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湖南汝城有什麼特產或者什麼名人
這位來知友,你好!其自實汝城特產還是很多的,但最有名的是汝城的姜、和奈李,這些特產都是生長在當地無污染的高山,綠色環保,品質都很好!如果你有機會去汝城,這兩樣你千萬不要錯過喲!至於汝城的名人,唐宋明清都是名人輩出,像唐代的宰相宋申錫等,最牛的是汝城還出了個何姓的皇後!我就不一一例舉了!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Ⅱ 汝城古祠堂群的詳情
汝城古祠堂多。一個多民族居住的偏邑山縣,36萬多人口,280多家姓氏,保留著始於宋元、盛於明清的古祠堂710餘座,大小不一,風格各異,星羅棋布,並有金山、津江等古祠堂群,有8座古祠堂列入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汝城古祠堂美。美在華麗、凝重、庄嚴,美在滄桑、古樸、久遠,美在豐厚、載物、適用。從選址造型、布局朝向、風水環境到山水田林路、門坪巷房牆的整體和諧,從建築法式型制、結構風格、取材用料到雕塑油畫漆飾的精工細作,動靜有致,流光溢彩,天人合一。欣賞一座古祠,猶如穿越一段歷史的長廊;會晤一座古祠,猶如聆聽一位蒼老明世的長者心聲。
汝城古祠堂價值高。作為歷史的遺產,是歷史的見證、歷史的記載、歷史的濃縮、歷史的標本。作為建築的遺產,其本身、其所附、其所載、其所涉,均有深厚的文物價值,是研究古文化、古建築、古民俗、古宗法、古遷徙不可或缺的資源。作為文化的遺產,詩詞楹聯賦、碑刻雕塑鏤、牌匾額堂號與族譜及族訓家規互為補充,相得益彰,築起了祠堂文化的大觀園。
金山葉氏家廟、盧氏家廟、津江朱氏祠堂、廣安所李氏宗祠、外沙太保第、益道綉衣坊(含范氏家廟、中丞公祠)等古建築,這些古建築工藝精湛,恢弘氣派,保存完整,建造時代早,代表著汝城古祠堂文化之精髓,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汝城古祠堂多達三百多個,在環境美學上很有特色,主要體現在以「天人合一」、 因地制宜、利用和改善環境的傳統環境美學思想為指導,根據實際地形空間和實際需要,採用多種不同表現手法,達到環境與自然和諧和激勵後人的目的。由於祠堂的主要作用是供奉祖先和舉辦大型活動,是全村全族建築的龍頭。在民間,祠堂的好壞影響全村的發展。古祠堂因此在外形、選址、室內布置、座向、大門、門前門後的環境建築、道路、水木等在環境美學上都得為祠堂占據龍頭地位服務,從而確保祠堂在全村建築中的首要地位。充分體現古人個體服務集體、局部服務整體、整體與自然和諧、和諧促進發展的設計理念。 金山古祠堂群的環境情況,盧氏家廟「敘倫堂」。敘倫堂座西南向東北,面闊三間,縱深三進,三重封火山牆。用「三」數者,取「三生萬物」之意。長30.4米、寬9.2米、佔地366.8平方米。主大門左右各有一條大小相同的側門,有主次分明、左右對稱之美感。檐下如意斗拱下額枋浮雕多種彩繪圖案,雕有龍鳳八仙、雙龍戲珠,栩栩如生,八仙是神通廣大無所不能的神仙,龍鳳至尊至貴,有嚮往富貴之義。額枋正中書有「南楚名家」等字,大門顏色以紅色為主,內有天井2個採光,有天地氣場相通之意,旨在「天人合一」。門前18米左右有一個直徑30米左右的半圓形池塘,「氣聚成水,氣動成風」,池塘有聚氣之功。池塘之外有數千米的空曠之地,暗示「門前開闊、鵬程萬里」。祠堂的左右兩邊是居民住宅,其高度都在祠堂三分之二左右,左右基本對稱、其位置都在祠堂稍後一尺左右。遠遠看來,祠堂就像一個龍頭帶領一群子孫向前邁進。充分體現了古人尊重並繼承祖先優良傳統和個體發展服從整體和諧的設計思想。前廳近牆壁處左右各有一個閣樓以儲物品用,這是從實用角度設計的,為家族舉辦活動儲物品用。進入祠堂的道路圍繞池塘從兩側面而入,避免道路直沖而入對祠堂形成直沖煞氣。敘倫堂的環境設計既重視實際功用,又重視整體和諧。
在敘倫堂東北方半里左右是葉氏家廟的敦本堂,由家廟和朝門組成。葉氏家廟座南朝北,三間三進二天井。長23.9米寬6.86米,前有6米有居民房,與左右兩邊的居民房圍至朝門,居民房祠堂大門的一半高,一般來講門前不應有居民房,古人為何要如此設計?原來葉氏家廟座南朝北,北風是冷風,北在後天八卦為坎,坎為水,水主寒,北方的先天八卦為坤,坤為老陰,為陰氣過重,加之其北方空曠,為水氣太重,故用居民房在門前稍擋寒風。體現個體服務整體的團隊精神。朝門在大門的東北方,先天八卦為震,震為木,木能化水生火,故此朝門起了通關暖身的作用,後天八卦東北為艮卦,五行為土有制水之功。從而解決了北方水氣過重的不足。此種格局,朝門起通關作用,變不利為有利,難怪此朝門是汝城有名的三條半朝門之一,足以體現古人改善環境的無窮智慧。朝門長9.2米、寬7.6米的,朝門前面16米左右有一個攻20多米寬15米左右的水池,水能聚氣,水池前面幾里空曠地之外有較高的朝山,朝山在氣勢上有擋風護衛的作用。祠堂鴻門梁雕有雙龍戲珠、雲水環繞,營造一種喜慶如意的氛圍。梁枋上懸桂著「葉氏家廟」匾額。家廟左右兩邊的居民房面朝祠堂。有朝拜祖先之意。敦本堂的環境設計是古人改善環境的典範。是傳統環境美學應用的精典。
