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廣西鳳山縣歷史名人

廣西鳳山縣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3-06 15:03:22

Ⅰ 有關離石區鳳山的歷史

鳳山,道院名稱,位於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北的鳳山腰間,原名「天真觀」。遠遠望去,「名山仙境」四個石刻大字十分醒目,這是一處風景秀麗,古建別致的千古勝跡。登山眺望,市區新貌盡收眼底,一覽無余。
鳳山道院編輯
白雲洞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懸山頂,七鋪作,雙抄單下昂,殿內有近30平方米的明代壁畫《修建武當山宮觀感應之圖》。壁畫上部為「十次神主顯現圖」,下部為「武當山全景鳥瞰圖」,分別繪有八宮、十岩諸景點,是一幅完整的具有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壁畫。
每逢農歷正月廿六,是觀內一年一度的鳳山廟會。這天,是道士孫雲際先生的誕辰日。孫雲際,名浩遠,號樂陽子,玉亭(今離石)人。精通天文地理,從業儒學,幼年在玄都萬壽宮出家,17歲入鳳山道院拜陳希夷老祖道場門下苦行學道,煉精淘丹四十餘年。一面守持經錄,修建殿堂,一面添設香火,侍奉萬靈,乃至為民祈禱。數百年來在民眾中享有盛望,當地民眾一直把他的誕生日,作為鳳山廟會之日進行祭祀。廟會前後,四方香客朝山者絡繹不絕,整個山院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燈火輝煌,煙火繚繞,爆竹轟響,聲震州城,俗稱「遇仙」。 近年來,採取地市撥款,群眾集資等多種形式,對觀內主要建築進行了維修、彩繪,使古建恢復了原貌。

鳳山街道編輯
中國的鳳山街道有多處,如:
(1)浙江省餘姚市鳳山街道
(2)廣東省汕尾市鳳山街道
(3)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鳳山街道
詳情請查詢鳳山街道詞條。

鳳山村編輯
中國的鳳山村有多處,如:
(1)福建省德化縣蓋德鄉鳳山村
(2)廣西壯族自治區興業縣石南鎮鳳山村
(3)雲南省保山市騰沖縣騰越鎮鳳山村
(4)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浙源鄉鳳山村
(5)江西省贛州市安遠縣鳳山鄉鳳山村
(6)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團澤鎮鳳山村
詳情請查詢鳳山村詞條。

鳳山鄉編輯
中國的鳳山鄉有多處,如:
(1)江西省贛州市安遠縣鳳山鄉;
(2)雲南景谷縣鳳山鄉;
(3)貴州省大方縣鳳山鄉。

鳳山鎮編輯
中國的鳳山鎮有多處,如:
(1)福建省福州市羅源縣鳳山鎮
(2)湖北省羅田縣鳳山鎮
(3)雲南省鳳慶縣鳳山鎮
(4)黑龍江通河縣鳳山鎮
(5)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城縣鳳山鎮
(6)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鳳山鎮
(7)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礦區鳳山鎮
(8)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鳳山鎮
詳情請查詢鳳山鎮詞條。

鳳山縣編輯
中國的鳳山縣先後有多處,如:
(1)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鳳山縣
(2)黑龍江省鳳山縣(現已撤銷)
山名編輯
鳳山作為山名,未列為行政區劃的也有多處,如:
(1)四川省廣安市岳池縣鳳山
鳳山公園位於縣城翔鳳山麓,佔地百餘畝,該園前身為和溪公園,存有「雁塔」、「靈泉」等近代名
鳳山公園大門
人書法石刻,因其山峰逶迤如鳳翔,故曰「鳳山公園」。東距小平故里廣安市27公里,北距南充市59公里,南距重慶市120公里,是目前縣城內唯有的公共休閑娛樂區。
據史記1172年,陸游途經岳池時,曾游翔鳳山,有感於「亮壩春耕」美景,詩興勃發,揮筆寫就《岳池農家》詩篇,其中名句「農家農家樂復樂,不比市朝爭奪惡」余響千年,至今繞梁不絕。故建「陸游亭」。又據清道光版《岳池縣志》記載,「省洞」是縣官政務之餘休息的地方,同時反省自己一天的言行與得失,所以叫「省洞」。
九十年代,政府投資500萬元,進行修建改造,建有「陸游亭」、「丹鳳亭」、「懷鄉亭」、「引鳳
龍洞
廊」等仿古建築,都是出自岳池人民紀念著名詩人陸游而建。鳳山腳下園林建設青叢蔚然,翠蔓交絡,曲徑通幽,別有洞天。設有青少年宮、荷花池、茶園、兒童娛樂等設施。園內塑有鳳女雕像和鑿有龍宮,成龍飛鳳舞,歡樂吉祥之意。瀏覽鳳山公園,登臨鳳山最高處,可鳥瞰岳池縣城全景,美景應時而變,游樂無窮無盡。
(2)雲南省鳳慶縣鳳山。
在縣城西,海拔1750米,與城東凰山相對,是鳳慶縣代表性景點。相傳很久以前,一隻金鳳凰飛到這里,看到這里山清水秀,景色迷人便不顧再往前飛,落到這里變成了這只山,後人取名鳳山。
鳳山象一隻巨大的鳳凰向著東方升起的太陽展翅起飛,這里森林茂密,古樹參天,天高雲低,煙霧迷漫,是過去順寧十景中的「鳳岫凝煙」景觀,也是人們「登山觀城景,入林賞凝煙」的游覽好去處。
清光緒33年(1907)赴順寧任知府的琦磷在任六年間,勤政愛民,興學校、創郵電、重農桑、辦實業,與城紳陳維寅各捐銀50兩,開辟鳳山茶園,推廣種茶制茶,此後一年一度的清明春茶會便成為鳳慶的品茶售茶的商務交流盛會,直到解放初期。
1990年,鳳慶縣人民政府決定修建鳳山公園,十年來已修建公園大門、登山石階、涼亭、茶花女塑像和金鳳凰騰飛的雕塑,公園初具規模,已成一風景名勝。
鳳山公園前面是鳳山烈士陵園,佔地5184.24平方米。1955年由中共鳳慶縣委、縣人民政府決定並報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民政廳批准修建,築有烈士墓16家,方形烈士紀念塔1座,塔碑刻有在征糧剿匪中英勇犧牲的46位烈士英名。1982年,縣人民政府撥專款整修,成為風景幽美的園林地。
(3)甘肅省秦安縣鳳山,現已建成鳳山公園。

