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榜頭鎮的介紹
榜頭鎮隸復屬於福建省仙制游縣,地處仙游縣東北部,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0.5℃,降水量1700毫米。榜頭鎮總面積138平方公里,本鎮戶籍人口16.8萬,常住人口24.3萬。耕地面積 2400公頃,有林地6666公頃。榜頭鎮以興化名果龍眼、橄欖、枇杷為主的果園近3萬畝。榜頭鎮是仙游縣的第一人口大鎮、經濟重鎮、歷史名鎮,現在已成為「中國古典工藝傢具之都」的主要產銷基地。2014年獲得福建首批15個小城市培育試點之一。
㈡ 莆田仙游縣榜頭鎮有哪些村
截止2019年9月,莆田仙游縣榜頭鎮下轄23個行政村,分別為:
光埔村、南溪專村、梧店村、後坑屬村、桃源村 、芹山村 、後南溪村、昆侖村、雲庄村、後庄村 、象塘村、後堡村、官舍村 、何麓村、嶺下村 、東宮村、新鄭村 、仙水村 、後坂村、度頂村 、象洋村、象山村 、洋山村。
榜頭鎮:
莆田市仙游縣下轄鎮,地處仙游縣城東北方向,東連莆田縣(城廂區)常太鎮,西靠書峰鄉,南接鯉南鎮,北承鍾山鎮,西南接壤鯉城街道,東南毗鄰蓋尾鎮,西北交界社硎鄉。
(2)榜頭象山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仙游縣:
福建省莆田市下轄縣,地處福建東南沿海中部,湄洲灣南北岸結合部,木蘭溪中、上游,位於東經118°27'-118°56',北緯25°11'-25°43'之間,縣境東接莆田市區,西接永春、德化,南連泉州市泉港區、惠安縣、南安市,北介永泰,東南瀕臨湄洲灣,挨天然良港秀嶼港,接肖厝港。
行政區劃:
截止2019年9月,下轄1個街道、12個鎮、5個鄉:鯉城街道、楓亭鎮、榜頭鎮、郊尾鎮、度尾鎮、鯉南鎮、賴店鎮、蓋尾鎮、園庄鎮、大濟鎮、龍華鎮、鍾山鎮、游洋鎮、西苑鄉、石蒼鄉、社硎鄉、書峰鄉、菜溪鄉。
㈢ 莆田市重鎮榜頭鎮:朱陽宮.洙山祠與普東宮
朱陽抄宮(民間多稱紫洋宮)同紫洋村之名皆取於朱熹別號紫陽.該處是當年朱氏一族的居所南宋朱熹也曾在此開堂講學(當時叫朱陽書社)其實在改革開放之前將近一千年的歷史里紫洋村是由現紫洋與東橋合並而成的後主要由於人口的增多地理和政治因素原紫洋村委會在受到縣委批准後又成立了東橋居委會實行區域自治並且一處重要的寺廟-普東宮也在該委的轄區之內並規定在朱陽宮之中東橋人與紫洋人享受同等地位可共同供奉媽祖與朱子保留並東橋籍董事資格共同把朱陽宮做強做大目前在環原紫洋村地帶已出現以朱陽宮為主以洙山祠為輔的文化中心格局並且朱陽宮目前在榜頭鎮各宮廟之中是擁有無可比凝的地位
㈣ 福建仙游縣榜頭鎮象山姓楊的是從河南移民來的嗎
曾經央視做過一個記錄片,說福建南部有很多人祖上是從河南固始遷去的,特別是漳州人
㈤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榜頭鎮象山村郵編是什麼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榜頭鎮象山村郵編是351256
㈥ 榜頭鎮的行政區劃
1935年,仙游縣重新期分行政區,實行保甲制度。區公所改為區署,區下設保,保下設甲,合若於保設聯保辦事處。榜頭地區設有榜頭、天竺。東矯、昆頭、雲庄、錦園、壩下,安賢等聯保,歸第一區管轄,區署設在縣城犬井巷。縣城改設中山鎮時, 第一區署遷至榜頭玉山詞。
1939年11月,撤銷區署及聯躁辦事處,改射鄉(鎮)公所。
1943年,鄉鎮並編後f榜典地區由。原來5個鄉鎮改編為榜頭鎮和蘭溪鄉。原榜頭鎮、何蕊鄉、安賢鄉各保歸榜頭鎮管轄;蘭溪鄉則轄原天馬鎮及錦雲鄉各保。鄉鎮之下仍設保、甲。
1949年8月下旬,榜頭地區原榜頭鎮、蘭溪鄉分別成立臨時人民政府。9月14日,榜頭鎮,蘭溪鄉改劃為仙游縣第五區。1952年3月,經調整後,第五區改轄赤荷、蓮璜、上境等23個鄉。
