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中國歷史名人辭典籍貫

中國歷史名人辭典籍貫

發布時間:2021-03-06 13:07:11

A. 中國所有歷史名人資料

乾隆剃頭

乾隆皇帝下江南遊玩,路過天津衛。天晚了,就住在龍亭行宮里。

轉天清早起來,乾隆問隨從太監:「今天是什麼日子牽」太監說:「啟稟皇上,今兒個是二月二。」乾隆聽了很高興:「好,今天龍抬頭。我要剃頭,取個吉利。」於是命太監去找個手藝高的理發師傅來。太監急急忙忙到一家有名的剃頭棚請來一位好師傅,先教了他參拜皇上的禮法,然後才領著他面見皇上。理發師傅行了大禮後,乾隆說:「給朕理發有三條規定:第一不許用臭嘴熏我;第二不許喘大氣噴我;第三不許劃破我的頭皮!」

理發師傅聽說給皇上剃頭,早慌了神,聽了這三條規定,更嚇得六神無主。想不剃,犯「抗旨」罪,要殺頭。沒有辦法,只得硬著頭皮給皇上剃。太監給他一把砂仁含在嘴裡防止口臭。

那時,「剃頭」並不是剃個光葫蘆,而是在頭中心梳辮子,周圍留一圈齊馬穗,俗稱「留鍋圈兒」,然後再用剃頭刀刮邊。這理發師傅越提心吊膽,手就越哆嗦,剃了沒兩下,心裡發慌,手一抖,「哧」,在乾隆的後腦勺上拉了一個口子。乾隆一聲喝罵:「混賬東西,你要刺殺朕牽拉出去!」侍衛們立即把理發師傅拉出去砍了頭。乾隆把太監罵了一頓,傳旨換一個手藝高的來。

工夫不大,又找來一位理發師傅。乾隆又把三條規定重說了一遍,還加了一句:「給朕拉了口子,小心腦袋!」把理發師傅嚇得臉色慘白,渾身顫抖。剃了沒兩三下,「嚓」的一聲,乾隆的腦門子上又出了一個口子。乾隆更加惱火:「好大膽的賤民,膽敢在朕面前行凶,給我推出去!」侍衛們又把這位師傅推出去砍了頭。

這可把乾隆氣壞了,他拍著桌子訓斥太監:「快去,把他們掌櫃的叫來!」太監也害怕了,慌里慌張地跑進剃頭棚,沖著掌櫃的撒氣發威:「好你個狗崽子,誰叫你派兩個廢物去給皇上剃頭,把皇上腦袋瓜上拉了兩個口子,直冒血筋兒。皇上急了,傳你去,剃好了有賞,剃不好別想要腦袋!」掌櫃的一聽,嚇得魂不附體,渾身篩糠,急忙跪下磕頭求饒:「公爺,我膽小不敢見皇上。您另請高明吧!」太監罵道:「你敢抗旨不遵!不要腦袋啦!」掌櫃的心想,兩位手藝高的都不行,我這兩下子更是白搭了。哎,三十六計,走為上策!他面帶微笑:「您別著急,我去,請稍等一會兒,我到後面換件衣服就走。」掌櫃的點頭哈腰說著溜到後邊,逃走了。

這時剃頭棚只剩下一個十五六歲的小伙計,他是清河縣人,因為家鄉鬧災荒,逃難到天津衛求條生路,就在這家剃頭棚里學手藝。小夥子一口清河土腔,掌櫃的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小怯勺」。別看他說話口音侉,可人聰明勤快,是個機靈鬼兒。他正在練剃頭,拿著剃頭刀刮冬瓜皮上的白霜,一刀接著一刀,颳得利索干凈。其實,小怯勺早已練好功夫,很想找個頭試試身手,可掌櫃的就是不讓他上座。

太監等了一袋煙的工夫,還不見掌櫃的出來,就沖著小怯勺大發雷霆:「你們掌櫃的怎麼還不回來牽」小怯勺笑著說:「公爺,實話對您說,掌櫃的怕見皇上,他腳底下抹油——溜啦!讓我去,中不中牽」太監把頭搖得像撥浪鼓似的:「胡鬧!兩個手藝高的老師傅都砸了鍋,你個小毛孩子能行牽弄不好連我的腦袋也保不住!」小怯勺一本正經地說:「怎麼牽公爺,您別看我年紀小,咱手藝可比他們高著呢!俗話說,有志不在年高,您讓我去,準保皇上滿意。」太監琢磨:掌櫃的跑了,正愁沒處找人,權且帶這個小替死鬼去,也許他還真行。

他們來到龍亭,乾隆皇帝見是個小孩,馬上滿臉怒氣,剛要斥責太監,小怯勺急忙給乾隆磕頭道:「皇上萬歲,萬萬歲!您別看我人小,手藝可是頂呱呱呀!大夥都叫我『小神手』,我要是給您剃不好,就殺了我,中不中牽」乾隆見這小孩能說會道,氣消了一半。再仔細一瞧,這小孩個頭不高不矮,五官端正,長得很精神,心裡又生了三分喜愛,於是就答應讓他給剃頭。

小怯勺開始也有點兒怕,可心裡早打好了譜:俺萬一失手,就豁出去,先下手為強,把你的腦袋削下去,拿條小命兒換你皇帝的老命也夠本。他這么一想,就不害怕了。再說,小怯勺的基本功練得確實扎實,心沉靜下來,手頭麻利,不大會兒工夫就剃完了,刮完臉,梳好辮子。乾隆皇帝好像一點感覺沒有,舒舒服服地理了發,整了容。拿鏡子一瞧,嘿!甭提多好啦。不由伸出大拇指連聲稱贊:「真不愧是剃頭『小神手』!」又轉回頭埋怨太監:「要是早傳他來,何至於給朕劃兩個口子!」太監急忙跪下道:「奴才有罪,奴才該死!」

這時小怯勺接過話說:「啟稟皇上,這咋能怨公爺呀。其實那兩位師傅的手藝都比我高,他們害怕,手哆嗦,才傷了皇上龍頭!」乾隆納悶問:「那你怎麼不怕牽」小怯勺回答:「您是真龍天子,天下數您最尊貴啦!您叫我剃頭,我高興還來不及,怕啥!」

乾隆聽了這番話,前思後想,心說:「唉呀!這兩位師傅本是忠於我的,只因害怕才給我……錯殺了。錯殺了,後悔也來不及了,多賞賜些撫恤銀兩,好好埋葬。」乾隆想罷,便傳下旨意,命地方官好生辦理去了。

乾隆見這個小剃頭的手藝好,有膽量,人也滿機靈,封為五品隨賀官,專門給他理發整容。

B. 中國歷史上,福建的名人還有哪些呢什麼籍貫年代

中國道教創始宗師(張天師) 張道陵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武術宗師 張三豐
三國時期最著名的將領之 張飛 張遼 張頜 張任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詩人之 張說 張九齡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生之一 張仲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學者之一 張仲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辯士之一 張儀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謀士之一 張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美女之一 張麗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丞相之一 張居正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陰謀家之一 張角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張衡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外交官之一 張騫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之一 張旭 (草聖)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軍閥之一 張作霖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將軍之一 張自忠
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大將之一 張雲逸
中國當代最著名的富翁之一 張朝陽
中國當代最著名的導演之一 張藝謀
張儀(?-前310),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文王時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縱的策略游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了蘇秦倡導的連橫抗秦策略。後入魏為相。

張蒼(?-前152),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有功,封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

張禹(?-前5),西漢河內軹(今河南濟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為丞相,封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歸。

