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具有於謙精神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這樣的人都比較出世,老子,莊子,王維晚年,陶淵明,政治上不同流合污的,屈原,嵇康,阮籍的風骨,左思風力,司馬遷發憤著書....太多了
②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力挽狂瀾的人物,於謙排第二,第一當之無愧
這個力挽狂瀾的歷史第一人當屬諸葛亮,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他幫助劉備建立了蜀國。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答應出山便開始大展身手了。面對強大的魏國,他採用火攻的方式,把魏國的夏侯淳給燒得找不到東南西北。又用自己的巧嘴,達成了孫劉兩家的聯盟,使得劉備的蜀國在吳國和魏國夾壁中佔了一席之地。
應該說諸葛亮的北伐,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魏國的發展,還大大提升了諸葛亮在蜀國上下的百姓和文武大臣中的定海神針的形象:雖然劉備不在了,但是只要諸葛亮在,蜀國就不會倒。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了劉禪對蜀國的統治。諸葛亮這樣的人物確實很厲害,如果沒有諸葛亮一次又一次的力挽狂瀾,劉備不會那麼容易的建立蜀國,劉禪更不會那麼容易的又做了多少年皇帝。諸葛亮真正的讓人佩服稱贊!
③ 能表現於謙或其他歷史人物清高的事例
翻翻二十四史,人們就會明白,有名有姓並且貨真價實的清官,不過幾十位。明末清初優秀的文學家、史學家張岱,在所著《夜航船》卷七「清廉類」中,扳著指頭數了很久,也不過找出40位清官。物以稀為貴,況人乎!這些清官的相關事跡,大部分都很感人。如北齊彭城王高攸自滄州召還,老百姓紛紛拿著食物歡送他,說:「您在滄州,只飲這里的水,從未嘗過百姓的飯菜,今天我們謹獻上粗茶淡飯。」高攸很感動,但也僅吃一口,不願佔百姓的便宜。又如隋朝趙軌在齊州做官,後入京,父老送別,說:「公清如水,請飲一杯水,以代替我們獻錢。」趙軌愉快地一飲而盡。上世紀80年代,有一出京劇《徐九經陞官記》,後拍成電影,轟動一時。徐九經是確有其人的。他在江南句容當縣令,任滿後調走,百姓戀戀不舍,說:「公幸訓我!」徐九經答道:「唯儉與勤及忍這三個大字。」他曾經在大堂上畫了一棵菜,上題「民不可有此色,士不可無此味。」徐九經走後,百姓將他畫的菜刻在石上,並寫下「儉、勤、忍」三字,稱為「徐公三字經」。這三個字,在中國政治史上實在是可圈可點的。不能甘於清貧淡泊,就當不了清官。
戰國時魏國的鄴令西門豹,「清克潔懿,秋毫之端無私利」(《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真是難得。他的治水投巫、破除「河伯娶婦」惡俗的故事,至今仍廣為流傳。「批鱗直奪比干心,苦節還同孤竹清。龍隱海天雲萬里,鶴歸華表月三更。蕭條棺外無余物,冷落靈前有草根。說與旁人渾不信,山人親見淚如傾。」(清·趙吉士:《寄園寄所寄》卷二引《座右編》)這是明代蘇州人朱良寫的歌頌海瑞的詩,與一般頌詩,不可同日而語。這是因為:萬曆十五年(1587)十月,74歲的海瑞以老病之身卒於官舍後,他的同鄉蘇民懷檢點其遺物,只有竹籠一隻,內有俸金八兩,舊衣數件而已。時人王世貞以九字評之:「不怕死,不愛錢,不立黨。」(明·周暉:《金陵瑣事》卷一)朱良親睹海瑞如此簡朴的行囊,以及士大夫湊錢為海瑞買棺的情景,感慨萬分,惟恐後世人不相信有這等事,特地寫下這首吊海瑞詩,以期與山河作證,讓海瑞的兩袖清風長留人間。事實上,海瑞生前儉朴到一般人難以置信的地步。他的私章用泥巴刻成,夏天睡在一張破席上,蓋著夫人的舊裙,以至有道學家攻擊他作「偽」,這無疑是對海瑞的污衊,這種人是無法理解海瑞的。
