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長度測量單位的歷史故事

長度測量單位的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06 13:04:30

A. 計量單位的來歷

教學內容:課本第88、89頁,練習十七第1-5題。
教學目標:1、使學生知道計量的產生,加深對計量重要性的認識。
2、進一步掌握常用的長度、面積、重量和時間的進率。
教學重點:各類量相鄰計量單位的進率。
教學難點:體會計量單位的實際大小。
教學過程:
一、引言
在生產和生活中,人們經常需要量物體的長度、量土地的面積、稱物體的重量、計算勞動的時間等等。像計量長度、面積、時間等這些活動都用哪些單位?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常用的計量單位)
二、新授
1、總結歸納長度單位。
(1)提問: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
引導學生從大到小說出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並板書。
再讓學生在米尺上找一找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長度,然後讓學生聯系實際想一想1千米有有多長。
(2)長度單位間的進率
學生填寫書上的表,填完後再說一說它們間進率。
2、總結歸納面積單位。
(1)提問:回憶一下你學過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板書:平方千米、公頃、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讓學生用手勢表示一下這些單位有多大。
(2)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讓學生結合方格圖回答每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怎樣從小到大排列這些面積單位?再把結果填到書上。
3、歸納總結質量單位。
(1)提問:我們學過哪些質量單位?
板書:噸、千克、克。
(2)你知道它們之間的進率嗎?
讓學生填寫89 頁的質量單位表。
(3)教師把「1千克」重的一袋食鹽讓學生親自掂一掂,使學生對1千克實際有多重有明確的表象認識。
4、歸納總結時間單位。
(1)提問:我們學過哪些時間單位?
板書:年、月、日、時、分、秒、世紀。
(2)教師說明日、平年、閏年的來歷。
日(天):地球自轉一周所用的時間叫做一日。
年:地球繞太陽旋轉一周所用的時間叫做一年。
平年:由於旋轉一周的時間不是整天數,而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所以就規定1平年=365天。
閏年:由於4個平年就少算一天,所以規定一般4年加一天,該年就叫做閏年,有366天。這一天加在二月份。
世紀的演算法:100年是一個世紀。從公元元年到100年是一世紀,從公元101年到200年是2世紀……從公元1901到2000年是二十世紀。今年是2002年,是21世紀。
(3)整理時間單位表。
學生獨立填寫後,教師歸納說明:
時間單位不是十進的,因此要認真記住。
三、鞏固練習。
1、練一練。
2、練習十七第1、2、5題。
四、課堂作業。
練習十七第3、4題