張邯(?-23),籍貫不詳。因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稱贊,地皇四年(24)拜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張湛 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人。西漢時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歷任太守、都尉。東漢初歷任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張純(?-56),平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東漢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張酺(?-104),東漢汝志細陽(今安徽阜陽北)人,東漢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罷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為政剛正不阿,抑制豪強。卒於相位。

張奮(?-102)。張純之子。東漢和帝永元六年(94)代劉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於家。

張禹(?-113)。東漢襄國(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農拜為宰相,為政節儉,重農墾水利。

張敏(?-112),東漢河澗饃(今河北雄縣東南)人。建初二年(77)舉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紀,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張皓(49-132),東漢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順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張歆,東漢河內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張顥,東漢常山(今河北元氏)人。靈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東漢汝南細陽人,靈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張溫(?-191),東漢南陽穰(今河南鄧縣)人。靈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獻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殺死。

張延(?-186),東漢河內人,漢桓帝相張歆之子。靈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後被宦官下獄至死。

張喜,東漢汝南細陽人,獻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張悌(?-286),三國東吳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軍師兼任丞相,翌年,率三萬大軍抗擊晉軍,力戰而死。

張華(232-300)西晉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書令,力排眾議,制訂滅吳計劃。咸寧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書。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書監加侍中光祿大夫,在位六年,「盡忠匡輔,海內晏然」,封為壯武郡公。

張行成(587-653),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機務。高宗即位,以顧命大臣輔政,封北平縣公。歷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少傅,監修國史。

張文,(605-678),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乾封二年(667)任東西台舍人參知政事,拜為宰相。在位十二年,為政勤儉,辦案公正,執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張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樂)人。儀鳳二年(667)拜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受到章懷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罷相,貶為普州刺史,終於橫州司馬任上。

張光輔(?-689)唐京兆(今陝西長安縣)人。武則天垂拱三年(687),以討平越王李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訥言,遷內史令。同年,以不滿武則天專權,坐心懷兩端之罪被誅殺。

張錫,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高宗宰相張文的侄子。武則天久視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宮中機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韋後殺中宗立少帝,命為宰相,僅十餘天,韋後被殺,他亦被貶。

張柬之,唐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武則天長安四年(704),拜為宰相,次年發動政變,入宮殺張昌宗,張易之,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唐中宗復辟,以功升天宮尚書、中書令等職,仍居相位。

張仁願(?-714)華州下圭(今山西富平東)人,唐中宗景龍二年(708)拜為宰相 ,封韓國公。是整個唐代少有的文武雙全的宰相。

張嘉福(?-710),籍貫不詳。唐睿宗景雲元年(710)拜為宰相。同年被誅殺。

張說(667-730),洛陽(今屬河南)人。唐睿宗景雲二年(711),拜為宰相,監修國史。同年免相,改任尚書左丞。玄宗開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為燕國公。不久免相,貶為相州刺史,唐玄宗開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開元十四年,為奸臣李林甫彈劾免相。

張嘉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南)人。開元八年(720)拜相。開元十一年免相,封河東候。子延賞、孫弘靖分任德宗、憲宗朝宰相,史稱「三相張家」。

張九齡(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廣東)人。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後受李林甫排擠,罷相。

張鎬(?-764?),唐博州(今山東平西)人。肅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亂。

張鎰,蘇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罷相,謫鳳翔右節度使,後為叛將所殺。

張延賞(727-787)德宗貞元元年(785)拜相,旋罷。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於相位。

張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張延賞之子。肅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張浚(?-902),河間(今屬河北)人。唐僖宗光啟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順二年(891)免相,貶為武昌軍節度使。後被朱溫殺害。

張文蔚(?-908),河間(今屬河北)人,唐昭宗天復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滅唐,任後梁宰相。

張策(?-912),敦煌人。後梁開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辭相。

張延朗(?-936),開封人。後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後被石敬塘殺害。

張孝傑,遼永霸(今遼寧朝陽)人。咸雍八年(1072),封陳國公、北府宰相,賜國姓耶律氏。

張琳(?-1122),瀋州(今沈陽)人。遼乾同四年(1104)為南府宰相。

張齊賢(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罷。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罷相。

張知白(?-1028),北宋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仁宗天聖三年(1025),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後卒於相位。

張士遜(964-1049),北宋陰城(今湖北光化)人。天聖六年(1028)拜相,次年罷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罷相,寶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機務悉由裁奪。

張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屬四川)人。大觀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張邦昌(1081-1127),宋東光(今屬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議和。次年金滅北宋立他為楚帝。南宋初被處死於潭洲。

張浚(1097-1164),宋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紹興五年(1135)拜相,督師抗金。憂郁而死。

張浩(?-1163)。金代遼陽(今屬遼寧)人。本姓高,改姓張。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張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嘉靖八年,為內閣首輔。在位六年,從政剛明果敢,痛懲貪官。

張璧(?-1545)明石首(今屬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張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張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屬湖北)人。隆慶元年(1567)入閣。穆宗死後他代為首輔,主持國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張四維(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濟西)人。萬曆十年張居正逝世,遂代為內閣首輔,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喪離職。

張位,明新建(今屬江西)人。隆慶十九年(1591)入閣,參預機務,為相果敢善斷。

張瑞圖(1576-1641),明晉江(今屬福建)人,天啟六年(1626)入閣,累升中極殿大學士、吏部尚書等職。崇禎元年(1628)被罷相。

張至發(?-1642)明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天啟十年(1631)代溫體仁為內閣首輔大學士。無大作為。次年,罷相歸家。

張四知,明費縣(今山東費縣)人。崇禎十二年(1639)入閣,參預機務,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後降清。

張瑞,山東掖縣人。順治十年()拜相,任國史院大學士。次年卒於相位。

張玉書(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蘇鎮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等職,頗得康熙信任

張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頗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辭職,七年後逝世。

張鵬翮(1649-1725),清四川遂寧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於相位。

張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軍機大臣,備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張之萬(1811-1897),清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光緒十年(1884)任軍機大臣,十五年加體仁閣大學士,轉東閣大學士。為相十年。

張之洞(1837-1909),清末洋務派首領。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歷任內閣學士、兩廣總督、軍機大臣等職。

--- ---

張 良:西漢謀臣。(?—前186),漢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縣)人,劉邦的重要謀士。和蕭何、韓信等人輔佐劉邦創建了西漢王朝,封留侯。 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道陵:江蘇豐縣人,東漢末年,在四川灌縣創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 飛: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長坂名震於時。傳與劉備、關羽結義於桃園,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後世所傳誦。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南樂人。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聖"。

張擇端 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傳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

張景岳: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他闡發了醫易相通的中醫理論,對中醫理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張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

張德成:清末,中國人民抗擊八國聯軍的義和團首領。

張秀眉:清末,貴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領袖。

張天師:道家重要人物。

張大千:著名畫家。

張自忠:著名愛國將領。(1890-1940)字藎忱,山東省臨清市唐元村人

張學良,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的組織者。字漢卿,號毅庵,生於1901年農歷4月17日凌晨(清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遼寧)海城人。

張瀾,愛國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著名愛國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後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

張愛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張瑛,上海人。著有《傳奇》《金鎖記》《傾城之戀》 等。中國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張儀(?-前310),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文王時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縱的策略游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了蘇秦倡導的連橫抗秦策略。後入魏為相。

張蒼(?-前152),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有功,封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

張禹(?-前5),西漢河內軹(今河南濟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為丞相,封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歸。