清官少的原因之一,是難過家庭關。清官張瑋曾經慨而言之:「為清官甚難!必妻子奴僕皆肯為清官,而後清官可為,不然則敗其守矣。」(清·余懷:《東山談苑》卷三)難得的是,張瑋家人都理解他、支持他。張瑋病死於京師後,其棺運抵毗陵(今常州),因無錢下葬,只能停於荒寺。家中沒有一件像樣的傢具,其妻患病,無錢抓葯,後竟飢寒而死,令人無限感慨!顯然,清官賴以生存的小環境至為重要,亦即妻兒、部下是否貪心。若老婆、孩子成天念叨好吃好喝、穿金戴銀,並與他人比較,說某某僅為七品小官,現已置下綢緞鋪、木材行;部下動輒說有權不用,過時作廢,過了這村,便無此店,趕緊能撈則撈,反正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網雖大,畢竟多漏。試想,在這樣的小環境下,為官欲冰清玉潔,又談何容易!張瑋說的「為清官甚難」,實在是肺腑之言。
惟其如此,明代清官江一麟夫婦相規的事跡,很值得稱道。江一麟是婺源人,在地方做官有廉聲,被調至京中任部郎。將北行,他取出俸銀十兩,令州民趙鍔修船。及登舟,見修理一新,問花了多少銀子?趙鍔說10兩。江一麟不信,認為10兩銀子不夠,便暗查各色工匠費,實際上花了20多兩銀子。於是又取銀6兩,扇子30把,墨2斤,折銀4兩多償還。趙鍔不肯收,但因江公堅持,只好收下。江夫人一向賢惠,謂公曰:「既知10兩,即當如數償之,而則以扇墨酬其勞可也,何必又用這些折銀?」江公不禁臉紅,趕緊又補了4兩銀子,趙鍔更加不敢收下。江公生氣地說:「乃使我不如一婦人耶?」清初作家龔煒對此評曰:「予以公之償鍔已足,夫人猶以為歉,公以夫人之語,而猶以不如婦人為嫌。其平日之善善相規,施德於民者盡哉!」(清·龔煒:《巢林筆談》卷二)筆者認為,這個評論是公允、深刻的,因感慨於此也寫過一首打油詩:妻賢淡泊在陋巷,居家嚴分公私賬;後院倘若有貪婆,清官肯定無指望!
正因為此,不甘沉淪於腐敗泥淖的清官,不得不挖空心思安撫子女。明代前期陝西山原人王恕,歷任刑部侍郎、左都御史、吏部尚書等職,掌權50餘年,壽至93歲。他為人剛正清嚴,始終一致。他的兒子見他兩手空空,面露難色。王恕對他說:「你怕窮是不?咱家歷來有積蓄,不需要做官時像糧倉里的老鼠那樣。」他引其子到後宅,指一處說:「這里是藏金的地方,有一窖金。」指另一處說:「這里是藏銀的地方,有一窯銀。」他死後,其子去挖掘,「皆空窖也」(明·李中馥:《原李耳載》卷上)。王恕為保持清廉品節,可謂煞費苦心。事實上,歷史上的著名清官,其妻、子無一不是甘於清貧者。
清官的精神風貌,還不止於清廉自守。他們不惜丟掉烏紗帽,毀了所謂錦綉前程,甚至不惜犧牲身家性命,與貪官污吏、豪強權貴抗爭;更有甚者,則敢於犯顏直諫,抨擊皇帝的誤國政策、荒唐行為,這又多麼需要無私無畏的勇氣啊!如宋代的包拯,在仁宗提拔張貴妃的叔叔張堯佐時,上殿直諫,「反復數百言,言吐憤疾」,濺了仁宗皇帝一臉唾沫星,直到皇帝將錯誤任命「罷之」為止。(宋·朱弁:《曲洧舊聞》卷一)包拯如此剛正不阿,難怪當時京師吏民畏服,稱頌「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十)又如明代,隨著封建專制主義的不斷加強,皇帝被進一步神化,導致君臣隔閡,大臣見皇帝,竟以召對為可怪,一逢召對,便手足無措,只知道連呼萬歲,趕緊磕頭。