1955年,第五區更名榜頭區,改轄28個鄉。
1956年,榜頭區重新劃為8個大鄉1個鎮。
1958年4月,撤區並鄉,榜頭區改為榜頭鄉,下轄25個小鄉。
1958年9月,成立榜頭人民公社,原轄25個小鄉改為25個生 產大隊。
1961年12月,設立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4年11月,改社建鄉,成立榜頭鄉人民政府,轄區不變, 各生產大隊改為村。 2014年,榜頭鎮轄5個社區、34個行政村。
城鄉分類:
350322101:~001 122赤荷社區 ~002 121蓮墘社區 ~003 122上墘社區 ~004 122東橋社區 ~005 122下明社區 ~201 122望厝村 ~202 220光埔村 ~203 220泉山村 ~204 220龍騰村 ~205 220靈山村 ~206 220南溪村 ~207 220梧店村 ~208 220後坑村 ~209 220桃源村 ~210 220芹山村 ~211 220後南溪村 ~212 122壩下村 ~213 122紫澤村 ~214 122溪東村 ~215 220下昆村 ~216 220上昆村 ~217 122紫洋村 ~218 122溪尾村 ~219 220昆侖村 ~220 220雲庄村 ~221 220後庄村 ~222 220象塘村 ~223 220後堡村 ~224 220官舍村 ~225 220何麓村 ~226 220嶺下村 ~227 220東宮村 ~228 220新鄭村 ~229 122仙水村 ~230 220後坂村 ~231 220度頂村 ~232 220象洋村 ~233 220象山村 ~234 220洋山村
㈦ 榜頭白氏的分布
歷史
明宣德八年(1433年),二世白華泉率家徙居南安二十八都(今翔雲、英都、東田交界處)榜頭(舊址,現興建水庫)。一說徙居南安十八都黃芩。其裔去向不明。
浙江溫州、平陽白氏是安溪榜頭白逸宇裔孫,昭穆輩序同編。據榜頭、平陽《白氏家譜》記載:首徙浙江的是五世白祖勝(迪魁)和白尾奴。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七世白文靜(諱慕貞),由坑墘徙居平陽龍尾的龍潭嶴。祖宇迄今保存完整。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七世白明台(諱彌炳,又名敦魯)及其兄白明我(諱彌著)並侄白而挺(字學聖,謚保真),由宮兜徙居平陽騰蛟的湖竇村,即今半月沉江的湖竇大祖宇。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雪溪派系四世白玄賜(文山)之裔,自七世起,全部徙居溫州三十六都江南沙頭上村。明末清初,坑內、下埔、坑墘等地白氏,又陸續徙居溫平地區。
浙江的湖州、杭州、處州等地,江蘇的宜興,閩東北的霞浦牙城、福鼎沙埕、建陽水吉、建甌七里街等地的白氏,均有自浙江溫州、平陽白氏徙居的裔孫。此外,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十一世白廷相、白廷伍,由安溪依仁的榜頭、赤嶺山,徙居建陽水吉鎮上排村。白廷法,徙居邵武。
九世白文高、白治仔,徙居廣東潮州;九世白媽陰、白媽弟,徙居廣東海豐。十世白應旋、白應韜、白應仕、白應智,徙居江西;十三世白應璧,徙居江西垟下章。
清雍正、乾隆年間,十二世白進益、白拱照和十三世白玩,徙居廈門。抗日戰爭前夕,白如玉、白錫平(福地),由日本回廈門開辦全市第一家鐵工廠。抗戰後和解放前後,均有榜頭白氏宗賢徙居廈門。現廈門市聚居白氏之裔6000多人。
在香港觀山白增棋於抗戰前後徙港經商,大多數人則是近二十年來獲准抵港的白氏宗親。二十一世白炳文、白木柯,由坑內徙居澳門。其中宗親白子為、白圻甫、白玉環、白植活、白水清等在港均事業有成。
