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姓陳的歷史名人有誰
陳姓歷史名人:
陳完,春秋時齊國大夫。即田敬仲。陳厲公子。前672年,陳宣公殺其太子禦寇,他與寇相友善,恐禍及身,出奔至齊。齊桓公使為工正,列為大夫。自入齊後,由陳改姓田氏。死後謚敬仲,為田齊始祖。
陳勝(?-前208),秦朝末年反秦義軍的首領之一,與吳廣一同在大澤鄉率眾起兵,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不久後在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
陳平(?-前178),西漢王朝開國功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宰相之一。
陳琳(?-217),漢末文學 家。字孔璋,東漢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建安七子」之一。
陳登,字元龍,下邳淮浦(今江蘇漣水西)人。為人爽朗,性格沈靜,智謀過人,少年時有扶世濟民之志,並且博覽群書,學識淵博。二十五歲時,舉孝廉,任東陽(治今江蘇省金湖縣西)縣長。
陳壽(233-297),西 晉史學家。又作長壽,字承祚。蜀 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著《三國志》。
陳霸先,南朝陳創建者。陳高祖,保衛了漢文明和漢文化,讓飽經戰亂的南國大地脫離了水火,有了一個較長時期的穩定發展階段開創了我國江南文化經濟繁榮發展的歷史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歷史上最有名的動亂時期。陳霸先受到重用不久,就遇到了「侯景之亂」, 是梁朝末年,東魏降將侯景發動的一場反叛梁朝統治的戰爭。公元549年,侯景攻入了梁朝都城建康,梁朝皇帝被困餓死。
陳後主(553-604),南朝陳皇帝。即陳叔寶。字元秀,小字黃奴,陳宣帝嫡長子。天嘉三年(562)立為安成王世子,太建元年(569)立為皇太子,十四年即位。大造宮室,親信佞臣,不理政事。恃長江天險,不設邊防。禎明三年(589)隋軍直入建康,被俘至長安。隋仁壽四年卒於洛陽,追封長城縣公,謚號煬。明人輯有《陳後主集》。
玄奘(602年-664年),俗名陳褘,洛川緱氏(今河南偃師)人,唐代高僧,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
陳碩真(620—653),女,唐代睦州雉山梓桐源田莊里(今浙江淳安縣梓桐鎮)人,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的起義軍的女首領。自稱文佳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自稱皇帝的女人。
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
陳文龍(1232—1277),莆田人,莆田玉湖陳,宋代抗蒙古軍隊民族英雄,保衛莆田,陳文龍全家殉城,滿門忠烈,其從叔陳瓚、弟陳用虎,族人陳吊眼皆忠貞不屈,為國捐軀。原名子龍,字剛中,號如心。宋咸淳四年(1268)考取狀元,度宗為之改名文龍,賜字君賁;授鎮東節度判官,有「不屈不撓,不可干以私」之譽。
陳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宋代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字同甫,學者稱龍川先生。紹熙四年(1193)進士第一。
陳友諒(1320-1363),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
陳友定,福建人 ,男,元朝福建行省參知政事和軍事將領,參加平定 福建 福州 、莆田、泉州等地的亦思法杭兵亂。
陳子龍(1608-1647),南明抗清將領、文學家。
陳玉 成(1837-1862),太平天國青年將領,後期軍事統帥。
陳維崧(1625-1682),清文學家。江蘇宜興人,明左都御史陳於廷之孫,陳貞慧之子。
陳化成:(1776-1842)是鴉片戰爭時期,守衛吳淞,英勇抗英著名將領。
❷ 中國古代有哪些姓陳的人物