而至明中葉後,某些大臣覲見時簡直如坐針氈,甚至嚇得當場昏死過去,大小便失禁。(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一)但是,偏有不怕死的清官,敢在「太歲頭上動土」,批所謂龍(皇帝也)身上的逆鱗。海瑞罵了嘉靖皇帝後,備好棺木,訣別妻子,准備慷慨赴死,已為人們熟知;天啟二年(1622)四月,御史帥眾在奏疏中竟然敢於說「內外朝萬歲呼聲聒耳,乃巫祝之忠」,這又需要何等的膽識!果然,皇帝閱疏後大怒,說「帥眾不許呼朕萬歲,無人臣禮!」(明·葉向高:《蘧編》卷十二)幸虧首輔葉向高多方保護,帥眾才倖免於難。這種大無畏的氣概,是「殺生成仁,捨生取義」的生動表現。封建社會的官吏,幾乎無官不貪,枉法者不可勝數。海瑞等人能不貪贓枉法,僅此一條,已堪稱出污泥而不染,足可流芳百世了。
④ 明代英雄無數,為何獨有於謙一人讓人最敬佩
於謙一生為官「重名節、輕名利」,為人「重成仁、輕殺身」,為臣「重社稷、清君王」,與岳飛、張煌言一起被並稱為「西湖三傑」,堪稱中華民族史上與岳飛並重的民族英雄。只可惜這樣一代傑出的名臣,卻因為皇族內部的統治權之爭,深陷旋渦被冤害致死的結局,惜哉、悲哉!(文/講史論教)
⑤ 擁有不貪官不貪財相關的歷史人物(如於謙)
歷史上不貪官不貪財有包拯,寇準,紀曉嵐,海瑞等。
包拯:
包拯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包拯之名,成為清廉的象徵。「龍圖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報國盡忠,臨政無阿。杲杲清名,萬古不磨。」這世代流傳的詩句表達了人民對包拯的贊美。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府合肥(今肥東縣)人。包拯後來說他「生於草茅」,指的是他降臨在今肥東縣一農家。但其父包令儀考中進士做了知縣後不久,便把家遷到合肥城內。包拯少時在城內香花墩讀書,他28歲中進士,因孝義居家陪侍父母十年後出仕。曾先後知天長、端州、瀛州、揚州、廬州、池州、開封等縣、府,出使過契丹,還在刑部、兵部任過職,在財政部門做過副使、轉運使、三司使,在監察部門做過御使、諫議大夫,最後做到樞密副使,成為朝廷的宰輔,死後追贈禮部尚書,謚孝肅。他當過的天章閣待制和龍圖閣直學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龍圖」的雅稱。老百姓更喜歡直呼「包公」。
寇準:
說寇準就不得不說檀淵之盟,寇準檀淵定策的功勞以僅占國家0.4%的財政收入換取了宋遼一百多年的和平,寇準有膽識有謀略,真宗當時派曹利用與蕭太後談和前囑咐可接受一百萬的條件,寇準則秘密叮囑曹利用只允三十萬,當時宋對遼的對戰形勢還是非常有利的,寇準其實是主張繼續作戰增大談判砝碼的,但真宗膽小怕事,即使是親征也是寇準等人狠拖硬拽過來的
寇準一生多次從中央下放地方,又從地方調回中央,因為他的性格在官場太另類,寇準可以說他什麼都不管,他不管你是」同年」還是皇帝的親戚,他只認理,只為國,他不懂什麼官場之道,他也不屑於去學或是屈服於此,同年好友張詠在寇準被貶後贈寇準四字「不學無術」,張詠太熟悉寇準了,寇準不願意去學官場之術所以屢被陷害,但是張詠是理解寇準的,他倆的確算得上知己。
寇準認死理,他覺得對的,他就給你掰扯一通,非得辯出對錯,為此,太宗還說,鼠雀都知道的人情世故,寇準怎麼就不懂呢。然而,這不正是寇準的可愛之處嗎?
