毛重倬等坊刻制藝序案,毛重倬為坊刻制藝所寫的序文不書「順治」年號,被大學士剛林認為是「目無本朝」,是目無「正統」的「不赦之條」。由此清廷規定:「自今闈中墨牘必經詞臣造訂,禮臣校閱,方許刊行,其餘房社雜稿概行禁止」,這就是最早的言論審查專制。
清代禁書真是五花八門,蔚為大觀,令人有望洋興嘆,嘆為觀止的感慨。凡是涉及思想,歷史,政治,以及民族問題的書籍被禁被毀,當然也在意料之中,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大量純粹的科學,技術,經濟方面的書籍也赫然在目,實在不知道統治者打的究竟是什麼算盤了。凡是涉及明朝,比如明人的文集,明人的詩集,明代的歷史,明代人物傳記,被禁毀也不算出奇,但是許多為滿清歌功頌德拍馬奉承的書比如什麼《大清典禮》《大清天定運數》,還有乾隆的爹雍正的作品《大義覺迷錄》以及曾祖父順治的作品也在禁毀之列。更離奇的還是甚至連明人選編或者寫過評注的一些唐詩選集都在禁毀之列,比如《杜工部集筏注》《杜工部詩集》《杜工部詩集輯注》《杜詩詳注》都在名單上。
《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祖籍遼寧遼陽(一說河北豐潤),祖先原為漢人,後為滿洲正白旗「包衣人」(「包衣」系滿語音譯,意思是家奴)。
曹雪芹上祖曹振彥,原是明代駐守遼東的下級軍官,大約於天命六年後進攻下遼陽時歸附的。曹振彥在明金戰爭以及入關後平姜壤之叛的戰爭中立過功,歷任山西吉州知州、浙江鹽法道等官職。曹家的發跡,實是從曹振彥開始的。
曹振彥之媳,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璽之妻孫氏,當了康熙皇帝的保姆。康熙二年,曹璽擔任江寧織造之職,前後共21年,最後病故在江寧織造任上。曹璽死後,康熙命其子曹寅任蘇州織造,後有繼任江寧織造、兩淮巡鹽御史等職。曹寅和康熙自幼便有深厚的友誼,康熙五歲受書時,曹寅就是伴讀,後曹寅又選授鑾儀衛事,侍康熙左右,兩人的關系更加密切了。
曹寅一代是曹家的鼎盛時期,曹寅的兩個女兒,都被選作王妃。康熙六次南巡,有五次都以曹家的江寧織造署為行宮,後四次是在曹寅任職期間內,可見當時曹家的顯赫以及和康熙帝關系之親密。曹寅是當時的名士,能詩善文,兼擅詞曲,又是個有名的藏書家,曾主持《全唐詩》和《佩文韻府》的刊刻。這樣的家庭傳統對培養曹雪芹的文藝才能起了良好作用。曹寅死後,康熙命他兒子曹顒繼任江寧織造。曹顒上任後三年後病故。康熙有特命曹寅胞弟曹荃之子曹頫過繼曹寅並繼任織造之職,曹家祖孫三代四人擔任江寧織造之職共60餘年。
雍正上台後,先從曹頫舅舅李煦開刀,抄了他的家,接著又發落到黑龍江最荒遠苦寒之地,凍餓折磨致死。雍正五年,曹頫因「騷擾驛站」被捕,復以「行為不端,織造款項虧空甚多」,以及「將家中財物暗移他處,企圖隱蔽」被革職抄家。曹頫入獄,並被「枷號」,曹家遂移居北京。據史料記載,曹家半在京曾居住「蒜市口十七間半」房屋。
曹雪芹一說是曹顒的遺腹子,另有一說是曹頫的兒子。曹雪芹生於康熙五十四年已未(1715年),另說是生於雍正二年(1724年)。出生在南京,曹雪芹在全家被抄後,遷回北京時年紀尚幼,按生於已未說是13歲。曹家回北京後的具體情況,文獻絕少記載,不過曹家自抄家後,家道急劇敗落確是千真萬確的。到了乾隆初年,曹家似乎又遭另一次更大禍變,從此就一敗塗地了。
曹雪芹一生正好經歷的曹家盛極而衰的過程。13歲前曾經在南京過了一段「錦衣紈絝」、「飫甘饜肥」的生活,13歲遷居北京以後,據紅學家考證,初在宗學工作了工作了一個時期,這時他結識了敦敏敦城兄弟。乾隆十五年左右遷居北京西郊黃葉村(現為曹雪芹紀念館),「蓬牖茅椽、繩床瓦灶」,「舉家食粥酒常賒」,貧病無醫,又加上幼子夭折,生活更加悲涼。他由貴族上層一下跌入社會底層的巨大變化中,飽嘗了世態炎涼。生活上的困頓並沒有消磨曹雪芹的志氣,相反更促使他嗜酒狂狷,對現實表現出傲岸不屈的態度。
曹雪芹最大的貢獻就是他的傳世名著《紅樓夢》,這本書創作過程十分艱苦。在小說第一回里說:「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批閱十載,增減五次」,真是「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可惜沒有完成稿,就因幼子夭折,感傷成疾,就在貧病交迫中擱筆長逝了。曹雪芹逝世年份在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1763年);另有一說認為他死於乾隆二十八年癸未除夕(1764年),還有一說認為他死於乾隆二十九年甲申歲首(1764年初春)。曹雪芹死後,只留下「琴劍在壁」、「新婦飄零」,幾個好友草草埋葬了這位偉大的作家。
