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五台山歷史故事

五台山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05 16:15:39

❶ 關於山西的歷史故事

1、東漢時期,道教在山西基本形成,少數地方修建了道教廟觀。《清涼山志》記載:東漢永平年間五台山境即有道士,道教稱五台山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南北朝是山西道教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

北魏王朝統治下的山西是北天師道的策源地和活動中心,山西道教進入了第一個歷史高峰期。唐朝統治者欲借用老子李聃鞏固統治地位,山西道教進入又一個歷史興盛時期。清朝尊佛抑道,道教各派均有所停滯。

2、春秋晉靈公時期,山西趙盾一家三百多口盡被武將屠岸賈謀害誅殺,僅留存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即趙氏孤兒。

為保存趙家唯一血脈,晉國公主即趙氏孤兒的母親託付草澤醫生程嬰將孤兒帶走,並自縊身死。程嬰將趙氏孤兒藏在葯箱中,欲帶出宮門,可又偏遇到屠岸賈部下韓厥。韓厥深知此乃忠良之後,便放走程嬰和趙氏孤兒,後自刎身亡。

屠岸賈搜不到趙氏孤兒,遂下令將全城一月到半歲間的孩子都囚禁起來,並稱如果窩藏趙氏孤兒者再不交出孩子,就將這些孩子全部殺死。程嬰走投無路之下找到了晉國退隱老臣公孫杵臼,並與公孫杵臼商定,用自己的孩子替代趙氏孤兒。

一切安排妥當後,程嬰假意告發公孫杵臼,引屠岸賈到公孫杵臼家中搜到了假孤兒;屠岸賈殺死假孤兒後,公孫杵臼撞階自殺。

程嬰忍辱負重撫養趙氏孤兒,20年後趙氏孤兒長大成人,得知真相後殺死屠岸賈,報了血海深仇。

3、山西有座很著名的山,叫綿山。綿山的風景的確不錯,但如果沒有介之推,綿山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山頭而已。而因為介之推的緣故,綿山有了靈魂。

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

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

4、山西有個洪洞縣,地方不大,名氣不小。洪洞之所以出名,一個是大槐樹,另一個就是蘇三監獄。

「若問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大槐樹之所以有名,是因為牽扯著明朝那場規模龐大的移民史。不過,近千年的歷史過後,那顆大槐樹早已盪然無存。倒是著名的蘇三監獄,依舊是當年的模樣。

蘇三自王順卿走後,矢志不接客。鴇兒用計將其賣與山西富商沈燕林為妾,沈妻與趙監生私通,毒死沈,反誣告蘇三,縣官受賄,將蘇三問成死罪。老解差崇公道提解蘇三自洪洞赴太原復審,途中蘇三訴說遭遇,崇公道加以勸慰。

5、山西北部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繁,生存環境的惡劣迫使晉北很多人到口外謀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舊謠充分說明「走西口」者多為自然災害引起的飢民。

清光緒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現被稱為「丁戊奇荒」的近代最嚴重的旱災,甚至部分地區寸雨未下。

自然災害引起的人口流遷,以忻州、雁北等晉北地區最為突出。晉北各州縣貧瘠的土地,惡劣的自然環境迫使大批百姓離開故土。

例如「陽高地處北塞,砂磧優甚,高土黃沙,滿目低土,鹼鹵難耕……地瘠民貧,無所厚藏,一遇荒歉,流離不堪。」

在貧瘠的土地,寒冷的氣候,無川流灌溉的惡劣自然環境里,晉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災歉,人們不得不流離失所,奔赴口外謀生。

❷ 大鬧五台山是不是歷史故事

大鬧五台山抄 - 四大古典名著襲之一
《水滸傳》是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以其高超的藝術筆觸為讀者勾勒出許許多多栩栩如生的古代英雄形象。《魯提轄大鬧五台山》選自於《水滸傳》第四回《趙員外重建文殊院,魯智深打鬧五台山》。
魯達在拳打鎮關西後,為了避禍出走了,可是又遇到了金老父女,他就在金老女婿的關照下入五台山當了和尚,可是在寺里,他明顯不適應那的生活,處處惹禍,一天,她在山下的亭子里遇到了一個賣酒的,心裡很是窩火,趁著酒興就喝了老多,風一吹就使酒興上來了,搖搖晃晃的走到了山門,可是把們的和尚不讓他進寺,以為他喝酒吃肉了,最後一時性起,他就打壞金剛,大吐了一場。等酒醒了以後,他也很是後悔,但是方丈不能把他怎麼了,因為趙員外的面子啊。只好把他打發到大相國寺去了,在那他才認識了林沖