Ⅱ 廣西鳳山縣是怎樣的縣

鳳山縣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位於雲貴高原南麓,東與東蘭縣毗鄰,南連內巴馬瑤族自治縣,北倚天峨縣容,西與百色市的凌雲、樂業兩縣接壤,是個內陸縣份。該縣轄10鄉1鎮,96個行政村,2個街道社區。到2003年底,總人口18.97萬人,行政區域面積1738平方公里,系國家級貧困縣。 鳳山縣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到2003年末,全縣共有公路里程693公里,開通鳳山至巴馬二級油路,鳳山至東蘭、鳳山至天峨、鳳山至凌雲三級油路。目前,已實現了鄉鄉通油路和村村通四級砂石路的目標。

Ⅲ 廣西省鳳山縣有幾個鄉鎮

廣西省鳳山縣有9個鄉鎮,分別為:3個鎮(鳳城鎮,三門海鎮、長洲鎮)、3個鄉(砦牙、喬音、中亭)和3個瑤族鄉(金牙、平樂、江洲)。行政區域面積1737.93平方公里,系國家級貧困縣。

鳳山縣行政區劃包括:

1、鳳城鎮,轄:鳳陽、東棚、巴烈3個社區;巴旁、松仁、久文、才勞、長洞、拉仁、鳳凰、興隆、恆里、京里、良利、林蘭、弄者13個行政村。

2、三門海鎮,轄:月里、坡心、弄仁、謀屯、仁安、央峒、廷社7個行政村。

3、長洲鎮,轄:長洲、那拉、那愛、那樂、板任、板倫、那兵、板均、那烘、郎里、百樂、那老12個行政村。

4、砦牙鄉,轄:砦牙、平雅、板隆、泗務、板葉、隆梅、板洞、東風、拉隆、弄懷、拉英11個行政村。

5、喬音鄉,轄:那王、合運、懷里、巴甲、康里、上林、額里、若里、久加、老里、大同、同樂、文里、板吉、龍相、久隆16個行政村。

6、中亭鄉,轄:中亭、六馬、先鋒、柏林、鳳界、隴弄、積善7個行政村。

7、金牙瑤族鄉,轄:上牙、下牙、東王、坡茶、猛干、外里、更沙、金庄、干存、隴旺、內里、大平12個行政村。

8、平樂瑤族鄉,轄:力那、洪力、平旺、海亭、謀愛、登亭、大洞、桑亭、寅亭、蘭包10個行政村。

9、江洲瑤族鄉,轄:江洲、巴標、鳳平、維新、相圩、弄旁、隴善7個行政村

(3)廣西鳳山縣歷史名人擴展閱讀:

今鳳山縣境古時近乎原始而沒有開化,史書稱為「蠻地」。中國歷史發展自夏、商、周至秦1800多年間,今鳳山縣境均未入中國版圖。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後,西漢王朝開始在廣西腹地開疆拓土,設置郡、縣等行政建制,今鳳山縣境始入中國版圖,屬交州鬱林郡定周縣地域,但只有疆土歸屬關系,沒有行政隸屬關系,這一狀況一直維持到南宋初期仍為蠻地不變。