曹雪芹《紅樓夢》的未完成稿題名《石頭記》,基本定稿只有八十回。八十回後一些稿子,不及整理便已「迷失」。這八十回開始在為數很少的朋友中傳閱,凡三十年之久。到了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偉元、高鶚第一次以活字版排印出版,已是一百二十回,書名亦由《石頭記》改為《紅樓夢》。後四十回一般認為是高鶚續成的。
高鶚根據《石頭記》線索,把寶、黛愛情寫成悲劇結局,使小說成了一部結構完整、故事首尾齊全的文學巨著,從此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影響。在續作里,有的篇章和段落寫得很精彩生動,如黛玉之死。但就總的思想藝術來說,和原著還有相當的距離。有些人物性格走了樣,有些情節的處理顯然背離了原著精神,如賈府復興、蘭桂齊芳的描寫等。
曹雪芹「身胖,頭廣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憤世嫉俗,豪放不羈。嗜酒,才氣縱橫,善談吐。曹雪芹是一位詩人。他的詩,立意新奇,風格近於唐代詩人李賀。他的友人敦誠曾稱贊說:「愛君詩筆有奇氣,直追昌谷破籬樊。」又說:「知君詩膽昔如鐵,堪與刀穎交寒光。」但他的詩僅存題敦誠《琵琶行傳奇》兩句:「白傅詩靈應喜甚,定教蠻素鬼排場。」
曹雪芹又是一位畫家,喜繪突兀奇峭的石頭。敦敏《題芹圃畫石》說:「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見此支離。醉余奮掃如椽筆。寫出胸中塊磊時。」可見他畫石頭時寄託了胸中郁積著的不平之氣。曹雪芹的最大的貢獻還在於小說的創作。他的小說《紅樓夢》內容豐富,思想深刻,藝術精湛,把中國古典小說創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學發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曹雪芹的《紅樓夢》世人皆知,而他的另一著作《廢藝齋集稿》,是一部記載我國工藝技術的作品,故只在愛好技藝的圈內人中流傳。曹雪芹在這部書中打破了中國文人對「百工之人,君子不齒」的陳舊觀念,詳細記載了金石、風箏、編織、印染、烹調、園林設計等八項工藝藝程,目的是為了讓殘疾人能夠以之養身,彌補先天、後天的不足。曹雪芹曾熱心教會殘疾人於叔度扎糊風箏,助他以此業養家。他在《南鳶北鷂考工志》自序中道:是歲除夕,老於冒雪而來,鴨酒鮮蔬,滿載驢背,喜極而告日:「不想三五風箏,竟獲重酬;所得共享之……」這不僅反映了曹雪芹與子叔度的友誼,更反映了曹雪芹扶弱濟困、助人為樂的高尚情懷。
李清照 (1084.2.5.~1155.4.10.) 號易安居士,南宋傑出女文學家,山東濟南人,是婉約派詞人 ,生於北宋元豐七年,山東章丘,逝於臨安,享年七十二歲。歷史上與濟南歷城人辛棄疾並稱「濟南二安」。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學者和散文家,幼承家學,早有才名。以詞著名,兼工詩文,並著有詞論的李清照,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早年生活安定、優裕,詞作多寫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後,遭遇國家巨變,詞作多感慨身世飄零。她的詩文感時詠史,與詞風迥異。她還擅長書畫,兼通音律。現存詩文及詞為後人所輯,有《漱玉詞》等。主張「詞,當別具一家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環形山的女性。
「 大河百代,眾浪齊奔,淘盡萬古英雄漢;詞苑千載,群芳競秀,盛開一隻(枝)女兒花。」 形容的便是李清照。
❸ 幫我概括一下這個歷史故事
孔子去拜訪老子回來後,學生們向孔子請教,孔子說:老子是我的好老師,別人我都知道他是什麼人,我不知道老子是什麼人
❹ 歷史故事的梗概 50字左右
王冕學畫
古時候有一個人叫王冕。他小的時候死了父親。因為家裡窮,王冕只
念了三年書,就去給人家放牛。他一邊放牛。一邊找些書來讀。
一個夏天的傍晚,王冕在湖邊放牛。忽然烏雲密布,下了一陣大雨。
大雨過後,一片陽光照得滿湖通紅。湖裡有十來枝荷花,花瓣上清水滴滴,
荷葉上水珠滾來滾去。王冕看得出神,心裡想,要是能把它畫下來,那多好啊!