❸ 五台山五爺廟的來歷

很久以前,五台山地區並不是清涼勝境,而是酷熱難熬,當地百姓深受其苦,專門為人排憂解難的大智文殊菩薩便從東海龍王那裡巧妙地借來一塊清涼石,從此五台山變得涼爽宜人風調雨順,成為避暑勝地。

而這清涼寶石原本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播雲布雨回來驅暑歇涼之物,當他們發現歇涼寶石被文殊菩薩帶到五台山後,便尾隨而來大鬧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劍的山峰削成五座平台,要討回清涼石。

不過文殊菩薩很快就降服了他們,讓他們分別住在五座台頂。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專管五台山的耕雲播雨。人們感激他為五台山地區造福,就為他建造了廟宇。

(3)五台山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五爺廟也稱萬佛閣座落於台懷鎮,與大白塔相毗鄰,是通往顯通寺的又一條路徑。寺廟地勢開闊,當年是大清歷代皇帝朝台寢宴的行宮,俗稱「皇城」。「皇城」至萬佛閣之間,終年涌動著接踵而至的羲聖觀光者。

據史科記載,萬佛閣最初建於明代萬曆四十四年,建築年代最早的是文殊殿,建築手法為三檐四齣廊,呈歇山頂,內供同樣大小的佛像一萬尊,因名萬佛閣。上層供地藏王菩薩與閔公父子,並有七千斤生的銅鍾一口懸掛;下層供奉明代塑制的文殊、普賢、觀音三大世像,造型生動逼真。

❹ 誰知道五台山明月池的傳說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個村子,村子裡的姑娘長的十分明艷動人,其中有一個最漂亮的姑娘,天天來河邊梳頭,河水清澈無比,河邊香氣四溢,所有人多不知道,這條潺潺流動的小河,會流向哪裡、其實,河水的源頭是在浩瀚的東海,東海的太子,每天都在欣賞姑娘的美麗,

有一天,貪婪美色的太子,把姑娘抓到了龍宮軟禁起來,並提出要與姑娘成親。可姑娘並不鍾情太子,又不敢直言頂撞,聰明的姑娘,靈機一動,委婉的對太子說:想要成親可以,只要太子尊重我的請求,送我回家,並正式下聘,我便依你,

不情願的太子,礙於美色,只有答應姑娘的要求。姑娘回家,回家後的姑娘,把事情告訴村裡的百姓,百姓們紛紛暗自疏散,日子一天天的臨近,鄉親們都已安置妥當。美麗的姑娘,心底善良,每天不停的祈求菩薩,搭救自己。

終於,成親的日子來臨,太子抬花轎來娶親,美麗的姑娘不肯服從,惹怒了太子,水淹村莊,,由於百姓們早已疏散,村中並沒有傷亡。因為姑娘的善心,感動了文殊菩薩,就在此時,文殊菩薩前來相救解救了姑娘,並把放水的太子壓在碗低。

這就是望海寺的傳說,也正是明月池的故事。相傳,只要是有緣人,在明月池的圓孔內,向里看,可以看到前世今生。隨是傳說,可明月池的景色著實難道,泉水甘甜,氣候清涼,登山的路途也不是很陡很高,適合寫生,更適合游覽,青山綠水,淡雅脫俗。

(4)五台山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觀海寺亦稱明月池,位於鎮海寺東南3華里處,四面環山,地處偏僻,風景幽雅。

觀海寺創建於北魏,屬五台山歷史悠久的古剎。寺體坐北向南,現存有大雄寶殿、金剛菩薩殿,兩側配以僧房,圍成一處方院。

大雄寶殿正面3間,前裝板壁,後裝格扇,裝修較為特殊;金剛菩薩殿正面3間,殿內的金剛菩薩造型奇特,黑臉黑身,偉岸高大,右腳登地,左腿屈起,腳踩風火輪,呈「金雞獨立」形。

