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上十大人物的感人事跡
丁曉兵:20多年來一直是英雄
20多年前的一次軍事行動中,丁曉兵失去了右臂。當英雄在被鮮花與贊譽圍繞時,南京航空學院的一名大
學生給他寫了封信,信中的話讓丁曉兵深感意外:成為英雄,你只算過了第一關,如果有這樣的機會我
也可能成為英雄。我現在並不佩服你,如果10年或者20年以後依然還有事跡從你的身上出現,到那個時
候,這個英雄的稱號你才當之無愧。
20年過去了,丁曉兵時刻不忘這封來信。從連指導員、幹事、營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到團政治委員,
丁曉兵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回信」:所帶領的集體,先後獲得248面獎牌、證書和36座獎杯。
【頒獎詞】
這個用左手敬軍禮的人,我們以他為驕傲。戰時敢捨身,平時能忘我,從逆境中掙扎啟程,在順境中保
持清醒。沙場帶兵敢稱無愧無悔,把守國門能說有骨有節。他像一把號角,讓理想與激動,在士兵心中
蔓延。
王百姓:排除炸彈1.5萬多枚
把公安工作稱作和平時期風險最大的職業之一,一點兒都不誇張。公安部的統計數字表明,從1995年開
始,每年因公犧牲的全國公安民警始終在400人以上。前年全國公安民警因公犧牲414人、負傷4134人,
「天天有犧牲,時時在流血」是近些年來全國公安民警的真實寫照。
幾乎每次出差,妻子都要在王百姓的行李中放兩只蘋果,期盼丈夫平安歸來。自1985年從部隊轉業到河
南省公安廳工作以來,王百姓始終戰斗在排爆治爆工作的第一線,多次臨危受命,親手排除各類炸彈1.5
萬多枚,處置大小爆炸現場無數,是公安系統唯一沒有傷殘、排爆沒出過一次差錯的全國勞模。
王百姓有著普通人的情感--眷念家人、恐懼死亡,但他還是一次次地在生死線上穿越,「因為我是一個
警察,又從事這方面工作,我不去誰去?」
【頒獎詞】
10年時間,1.5萬多枚炸彈,專門與危險打交道。誰能不害怕,平常人只要一次遭遇炸彈,就已經驚心動
魄了。而他和我們一樣,有家有妻有娃,只不過頭頂上有警徽、警徽上有國徽,所以他才把家人的擔憂
、戰友的期盼,一肩擔起。
華益慰:「值得託付生命的人」
華益慰是著名醫學專家,一生兢兢業業,被患者譽為「值得託付生命的人」。他做過數千例手術,挽救
了許多患者的生命,沒有出過一次醫療事故和差錯。從醫56年,華益慰只做著一件事,那就是對得起病
人。
妻子張燕容是他的同學、同行,共同相處了幾十年,說到丈夫,她只是淡淡地說道:「他也就是盡到了
一個做醫生的職責,做一個醫生分內的事情,只不過他做得比較認真。」一些網友並不這么看:醫者父
母心。華醫生,您用您的一生向世人詮釋了什麼是「醫者」。如果我們生活中的醫生都像他那樣多好啊
!