王冕用平時節省下來的錢買了畫筆、 顏料,又找來些紙,學畫荷花。
他開始畫不象,可是不灰心,天天畫。畫了幾個月,那紙上的荷花就象
剛從湖裡采來的一樣。
鑿壁借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❺ 歷史故事的概括
2012-12-10 19:585545221225| 四級 盤古說:我開;女媧說:我補;共工說:我撞;神農說:我嘗;精衛說:我填;誇父說:我追;後羿說:我射;嫦娥說:沒射著!黃帝說:我們做什麼;堯說:我讓;舜說:我也讓;禹說:咱爺們怎麼辦?啟說:讓他們球!桀說:好玩;湯說:造反有理了;夏亡了……紂說:痛快;武王說:我也反了;商亡了……幽王說:點火;褒姒說:刺激;周也亡了……干將說:我鑄;專諸說:我舞;荊柯說:我刺;贏政一躲:沒刺著……始皇說:我修;姜女說:我哭;陳勝說:有種;項羽說:我舉;劉邦說:我斬;秦亡了……孔子說:我仁;孟子說:我義;老子說:我無為;莊子說:我逍遙;韓非子說:把他們全抓了。張良說:我出謀劃策;韓信說:我統帥三軍;蕭何說:我運籌帷幄;高祖說:老婆,怎麼辦;呂後說:全喀嚓了。文景說:我治;武帝說:我興;光武說:我中興;獻帝說:我說了不算。張騫說:我通;班超說:我也通;蘇武說:通個屁!衛青說:我打;霍去病說:我也打;李廣說:我還打;昭君嫣然暈笑,遂天下太平。董卓說:我勢大;呂布說:我人帥;貂嬋說:你們倆誰厲害。董卓完蛋了。曹*說:快幫我脫鞋迎老許;劉備說:快給我牽驢來訪諸葛;孫權說:周郎自有妙計安天下;周瑜說:加油,燒死老曹;諸葛說:天下三分,人人有份;司馬昭說:向劉備同志學習;晉開始了。司馬遷說:要想成功,不怕被宮;班固說:我要出書;司馬相如說:一首賦稿費一千;曹*說:抄傢伙我要賦詩;曹植說:命題作文有何難;孔明說:我要寫道動員令;陶潛說:你們累不累呀。遂卷鋪蓋回家了。朱溫說:我同花順;蕭道成說:我一條順;陳霸先說:重新洗牌……楊廣說:去揚州觀花;李淵說:消來公費旅遊;李世民說:魏徵,你的意思;李治說:老婆,你的意思;武則天說:那還不如我說了算;薛剛說:反了你了!駱賓王說:鵝肥;王勃說:情深;李白說:酒美;王維說:景幽;孟浩然說:風流;杜甫說:屋漏;白居易說:抱想琵琶唱OK;李商隱:我沒話說了。柴榮說:三武廢費有我一份;趙匡胤說:今年流行黃袍子寇準說:帶上瓶醋談判去;李剛說:保家衛國;徽宗說:沒保成;欽宗說:我想回家;金兀朱說:沒門……趙構說:把姓岳的抓了;岳飛說:我有何罪?秦檜說:也許有……陸游說:我要死了;文天祥說:死得好,我為你喝彩!完顏說:金大;耶律說:遼大;成吉思汗說:大你個球!忽必烈說:亞歐大陸我說了算……朱元璋說:高築牆;建文帝說:孫承祖業;朱棣說:我找我爹;嚴嵩說:清史留字;崇禎說:袁崇煥,你的良心大大地壞了……李自成說:歇會,找個小姐來;吳三桂說:敢泡我老婆;皇太極說:三桂是個好同志。順治說:愛江山更愛美人;雍正說:說我狠,我就狠給你們看;乾隆說:我爹是誰;嘉慶說:和坤是我爹留給我的遺產……施耐庵說:天罡蓋地煞;羅貫中說:曹劉震河腰;吳承恩說:全盤西化;曹雪芹說;讀書人的事能算*么;蒲松齡說:我是另類我怕誰?林則徐說:我銷;洪秀全說:我反;康有為說:我變;孫中山說:看我的。慈禧說:木偶戲你當好演呀;李連英說:有奴才伺候;李鴻章說:九億白銀,小意思;袁世凱說:竊國者為諸候?蔣介石說:娘希匹,攮外必先安內
❻ 要歷史故事的梗概
李斯諫逐客