三國時,屬吳國桂林郡地域;晉屬廣州桂林郡地域;南北朝時,屬廣州桂林郡地域;隋屬揚州始安郡地域;北宋屬廣南西路邕州慶遠府地域。

南宋時期,今縣境平樂鄉置有羅博州,是邕州下轄的48個羈縻州之一,境域包括今縣境江洲、平樂、中亭、金牙、更沙鄉及凌雲縣加尤鄉、邏樓鎮等地。這是今縣境有行政建置之始。其餘仍為蠻地,屬慶遠府下轄的東蘭州(羈縻州)地域。

元代歸屬與南宋相同。隸慶遠南丹溪洞等處軍民安撫司。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安習、忠、文3個土州並入東蘭土州為東蘭州後,東蘭州將州地劃分為12個哨級行政建制,統稱內六哨、外六哨,其中外六哨中的本農、鳳山、芝山、長里等四哨部分地域。

清朝初年,相沿明代建制歸屬不變。雍正八年(1730年),清朝對東蘭土州實行改土歸流,將州境一分為二:以內六哨地設為東蘭州,以外六哨地另置土分州,原稱東蘭土分州,後改稱鳳山土分州,為鳳山縣級行政建置之始,仍歸東蘭州承審,屬慶遠府管轄。

民國初年,仍襲清制。民國8年(1919年)5月,廢土分州設縣,隸屬田南道。民國16年,田南道廢,原道屬各縣直隸廣西省,由省派任行政督察委員,監督縣政。1民國9年,廣西獨創民團制度,將全省設為12個民團區,鳳山縣隸百色民團區。

民國23年3月,民團區改設為行政監督區,鳳山隸百色行政監督區。民國24年,廣西省府調整舊田南道屬各縣,割出老鵬鄉歸天峨縣,割出盤陽、鳳凰2鄉歸萬岡縣(今巴馬瑤族自治縣),另撥凌雲縣金牙、謀軒、平樂3鄉及百色縣相橋鄉共4個鄉來屬,今縣境由此定型,仍隸屬百色行政監督區。

民國29年4月,省政府將行政監督區改制為行政督察區,原百色行政監督區改稱為「第十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鳳山縣隸第十區(百色)。民國31年3月,省政府將12 個行政督察區合並為7個區,原第十區改為第五區,鳳山縣隸第五區(百色)。

民國38年6月,省從第五區劃出東蘭、鳳山、萬岡、樂業4縣,從第十區劃出天峨1縣共5個縣另置為第十二行政督察區,其「第十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設於鳳山縣城國民中學(今鳳山中學),與鳳山縣政府相距約三四百米遠。

1949年11月29日,鳳山解放,1950年1月1日,鳳山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縣級行政區劃隸屬廣西省百色專區。1952年12月,隸屬廣西省桂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專區。1956年3月,隸屬廣西省桂西僮族自治州百色地區。1957年12月,隸屬廣西省百色專區。

1958年3月,隸屬廣西僮族自治區百色專區。1965年8月,改隸廣西僮族自治區(1965年10月更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專區。1971年3月,隸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地區。2002年6月,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地級)。

Ⅳ 清化鎮有哪些歷史名人

杜嚴(1875--1938),字友梅,博愛縣清化鎮二街人。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中二甲進士,選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後留學日本政法大學。