【頒獎詞】
不拿一分錢,不出一個錯,這種極限境界,非有神聖信仰不能達到。他是醫術高超與人格高尚的完美結
合。他用盡心血,不負生命的囑托。
霍英東:聚財有道,散財亦有道
霍英東給人的印象,一是官至高位,在政界、商界、體育界擁有眾多的頭銜;二是他是個慷慨的有錢人
。
從小吃過不少苦的霍英東聚財有道,但也熱心公益,散財有道。多年來他對社會的各類捐助金額接近200
億元,單是在家鄉番禺的捐助就超過40億元,有報道稱他是港澳地區為家鄉捐贈最多的富豪。
說起父親生前的善行,其子霍震霆回憶道:「他說過一句話:人一生一定要做有意義的事。有錢,是給
他一個機會,能對國家做自己的貢獻。」
【頒獎詞】
生於憂患,以自強不息成就人生傳奇。逝於安樂,用赤誠贏得生前身後名。他有這樣的財富觀:民族大
義高於金錢,赤子之心勝於財富。他有這樣的境界:達則兼濟天下。
季羨林:最難時也不丟掉良知
96歲的季羨林先生長年任教北京大學,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
都有很深的造詣,研究翻譯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的多部經典,其著作已匯編成24卷的《季羨林文集
》,現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還堅持讀書寫作。
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他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
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間偷偷地翻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雜憶》一書,凝
結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書,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
【頒獎詞】
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曾經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發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密辛
多。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
葉篤正:「要讓外國人來同我們接軌」
91歲的葉篤正先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員,國際大氣科學界屈指可數的幾位學術巨匠之一,榮獲
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近60年的科學生涯中,葉篤正先生在大氣動力學、青藏高原氣象學、
東亞大氣環流以及全球變化科學等領域成就顯著,被公認為是我國現代氣象學和全球變化學科的奠基人
之一,為全球變化、大氣環流和氣候變化研究作出了開創性重大貢獻,也是國際全球變化研究的創始人
之一。常掛在葉篤正先生嘴邊的是:「要讓外國人來同我們接軌」。
【頒獎詞】
風華正茂時已經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開拓者。讓外國人同我們接軌,這是一個年過九旬的大學者
的大氣象。笑攬風雲動,睥睨大國輕。
孔祥瑞:150項革新帶來8000萬元效益
僅有初中學歷的工人孔祥瑞有著「藍領專家」的美譽。2001年,他主持創新「門機主令器星形操作法」
,使門機每一次作業可節省時間15.8秒,當年創效1600萬元;2003年,他主持的「門座式起重機中心集
電器」技改項目,被授予國家級實用型發明專利。
【頒獎詞】
不管什麼時代,勞動者都是社會的中流砥柱。但在今天,更值得尊敬的,還應該是那些不僅貢獻汗水還
貢獻智慧的人。150項革新,給國家帶來8000萬元效益,這就是一個工人的成就。
林秀貞:30年來贍養了6位孤寡老人
林秀貞是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王常鄉南臣贊村農民,30年如一日,她克服了各種困難,像女兒一樣贍養
了6位孤寡老人。
這位朴實的農村人,始終記得她母親的樸素教誨:人人管閑事,世上沒難事;人人都幫人,世上沒窮人
;千千治家——用一千分的力量來治理自己的家,萬萬治鄰——用一萬分力量來治理鄰里關系。
【頒獎詞】
用30載愛心讓一村之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富人做這等事是慈善,窮人做
這等事是聖賢,官員做這等事是本分,農民做這等事是偉人。這位農婦讓九州動容。
黃舸:行程1.3萬多公里,當面感謝恩人
18歲的黃舸看上去像個十一二歲的孩子。7歲時,他被確診為先天性進行性肌營養不良。據專家介紹,同
類患者最長生命紀錄僅為18歲。
黃舸的生命也許就要走到盡頭,但是為了能面對幫助過他的人說聲謝謝,2003年,15歲的黃舸和父親用
一輛三輪摩托車踏上了「感恩之旅」,開始在全國尋訪素未謀面的恩人。如今,父子倆已經走過了82個
城市,行程1.3萬多公里,向30多位當年給他們寄過錢的恩人當面道了謝。父子倆一路上感受著感動,也
傳播著感動。
黃舸說:「到好心人的家門口說聲謝謝,送上一束鮮花表達深深的謝意,是我最大的心願。」這個心願
一直支持著他走到今天。如果有一天離開人世,黃舸希望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給需要的人。
【頒獎詞】
我們需要靜下心來體會這個場面,一個四肢無力的孩子,每天都在和死神賽跑,跋山涉水、萬里迢迢。