秦國雖然在邯鄲打了一次敗仗,但是它的實力還很強。第二年(公元前256年)又進攻韓、趙兩國,打了勝仗。後來,索性把掛名的東周王朝也滅掉了。秦昭襄王死去後,他的孫子秦莊襄王即位不到三年也死去,年才十三歲的太子嬴政即位。
當時,秦國的朝政大權掌握在相國呂不韋手裡。
呂不韋原是陽翟(今河南禹縣)地方的一個富商,因為幫助庄襄王取得王位,當上了相國。呂不韋當相國以後,也學孟嘗君的樣子,收留了大批門客,其中有不少是列國來的。
戰國時期有許多學派,紛紛著書立說,歷史上把這種情況稱做「百家爭鳴」。呂不韋自己不會寫書,他組織他的門客一起編寫一部書,叫《呂氏春秋》。書寫成後,呂不韋還派人把它掛在咸陽城門上,還發布告示,說誰能對這部書提出意見,不論添個字或者刪掉個字,就賞金千兩。這一來,他的名氣就更響了。
秦王政年紀漸漸大起來,在他二十二歲那年,宮里發生一起叛亂,牽連到呂不韋。秦王政覺得留著呂不韋礙事,把呂不韋免了職。後來又發現呂不韋勢力不小,就逼他自殺。
呂不韋一倒台,秦國一些貴族、大臣就議論起來,說列國的人跑到秦國來,都是為他們本國打算,有的說不定是來當間諜的。他們請秦王政把客卿統統攆出秦國。
秦王政接受這個意見,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員,凡不是秦國人,都得離開秦國。
有個楚國來的客卿李斯,原是著名儒家學派代表荀況的學生。他來到秦國,被呂不韋留下來當了客卿。這一回,李斯也挨到被驅逐的份兒,心裡挺不服氣。離開咸陽的時候,他上了一道奏章給秦王。
李斯在奏章上說:「從前秦穆公用了百里奚、蹇叔,當了霸主;秦孝公用了商鞅,變法圖強;惠文王用了張儀,拆散了六國聯盟;昭襄王有了范雎,提高了朝廷的威望,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建立了功業。現在到大王手裡,卻把外來的人才都攆走,這不是幫助敵國增加實力嗎?」
秦王政覺得李斯說得有道理,連忙打發人把李斯從半路上找回來,恢復他的官職,還取消了逐客令。
秦王政用李斯當謀士後,一面加強對各國的攻勢,一面派人到列國游說諸侯,還用反間、收賣等手段,配合武力進攻。韓王安看到這形勢,害怕起來,派公子韓非到秦國來求和,表示願意做秦國的屬國。
韓非也是荀況的學生,跟李斯同學。他在韓國看到國家一天天削弱,幾次三番向韓王進諫,韓王就是不理他。韓非滿肚子學問,沒被重用,就關起門來寫了一部書,叫《韓非子》。他在書中主張君主要集中權力,加強法治。這部書傳到秦國,秦王政看到了十分贊賞,說:「如果我能和這個人見見面,該多好啊。」
這一回,韓非受韓王委派來到秦國,看到秦國的強大,上書給秦王,表示願為秦國統一天下出力。這份奏章一送上去,秦王還沒考慮重用韓非,李斯倒先著急起來,怕韓非奪了他的地位。他在秦王面前說:「韓非是韓國的公子,大王兼並諸侯,韓非肯定要為韓國打算;如果讓他回國,也是個後患,不如找個罪名把他殺了。」
秦王政聽了這話,有點猶豫,下令先把韓非扣押起來,准備審問。韓非進了監獄,想辯白也沒機會。李斯卻給他送來了毒葯,韓非只好服葯自殺了。
秦王政扣押了韓非,也有點後悔,打發人把韓非放出來,可是已經晚了。秦王政十分懊惱。正在這時候,有個魏國人繚到秦國來,秦王政找他一談,覺得他是個難得的人才,就任用繚為秦國尉,後來人們稱他尉繚.
http://www.huaxia.com/wh/jdgs/lsgs.html
❼ 五個歷史故事梗概
元宵節的傳說
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後手中.