張邯(?-23),籍貫不詳。因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稱贊,地皇四年(24)拜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張湛 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人。西漢時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歷任太守、都尉。東漢初歷任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張純(?-56),平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東漢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張酺(?-104),東漢汝志細陽(今安徽阜陽北)人,東漢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罷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為政剛正不阿,抑制豪強。卒於相位。

張奮(?-102)。張純之子。東漢和帝永元六年(94)代劉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於家。

張禹(?-113)。東漢襄國(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農拜為宰相,為政節儉,重農墾水利。

張敏(?-112),東漢河澗饃(今河北雄縣東南)人。建初二年(77)舉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紀,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張皓(49-132),東漢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順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張歆,東漢河內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張顥,東漢常山(今河北元氏)人。靈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東漢汝南細陽人,靈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張溫(?-191),東漢南陽穰(今河南鄧縣)人。靈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獻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殺死。

張延(?-186),東漢河內人,漢桓帝相張歆之子。靈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後被宦官下獄至死。

張喜,東漢汝南細陽人,獻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張悌(?-286),三國東吳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軍師兼任丞相,翌年,率三萬大軍抗擊晉軍,力戰而死。

張華(232-300)西晉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書令,力排眾議,制訂滅吳計劃。咸寧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書。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書監加侍中光祿大夫,在位六年,「盡忠匡輔,海內晏然」,封為壯武郡公。

張行成(587-653),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機務。高宗即位,以顧命大臣輔政,封北平縣公。歷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少傅,監修國史。

張文,(605-678),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乾封二年(667)任東西台舍人參知政事,拜為宰相。在位十二年,為政勤儉,辦案公正,執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張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樂)人。儀鳳二年(667)拜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受到章懷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罷相,貶為普州刺史,終於橫州司馬任上。

張光輔(?-689)唐京兆(今陝西長安縣)人。武則天垂拱三年(687),以討平越王李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訥言,遷內史令。同年,以不滿武則天專權,坐心懷兩端之罪被誅殺。

張錫,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高宗宰相張文的侄子。武則天久視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宮中機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韋後殺中宗立少帝,命為宰相,僅十餘天,韋後被殺,他亦被貶。

張柬之,唐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武則天長安四年(704),拜為宰相,次年發動政變,入宮殺張昌宗,張易之,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唐中宗復辟,以功升天宮尚書、中書令等職,仍居相位。

張仁願(?-714)華州下圭(今山西富平東)人,唐中宗景龍二年(708)拜為宰相 ,封韓國公。是整個唐代少有的文武雙全的宰相。

張嘉福(?-710),籍貫不詳。唐睿宗景雲元年(710)拜為宰相。同年被誅殺。

張說(667-730),洛陽(今屬河南)人。唐睿宗景雲二年(711),拜為宰相,監修國史。同年免相,改任尚書左丞。玄宗開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為燕國公。不久免相,貶為相州刺史,唐玄宗開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開元十四年,為奸臣李林甫彈劾免相。

張嘉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南)人。開元八年(720)拜相。開元十一年免相,封河東候。子延賞、孫弘靖分任德宗、憲宗朝宰相,史稱「三相張家」。

張九齡(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廣東)人。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後受李林甫排擠,罷相。

張鎬(?-764?),唐博州(今山東平西)人。肅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亂。

張鎰,蘇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罷相,謫鳳翔右節度使,後為叛將所殺。

張延賞(727-787)德宗貞元元年(785)拜相,旋罷。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於相位。

張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張延賞之子。肅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張浚(?-902),河間(今屬河北)人。唐僖宗光啟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順二年(891)免相,貶為武昌軍節度使。後被朱溫殺害。

張文蔚(?-908),河間(今屬河北)人,唐昭宗天復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滅唐,任後梁宰相。

張策(?-912),敦煌人。後梁開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辭相。

張延朗(?-936),開封人。後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後被石敬塘殺害。

張孝傑,遼永霸(今遼寧朝陽)人。咸雍八年(1072),封陳國公、北府宰相,賜國姓耶律氏。

張琳(?-1122),瀋州(今沈陽)人。遼乾同四年(1104)為南府宰相。

張齊賢(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罷。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罷相。

張知白(?-1028),北宋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仁宗天聖三年(1025),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後卒於相位。

張士遜(964-1049),北宋陰城(今湖北光化)人。天聖六年(1028)拜相,次年罷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罷相,寶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機務悉由裁奪。

張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屬四川)人。大觀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張邦昌(1081-1127),宋東光(今屬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議和。次年金滅北宋立他為楚帝。南宋初被處死於潭洲。

張浚(1097-1164),宋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紹興五年(1135)拜相,督師抗金。憂郁而死。

張浩(?-1163)。金代遼陽(今屬遼寧)人。本姓高,改姓張。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張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嘉靖八年,為內閣首輔。在位六年,從政剛明果敢,痛懲貪官。

張璧(?-1545)明石首(今屬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張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張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屬湖北)人。隆慶元年(1567)入閣。穆宗死後他代為首輔,主持國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張四維(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濟西)人。萬曆十年張居正逝世,遂代為內閣首輔,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喪離職。

張位,明新建(今屬江西)人。隆慶十九年(1591)入閣,參預機務,為相果敢善斷。

張瑞圖(1576-1641),明晉江(今屬福建)人,天啟六年(1626)入閣,累升中極殿大學士、吏部尚書等職。崇禎元年(1628)被罷相。

張至發(?-1642)明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天啟十年(1631)代溫體仁為內閣首輔大學士。無大作為。次年,罷相歸家。

張四知,明費縣(今山東費縣)人。崇禎十二年(1639)入閣,參預機務,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後降清。

張瑞,山東掖縣人。順治十年()拜相,任國史院大學士。次年卒於相位。

張玉書(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蘇鎮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等職,頗得康熙信任

張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頗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辭職,七年後逝世。

張鵬翮(1649-1725),清四川遂寧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於相位。

張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軍機大臣,備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張之萬(1811-1897),清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光緒十年(1884)任軍機大臣,十五年加體仁閣大學士,轉東閣大學士。為相十年。

張之洞(1837-1909),清末洋務派首領。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歷任內閣學士、兩廣總督、軍機大臣等職。

--- ---

張 良:西漢謀臣。(?—前186),漢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縣)人,劉邦的重要謀士。和蕭何、韓信等人輔佐劉邦創建了西漢王朝,封留侯。 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道陵:江蘇豐縣人,東漢末年,在四川灌縣創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 飛: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長坂名震於時。傳與劉備、關羽結義於桃園,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後世所傳誦。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南樂人。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聖"。

張擇端 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傳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

張景岳: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他闡發了醫易相通的中醫理論,對中醫理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張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

張德成:清末,中國人民抗擊八國聯軍的義和團首領。

張秀眉:清末,貴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領袖。

張天師:道家重要人物。

張大千:著名畫家。

張自忠:著名愛國將領。(1890-1940)字藎忱,山東省臨清市唐元村人

張學良,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的組織者。字漢卿,號毅庵,生於1901年農歷4月17日凌晨(清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遼寧)海城人。

張瀾,愛國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著名愛國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後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

張愛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張瑛,上海人。著有《傳奇》《金鎖

參考資料:

張在2007年調查姓氏中排名第三,百家姓中排第五,族群有多少我就不知道了,希望樓主採納!!!!!!