B. 測量發展史的小故事

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由於生活和生產的需要,測量工作開始得很早。春秋戰國時編制了四分歷,一年為365.25日,與羅馬人採用的儒略歷相同,但比其早四、五百年。南北朝時祖沖之所測的朔望月為29.530588日,與現今採用的數值只差0.3秒。宋代楊忠輔編制的《統天歷》,一年為365.2425日,與現代值相比,只有26秒誤差。之所以能取得這樣准確數據,在於公元前四世紀就已創制了渾天儀,用它來測定天體的坐標入宿度和去極度(相當於現代赤道坐標系統的赤經差和90。——赤緯)。漢代張衡改進了渾天儀,並著有《渾天儀圖注》。元代郭守敬改進渾天儀為簡儀。用於天文觀測的儀器還有圭、表和復矩。用以計時的儀器有漏壺和日晷等。在地圖測繪方面,由於行軍作戰的需要,歷代帝皇都很重視。目前見於記載最早的古地圖是西周初年的洛邑城址附近的地形圖。周代地圖使用很普遍,管理地圖的官員分工很細。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的古地圖是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公元前168年陪葬的占長沙國地圖和駐軍團,圖上有山脈、河流、居民地、道路和軍事要素。西晉時裴秀編制了《禹貢地域圖》和《方丈圖》,並創立了地圖編制理論——《制圖六體》。此後歷代都編制過多種地圖,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南北朝時謝庄創制的《木方丈圖》;唐代賈耽編制的《關中隴右及山南九州等固》及《海內華夷圖》;北宋時的《淳化天下固》;南宋時石刻的《華夷圖》和《禹跡圖》(現保存在西安碑林);元代朱思本繪制的《輿地圖》;明代羅洪先繪制的《廣輿圖》(相當於現代分幅繪制的地圖集);明代鄭和下西洋繪制的《鄭和航海圖》;清代康熙年間繪制的《皇輿全覽圖》;1934年,上海申報館出版的《中華民國新地圖》等。我國歷代能繪制出較高水平的地圖,是與測量技術的發展有關連的。我國古代測量長度的工具有丈桿、測繩(常見的有地笆、雲笆、和均高)、步車和記里鼓車;測量高程的儀器工具有矩和水平(水準儀);測量方向的儀器有望筒和指南針(戰國時期利用天然磁石製成指南工具——司南,宋代出現人工磁鐵製成的指南針)。測量技術的發展與數理知識緊密關連。公元前問世的《周髀算經》和《九章算術》都有利用相似三角形進行測量的記載。三國時魏人劉微所著的《海島算經》,介紹利用丈桿進行兩次、三次甚至四次測量(稱重差術),求解山高、河寬的實例,大大促進了測量技術的發展。我國古代的測繪成就,除編制歷法和測繪地圖外,還有:唐代在僧一行的主持下,實量了從河南白馬,經過浚儀、扶溝到上蔡的距離和北極高度,得出於午線一度的弧長為132.31KM,為人類正確認識地球作出了貢獻。北宋時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了磁偏角的發現。元代郭守敬在測繪黃河流域地形圖時,「以海面較京師至汀梁地形高下之差」,是歷史上最早使用「海拔」觀念的人。清代為統一尺度,規定二百里合地球上經線1。的弧長,即每尺合經線上百分之一秒,一尺等於0.317M。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測繪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建立和統一了全國坐標系統和高程系統;建立了遍及全國的大地控制網、國家水準網、基本重力網和衛星多普勒網;完成了國家大地網和水準網的整體平差;完成了國家基本圖的測繪工作;完成了珠穆朗瑪峰和南極長城站的地理位置和高程的測量;配合國民經濟建設進行了大量的測繪工作,例如進行了南京長江大橋、寶山鋼鐵廠、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等工程的精確放樣和設備安裝測量。出版發行了地圖1600多種,發行量超過11億冊。在測繪儀器製造方面,從無到有,現在不僅能生產系列的光學測量儀器,還研製成功各種測程的光電測距儀、衛星激光測距儀和解析測圖儀等先進儀器。測繪人才培養方面,已培養出各類測繪技術人員數萬名,大大提高了我國測繪科技水平。特別是近年來,我國測繪科技發展更快,例如GPS全球定位系統已得到廣泛應用,全國GPS大地網即將完成;地理信息系統方面,我國第一套實用電於地圖系統(全稱為國務院國情地理信息系統)已在國務院常務會議室建成並投入使用;這說明我國目前的測繪科技水平,雖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但只要發憤圖強,勵精圖治,是能迅速趕上和超過國際測繪科技水平的。網路地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C. 中國測量的歷史

中國計量單位史的發展大約始於父系氏族社會末期。傳說黃帝「設五量」,「少昊同度量,調律呂」。度量衡單位最初都與人體相關:「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謂之掬,兩手謂之溢」。這時的單位尚有因人而異的弊病。《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禹「身為度,稱以出」,則表明當時已經以名人為標准進行單位的統一,出現了最早的法定單位。商代遺址出土有骨尺、牙尺,長度約合16厘米,與中等身材的人大拇指和食指伸開後的指端距離相當。尺上的分寸刻劃採用十進位,它和青銅器一樣,反映了當時的生產和技術水平。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立,各國度量衡大小不一。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 ,書同文字」,頒發統一度量衡詔書,制定了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商代牙尺為中國2000多年封建社會的度量衡制奠定了基礎。

商代牙尺

漢代政治經濟皆如秦制,度量衡也沿用秦制。西漢末劉歆將秦漢度量衡制度整理成文,使之更加規范化,條理化,後收入《漢書·律歷志》,成為最早的度量衡專著。

中國古代度量衡與數學、物理、天文、律學、建築、冶煉等科學技術的發展起著相互促進的作用。商鞅為統一秦國度量衡而於公元前344年製造的標准量器銅方升上刻有:「十六寸五分寸壹為升」,用度量審其容。方升遺存至今。戰國時齊的一件標准量器栗氏量包括升、豆、三個容量單位。《考工記》詳細記載了製作這件量器時冶煉青銅和鑄造的技術條件及所包括的各個量的尺寸、容量和重量。