他就像一小截被命運丟棄的蠟燭,善良的人點亮他,他就歡快地燃燒起來。藏起眼淚,還給人們光明和
希望。
微塵:上千筆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塵」
「微塵」起初是青島一位數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後來,擴散成一個愛心群體,再後來,擴展成
一個關愛他人的愛心符號。以「微塵」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進青島的大街小巷,成為青島一個體現
愛心的公益品牌。
青島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在翻閱了捐款記錄後驚訝地發現,早在2004年,一位神秘女士就已經使用「
微塵」的名字多次大額捐款:非典時期捐款2萬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5萬元,為白血病兒童捐款1萬元,
湖南災區捐款5萬元……當人們正在努力尋找「微塵」時,一個又一個「微塵」出現了。
截至目前,青島市紅十字會收到的上千筆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塵」。每一雙充滿善意的援手
,每一張不同模樣的面孔,都記錄下一個共同的名字——「微塵」。
【頒獎詞】
他來自人群,像一粒塵土,微薄、微細、微乎其微,尋找不到,又隨處可見。他自認渺小,卻塑造了偉
大,這不是一個人的名字,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06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分類:心靈棲息地
06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劉成章:65年來義務守護抗日烈士墓
河北省淶源縣漕碾村,眾多平凡的中國小鄉村中的一個,村民劉成章一家65年來義務維修、守護著一座1940年犧牲在這里的72名八路軍烈士墓。
這里不是文物保護單位,這里不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沒有任何機構組織委派劉成章守護烈士墓,甚至這座烈士墓本身就是劉成章自己建的。只因為65年前與八路軍的情誼和目睹了72名戰士的遇難,劉成章就自然而然地肩負起了這個責任。每天揀來石塊壘砌墓地,到後來在烈士墓旁蓋房居住日夜守護,劉成章做著自己認為理所當然的事。
我們有為袁崇煥守墓三百多年的佘家,也有為八路軍守墓65年的劉成章,中華民族的義氣華章就在這些默默無聞、含辛茹苦的百姓中間。
趙華瓊:全國第一家民工醫院院長
一座天天在賠錢的民營醫院,一個自喻是最窮的「優秀民營企業家」,只因為趙華瓊開了一家民工醫院。
在趙華瓊的醫院里看病會比其他醫院便宜50%以上,患者指名要貴的葯,趙華瓊會叫他買便宜的葯,「一樣的化學成分,一樣會好,幾塊錢就解決掉了。」趙華瓊的葯價單上除了列出國家批準的零售價,還有每樣葯品的進價。她說:「克拉黴素8塊錢進來的,外面一直賣33塊,這是治胃病的葯,所有的醫院不可能把進價寫在上面。」
衛生部部長高強曾就中國的衛生形勢作專題報告說,中國有些醫療機構盲目追求高收入,甚至為了追求收入而損害群眾利益。醫療問題始終是壓在中國肩上的一塊大石,而這塊大石卻讓趙華瓊這樣的普通小民在幫忙負載。
關於她的醫院和理想,趙華瓊只有一句話:讓民工都能看得起病。
白芳禮:現代武訓
9月23日,曾用蹬三輪車所得資助貧困學生的白芳禮老人在天津去世,享年93歲。
白芳禮老人住在六樓,因為樓層太高曾摔傷了胳膊,「我也想換換房,可現在房價太高了」,但他卻用十幾年蹬三輪車積攢的近35萬元資助了近300名貧困學生。
白芳禮老人得到「先進十佳」、「支教楷模」等一大堆榮譽稱號,得到全社會的尊重和景仰,而這些並不能讓我們的心情更輕松一些。教育不應該成為我們國家和民族拿來感動的傷痛,難道我們要依靠武訓式的方式來辦教育?
謝嘉城:輔導功課換一元錢的早餐
廣東省從化市神崗二中初三學生謝嘉城,11月12日把一張手寫的公告貼在教室里,希望通過幫同學輔導功課,換取每日1塊錢的早餐。此前,他的生活是這樣的:在學校食堂打掃半個月衛生,換來半個月每天的中餐和晚餐;剩下的半個月,食堂每天只提供一頓免費伙食,謝嘉城只能和另外一個貧困生合吃一份飯。
可敬的是,這個15歲的孩子並沒有像一些貧困生那樣沉默下去,陷入性格疏離的境地,他反而鼓起了斗爭的勇氣——他需要比我們更多的勇氣才能站起來。記者問:假如很多人幫你,學費生活費完全不用發愁,你還會繼續輔導同學功課嗎?謝嘉城說:這是兩個問題,別人的幫助是減輕父母的負擔,但我輔導同學是我自立的問題,我會堅持下去。
李紹為:千里背屍行
同伴無錢醫治病死異鄉,李紹為懷揣95塊錢千里背屍返鄉。「人是我帶出來的,出了事我要把他帶回去」,「活要見人,死要見屍,他在外面死了,我們一定要把他帶回湖南去」,就這兩句話,李紹為義無反顧地扛著130多斤重的屍體,從福建轉輾到廣州,只為讓同鄉屍骨還鄉。
網友評論:出來混,能攤上這么一個老大,值!李紹為質朴的責任感讓他做出了看來是驚世駭俗的舉動,但其他人的責任和道德又在哪裡?是什麼讓李紹為打工一個月只領到95塊錢,是什麼讓施工方不付醫療款而坐視民工病死?禮失求諸野,基本的道德都隱藏在卑微的底層。
李學生:河南民工在溫州捨命救人
在溫州打工的河南籍民工李學生,面對呼嘯而來的列車,飛身救出一個穿越鐵道的男童,而當他去救另一個遭遇危險的女童時,被飛馳的火車迎面撞飛,獻出自己36歲的生命。當地媒體在報道李學生救人一事時,用得最多的一個字眼是:他感動了溫州。
河南民工用生命感動溫州、感動全國,我們的情感已經到了必須要付出生命才會被一個民工感動的程度?而在此之前,民工們一直都是被驅趕、被管制、被歧視和辱罵的卑微群體。我們永遠不缺乏事後的嗟嘆和熱情援助,但何以不在平時哪怕多給民工一個笑臉呢?