菩薩的腳腕、手腕戴鐲,雙耳戴環,腿上筋肉暴起,臂上纏繞長蛇,面部一副堅毅剛直的表情。頭上又有頭,疊至九個,伸出十八臂,皆執法器,所以此像又稱「九頭十八臂黑金剛菩薩」。佛家稱文殊菩薩有「三十二相」,這位就是文殊菩薩顯聖為金剛的法像。

觀海寺中有一小水池,水色透明,清澈見底。據《清涼山志》記載,曾有人在漆黑的夜裡,看見池內有明月。人們以為菩薩顯靈,觀海寺因此逐漸被改稱為明月池。

遊人從後殿繞到西配房後,可觀賞到明月池,池邊砌成圓形,池中心一小孔中有泉水滲出,近前下望,有如一面圓鏡。當雨水旺季,地下水上升時,滿池清澈玉液,可映月影於池中。

❺ 五台山的由來

五台山的由來:

五台山原先並不叫五台山,而是叫紫府山,也稱作五峰山道場。這里曾是道士們修行的地方。到了東漢永平11年(公元68年),天竺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從洛陽白馬寺來到五峰山一帶,認為這里是文殊菩薩講經說法的道場,於是就想在這里建築寺院,供奉文殊菩薩。

可是這里的道士並不同意,最後由漢明帝在洛陽白馬寺主持,舉行道士與兩位高僧的賽法,結果兩位高僧獲勝。從此,佛教界在台懷鎮一帶就取得了建築佛教寺院的權利,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如今的顯通寺。

從此,歷經各個朝代的修建、擴建,以台懷鎮為中心的寺院最多時曾達到360多座,直到今天還保留著100多座。因此,五台山也就以其佛教寺院歷史悠久、規模宏大位於全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至於五峰山更名為五台山,這裡面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據傳說,遠古時代的五峰山一帶氣候異常惡劣,常年酷暑,當地百姓苦不堪言,時逢文殊菩薩在那裡講經說法,見到黎民百姓的疾苦,深表同情,於是發大願拯救百姓脫離苦海。

文殊菩薩裝扮成一個化緣的和尚,行程萬里到東海龍王那裡尋求幫助。他在龍宮門口發現了一塊能散發涼風的巨大青石,於是便把它帶了回來。當他把那塊大青石(東海龍王的歇龍寶石)放置在五峰山一道山谷里時,剎那間,那裡一下就變成了草豐水美、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

此後,那條山谷也被起名叫做清涼谷。人們在山谷里建了一座寺院,將那清涼石圈在院內。為此,五峰山又名清涼山。

後來,隋文帝聽說此事後,便下詔在五座山峰的台頂各建一座寺院供奉文殊菩薩。即東台頂的聰明文殊,西台頂的獅子吼文殊,南台頂的智慧文殊,北台頂的無垢文殊,中台頂的孺童文殊。

在東台頂能看日出,西台頂能賞明月,南台頂能觀山花,北台頂能望瑞雪。這就是五台山的由來。

(5)五台山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五台山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世界文化遺產,在中國乃至世界佛教界都具有重要地位。對五台山的保護建設發展,王儒林始終高度重視,

調研期間,他深入了解五台山悠久的佛教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認真考察五台山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情況,分析研究環境保護、景區管理、文化旅遊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與古建文物專家交流探討,廣泛聽取有關部門,佛教界法師、方丈、住持等人士和幹部群眾的意見,共商強化保護、加快發展、建設一流景區之策。

他說,五台山是我國古代建築和佛教藝術的寶庫,是佛教歷史發展的見證,體現了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精華,影響深遠、彌足珍貴。對歷史文物要堅持保持原貌,

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適時進行保護、維修、搶救,精心維護修繕,加強文物單位安全基礎設施建設,使這些寶貴遺產代代傳承下去。