C. 歷代人物譜集目

查考人名或人物傳記資料的工具書既然很多,查考的方法當然也是多種多樣的。現概括介紹如下:

一、查幾種最常用的工具書

查考人物,可以首先查檢幾種最常用的工具書,如臧勵龢等編的《中國人名大辭典》,彭作楨的《古今同姓名大辭典》,姜亮夫編、陶秋英校的《歷代人物年裡碑傳綜表》,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編的《二十五史人名索引》,杭州大學圖書館編的《中國歷代人物年譜集目》等等。

1.要了解一個人的姓名、字型大小、時代、籍貫及其簡單的 生平,可查《中國人名大辭典》。該書內容豐富,共收上古至清末四萬多人。自1921年由商務印書館刊行後,至1949年已印至九版,1958年又予重新影印,可見很有使用價值。但它也存在不少缺點,主要是觀點陳舊,沒有註明人物的生卒年代和傳記的出處,以及部分材料失實等,這些都值得使用時注意。

由於大辭典按姓氏筆劃編排,而同姓者太多,查檢時頗感不便,故商務印書館於1934年又編四角號碼《中國人名大辭典索引》附於書後,也有單行本,讀者可加以使用。

此外,有些著名的歷史人物,在《辭海》也可以查到。

2.中國歷史很長,出現了許多同名同姓的人物,讀書時容易混淆,要解決這個問題,可查彭作楨編、1934年北平好望書店出版的《古今同姓名大辭典》。該書根據梁元帝《古今同姓名錄》、余寅《同姓名錄》、陳棻《同姓名譜》、劉長華《歷代同姓名錄》、汪輝祖《九史同姓名略》而編成。收五萬六千七百人,依姓氏筆劃編排。

哈佛燕京社1931年為清劉長華《歷代同姓名錄》編制一部專門索引:《歷代同姓名錄引得》,可供迅速查找劉書所錄人名之用。

3.如果你主要想知道人物的生卒年代,可查姜亮夫的《歷代人物年裡碑傳綜表》。是書原名《歷代名人年裡碑傳總表》,193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所收材料包括錢大昕的《疑年錄》、吳修《續疑年錄》、錢椒《補疑年錄》、陸心源《三續疑年錄》、張鳴珂《疑年賡錄》、閔爾昌《五續疑年錄》和作者自編《六續疑年錄》,以及吳榮光《歷代名人年譜》、梁廷燦《歷代名人生卒年表》、張惟驤《疑年錄匯編》中多於上述七種疑年錄的人物和大量的碑傳資料。解放後經作者訂正錯誤、補充脫略、刪汰蕪雜和增補若干新的碑傳材料,1959年由中華書局重印並改今名。全書收春秋末期至1919年以前去世的人物約一萬二千餘名,按人物的生年順序排列,末附人名筆劃索引。由於該書引用資料不盡可靠,某些人物的生卒、里第有脫漏和錯誤,但總的來說還是一本有用的工具書。又舊的《總表》收有名僧,再版時已刪去,因此,若查佛教徒的生卒年代,可查陳垣的《釋氏疑年錄》(中華書局1964年版)。此書根據七百餘種佛教典籍、僧傳、語錄,參考諸家文集、方誌和金石碑拓等材料而編成,計收晉至清初有年可考者二千八百人,書末有僧人法名通檢,是查考歷代僧人事跡,包括名號、籍貫、生卒年月等等的重要工具書。

4.研究歷史人物,需要查找較詳細的傳記材料,《歷代人物年裡碑傳綜表》的「備考」欄註明了人物傳記的出處,盡管也有錯誤和遺漏之處,還是可根據這個線索進一步查閱原始資料。另外,可以通過《二十五史人名索引》查閱史書列傳。

清人汪輝祖把二十四史中的人名編成《史姓韻編》,曾受到當時學術界的極大重視。但因所收只限二十四史,而且不載帝王後妃及外國諸傳人名,又依舊有韻目編排,查檢甚不方便,所以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搜集《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等二十五部正史中全部列傳及附見的人名,編成四角號碼索引,人名下註明見於某史某卷和開明版二十五史總頁數及欄數。又中華書局1936年出版梁啟雄等編的《二十四史傳目引得》也可以利用,不過此書不及《二十五史人名索引》方便。

5.關於人物一生的活動,最詳盡的記載莫過於年譜。

哪些人物有年譜可供閱讀?一般說來各大圖書館都有書目可查。解放後作為單獨的書目出版的有杭州大學的《歷代人物譜集目》。該書於1962年鉛印,收錄年譜約一千八百餘種,可以作為參考。但據趙國璋《語文工具書使用法》稱,汪誾編《中國歷代名人年譜綜錄》(稿本),收有年譜二二一四種,可見杭大書目失收尚多。此外,李士濤《年譜目錄》(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版)、梁廷燦《年譜考略》(載1929年7—11月《北平圖書館月刊》第三卷第一至五號),可以參考。

二、按時代或地域查考人物

除了查上述常用的幾種工具書外,也可確定人物的時代和地域范圍,利用另外一些工具書試加搜尋。

1.先秦人物,可查《史記及注釋綜合引得》(燕大引得第40號,1947年出版)、鍾華編《史記人名索引》(中華書局1977年出版)和班固的《漢書古今人表》。

《史記及注釋綜合引得》中有關人名的部分,可供查檢先秦至西漢初期人名之用。《史記人名索引》系根據1959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史記》校點本編制,以姓名或曾用稱謂作主目,其他稱謂如別名、字、號、封號、謚號、綽號等附註於後,並一律作為參見條目,可以從不同名稱進行翻檢,是專查《史記》人名,也即查先秦至漢初人物極為重要的工具書。

清梁玉繩《古今人表考》、蔡雲《人表考補》、翟雲升《校正古今人表考》,可供查閱《漢書古今人表》時作參考。又日本重澤俊郎的《左傳人名地名索引》(弘文館1935年版),也可查找見於《左傳》的先秦人物。

2.兩漢人物,可查明傅山《東西漢書姓名韻》(山西鉛印本)、庄鼎彝《兩漢不列傳人名韻編》(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前書是兩漢書的傳記索引,後書輯錄兩漢書中沒有專傳而散見於紀表或他人列傳中提到的人名。另有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編的《漢書及補注綜合引得》、《後漢書及注釋綜合引得》,也都有人名可查。

最近,李裕民編著的《後漢書人名索引》,中華書局已於1979年出版。該書系據1965年出版的《後漢書》點校本編制,收錄兩漢及三國(魏蜀吳)、兩晉的人名。兩漢以前的人名,凡屬紀傳追述世系或有重要價值者,也予收錄。這是查找漢代人物尤為重要的工具書。由於此書與前面提到的《史記人名索引》以及下面要介紹的《晉書人名索引》、《隋書人名索引》等等是根據新點校本二十四史編制的,使用較方便,希特別留意。

3.三國、兩晉和隋代人物,可查王祖彝編《三國志人名錄》(商務印書館1956年版)、張忱石編《晉書人名索引》(中華書局1977年版)和鄧經元編《隋書人名索引》(中華書局1979年版)。

盧弼《三國志集解》於《吳書·呂蒙傳》「近者破樊本屯,救酃,逆為孫規所破」句下,用小字加註:「或曰,此語不可解,疑有脫誤。」《三國志選》、新標點本《三國志》出於誤解,於孫規均不作人名標注。而《中國人名大辭典》、《二十五史人名索引》等又查無孫規其人,讀書至此,就不知「孫規」究作何解?一查《三國志人名錄》,才知孫規實是人名,除《呂蒙傳》外,還見於《孫權傳》。該傳下有「乃遣呂蒙督鮮於丹、徐忠、孫規等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等語,一看便知孫規是東吳將領,所以《三國志選》、新標點本《三國志》於此均作人名標點。可見《呂蒙傳》不作人名標注,顯系因盧注而產生的偶然疏忽。《三國志人名錄》因是索引,在編制過程中很自然地將兩處關於孫規的條目合並起來,就可避免上述差錯。