焦作是人類始祖的發源地,有盤古開天地、華夏祖先伏羲女媧成婚、女媧補天、軒轅黃帝祈天破蚩尤、大禹治水等神話傳說。原始社會末期,位於黃河流域中游的懷川文明就吸引著四方百族,成為華夏民族發祥地的中心地帶。
焦作是商湯革命的起始地;是武王伐紂的前沿根據地;是後漢光武中興的大本營;是「正始玄風」的策源地和以八封為靈魂的太極文化的產生地;是水利文化、度假村文化之根所在;是中國46姓和日本的坂上、大藏、原田三姓之根脈地。
神農祭天處、嘗百草處、葯王孫思邈活動遺跡等,顯示著古代農業和醫葯的起源。出土眾多的陶瓷文物及當陽峪陶瓷遺址,顯示著懷川是發達的陶瓷文化之根;由大禹首次頒發的《夏小正》是中國的歷法之根,發源於陳家溝的太極拳、月山寺的八級拳和凈影寺的猿拳,證明懷川是中華武術之根,這里還是道教中心和佛教聖地。
焦作是諸多大師泰斗的故里。孔子、李白、白居易、韓愈等各類數不清的歷史名人曾在此或游歷、或隱逸、或葬歸於此。魏晉時的「竹林七賢」曾在修武百家岩隱居游覽,影響頗大。
河南日報報道:(記者譚勇通訊員張國波)《白蛇傳》中人物法海的原型是博愛人。這是12月16日在博愛縣召開的法海出生地研討會上專家組得出的結論。
據史傳,法海俗家名叫裴頭陀,是晚唐名相裴休之子。根據博愛縣清化鎮酒奉村東北處發掘出的唐代裴家的墓穴和墓碑,與會專家認為法海的祖籍為博愛。
在當天的研討會上,來自北京大學、省社科院、省文物局、河南博物院、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的專家們經過考證,認為歷史上的法海乃是一位得道高僧。他才華橫溢,弱冠之年就進士及第,因父親裴休仕途失意的影響才出家為僧。他遵父教誨,立志弘揚佛法、普度眾生,重修了著名的金山寺,被人們尊為「開山裴祖」。而在《白蛇傳》中,法海卻被歪曲塑造成了破壞許仙與白娘子愛情的反面人物。
焦作市地處豫北懷川平原,北依巍巍太行,南臨滔滔黃河,這片捏土於掌,道生澧泉的肥沃土地,地靈人傑,物華天寶,人才輩出,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
懷川大地,山陽之土的富饒寶藏的養料,豐實文化知識的乳汁,膏腴山川的搖籃,培育一批不拘一格的歷史人物——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哲學家及詩人、文豪、畫家等。他們在成就國家大事或科研成就或文學藝術業績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的千秋功名。他們為民族、為國家、為正文、為探索科學藝術和健身之道的奧秘嘔心血,獻生命而所不辭的精神,使我們傾心仰慕,世代相傳,永世不忘。
卜 商(公元前507-?年) 字子夏,春秋末晉國溫(今溫縣)人,為孔子門下七十二賢之一,「死生由命,富貴在天」天命論的創始人,在治學上提出「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等觀點。為孔子著作的傳世人,他的《詩序》被後人視為不朽之作。
山 濤(205-283年) 字巨源,河內懷(今武陟西小虹村)人,西晉大臣,學者,「竹林七賢」之一。曾任吏部尚書,其推薦人才的「山公啟事」被後人贊許。著有文集,已佚,今有輯本。
向 秀(約227-272年) 字子期,河內懷(今武陟西尚村)人,魏晉時期哲學家、文學家,擅長詩賦,「竹林七賢」之一。曾注釋《莊子》。《思舊賦》頗有名,作品多散佚。
王弼(226-249) 字畏嗣,魏山陽(焦作)人,「正始名士」之一,對《老子》、《易經》很有研究。提出了以「貴無」為主的玄學體系。其所注的《易經》、《老子》現所盛行。
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司馬氏家庭 從司馬懿(河南省溫縣人)始,祖孫三代,是我國三國的著名軍事家、政治家。
司馬懿,出身士族。初為曹操主簿,多謀略,善權變。後任太子中庶子,為曹丕所信重。魏明帝時,任大將軍,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為魏重將。曹芸即位,他和皇族曹爽受遺詔輔政,嘉平元年,殺曹爽,專國政。死後,其子師、昭相繼專權。後追為宣帝。
司馬師,懿的長子。繼其父為魏大將軍,專國政。嘉平元年廢魏帝曹芸,立曹髦。次年病死,其北司馬昭繼為大將軍。後追為暈帝。
司馬昭,懿的次子,繼其兄司馬師為魏大將軍,專國政,並日謀代魏,魏帝曹髦曾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甘露五年,殺曹髦,立曹奐為帝。景元四年,發兵滅蜀漢,自稱晉公,後為晉王。死後數月,其子炎代魏稱帝,追昭為文帝。司馬炎,即晉武帝,晉朝的建立者,司馬昭之子。咸熙二年繼昭為相國、晉王,不久代魏稱帝。咸寧六年滅吳,統一全國。在位時,規定按官品高低占田,並准許依官品蔭庇親屬和佔有佃客、衣食客,不納賦稅,加強了門閥制度。又大封宗室,種下其後皇室內訌的根源。生活荒淫。死後不久,全國就重新陷入分裂混戰的局面。
