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都的歷史故事有什麼
1、龜化城
傳說一:秦漢時期,成都經濟文化發達。
公元前316年,秦國吞並巴蜀。公元前311年,當時鎮守成都的張儀、司馬錯著手修築成都城牆。傳說張儀築城時屢築屢垮,後來「有大龜浮於江」,張儀根據巫師的指點,沿著龜爬行的路線築城,果然成功,所以成都又叫龜城。出自晉代干寶《搜神記》卷十三「秦惠王二十七年,使張儀築成都城,屢頹。忽有大龜浮於江,至東子城東南隅而斃。儀以問巫。巫曰:『依龜築之。』便就。故名『龜化城』」。
傳說二:張儀修築成都城牆時,最初是按照秦咸陽城來修的,但屢築屢垮,後來有大龜浮於江中,張儀受到烏龜龜背上的圖案的啟示重修設計成都的城牆,後來就沒有垮過了。
龜在我們國家傳統文化中一直是吉祥,長壽的象徵,是四靈之一,四神中的玄武也有龜的形象。雖然被某地網痞曲解了意思,不過反而暴露出某地部分網友集體性的無知,當然,故意的曲解也和個人素質掛鉤。幾千年的文化沉澱是你們所不能及的。——出自《太平御覽》卷九百三十一·鱗介部三·龜~4272~ 《華陽國志》
2、鎣華寺
相傳彭縣鎣華山有一個學佛的人,心極慈悲,乘驢行而不施鞭策。成正果後,善男信女為他立廟,號「鎣華祖師」。成都亦立了廟,在東較場附近。清末,該廟被軍隊占為兵營,哥老會眾又在外東三官堂街購地新建一廟,石柱為楹,以為奉祀。成城中學創辦時,租其殿為禮堂,至今如故,這就是現在的成都第十九中學。——出自《什邡縣志.人物》
3、花牌坊
相傳明朝朱元璋為振邦興國開科取士羅織人才。居住在成都市西門一條街上的秀才花如春上縣、府應考,均名落孫山,便灰心喪氣。一日他在茶鋪吃閑茶,見一叫化婆伸手行乞,心生憐憫之心,遂將身上僅有的五文錢送與她買饅頭。
叫化婆隨即謝過他,說,你是將相之才,可要努力考取功名。花如春受到叫化婆的激勵,便重拾書卷,日夜攻讀。
一天夜裡,他讀書睏倦在幾案上趴著睡著了,夢中見叫化婆點化他,到了京考,花如春一看試卷,試題果在《春秋》范圍內,便提筆揮就一篇恤民安國的錦綉政論類文章,深得主考官大悅,呈上朱元璋,欽點花如春狀元,並批示花如春打馬遊街,以顯示皇恩浩盪。
花如春在省親期間,深入百姓之中,了解百姓疾苦,上奏減輕賦稅徭役,勸導農耕惜民等治國安邦之策,深得朱元璋嘉許並施行之,取得非凡效績。於花如春功勞赫然,成都府尹上奏朱元璋修建一花姓牌坊,彰顯花如春。朱元璋准奏,因而得名。——出自《畢節縣志》
2. 成都歷史名人有哪些
成都歷史名人一覽
司馬相如:字長卿,小名犬子,成都人。辭賦家。代表作《子虛賦》
嚴君平:成都彭縣人。西漢著名方士,易學家,卜筮家。
何武:成都郫縣人,兩漢之交權傾天下的大臣,後為王莽所誣殺。
楊雄:字子雲,成都人。辭賦家,哲學家,語言學家。代表作《甘泉賦》《蜀王本紀》
羅裒:成都人,漢朝時的大鹽商,幾年間積資千餘萬,富甲天下。
蒲元:成都邛崍人,三國時期最著名的鑄劍大師,曾為諸葛亮在斜谷關鑄刀3000口。
杜弢:字景文,成都人,西晉大將,後為流民起義領袖,占據湘州大部。
常璩:成都崇慶縣人,《華陽國志》的作者,該著作為中國歷史地理學的鼻祖。
袁天罡:唐初益州成都人,是與李淳風齊名的初唐兩大方士之一、天文學家、陰陽術數家。代表作為《推背圖》、《六壬課》、《五行相書》、《稱骨論命》,對後代易學影響深遠。
歐陽炯:五代十國時後蜀成都人,婉約詞花間派的代表詞人和集大成者,著有《花間集》、《花間集序》
房縱真:成都人,前蜀大畫家。
李升:成都人,五代時大畫家,人稱小李將軍。
黃筌:成都人,五代時大畫家,尤善花鳥。
黃居采、阮知海:成都人,五代畫家。
彭曉:成都灌縣人,後蜀化學家、易學家,煉丹家,養生家。
王小波:成都青城人,農民領袖。
李順:成都青城人,和王小波一夥的農民領袖。
范鎮、范沖:成都華陽人,北宋文學家。
王眭:成都華陽人,北宋大官*僚,文學家。
鄧綰:成都雙流縣人,北宋王安石變法的重要支持者。
張唐英、張商英:兄弟二人為成都新津縣人,北宋大官,文學家。
范祖禹:華陽人(華陽即成都),范鎮的兒子,史學家,《資治通鑒》的主編之一,編《唐鑒》。
宇文虛中:華陽人,靖康之後南宋的降金官吏,金朝著名漢官。
黃休復:成都人,南宋大畫家。
費著:成都華陽人,元朝史學家。編有大量史著,後調任重慶府總管。
楊廷和:成都新都縣人,明朝大官,文學家。
楊慎:號升庵,成都新都人,著名學者文學人,狀元。《三國演義》那首「滾滾長江東逝水」詞的作者。
日章:成都人,明朝著名僧人畫家。
何卿:成都人,明嘉靖年間抗倭英雄。
費密:成都人,清初思想家。
岳鍾琪:成都人,清朝將領,康雍乾三朝元老。鎮壓西北西南少數民族有大功,鎮壓噶爾丹叛亂、莎羅奔叛亂。被封為寧遠大將軍,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川陝總督,四川提督,首施「攤丁入謀」,多智略,死封威信公。
魏長生:成都金堂人,乾隆年間著名戲子,演技出眾,在北京名重一時。
楊遇春:成都崇慶人,清朝將領,為福康安部下。
謝朝恩:成都人,鴉*片戰爭時著名抗英將領,在一次海戰中中炮。
黃吉安、肖楷成:成都人,清末著名劇作家。
劉咸榮:成都雙流縣人,清末學者。
吳虞:成都新繁人,近代著名進步學者,五四時期旗幟性人物。
尹昌衡:成都彭縣人,殺趙爾豐。
陳洪範、劉文輝、劉湘:成都大邑人,重要軍閥。
彭家珍:成都金堂人,同*盟會軍*事部長,辛亥革命烈士。
李劼人:成都人,《死水微瀾》作者。
在世的成都著名文人還有巴金、流沙河,余傑......