金山古祠堂群還包括李氏家廟的隴西堂,隴西堂座南朝北,長20.7米,寬10.33米,佔地面積240平方米。其環境美學以實用為主,以環境和諧為目的,在此不作詳述,可自行實地考查。敘倫堂、敦本堂、隴西堂的位置整體布局呈一個等邊三角形,三角形有穩定作用,牽一發而動全身,充分體現了盧、葉、李姓三個家族人同舟共濟、和睦相處、共同發展的和諧關系。在環境美學上做到了不偏不倚、整體平衡、和諧發展。這正是傳統環境美學精髓之所在。 李氏宗祠位於土橋鎮土橋村李家,座西朝東,面闊三開間,長32.31米,寬11.27米,佔地面364平方米。由門樓、前廳、中廳、後廳、天井、廚房組成。門樓不高,沒有金山敘倫堂的門樓高大宏偉,近看似乎氣勢不夠雄壯,但遠遠看來,有一種穩重厚實的美感。古人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李家地處土橋空間太寬闊,氣流較快較大,門樓太高易被風所損,氣流較快難以聚氣,因此沒有設計較高門樓。體現了 「崇尚自然」、「師法自然」環境美學思想。再者李氏宗祠是為嘉獎明代著名武將李興所建,武者勇猛而穩重,與當時情形相符。鴻門梁雕有雙龍戲珠,大門上高懸皇帝所錫「欽贈鐵券」以示皇恩浩盪和以國為家。宗祠正中開一大門為門正,以納正氣,兩側次間各開一小門,大小相當,有對稱美感。門上畫門神守門,以體現神靈護佑。門前有半圓形水池,為明堂為聚氣之用,用半圓形是因乾為天、天圓地方,祠堂的外形總體呈長方形,地為方,有天地合一,天地氣場相融之意。前廳、中廳、後廳之門用兩個天井隔開既有採光排水之功能,又體現天氣下降、地氣上升的祥瑞氣氛。李氏宗祠左右兩邊有居民房,居民房高度相當,前棟略比後棟者稍矮一點,從前至後有棟棟疊高之勢。李氏宗祠裡面還有4副條幅及一幅對聯和一通石雕「聖旨」既有裝飾作用,又有激勵後人的作用。綜合起來,李氏宗祠在環境美學上是因地制宜,因需設計,以美觀實用為主,融建築藝術和各種雕塑藝術於一體,最終實現人文與自然的平衡發展。
綜上所述,難以全面概括汝城古祠堂的環境美學精華。汝城古祠堂三百個,每個祠堂所處的環境格局不同,環境美學設計也就不同,各有特色,無一雷同。但大多是以「天人合一」「五行和諧相生」「五氣順布有情」、以大局為重、與自然和諧為指導,根據當時所需、當地環境格局實情,以實用美觀為主,採用多種表現手法,集各種藝術於一體,做到既外形穩重又氣勢磅礴;既整體氣場溫和,又與自然和諧相處。汝城古祠堂的環境美學理念仍可用於現代建築,它的設計精神為未來講究與自然諧調的建築,「可持續發展」開辟了道路,為當今環境美學的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Ⅲ 津江屬於哪個省
屬於湖南省。
津江村位於汝城縣城郊鄉之南(城南) ,地處東泉水與津江水環繞錦綉之地
津江村
地址:郴州市汝城縣
Ⅳ 汝城歷史以來發生過大地震嗎
汝城縣
編輯
同義詞 汝城一般指汝城縣
汝城縣,隸屬於湖南省郴州市,位於湖南省東南部,與廣東、江西兩省接壤,有「毗連三省,水注三江(湘江、珠江、贛江)」之美稱。汝城森林覆蓋率73.69%,保有原始次生林13萬畝,是湖南省重點林區縣。境內的熱水溫泉是華南地區「流量最大、水溫最高、水質最好、面積最廣」的天然熱泉,建有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福泉山莊;九龍江國家森林公園被譽為「南嶺植物王國」[1-2] 。全縣轄9個鄉10個鎮,總面積為2401平方公里,總人口40萬(2013年)。
2015年,汝城縣鄉鎮區劃調整後,下轄5鄉9鎮。[3]
汝城自東晉穆帝昇平二年(公元358年)置縣,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汝城香火龍」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理學家周敦頤在此著就《愛蓮說》等名篇。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留下光輝足跡,汝城養育了朱良才、李濤兩位開國上將及宋裕和等革命家,被省政府認定為革命老游擊區和第一批井岡山老區縣。[4-6]
中文名稱
汝城縣
外文名稱
ru cheng xian
行政區類別
縣
所屬地區
中國 湖南 郴州市
下轄地區
盧陽鎮,小垣鎮等
政府駐地
盧陽鎮
電話區號
0735
郵政區碼
424100
地理位置
湖南省東南部
面 積
2401平方公里
人 口
40萬(2013年)
方 言
汝城話、客家語
氣候條件
溫暖濕潤,熱量豐富
車牌代碼
湘L
行政代碼
431026
目錄
1 建制沿革
2 行政區劃
3 自然地理
▪ 位置境域
▪ 地質
▪ 地貎
▪ 水文
▪ 氣候
4 自然資源
▪ 國土資源
▪ 水資源
▪ 礦產資源
▪ 生物資源
▪ 地熱資源
▪ 森林資源
5 人口民族
6 經濟
▪ 概況
▪ 第一產業
▪ 第二產業
▪ 第三產業
7 社會事業
▪ 教育
▪ 科技
▪ 文化
▪ 衛生
▪ 交通運輸
8 風景名勝
▪ 熱水鎮
▪ 九龍江森林公園
▪ 胡鳳璋故居
▪ 濂溪書院
▪ 石泉村
9 風土人情
▪ 香火龍
▪ 古祠堂
10 地方特產
11 地方名人
建制沿革
編輯
「汝城」之名始於東晉 ,東晉穆帝昇平二年(359年),分原晉寧縣地置汝城縣,隸屬桂陽郡(《 宋書 ·地理
汝城縣地圖
志》)。
春秋戰國時期,為楚南邊境地,設汝邑。東晉穆帝昇平二年(358年)置汝城縣。