"布衣王子"朱載堉(1536-1611),是我國明代一位傑出的音樂家、數學家和天文歷算家。生於懷慶府河內縣(今河南省沁陽市)城王宮,是明代鄭藩的一位世子,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孫。朱載堉從小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八歲就能吟詩。據清代康熙三十二年《河內縣志》記載:"朱載堉兒時即悟先天法,稍長,學無師授、輒能累黍辨黃鍾。"他年輕時就立志要"述家學,承父志",在他父親和外舅祖何瑭的影響教育下,精心研究學問。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他寫出了自己的處女作《瑟譜》;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律歷融通》一書問世;時隔三年,也就是公元1584年,他又完成了科學名著《律學新說》,第一次提出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論及計算方法,這是我國,也是世界音樂文化史上的一個光輝的創造,比西方人發明此律要早一百多年,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光榮和驕傲!
朱載堉不僅是十二平均率理論的提出者,也是這一理論的第一個實踐者。他根據十二平均率的理論反復研製、創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發音準確的樂器--"弦准",這就雄辯地證明了這一理論的正確性與科學性。現在他的十二平均率的理論已在世界各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圍繞十二平均率的計算問題,他還首創了用珠算開平方,解決了不同進位制的換算方法。在天文歷法方面,他還精確地計算出了回歸年的長度值,測定出了當時北京的地理緯度和地磁偏角,其精確程度和現在用科學儀器測算的基本相同。在舞蹈藝術方面,他不僅確定了較為完備的"舞學"的理論,而且還規定了有關舞蹈的內容,描繪出了較為詳盡的舞圖和舞譜。他一生著述很多,除上述和已收入他的名著《樂律全書》里的著作之外,主要的還有:《韻學新說》、《先天圖正誤》、《律呂正論》、《嘉量算經》、《圓方勾股圖解》、《律呂質疑辨惑》等。國外科學家認為,朱載堉是中國的"文藝復興"式的偉大科學家。
許衡,元代傑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天文學家、思想家,河內李封(今河南省焦作市李封村)人.官至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監祭酒。他是元代初期的名臣,也是一位著名的學者。他鑒於當時干戈擾攘,民生凋敝的勢態,一再向元世祖建議要重視農桑,廣興學校,以"行漢法"作為"立國規模"。
他說:"古今立國規模,雖各不同。然其大要,在得民心。而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漢法,乃可長久。故魏、遼、金能用漢法,歷年最多。其他不能用漢法者,皆亂亡相繼。史冊具載,昭昭可見也。"從而可知,許衡的政治理想是要實行儒家的仁政以獲得民心。至於獲得民心的關鍵,則在於實行"漢法"。由於這一"立國規模"的確定,中原廣大地區社會秩序得到恢復,生產得到發展,人民生活得到安定。許衡還與劉秉忠、張文謙等一起定官制、立朝儀,對元初政局穩定、經濟生產的恢復起了積極作用。許衡長期擔任國子監祭酒,主持教育工作,承宣教化,不遺餘力。許衡以"樂育英才,面教胄子"為宗旨,故其門下不僅有大批漢族學生,還有不少蒙族弟子。他施教的原則是"因覺以明善,因明以開蔽",即循循善誘,潛移默化。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許衡奉元世祖之命,負責培養一批蒙古貴族子弟,在他的辛勤教育下,這些不懂漢文的青年也都成為"尊師敬業"的優秀儒生。其中有不少人,後來"致位卿相,為一代名臣"。許衡對待學生"愛之如子",從生活到學習無不關懷備至。他對待自己則從嚴要求,"夜思晝涌身體力行,言必揆諸其義而後發"。因此,在許衡的熏陶教育下,"數十年間彬彬然,號稱名卿士大夫者,皆出其門下矣。"所以,許衡通過傳道授業,對於漢、蒙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許衡精通天文、歷算。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以海宇混一,宜協時正日",故須摒棄沿用已久舛誤甚多的金代(大明歷)而創制新歷。於是,遂命許衡"領太史院事",全面負責這一工作,並以王詢、郭守敬為副,共同研訂。經過全們的積極努力,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終於完成了這一艱巨復雜的任務。在此期間,許衡以年屆七旬的高齡,辛勞擘劃,艱苦備嘗。創制了簡儀、仰儀、圭表、景符等天文儀器,在全國各地修建27所觀測台,進行實地觀測。制訂了《授時歷》。他用近世截元法代替了上元積年法,並推算出了365. 2425日為一年,這個結論,比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實際數字只差26秒,比歐洲著名的《格列高利歷》還要早三百年。《授時歷》使用的時間,前後達363年(公元1281年~1644年)之久,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一部歷法,是我國歷法史上的第四次重大改革。明初著名學者宋濂贊揚許衡等的功績說:"至元十三年,世祖詔前中書左承許衡、太子贊善王恂、都水少監郭守敬改訂新歷,……自古及今,其推算之精,蓋未有出於此者也。"這是十分中肯、公允的評價。許衡對程朱理學的造詣也是很深的,對程朱理學的研究有其獨到之處,提出了"命""義"之說。許衡精研程朱理學而不拘泥,提出了著名的"治生論。"他說:"言為學者,治生最為要務。"