還有很多名女人,如卓文君等,卓文君,成都臨邛人。
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主任)
中國第一個女子國際象棋特級大師--劉適蘭
中國著名女子圍棋國手--孔祥明(當年下遍日本無對手,被譽為世界女子第一)
中國女排三連冠隊長--張蓉芳(比當替補的朱玲強多了吧)
著名小提琴家,梅紐因的關門弟子--胡坤
世界新華商的代表,加籍中國人--王輝耀
著名女作家--韓素音(你去看看她的自傳《無鳥的夏天》怎樣寫成渝兩地)
與李大釗一起創辦少年中,國學會,後又介紹毛.澤.東入會的王光祈先生
毛澤東的秘書田家英--新繁人
著名文學家--艾蕪 他的墓在新都桂湖,他實際是新繁人。
《中國書法》總編 著名書法家--劉正成
原中聯部部長--李一氓
楊尚昆,潼南縣雙江鎮人。
聶榮政,江津人。
劉伯承,開縣人,在世的時候開縣一直屬於四川萬縣,逝世多年後,重慶直轄,才並入數百公里外的開縣。
3. 四川作為天府之國,從古至今都發生了哪些有趣的歷史故事
四川作為天府之國來
稱為「自天府之國」乃是因為天府原是一個官職,主要掌管人間珍寶。後來,秦朝時蜀郡「省長」李冰及子二郎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後,有了成都平原的富庶,「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糧食供給基地和賦稅的主要來源,再加上盆地在冷兵器時代具有易守難攻的特殊戰略地位,因而避免了歷史上很多次戰爭的破壞,得到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
歷史上許多有眼光的戰略家,如張良、諸葛亮等都把四川當作可以立國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關中發生戰亂時,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選列四川成都避亂。六十多年前的抗日戰爭,蔣介石更是應了一句讖語「勝不離川,敗不離灣」。雖然國共合作的武裝力量打敗了日本侵略軍,但得勝的國民黨政府卻在最後敗逃於台灣,人算不如天算。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這是歷史上名篇《隆中對》中的名句,作者諸葛亮之所以協助河北人劉備得以稱帝,恐怕也與讖語「勝不離川」相關吧。三國時候,劉備率一支打打逃逃的烏合之眾,卻能夠保全實力,在蜀地三分天下,莫不與四川這個獨特的地理位置有關。
4. 四川的歷史故事
(一)
在長達八年的抗戰中,四川共有350萬人出川抗戰,佔全國同期實征1405萬餘人的五分之—還強,他們大部分都是隸屬於川軍,所有的武器裝備都算是國軍中最差的之一,但是他們都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上前線。
川軍將領楊森說「我們過去打內戰,對不起國家民族,是極其恥辱的。今天的抗日戰爭是保土衛國,流血犧牲,這是我們軍人應盡的天職,我們川軍決不能辜負父老鄉親的期望,要灑盡熱血,為國爭光」。
軍閥劉湘抱病出戰,病死客鄉,卻在臨終不忘勉勵同袍「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時任川軍122師師長王銘章說「 此次出川抗日,不成功便成仁」,在台兒庄戰役中王銘章壯烈殉國。
川軍145師師長饒國華「我此去,為國而戰,義無反顧,我萬死不辭」,在彈盡糧絕被日寇包圍的情況下自戕殉國、慷慨成仁。以上僅是列舉的一部分在抗戰中的川軍將領,更多的是默默無聞在前線奮戰的士兵,可以這樣說在日寇曾侵佔的每一塊中國土地上都留有川軍將士的鮮血。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將領在抗日戰爭之前基本上都經歷過軍閥混戰,但是與民國政府卻未曾發生過戰爭而是和平易幟,在對紅軍的多次圍剿也基本以失敗告終,所以也有人戲稱川軍是「內戰外行,外戰內行」。
(二)
在宋朝末年,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但是在釣魚城卻折戟成沙,蒙哥也在此戰死,當然最後付出的代價也是慘痛的,四川在被佔領之後被蒙古鐵騎屠殺,人口由原來的1920萬銳減到82.5萬,這也是後來為什麼會有湖廣填四川的說法。
「秦並巴蜀,得地廣國,取財繕兵,終席捲八荒,一匡天下。 唐時玄、德、僖三宗避亂入蜀後再圖恢復中原。日軍侵華,國民西遷,蔣曰:誠失關內十五省,西南不失,抗戰可勝。
川民供賦,納糧八千萬石,淚送川兵三百萬奔赴沙場血戰! 觀青史,川人從未負國」
(三)
70年前,沙坪壩磁器口古鎮水碼頭有一王姓屠夫每天把賣肉剩下的雜碎,以低價處理。王的媳婦張氏覺得可惜,於是當街起賣雜碎湯的小攤,用豬頭肉、豬骨加豌豆熬成湯,加入豬肺葉、肥腸,放入老薑、花椒、料酒用小火煨制,味道特別好。
在一個偶然機會,張氏在雜碎湯里直接放入鮮生豬血旺,發現血旺越煮越嫩,味道更鮮。這道菜是將生血旺現燙現吃,遂取名毛血旺。
(四)
很不幸,當歷史的車輪進入17世紀中葉的時候,她被一個亂世梟雄盯上了,這個人就是張獻忠。
張獻忠入四川,是習慣於在沉默中自在自為,獨善其身的四川人的巨大災難。震驚世界的張獻中屠川事件,幾乎從根本上徹底摧毀了四川的文化與生產力。
尤其是對四萬貢生——中國文明與文化傳承者的屠殺,給後人留下了可以從多種角度理解的空白——從此再無四川人。
公元1646年深秋,已被多年戰亂摧毀的四川以及成都經濟,已經無力承擔張獻忠大順政權及近60萬軍隊的生存,再加上周邊明朝軍隊正從多處逼近,張獻忠決定放棄四川,打回陝西老家。張獻忠臨走之前,趁夜一把大火徹底燒毀成都,然後朝廣漢退去。
此刻,在張獻忠進攻成都時被俘,後逃脫到四川犍為起兵,成為明朝抗擊張獻忠主力將領的楊展,正在四川彭山江口的一條戰船上調兵譴將,突見成都方向濃煙沖天,大火映紅了天空,如同白晝。幾個時辰後,他得到了張獻忠撤退的消息,懾於張獻忠強大的兵力,三天後,楊展方進入成都。
此時的成都煙霧彌漫,仍有餘火在燃燒,空氣中彌漫著嗆人的焦糊味。曾經千年繁華,讓無數文人魂牽夢繞的大都會,連同城內數十萬居民,從楊展眼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記憶中繁華的街道已被殘垣斷壁淹沒,金碧輝煌,巍峨壯觀僅次於北京紫禁城的蜀王宮建築群早已灰飛煙滅。成都,被張獻忠從地球上徹底抹掉了。
(五)張獻忠與「柳蔭街」
言談間多次提到張獻忠,於是黃尚軍講了一個關於張獻忠和「柳蔭街」的故事。
話說成都錦江賓館旁,有一條年代很久遠的街道,叫做「柳蔭街」,直到20世紀90年代,還保存得相當完好。人們都知道這條街很古老,但關於張獻忠與林蔭街得名的傳說,卻少有人知道了。
相傳,張獻忠入川,行到柳蔭街這個地方時,發現一個婦女正在逃命,她帶了一大一小倆小孩,年齡稍大的被婦女背在背上,小的被婦女牽著走。小的那個孩子確實太弱,跟不上大人的腳步,被拖著不停哭鬧,婦女絲毫沒有理睬小孩的哭鬧,反而還不停地打罵。
張獻忠的手下看到這場景十分憤怒,心想,都說這蜀人心狠手辣,果然連對自己的孩子都如此,應當誅殺。於是押著老小三人來到張獻忠面前。