通過這一番周折,再讀一下《三國志人名錄》的出版說明,就進一步了解這部工具書的重要性。原來《二十五史人名索引》三國部分僅以陳壽《三國志》為限,且只收列傳及附見人物;《三國志人名錄》除了列傳及附見人物外,還把文章中提到的人名,甚至裴松之註解中的人名全部收錄,而裴注文字要多出陳書數倍,所以查三國時代的人物,一定要知道利用《三國志人名錄》。舊燕大編的《三國志及裴注綜合引得》,把陳書及裴注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綜合排比,收錄的人物極多,關於孫規也有兩個出處,可見其用處和《三國志人名錄》一樣,甚至更為廣泛。由此也可以推知前面提到的有關史、漢的三種引得的用處,它們所收的人名同樣遠遠超過了《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值得加以重視。

《晉書人名索引》據1974年11月出版的《晉書》點校本編制,收晉代(包括十六國)、三國(魏蜀吳)及由晉入劉宋的人名。但關繫到晉代人物世系的古代人名,仍予收錄。書中提到的其他古人,均不收錄。本索引以姓名或常用的稱謂作主目,其他稱謂如字、號、小名、綽號、官名、爵名、謚號等,附註於後。為了方便於從各種名稱進行翻檢,主目後面附註的所有異稱,另立參見條目。全書按四角號碼檢字法排列,後附筆畫檢字表,極便查閱。

《隋書人名索引》,據1973年出版的《隋書》點校本編制。該書收錄隋代、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北齊北周)以及入唐的人名。紀傳中上溯隋代人物世系的人名,不受此限,仍予收錄。書中提到的其他古人,均不收錄。但《隋書·經籍志》中的作者名,一概全收。

另有《新舊五代史人名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在排印中,不久將出版發行。以上二書,為查考隋代及五代人物提供了便利。

4.宋遼金元人物,主要的可查舊燕京大學編、中華書局1959年影印的《四十七種宋代傳記綜合引得》、《遼金元傳記三十種綜合引得》。

《四十七種宋代傳記綜合引得》、《遼金元傳記三十種綜合引得》都提供搜尋古代人物傳記資料的重要線索。由於宋遼金元四朝時間上是交叉的,有些見於宋代傳記引得的人物,在遼金元傳記引得里也能夠查到,這兩部書有相互補充的作用。

宋代和遼金元的兩種引得採用了一些不屬於傳記性質的書,前者如《桐陰話舊》、《萬柳溪邊舊話》、《宋詩鈔》、《北宋經撫年表》、《南宋制撫年表》,後者如《遼詩紀事》、《遼大臣年表》、《遼方鎮年表》、《元詩選》、《元行省平章政事年表》等,或為史表,或為詩選、詩話。從體例上說有問題,但從查考人物來說,資料愈多愈好,這並不算是太大的缺點;相反,詩文集和筆記里還保存著不少關於人物的記載,傳記引得為了體例的關系又沒有採用這類的書,因此我們如果要比較全面地了解某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還不能以引得里所指出的線索為滿足。日本梅原郁、衣川強從一三二種宋代文集中收錄三千二百人的傳記資料(包括行狀、墓誌銘、神道碑傳),按筆劃順序編成《遼金元人傳記索引》(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72年版),朱士嘉則從三十三種宋元方誌中搜集三九四九人的傳記資料編成《宋元方誌傳記索引》(中華書局1963年版),正好彌補上述不足,有相互補充的作用。而且,正史和許多傳記資料匯編收錄的人物,一般都是全國性的知名人士,它們不予收錄的人物,文集和地方誌中往往可以找到。這里著重講一下方誌的作用。如李贄《焚書》中有一篇文章叫做《贊劉諧》,《中國人名大辭典》、《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八十九種明代傳記綜合引得》查無劉諧其人,而近年來根據李贄生前的活動范圍,終於從《麻城縣志》中找到了劉諧是隆慶辛未年進士,做過余干知縣,「喜獎寒士,抗上而不慢下」。又如有人整理和研究林則徐的史料,看到有一個名叫李芸渠的人,與林書信往還,甚為相契,但只知此人曾在雲南做官,要進一步了解他的情況,查《中國人名大辭典》、《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清代碑傳文通檢》等都查不到,一查《雲南通志》才知李是江西南城人,原名熙齡,芸渠是其字,曾任雲南澄江府及廣南府知府,主編過《廣南府志》、《澄江府志》、《普洱府志》等書。若是根據這個線索再去查有關的府志縣志,當有更詳盡的材料。這樣的例子,實在是舉不勝舉。

宋元方誌較少,已有朱士嘉《宋元方誌傳記索引》可查。明代有方誌八百多部,清代有五千多部,民國一千多部,要編制傳記或其它專題索引,規模太大,恐一時難以辦到。所以要從明清以來的方誌中查找人物,目前只能通過了解人物的出生地(包括生前主要活動地區)而後查閱有關方誌。又據朱士嘉介紹,《吳縣志列傳人名索引》(1939年版),是我國第一部方誌人名索引;1934年商務印書館在影印河北、山東、浙江、湖北、湖南、廣東各省通志的時候,書後都附有四角號碼索引,人名當然也包括在內,故查考上述地區的人物,可加以利用。

再附帶說一下,按地域查考人物,也不失為有效的方法之一。除了查考省志、府州縣志乃至鎮志、村志以外,尚有備查地方人物的專書,如河北省,可查清孫奇逢《畿輔人物考》;徐世昌《大清畿輔先哲傳》;河南省,可查孫奇逢《中州人物考》;浙江省,可查明徐象梅《兩浙名賢錄》;廣東省,可查明歐大任《百越先賢志》等,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又日本梅原郁編《續資治通鑒長編人名索引》(京都同朋會1978年版),若城久治郎編《遼史索引》(東方文化學院京都研究所1937年版),小野川秀美編《金史語匯集成》(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60年版),田村實造編《元史語匯集成》(京都大學人文科學部1961年版),也可以查遼金元之人物。

5.明清人物。

明代,可查中華書局1959年影印的《八十九種明代傳記綜合引得》;清代,工具書較多,而以中華書局1959年影印的《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和陳乃乾編、中華書局1959年出版的《清代碑傳文通檢》最為重要。

明清兩種引得是查考明清兩代人物的重要工具書。明代傳記引得在排列上偶有疏忽;清代引得只錄本名,不列字型大小,與前幾種引得不同,是很大的缺點。

《清代碑傳文通檢》收有關文集一千零二十五種,分列碑傳主人的姓名、字型大小、籍貫、生卒年代和碑傳文的作者及所載書名、卷數,依碑傳主姓名筆劃排列。凡明朝人死在1644年(崇禎17年)以後及現代人生在1911年(宣統三年)以前的人,一律收入。一人兩名或更改姓名的,在附錄中作「異名考」;一人數傳,而所載生卒互異的,作「生卒考異」。總之,這是一本研究清代史料和查考清代人物的極有用的參考工具書,可與《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參照使用。

此外,如蔡丐因編、世界書局1937年版《清代七百名人傳》等可以直接查找人物小傳的工具書也還不少,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

6.近代以來至解放初,可查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中的人物傳記、人名辭典。人物傳記約收一千人,人名辭典擬收四五千人,另有若幹人物表。

