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元宵節」的歷史傳說有哪些
點彩燈的來歷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 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就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准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
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姜夔《鷓鴣天·元夕有所夢》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美人慵翦上元燈,彈淚倚瑤瑟。——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細如塵》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❷ 請簡述3種元宵節起源的歷史典故
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明州(現浙江省寧波市)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豬油做餡、加入少許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
1.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
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2.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3.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
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
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❸ 元宵節的由來有哪些歷史故事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大約形成於宋代。據記載,唐朝時,元宵節吃「面繭」「圓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現了「乳糖圓子」,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寫的《元宵煮浮圓子》詩,裡面有「星燦烏雲里,珠浮濁水中」的詩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稱呼就比較多了。
元宵一開始多被稱為「湯圓」,因為它開鍋之後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雲空。天上明月,碗里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徵著團圓吉利。因此,吃元宵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調查同時也顯示中國人對傳統節日的傳承和熱愛,也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熱愛。吃元宵要吃出不一樣的味道。
相傳,遠古時候玉皇大帝為了一統天下,特派灶神菩薩長駐人間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稟。有年夏歷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薩向玉帝回稟道:「人間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飯。每日辛勤勞動,從不歇息,長此下去,我擔心庶民們會因過度疲勞累壞身體,不能生產,必將影響貢獻。」玉帝聞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師下凡,給百姓們吃些葯,叫他們慢慢地發起病來,自然就會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師下凡照此辦理。
夏歷臘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師就偷偷在百姓們的飯鍋里丟下了瘋人葯,葯一下鍋就變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顆顆,百姓們吃了,果真慢慢地「瘋」了起來:女的縫新衣、綉花鞋,男的殺豬、宰羊,都不想下地幹活。過了臘月二十四日,瘋人葯性大發。人們就東家請人吃飯,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臘月三十日中午,百姓們都拿出各種好吃的食物,圍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來。從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紅著綠到處玩耍。有的畫著花臉,敲鑼打鼓四處遊街;有的邀邀約約帶著禮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薩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們全瘋了!光吃光耍,一樣活不幹,這樣下去,如何得了。」玉帝聞奏,十分驚詫,即命群臣再議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瘋病,可令葯王菩薩設法。」玉帝准奏,即令葯王菩薩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葯王菩薩就將百姓的夜餐變成了湯圓,裡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劑,百姓們吃了,第二天早上瘋病全好了,家家照舊男耕女織,恢復了往常的勞動。
就這樣周而復始地延續下去,就形成了過年的習慣。
❹ 元宵節來歷的典故
在漢朝,有一個非常聰明的大臣叫東方朔,有一天,他在御花園的井邊救下了一位準備投井版自殺權的姑娘,原來,這個姑娘叫元宵,因為思念家人,才出此下策。
聰明善良的東方朔想了一個辦法,他在大街上擺了一個攤兒,給人算卦。奇怪的是,每一個前來算卦的人都得到了相同的卦——正月十六火焚身。這一時間,長安城裡的老百姓都開始恐慌起來,大家都求東方朔給個解災的辦法。
東方朔給大夥兒支了一個妙招——用湯圓賄賂火神,用大紅燈籠、焰火和鞭炮假裝火災。就這樣,所有的老百姓照著做了,而元宵姑娘也見到了自己的家人。因為元宵姑娘做的湯圓最好吃,所以,大家為了紀念她,把這一天就叫做元宵節。
掐指算算,元宵節到現在已經2000多年的歷史了,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在2008年6月,元宵節已被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今天這樣美好的節日里,與孩子一起買點元宵(湯圓),下一碗熱氣騰騰的元宵(湯圓),聽一聽這個元宵節的故事,應是極美的。
❺ 元宵節怎麼來的歷史故事
元宵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元宵節又名「燈節」或「燈夕」。北魏時期,道教篤信專「三元神」,其中包括「屬上元天官(天官大帝)」、「中元地官(地官大帝)」及「下元水官(水官大帝)」三位神靈,他們的生日,分別為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及十月十五,所以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
也有人認為,它是漢代宮廷的一種祭典演變而來。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元夕或燈節,是民間多彩多姿的節日,也是春節最後的一天,自此以後一切恢復常態,所以民間熱烈慶祝,故有小過年之稱。
相傳早於漢文帝期間,已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及至漢武帝創建了「太初歷」,進一步肯定元宵節的重要性。元宵節的節期,隨著歷代的發展而不斷延長,相傳唐代的元宵只持續三日,到了宋朝則延長至五天,及後到了明朝,更增加至十天,即由初八開始活動,直至年十七才結束。
❻ 元宵節的歷史典故
傳說在很來久以前,凶禽猛獸源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准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