長度單位的規定 秦漢時尺長約合今23厘米。南朝太史令錢樂之依照當朝尺長(合今24.5厘米)更鑄張衡渾天儀。隋文帝統一全國後,下令統一度量衡,用北朝大尺(長30厘米)作為官民日常用尺,用南朝小尺測日影以冬至和夏至。唐代僧一行測量子午線,宋代司天監的圭表尺、元代郭守敬造觀星台所標的量天尺都採用隋唐小制。1975年,天文史家從明代製造的銅圭殘件上發現當時量天尺的刻度,考定尺長24.525厘米, 與錢樂之渾天儀尺度相符。在 1300多年間,量天尺尺值恆定不變,保證了天文測量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日常用尺,則歷朝趨向變大。

重量單位的規定 春秋中晚期,楚國製造有小型衡器——木衡、銅環權,用來稱黃金貨幣 。完整的一套環權共十枚,分別為一銖、二銖、三銖、六銖、十二銖、一兩、二兩、四兩、八兩、一斤。一銖重0.69克,一兩重15.5克,一斤251.3克,十枚相加約500克,為楚制二斤。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有一支戰國時銅衡桿,正中有拱肩提紐和穿線孔,一面顯出貫通上下的十等分刻線,全長為戰國的一尺。形式既不同於天平衡桿,也不同於秤桿。可能是介於天平和桿秤之間的衡器。戰國不僅廣泛使用衡器,對杠桿原理也有透徹的認識。《墨經·經下》即有精闢論述。秦漢以後桿秤流行。

中國古代度量衡制的內在聯系 中國很早就以長度作為基本量,由它推導出容量和重量。因此,如何確定一個恆定不變的長度單位,成為歷代探討和爭論的課題。《漢書·律歷志》:度「起於黃鍾之長,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鍾之長,一為一分」。即以固定音高的黃鍾律管的長度為9寸,選用中等大小的黍子,橫排90 粒為黃鍾律管之長,100粒恰合一尺。律管容積為容量單位一龠,10龠為合,10合為升,一龠之黍重12銖,24銖為兩,使度量衡三者建立在物理量的自然基準之上。這在當時是很先進的。《漢書·食貨志》記有「黃金方寸而重一斤」。《後漢書·禮儀志》中有:「水一升,冬重十三兩。」清康熙年間規定以金、銀等金屬作為長度和重量的標准,後發現金屬純度不高影響標准精度而改用一升純水為重量標准。這種利用重量確定度量衡單位的方法在世界度量衡史上也佔有一定地位。

商鞅方升

國際公制在中國的推行 明清兩代採用營造、庫平度量衡制。清乾隆帝接受西方科學技術,在欽定《數理精蘊》中對度量衡詳加考訂,並用萬國權度原器與營造尺、庫平兩進行校驗。營造尺相當於米制32厘米,庫平兩約合37.3克。

光緒三十四年(1908),清廷擬訂劃一度量衡制和推行章程。商請國際權度局製造鉑銥合金原器和鎳鋼合金副原器,次年製成運回中國。1928年,中華民國政府公布度量衡法,規定採用「萬國公制」為標准制,並暫設輔制「市用制」作為過渡,即1公尺為3市尺,1公升為1市升,1公斤為2市斤。改革後的市制適應民眾習慣,又與公制換算簡便,逐漸為民眾接受,1949年後,市用制通行全國。1984年,國務院發布命令,採用以國際單位制為基礎,同時選用一些非國際單位制單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簡稱法定單位)。自1991年1月1日起,法定單位成為中國唯一合法的計量單位

D. 古代及外國長度測量的歷史

中國古代測量里程用的工具叫「記里鼓」,分上下兩層。每行走一里,上層敲鼓一次;每行走十里,下層敲鼓一次。該工具的應用並不普遍,只有朝廷才有

E. 有關長度的科學故事

泰勒斯側金子塔高度的故事:-------

科學家檔案:泰勒斯(公元前624年至前547年),出生在小亞細亞愛奧尼亞西岸的米利都城的一個奴隸主貴族家庭。他年輕時,曾到很多國家游學。回到家鄉米利都後,他創辦了希臘最早的哲學學派——愛奧尼亞學派,並繼續從事哲學、數學、天文學等學科的研究。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辯證法》中是這樣評述泰斯勒的:他是希臘最古老的哲學家、自然科學家、幾何學家,是古希臘第一位享有世界聲譽,有「科學之父」和「希臘數學的鼻祖」美稱的偉大學者。