徐州師范學院鄭雲波、魏雲卿編《中國近代作家傳記暨著述要目》(1964年鉛印本),將近代作家239人的傳記資料出處和他們的生平著作匯集在一起,甚便檢索。另有楊家駱編、1937年辭典館出版的《民國名人圖鑒》,日本橋川時雄編、1940年中華法令編印館出版的《中國文化界人物總鑒》,任嘉堯編、1947年東方書店出版的《當代中國名人辭典》,樊蔭南編、1931年良友圖書公司出版的《當代中國名人錄》,香港《周末報》編輯委員會編、1950年永發印務有限公司印行的《新中國人物誌》亦可查考。

三、按身份、職業查考人物

按身份、職業等查考人物,可分兩大類:一類如查帝王、大臣、科舉出身人物的工具書,主要有李子文編《歷代帝王系統表》(1954年上海新亞書店出版),齊召南《歷代帝王年表》(四部備要本),吳廷燮編《歷代方鎮年表》(遼海書社排印線裝本),燕大引得編纂處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引得》(1934年版),章伯鋒編《清代各地將軍都統大臣等年表(1796—1911)》(1965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錢實甫編《清季重要職官年表》(1959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清季新設職官年表》(1961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劉壽林編《辛亥以後十七年職官年表》(1966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燕大引得編纂處編《增校清朝進士題名碑錄附引得》(1941年版),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處1963年編印的《中國駐外使領年表》(1912—1949)等等。

另一類是查考一些學者、藝術家等等的工具書,主要有潘念之編《思想家大辭典》(1933年世界書局出版),譚正璧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1934年蔚文印書局出版),北京語言學院1978年編印《中國文學家辭典》(古代第一分冊),鄧元鼎和王默君編《宋元學案人名索引》(193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張明仁編《四朝學案人名索引》(1936年世界書局出版),支偉成編《清代朴學大師列傳》(1925年上海泰東圖書局出版),阮元、羅士林、諸可寶、華世芳等編《疇人傳四十六卷續編六卷三編七卷近代疇人著述記1卷》(1955年三聯書店)出版),黃鍾駿編《疇人傳四編11卷》(195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孫濌公編《中國畫家人名辭典》(1944年神州國光社出版),朱鑄禹編《唐前畫家人名辭典》(1961年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和《唐宋畫家人名辭典》(1958年北京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出版),洪業輯、1934年北平哈佛燕京社印行《清畫傳輯佚三種附引得》,曹惆生編《中國音樂舞蹈戲曲人名詞典》(1959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等等。另有郭味蕖編《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北京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1958年版),徐邦達編《歷代流傳書畫作品編年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版),傅抱石編《中國美術年表》(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等學術年表,也可查有關人物。

明末清初傑出的學者和思想家黃宗羲著《明儒學案》六十二卷,列述有明一代十九個學派和二百多名學者的生平及其學術思想,是我國第一部較為完善的學術思想史。繼《明儒學案》後,他又撰述《宋元學案》,每個學案列有一「表」,對於師友的淵源,各派的支流,了如指掌;每案之後又編有「附錄」,把時人及後人正反兩方面的評論廣加搜羅,比《明儒學案》的編寫似又有所改進。可惜此書沒有完成,黃宗羲就去世了。其後由其子百家續寫一部分,而主要由全祖望續成。全書一百卷,列有九十一個學案,敘述的學者多達兩千餘人。清江藩著《漢學師承記》、《宋學淵源記》,清人唐鑒著《清學案小識》,合稱《清儒學案》。《清儒學案》與《明儒學案》、《宋元學案》又合稱《四朝學案》。這是查考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學術家的重要參考材料,讀者尤需注意。《四朝學案》目前通行的平裝書有商務印書館和世界書局兩種本子。鑒於《明儒學案》已收入《八十九種明代傳記綜合引得》,《清儒學案》已入《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故商務印書館於1936年又出版鄧元鼎、王默君編的《宋元學案人名索引》,讀者可分別加以利用。另外,世界書局本第四冊附有張明仁編制的《四朝學案人名索引》,共收二百多卷書中所載有傳及附傳學者三千餘人,按姓氏筆劃排列,亦於1936年出版,更便檢索。

《疇人傳》收有我國從上古傳說時代起到清末止天文數學家四百人(附錄西人五十二人)的傳記。另有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北京第一機床廠編的《科學技術發明家小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中外科學家小傳》編寫組所撰《中外科學家小傳》(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等書,都是查考科學家傳記的有用工具書。

凡是中華書局重印的宋代、遼金元、明、清四種傳記引得已收錄的人物傳記(見前表),本章不再單獨介紹,以免重復。

又蔡金重編、1937年燕京哈佛社印行的《藏書紀事詩引得》,是查考歷代藏書家資料的有用工具書。

《藏書紀事詩》,葉昌熾著,共輯錄五代至清的藏書家一千餘人的材料。倫明著《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則是葉書的續輯。《引得》將以上二書中的有關條目按中國字庋擷法混合編排,以人名等為主目,下注朝代、字型大小、籍貫、室名、印鑒及著述選輯校刻諸書名,再注出處;以字型大小、室名等為見目,只注其所屬的主目,不注出處。不會查中國字庋擷法者,另有筆畫索引可查。

蔡金重編、哈佛燕京社1941年印《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作者引得》,李書春編、1934年印《唐詩紀事著者引得》,林斯德編、1931年山東大學圖書館出版《全唐詩文作者引得合編》,燕大引得編纂處1934年出版《宋詩紀事著者引得》、《元詩紀事著者引得》,以及中華書局1965年編輯出版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篇名目錄及作者索引》,也都是查考古代文學家的有用工具書。

四、從字型大小、筆名等轉查人物本名

中國人的名號最繁:有名,有字,有號,有別名,有別號,有室名,近代作家更有各種各樣的筆名,而且多有以字型大小或筆名聞世而本名轉被忽略者。一般工具書多數是以姓名為主,下附字型大小,難以直接查找,這樣就非要有以字型大小、筆名等為主目倒過來轉查人物本名的工具書不可。因此,陳德芸編、廣州嶺南大學圖書館1937年出版的《古今人物別名索引》,陳乃乾編、中華書局1957年重印的《室名別號索引》,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77年編輯出版的《民國以來人名字型大小別號索引》,蔡金重編、燕京大學1934年出版的《清代書畫家字型大小引得》,商承祚和黃華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60年出版的《中國歷代書畫篆刻家字型大小索引》,蔣星煜編、燎原出版社1934年出版的《作家筆名索引》,袁涌進編、中華圖書館協會1936年出版的《現代中國作家筆名錄》,以及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圖書室1959年編印的《中國現代作家筆名錄》,都成為極其有用的工具書。

又唐人喜以行第(排行)相稱,如「白二十二」即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元九」即元稹。岑仲勉著《唐人行第錄》(中華書局1962年版)是查考唐人行第的有用工具書。

此外,還有專查謚號、廟號、尊號、史諱的工具書。在封建時代,人死後按其生前事跡評定一個稱號,以示褒貶,叫做謚號。帝王之謚,由禮官議上,臣下之謚,由朝廷賜予。謚號有一些按照地主階級觀點賦予特定涵義的字,如「經緯天地日文」、「威強睿德曰武」、「安民立政曰成」、「殺戮無辜曰厲」、「好內遠禮曰煬」、「恭仁短折曰哀」、「在國遭憂曰愍」等等。東漢開始又有私謚,如夏恭卒,諸儒私謚曰宣明君;陳寔卒,海內赴吊者三萬餘人,共謚為文范先生。

從漢代起,帝王又有廟號,如某祖、某宗等等。有些帝王後世即以廟號相稱,如「漢高祖」、「唐太宗」。唐代起皇帝還有尊號,或生前所加,或死後追加,全是尊崇褒美之詞,如清代那拉氏為皇太後,尊號累積有慈禧等十六字之多。