五台山革命遺址遺物眾多,王儒林瞻仰了毛主席路居舊址,聽取老一輩革命家在五台山的革命戰斗經歷介紹,要求加強對五台山紅色文化的學習、宣傳和弘揚。

五台山高僧大德輩出,對於弘揚優秀佛教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調研中,王儒林與妙江、如瑞、昌善、章樣摩蘭、靜行等佛教人士進行座談交流,聽取對五台山建設發展、弘揚優秀佛教文化的意見建議。他說,五台山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國佛教發展歷史長河中,五台山建寺早,宗派多,高僧大德雲集,對佛教傳承影響巨大,

五台山歷史文物豐富寶貴,地質地形地貌和自然風光獨特,在中國乃至世界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五台山佛教文化傳承千年、佛法紹隆。

希望五台山的高僧大德進一步深入研究、潛心修行,深刻理解、繼承、發展中國優秀佛教文化,結合新的實際闡發佛教中應時益世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正能量。

廣大僧眾要把發揚愛國愛教、愛山愛廟的優良傳統,與奉獻愛心、關注社會的具體行動結合起來,主動參與社會建設,在促進發展、維護和諧中發揮更加重要的積極作用。

五台山在不同歷史階段為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安定做出了重要貢獻,希望大家繼承五台山佛教文化兼收並蓄、包容和諧的精神,繼續為民族團結宗教和諧做出更大貢獻。

王儒林還看望了久負盛名、已過百歲的高僧——夢參法師,感謝他為弘揚五台山優秀佛教文化做出的貢獻。

❻ 在歷史上五台山的秘密,究竟有哪些是真的

山西的五台山是中國的佛教名山之首。本來這里是道教的場所,後來因為佛教的高僧到了這里,發現這片土地非常適合弘揚佛學,於是在這里修建寺廟。也因些開展了鬥法,最終佛教勝出,才有了現在的五台山。在歷史的記載中有九位帝君曾經去過五台山。可以看出五台山在佛教聖山當中的地位是崇高的。五台山在千百年的地位不倒,當中也是有許多的秘密。

除了這些秘密還有清朝的順治帝到五台山出家的事情也讓五台山成為了大家心目中的名山。但是歷史上的順治帝其實是出天花而亡的。但是因為五台山是佛教最崇高的聖地,所以這里一直盛傳著許多神秘而傳奇的故事。無論是真是假,五台山都以千年的佇立接受著眾多的漢藏佛教信徒們的瞻仰。