春秋、戰國時期,汝城為楚南邊境地。秦代屬長沙郡,為郴縣地。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分長沙南部置桂陽郡,汝城屬桂陽郡郴縣地。東漢順帝永和元年(136),析郴縣置漢寧縣,汝城為桂陽郡漢寧縣地。三國時,漢寧縣改為陽安縣,汝城為陽安縣地。西晉初,陽安縣改稱晉寧縣,汝城屬晉寧縣地。
東晉穆帝昇平二年(358),始分晉寧縣地置汝城縣,轄今汝城、桂東縣地,屬桂陽郡,汝城縣之名始見於史籍。南朝陳武帝永定三年(559),廢汝城縣置盧陽郡。陳文帝天嘉元年(560),置盧陽縣。隋開皇九年(589)廢盧陽郡,盧陽縣隸屬郴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改名義昌縣,縣城遷至城頭寨附近,轄今汝城、桂東縣地,屬桂陽郡。五代後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因避庄宗李存朂的祖父李國昌之諱,楚馬氏奏准改義昌縣為郴義縣,縣址依舊,屬郴州。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因避宋太宗趙光義之諱,改郴義縣為桂陽縣。太平興國三年(978),縣治遷今址。宋嘉定四年(1211),析桂陽縣之零陵、宜城兩鄉置桂東縣,自是桂陽、桂東各為一縣。元、明仍為桂陽縣,屬郴州路。清康熙十七年(1678),吳三桂舉兵叛清,在衡州稱帝,號周王,避諱「桂」字,曾一度將桂陽縣改為義昌縣。次年(1679)二月,吳三桂病死,兵敗,復稱桂陽縣。
民國2年(1913),因撤州建道,把郴州、桂陽州撤銷,兩州各縣統一劃歸衡陽道,原桂陽州改為桂陽縣,為避免兩縣同名,本縣復稱為汝城縣,屬衡陽道。民國7年廢道,汝城縣直接歸湖南省統轄;民國26年,汝城縣屬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汝城縣屬湖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汝城縣屬郴縣專區。1952年11月,屬湘南行政公署。1954年7年又屬郴縣專區。1959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汝城、桂東兩縣合並為汝桂縣,縣人委駐汝城縣城。1960年7月,郴縣專區改名為郴州專區。1961年5月,撤銷汝桂縣,恢復汝城、桂東兩縣建制。至1988年,汝城一直屬郴州地區。1994年郴州撤地建市,汝城隸屬郴州市管轄。[4]
行政區劃
編輯
汝城縣轄永豐、集益、濠頭、井坡、田莊、南洞、延壽、嶺秀、盈洞9鄉,盧陽、泉水、大坪、三江口、熱水、土橋、暖水、小垣、馬橋、文明10鎮及汝城縣經濟開發區、汝城溫泉旅遊度假區。轄308個行政村19個居委會。[7]
2015年,汝城縣鄉鎮區劃調整,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汝城縣共減少5個鄉級建制,現轄盧陽、土橋、泉水、井坡、大坪、三江口、暖水、馬橋、熱水9個鎮,集益、濠頭、南洞3個鄉,延壽、文明2個瑤族鄉共9鎮5鄉,總面積2400.71平方千米,總人口40.08萬人。縣人民政府駐地不變(盧陽鎮)。[3]
自然地理
編輯
位置境域
汝城縣位於湖南省郴州市東南部,地處湘、粵、贛三省交界處,東經113°16′~113°59′,北緯25°19′~25°52′之間。東鄰江西省崇義縣,南界廣東省仁化縣、樂昌市,西接宜章縣,北連資興市、桂東縣。東西長72公里,南北寬63公里,總面積為2424.96平方公里。[8]
<span class="BMap_Marker BMap_noprint" unselectable="on" "="" title="" style="position: absolute; padding: 0px; margin: 0px; border: 0px; cursor: pointer; width: 19px; height: 25px; left: 379px; top: 88px; z-index: -5107712; background: url(http://api0.map.bdimg.com/images/blank.gif);">
© 2016 Bai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汝城縣
地質
汝城縣內地層經過「加里東」、「印支」、「燕山」等較強烈的構造運動,形成了一系列復雜的構造類型。自元古界至新
汝城熱水風光 (44張)
生界,除寒武繫上組、奧陶系、志留系及三迭系缺失外,其餘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侏羅系、白堊系、第四系均有分布。汝城縣處於南嶺東西向構造帶中段與新華夏「多」字型構造帶的交匯部位。構造極為復雜,形跡多樣,按其力學性質、展布方向,大體可分為東西向構造、南北向構造、華夏系構造、新華夏系構造、山字形構造和旋轉構造。縣內岩漿岩分布面積較大。約為540平方公里,占汝城縣總面積的22.5%;所見岩體呈岩基、岩株、岩枝、岩脈狀產出,形成時代主要為燕山期,印支期只有小塊出露。[9]
地貎
汝城縣內地貎主要特徵是山地為主,四面環山,丘岡盆地相間。地勢西北高,
汝城縣風光 (23張)