許衡是元代儒學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人。元代有人贊揚他說,"繼往聖,開來學,功不在文公下。"明代大儒薛 則稱為之"朱之後一人"。其著述有《許文正公遺書》八冊十二卷傳世;《元史》有傳,述其生平歷程,《宋元學案》有《魯齋學案》,記其理學思想。
文學家韓愈
韓愈,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河陽(孟州市)人。其先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早孤,由嫂撫養,刻苦自學。貞元進士,任監察御史,以事貶為陽山令。赦還後,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又因諫阻憲宗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後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世稱韓文公。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其散文在繼承先輩、西漢古文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和發展,氣勢雄健,舊時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所作《原道》、《原性》,強調自堯舜至孔孟一脈相承的道統,維護儒家的傳統思想;又認為人性有上、中、下三品之分。但在《師說》中,卻又承認"人非生而知之者",並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合理見解。其詩力求新奇,以文入詩,有時流於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行世。
詩人李商隱
李商隱,唐代詩人,懷州河內(沁陽市)人。開成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其詩揭露和批判當時藩鎮割據、宦官擅權和上層統治集團的腐朽糜爛,《行次西郊作一百韻》、《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所作"詠 史"詩多托古以斥時政,《賈生》、《隋宮》、《富平少候》等較突出。"無題"詩也當有所寄寓,至其實際含義,諸家所釋不一。擅長律、絕,富於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然而用典太多、意旨隱晦。也工四六文,有《李義山詩集》傳世;文集已散失,後人輯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補編》。
郭熙(約1020-1100) 字淳夫,溫縣岳村鄉西郭作村人,北宋畫家、繪畫理論家。其作品國內外存不足20幅,有《早春》(現存台灣)、《溪山秋霽》(現藏華盛頓夫芮耳美術館)、《窠石平遠》(現存故宮博物院)等。有繪畫理論巨著《林泉高致》。
何瑭(1474~1543) 字粹夫,號柏齋,生於武陟縣頭鋪營村(今何營村)。明學者,世稱柏齋先生。著有《陰陽律呂》、《柏齋文集》等12卷著作傳世。
曹瑾(1876-1849年) 字懷璞,號定庵,清河內(今沁陽市)人。1837年任台灣鳳山縣(今高雄縣)知縣,興修水利,造福於民,後世譽其建的渠為「曹公圳」;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率領鄉勇抗擊英軍,使英軍屢遭失敗,始終沒能登上台灣島。
陳王廷(1600-1680年) 字奏庭,溫縣陳家溝人,陳氏太極拳創始人。他融諸家之長於一爐,創編了太極拳術,成為當今風靡世界的太極拳之源,被中外太極拳界尊為鼻祖。
陳發科(1887-1957年) 溫縣陳家溝人,著名太極拳大師。他混元內氣雄渾虛靈,纏絲內勁剛柔兼備,太極推手出神入化。1928年在北京立擂17天未逢敵手,名震京都,譽滿武林,人頌「太極一人」。自此陳氏太極拳的真正功夫和面貌方為外界所認識和稱道。他在北京授拳,使長期以來一直寓於一 隅、家傳秘練的陳氏太極拳從此公開流傳於世,發揚光大,開創了陳氏太極拳傳遞發展的新紀元,成為中國太極拳運動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里程碑。他被國外武術界人士尊稱為「拳聖」。