❼ 五台山的傳說或故事

一、五台掠影
中國佛教及旅遊勝地。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市五台縣和繁峙縣之間,西南距省會太原市230公里。與四川峨嵋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並稱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或者世界五大佛教名山 。在《2008中國避暑名山榜》上,五台山位列中國十大避暑名山之首。2008』首屆「中國文化產業品牌」榜發布暨第三屆中國文化產業高峰論壇上,五台山以「中國佛教名山之冠」入選 「中國文化旅遊十大品牌」,並入選《2008中國文化品牌報告》歷史年鑒一書五台山景區圖。2008年12月,由《行游天下》旅遊雜志、搜狐旅遊、中國旅遊胡同社區網、美景中國網站聯合推出"中國最美旅遊勝地評選"活動,通過廣大網民投票的形式,評選出中國最美的旅遊勝地。山西五台山榮獲「中國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之首。在人民網舉辦的「改革開放30周年30個最受關注」的系列評選中,五台山風景名勝區再次榜上有名,成為改革開放30年來最受關注的30個景區之一。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的東北部,屬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繁峙縣、代縣、原平市、定襄縣、五台縣,周五百餘里。中心地區台懷鎮,距五台縣城78公里、繁峙縣砂河鎮48公里、忻州市150公里、山西省會太原市240公里。
五台山由古老結晶岩構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聳立,峰頂平坦如台,故稱五台∶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綉峰、北台葉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稱台外,五峰之內稱台內,台內以台懷鎮為中心。五台周長約250公里,總面積2,837平方公里。五台之中以北台最高,北台頂海拔3,058公尺,有「華北屋脊」之稱。山中氣候寒冷,台頂終年有冰,盛夏天氣涼爽,故又稱「清涼山」,為避署勝地。五台山自然植被以草地為主,由草甸、草原、灌叢構成,是優良的夏季牧場。
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寺廟建築最早地方之一。自東漢永平(58∼75)年間起,歷代修造的寺廟鱗次櫛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壁輝煌,是中國歷代建築薈萃之地。雕塑、石刻、壁畫、書法遍及各寺,均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唐代全盛時期,五台山共有寺廟300餘座,經歷幾次變遷,寺廟建築遭到破壞。目前台內外尚有寺廟47座。其中佛光寺和南禪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兩座木結構建築。顯通寺(靈鷲寺)、塔院寺、菩薩頂、殊像寺、羅睺寺被列為「五台山五大禪處」。台懷鎮是寺廟集中分布的地方,是五台山佛事活動和經濟生活的中心。相傳五台山是文殊師利菩薩講經弘法的場所。歷史上,印度、尼泊爾、朝鮮、日本、蒙古、斯里蘭卡等國的佛教信徒,來此朝聖求法的甚多。是當今中國唯一兼有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的佛教道場。每逢盛夏,海內外遊人香客前來游覽觀光、燒香拜佛、絡繹不絕。每年6月舉行盛大的騾馬交易大會,進行物資交流、文藝會演和消夏避暑。台懷鎮人口6954(1989)。
五台山,是地球上最早露出水面的升遷陸地之一。它的孕育,可以追溯到26億年前的太古代。到震旦紀時期,又經歷了著名的「五台隆起」運動,形成了華北地區最雄渾壯偉的山地。第四紀時期,冰川覆蓋了五台山,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冰緣地貌。五台山地層完整豐富,特別是前寒武系地層典型奇特,是全國地質科考的重點地區。五台山境內的絕大部分地層組段,都是以本地區的山、水、村、鎮命名的,它們在地質學領域具有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五台山,最低處海拔僅624米,最高處海拔達3061米,為華北最高峰,有「華北屋脊」之稱。台頂雄曠,層巒疊嶂,峰嶺交錯,挺拔壯麗,大自然為其造就了許多獨特的景觀。五台山氣候寒冷,又被稱作「清涼山」。全年平均氣溫為零下4度,7至8月最熱,分別為9.5度和8.5度,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零下18.8度。台懷地區比台頂早一個月入春,遲一個月入秋,溫度相差6度左右,全年平均氣溫2-3度,最低氣溫零下30度,最高氣溫為30度。台懷地區夏季空中雲層較低,濕度大,常有雨水。
五台山奇峰靈崖隨處皆是,著名者達五十餘處。其中寫字崖,用水灑濕以後,拿手帕仔細拭擦,崖面會顯示出類似篆隸體字跡,水干字隱。有人曾除去表皮石層,結果下層仍能擦出字來。層層有字,字字不同。據載曾發現過「天之三寶日月星,地之三寶水火風,人之三寶精氣神」的聯句。平均海拔1100米以上,最高點北台葉斗峰海拔3061米,被稱為「華北屋脊」。五台山方圓約32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巨柱拔地而起、 巍然矗立,峰頂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見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是一個融自然風光、古建藝術、歷史文物、佛教文化、民俗風情、避暑休養為一體的旅遊區。 1982年,五台山以山西五台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歷年來獲得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等榮譽。世界遺產。
五台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勝地,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而五台山又以建寺歷史悠久和規模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故有金五台之稱,在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尼泊爾等國享有盛名。五台山寺廟始建於漢明帝時期,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達360多座。清代,隨著喇嘛教傳入五台山,出現了各具特色的青、黃二廟。五台山五座台頂合圍的地區,稱為台內,其外圍則稱台外。

❽ 五台山的歷史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境內,位列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隸屬忻州市五台縣,西南距省會太原市230公里,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五台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並稱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最早在五台山弘揚佛法的是光明法師桑王澳登(第三代伏藏法王生根活佛),於公元前710年親自赴五台山傳播佛教。《名山志》記載:「五台山五峰聳立,高出雲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台,故曰五台。」

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寺院建築最早地方之一。自東漢永平十年,攝摩騰、竺法蘭兩位尊者白馬馱經,來到中國洛陽。次年(公元68年),攝摩騰、竺法蘭尊者來到山西五台山時,發現五台山的山形地貌與釋迦牟尼佛修行弘法的印度靈鷲山非常相似,遂奏請漢明帝在此修建佛寺。