東南低;水系呈樹枝狀,向東西南輻射。經過縣境的八面山、諸廣山山體主脈及其支脈大多呈北、北東向展布。西部通天窩--寒山--東嶺一帶山嶺,山脊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此線以西是海拔在600米以下的文明小盆地。此外,尚有海拔700米以下,長約50公里、寬約20公里的汝城中部盆地。汝城縣東南到東部則為東嶺--集龍山地;在北部山嶺中間,則有海拔800米以下的南洞盆地。縣城海拔593米,縣境內有海拔標注1000米以上的山峰274座,基本上分布在北部、東北部和西南部,其中海拔1500米以上的14座。最高點五指峰,位於小垣鎮境內,海拔高1726.6米。最低點在南面的三江口開發區,海拔160米。地面最大絕對高差1566.6米。[9]
水文
汝城河流有漚水、浙水、秀水、策水,匯入東江,屬湘江水系;集龍河匯入贛江;九龍江、城溪江匯入北江。汝城縣素有「雞鳴三省,水注三江」之稱,為三省分水嶺,屬長江水系湘江流域面積1590.25平方公里,屬贛江流域面積501.78平方公里,屬珠江水系北江流域面積308.82平方公里。縣內共有大小河流696條,河流總長1766.2公里。[9]
氣候
汝城縣境內山嶺陡峻,高差懸殊,氣候的垂直變化和地域差異比較明顯,具有立體氣候的特色,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主要特點是溫暖濕潤,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春暖多變,夏無酷熱,冬少嚴寒,無霜期長。
四季
縣境內的春季平均有79天,平均氣溫18.2°C;最早入季日期為2月20日
汝城縣
,最遲入季日期為3月27日;夏季較長,平均有101天,平均氣溫24.4°C;秋季平均有68天,平均氣溫17.4°C;冬季時間最長,平均有117天,平均氣溫8.1°C。按照氣溫來劃分四季,其長短、遲早,各年均有變化。一年四季,氣候宜人。春末稍暖;三伏始熱,立秋更烈;10月底天氣漸涼,立冬後時見冰霜。春節前後,一般有一、二場大雪。
日照
汝城日照充足,光合潛力大,全年日照時數平均為1731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39%。全年太陽總輻射113.12千卡/平方厘米,光能資源較充足。
氣溫
汝城氣溫宜人,素有「小昆明」之稱。但地域差異和垂直差異都很大。海拔650米以下的中部平原區,年平均氣溫為16.6°C,>=10°C的初日是3月24日,終日是11月21日,>=10°C活動積溫為5097°C。月平均最高氣溫出現在7月中旬,為25.6°C;日平均最高氣溫為28.4°C,無上限高溫天氣。
汝城縣
無霜期
無霜期多年平均為273天,但實際變化很大,最長達317天(1970年),最短僅232天(1969年、1974年),相差達85天。最早初霜出現在10月24日,最遲初霜出現在下年的元月2日。晚霜最遲出現在4月6日。
降水
汝城位於湖南省東南部多雨中心的附近,雨量充沛。縣城附近平均年降水量1547.1毫米;最多年份2303.6毫米;最少年份1051.9毫米。縣城平均降水日數183天。最多年為222天,最少年為156天。從降水的時間分布來看,有兩個高峰期,一個是5-6月,另一個是8月。
主要災害性天氣:縣域內主要的災害性天氣有:三低冷害(春季低溫、五月低溫、秋季低溫)、暴雨洪澇、乾旱、大風冰雹、冬季冰凍。[9]
自然資源
編輯
國土資源
汝城縣版圖面積360.13萬畝(摺合2400.85平方公里)。其中實際面積359.69萬畝,外縣飛地0.44萬畝。約占湖南省總面積的1.1%。汝城縣人平土地資源11.47畝,人平林地9.16畝。有耕地29.92萬畝(其中水田26.35萬畝,旱土3.57萬畝),果園2.41萬畝,林地279.62萬畝。此外,在鄰近縣市的飛地有2600多處,面積約31.5萬畝。[9]
水資源
汝城縣水資源總量22.8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37萬千瓦,可開發利用量為19.8萬千瓦,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4.08億立方米。汝城縣現有大小水電站91處,總裝機13.89萬千瓦。[9]
礦產資源
汝城縣位於南嶺北麓多金屬成礦帶,礦藏資源分布較廣,礦種較多,特別是有色金屬礦十分豐富。已發現的礦種有鐵、鎢、鉬、鉍、鉛、銻、鋅、銅、鈹、鈾、錫、汞、硫鐵、重晶石、砷、花崗石、大理石、瑩石、稀土、煤、石灰石、磷、鉀長石等23種。其中鐵、鎢、銅、稀土、鉀長石、瑩石礦、大理石儲量較大,鐵礦1.23億噸、鎢礦10萬砘、鉀長石80萬噸、瑩石礦100萬噸、大理石10億立方米。有礦床、礦點、礦化點(指成礦條件差、礦化微弱,不具工業意義的礦化現象)共95處。其中大型黑色金屬礦床1處,大型有色金屬礦床1處(茶山腳鎢礦),中型礦床4處,小型礦床5處。[9]
生物資源
汝城縣內發現的野生動物的品類較多。珍貴的野生動物品種獸類有水鹿(山牛)、鹿、刺蝟、獐、水獺、野山羊、穿山甲等。2002年在與廣東交界的楊東山上發現了華南虎的蹤跡;禽類有野雞、野鴨、鷹、貓頭鷹、鵠、斑
汝城 (19張)
鳩、鷺、雁等;魚類有白鰷、鱖魚、銀魚、黃尾鯝等。