李迎新:農村代課教師境遇的發言人
李迎新一年前到甘肅省渭源縣掛職鍛煉任縣委副書記,此前是西北師大宣傳部部長,曾長期從教,因著有《渭源縣代課教師狀況調研》而被關注。
與其說李迎新感動我們,不如說李迎新被代課老師們感動,不如說代課老師們感動了我們。這類不被社會所關注的弱勢群體,生活在農村的最底層,20年來拿著每月40元的工資維持自己生活尚且困難卻還在傳承著我們民族的精神薪火。在他們那裡,師道尊嚴是那麼脆弱而同時又如此堅強。
一個月給多少工資就會覺得滿足?代課老師們說:三四百元。
張穎:192個艾滋孤兒的媽媽
改變生活軌跡的往往是一些小事。曾經在安徽阜陽是赫赫有名的商人的張穎,因為一次和艾滋孤兒的接觸,而改變自己的生活軌跡。
如今,張穎收養了192個艾滋孤兒,創建阜陽市艾滋病貧困兒童救助協會,為此張穎大部分生意都停掉了。「突然有一天父母都不在了,自己也得了這種病,別人不理她了,學校也不讓她上學了。這個時候孩子的感受是很可怕的。」張穎就是這樣以一個初為人母的身份來關心這些孩子。這些艾滋病家庭的孩子,有些自己還患病,不僅要面對疾病的折磨,還有著社會歧視所造成的心理陰影,這些孩子需要更多的張穎來幫助他們。
叢飛:無限制的愛心奉獻
深圳一位歌手,10年間幾乎把自己的全部收入都捐給了貧困地區的學生、孤兒和殘疾人,各種錢物總計近300萬元人民幣,妻子因為他無限制的捐助而離婚,而2005年5月叢飛被確診為晚期胃癌,他卻連看病的錢都拿不出來。
叢飛在深圳沒有工作單位,唯一的「職務」是深圳義工聯藝術團團長,他每次演出都是這樣開場:「我叫叢飛,來自深圳,義工編碼是2478。」
王茜與麥興志:絕症夫妻八年相濡以沫
1997年7月,王茜確診身患皮肌炎,俗稱紅斑狼瘡姊妹病,患病幾率為百萬分之一,治癒率幾乎為零。1997年國慶,麥興志與王茜結婚。從此,這兩位成都市的普通警察開始了八年的相濡以沫。
生活往往比戲劇更有力。八年的相濡以沫,意味著20次住院、10次病危通知單,意味著日日夜夜照料一個全身多處潰爛的癱瘓病人的起居、醫療,意味著從一樓到他們住的七樓,麥興志背著妻子走了八年,甚至意味著麥興志把王茜背上海拔3000多米的峨眉山金頂,意味著麥興志背著王茜去長城、故宮、天安門。
記者問:你能不能感覺到有時候你妻子在你面前表現出來的快樂是裝出來的?麥興志說:很多時候強顏歡笑給我們看,避免我們傷心。那你也有裝出來給她看嗎?麥興志說:有。
就在這彼此的強作笑顏中,生命和愛情的力量蓬勃生長
❷ 大名人早餐常吃啥
和你吃的一樣
❸ 哪些飲食風俗與名人有關
一千多年前,西漢唐蒙奉命出使南越。筵席上, 他第一次喝到了醇香可口的拘醬酒,大為贊賞。 回朝時帶幾瓶獻給漢武帝。漢武帝金口一嘗,立即欽為貢酒。 拘醬酒頓時身價百倍。清朝時王致和官運不通, 就做起豆 腐生意來。後來他做的豆腐被慈喜太後偶然嘗到, 慈喜一稱贊,竟成了御品,王致和從此生意興隆,財源滾滾
「涮羊肉」是名特風味。 但能流傳下來卻和忽必烈有關。700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率軍征途中, 想吃草原美味「清燉羊肉」。隨軍廚師馬上宰羊剔肉, 不料敵情突發,做「燉羊肉」來不及了, 廚師忙將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鍋里一攪和就撈出來,放點調料送了上去。 忽必烈飢不擇食,吃罷迎敵並獲全勝, 還朝後命廚師如法炮製,並建議放了許多佐料,群臣吃後贊口不絕。 忽必烈賜名「涮羊肉」。
「金華火腿」是宋代名將宗澤發明的。 宗澤是主戰派,因打仗連連得勝,百姓抬著肥豬慰問, 一時豬肉多得吃不了,宗澤就命人將豬腿割下,腌制起來。 由於腌制的豬腿又濕又重,行軍攜帶不便, 所以常常把它們匆匆曬上幾個太陽,掛在風中涼干,日子一久, 腿肉紅得如火,大家都叫它「火腿」。