晚年,寇準被丁謂陷害被貶雷州,後來,丁謂被劉太後貶到更遠的地方了,要經過寇準的雷州,家中人都恨丁謂,想要在丁謂路過雷州時給他使拌子,寇準不同意,並且關門設賭,分散注意力,不讓家裡人出去,還給丁謂送了吃的,因為他知道跋山涉水這么遠的滋味。但是寇準也沒有假惺惺的要與丁謂和好,寇準不答應與其相見。
寇準可愛而又另類,他只忠於國家忠於道理,他太硬太直,但這並不是寇準的性格缺陷。寇準不僅是個政治家還是個文學家,他八歲觀華山之作,老師誇其以後必是大相之才,他在被貶期間還自娛自樂讓家中舞女排練拓支舞,觀看者無不說好。
紀曉嵐:
他在清朝乾嘉時代居於高位、負有盛名、學問淹貫,而且有關他的民間傳說之豐富,在整個封建社會象他這樣的地位的人當中是罕見的。紀曉嵐是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貢獻的文獻學者,是一位文化巨人。紀曉嵐在整個中國文化史上所做的貢獻可以說是前無古人,而且截止目前也尚無來者。 紀曉嵐在文化事業做了兩件事情。一是編纂了《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的編纂,是在清代盛世的一次大的舉動。第二大功績是著《閱微草堂筆記》。《閱微草堂筆記》是他的晚年之作。對紀曉嵐這樣一個人物,應該給他一個評價,應該還其真實面貌,應該對他在中國文化事業上的貢獻給予充分肯定。因為紀曉嵐無論從民間傳說所反映的人民意願,還是他在學術上所作的絕大貢獻,無疑是一位中國名人,而且他也是世界名人。
⑥ 求視頻:歷史人物於謙是什麼電視劇里的
《大明王朝1449》(又名《大明王朝驚變錄》),王慶祥飾於謙
⑦ 於謙生平事跡的簡介(短一點)
於謙(1398年5月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
永樂十九年(1421年),於謙登進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因嚴詞斥責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升為巡按江西,頌聲滿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時因入京覲見時不向權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土木之變後,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明代宗即位,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和議後,於謙仍積極備戰,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當時朝務繁雜,於謙獨運征調,合乎機宜。其號令明審,令行政達。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大將石亨等誣陷於謙謀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憲宗時,於謙被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謚「肅愍」。明神宗時改謚「忠肅」。有《於忠肅集》傳世。《明史》稱贊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他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⑧ 具有於謙精神的歷史人物有哪些於謙精神:不與世俗同
清高的人,或者是清廉的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像於謙啊,海瑞啊等等
⑨ 於謙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於謙(1398年—1457年),字廷益,浙江錢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七歲的時候,有個和尚驚奇專於他的相貌,說:「這屬是將來救世的宰相呀.」永樂十九年,於謙考中了進士.
宣德初年,任命於謙為御史.奏對的時候,他聲音洪亮,語言流暢,使皇帝很用心聽.顧佐任都御使,對下屬很嚴厲,只有對於謙客氣,認為他的才能勝過自己.護從皇帝駐扎在樂安時,高煦出來投降,皇帝讓於謙口頭數說他的罪行.於謙義正詞嚴,聲色俱厲.高煦伏在地上戰保,自稱罪該萬死.皇帝很高興.班師回朝北京,給於謙賞賜和各大臣一樣.
於謙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幾百個囚犯.他上疏奏報陝西各處官校騷擾百姓,詔令派御史逮捕他們.皇帝知道於謙可以承擔重任,當時剛要增設各部右侍郎為直接派駐省的巡撫,於是親手寫了於謙的名字交給吏部,越級提升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於謙到任後,輕裝騎馬走遍了所管轄的地區,訪問父老,考察當時各項應該興辦或者革新的事,並立即上疏提出.一年上疏幾次,稍有水旱災害,馬上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