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康熙私訪誤會「字王」
清康熙好私訪,是出了名的。傳說一天上午,他摘金龍冠,脫去黃龍袍,頭戴瓜皮小帽,上面還有個紅疙瘩揪兒,穿著長袍,旬罩馬褂,漫步在五台山台懷鎮楊林街上,真象一位有錢的大掌櫃。
如懷鎮有三條街,楊林街是其中最繁華的一條,那時的楊林街,比現在的楊林街既窄又長,石子鋪路,兩旁盡是高低不等、大小不同的民房和店鋪。左邊有道水溝,終年流水不絕,各家飲水、洗菜十分方便。街上,有騎毛驢的老年人,也有穿袈裟的和尚,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當康熙來到街的西頭,見路南一家小鋪的門前圍著一大群人,「這些人是干什麼呢?」康熙緊走兩步來到跟前一看,原來是一個後生踩著高凳子在掛「酒望」(舊時酒店用布做成的幌子)。突然在人群中有人喊叫:「王兄,酒望掛低了,」顯然掛酒望者姓王。康熙見酒望是寫著「開市大吉」四個字,這字寫的好哇!柳體為骨,顏墨為肌,字須飛動,氣勢雄媚,把康熙喜愛得心花恕放,恨不得立刻就封這個寫字的當翰林。因為康熙喜好書法,又愛人墳。
看完了四個大字,康熙用眼又掃視了一下「酒望」,臉色「唰」地一下就變了,因為他看見「酒望」上的落款是「字王」,康熙打心眼裡不高興,心想:「憑這點工夫,就成「字王」了?別說你呀,就是王羲之也不敢自稱「字王」啊,簡直是狂妄到了極點。」
康熙存心在教訓教訓管個自稱「字王」的小後生,就進店要了點酒菜,邊吃邊和掌櫃的聊天。
「開市大吉幾個字,是不是掛酒望那個後生寫的?」
「是的。」
「他平日為人怎樣?」
「好啊!」
「怎麼個好法?」
「謙虛好學,不恥下問,所以他才練就一筆好字!」
康熙不相信自稱「字王」的人,還能不恥下問。當即向掌櫃的要來筆、墨、布在上面龍飛鳳舞地寫上了「生意興隆」四個大字,落款「地王」。
掌櫃一看,這字比「開市大吉」寫得還好,立刻讓伙計掛出去,和「開市大吉」對著挑在門前。圍觀的人立即齊聲喝彩:「好字!好字!真乃神筆也。」
康熙聽了,心裡頭很愜意。猛一抬頭,透過玻璃,他看到那個自稱「字王」的後生,正羞慚滿面地往下摘自己寫的「酒望」。「看來,這個後生就是謙虛,那麼,為什麼又自稱「字王」呢?令人費解!」康熙正在琢磨這件事,就見自稱「字王」的後生已來到他的眼前,態度誠懇,語言和藹,向康熙請教。
康熙很喜歡這個眉清目秀的小夥子,但當他想到「字王」兩字,對他又冷淡了:「你不是字王嗎?字王怎能向人請教書法呢?」
「我是字王?誰說的?」
「看看酒望上的落款。」
這後生立即展開「酒望」請康熙過目。康熙不看則已,一看傻了眼了。原來落款寫的是「王字」,康熙把王字看成「字王」了。當康熙愣神的當兒,這個後生向康熙介紹「王字」的由來。他說:「鄙姓王,俺家祖祖輩輩沒有一個識字的,到了我這一輩,為了讓我識「字」起名叫「字」,所以,我的名字叫王字。」
康熙為了表示一點歉意,告訴他一些書法要領,並囑咐他在家好好練字。最後說:「兩年後的今天,我們地京師棋盤街上見。」
兩年後的這一天,王字來到京師棋盤街上賣字,又遇見了康熙,康熙看他寫的字大有進步,立即封他為翰林院學士。
乾隆剃頭
乾隆皇帝下江南遊玩,路過天津衛。天晚了,就住在龍亭行宮里。
轉天清早起來,乾隆問隨從太監:「今天是什麼日子牽」太監說:「啟稟皇上,今兒個是二月二。」乾隆聽了很高興:「好,今天龍抬頭。我要剃頭,取個吉利。」於是命太監去找個手藝高的理發師傅來。太監急急忙忙到一家有名的剃頭棚請來一位好師傅,先教了他參拜皇上的禮法,然後才領著他面見皇上。理發師傅行了大禮後,乾隆說:「給朕理發有三條規定:第一不許用臭嘴熏我;第二不許喘大氣噴我;第三不許劃破我的頭皮!」
理發師傅聽說給皇上剃頭,早慌了神,聽了這三條規定,更嚇得六神無主。想不剃,犯「抗旨」罪,要殺頭。沒有辦法,只得硬著頭皮給皇上剃。太監給他一把砂仁含在嘴裡防止口臭。