宋朝蘇東坡(1036-1101年),作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作詞與辛棄疾並為雙絕;書法與繪畫也都獨步一時。就是在烹調藝術上,他也有一手。當他觸犯皇帝被貶到黃州時,常常親自燒菜與友人品味,蘇東坡的烹調,以紅燒肉最為拿手。他曾作詩介紹他的烹調經驗是:「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不過,燒制出被人們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東坡肉」,據傳那還是他第二次回杭州作地方官時發生的一件趣事。
那時西湖已被葑草湮沒了大半。他上任後,發動數萬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來的泥堆築了長堤,並建橋以暢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現,又可蓄水灌田。這條堆築的長堤,改善了環境,既為群眾帶來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後來形成了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的「蘇堤春曉」。
當時,老百姓贊頌蘇東坡為地方辦了這件好事,聽說他喜歡吃紅燒肉,到了春節,都不約而同地給他送豬肉,來表示自己的心意。蘇東坡收到那麼多的豬肉,覺得應該同數萬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對,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塊塊,用他的烹調方法燒制,連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冊分送到每家每戶。他的家人在燒制時,把「連酒一起送」領會成「連酒一起燒」結果燒制出來的紅燒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贊蘇東坡送來的肉燒法別致,可口好吃。眾口贊揚,趣聞傳開,當時向蘇東坡求師就教的人中,除了來學書法的、學寫文章的外,也有人來學燒「東坡肉」。後農歷除夕夜,民間家家戶戶都製作東坡肉。相沿成俗,用來表示對他的懷念之情。現在成為杭州一道傳統名菜。樓外樓菜館效法他的方法烹制這個菜,供應於世,並在實踐中不斷改進,遂流傳至今。
❹ 古代(歷史或文學方面)與飲食有關的名人
烹飪之祖彭祖,是上古帝王顓頊的孫子(黃帝的第八代孫)。
帝堯的時候,他因為進獻雉羹,堯便把彭城封給他,所以後世稱他為彭祖,舜的時候,他從師尹壽子,學得真道,遂隱居武夷山。
蘇東坡,蘇東坡,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對烹飪和美食很有研究,既會吃,又會做,有不少美味佳餚以其名字「東坡」命名。
東坡肉
在不少飯店的菜譜上,都有這樣一道菜——東坡肉。這道從北宋時期流傳下來的傳統菜,最早便出自大名鼎鼎的蘇東坡之手。在《東坡續集》里,有一首《豬肉頌》:「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食,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詩中所寫,其實就是蘇東坡烹制「東坡肉」的經驗總結。
中國古代在烹飪方面的「祖師」是——易牙。