提起埃及這個古老神秘、充滿智慧的國度,人們首先想到的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國王的陵墓,建於公元前2000多年。古埃及人民僅靠簡單的工具,竟能建造出這樣雄偉而精緻的建築,真是奇跡!雖歷經漫長的歲月,它們如今仍巍峨的送禮者。但是,在金字塔建成的1000多年裡,人們都無法測量出金字塔的高度——他們實在太高大了。

約公元前600年,泰勒斯從遙遠的希臘來到了埃及。在此之前,他已經到過很多東方國家,學習了各國的數學和天文知識。到埃及後,他學會了土地丈量的方法和規則。他學到的這些知識能夠幫助他解決這個千古難題嗎?

泰勒斯已經觀察金字塔很久了:底部是正方形,四個側面都是相同的等腰三角形(有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要測量出底部正方形的邊長並不困難,但僅僅知道這一點還無法解決問題。他苦苦思索著。

當他看到金字塔在陽光下的影子時,他突然想到辦法了。這一天,陽光的角度很合適,他把他底下的轉自http://www.dljs.net所有東西都拖出一條長長的影子。泰勒斯仔細地觀察著影子的變化,找出金字塔地面正方形的一邊的中點(這個點到邊的兩邊的距離相等),並作了標記。然後他筆直地站立在沙地上,並請人不斷測量他的影子的長度。當影子的長度和他的身高相等時,他立即跑過去的測量金字塔影子的頂點到做標記的中點的距離。他稍做計算,就得出了這座金字塔的高度。

當他算出金字塔高度時,圍觀的人十分驚訝,紛紛問他是怎樣算出金字塔的高度的。泰勒斯一邊在沙地上畫圖示意,一邊解釋說:「當我筆直地站立在沙地上時,我和我的影構成了一個直角三角形。當我的影子和我的身高相等時,就構成了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二這時金字塔的高(金字塔頂點到底面正方形中心的連線)和金字塔影子的頂點到底面正方形中心的連線也構成了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因為這個巨大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兩個腰也相等。」他停頓了一下,又說:「剛才金字塔的影子的頂點與我做標記的中心的連線,恰好與這個中點所在的邊垂直,這時就很容易計算出金字塔影子的頂點與底面正方形中心的距離了。它等於底面正方形邊長的一半加上我剛才測量的距離,算出來的數值也就是金字塔的高度了。」

你能理解泰勒斯的計算方法嗎?他利用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質。要知道泰勒斯身處的年代距離現在有2600多年呢!當時人們所了解的科學知識要比現在少得多。泰勒斯因為善於學習,注意觀察,勤於思考,終於解決了困惑人們很多年的難題。其實,你在平時的學習種植要注意了這幾點,也可以像泰勒斯一樣解決很多難題了。
參考資料: http://www.dljs.neT