汝城縣野生植物種類有灌木83科、677種。境內的珍貴樹種有銀杏、水杉、福建柏、華南五針松、凹葉厚朴、白花泡桐、華南栲、金葉白蘭、鐵堅杉等。還有黃山松、梧桐、喜樹、椿樹、拐棗;供觀賞的樹種有木樨、南方紅豆杉、木蓮、大果馬蹄荷、百日青、香木蓮、木芙蓉等。野生的竹類有:苦竹、毛竹、水竹、方竹、剛竹、紫竹、黃竹、鳳尾竹、實竹、叢竹、斑竹等。縣內野生葯用植物,有700多種。主要有汝升麻、枸杞、血水草、湘砂仁、絞股藍、虎耳草、百合、丹參、龍膽草、白芨、淫羊藿、虎杖、杏葉沙參、石菖蒲、十大功勞、敗醬草、腫節風、隔山香、珠砂根、莪術、天南星、異葉天雨星、華重樓、水龍骨、矮地茶、青箱子、秋海棠、尾花細辛、山木通、絡石藤、苦參、黃蓮、八角連、藁木、玉竹、落新婦、黃荊、燈台蓮、卷柏、藜蘆、石斛、石仙桃、前胡、土獨活、山竹子、三尖杉等。[9]
地熱資源
汝城縣內有汝城溫泉、羅泉、湯口、大湯、塘內、銅坑等地下熱水資源,其中位於熱水圩的汝城溫泉古稱「靈泉」,是中國中南六省最大的熱田,地熱異常面積達300公頃,水溫一般為91.5 ℃,最高達98℃,25.5-91.5℃的地下熱水開采量為5540噸/日,90℃以上的遠景開發量可達14740~15960噸/日,是湖南省流量最大、水溫最高、開發利用前景最好的天然熱泉,其水質與陝西的「華清池」相似,經常洗浴,對人體有獨特的醫療保健作用。[9]
森林資源
汝城縣森林資源較為豐富,是湖南省重點林區縣之一,汝城縣有林地278萬畝,人平有林地6.19畝,高於全國和全省人均
水平。汝城縣活立木蓄積量達394萬立方米,樟、梓、楠、桐及水杉等稀有樹種遍及汝城縣,其中葯用植物700多種。始建於2003年的九龍江森林公園,2005年升為省級森林公園,公園海拔處在185至1381米之間,現有管轄面積15644.8公頃,森林覆蓋率達93.62%,森林蓄積量194萬立方米,楠竹60萬根,氣候宜人,屬中亞熱帶向南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濕潤氣候區。汝城縣森林覆蓋率73.69%,擁有樹種85類667種,屬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有13種。竹木暢銷全國各地。[9]
人口民族
編輯
2013年,汝城縣總人口39.9萬人,其中常住人口為33.39萬人,常住城鎮人口10.42萬人,城鎮化率為31.2%。全年出生人口5319人口,出生率為13.29‰,死亡人口2402人,死亡率為6‰,人口自然增長率達7.29‰。[10]
汝城是湖南省五大少數民族散居縣之一,世居瑤族、畲族、壯族等少數民族。[6]
經濟
編輯
概況
2009年,汝城縣地區生產總值204728萬元,同比增長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60307萬元,同比增長2.8%;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60933萬元,同比增長8.7%;第三產業增加值83488萬元,同比增長11%。產業結構得到明顯優化,三次產業結構比由上年的29.97:32.16:37.87調整為29.46:29.76:40.78。
2010年,汝城縣地區生產總值262807萬元,同比增長16%。[11]
2011年,汝城縣地區生產總值109.56億元,增長16.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1.4億元,增長37.6%;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接近100億,達95.76億元,增長22.4%。[12]
2012年,汝城縣地區生產總值375596萬元,比上年增長12.1%。[13]
2013年,汝城縣地區生產總值419286萬元,比上年增長10.3%。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93053萬元,增長2.7%;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60207萬元,增長11.9%;第三產業增加值166026萬元,增長13%。第一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2.19%,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8.21%,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9.6%,一、二、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6.1%、43.9%、50%。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2570元,增長10%。[10]
第一產業
截至2012年,汝城縣形成錐栗、油茶、金銀花、硒山茶、商品蔬菜、南竹等六大農業特色產業,一鄉一品的農產業體系也漸成雛形。[6]