榜頭白姓入台最早者有「兩說」:一是明末;二是清順治、康熙間。《台灣通志》(1969年6月版)載:「白氏入台,始自明末。」《安溪縣志》(1994年4月版)載:「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龍門榜頭裔孫白圭,移住台灣旗後(今高雄市)蓋寮捕魚。」安溪榜頭《白氏族譜》(1989年12月版)載:「最早遷居台灣的,是九世的福海宗親白家節,約當順治末康熙初,鄭成功收復台灣時,家節即徙遷台灣的鹿港。」此後,榜頭白氏紛紛遷台。《安溪縣志》等書載:「清代,安溪人遷台開墾者不少,僅龍門榜頭白逸宇派系遷台達200多人。」白氏族人渡台,大部在彰化、台中、南投一帶。目前,此三縣(市)白氏人口約佔台灣白氏族人的一半以上。白姓在台灣「百家姓」排序名列第64位。在台榜頭白氏裔孫達3萬多人。
據《安溪縣志》和《新加坡白氏公會五十周年(1933~1983)紀念特刊》、《安溪榜頭白氏族譜》等書載:安溪榜頭白氏族人,最早南徙者在清道光、咸豐年間。
緬甸最早南徙者是十五世白天注,於清咸豐三年(1853年),旅居緬甸賽羌,與緬女結婚生六男,繁衍白氏裔孫。清光緒、宣統年間(1875~1911年),白雁塔、白錫豹往緬甸;白湖往仰光;十七世白香、白慈仁、白文港徙居緬甸。
印度尼西亞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十五世白光沛、白光國,十六世白旁、白宣往印尼;白成章(友明)、白茂林於民國24年(1935年)移居印尼泗水;十九世白瑞裕、白水龍、白拱辰和二十世白春土,徙居印尼。
馬來西亞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十六世白新衙、白進宗,十七世白雙賓和十八世白熟目、白文簡,徙居檳城;十七世白深澳、白文德、白文興、白文良、白來珠、白來玉,徙居吉隆坡;十八世白金榜、白得意、白旺獅、白契弟、白朝水,徙居馬來亞。
泰國
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十六世白綠竹,十七世白永鄰,十八世白青雲、白輝煌、白清火、白玉桂,徙居泰國。白招福往暹羅;白招治於1980年帶五男三女,徙居泰國。
越南
十九世白瓊棠,徙居越南。
新加坡
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十六世白烏糴徙居新加坡。十五世白新佑及其五子,十六世白宜、白昌、白俾,徙居星洲。其中,白那、白心正、白辦、白振華等在新加坡事業有成。
日本、美國
民國17年(1928年),白東榮隨父從台灣徙居日本神戶,曾任日本神戶華僑總會主席。白招治,在柬戰期間,攜眷移居泰國難民營,再徙居美國,分別定居加利福尼亞州、明尼蘇達州及芝加哥。白秋水,民國12年(1923年)往緬甸經商,曾任緬甸安溪會館理事長。1975年隨子白宗熒(內科腎臟專家、醫學博士)徙居美國南加州,擔任該州福建同鄉會理事,白宗熒則任該會顧問。
溫州白氏分布
(總計人口50000人) 長房月溪派 養浩 祖勝、尾奴 養湛 漢成 岐山 標拔、標第 三房碧溪派 坪山 憲升 標廷 漢宗 漢石 居洛 萃卿 漢和 漢炎 漢暢 漢鼎 漢選 主器、迪吉、士允 文璣 文靜 梧山 學鴻 文祉 漢擇 漢赤 標起 元享 漢秉 仁山 燝位 壽山 鳳騰、鳳朝、鳳起 良聚、良養 良知、良盛 福山 學聖 敦魯 學高、學潘 文介 學彥 祖法 四房雪溪派 文肇 居期 漢昂 學恕 可觀三兄弟 派系 徙甌始祖 徙甌時間 後裔分布 長房月溪派 養浩 五世祖勝、尾奴 明成化、弘治年間(1465-1505) 失考 養湛 九世漢成及次子振玉、四子標蘭五子贊玉、六子繼孚 清順治、康熙年間(1644-1722) 初至瑞安,轉徙北港,初居水頭溪頭對岸,再徙水頭麻園面前山。