另外,舊時對帝王將相或尊者不敢直稱其名,需要避諱。避諱的辦法歸納起來有三種:一、因諱改字;二、空字;三、缺筆。由於避諱而更改人名、地名、官名等等,造成文獻資料上一些混亂現象,需要參考一些專講史諱的書籍以了解這方面的常識。

清劉長華編《歷代名臣謚法匯考》(光緒刊本),雷廷壽編《清謚法考》(1924年鉛印本),沈炳震編《廿一史四譜》(1936年商務國學基本叢書本),陸費墀編《歷代帝王廟謚年諱譜》(道光本),陳垣《史諱舉例》(1958年北京科學出版社出版)等等,是查考謚號、廟號、尊號和史諱方面的工具書,其中《史諱舉例》尤為重要。

五、查外國人

查考外國人物,有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1963年出版的《外國哲學社會科學人名錄》,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圖書資料研究室編、商務印書館1964年出版的《蘇聯哲學社會科學人名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1965年出版的《近代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人名資料匯編》,張英倫、呂同六、錢善行、胡湛珍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外國名作家傳》(上下冊)等書。

《近代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人名資料匯編》,內容豐富,極為重要。該書資料全部選譯自1950—1958年出版的《蘇聯大網路全書》、1958年版《英國大網路全書》、1959年版和1961年版《美國大網路全書》、美國出版的1941—1954年各卷和1959年卷《當代人物傳記》、美國出版的1930—1935年版《社會科學網路全書》和日本出版的1953—1955年版《大人名辭典》。收集范圍以近代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方面的思想家和學者為主,同時酌量收錄政治人物和社會活動家,以及少數和我國近代、現代史有關的資本主義國家的軍人、外交人員和傳教士等。所收人物以卒於1870年及以後者為限(即卒於1870年以前的都不收),大體上上及整個十九世紀,下迄當代。全書共收人名約七千五百條。由於資料來源的限制,所收歐洲和北美洲人物大大多於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人物,已經去世的人物大大多於當代的人物;同時,因取材於各種不同來源,所以資料的立場觀點不一,著重點和詳略也都不一,使用時宜注意。

解放前出版的幾種工具書,如唐敬杲等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版《現代外國人名辭典》,潘念之和金溟若編譯、上海世界書局1936年版《世界人名大辭典》,劉炳藜等編、中華書局1940年版《中外人名辭典》,也可查考。

另外,辛華編、外文書店1970年版《法語姓名譯名手冊》、《德語姓名譯名手冊》和197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英語姓名譯名手冊》(修訂本)、《西班牙語姓名譯名手冊》、1970年版《葡萄牙語姓名譯名手冊》、1970年版《拉美常用縮寫手冊》、1970年版《日本姓氏手冊》,張競干、黃竟成、王鑒明主編、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日本姓名譯名手冊》,史群編《日本姓名詞典》,計分拉丁序、漢字序、和名序三冊,商務印書館已於1979年出版拉丁序本,其餘二冊亦即將出版。以上工具書,可供翻譯工作者參考。

D. 中國歷史名人資料簡介

【名人1】 孔 子

評選理由: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他概括了中國人的基本思想,成為獨創一套信仰體系的鼻祖。他的哲學根基於人生道德和用道德典範來教育人、管理人的政治觀念,貫穿於中國人的生活和文化之中長達兩千年之久,對世界上許多人都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名人2】 秦 始 皇

評選理由: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中國皇帝。他在位期間(公元前238~前210),用武力統一了中國,實行了一系列影響廣泛的改革。隨後中國之所以一直保持著文化統一,這些改革是一個主要因素。

【名人3】 成吉思汗(鐵木真)

評選理由:鐵木真九歲時,他父親被一個敵對部落的成員殺害。歲歲月月,家中的倖存者一直在危難和貧困的邊緣上掙扎。這是一個不幸的開端,但是後來鐵木真的境況還更為惡劣得多。年青時,他在一次敵對部落的突然襲擊中被俘。由於怕他逃跑,他們給他脖子上套了一個木枷。但是鐵木真卻在一片原始荒涼的國土上,由一個完全無依無靠、目不識丁的囚犯崛身而起,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人物。

【名人4】 毛 澤 東

評選理由:毛澤東在中國領導共產黨奪取了政權,並在此後的二十七年中,對這個大國進行了其歷史上成效最顯著、意義最深遠的改造。毛澤東在中國政府內顯然是最最重要的人物。

【名人5】 孟 子

評選理由:中國哲學家孟子是孔子最重要的繼承人。他的學說如在《孟子》中所闡述的,許多世紀在中國頗受崇拜。他常被稱為「亞聖」,即在智慧上僅次於孔子。他大約是孔子後200年間的人。

【名人6】 隋文帝(楊堅)

評選理由:中國皇帝隋文帝(原名楊堅)成功地統一了歷經數百年嚴重分裂後的中國。自從那時起,中國在大多數的世紀里都保持著他所建立的政治統一,因而基本上是世界強大的國家之一。政治統一帶來的一個重要結果是中國人——大體佔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一——比歐洲、中東和世界上大多數其他地區的居民都少受戰爭恐怖的折磨之苦。

【名人7】老 子

評選理由:在卷帙浩繁的中國書海當中,有一卷薄而又薄可能在國外擁有最多的譯者和讀者,這本書名叫《老子》或《道德經》。《道德經》是解釋道教哲學的主要經文。雖然今天沒有幾個人自稱是道教徒,但是除了孔子以外,再沒有哪一位中國哲學家對人類思想的影響象老子那樣廣泛和持久。

【名人8】 岳 飛

評選理由:岳飛,南宋抗金名將,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曾率岳家軍英勇抗金,後被投降派秦檜等人誣陷,被殺害。

【名人9】 祖沖之

評選理由:祖沖之是南北朝時期傑出的科學家,在數學、天文歷法,機械製造等領域都有卓越的貢獻。祖沖之在世界數學史上第一次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七位,並和兒子祖目恆一起導出了球的體積公式,祖沖之在三十六歲時修改了歷法,編制了先進的大明歷。他還設計製造了利用水力磨面的水碓磨,。製造了「千里船」等。

【名人10】 蔡 倫

評選理由:他總結了西漢以來麻質纖維造紙的經驗,改進造紙術,製成優質紙張「蔡侯紙」。造紙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四大發明之一,對世界文明的傳播有過重要貢獻。

E. 中國名人中哪些人的籍貫是江蘇常州

在近現代,有被稱為「常州三傑」的矍秋白、張太雷、惲代英,有數學家華羅庚、企業家劉國鈞、書畫家劉海粟

F. 中國歷史名人大全

中國歷史的名人那就多啦,學術名人,如孔子、莊子、羅貫中、魯迅等;科技貢獻名人,如蔡倫、扁鵲、華佗、張衡等;政治名人,如秦始皇、劉徹、努爾哈赤、蔣介石等;

G. 中國歷史名人名字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2、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

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3、劉備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稱其為先主。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討伐董卓等活動,因為自身實力有限,劉備在諸侯混戰過程中屢屢遭受失敗,所以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

但因其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准則,受到了海內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謙、劉表等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而是選擇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領。

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而後因為關羽被東吳所害,劉備不聽群臣勸阻,執意發動對吳國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最終於章武三年(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其臨死前舉國託付給諸葛亮的行為被陳壽贊為古今之盛軌, 後世眾多文藝作品也多以劉備為主角。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之紀念。