他是齊桓公寵幸的近臣,用為雍人。雍,古文作饔,是早餐、晚餐的意思。易牙作為雍人,就是專管料理齊桓公飲食的廚師。後世人撰寫食經之類的作品,託名易牙也是常見的。例如:明代人韓奕,曾經以造、脯、蔬菜、籠造、爐造、糕餅、齋食、諸湯和諸葯八類內容編成一書,書名就托稱為《易牙遺意》。另外,明代人周履靖著《續易牙遺意》,也是託名的仿古食經之作。
清代文學家袁枚
)《隨園食單》是清朝才子袁枚的代表作,書中不僅蘊涵了這位大散文家對飲食的理解,也包含了他對生活品位的獨特評價和獨到見地,讀來風趣而有文采。此外,書中還收錄了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其他經典,諸如:宋代林洪的《山家清供》,清代李漁的《閑情偶寄》,,元代倪瓚的《雲林堂飲食制度集》等,讀來別有一番滋味,而且頗有收藏價值。
一日,蘇東坡家裡來了客人,他就烹制自己喜歡吃的豬肉待客。豬肉下鍋,加入水和調料,以微火慢慢煨著。他便和客人下棋,兩人對弈,興趣甚濃,直至終局,蘇東坡才猛然想起鍋中之肉。他原以為一鍋豬肉定會燒焦,急忙進廚房,卻頓覺香氣撲鼻。揭鍋一看,塊塊豬肉色澤紅潤,形整不散,軟爛如豆腐。此菜端上餐桌,客人和他嘗罷,都覺得這菜汁濃味醇,糯而不膩,十分可口。蘇東坡由此受到啟發,便經常烹制這道菜,並以一首《豬肉頌》總結了烹制這道菜的經驗。
東坡餅
蘇東坡仕途不順,北宋元豐二年,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黃州現為湖北省管轄。正是由於蘇東坡曾在這里工作和生活過,才給湖北留下了千年不衰的風味小吃——東坡餅。
當年,蘇東坡居住在黃州黃岡赤壁睡仙亭。在亭子的北邊,有一個安國寺,寺里有一位年長的和尚,常與蘇東坡弈棋賦詩,兩人結為至交。蘇東坡喜歡吃油酥食品,和尚就以精緻的千層油酥餅款待他。時間長了,出於對蘇東坡的敬仰,就把他喜歡吃的「千層油酥餅」,稱為「東坡餅」。
東坡豆腐
蘇東坡在飲食喜好上除了豬肉之外,就是豆腐了。他還曾為豆腐寫下「煮豆為乳脂為酥」的詩句,以精練的語言把製作豆腐形象化,用准確的字眼道出豆腐「為乳」、「為酥」,為食品之精粹。
東坡豆腐的製作方法,曾被南宋錢塘人林洪記入《山家清供》一書。以黃州豆腐為主料,將豆腐放入麵粉、雞蛋、鹽等製成的糊中掛糊,再放入五成熱的油鍋里炸制後,撈出瀝油;鍋內放底油、筍片、香菇和調味料,最後放入瀝過油的豆腐,煮至入味,出鍋即成
❺ 「早餐是天食,午餐是人食,晚餐是鬼食。」這句話出自哪裡呢,是佛經或者是某位名人之言呢
這句話不是名人所言,應該是俗語,或流行語,是老百姓的總結。
❻ 中國歷史上的名人數不勝數,但是滴酒不沾的名人有哪些呢
在外國歷史上,有丘吉爾、愛迪生、里根、蕭伯納等人;
在中國歷史上也有很多,例如郭沫若、齊白石、孫犁、冰心,蘇局仙。
(6)歷史名人早餐擴展閱讀:
美國前總統里根的食譜是專門設計的,即葷素輪流,一天吃葷,一天吃素,素食以牛奶、水果、麵包為主,不吃任何含蛋白質高的食物;葷食的一天,早餐和晚餐吃含蛋白質很高的食物,午餐卻吃流質素食。里根對這套食譜十分滿意,用餐後精神大為改善。
文壇壽星蕭伯納是英國傑出的戲劇家,獲得過諾貝爾文學資獎金,活了94歲,被人們冠以「布衣素食秀才」的雅號。肖伯納一生從不吸煙酗酒,他很注重食品的多樣化,做到粗細糧搭配,不挑食、偏食,食物以清淡為主。他的飲食通常是可可菜,黑麵包,以蔬菜為主,很少進食高脂肪食物。
文壇壽星蘇局仙百歲有十,仍筆耕不停,思維敏捷,他說:「人應該遵循自然,持以樂觀,置生死於度外;人要始終保持良好的心境,愉快是長壽的重要因素,不為小事而生氣,萬事都要想得開,才能長壽。」他每天繞八仙桌行走千步,飲食以蔬菜為主,適量雞肉魚肉。
著名作家孫犁生活有規律,勤於讀書,喜愛花鳥蟲魚,書法養生,飲食更為普通,清晨吃玉米粥或稀飯一碗,饅頭一個,佐以醬菜,中午多是面條,晚飯又是稀飯或玉米粥。午飯,晚飯吃炒菜多是豆角,菜里有時加點瘦肉絲,主食除饅頭外,也吃烙餅、包子。