Ⅳ 廣西鳳山縣有什麼姓氏

有很多哦,一般百家姓里有的都會有,因為鳳山也算蠻大的一個縣

Ⅵ 鳳山縣的歷史沿革

鳳山縣境古時近乎原始而沒有開化,史書稱為「蠻地」。中國歷史發展自夏、商、周至秦1800多年間,今鳳山縣境均未入中國版圖。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後,西漢王朝開始在廣西腹地開疆拓土,設置郡、縣等行政建制,今鳳山縣境始入中國版圖,屬交州鬱林郡定周縣地域,但只有疆土歸屬關系,沒有行政隸屬關系,這一狀況一直維持到南宋初期仍為蠻地不變。
三國時,屬吳國桂林郡地域;晉屬廣州桂林郡地域;南北朝時,屬廣州桂林郡地域;隋屬揚州始安郡地域;北宋屬廣南西路邕州慶遠府地域。
南宋時期,今縣境平樂鄉置有羅博州,是邕州下轄的48個羈縻州之一,境域包括今縣境江洲、平樂、中亭、金牙、更沙鄉及凌雲縣加尤鄉、邏樓鎮等地。這是今縣境有行政建置之始。其餘仍為蠻地,屬慶遠府下轄的東蘭州(羈縻州)地域。
元代歸屬與南宋相同。隸慶遠南丹溪洞等處軍民安撫司。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安習、忠、文3個土州並入東蘭土州為東蘭州後,東蘭州將州地劃分為12個哨級行政建制,統稱內六哨、外六哨,其中外六哨中的本農、鳳山、芝山、長里等四哨部分地域,為今縣境袍里鄉、鳳城鎮、喬音鄉、林峒鄉、長洲鄉、砦牙鄉一帶地域行政設置之始。今平樂、中亭、金牙、更沙四鄉屬泗城府(治今凌雲縣),今江洲鄉屬田州(治今田陽縣)。
清朝初年,相沿明代建制歸屬不變。雍正八年(1730年),清朝對東蘭土州實行改土歸流,將州境一分為二:以內六哨地設為東蘭州,以外六哨地另置土分州,原稱東蘭土分州,後改稱鳳山土分州,為鳳山縣級行政建置之始,仍歸東蘭州承審,屬慶遠府管轄,境域包括今袍里鄉、鳳城鎮、喬音鄉、林峒鄉、長洲鄉、砦牙鄉,今巴馬瑤族自治縣甲篆鄉、西山鄉、巴馬鎮、鳳凰鄉,今大化瑤族自治縣北景鄉那色村、京屯村、乙圩鄉巴追村、巴岩村,今天峨縣老鵬鄉、八臘瑤族鄉、納直鄉納直、當里2村、芭暮鄉甲岩村等一帶地域。今更沙、金牙、中亭、平樂四鄉仍屬泗城府,江洲鄉屬百色廳。
民國初年,仍襲清制。民國8年(1919年)5月,廢土分州設縣,隸屬田南道。16年,田南道廢,原道屬各縣直隸廣西省,由省派任行政督察委員,監督縣政。19年,廣西獨創民團制度,將全省設為12個民團區,鳳山縣隸百色民團區。23年3月,民團區改設為行政監督區,鳳山隸百色行政監督區。24年,廣西省府調整舊田南道屬各縣,割出老鵬鄉歸天峨縣,割出盤陽、鳳凰2鄉歸萬岡縣(今巴馬瑤族自治縣),另撥凌雲縣金牙、謀軒、平樂3鄉及百色縣相橋鄉共4個鄉來屬,今縣境由此定型,仍隸屬百色行政監督區。29年4月,省政府將行政監督區改制為行政督察區,原百色行政監督區改稱為「第十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鳳山縣隸第十區(百色)。31年3月,省政府將12 個行政督察區合並為7個區,原第十區改為第五區,鳳山縣隸第五區(百色)。38年6月,省從第五區劃出東蘭、鳳山、萬岡、樂業4縣,從第十區劃出天峨1縣共5個縣另置為第十二行政督察區,其「第十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設於鳳山縣城國民中學(今鳳山中學),與鳳山縣政府相距約三四百米遠。
1949年11月29日,鳳山解放,1950年1月1日,鳳山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縣級行政區劃隸屬廣西省百色專區。1952年12月,隸屬廣西省桂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專區。1956年3月,隸屬廣西省桂西僮族自治州百色地區。1957年12月,隸屬廣西省百色專區。1958年3月,隸屬廣西僮族自治區百色專區。1965年8月,改隸廣西僮族自治區(1965年10月更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專區。1971年3月,隸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地區。2002年6月,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地級)。

Ⅶ 廣西岑溪市有什麼名人

高伯龍,1928年生,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主任教員、講師、副教授,長沙工學院物理研究室、激光研究室副教授,國防科技大學應用物理系教授、環形激光器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院士。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第二、三屆成員,國家863高技術專家組成員,中國慣性技術學會理事、 名譽理事,全國政協第七、八屆委員。
李棟,1942年生,筆名:魯筆、方戈,岑溪歸義人。中國作家協會、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員。1959年後歷任《廣西科學小報》記者,昆明電影製片廠、福建電視台編劇。1962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武林傳奇》,短篇小說集《最差影片的最佳配角》,中篇小說集《她,他和他的版納野牛》、《緝私隊長》、《再做一個夢》,電影文學劇本集《不要用眼淚告別》、《竹林隱士》等。短篇小說《彩雲歸》獲全國第二屆優秀短篇小說獎。
林培斌,(1900~1927),岑溪市樟木鄉福傳村人。1925年春,他參加農民運動講習所第四期學習,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9月畢業,留任第五期乙班區隊長。1926年3月成立蒼梧十二區中共黨支部(是廣西省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林培斌任支部書記。1927年10月7日清晨,他和陳之穎、戴錫祿、李素秋等13位共產主義戰士遭國民黨當局殺害。
李植華,(1906~1930)字立聊。歸義鎮金雞村人。1925年他考入廣州農講所第五期乙班,學習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後又跨黨加入國民黨。百色起義後,他被選為鳳山縣蘇維埃政府主席兼任紅七軍某營營長。1930年1月13日光榮犧牲。1985年岑溪市歸義鎮金雞村建造李植華烈士紀念碑和紀念館。
高致嵩,(1898~1937)字子晉。歸義鎮謝村人。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1934年任浙江省保安處補充團及第三團團長等職。抗日戰爭,英勇殉國。國民黨中央政府追晉為陸軍中將。1986年3月2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追認高致嵩將軍為抗日戰爭革命烈士。
陳濟桓,(1893~1944),號崑山。筋竹鎮筋竹街人。曾任國民黨第七軍獨立第一團團長,軍部少將參謀。198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追認陳濟桓為抗日戰爭革命烈士
高熊徵,(1636~1706),字渭南。歸義鎮謝村人。創立南坡書院。他任教職之餘,還受命督修《通省賦役全書》,撰稿編修《廣西通志》、《桂林府志》、《臨桂縣志》、《思明府志》、《安南志紀要》和《岑溪縣志》等6種地方誌書。1706年病逝,遺著有《郢雪齋全集》、《高渭南紀年錄》。
葉燦章,(1830~1907)字星皆。樟木圩人。清咸豐壬子科(1852年)進士。曾任雲南省黑鹽縣知縣、石屏州知州、臨安府知府。回鄉後,他熱心教育事業和地方公益事業,任教縣黃華書院;倡建上化樂善義倉,倡修甘垌大路;擴建縣文場,為科舉時代士子改善應試的環境條件。他家開葯店,又是中醫世家。他本人也精通岐黃之術,對貧苦人家,經常贈醫贈葯,深得鄉人稱道。
甘乃光,(1897~1956),原名傑才、號自明。岑城鎮菜園村人。民國11年畢業於嶺南大學經濟系。13年6月黃埔軍校成立時任該校英文秘書兼政治教官,還兼任過廣州農民講習所教員。民國時期曾任駐澳大利亞全權大使。1951年5月台灣當局免去其大使職務。1956年9月,病逝於澳大利亞。其遺著有《先秦經濟思想史》、《孫文主義大綱》、《孫中山全集分類索引》等書。
陳樹勛,(1874~1961)字孔言,號竹銘。大湴鄉那社村人。民國29年至32年,任廣西參議會副議長。解放後,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第一、二屆委員、廣西文史館館員。著有《竹廬詩存》存世。