1、陳勝(?-前208),秦朝末年反秦義軍的首領之一,與吳廣一同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南)率眾起兵,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不久後在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
2、陳明遇(?-1645),南明抗清義軍首領。遇一作選。浙江人。弘光元年(1645),任江陰(今屬江蘇)典史,被當地人民推為抗清義軍首領。他認為前典史閻應元智勇過人,因推應元為義軍首領。二人共率眾守城八十一日。城破後,他持刀巷戰,壯烈犧牲,全家也投水死。
3、 陳圓圓,明末清初人。本姓邢,名沉,字畹芬。蘇州妓女。吳三桂納為妾。三桂出鎮山海關,留京,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入京,曾被押。三桂降清,引清軍攻陷北京,仍歸三桂,從至雲南,晚年出家為女道士,改名寂靜,字玉庵。清軍破雲南,自縊死(一說絕食而死)。
❸ 姓陳的歷史名人
1、陳勝(?-前208),秦末農民起義領袖,與吳廣在大澤鄉發動戍卒起義,提出「大楚興版,陳勝王」的口號權,領導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農民戰爭。
2、陳平(?-前178),西漢王朝開國功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宰相之一。秦漢初謀略家,始投魏王,繼屬楚五頂羽,後離楚歸漢,佐漢王劉邦,一匡天下,終成漢室名相。
3、陳壽(233-297),西晉史學家。晉滅吳後,他廣泛收集三國時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國志》,分成三書,即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條分縷析,平行敘述,在斷代史中別創一格。後人推重他的史學和文筆,把《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列,稱為四史。
4、玄奘(602~664),名陳禕,更名摩訶耶那提婆(大乘天)。世稱三藏法師。
5、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家。是唐詩革新的前驅者,「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更是千古名篇。
❹ 姓陳的歷史名人有那些
我國歷史上姓陳的名人,例舉如:
1、陳勝(?-前208),秦末農民起義領袖,與吳廣在專大澤鄉發動戍卒屬起義,提出「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領導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農民戰爭。
2、陳平(?-前178),西漢王朝開國功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宰相之一。秦漢初謀略家,始投魏王,繼屬楚五頂羽,後離楚歸漢,佐漢王劉邦,一匡天下,終成漢室名相。
3、陳壽(233-297),西晉史學家。晉滅吳後,他廣泛收集三國時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國志》,分成三書,即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條分縷析,平行敘述,在斷代史中別創一格。後人推重他的史學和文筆,把《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列,稱為四史。
4、玄奘(602~664),名陳禕,更名摩訶耶那提婆(大乘天)。世稱三藏法師。
5、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家。是唐詩革新的前驅者,「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更是千古名篇。