當代文壇巨星郭沫若享年86歲,這是與他良好的飲食習慣分不開的。他在飲食上一向很儉朴,沒有任何特殊要求。最大特點是不忌口、不偏食,郭老是四川人,喜愛辣味,但為調配飲食,避免五味過偏,他也常食北京風味菜。他不但喜歡名菜,也喜歡家庭小菜,並常食粗雜糧。烹調要精,以素菜為主,適當吃葷。
著名作家冰心健康長壽的原因之一就是飲食生活有規律,她每天7點鍾吃早飯,喝一碗奶,加上少許咖啡和蜂蜜,小半碗稀飯和一個雞蛋的蛋白,每頓飯吃一根香焦,中飯、晚飯總是半碗米飯,吃一點肉或魚、豆腐,各種帶纖維的蔬菜和幾匙湯,睡前喝一碗牛奶。
❼ 哪些美食名人愛吃
1 東坡肉,杭州名菜,用豬肉燉制而成。
相傳為北宋詩人蘇東坡(四川眉山人)所創制。東坡肉的最早發源地,是湖北黃岡。1080年蘇東坡謫居黃岡,因當地豬多肉賤,才想出這種吃肉的方法。
宋代人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記載:「東坡性喜嗜豬,在黃岡時,嘗戲作《食豬肉詩》雲:『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後來,1085年蘇東坡從黃州復出,經常州、登州任上返回都城開封,在朝廷里任職,沒過多久,受排擠,1089年要求調往杭州任太守,這才將黃州燒肉的經驗發展成東坡肉這道菜餚。作為漢族佳餚,後流行於江浙。「東坡肉」最早在徐州創制,《徐州古今名饌》記載,蘇軾任徐州知州時,黃河決口,蘇軾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築堤保城。徐州人民殺豬宰羊,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便指點家人燒成紅燒肉回贈給老百姓,百姓食後,都覺得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便稱之為「回贈肉」。蘇軾貶謫黃州時,作有煮肉歌:「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人們開始競相仿製,並戲稱為「東坡肉」。蘇軾二任杭州知州時,因疏浚西湖有功。大家抬酒擔肉給他拜年,蘇軾便命將豬肉和酒燒好後給民工吃,家人誤聽為黃酒和豬肉同燒,大家吃後反而覺得更加酥香味美。「東坡肉」美名便慢慢傳遍全國。 蘇軾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大文學家。他不但對詩文、書法造詣很深,而且堪稱我國古代美食家,對烹調菜餚亦很有研究,尤其擅長製作紅燒肉。
2 清朝皇帝和南京人一樣——喜歡吃鴨子,每頓御膳里總少不了鴨子。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七月初七「七巧節」,乾隆早膳里便有酒燉鴨子、托湯鴨子、清蒸鴨子。
乾隆喜歡吃鴨子還吃出了一道名菜「乾菜鴨子」,據一大飯店掌勺說,乾隆下江南時,聽說水鄉鴨子好吃,便生嘗鮮之意。時已近午,擔心乾隆怪罪,廚子趕時間,連鴨毛都未拔干凈,這怎麼辦是好。這廚子也會忽悠,順手撒了把黑乾菜和光鴨一起下鍋,以掩鴨毛。誰想平時吃慣了宮廷味的乾隆,換個口兒感覺新鮮,大贊味道鮮美。因為皇帝都愛吃,一道名菜就這么出來了。這個傳說並不可信,很可能是飯店編出來的胡話,但卻說明了乾隆喜歡吃鴨子的事情。
再如,慈禧太後的日常御膳譜里有燜蒸鴨子、清燉鴨子、烤鴨,鴨舌、鴨掌、鴨肫、鴨肝、鴨腸,她都愛吃。
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抄一張「宣統四年二月糙卷單」,時溥儀僅7歲,早膳卻近30道菜,其中有三鮮鴨子、鴨條熘海參、鴨丁熘葛仙米。
因為慈禧喜歡吃鴨子,還有人因此交了好運。清末名太監小德張便是其中之一。小德張能成為慈禧面前的紅人,可以查到的原因是他擅做一道慈禧喜歡吃的菜——燴鴨條。