張獻忠問:你如此狠心對待牽著的小孩子,他肯定不是你的親骨肉吧,背上背的應該才是你的親兒子。婦女回答:大老爺啊你錯了,這小兒子是我親身的骨肉,背上背的是我大哥的骨肉。
大哥、大嫂都因戰亂而死,這是他們唯一的後代了,我孩子死了,我還能再生,可大哥的孩子死了,就斷了香火了啊。
張獻忠聽後大為感動,心想古人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看來四川人中還是有好人存在的。
於是,他便下馬走到婦女身邊說,明天我要屠城了,你是個好人,不用逃難,直接回家,你在門口插一支柳枝作為記號,我的人來了就不搜不殺。
婦女聽後馬上回家,通知周圍沒有逃走的街坊鄰居,都在自家門前插上一支柳枝。這樣一來,這條街的所有人都逃過一劫。而後,這條街興起了插柳枝的風俗,也從此更名為「柳蔭街」。
5. 成都有哪些歷史名人
太白詩仙 李 白
一代女皇 武則天
國畫大師 張大千
千載名女 卓文君
一代文豪 郭沫若
天文學家 落下閎
治水川祖 李 冰
官學始祖 文 翁
浣花才女 薛 濤
芙蓉花神 花蕊夫人
東坡居士 蘇 軾
吟鳳求凰 司馬相如
文字先驅 吳玉章
文學巨匠 巴 金
中國軍神 劉伯承
卧龍先生 諸葛亮
漢昭烈帝 劉 備
前蜀君王 王 建
文武全才 陳 毅
兩彈元勛 鄧稼先
草堂詩聖 杜 甫
鐵甲元帥 朱 德
開國將帥 張愛萍
戎馬上將 羅瑞卿
潁濱遺老 蘇 轍
南行作家 艾 蕪
民族戰士 沙 汀
老泉夫子 蘇 洵
特級英雄 黃繼光
一代船王 盧作孚
!南宋大數學家秦九韶
秦九韶(公元1202-1261),字道古,安岳人。秦九韶與李冶、楊輝、朱世傑並稱宋元數學四大家。其父秦季棲,進士出身,官至上部郎中、秘書少監。 秦九韶聰敏勤學。宋紹定四年(1231),秦九韶考中進士,先後擔任縣尉、通判、參議官、州守、同農、寺丞等職。先後在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做官,1261年左右被貶至梅州(今廣東梅縣),不久死於任所。他在政務之餘,對數學進行虔心鑽研,並廣泛搜集歷學、數學、星象、音律、營造等資料,進行分析、研究。 宋淳祜四至七年(1244至1247),他在為母親守孝時,把長期積累的數學知識和研究所得加以編輯,寫成了聞名的巨著《數學九章》,並創造了「大衍求一術」。這 不僅在當時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近代數學和現代電子計算設計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被稱為「中國剩餘定理」。他所論的「正負開方術」,被稱為「秦九韶程序」。現在,世界各國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數學課程,幾乎都接觸到他的定理、定律和解題原則。秦九韶在數學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英國數學家取得的成果要早800多年。
秦九韶安岳修建的秦九韶紀念館,恢宏壯觀,雄偉氣派。
2 陳摶「普州崇龕(在今潼南縣境)人」(871~989年)為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學者。字圖南,自號「扶搖子」,賜號「希夷先生」。他繼承漢代以來的象數學傳統,並把黃老清靜無為思想、道教修煉方術和儒家修養、佛教禪觀會歸一流,對宋代理學有較大影響。後人稱其為「陳摶老祖」、「睡仙」等。
6. 成都歷史文化名人
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號卧龍,琅邪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漢族,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軍事家。蜀漢丞相。謚曰忠武侯。
躬耕南陽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弟在隆中務農。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不以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韜相信他的才幹。人稱「卧龍」。他與當時的荊州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聽到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醜女,頭發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諸葛亮應許這頭親事,立即迎娶她。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里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隆中對
當時,劉備依附於劉表,屯兵新野。後來在一次拜訪司馬徽時聽過他說:「儒生俗士,三顧茅廬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能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才是俊傑。此時只有伏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後又受徐庶推薦,想徐庶帶他來引見,但徐庶卻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將軍宜屈尊以相訪。)」
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一說三次都見到了),劉備便叫其他人避開,對諸葛亮提問道:「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現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權。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智慧、謀略短小、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不過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 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即說明了此奪取二州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以後便被稱為隆中對(隆中一地仍有爭議,一說草廬對),而劉備聽後更加大贊,於是諸葛亮開始仕於劉備)。劉備常常和他議論,關系也日漸親密。關羽、張飛等都大感不悅,劉備向他們解釋道:「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般,希望你們不要再說了。)」關羽、張飛等便不再抱怨。
過江作說