4、韓信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漢族,淮陰(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另說淮陰區)人。

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漢初三傑之一,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

秦末,參加反秦斗爭,投奔項梁、項羽,未得到任用。轉投劉邦,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經蕭何保為大將,為劉邦制定了漢中對策。

劉邦兵敗於彭城後,韓信先破楚軍於京、索之間,後平定魏國。請命北伐拿下代國,劉邦收其精兵後背水一戰擊敗趙國,派人降服燕國。

支援劉邦以及清除項羽派往趙國的楚奇兵,平定剩下的趙國城邑。劉邦成皋兵敗奪其精兵後,奉命攻打齊國,並於濰水全殲龍且二十萬楚軍。

韓信攻打楚國,項羽與劉邦簽訂鴻溝協議。劉邦聽從張良、陳平計策撕毀鴻溝協議,追擊項羽失敗。

漢五年,帶兵會師垓下,圍殲楚軍。項羽死後解除兵權,徙為楚王, 因人誣告貶為淮陰侯。呂後與蕭何合謀, 誘殺於長樂宮鍾室,夷滅三族。

「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作為統帥,他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名聞海內,威震天下;作為軍事理論家,聯合張良整理兵書、序次兵法,並著有《韓信兵法》三篇 。

5、關漢卿

關漢卿(1234年以前-約1300年),原名不詳,字漢卿,號已齋(又作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今山西省運城)人,另有籍貫大都(今北京市)和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等說。

元雜劇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

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為他所作無定論),最著名的是《竇娥冤》。

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如《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

關漢卿塑造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一枝花·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為人稱,被譽為「曲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孔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杜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劉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韓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關漢卿

H. 中國各省歷史名人大全,猜猜哪個省最牛

基本原則:1,有爭議的不貼,比如老子、舜、黃帝,沒有一個定論,是不會列在下面的。,每省最多列5個,多了的不管。3,祖籍,或者說籍貫(按照現在的標準是爺爺的常居地)與出生地沖突的,以籍貫為主,像李白這樣出生在碎葉的不算做吉爾吉斯斯坦人,像秦始皇這樣出生在邯鄲的也不算做河北人。4,皇帝除了開國的以外,不算。5,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不算,你只問省,我多答個自治區,如果有,盡量放到相鄰的省里,比如某個上海人可能放到江蘇里說了。6,新中國成立以後出名的不算。7,難以選擇選哪五個的時候,一類的比如都是將軍,選更早的;不一類盡量讓類別更多,比如很多政治家就多添文人。
黑龍江省 1,完顏阿骨打;2,納蘭明珠;3,納蘭性德。
吉林省 1,鰲拜;2,程硯秋。
遼寧省 1,安祿山;2,張三豐;3,張學良;4,愛新覺羅努爾哈赤;5,蕭綽(蕭燕燕)
江蘇省 1,劉邦;2,韓信;3,張謇;4,張道陵;5,唐寅。

山東省 1,孔子;2,孟子;3,諸葛亮;4,王羲之;5,孫武。
安徽省 1,朱元璋;2,曹操;3,包拯;4,李鴻章;5,胡雪岩。
河北省 1,樂毅;2,魏徵;3,張之洞;4,趙佗;馬致遠。
河南省 1,商鞅;2,張仲景;3,岳飛;4,謝道韞;5,范蠡。
湖北省 1,屈原;2,李時珍;3,劉秀;4,王昭君;5,畢升。
湖南省 1,毛澤東;2,曾國藩;3,王夫之;4,左宗棠;5蔡倫。
江西省 1,王安石;2,解縉;3,文天祥;4,陶淵明;5,歐陽修。
陝西省 1,秦始皇;2,孫思邈;3,班昭;4,白起;5,杜如晦。
山西省 1,武則天;2,狄仁傑;3,衛青;4,霍去病;5,柳宗元。
四川省 1,李白;2,蘇軾;3,陳壽;4,落下閎;5,楊慎。
青海省 1,無弋爰劍;2,張問仁
海南省 1,宋慶齡及其姐妹;2,海瑞;3,宋子文。
廣東省 1,孫中山;2,張九齡;3,薛岳;4,李小龍;5,梁啟超。
貴州省 1,馬士英;2,鄧恩銘;3,丁寶楨。
浙江省 1,魯迅;2,蔣介石;3,王守仁;4,孫權;5,虞世南。
福建省 1,林則徐;2,柳永;3,宋慈;4,鄭成功;5,施琅。
台灣省 台灣歷史太短了,丘逢甲這樣的都沒幾個聽說過,可能大家聽的更多的是林心如。
甘肅省 1,李廣;2,李淵(沒錯,和李廣一個家族);3,姜維;4,趙充國;5,金日磾。
雲南省 1,鄭和;2,段思平;3,龍雲。

內蒙古自治區 1,孛兒只斤鐵木真;2,呂布;3,孝庄皇太後;4,宇文泰;5,宇文邕(作為唯一一個從傀儡皇帝變成有為皇帝唯一,是這裡面唯一不是開國皇帝的皇帝)
寧夏回族自治區 1,皇甫嵩,2,傅燮。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也比較少,但更大的原因是不去注意,比如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是一個很了不起的詩人,然並卵。可能大家知道更多的是買買提。
西藏自治區 1,松贊干布。2,祿東贊。
廣西壯族自治區 1,李宗仁;2,石達開;3,馮子材;4,李秀成。
相對較多的其實只有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湖北安徽江蘇這塊中原之地,像四川雖然乍看起來應該很厲害的樣子的地方,排十大歷史名人的時候都有一半多不是四川人。最牛不好判斷,只能看對現代影響大不大,差不多大的按照年份排一排,那麼這些裡面很厲害的應該有孔子、劉邦、秦始皇、商鞅、毛澤東等人,時間最久的是孔子和商鞅。

I. 中國歷代名人名錄

沈括,字存中,宋仁宗天聖九年(公元1031年)生於浙江錢塘(今杭州)一官僚家庭。自幼勤奮好讀,在母親的指導下,14歲就讀完了家中的藏書。24歲開始踏上仕途,三年後,被推薦到京師昭文館編校書籍,在這里他開始研究天文歷算。晚年他在夢溪園認真總結自己一生的經歷和科學活動,寫出了聞名中外的科學巨著《夢溪筆談》和《忘懷錄》等。宋哲宗紹聖二年(公元1095年)沈括逝世。

《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是沈括一生社會和科學活動的總結。書中內容極為豐富,包括天文、歷法、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地質、醫學、文學、史學、考古、音樂和藝術等共600餘條。其中200多條屬於科技方面,記載了他的許多發明、發現和真知灼見。《夢溪筆談》中還第一次明確地談到磁針的偏角問題。

1、 三國周渝:既生渝,何生亮?

2、 西楚霸王項羽:時不利兮騅不逝,虞姬虞姬奈若何?

3、 戊戌六君子之譚嗣同: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4、 宋代詩人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5、 革命領袖孫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6、 宋代愛國名士文天詳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 偉大的愛國者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8、 三十年代影星阮玲玉:不死不足以明我冤!

9、 革命烈士夏明翰: 殺了我一個,還有後來人。

10、王誠:為了祖國,向我開炮!!

J. 《中國人名大辭典》中收錄古姓歷代名人有多少

中國人名大辭典,1921年6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958年曾重印。《中國人名大詞典(精)》共版收人名四萬多權個。起自太古,止於清末。每個人名下面註明朝代、籍貫、生平事跡。書後附有補遺、姓氏考略、異名表、四角號碼人名索引。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名人辭典籍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