❺ 姓陳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1、陳勝,字涉,陽城( 今河南登封市東南 ,一說今河南商水縣西南)人。秦朝末年農民起義的領袖之一。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聯合吳廣率領戍卒發動大澤鄉(今安徽宿州市)起義,成為反抗暴秦起義的先驅;占據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後被秦將章邯所敗,為車夫庄賈所害,葬於芒碭山。劉邦稱帝後,追封陳勝為「隱王」。
2、陳湯,字子公,漢族,山陽瑕丘(今山東兗州北)人,西漢大將。漢元帝時,他任西域副校尉,曾經假託聖旨,脅迫西域都護甘延壽出兵,攻殺與西漢王朝相對抗的匈奴郅支單於,為安定邊疆做出了很大貢獻。
官至射聲校尉、從事中郎,封關內侯,在長安去世。王莽掌權後,追謚陳湯為破胡壯侯。
3、陳寔,字仲躬(《陳寔碑》誤作仲弓),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長葛縣古橋鄉陳故村)人 。東漢時期官員、名士。
陳寔出身微寒,起家任都亭佐,轉為督郵,遷西門亭長,四為郡功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公,再辟大將軍府。司空黃瓊辟選人才,補聞喜縣令,治理聞喜半歲;復除太丘長,後世稱為「陳太丘」。
其子陳紀、陳諶並著高名,時號「三君」。他以清高有德行,聞名於世,與鍾皓、荀淑、韓韶合稱為「潁川四長」。中平四年(187年),陳寔在家中逝世,享年八十四。謚號文范先生,葬於郎城。
4、陳琳,字孔璋,廣陵射陽人 。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無確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較年長,約與孔融相當。
漢靈帝末年,陳琳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何進為誅宦官而召四方邊將入京城洛陽,陳琳曾諫阻,但何進不納,終於事敗被殺。董卓肆惡洛陽,陳琳避難至冀州,入袁紹幕府。
袁紹失敗後,陳琳為曹軍俘獲。曹操愛其才而不咎,署為司空軍師祭酒,使與阮瑀同管記室。後又徙為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與劉楨、應瑒、徐乾等同染疫疾而亡。
陳琳著作,據《隋書·經籍志》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陳記室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5、陳霸先,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今浙江長興)長城下若里人,祖籍潁川(今河南禹州),漢太丘長陳寔之後,南北朝時期陳朝開國皇帝(557年-559年在位)。
早年擔任新喻侯蕭映(梁武帝侄子)傳令吏,受器重。大同十年(544年),廣州兵亂,蕭映被圍,陳霸先一戰解圍,受梁武帝矚目。次年,受任為交州司馬,前往交州討伐李賁等人。侯景之亂,陳霸先得知都城被圍,立即准備赴援。
大寶三年三月,在建康摧毀侯景勢力。陳霸先奉命鎮守在京口(今江蘇鎮江),王僧辯鎮守在建康。梁承聖三年(554)九月,梁元帝被西魏所殺。陳霸先與王僧辯迎梁元帝第九子蕭方智至建康,准備稱帝。承聖四年,北齊派兵南向,護送貞陽侯蕭淵明即位。
九月,陳霸先在京口舉兵,除去王僧辯,把蕭淵明趕下台,蕭方智登基稱帝。陳霸先總攝梁朝軍國大事,分別於紹泰元年(555)底和太平元年(556)六月,先後擊潰北齊兩支武裝力量的大規模進犯。
後進爵為公,拜丞相、錄尚書事、鎮衛大將軍,進封義興郡公,拜大傅;又進位相國,總百揆,加九錫,封陳公,尋進爵為王。
❻ 列舉一下姓陳的歷史名人
歷史上陳姓名人:
漢代:東漢宰相太傅陳藩、東漢宰相司空陳球、東漢宰相尚書令陳忠、東漢宰相司空陳寵 、西漢宰相御史大夫陳萬年、中國十大賢相之一西漢陳平。
宋朝:北宋名相陳恕、北宋狀元宰相陳堯叟、北宋名相陳堯佐北宋名相陳執中陳恕之子、宋朝宰相陳旭、宋朝宰相陳過庭、南宋詩人宰相陳與義、同知樞密院事陳誠之、宋朝宰相陳康伯、南宋宰相陳俊卿、宋朝宰相陳騤、宋朝宰相陳自強、宋朝宰相陳貴誼、陳卓同簽書樞密院事、宋朝宰相陳韡、宋朝宰相陳宗禮、陳合同簽書樞密院事、抗元狀元宰相陳文龍、宋朝宰相陳宜中、宋朝宰相太師陳宗召、宋朝宰相樞密使秀國公陳升之、宋朝宰相參知政事陳彭年、名相陳省華堯叟堯咨堯佐父、北宋名相維護統一的陳洪進。