寺院落成後,取名大孚靈鷲寺(現今顯通寺的前身,有「釋源宗族」之譽)。其中佛光寺和南禪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兩座木結構建築。

南北朝時期,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出現第一個高潮。北魏孝文帝對靈鷲寺進行規模較大的擴建,並在周圍興建了善經院、真容院等十二個寺院。北齊時,五台山寺廟猛增到二百餘座。

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詔在五個台頂各建一座寺廟。即東台望海寺、南台普濟寺、西台法雷寺、北台靈應寺、中台演教寺。

唐代,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出現了第二個高潮。這個期間據《古清涼傳》,全山寺院多達三百所,有僧侶三千餘人。此時的五台山,不僅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符其實的佛教聖地了,被譽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這是五台山在中國佛教界取得統治地位的發端,也是五台山在封建統治者的利用和主持下,發展成為名山聖地的開始。

唐朝經濟繁榮,國勢強盛,在國際上聲望甚高,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隨著國際交往的擴大,五台山還受到印度、日本、朝鮮和斯里蘭卡等國佛教徒的景仰。朝禮五台山和到五台山求取佛經、佛法的外國僧侶很多。

(8)五台山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關於五台山的歷史傳說

相傳五台山原名五峰山,氣候異常惡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飛沙走石,夏天酷熱難當,農民們根本無法到田裡種莊稼。文殊菩薩碰巧到這里傳教,看到人們遭受苦難,決定改變這里的氣候。

文殊菩薩了解到東海龍王那裡有一塊神石叫「歇龍石」,可以把乾燥的氣候變得濕潤,於是變成一個化緣的和尚,到龍王那裡借歇龍石。

文殊菩薩來到東海,見龍宮外面果然有一塊巨石。還沒有走到跟前,已經感覺到一股涼氣迎面撲來。文殊菩薩見到龍王,說明來意。龍王很抱歉地說:「大法師借什麼都行,唯獨這塊歇龍石不能借。

因為它是花了幾百年工夫從海底打撈上來的,清涼異常,龍子們每天工作回來,汗水淋漓,燥熱難耐,便在上面歇息養神,你若借去,龍子們就沒有歇息的地方了。」文殊菩薩反復說明自己是五峰山的和尚,是為了造福於人間特地來求援的。

龍王心裡不願意把神石借人,又不便直接回絕文殊菩薩的請求。估計這位老和尚一人無法將石頭運走,龍王勉強答應說:「神石很重,沒有人能幫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動,就拿走吧!」

文殊菩薩謝過龍王,走到神石跟前,口念咒語,立刻使巨石變成了小小的彈丸。文殊菩薩將彈丸塞進袖筒,然後飄然而去。老龍王驚得目瞪口呆,後悔莫及。

文殊菩薩回到五峰山時,正是烈日當空,因為久旱不雨,大地乾裂,人們遭受著深深的苦難。文殊菩薩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間的一條山谷中,奇跡發生了:五峰山立刻變成一個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於是,這條山谷被命名為清涼谷,人們又在這里建了一座寺院,起名叫清涼寺,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涼山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五台山

❾ 五台山的神話傳說

五台山神話傳說

1、五台山作為文殊菩薩應化道場,夏天到山頂,晚上睡覺都要開暖氣,可以想像五台山整個的氣候。進入五台山,就感受到了清涼的氣息。據說,以前的五台山是很熱的,後來文殊菩薩就到龍宮里去借一塊石頭,叫做歇龍石,很清涼,也叫做清涼石。

東海龍王的五太子他每次去練兵回來,就在歇龍石上休息。文殊菩薩給借走以後,放在五台山,五台山整個山就一片清涼。五太子看到歇龍石沒了,就跑到五台山,山太大了,五太子就用龍尾把五個山頂都掃平了。現在的五台山山頂都是碎石頭。

2、五台山的首寺——大孚靈鷲寺:東漢年間,白馬馱經的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按經索驥尋找到五台山,發現這里的地形與印度靈鷲山神似,就此認定五台山與佛祖有著不解之緣,於是五台山的首寺——大孚靈鷲寺(今顯通寺)應運而生。