當時,因劉琦後母影響,劉表對劉琦漸漸不悅。劉琦數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但諸葛亮每每推辭,劉琦便在一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的辦法令諸葛亮說出解決辦法,諸葛亮便反問劉琦:「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見到春秋時期申生在內而有危險,但重耳在外卻可得安嗎?)」劉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黃祖被孫軍殺害,劉琦便上薦為江夏太守。
208年8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位,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劉備在樊城知道後,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坂追上劉軍,徐庶之母被曹操軍隊捉住,徐庶只好投降曹操。劉備到達夏口,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並向劉備建議向孫權求救,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說,諸葛亮便和魯肅結為朋友。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果能以吳、越的大民眾與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認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向北方稱臣呢!「北面」在這里有雙重含義:其一是曹操當時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見面時,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孫權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何解不投降。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斗。諸葛亮最後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後肯定地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十分高興,後又受到魯肅、周瑜的游說,決定聯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諸葛亮便隨軍回到劉備處。11月,曹操在赤壁大敗,回師北還。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戰後,於12月劉備平定荊南四郡,任免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住於臨烝,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211年,益州牧劉璋派法正請劉備助攻張魯。諸葛亮便與關羽、張飛等鎮守荊州。至下年12月,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諸葛亮便與張飛、趙雲等入蜀助陣,留關羽負責荊州防務,分兵平定各郡縣,與劉備一起圍成都。至214年,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
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並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每每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如漢中之戰就替劉備提供資援。220年,曹丕篡漢自立。221年,群臣聽到漢獻帝被害的消息,勸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游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於是劉備才答應,任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同年張飛逝世,諸葛亮領司隸校尉一職。
託孤
222年8月,白帝託孤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逝去,否則必能阻止劉備東征之舉。至223年2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諸葛亮涕泣的說:「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和其他兒子視諸葛亮為父。
延至4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大敗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兵,而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
南征
直至225年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語:不毛為今天緬甸北境八莫)討伐雍闓、孟獲,諸葛亮採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詳見諸葛亮南征)。蜀漢在南中安定並獲得一定兵源補充後,經過長期積累,有了北伐的基礎。
北伐
六齣祁山
1、建興六年(228)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穀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甘肅西和縣西北)。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張郃出拒,大破馬謖於街亭。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228)冬,諸葛亮出散關(陝西寶雞市西南)圍陳倉(寶雞市東),糧盡而退還漢中。魏將王雙來追,被斬。