元朝:元朝宰相陳天祥、元朝宰相陳祖仁、元朝宰相陳敬伯、元朝宰相陳秉。
唐朝:唐末宰相陳儒、唐朝名相陳叔達、唐朝名相陳希烈、唐朝名相陳夷行、唐朝宰相太師穎川王陳敬瑄、唐末宰相太尉陳少游。
明朝:明朝宰相戶部尚書大學士陳山、明朝參知政事宰相陳亮、明朝名相陳以勤、明朝名相陳於陛、明朝首輔宰相陳循、明朝首輔宰相陳演、明朝首輔宰相陳文、明朝宰相陳子壯。
清朝:陳泰國史院大學士寧南靖寇大將軍戶部尚書、陳名夏弘文院大學士吏部尚書太子太保、陳之遴弘文院大學士禮部尚書、陳廷敬文淵閣大學士左都御史工部尚書明史總裁官、陳世倌文淵閣大學士工部尚書、陳大受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陳宏謀東閣大學士、陳孚恩軍機大臣刑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陳官俊、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陳遠龍、內閣大學士陳寶琛。
❼ 歷史上姓陳的名人
陳湯,「名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激勵了多少華夏兒女
❽ 歷史上姓陳的名人有哪些
歷史上姓陳的名人有:陳完、陳勝、陳平、陳湯、陳寔、陳琳、陳登、陳宮、陳群、陳震、陳壽等等。
1.陳勝
陳勝(?—前208),字涉,秦末陽城( 今河南省登封市東南,一說今河南省商水縣西南)人,秦朝末年農民起義的領袖之一。他與吳廣一同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南)率眾起兵,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不久後在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後被秦將章邯所敗,遭車夫刺殺而死,陳勝死後被輾轉埋葬在芒碭山。劉邦稱帝後,追封陳勝為「隱王」。
5.陳壽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陳壽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
參考資料網路-陳勝
網路-陳平
網路-陳湯
網路-陳宮
網路-陳壽
❾ 中國歷史上姓陳的知名人物
1.陳霸先,字興國,小名法生。出生於長城縣(今長興縣)下箬寺。《文苑英華》說陳霸先是「火耕水耨之夫,蓽門圭竇之子」。門第貧寒。《南史》和舊志言陳霸先「初仕鄉里司。後至建康(今南京)為油庫史。」南朝制度,縣下有鄉,鄉下有里。里司管一里地的事。可見陳霸先年青時之艱難,其入仕亦從極低之職開始。後來任「中直兵參軍」,參加鎮壓交州的農民起義,逐漸升遷。
梁天正元年(551),梁元帝遣大將王僧辨率軍東下,與陳霸先會合,攻克建康,陳霸先功勞最大。梁紹泰元年(555),梁元帝投降西魏被殺,王僧辨、陳霸先在建康擁立梁元帝之子蕭方智為梁王、「太宰」。北齊(鮮卑族)力量強大,竟扶植貞陽侯蕭淵明為帝,糟糕的是大將王僧辨懼怕齊兵,同意迎立蕭淵明為帝。陳霸先認為,如果蕭淵明得立,建康的梁朝將成為鮮卑族的附庸,保存不了漢族政權,他與王再三苦爭,不願向北齊屈服,王僧辨不從。陳霸先為了維護民族利益,奮而起兵襲殺王僧辨,廢貞陽侯,立蕭方智為梁敬帝,方才把鮮卑人勢力排斥在江南之外,這在當時是深受廣大民眾支持的。不久,齊兵侵犯梁朝,又被陳霸先率部擊敗,使南方民眾避免了一次鮮卑貴族的蹂躪。不用說,民眾視陳霸先為「民族英雄」,陳受封為陳王。557年十月,陳霸 先眾望所歸,在文武官員和民眾的擁護下,梁敬帝把皇位禪讓給了陳霸先,陳建立陳朝,史稱陳武帝。
2.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縣)人。自幼具有豪俠浪漫的性格。少年時代曾閉門讀書,遍覽經史百家,樹立了遠大的政治抱負。二十四歲舉進士,上書論政,得到武後的重視,任為麟台正字,再遷為右拾遺。他一方面支持武後的政治改革,另一方面對武後的不合理的弊政也屢次提出尖銳的指責。他曾在二十六歲、三十六歲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軍事問題提出過一些有遠見的建議。後一次出塞,因為和主將武攸宜意見不合,遭受排斥打擊。三十八歲後就辭職還鄉。最後被武三思指使縣令段簡加以迫害,冤死獄中。