那時,「剃頭」並不是剃個光葫蘆,而是在頭中心梳辮子,周圍留一圈齊馬穗,俗稱「留鍋圈兒」,然後再用剃頭刀刮邊。這理發師傅越提心吊膽,手就越哆嗦,剃了沒兩下,心裡發慌,手一抖,「哧」,在乾隆的後腦勺上拉了一個口子。乾隆一聲喝罵:「混賬東西,你要刺殺朕牽拉出去!」侍衛們立即把理發師傅拉出去砍了頭。乾隆把太監罵了一頓,傳旨換一個手藝高的來。
工夫不大,又找來一位理發師傅。乾隆又把三條規定重說了一遍,還加了一句:「給朕拉了口子,小心腦袋!」把理發師傅嚇得臉色慘白,渾身顫抖。剃了沒兩三下,「嚓」的一聲,乾隆的腦門子上又出了一個口子。乾隆更加惱火:「好大膽的賤民,膽敢在朕面前行凶,給我推出去!」侍衛們又把這位師傅推出去砍了頭。
這可把乾隆氣壞了,他拍著桌子訓斥太監:「快去,把他們掌櫃的叫來!」太監也害怕了,慌里慌張地跑進剃頭棚,沖著掌櫃的撒氣發威:「好你個狗崽子,誰叫你派兩個廢物去給皇上剃頭,把皇上腦袋瓜上拉了兩個口子,直冒血筋兒。皇上急了,傳你去,剃好了有賞,剃不好別想要腦袋!」掌櫃的一聽,嚇得魂不附體,渾身篩糠,急忙跪下磕頭求饒:「公爺,我膽小不敢見皇上。您另請高明吧!」太監罵道:「你敢抗旨不遵!不要腦袋啦!」掌櫃的心想,兩位手藝高的都不行,我這兩下子更是白搭了。哎,三十六計,走為上策!他面帶微笑:「您別著急,我去,請稍等一會兒,我到後面換件衣服就走。」掌櫃的點頭哈腰說著溜到後邊,逃走了。
這時剃頭棚只剩下一個十五六歲的小伙計,他是清河縣人,因為家鄉鬧災荒,逃難到天津衛求條生路,就在這家剃頭棚里學手藝。小夥子一口清河土腔,掌櫃的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小怯勺」。別看他說話口音侉,可人聰明勤快,是個機靈鬼兒。他正在練剃頭,拿著剃頭刀刮冬瓜皮上的白霜,一刀接著一刀,颳得利索干凈。其實,小怯勺早已練好功夫,很想找個頭試試身手,可掌櫃的就是不讓他上座。
太監等了一袋煙的工夫,還不見掌櫃的出來,就沖著小怯勺大發雷霆:「你們掌櫃的怎麼還不回來牽」小怯勺笑著說:「公爺,實話對您說,掌櫃的怕見皇上,他腳底下抹油——溜啦!讓我去,中不中牽」太監把頭搖得像撥浪鼓似的:「胡鬧!兩個手藝高的老師傅都砸了鍋,你個小毛孩子能行牽弄不好連我的腦袋也保不住!」小怯勺一本正經地說:「怎麼牽公爺,您別看我年紀小,咱手藝可比他們高著呢!俗話說,有志不在年高,您讓我去,準保皇上滿意。」太監琢磨:掌櫃的跑了,正愁沒處找人,權且帶這個小替死鬼去,也許他還真行。
他們來到龍亭,乾隆皇帝見是個小孩,馬上滿臉怒氣,剛要斥責太監,小怯勺急忙給乾隆磕頭道:「皇上萬歲,萬萬歲!您別看我人小,手藝可是頂呱呱呀!大夥都叫我『小神手』,我要是給您剃不好,就殺了我,中不中牽」乾隆見這小孩能說會道,氣消了一半。再仔細一瞧,這小孩個頭不高不矮,五官端正,長得很精神,心裡又生了三分喜愛,於是就答應讓他給剃頭。
小怯勺開始也有點兒怕,可心裡早打好了譜:俺萬一失手,就豁出去,先下手為強,把你的腦袋削下去,拿條小命兒換你皇帝的老命也夠本。他這么一想,就不害怕了。再說,小怯勺的基本功練得確實扎實,心沉靜下來,手頭麻利,不大會兒工夫就剃完了,刮完臉,梳好辮子。乾隆皇帝好像一點感覺沒有,舒舒服服地理了發,整了容。拿鏡子一瞧,嘿!甭提多好啦。不由伸出大拇指連聲稱贊:「真不愧是剃頭『小神手』!」又轉回頭埋怨太監:「要是早傳他來,何至於給朕劃兩個口子!」太監急忙跪下道:「奴才有罪,奴才該死!」
這時小怯勺接過話說:「啟稟皇上,這咋能怨公爺呀。其實那兩位師傅的手藝都比我高,他們害怕,手哆嗦,才傷了皇上龍頭!」乾隆納悶問:「那你怎麼不怕牽」小怯勺回答:「您是真龍天子,天下數您最尊貴啦!您叫我剃頭,我高興還來不及,怕啥!」
乾隆聽了這番話,前思後想,心說:「唉呀!這兩位師傅本是忠於我的,只因害怕才給我……錯殺了。錯殺了,後悔也來不及了,多賞賜些撫恤銀兩,好好埋葬。」乾隆想罷,便傳下旨意,命地方官好生辦理去了。