現有190人,其中轉徙福鼎沙埕的標蘭後裔160人,俱水頭麻園的繼孚後裔30人,其餘不詳,據說有轉徙玉環象山等地,無通譜。 岐山 十世標拔標第 康熙四十五年(1706) 平陽二十二都金鄉東門外楊梅山坎頭(今屬蒼南),現有100人。標第後人失考。 九世憲升 崇禎壬申(1632) 平陽,失考。 十世標廷 康熙年間(1662-1722) 平陽浦亭張家腰(今屬蒼南),330人,其中張家腰280人,蒲門王孫闕50人。 三房碧溪派 坪山 九世漢宗 順治年間(1644-1661) 初居南安虎岫,轉徙平陽龍尾南彩頭,至十三世失考。 九世漢石 順治年間(1644-1661) 初居南安虎岫,轉徙平陽龍尾油樹下,始祖漢石不詳,據傳入贅張家,今該支系尊其子標坤為遷甌始遷祖。840人,其中龍尾及平陽各地720人,寧波鄞縣40人,杭州30人,甌海白象10人,瑞安竹排頭20人,福建霞浦10人,江蘇宜興10人。 十世居洛 順治年間(1644-1661) 平陽,不詳。 八世萃卿(超凡) 順治年間(1644-1661) 平陽,不詳。 九世漢和 順治年間(1644-1661) 平陽宰清鄉四十二都碧溪,至十三世失考。 九世漢炎 順治年間(1644-1661) 平陽宰清鄉四十二都碧溪棋盤石,至十三世轉徙杭州,失聯系,無通譜。 九世漢暢 順治年間(1644-1661) 平陽三十五都小亭(今屬蒼南),至十三世失考。 九世漢鼎 崇禎年間(1628-1645) 平陽四十二都墓庵山(今騰蛟鎮騰帶村),後入贅瑞安石龍潘家之陳氏,越數年,偕妣返回平陽,居楊山下(今屬鳳巢鄉),730人,其中楊山下80人,洞橋頭十八「土盾」130人,瑞安方門60人,平陽坑東嶴100人,福鼎秦嶼王子山170人,杭州楊梅山90人,松陽孔馬堂50人湖州長興50人。 九世漢選 崇禎壬申(1362) 湖竇。2100人。其中湖竇50人,水頭鎮林坑150人,瑞安大坑底100人,青田王「土貢」坑竹葉350人,杭州150人,蒼南金鄉湖裡400人,炎亭100人,江西洋下章100人,泰順南院300人,瑞安鳳翔嶴100人,文成100人,寧波象山200人。 十二世主器、迪吉、士允三兄弟 崇禎年間(1628-1645) 平陽二十二都金鄉,失考。 七世文璣 崇禎年間(1628-1645) 平陽,不詳。 七世文靜 萬曆辛丑(1601) 平陽宰清鄉四十二都駟馬雙溪口,火災後長玉田居四十四都樟陽(今屬鳳卧鎮),後轉徙龍潭壩(今龍尾鄉龍嶴村)。次,無傳。三振田,後定居黃施嶴。四愛田四十四都鳳林庵基(今屬鳳卧鎮)。12350人。其中平陽龍尾2000人,騰蛟鎮650人,水頭鎮500人,鳳卧鎮100人,山門鎮100人,曉坑鄉1000人,懷溪鄉100人,維新鄉100人,南雁鎮70人,鰲江鎮900人,昆陽鎮50人,鹿城100人,甌海500人,龍灣50人,瑞安350人,文成150人,蒼南300人,永嘉50人,麗水50人,青田100人,龍泉100人,遂昌400人,吳興400人,安吉300人,德清700人,長興500人,餘杭450人,武康1000人,富陽200人,舟山50人,江蘇宜興150人,溧陽200人,溧水230人,福建霞浦300人,武夷山50人,建甌100人。 梧山 八世學鴻 平陽,失考。 七世文祉及子 康熙年間(1662-1722) 平陽,失考。 九世漢擇 崇禎或順治年間(1628-1661) 平陽嶺門,後轉徙永嘉徐嶴小葉山,再徙永嘉橋下、溫州等地,110人。 九世漢赤 順治年間(1644-1661) 平陽嶺門後卜居墩頭。2350人。其中駟馬250人梅亭220人,嶺門80人,文成樟台鄉山坑村320人,里陽鄉鄭「土貢」頭220人,山茶花70人,瑞安牛橋430人,杭州古城130人,蒼南龍港沙坡80人,福鼎嶺頭30人,泰順新浦鄉白牛坑50人,霞浦120人,松陽200人,溫州鹿城150人。 十世標起(三英) 康熙年間(1662-1722) 遷福鼎一都下嶼木里(今福鼎前岐雙嶼鄉),150人。 