陳子昂的思想是很復雜的,他既好縱橫任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導方面。從他的許多政論奏疏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洞察國家安危的遠見,關懷人民疾苦的熱情。例如在《上蜀川安危事》的奏疏中,他曾經對諸羌的進犯感到憂慮,對蜀川人民「失業」、「逃亡」深表同情,對「官人貪暴」、「侵漁」、「剝奪」百姓的罪惡加以憤慨的指責。《資治通鑒》引用他的奏疏、政論有四、五處之多。王夫之《讀通鑒論》認為陳子昂「非但文士之選」,而且是「大臣」之材,這是完全正確的。他的政治熱情是他從事詩歌革新的動力。
陳子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曾經提出了詩歌革新的正面主張:
東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征者。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於解三處見明公《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遂用洗心飾視,發揮幽郁。不圖正始之音,復睹於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
在唐詩發展史上,陳子昂這篇短文好象一篇宣言,標志著唐代詩風的革新和轉變。我們知道,劉勰、鍾嶸反對南朝形式主義詩風,曾經標舉過「比興」、「風骨」的傳統。王勃反對龍朔前後的宮廷詩風,也指責他們是「骨氣都盡,剛健不聞」。陳子昂繼承了他們的主張,一針見血地指出初唐宮廷詩人們所奉為偶像的齊梁詩風是「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指出了「風雅興寄」和「漢魏風骨」的光輝傳統作為創作的先驅榜樣,在倡導復古的旗幟下實現詩歌內容的真正革新。態度很堅決,旗幟很鮮明,號召很有力量。「興寄」和「風骨」都是關系著詩歌生命的首要問題。「興寄」的實質是要求詩歌發揚批判現實的傳統,要求詩歌有鮮明的政治傾向。「風骨」的實質是要求詩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剛健充實的現實內容。從當時情況來說,只有實現內容的真正革新,才能使詩歌負起時代的使命。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由於「四傑」等詩人的積極努力,新風格的唐詩已經出現,沿襲齊梁的宮廷詩風已經越來越為人們所不滿,詩歌革新的時機更加成熟了。陳子昂的革新主張在這個時候提出,不僅有理論的意義,而且富有實踐的意義;不僅抨擊了陳腐的詩風,而且還為當時正在萌芽成長的新詩人、新詩風開辟道路。
陳子昂的詩歌創作,鮮明有力地體現了他的革新主張。《感遇詩》三十八首,正是表現這種革新精神的主要作品。這些詩並不是同時之作,有的諷刺現實、感慨時事,有的感懷身世、抒發理想。內容廣闊豐富,思想也矛盾復雜。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現實性很強的邊塞詩,例如:
朝入雲中郡,北望單於台。胡秦何密邇,沙朔氣雄哉!籍籍天驕子,猖狂已復來。塞垣無名將,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嘆,邊人塗草萊。
這是他從征塞北時的作品,詩中對將帥無能,使邊民不斷遭受胡人侵害的現實,深表憤慨。在從征幽州時所寫的「朔風吹海樹」一篇中,又對邊塞將士的愛國熱情遭到壓抑表示深刻的同情。「丁亥歲雲暮」一篇更明白地揭發了武後開蜀山取道襲擊吐蕃的窮兵黷武的舉動。這些內容都初步突破了泛擬古題的邊塞詩傳統風氣。他對武後內政方面的弊端也有所諷刺。在「聖人不利己」一詩里,他指責了武後雕制佛像、建造佛寺,浪費人力物力的佞佛行為。在「貴人難得意」一詩里,他更勇敢地諷刺了武後對待臣下時而信任、時而殺戮的作風。從這些現實性很強的詩篇中,我們清晰地看到他的政治抱負和他的詩歌革新主張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他的那些感懷身世的詩,也寫得很動人: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風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