此後,五台佛寺一而十,十而百,宛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極盛時寺院達到300多座。如今的五台山,依然擁有東亞乃至世界現存最龐大的佛教古建築群。

3、五台山——燈籠文殊:康熙當年到五台山尋找父親,據說順治皇帝在五台山出家。康熙在五台山時,走到了西台下面,就迷路了。後來文殊菩薩化了一座橋,一個老人提著燈籠,來接他。於是五台山就有了燈籠文殊。

4、五台山——帶箭文殊:乾隆聽說五台山僧人作風不良,想去親自查看,到五台山,看到一個和尚在河裡洗澡,旁邊還有許多女人,乾隆一生氣,一支箭射過去,和尚負箭跑了,乾隆追上去,到了菩薩頂上,僧人不見了,就看到文殊菩薩背後有一支箭。五台山就有了帶箭文殊。

5、五台山——五爺廟

五爺廟創建於清代,民國年間重修時,增建了殿外前庭。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龍王的,而五台山為什麼要修龍王殿呢?這要從文殊菩薩向東海龍王巧借歇龍石的神話說起。

很久以前,五台山地區並不是清涼勝境,而是酷熱難熬,當地百姓深受其苦,專門為人排憂解難的大智文殊菩薩便從東海龍王那裡巧妙地借來一塊清涼石,從此五台山變得涼爽宜人風調雨順,成為避暑勝地。

而這清涼寶石原本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播雲布雨回來驅暑歇涼之物,當他們發現歇涼寶石被文殊菩薩帶到五台山後,便尾隨而來大鬧五台山,直把五座峰削成五座平台,要討回清涼石。但文殊菩薩畢竟法力無邊,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龍王,讓他們分別住在五座台頂。這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專管五台山的耕雲播雨。

人們感激他為五台山地區造福,為五龍王建殿造像加以供奉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五龍王居於殿內正中,左側為大龍王、二龍王、龍母,右側為雨司、三龍王、四龍王。據說,五龍王以前是黑臉,但為什麼我們所見卻是金臉呢?這是因為佛教傳言,說王爺性子暴烈,伺奉稍有不周,就要發脾氣動怒。臉由黑色變為金色,就使五爺的脾氣變溫和了。

❿ 五台山的來歷

據傳說,遠古時代的五峰山一帶氣候異常惡劣,常年酷暑,當地百姓苦不堪言,時逢文殊菩薩在那裡講經說法,見到黎民百姓的疾苦,深表同情,於是發大願拯救百姓脫離苦海。文殊菩薩裝扮成一個化緣的和尚,行程萬里到東海龍王那裡尋求幫助。

他在龍宮門口發現了一塊能散發涼風的巨大青石,於是便把它帶了回來。當他把那塊大青石(東海龍王的歇龍寶石)放置在五峰山一道山谷里時,剎那間,那裡一下就變成了草豐水美、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此後,那條山谷也被起名叫做清涼谷。人們在山谷里建了一座寺院,將那清涼石圈在院內。為此,五峰山又名清涼山。

後來,隋文帝聽說此事後,便下詔在五座山峰的台頂各建一座寺院供奉文殊菩薩。即東台頂的聰明文殊,西台頂的獅子吼文殊,南台頂的智慧文殊,北台頂的無垢文殊,中台頂的孺童文殊。在東台頂能看日出,西台頂能賞明月,南台頂能觀山花,北台頂能望瑞雪。這就是五台山的由來。

(10)五台山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主要景點:

五台山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稱為「金五台」,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五台山並非一座山,它是坐落於「華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景區總面積達2837平方千米,最高海拔3061米。五座山峰(東台望海峰、南台錦綉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掛月峰、北台葉斗峰)環抱整片區域,頂無林木而平坦寬闊,猶如壘土之台,故而得名。

五台山是中國唯一一個青廟(漢傳佛教)黃廟(藏傳佛教)交相輝映的佛教道場,據傳擁有寺廟128座,現存寺院共47處,台內39處,台外8處,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來參拜。著名的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南山寺、黛螺頂、廣濟寺、萬佛閣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五台山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覽五台山散記

閱讀全文

與五台山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