F. 古人是如何測量長度的

在古代,人類為了測
量田地等就已經進行長度測量,最初是以人的手、足等作為長度的單位.但人的手、足大小
不一,在商品交換中遇到了困難,於是便出現了以物體作為測量單位,如公元前2400年出現
的古埃及腕尺,中國商朝出現的象牙尺和公元九年製造的新莽銅卡尺等.
數學明珠
古代埃及的丈量師與長度的測量
在5000多年以前,古埃及尼羅河每年都要洪水泛濫,淹沒大片的田地,洪水帶來的泥土覆蓋在
田地上,使原有的田地界限無法辨認,所以每當洪水退去以後,人們就要重新丈量土地,於是產生了最
早的幾何學.幾何學的願意是」土地丈量」
測量長度的方法有很多,用手掌,腳步等.但是這些方法在測量結果不需要很精確下使用.目前,
世界上主要用各種量尺來測量長度.常見的量尺有直尺,捲尺游標卡尺和測量器等.游標卡尺適合測量
一般尺難以測量的圓形物品,零件的孔徑,厚薄等.精密度較高.
長度的計量單位是米,記作M.1978年,法國規定:以地球北極與南極之間相距長度的千萬分
之一為一米.這項規定經過推廣,現已作為國際通用的長度單位.
我們常用的長度計量單位:
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長度單位的由來
我國已經統一使用米製作為長度單位.人類為了找到一個適用的長度單位,費了不少周
折.人們很早就想找到一種可靠的,不變的尺度,作為量度距離大小的統一標准.最初是以人體作為標
准.從3000多年前古埃及的紙草書中,發現了人前臂的圖形.用人的前臂作為長度單位叫」腕尺」.
埃及著名的胡夫的前臂作為腕尺建造的,塔高為280腕尺.公元9世紀撒克遜王朝亨利一世規定,
他的手臂向前平伸,從鼻尖到指尖的距離定為」1碼」.10世紀英國國王埃德加,把他
的拇指關節之間的長度定為」1寸」
相傳我國古代大禹治水時,曾用自己的身體長度作為長度標准進行治水工程的測量.
唐太宗李世民規定,以他的雙步,也就是左右腳各一步作為長度單位,叫做」步」.並
規定一步為五尺,三百步為一里;後來又規定把人手中指的當中一節定為」1寸」.
到了公元18世紀,人們開始感受到這種用人身體作為長度標准缺點很多,由於人的高
矮不同,形成長度單位的長短不同,非常混亂.人們迫切希望找到一種長度固定的度量單位,
終於想起了地球.當時認為地球的大小和長度不會變化,如果用地球上的一段距離作為長度
單位,就可以得到固定不變的度量單位.
我國清朝的康熙皇帝,於1709-1710年在東北地區進行大規模的土地測量.由
於當時的長度單位不統一,康熙皇帝規定去地球子午線1度為200里,每里為1800尺.
1789年,法國科學院的著名數學家達蘭貝爾和海謝茵進行實地測量,得出1米等於
0.512074督亞士(法國古尺).米尺採用十進制,長度固定,使用方便,因此很快
得到其他國家的承認.1875年,17個國家的代表在法國簽署了<米制公約>,正式
確定米尺為國際公用尺,並用鉑金做成長1020毫米,寬和高各為20毫米的X型標准尺,
在尺的中間面的兩端各刻三條線,在0攝氏度時,其中兩條線的距離恰好為1米.隨著科學
技術的發展,科學家發現地球的形狀和大小也在變化,因此米尺也不夠准確;另外,國際米
尺原型在刻畫上也存在著缺陷,影響了米尺的准確性.1960年第十一屆國際大會上,決
議廢除1889年以來所沿用的國際米尺原型,把同位素氣體放電時產生的一種橙色光譜波
長的1650763.73倍作為米.這種光米.尺精確度很高,誤差只有十億分之二.

G. 關於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的故事

1米來=10分米 1分米源=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 10dm=1m 10cm=1dm 10mm=1cm 1千米=1000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1000000毫米 10mm=1cm(10毫米=1厘米) 1km=1000m(1千米=1000米) 1km=10000dm(1千米=10000分米) 1km=100000cm(1千米=100000厘米) 1km=1000000mm(1千米=1000000毫米) 1km=1000m=10000dm=100000cm=1000000mm 口決長度單位換算(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二年級數學 1m=10dm=100cm=1000mm(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1dm=10cm=100mm(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1cm=10mm(1厘米=10毫米) 1000mm=100cm=10dm=1m(1000毫米=100厘米=10分米=1米) 100mm=10cm=1dm(100毫米=10厘米=1分米

H. 中國古代測量單位「 丈 " ,"尺" 的由來!

傳說我國在夏代禹把自己的身高定為一丈,再劃分為
10
等份,每分定為一尺。據說「丈內夫」一詞就容出典於此。漢代把
100
粒粟子排列的長度定為一尺,也有用大拇指和中指伸直的長度定為一尺的。隨著生產的發展,這些量度方法都不運用了。於是,出現了用木板、骨片、竹片及金屬板等製成的固定尺,但這些尺的尺度與我們現在的市尺長度是不相等的。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世界各國交往的頻繁,度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I. 長度單位米的由來


meter
國際單位制7個基本單位之一。1789年法國大革命勝利後,國民議會命令法國科學院制定新的十進制的度量衡制度,該院認為要確保基本單位恆定不變,應以自然的物理量為基礎,並決定以經過巴黎子午線1/4
周長的千萬分之一為1米,並翻山過海