這里,美好理想無法實現的深沉的苦悶,借楚辭草木零落、美人遲暮的意境,宛轉蘊藉地表現出來。但是,他這種苦悶,在不同的時間境遇之下,又轉為憤激慷慨之音。如:
本為貴公子,平生實愛才。感到思報國,拔劍起蒿萊。西馳丁零塞,北上單於台。登山見千里,懷古心悠哉!誰言未忘禍,磨滅成塵埃。
《感遇詩》里也有一些嘆息人生禍福無常,贊美隱逸求仙,發揮佛老玄理的作品,例如「市人矜巧智」、「玄天幽且默」等篇,都有濃厚的佛老消極思想。
《登幽州台歌》和《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也是他傑出的代表作。這幾首詩是他隨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契丹的時候寫的。盧藏用《陳氏別傳》說:
子昂體弱多疾,感激忠義,常欲奮身以答國士。自以官在近侍,又參預軍謀,不可見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進諫,言甚切至,建安謝絕之,乃署以軍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書記而已。因登薊北樓,感昔樂土、燕昭之事,賦詩數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時人莫不知也。
他在《薊丘覽古》中,曾經歌頌了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燕昭王、燕太子,感激知遇、乘時立功的樂毅、郭隗等歷史人物。俯仰今古,瞻望未來,他更深刻地體驗到生不逢時、理想無法實現的痛苦和悲哀,也更深刻地體會了古往今來許多仁人志士在困扼境遇中激憤不平的崇高感情。也正是這種不可遏止的理想和激情,使他唱出了這首浪漫主義的《登幽州台歌》。盡管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他的苦悶無法解決,使這首詩的情調顯得相當孤獨。但是,也正是這首詩,在當時和後代得到無數讀者的深刻同情,盧藏用說這首詩「時人莫不知也」,就是有力的證明。這不愧是齊梁以來兩百多年中沒有聽到過的洪鍾巨響。
陳子昂的律詩比較少,但是象《度荊門望楚》,也是初唐律詩中的佳作:
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台。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城分蒼野外,樹斷白雲隈。今日狂歌客,誰知入楚來。
詩人用氣勢流暢的筆調,寫出了他初次離蜀途中所見的巴楚壯麗山川。風格和其他詩人是有所不同的。
陳子昂仰慕「建安作者」和「正始之音」,他的詩受建安、正始詩人影響較深。唐皎然《詩式》說:「子昂《感遇》,其源出於阮公《詠懷》。」象「蘭若生春夏」、「貴人難得意」等比興托諷的詩篇,以及那些感慨人生禍福無常的詩,的確和阮籍相似。此外如《燕昭王》乃至《登幽州台歌》等,和阮詩「駕言發魏都」、「獨坐空堂上」等詩也有意境相通之處。而「丁亥歲雲暮」、「本為貴公子」、「朔風吹海樹」、「蒼蒼丁零塞」等邊塞詩,則和建安詩中「梗概而多氣」的寫時事之作比較接近。他的詩中,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同時存在。那些現實主義的作品,有的敘事慷慨沉痛,有的還兼有政論鋒芒。那些偏於抒發理想之作,有的寄興幽婉,有的又激情奔放,這又是浪漫主義的不同表現。總的來說,他的詩風格並不完全統一。
當然,陳子昂的詩在藝術上也存在一些缺點。他對漢魏南北朝的樂府民歌學習得不夠。對七言詩這種新形式也不重視,集中竟沒有一首七言詩(註:只蜀刻本《陳子昂先生全集》有《楊柳枝》七絕一首,真偽難定。)。《感遇詩》中甚至還有一些作品受玄言詩影響,讀起來有些枯燥乏味。但是,他的全部詩作絕沒有一點齊梁浮艷的氣息,這是更難能可貴的。