乾隆見這個小剃頭的手藝好,有膽量,人也滿機靈,封為五品隨賀官,專門給他理發整容。
飛龍的傳說
明初,朱元璋為鞏固西北一帶防線,派征虜大將軍馮勝到河西走廊一帶駐防,並准備在那裡選址建關,以防止塞外蒙古瓦刺族的入侵。馮勝到處視察,尋找關址,最後決定在龜蓋山上修造一座雄關。他很快請來了能工巧匠,在山上放了線、釘了木樁,准備第二天破土動工。誰知第二天一早,馮勝來到工地一看,發現地上的線和樁均已不見,他一邊派人四處尋找,一邊叫來昨夜值班兵士詢問。值班兵士稟報說:"昨夜我值班時,不曾合過一眼,到四更時分,驟然狂風四起,颳得天昏地暗,風停後,再看地面上的線和樁均已不見了。"正在此時,到別處尋找線、樁,士兵氣喘噓噓的跑來報告:"丟失的線、樁已在狹谷北面的嘉峪山坡上找到了。"馮勝將信將疑地跑到那裡一看,樁和線整整齊齊地釘在山坡上,真是驚訝不已,靜下心來再仔細觀看這里的地形:只見南面祁連山白雪皚皚,北面馬鬃山連綿不斷,西面是廣闊戈壁灘,東面綠洲片片,還有淙淙流淌的股股泉水。腳下,山勢平坦,方圓還有五十畝地大。若在這里建關,依山傍水,居高臨下,進可攻,退可守,固若金湯。進而細想,當初選址在龜蓋山,那裡是討賴河下游,夏季由於祁連山積雪的大量融化,洪水沖關而過,會致使全軍覆沒。越想越感到慶幸,"真是天助於我而改關址也"。馮勝立即上奏皇帝,隨後,大興土木,修築了一座長220丈的嘉峪關城。
據傳說,關城改址完全出於關雲長顯靈指點。老百姓為紀念他,便在關城內修了座"關帝廟"。廟由大殿、陪殿、過庭、牌樓等構成,面積約720多平方米,建造得十分富麗堂皇。許多人為表虔誠,還自願集資捐款,用重金買了一顆寶珠,嵌在大殿頂部。從此後,寶珠日日夜夜放射出奪目耀眼的光芒。一天傍晚,突然天空黑暗、黑雲壓頂、電閃雷鳴,全城百姓驚恐萬分,紛紛跑出家門觀看,猛聽見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突見兩條巨龍在空中飛舞,一直飛入關帝廟,再也不見出來。第二天,雨過天晴,人們紛紛來到關帝廟一看,在大殿頂部安放寶珠的兩旁,各有一條巨龍,栩栩如生,正好構成一幅"二龍戲珠圖"。這個神話傳說一直流傳至今。
❽ 歷史故事簡要概括100字
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范仲淹斷齏劃粥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朴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鷂死懷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隻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徵進來了。太宗怕魏徵提意見,迴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
1.齊桓公登門訪士
齊桓公召見小臣稷,一天去了三次沒被允許見面。跟隨的人說:「有萬量馬車的國君,召見平民百姓,一天去三次都沒被允許見面,也該停止了。」齊桓公說:「不是這樣的。讀書人輕視有權有錢的人,所以一定輕視他的國君;他的國君(如果)輕視其他國君,也輕視他的城民。即使稷輕視有權有錢的人,我又怎麼敢輕視其他國君呢?」
去了五次之後,終於允許見面。天下人知道後,都說:「桓公尚且放下架子對待平民百姓,何況我們這些國君呢?」於是一同前往朝拜齊桓公,沒有不前往的。
2.陸贄論人才
人的才能和德行,從古代到現在就很少(有人)全部具備,如果任用長處然後補充缺點,那麼天下沒有不能被錄用的人,只看見短處就舍棄長處,那麼天下就沒有可以錄用的人了,再加上感情有愛恨之分,志趣有所不同,如果聖明的像伊尹、周公,賢德像墨翟、楊朱,求他們好壞,誰能避免被譏笑?