十一世元享 康熙五十一年(1712) 青田八都石庄外洋(今屬文成),120人。 九世漢秉 康熙年間(1662-1722) 平陽,原住墩頭,後轉徙何處不詳。 仁山 十一世燝位 不詳 平陽,鳳巢鄉。300人。其中鳳巢200人,瑞安蕉石100人。 壽山 九世鳳騰、鳳朝、鳳起三兄弟 不詳 溫州,不詳 八世良聚、良養兩兄弟 不詳 平陽,失考。 八世良知、良盛兩兄弟 崇禎年間(1628-1645) 良知不詳。良盛次子漢理定居平陽親仁鄉二十五都芙蓉橋(今屬蒼南),傳三世,長燝藝之裔轉徙樂清和象山定山區大坭洋蒲白墩,次燝文、三燝徽後裔聚平陽芙蓉橋小雲兜(今屬蒼南),350人。其中蒼南宜山芙蓉橋120人,石塘青山30人,樂清雙港渡70人,象山蒲白墩130人。 福山 八世學聖 崇禎年間(1628-1645) 平陽,湖竇,失考。 七世敦魯 崇禎年間(1628-1645) 平陽,湖竇,11280人,其中平陽騰蛟2500人,龍尾鄉350人,鶴溪鎮100人,水頭鎮200人,鳳卧鎮50人,鰲江鎮100人,昆陽鎮100人,溫州鹿城300人,瑞安200人,樂清1200人,文成100人,蒼南50人,麗水350人,松陽100人,青田50人,吳興550人,安吉600人,德清700人,平湖250人,嘉善300人,嘉興100人,餘杭1300人,富陽200人,杭州市區80人,江蘇宜興1300人,福建福鼎100人。 八世學高、學潘兩兄弟 崇禎年間(1628-1645) 崇禎間攜父骨殖隨叔敦魯一起徙居湖竇,今該支派尊明我為始遷祖,10480人。其中平陽騰蛟2000人,龍尾鄉300人,鶴溪鎮20人,水頭鎮400人,鳳卧鎮50人,山門鎮800人,曉坑鄉750人,懷溪鄉20人,鬧村鄉10人,南雁鎮60人,鰲江鎮100人,昆陽鎮100人,溫州鹿城700人,甌海300人,泰順100人,瑞安1320人,文成100人,蒼南50人,永嘉350人,松陽200人,景寧300人,吳興200人,德清700人,長興200人,餘杭200人,杭州市區120人,江蘇宜興600人,福建霞浦200人,政和50人,建甌70人,建陽70人,順昌60人,安徽蕪湖30人。 七世文介 不詳 溫州,失考。 八世學彥 不詳 溫州,失考。 八世祖法 不詳 溫州,失考。 四房雪溪派 七世文肇、子學執、孫漢福 不詳 平陽四十七都狀元內,今狀元內已無該支系後裔。 八世居期、子漢告、漢中 康熙廿五年(1686) 徙居永嘉三十六都江南上村(今屬鹿城),900人,其中江南上村800人,溫州市區100人。 九世漢昂、子標法 不詳 始居瑞安、平陽等地,後長子燝建從瑞安轉徙玉環,再徙象山,現住碶頭上白家。次子燝魁、三子燝位、四子燝邦,由平陽遷玉環,後移象山,現魁裔住外洋,位裔住小太平,邦裔住黃盤嶴,部分通譜。 九世學恕 順治甲申(1644) 攜漢景、漢卜、招英、漢輔、漢挺五子入徙平陽,初居墩頭,後,長漢景失傳,次漢卜轉徙慕賢西鄉十三都錢倉小山洋(今屬錢倉鎮),1150人,其中小山洋380人,錢倉150人,下河100人,鰲江70人,鰲江鸛巢100人,西塘30人,昆陽10人,蒼南宜山100人,龍港30人,老碼道120人,溫州鹿城30人,樂清30人。三招英,移居處州松陽,無通譜,不詳。四漢輔,過繼福山派下學潘為子。五漢 轉徙金鄉洪嶺頭(今屬蒼南),800人,其中洪嶺頭150人,象山上白家黃盤嶴650人。 七世可觀 不詳 溫州,失考
㈧ 「洪」姓的來歷和輩份排列。謝啦!
在楊候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國都名稱為姓氏者,稱洪氏,世代相傳至今。今壯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洪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安徽、福建,這三省大約占洪姓總人口的64%!