總之,他是唐詩開創時期在詩歌革新的理論和實踐上都有重大功績的詩人,杜甫稱贊他:「有才繼騷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揚馬後,名與日月懸。……千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韓愈稱贊他:「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都對他在唐詩發展上的功績有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詩人的公論,至於他的《感遇詩》直接啟發了張九齡《感遇》和李白《古風》的創作,李白繼承他以復古為革新的理論,進一步完成唐詩革新的歷史任務,更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陳子昂在散文革新上也是有功績的。他文集中雖然也還有一些駢文,但那些對策、奏疏,都用的是比較朴實暢達的古代散文,這在唐代,也是開風氣之先。所以唐代古文家蕭穎士、梁肅、韓愈都對他這方面的努力有較高的評價。
3.陳勝,又名涉,陽城(今河南登封)人氏。是中國歷史上首揭義旗的農民革命先驅,秦末農民大起義的著名領袖。漢太史公司司遷念其"首事"亡秦之功,故使其與王侯同列,為作《陳涉世家》以記之,他的英雄事跡才得以生動而翔實地保留下來。
陳勝自幼家境貧寒,"少時嘗與人佣耕"。但他素有大志,不某忍受地主階級的剝削與壓迫,逐漸產生了改變現實,擺脫貧困的思想。一次勞動時,他"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勿相忘。"和他一起幹活的窮夥伴們覺得好笑,便應聲問道:"若為佣耕,何富貴也?"意思是說如此受人剝削,哪有什麼富貴呢?陳勝嘆息說:"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表明了他的非凡志向。
公元前209年,即秦始皇死後的第二年,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用陰謀手段殺死其兄扶蘇,奪得了帝位,史稱秦二世。胡亥上台後,雖無乃父始皇帝的才略,可他的殘忍暴虐卻超過了他的老子。他一面大殺皇親國戚,文武百官;一面濫施酷刑峻法,橫征暴斂,極盡殘暴奢侈之能事。弄得秦王朝刑徒遍地,民不聊生,社會動盪不安,全國如同布滿了久曬的乾柴,只要有個火星,就可以燃起燎原大火。
這年7月,為防守邊疆,秦二世大規模徵兵,在河南各縣征了900個壯丁,陳勝和吳廣兩人被指定為隊長。他們在秦朝派來的尉官司的監視下,一路曉行夜宿,准備奔赴長城邊的漁陽(今北京密雲縣)去守衛邊防。但是當走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劉村集)時,卻遭到了大雨,道路泥濘,無法行走。這場雨一直下了20多天,耽誤了壯丁隊伍的行程。從宿縣到密雲,迢迢三千里,在規定的期限內,是無論如何也趕不到了。當時秦朝法令規定,去守邊的兵士,必須在限定的時間內報到,如果超過期限,不管什麼理由,一律殺頭。面對這種處境,陳勝和吳廣商量,決定起義,從死亡中殺出一條活路。在做了許多准備工作的基礎上揭竿而起,於是以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威武壯烈的農民起義爆發了。
陳勝起義後,響者雲集,義軍立即攻下了大澤鄉,宿縣以及宿縣西南的苦、蘸等縣城,從軍者由起義初期的900人擴展到數萬人。接著又攻克了陳州,在陳州成立了以陳勝為首的政權,國號"張楚"。
在陳勝的影響下,全國各地紛紛起兵響應。起義軍遍及今安徽、江蘇、山東、河南、江西等省,農民軍聲勢大振。
"張楚政權"成立後,陳勝即派出八路大軍進攻關中、關東和淮南等地。農民起義軍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勢如摧枯拉朽,最後形成數十萬大軍的隊伍,聲勢浩大,軍風凜凜,起義軍給秦王朝以毀滅性打擊。
陳勝起義軍雖然在很短的時間內發展到數十萬人,但由於武裝力量在內部遭到破壞及內訌等原因,終於在強敵的進攻下失敗了。公元前208年,陳勝在今安徽渦陽東南毫縣的下城你地方,被他的車夫、叛徒庄賈殺死,後葬於碭,謚曰隱王。V 陳勝不畏強暴,心胸博大的反抗精神激勵了無數後人,他是中華民族英勇頑強的民族精神的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