2013年,汝城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29540萬元,比上年增長2.79%,其中:農業產值133747萬元,增長1.39%;林業產值23896萬元,增長13.8%;牧業產值69190萬元,增長2.28%,漁業產值875萬元,下降12.6%;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831萬元,下降0.04%。汝城縣糧食產量189612噸,同比下降2.9%,油料產量6892噸,增長1.9%;水果32378噸,增長13.6%;蔬菜214252噸,增長5.7%。全年牲豬出欄40.43萬頭,增長0.4%;家禽出籠62.36萬羽,下降0.1%;禽蛋產量1695噸,增長1.2%;水產品產量714噸,下降0.4%。汝城縣有2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52525萬元,增長19%,實現利稅737萬元,增長15.9%,實現利潤3956萬元,增長23%。[10]
第二產業
2013年,汝城縣工業增加值136577萬元,增長1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5%,園區規模工業增長13%,非公有制經濟增長12.7%。按行業劃分,采礦業增長12.1%,製造業增長16.2%,電力的生產和供應業下降5.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達520022萬元,增長16.3%,銷售產值511058萬元,增長15.1%,產銷率為96.1%,比上年回落1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44218萬元,增長24.8%。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中,鎢精礦20836噸,增長10.7%;鐵礦石86.9萬噸,下降12.8%,人造板4.8萬立方米,下降4%;水泥14.99萬噸,下降13.7%;鋼材9.32萬噸,下降4.7%;鐵合金1.2萬噸,增長20%。
2013年,汝城縣建築業實現增加值23630萬元,比上年增長11.6%。[10]
第三產業
2013年,汝城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4728萬元,比上年增長12.7%。按城鄉分,城鎮73844萬元,增長14.1%,鄉村10884萬元,增長4%。按行業分,批發、零售、住宿、餐飲分別為9796萬元、62204萬元、1995萬元、10733萬元,分別增長11.1%、13%、14%、12%。
2013年,全年擁有國家級旅遊景區(點)3家,國家級4A旅遊景區(點)2家。在自行車穿越九龍江大賽、魅力汝城攝影大賽、2013年中國(郴州)「林中之城、休閑之都」國際休閑旅遊文化節閉幕式、2013年第五屆中國汝城氾水山「紅三角」帳篷節和第六屆華南五省及港澳地區(汝城)汽車越野賽等節會活動的帶動下,全年累計接待遊客人數達353.12萬人次,增長32.6%;旅遊總收入16.06億元,增長27%。[10]
社會事業
編輯
教育
2013年,汝城縣擁有普通中學12所,職業高中學校2所,小學119所,幼兒園86所。在校高中學生4085人,初中生11555人,職業高中學生1175人,小學生34248人,在園幼兒數13551人,各類專任教師2654人。汝城縣小學正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97%,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2%,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84%。落實義務教育保險資金4738.67萬元,增長18.2%,發放中職國家助學金109.43萬元。
科技
2013年,汝城縣取得各類科技成果10件,申請專利80件,其中發明專利5件,授權專利40件。簽訂技術合同42項,技術合同成交金額1208萬元。[10]
文化
2013年,汝城縣有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藝術表演團體1個,紀念館1個。爭取省館提供電子圖書4萬多冊,文化休閑期刊1000多種,900多種國內出版的學術期刊以及大量的有聲讀物和視頻資源。免費接待讀者6萬餘人次,實現了圖書流通7萬余冊。免費送戲下鄉演出50餘場,放映農村公益電影3668場,極大豐富了汝城縣廣大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衛生
2013年,汝城縣共有衛生機構356個,其中:醫院3所,鄉鎮衛生院22所。衛生機構床位數1175張,衛生技術人員967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助理醫師639人,注冊護士389人。汝城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為34.17萬人,參合率達100%。[10]
交通運輸