洪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84位。2006年中國大陸洪姓人口排名第99名。此姓氏(홍)在韓國亦有分布,約占當地人口1.13%。
傳說洪姓為炎帝神農氏之後--共工的後代。共工本姓共氏,黃帝時擔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職,被人們尊為水神。顓頊帝時,共工起兵爭天下失敗。傳說他失敗後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撐天地的不周山。共工氏為了讓子孫記住祖先是水神,因此在姓的旁邊加上三點水,因此稱洪姓。又一說共世後代(共普)為躲避仇人因此改姓洪等有共字邊之姓氏。山東省汶上縣、河南省偃師市《姬氏志》都介紹:「洪姓,系出安樂郡,姬姓,衛大夫弘演之後。到唐始避高宗子李弘之諱,改為洪姓。」此支洪姓是弘姓人弘演後裔。周昭王庶子食采於翁山(今浙江),子孫後代便以翁為氏,下傳至宋朝翁干度,生有六個兒子,老大處厚易姓為洪,並繁衍至今。
郡望:
敦煌郡:漢武帝元鼎六年置。在今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
豫章郡:漢代將秦代的九江郡改為豫章郡。
宣城郡:晉時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省定城)。
堂號
燉煌堂:因洪姓曾是唐朝時敦煌郡的郡望,故亦有此堂號。此堂號是目前在台灣地區的洪姓及部分華僑所用。如南投縣草屯鎮洪姓族譜、台南市北門區洪氏宗親會堂便是便用此堂號。
嶝山堂:洪姓先祖洪皎是北宋政和五年進士,南宋建炎年間年間擔任福州府丞,奉諫議大夫。
洪皎之次子洪道因避亂於紹興十年(1140)隱居同安縣小嶝嶼後頭保社,創立嶝山分堂號。
雙忠堂:宋代洪皓,以禮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國,被扣15年不屈服,被比作蘇武。兒子洪邁,又以翰林學士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強迫他稱"陪臣"他堅決拒絕,被金人拘留。他父子都為了祖國恪盡忠誠,人稱"父子雙忠"。
六桂堂:宋朝時候福建地方的翁干度生有六子,皆中進士。後為避亂分姓為洪、江、翁、方、龔、汪六姓,時人美曰:「六桂聯芳」。於南方省分、台灣、東南亞分布最多。見翁姓。
益春洪:宋朝時候婢女洪益春跟隨陳三、五娘一起來到泉州,後來元兵進犯泉州,陳三夫婦投井自殺,身懷六甲的洪益春逃到南安,改姓洪。於南方省分、台灣、東南亞分布最多。見陳三五娘、荔鏡記。
歷史名人:
洪皓:宋朝忠良,民族英雄。
洪邁:宋朝作家,忠良,民族英雄。
洪適:宋代名醫。
洪遵:「三洪」之一,宋朝錢幣學家。
洪咨夔:南宋詩人。嘉定進士,官至刑部尚書,翰林學士。
洪應明:明朝作家。
洪旭:明鄭大將。
洪升:清朝作家。
洪國榮:洪萬衡之五代孫,朝鮮正祖時期人物。
洪景舟:朝鮮政治人物。
熙嬪洪氏:洪景舟的女兒,朝鮮中宗後宮嬪御
洪亮吉:清代學者兼文學家,著有《洪北江全集》。
洪秀全:太平天國君主。
洪學智:中國將軍。
洪虎:中國政治人物。
洪天貴福:太平天國君主。
洪騰雲:清朝商人。
洪紀:清朝政治人物。
洪仁玕:太平天國政治人物。
洪承疇:明末清初軍事人物。
洪毓琛:清朝政治人物。
洪吉童:朝鮮歷史人物。
㈨ 榜頭中學和二道德中學哪個好
你好,我覺得這兩個中學都是非常不錯的,但我個人覺得前者會更好一些噢,謝謝。
㈩ 福建省仙游縣榜頭鎮龍騰窯下85號有個叫林國權的人嗎
莆田仙游縣榜頭鎮面積137.8平方千米,人口13.4萬
轄上墘、蓮墘、赤荷、東橋、下明5個居內委會和望厝、光容埔、紫洋、仙水、後坂、度頂、象洋、洋山、後堡、壩下、子澤、溪東、溪尾、上坤、下坤、泉山、龍騰、靈山、昆侖、雲庄、後庄、象塘、官舍、何麓、嶺下、新鄭、南溪、梧店、後坑、後南溪、桃源、芹山、象山、東宮34個村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