從敦刻爾克實測到地中海的小島上
,弧長
9°40′。推算出這個基本單位的長度
,稱為1
米,源自希臘文metron,意為長度。用鉑製作米的標准原件,後稱存檔米原器。1889年國際計量大會決定用鉑銥合金復制存檔米原器作為長度的國際標准
。但這類原器復制不易
,精度也不高。1960年第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將定義更改為86Kr原子的2p10與5d5能級間躍遷輻射在真空中的波長的1650763.73倍。1983年第十七屆國際計量大會根據當時已准確測定的真空光速值重新定義
:「米是光在真空中於
1/299792458
秒內行進的距離。」把米的定義建立在極重要的自然的物理量的基礎上。米用符號m表示。

J. 古人時如何測量長度的

在古代,人類為了測
量田地等就已經進行長度測量,最初是以人的手、足等作為長度的單位。但人的手、足大小
不一,在商品交換中遇到了困難,於是便出現了以物體作為測量單位,如公元前2400年出現
的古埃及腕尺,中國商朝出現的象牙尺和公元九年製造的新莽銅卡尺等。
數學明珠
古代埃及的丈量師與長度的測量
在5000多年以前,古埃及尼羅河每年都要洪水泛濫,淹沒大片的田地,洪水帶來的泥土覆蓋在
田地上,使原有的田地界限無法辨認,所以每當洪水退去以後,人們就要重新丈量土地,於是產生了最
早的幾何學.幾何學的願意是」土地丈量」
測量長度的方法有很多,用手掌,腳步等.但是這些方法在測量結果不需要很精確下使用.目前,
世界上主要用各種量尺來測量長度.常見的量尺有直尺,捲尺游標卡尺和測量器等.游標卡尺適合測量
一般尺難以測量的圓形物品,零件的孔徑,厚薄等.精密度較高.
長度的計量單位是米,記作M.1978年,法國規定:以地球北極與南極之間相距長度的千萬分
之一為一米.這項規定經過推廣,現已作為國際通用的長度單位.
我們常用的長度計量單位:
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長度單位的由來
我國已經統一使用米製作為長度單位.人類為了找到一個適用的長度單位,費了不少周
折.人們很早就想找到一種可靠的,不變的尺度,作為量度距離大小的統一標准.最初是以人體作為標
准.從3000多年前古埃及的紙草書中,發現了人前臂的圖形.用人的前臂作為長度單位叫」腕尺」.
埃及著名的胡夫的前臂作為腕尺建造的,塔高為280腕尺.公元9世紀撒克遜王朝亨利一世規定,
他的手臂向前平伸,從鼻尖到指尖的距離定為」1碼」.10世紀英國國王埃德加,把他
的拇指關節之間的長度定為」1寸」
相傳我國古代大禹治水時,曾用自己的身體長度作為長度標准進行治水工程的測量.
唐太宗李世民規定,以他的雙步,也就是左右腳各一步作為長度單位,叫做」步」.並
規定一步為五尺,三百步為一里;後來又規定把人手中指的當中一節定為」1寸」.
到了公元18世紀,人們開始感受到這種用人身體作為長度標准缺點很多,由於人的高
矮不同,形成長度單位的長短不同,非常混亂.人們迫切希望找到一種長度固定的度量單位,
終於想起了地球.當時認為地球的大小和長度不會變化,如果用地球上的一段距離作為長度
單位,就可以得到固定不變的度量單位.
我國清朝的康熙皇帝,於1709-1710年在東北地區進行大規模的土地測量.由
於當時的長度單位不統一,康熙皇帝規定去地球子午線1度為200里,每里為1800尺.
1789年,法國科學院的著名數學家達蘭貝爾和海謝茵進行實地測量,得出1米等於
0.512074督亞士(法國古尺).米尺採用十進制,長度固定,使用方便,因此很快
得到其他國家的承認.1875年,17個國家的代表在法國簽署了<米制公約>,正式
確定米尺為國際公用尺,並用鉑金做成長1020毫米,寬和高各為20毫米的X型標准尺,
在尺的中間面的兩端各刻三條線,在0攝氏度時,其中兩條線的距離恰好為1米.隨著科學
技術的發展,科學家發現地球的形狀和大小也在變化,因此米尺也不夠准確;另外,國際米
尺原型在刻畫上也存在著缺陷,影響了米尺的准確性.1960年第十一屆國際大會上,決
議廢除1889年以來所沿用的國際米尺原型,把同位素氣體放電時產生的一種橙色光譜波
長的1650763.73倍作為米.這種光米.尺精確度很高,誤差只有十億分之二。

閱讀全文

與長度測量單位的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