汝城位於郴州、韶關、贛州「紅三角」的中心,處在湖南、廣東、江西三省通衢之地,廈蓉高速、湘深高速和106國道、324省道貫穿全境,南下廣州、深圳,北上長沙,東至廈門,均可朝發午至。[5]
截至2013年,汝城縣公路里程1694.033公里,其中國道59.922公里、省道185.525公里、縣道288.156公里、通鄉公路282.67公里、通村公路801公里、境內高速公路76.76公里。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實現增加值14436萬元,比上年增長10.8%。全年公路客貨周轉量57420萬噸公里,增長20.9%。[14]
風景名勝
編輯
汝城有風光秀麗的清風岩、白石岩、連珠岩,有幽靜雅緻的濂溪書院、白石書院、雲頭書院,有商代牛頭嶺、神仙帶、漢代百園、宋代破船埂等歷史、人文景觀。還有天然溫泉和萬畝竹海。
熱水鎮
汝城溫泉景區位於湘、粵、贛三省交界處的熱水鎮,因有天然熱泉而得名,古時當地老百姓叫「湯河」。2001
天然熱泉
年開發並向社會開放;2006年評為國家4A級景區;2007年榮獲中國鄉村旅遊「飛燕獎」,授予「最佳休閑度假獎」榮譽稱號。景區總面積17平方公里,境內有湖南省最大的天然熱泉,被譽為「華南第一泉」。溫泉水溫高達98℃,溫泉開采量為每天5540噸,遠景水量每天可達15960噸。該溫泉含有硅、鈉、鈣、鋰、硼等3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特別是氡的含量,達到礦泉醫療標准,是中國少有的「氡泉」。主要景觀有飛水寨瀑布、明代封泉遺址、蛋趣泉、紅軍池、仙人橋、蝸牛塔、雷公山、第四世紀古冰川遺跡、汜水山高山草原等。汝城溫泉景區開發後,先後建成了福泉山莊、溫泉文化園、溫泉漂流、飛水寨南國天山大草園等景點。[8]
九龍江森林公園
九龍江森林公園地處南嶺山脈中部和羅霄山脈南端交接處,距汝城縣城區46公里,屬省級森林公園。九龍
九龍江國家森林公園
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質地貌和氣候條件孕育出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自然景觀。公園總面積15644.8公頃,森林蓄積45.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99%,最高峰福音峰海拔1403.6米。動植物種群資源豐富,分布的植物有2000多種,樹種以闊葉林、馬尾松和楠竹為主,國家級保護植物有福建柏、紅豆杉、蓖子三尖杉、華南五針松、凹葉厚朴、華南栲、閩楠、楨楠、紅花禾蓮以及稀存的白毛茶等;分布的野生動物種類有200多種,屬國家級保護動物有蘇門羚、穿山甲、水鹿、毛冠鹿、獼猴、麝、娃娃魚等。[8]
胡鳳璋故居
胡鳳璋故居始建於1933年,是三層青磚瓦房,由數棟正房、廚房、柴屋、巷道、空坪組成封閉式的院落。故居前是一個數畝大小的半圓形水塘。整個故居建築雄偉,中西合璧,裝飾考究,使用水磨青磚凈水牆,屋牆全由青磚、青石板、石灰砌成。正門前裝著門簪,門簪上雕有龍鳳呈祥的精美紋飾。棟與棟之間,既獨立,又有木質迴廊相連。每棟樓房的角落,都設有槍眼。[6]
濂溪書院
濂溪書院系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汝城縣城區西南,106國道從東側通過,距汝城縣城區中心800
濂溪書院
米。是為北宋理學鼻祖周敦頤而建的紀念性建築物。公元1220汝城縣令周思誠建濂溪祠,九易其址,保存至今。濂溪書院為仿宋建築,四合院磚木迴廊結構,建築面積1618平方米。公元1041-1044年,周敦頤任桂陽(今汝城)縣令。期間勤民耕讀,風節慈愛,吏治彰彰,在此寫下《愛蓮說》、《拙賦》等千古名篇。現書院供有周敦頤先生的《愛蓮說》、《拙賦》等著作。明代兩廣總督、太子太保朱英,江西、福建布政使范輅,清代著名詩人郭遠,當代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朱良才、李濤,原中國作家協會黨組副書記朱子奇等均在此求學。
石泉村
汝城石泉村,石泉始建於宋朝末年,是三塘胡氏家族聚居地,因「胡氏先祖淑政公號石泉」,所以村以其號名
鳥瞰石泉古村全景
之。村落東西長800米,南北寬500米,佔地面積達6萬平方米。據統計則有260棟古民居,住著近3000村民。[17]
風土人情
編輯
汝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門類多,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在民族語言方面有汝城話和瑤、畲、壯、苗、回等少數民族語言;民間文學方面有傳說、故事、口頭文學、歌謠、諺語、謎語;民間美術方面有繪畫、雕刻、雕塑、建築、剪紙;民間音樂有嗩吶、鑼鼓牌子曲、山歌、口傳民歌;戲曲有祁劇、鬼腦班;民間舞蹈有香火龍、廟會儀禮舞。
望採納
Ⅳ 比長沙小六倍的汝城縣在歷史上出過哪些改變歷史的人
汝城縣,位於湖南省東南部,屬於郴州市,與廣東、江西相接,屬三省交界之重要通道。
汝城縣歷史悠久,早在東晉時期便以“汝城”設縣,是湖南乃至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雖然周敦頤不是汝城縣人,但因為這段經歷和這篇《愛蓮說》,將周敦頤劃為汝城縣人也無可厚非,畢竟周敦頤在這里留下的眾多文化印記永遠都屬於汝城縣。