從前子貢問孔子:「一個鄉村的人都喜歡,那該怎麼辦?」孔子說:「不能肯定。」「一個鄉村的人都討厭,那該怎麼辦?」「不能肯定。不能因為鄉村的人喜歡就認為好,不喜歡就討厭他.」那是因為好人和壞人行事必定不同,就好像小人討厭君子也像好人討厭壞人,要認真調查清楚實情,聽君子的話那麼小人之道就會廢止,聽小人的話那麼君子之道就會消失。
3.甘戊出使
甘戊出使齊國,要渡過一條大河。船戶說:「河水那麼淺,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又怎麼能做出使齊王高興的事呢?」
甘戊說:不是這樣的,你不知道這其中的道理。事物各有長處和短處;老實謹慎地做事,輔助主人不戰而勝;騏驥、騄駬這樣的好馬,可以日行千里,而把它們放在家裡,讓它們去捕老鼠,還不如小貓;干將這樣鋒利的好劍,工匠用來伐木還不如斧頭的作用大。而現在在河中搖船,進退自如,我不如你;游說那些國君,國王,你就不如我了。
4.仁宗啟用王安石
皇帝(宋仁宗)想啟用王安石,唐介說:「安石難以擔當大任。」皇帝說:「(他)文學方面不可信任嗎?經術方面不可信任嗎?吏事方面不可信任嗎?」唐介答:「安石好學但是思想古板,以前討論的時候,他的思想行為不切實際事理,如果他做了官,(他的)政策肯定經常變更。」
皇帝卻不這樣認為,最終(還是)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對(王安石)說:「別人都不了解你,認為只知道儒家經術,不清楚世務,」王安石答道:「儒家經術正是用來規劃處理世務。」皇帝說:「你認為現在應該先實施什麼政策?」王安石說:「要改變現在的風氣、禮節、習慣,公布新的法令,(這)正是現在所急需要做的事。」皇帝深信並採納了(他的意見)。
5.何充反駁王敦
王含作廬江郡郡守的時候,貪污很厲害。王敦袒護他的哥哥,有意在與很多人說話時誇口說:「我的哥哥在廬江郡一定做得很好,廬江郡的人都稱贊他。」當時何充擔任王敦的文書,也在座,就臉色嚴肅地說:「我何充就是廬江郡的人,我所聽到的與這種說法不同。」王敦一下子沒話可說了。在座的其他人都為何充擔心,很不安。而何充顯得態度平和,神色自如,和平常一樣。
❾ 你喜歡哪個歷史故事先概括這個歷史故事的情節在概括出它的主要內容
喜歡的歷史故事是李白的鐵柱磨成針。只要人有耐心,有毅力,任何事情都是可以成功。
❿ 用50個字說明歷史故事的主要內容
隔岸觀火,就是「坐山觀虎鬥」,「黃鶴樓上看翻船」。敵方內部分裂,矛盾激化,相互傾軋,勢不兩立,這時切切不可操之過急,免得反而促成他們暫時聯手對付你。正確的方法是靜止不動,讓他們互相殘殺,力量削弱,甚至自行瓦解。
東漢末年,袁紹兵敗身亡,幾個兒子為爭奪權力互相爭斗,曹操決定擊敗袁氏兄弟。袁尚、袁熙兄弟投奔烏桓,曹操向烏桓進兵,擊敗烏既,袁氏兄弟又去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曹營諸將向曹操進君,要一鼓作氣,平服遼東,捉拿二袁。曹操哈哈大笑說,你等勿動,公孫康自會將二袁的頭送上門來的。於是下令班師,轉回許昌,靜觀遼東局勢。
公孫康聽說二袁歸降,心有疑慮。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奪取遼東的野心,現在二袁兵敗,如喪家之犬,無處存身,投奔遼東實為迫不得已。公孫康如收留二袁,必有後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勢力強大的曹操。但他又考慮,如果曹操進攻遼東,只得收留二袁,共同抵禦曹操。當他探聽到曹操已經轉回許昌,並無進攻遼東之意時,認為收容二袁有害無益。於是預設伏兵,召見二袁,一舉擒拿,割下首級,派人送到曹操營中。曹操笑著對眾將說,公孫康向來俱怕袁氏吞並他,二袁上門,必定猜疑,如果我們急於用兵,反會促成他們合力抗拒。我們退兵,他們肯定會自相火並。看看結果,果然不出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