3、建興七年(229)春,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甘肅省西和縣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興八年(230)秋,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陝西省安康縣西北),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於城固(陝西省城固縣東)、赤坂(陝西省洋縣東二十里)。時大雨三十餘地,魏軍撤退。同年(230),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瑤)、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南安郡內,當在甘肅省武山西南一帶)。
5、建興九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始以木牛運。時曹真病重,司馬懿都督關中諸將出拒。諸葛亮割麥於上邽(甘肅省天水縣)。司馬懿追亮至鹵城(天水市與甘谷之間),掘營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五月,司馬懿與諸葛亮交兵,魏延等將斬獲敵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六月,李嚴因運糧不濟呼亮還。張郃追亮退兵至木門,中箭身亡。此為二出祁山。
6、建興十二年(234)二月,諸葛亮率大軍出斜穀道,據武功五丈原(陝西省岐山南),屯田於渭濱。司馬懿據守不出。八月,諸葛亮卒於五丈原。楊儀等率軍還,有「死諸葛走生仲達」事。
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兩次。第四次用兵是防守,蜀魏並未交戰。
[編輯本段]【諸葛亮年表】
公元 年齡 生平及事跡
光和4年 181年 1歲 公元一八一年農歷四月十四日諸葛亮誕生於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
中平6年 189年 9歲 諸葛亮生母章氏去世。
初平3年 192年 12歲 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去世。
興平元年 194年 14歲 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玄收養,其兄諸葛瑾同繼母赴江東。
興平2年 195年 15歲 諸葛亮叔父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隨叔父赴豫章(現南昌)。
建安2年 197年 17歲 諸葛玄病故。諸葛亮和弟妹移居南陽。
建安4年 199年 19歲 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水鏡先生司馬徽。
建安12年 207年 27歲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隆中對」。隨即出山輔助劉備。
建安13年 208年 28歲 諸葛亮出使東吳,說服吳主孫權抗曹。
建安14年 209年 29歲 諸葛亮任軍師中郎將。
建安16年 211年 31歲 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
建安19年 214年 34歲 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分兵與劉備會師。劉備攻佔成都,諸葛亮任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建安20年 215年 35歲 諸葛亮整頓巴蜀內政。
建安23年 218年 38歲 諸葛亮留守巴蜀,供應在漢中作戰的劉備。
蜀章武元年 221年 41歲 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或蜀。諸葛亮任丞相。
蜀建興元年 223年 43歲 劉備兵敗白帝城,永安託孤於諸葛亮。劉備死,劉禪即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
蜀建興2年 224年 44歲 諸葛亮調整巴蜀內政。
蜀建興3年 225 年 45歲 諸葛亮率軍南征,平定南蠻。
蜀建興5年 227年 47歲 諸葛亮上《出師表》,屯兵漢中,即日北伐。
蜀建興6年 228年 48歲 北伐失街亭,諸葛亮斬馬謖,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蜀建興7年 229年 49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復丞相職位。
蜀建興8年 230年 50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興9年 231年 51歲 諸葛亮北伐攻祁山,大敗魏軍,在木門伏殺魏名將張郃。
蜀建興11年 233年 53歲 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閣,屯集糧食。
蜀建興12年 234年 54歲 諸葛亮於再次北伐,因積勞成疾病故五丈
7. 成都歷史上的名人有哪些
卓文君 西漢 西漢才女
揚雄 西漢 西漢辭賦家、哲學家、語言學家
嚴君平 西漢 西漢道家學者,思想家
常璩 東晉 東晉史學家
楊玉環 唐朝 後人評價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薛濤 唐朝 唐朝才女,詩人
袁天罡 唐朝 星象學家、相士、道士、風水大師、預言家
花蕊夫人 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詩人,才女
歐陽炯 五代後蜀 五代後蜀詞人
黃筌 五代西蜀 五代西蜀畫家
王珪 北宋 北宋名臣,宰相。封歧國公
魏了翁 南宋 南宋學者,慶元五年進士。官至端明殿學士
圓悟克勤 宋代 宋代高僧
8. 成都都有那些歷史名人啊
成都名人
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前117)西漢辭賦家。字長卿,小名犬子。成都人。景帝時為武騎常侍。曾為梁孝王門客,與鄒陽、枚乘、嚴忌等辭賦家交遊。所作《子虛賦》、《上林賦》,為武帝所賞,拜為中郎將,奉命出使西南有功,後為孝文園令。病卒於家。作品還有散文《喻巴蜀檄》、《難蜀父老》、《凡將篇》,明人輯有《司馬文園集》。
揚雄
【揚雄】(前53~18)西漢辭賦家、哲學家、語言學家。字子雲。成都人。自幼深愛屈原、司馬相如之賦。他的《甘泉》、《羽獵》、《長林》、《河東》四賦系諷成帝廣宮室、溺游獵而作,大體依仿《子虛》、《上林》而具諷諭之義。另有《蜀都賦》與《逐貧賦》等作,前者為現存最早的以都邑為題材的作品,後者自述家貧之狀、安貧之志,在漢賦中均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晚年著有《法言》、《太玄》、《方言》等。
常璩
【常璩】(?~361)東晉史學家。字道將。成都崇州人。出生世家大族,且治學藝,擅文辭。少年時,遍讀先世遺書,頗負才名。成漢李期、李勢時,任史官,曾依據官方文獻資料,撰《梁益二州地誌》、《巴漢志》、《蜀志》、《南中志》等書多種。成漢滅亡後,桓溫在成都招攬賢才,常璩被授予參軍職位,隨即到東晉都城建康(今南京市),在收藏保管檔案圖書的秘閣任職。他鑒於史籍中記述西南地區社會歷史的著作較少,且東晉朝廷重中原故族,歧視蜀人,遂廣泛搜集資料,結合自身見聞,寫成《華陽國志》,因資料新穎可靠,敘述得法,文詞典雅,而成為名聞中外、影響深遠的史學巨著,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以"志"為名的地方誌專著。