慈禧的一大嗜好是吃花、浴花。清宮醫案表明,愛美如命的慈禧太後是一個最能「消費」鮮花的人。曾經在慈禧身邊做過貼身女官的美籍華人德齡曾寫過一本《清宮二年記》,其中寫道:「她(慈禧)像普通人一樣,愛著各種生物,像花草、樹木、狗、馬等都是她所喜歡的。」
3 年羹堯大將軍
《清稗類鈔》里的材料,說的是大名鼎鼎的年羹堯大將軍,被雍正皇帝處理後,家勢破敗,那些姬妾也樹倒猢猻散,嫁入尋常百姓家。其中一位侍姬嫁給了杭州的一位窮秀才,婚後不久,侍姬跟她的現任丈夫透露:她是年大將軍的掌廚者之一。
而且有趣的是,她只給年羹堯將軍做一樣菜,那就是小炒肉,其他的完全不過問,就靠著這一樣菜在年府拿高薪。具體情形就是:年羹堯每天的菜單,必定要提前一天交給掌廚的。如果是「小炒肉」,必定要讓將軍府的人忙上半天,但是,年將軍每個月只吃一兩次小炒肉,「若點小炒肉,則須忙半日,惟月僅遇一兩次。」這位「小炒肉專業廚師」每個月也只干一兩次活。
4
清代的美食家,李漁的《閑情偶寄》飲饌篇則有種清淡、自然、講究悲憫的飲食觀,現代很多提倡清淡飲食和動物保護主義的人應該很看得進去。因為李漁總覺得「肉食者鄙」,「膾不如肉,肉不如蔬」,所以食物是越脫離了復雜的烹飪程序越好,口味也是越本味越好,所以當下的那些美國式健康沙拉館大可以把李漁的語錄用英文翻譯了貼在牆上,鼓勵大家在工作之餘不要用大魚大肉麻痹自己,而是來這樣的餐館吃一盆草樣的新鮮蔬菜做午餐。
在各種食物中,李漁又最推崇筍,其次是疑似松茸的菌菇,他也對芥辣特別感興趣,最愛吃的葷食則是蟹。這樣看來,李漁如果活到今天,應該會很熱衷於參加去日本的豪華美食旅遊團。活在現代,李漁應該會有一個更精彩的好人生,其爽也應該不在袁枚之下。
❽ 歷史上,有哪些滴酒不沾的名人
在外國歷史上,有丘吉爾、愛迪生、里根、蕭伯納等人;
在中國歷史上也有很多,例如郭沫若、齊白石、孫犁、冰心,蘇局仙。
(8)歷史名人早餐擴展閱讀:
美國前總統里根的食譜是專門設計的,即葷素輪流,一天吃葷,一天吃素,素食以牛奶、水果、麵包為主,不吃任何含蛋白質高的食物;葷食的一天,早餐和晚餐吃含蛋白質很高的食物,午餐卻吃流質素食。里根對這套食譜十分滿意,用餐後精神大為改善。
文壇壽星蕭伯納是英國傑出的戲劇家,獲得過諾貝爾文學資獎金,活了94歲,被人們冠以「布衣素食秀才」的雅號。肖伯納一生從不吸煙酗酒,他很注重食品的多樣化,做到粗細糧搭配,不挑食、偏食,食物以清淡為主。他的飲食通常是可可菜,黑麵包,以蔬菜為主,很少進食高脂肪食物。
文壇壽星蘇局仙百歲有十,仍筆耕不停,思維敏捷,他說:「人應該遵循自然,持以樂觀,置生死於度外;人要始終保持良好的心境,愉快是長壽的重要因素,不為小事而生氣,萬事都要想得開,才能長壽。」他每天繞八仙桌行走千步,飲食以蔬菜為主,適量雞肉魚肉。
著名作家孫犁生活有規律,勤於讀書,喜愛花鳥蟲魚,書法養生,飲食更為普通,清晨吃玉米粥或稀飯一碗,饅頭一個,佐以醬菜,中午多是面條,晚飯又是稀飯或玉米粥。午飯,晚飯吃炒菜多是豆角,菜里有時加點瘦肉絲,主食除饅頭外,也吃烙餅、包子。
當代文壇巨星郭沫若享年86歲,這是與他良好的飲食習慣分不開的。他在飲食上一向很儉朴,沒有任何特殊要求。最大特點是不忌口、不偏食,郭老是四川人,喜愛辣味,但為調配飲食,避免五味過偏,他也常食北京風味菜。他不但喜歡名菜,也喜歡家庭小菜,並常食粗雜糧。烹調要精,以素菜為主,適當吃葷。
著名作家冰心健康長壽的原因之一就是飲食生活有規律,她每天7點鍾吃早飯,喝一碗奶,加上少許咖啡和蜂蜜,小半碗稀飯和一個雞蛋的蛋白,每頓飯吃一根香焦,中飯、晚飯總是半碗米飯,吃一點肉或魚、豆腐,各種帶纖維的蔬菜和幾匙湯,睡前喝一碗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