Ⅷ 廣西的鳳山縣為什麼會被當地人當做「世外桃源」

廣西壯族自治區以來一直都是低調的在發展,從廣西省內隨便挑出來一樣東西與其他省份作比較,其實都不會拉胯。尤其是旅遊資源方面,稱得上是低調的旅遊大省——廣西省,境內擁有許多著名的旅遊風景區,大家都熟知的桂林,就坐落在此,如今已是人盡皆知的地位。


當你走進鳳山縣,就會被一片綠油油的田地吸引了目光,彷彿四周都充滿了生機,讓你也對生活充滿了熱情。這里的一切看上去都是那麼的幽靜,足以讓人們的生活慢下來,不被大城市的壓力所困擾。廣西河池的鳳山縣,是大家的避暑勝地,也是一處讓人有極致輕松體驗的度假勝地。

Ⅸ 廣西鳳山縣窮嗎

我來告抄訴你,廣西河池的鳳山有多窮,我們讀書是騎馬走的山路,用的是木頭拼成的板做黑板。那裡沒有土地,全是石山,山上到處有人扛著槍打獵,公路走的全是馬車,而且只有有錢人才有的。窮人只能走路,穿的是草鞋,吃的是野菜.......
你說有多窮!!!!!

Ⅹ 鳳山鎮的名人故居

位於豐寧鳳山鎮石東胡同,系當代著名詩人郭小川(1919—1976)童年生活之地。故居佔地總面積273.06平方米,為明。清時期一般民房建築,迄今100餘年。
故居為四合院,門口為青磚門樓,內有影壁1座。正房3間,青磚灰瓦,虎皮牆,皮條脊,一明兩暗窗戶,外屋板門外加風門。東西原有廂房各兩間,西廂房原為郭小川童年放學後讀書之所,因破損改建為兩間小房。因其房為郭小川父郭壽麒離開鳳山時,出典給同族郭姓,50餘年來,一直為此姓後人居住。
郭小川在此故居生活了13年,1933年早春,在日寇侵佔鳳山前,為避國難,13歲的郭小川隨父逃亡北平(今北京),此後,再未回故居居住。如今在上川的親屬中仍然保留著小川童時攢錢用的匣子,讀書用的黑漆方桌,舊式方凳,冬日烤火用的鐵火盆,練習書法時使用的圓形石硯,,向前來瞻仰的人們展示著郭小家境狀況和童年生活的歲月遺痕,增加了人們對這位戰士和詩人的懷念之情。 郭小川(1919——1976),現代詩人。河北豐寧縣鳳山人。1937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延安馬列學院、中共中央黨校學習。這一時期寫過許多詩歌,收入《平原老人》等集子里。1948年春,隨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下,先後在天津日報社、中共中央中南局宣傳部、中共中央宣傳部等單位從事黨的宣傳工作和文藝工作。
解放後,擔任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秘書長及《詩刊》編委等職。在新聞、宣傳、文藝部門作領導工作。先後出版《致青年公民》、《月下集》、《將軍三部曲》、《甘蔗林--青紗帳》等十一本詩集。郭小川的詩歌創作,富於革命激情,有鮮明的政治性和強烈的時代精神。他的詩歌吸收了民歌、古典詩歌的優點,具有豪放、清新的風格。

閱讀全文

與廣西鳳山縣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