薛濤
【薛濤】(768~831)唐代女詩人。字洪度。祖籍長安,幼年隨父入蜀,後為樂妓。自幼才華過人,能書善詩,與當時的詩人元稹、白居易、劉禹錫均有唱和。有詩集,已佚。後人輯有《薛濤詩》行世。她身世凄涼,悲憤終生,後人緬懷她,同情她的不幸,就在她家舊址蓋起了一些亭台樓閣,稱"望江樓"。
歐陽炯
【歐陽炯】(896~971)五代後蜀詞人。成都市雙流人。前蜀王衍時任中書舍人,後又仕孟蜀。其詞現存40餘首,見於《花間集》、《尊前集》等書。所作《花間集序》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一定影響。
黃筌
【黃筌】(903~965)宋初畫家。字要叔。成都人。少時即以繪畫得名,尤善畫鳥,與江南徐熙並稱"黃徐","黃家富貴,徐熙野逸",可看出兩人畫風之不同,從而形成五代花鳥兩大派別。黃筌在前、後蜀官至檢校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入宋,任太子左贊善大夫。除花鳥以外,還擅長人物、山水、墨竹、龍水等畫。其子黃居采承繼父親畫風,尤擅花鳥畫,存世作品有《山鷓棘雀圖》,其畫形象逼真,富麗堂皇,故在宋初的翰林圖畫院中,黃氏父子的畫風具有代表性和權威性,並以他們的體製作為優劣取捨的標准。
王郒
【王郒】(1019~1087)北宋大臣、學者。字禹王。成都市雙流人。進士出身,通判揚州,召直集賢院,進為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英宗時,兼端明殿學士。神宗時,遷學士承旨。熙寧三年(1070)拜參知政事。九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元豐五年(1082)拜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自參知政事至宰相,無所建樹,唯忌神宗用司馬光。善文章,朝廷大典多出其手。著有《華陽集》。
吳縝
【吳縝】生卒年待考。北宋史學家。字廷珍。成都人。曾知蜀州(今崇慶縣)。著有《新唐書糾謬》、《五代史纂謬》。其《新唐書糾謬》20卷,對《新唐書》指證錯誤多達400餘條,在中國史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費著
【費著】生卒年待考。元代史學家。成都市雙流人。進士出身,授國子助教,曾任漢中廉訪使,後調重慶府任總管。著有《民族譜》、《器物譜》、《楮幣譜》、《歲華紀麗譜》、《成都志》等。
楊慎
【楊慎】(1488~1559)明代學者。字用修,號升庵,明朝大臣楊廷和之子。成都市新都人。正德狀元,翰林院修撰。嘉靖三年(1524)因議"大禮"被貶雲南。其著述頗豐,有《升庵集》、《全蜀藝文志》、《陶情樂府》等,另有許多詩作流傳於世。
謝朝恩
【謝朝恩】(?~1841)清朝將領。成都人。道光十四年(1834),任江蘇狼山鎮總兵,後從總督伊裡布駐防鎮海。1841年,英軍進犯鎮海,謝帶兵英勇反擊,但因據守城外的提督餘步雲不戰而逃,遂失利,中炮犧牲。
卓秉恬
【卓秉恬】(1781~1855)清朝大臣。字靜遠,一字海帆。成都市雙流人。嘉慶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曾任山東道監察御史,內閣大學士,兵部、戶部、吏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要職。任職長達50餘年,在整頓吏治、水利建設、培育人才、改良政治等方面有不少建樹。1840年任內閣大學士、兵部尚書,時值鴉片戰爭開始,上疏要求嚴禁鴉片。1855年卒於任內,清廷贈太子太保銜。
伍肇齡
【伍肇齡】(1826~1915)教育家。字崧生。成都市大邑人。道光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後授編修、侍講及侍講學士。長期從教,先後主講邛州書院、成都錦江書院和尊經書院,任山長多年,培育了不少人才,有"天下翰林皆後輩,蜀中名士半門生"之譽。工書法,善詩文。著有《石堂藏書》、《石堂詩鈔》等,並與董貽清等合修《直隸綿竹志》。
張慎儀
【張慎儀】(1846~1921)語言文字學家。成都人。著有《續方言新校補》、《方言別錄》、《蜀方言》等,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周達三
【周達三】(1856~1922)版本目錄學家。名永德,字達三。成都人。其祖與父經營書鋪,先後開有尚友堂、九思堂,後不幸毀於火,家道中落。遂在其父學徒王述齋的書鋪習商,苦鑽版本目錄學,得名師繆荃蓀指點,學識大進。後受王述齋之託,主持業務,歷時50餘年,以其經營有方,聞名全川。先後得張之洞資助校刻許慎《說文解字》、代吳棠刻《韓詩外傳》、《杜詩鏡銓》。校書100餘種,在版本目錄學上有較高造詣。晚年任成都總商會會長及公斷處處長。謝世後,廖季平撰《周達三先生墓誌銘》。
吳虞
【吳虞】(1872~1949)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之一。原名姬傳、永寬,字又陵。成都市新都人。早年入成都尊經書院學習經學,戊戌變法後,轉而學習西方社會政治學說,為"成都言新學之最先者"。1905年曾赴日本就讀於東京法政大學,1907年回國後,先後在四川公立法政專門學校、北京大學、四川大學任教。曾任《西成報》等報紙主編。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他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家族制度為專制主義之根據論》、《吃人與禮教》等文章,猛烈抨擊封建舊文化、舊禮教,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被稱為"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是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1933年去職退隱。著有《吳虞文錄》、《秋水集》,編有《蜀十五家詞》、《國文撰錄》、《宋元學案粹語》等書。
昌圓
【昌圓】(1879~1943)高僧。俗姓伍,法號道靜。成都市郫縣人。1899年於郫縣金龍寺披剃落發。1910年任金龍寺住持。1916、1927年兩度任郫縣佛教協會會長。倡議成立郫縣佛學社、覺覺佛學社,創辦成都愛道學校、成都地藏庵尼學校、溫江愛道學校等。1930年任四川省佛教協會常務委員,次年到南京參謁太虛法師,被舉薦任全國佛教協會副會長。1936年任四川省佛教協會會長,同年9月創辦四川佛學院。初宗"華嚴"、"彌陀",晚年專修"凈土",持戒精嚴,得戒弟子7000餘人,為蜀中之冠。
彭家珍
【彭家珍】(1887~1912)辛亥革命烈士。字席儒。成都市金堂人。青年時畢業於成都陸軍武備學堂,後去日本考察軍事,參加同盟會,曾任京津同盟會軍事部長。1912年,在北京炸死清宗社黨首領良弼時受傷犧牲。民國成立時,南京臨時政府追贈為陸軍大將軍。
藍田
【藍田】(1888~1966)鐵路工程技術專家。字子玉。成都市郫縣人。1916年畢業於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土木工程系,長期從事鐵路路線勘測工作,曾任鐵道部第二設計院副總工程師。在成渝、寶成、成昆等鐵路勘測設計中,提出了重大的改線方案和較好的選線方案,為國家節約了大量投資。曾被評為西南鐵路一等勞動模範和全國鐵路勞動模範,並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王光祈
【王光祈】(1891~1936)音樂家。字調琪,號若愚。成都市溫江人。1927年考入柏林大學專攻音樂。1932年任波恩大學講師,並獲該校音樂博士學位,成為我國最早在歐洲為祖國爭得榮譽的音樂家。著有音樂論著多篇,在整理中國古代音樂史料和介紹西洋音樂知識方面頗有貢獻。《東西樂制之研究》、《東方民族之音樂》等著作,為我國比較音樂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李郔人
【李郔人】(1891~1962)作家、翻譯家。原名家祥,筆名老懶、菱樂、懶心、抄公、雲雲等。成都人。早年畢業於四川高等學堂分設中學堂,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學習法文和文學。1949年前歷任《四川群報》、《川報》、《星期日》周刊、巴黎《華工旬刊》等報刊主筆、主編,以及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都分會常務理事等職。1949年後,歷任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政協副主席、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委員、成都市副市長、西南文學工作者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四川分會副主席、四川省文聯副主席及中國文聯委員等職。一生主要從事文學創作與法國文學作品翻譯、報刊編輯、文學教學等工作,著有長篇小說《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大波》和《天魔舞》,中篇小說《夢痕》、《同情》等,譯著有莫泊桑的《人心》、都德的《小東西》、福樓拜的《馬丹波娃利》等10餘種。
王良
【王良】(1891~1985)防癆及生物製品專家。字眉白。成都人。1912年畢業於越南河內醫學院。1931年赴法國巴黎巴斯德研究院,在卡介苗發明者卡爾美和介林的指導下從事研究工作。1933年首先將卡介苗引進中國接種嬰兒,次年在重慶籌建了中國第一個卡介苗實驗室。1949年後,歷任西南卡介苗製造研究所所長,衛生部成都生物製品研究所副所長兼卡介苗室主任,中國防癆協會四川分會名譽理事長,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一生為卡介苗的研究和我國防癆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是中國卡介苗防癆的創始人之一。撰有《卡介苗之培養及製造》等論著20餘篇。
李家鈺
【李家鈺】(1892~1944)抗日烈士。字其相。成都市蒲江人。歷任川軍第一師師長、四川邊防軍總司令、四川"剿匪"軍第三路總指揮、川軍第104師師長、第47軍軍長等職。抗戰初期率部出川抗日,1939年冬升任國民革命軍第36集團軍總司令。1944年5月,在河南陝縣秦家坡與日軍作戰時犧牲。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舉行國葬。1984年5月,民政部追認為"在抗日戰爭中壯烈犧牲的革命烈士"。
王銘章
【王銘章】(1893~1938)抗日烈士。字之鍾。成都市新都人。歷任國民革命軍第29軍第4師師長,川軍第41軍第122師師長,第41軍代理軍長等職。1937年出川抗戰。1938年初率部參加徐州會戰,3月14日,在滕縣保衛戰中殉國。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1984年9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周太玄
【周太玄】(1895~1968)生物學家、翻譯家和社會活動家。原名周焯,號朗宣,後改名周無,號太玄。成都人。1918年與李大釗、王光祈等發起組織"少年中國學會"。次年赴法國勤工儉學,曾創辦"巴黎通信社"和《旅歐周刊》、《華工旬刊》。先後獲教育學碩士學位和理學博士學位。1930年回國後,歷任成都大學、成都師范大學、四川大學教授、理學院院長兼生物系系主任,西康經濟研究所所長、《大公報》顧問。1949年後,相繼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和西南行政委員會委員,四川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重慶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常務委員會委員、學術委員會委員,編譯局副局長、局長,中國科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1955年又兼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一級研究員。在腔腸動物尤其是對水母的研究方面有突出成就,填補了我國水母研究的空白。一生著述頗豐,重要的有《Chrysaora生活史之研究》、《動物心理學》等7部生物學專著,《古動物學》等11部譯著。
劉咸郕
【劉咸郕】(1896~1932)歷史學家。字鑒泉,號宥齋。成都市雙流人。歷任成都敬業學院哲學系主任及成都大學、四川大學教授。學術研究除史學外,還涉及經學、目錄學、文學、書法等,見解獨到,卓有成就。一生著述宏富,成書達200餘部,總名《推十書》。
李一氓
【李一氓】(1903~1990)中國共產黨高級幹部。成都彭州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參加北伐和南昌起義。1932年到中央革命根據地,任國家保衛局局長。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先後任中共陝甘省委、陝甘寧省委、陝西省委宣傳部長。抗戰爆發後,協助葉挺組建新四軍,任新四軍秘書長和東南分局秘書長。1942年後,又相繼擔任中共淮海區委副書記、中共蘇北區委副書記和行署主任等職。解放戰爭時期,先後任中共蘇北區委書記、華中分局宣傳部長、蘇皖邊區政府主席。1947年,先後任中共旅大區委副書記、財委會書記,大連大學校長等職。1949年後,先後任保衛世界和平理事會常務理事及書記、中國駐緬甸大使、國務院外事辦公室副主任、中聯部副部長、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國務院古籍整理規劃小組組長、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等職。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了貢獻。李一氓也是一位諳熟版本目錄學的學者,收藏大量珍稀古籍,俱捐獻國家。
艾蕪
【艾蕪】(1904~1992)作家。原名湯道耕。成都市新都人。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前歷任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桂林分會理事、《大公報.半月文藝》主編、重慶大學中文系教授等職。1949年後歷任中國作家協會顧問、四川省文聯名譽主席、四川省作協名譽主席等職。一生主要從事文學創作,著述頗豐,主要代表作有《南行記》、《故鄉》、《山野》、《百煉成鋼》、《高高的山上》等。
羅南輝
【羅南輝】(1908~1936)紅軍高級將領。又名羅曼、羅敏。成都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在四川長期從事地下工作。1933年春任紅33軍副軍長,1935年參加紅軍長征。同年底任紅5軍副軍長,次年10月22日在甘肅省定西縣華家嶺戰斗中壯烈犧牲。
資料來源: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大辭典—成都
9. 四川名人故事
李堯棠(1904~2005),筆名為巴金,字芾甘。漢族。祖籍浙江嘉興。光緒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月25日)生於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門正通順街。現代文學家、翻譯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中國現代文壇的巨匠。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於上海。
「巴金」這一筆名源自他在法國留學時認識的一位姓巴的同學「巴恩波」,以及這位同學自殺身亡時巴金正在翻譯的著作的作者「彼得·阿歷克塞維奇·克魯泡特金」。他把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為了他的筆名。
巴金出身於四川成都一個官僚地主家庭。父親曾在四川廣元縣做縣令,為官清正,辛亥革命後辭官歸隱。1914年母親去世。1917年父親也去世。自幼在家延師讀書。五四運動中接受民主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潮。1920年舊歷年底,祖父去世,巴金慶幸「家裡再也沒有人可以支配」他的行動了。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語專門學校(四川大學前身之一)攻讀英語,參加進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參與組織「均社」,進行反封建的宣傳活動。1922年在《時事新報·文學旬刊》發表《被虐者的哭聲》等新詩。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東南大學附中讀書,1925年夏畢業後,經常發表論文和譯文,宣傳無政府主義。1927年赴法國,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1929年在《小說月報》發表後引起強烈反響。1928年冬回國,居上海,數年之間,著作頗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陽》、《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時報》上連載著名的長篇小說「愛情三部曲」,《霧》、《雨》、《電》。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學季刊》編委。同年秋天東渡日本。次年回國,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出版「文學叢刊」、「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小叢刊」。1936年與靳以創辦《文季月刊》,同年與魯迅等人先後聯名發表《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和《文藝界同人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
抗日戰爭期間輾轉於上海、廣州、桂林、重慶,曾任《吶喊》周刊(後改名《烽火》)發行人、主編,擔任歷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別出版了長篇小說《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寫作了「抗戰三部曲」《火》。抗戰後期創作了中篇小說《憩園》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長篇小說《寒夜》。短篇小說以《神》、《鬼》為著名。抗戰勝利後主要從事翻譯、編輯和出版工作。巴金的長篇小說創作在我國現代小說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的譯著也很多。解放後,他寫了許多優美的散文,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國文代會,當選文聯常委。1950年擔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曾兩次赴朝鮮前線訪問,輯有《生活在英雄們中間》、《保衛和平的人們》兩本散文通訊集。1960年當選中國文聯副主席和中國作協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殘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報》連載散文《隨想錄》。由他倡議,1985年建立了中國現代文學館。他的著作被譯為多種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繼獲得義大利但丁國際榮譽獎、法國榮譽勛章和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名譽院士稱號。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全國文聯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