Ⅵ 湖南省桂陽縣民國名人
歷史名人
蔡倫(約63~121),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發明者(註:一說為桂陽縣人。一說為今耒陽人,此出自《水經注》,作者是北魏北朝人,並沒有來過南朝,對南方水系記載多有誤)。
胡騰,字子升,桂陽人,東漢尚書。從小師從漢桓帝竇妙皇後之父竇武,初任荊州部南陽從事,靈帝時任竇武大將軍府掾,坐受黨錮,解禁後官至尚書。
趙雲(?-229),字子龍,三國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第52回"趙子龍計取桂陽"的經典故事使桂陽成為三國名城。趙子龍還就任桂陽太守3年,。
劉昭禹,字休明,五代桂陽人,楚國"天策府十八學士"之一,曾任嚴州刺史。
李思聰,桂陽和平人,明洪武進士,授行人司行人,受明太祖朱元璋之命出使緬甸,清慎自敕,重義輕利,蠻中百夷敬服,還朝後著《百夷傳》上於朝,朱元璋賞其功,賜衣一襲,擢升江西布政司右參政,食二品俸。
羅以禮,桂陽人,明永樂進士,授行人司行人,奉使塞外,其清介品格為當地人所敬畏。
韓寶英,桂陽人,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的"義女」,民間傳說中一個文武雙全、忠孝兼備、愛憎分明、有情有義的奇女子。
陳士傑(1824~1893),桂陽泗洲人,深受曾國藩賞識和倚重,與晚清名士王闓運交情頗深並結為親家,官至浙江、山東兩省巡撫。
夏時(1839~1906),桂陽蓮塘人,陳士傑的外甥,官至江西、陝西巡撫,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御賜一品封典,誥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
夏壽田(1870~1937),夏時之子,高中榜眼,與齊白石、楊度均為至交知己。
徐連勝(1881~1918),字名淵,號捷卿,桂陽太和人,1911年任廣東新兵巡防營管帶,參加循城起義, 投奔革命。
李木庵(1884年~1959年),桂陽正和人,中國當代著名法學家,曾任司法部黨組書記、副部長。革命戰爭年代在延安文藝界享有很高文名,被推舉為"懷安詩社"社長。
劉放吾(1898~1994),原名劉繼樞,號不羈,桂陽仁義人,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原型人物,1942年率領中國遠征軍新38師113團取得緬甸仁安羌大捷,解救了7000多名英軍和500名美國記者、傳教士,因戰功卓著,榮獲陸海空甲種一等獎章,後晉升少將軍銜。
陳久長(1934~),桂陽清和人,湖南師范學院中文系畢業並留校工作,1964年調入外交部,歷任美洲大洋洲司美國處副處長,駐美國使館二等秘書,幹部司綜合處處長、參贊、副司長,駐古巴和駐秘魯大使。
謝豐亨(1936~2010),桂陽流峰人,畢業於空軍第四高級專科學校,曾任南京軍區空軍航空工程部、裝備技術部部長,南京軍區空軍黨委常委,1991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鄧祖選(1944~),桂陽青蘭人,畢業於南京高級陸軍學校,1996年6月任武警廣東省總隊政委,1998年晉升武警少將警銜,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
宋楚瑜(1942年~),台灣唯一"民選省長"、親民黨主席。
鄧小剛(1967~),桂陽人,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管理學博士,高級經濟師。先後任北京市計劃委員會委員,豐台區委常委、副區長,通州區委副書記、區長,2005年6月任西藏自治區政府主席助理,2006年7月任西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2011.11 當選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
李萍(1988~),桂陽敖泉人,在2005年、2007年世界舉重錦標賽、多哈亞運會和第十屆、十一屆全運會等重要賽事屢獲53公斤級女子舉重冠軍。
廖芊芊,桂陽歐陽海人,東江師范畢業後到深圳闖盪,簽約廣東新時代音樂有限公司。
范齊英,汝城人,成名前在桂陽縣湘劇團工作,現為全國總工會文工團獨唱演員。1998年獲湖南省"青年歌手大獎賽"金獎,1999 年在東南電視台"銀河之星"擂台賽上蟬聯 9 關擂主,曾演唱《都說桂陽美》。
易思玲(1989年5月6日-),原名易夏紅,湖南桂陽城關人,中國女子射擊隊運動員,2012年7月28日,易思玲在倫敦奧運會女子10米氣步槍項目上以502.9環的成績獲得女子十米氣步槍比賽金牌,亦是該屆奧運會的第一枚金牌。
Ⅶ 汝城縣的地方名人
汝城縣名人眾多,有北宋理學開山鼻祖周敦頤、有唐代宰相宋申錫,有宋代名臣邵曄專、朱輅,有明朝屬太子太保曾鑒,有明朝右都御史、兩廣總督、太子太保朱英,有明朝監察御史、以《絕筆詩》作者范淵,有清朝兩廣總督何明亮,有清代詩人郭遠等。
汝城縣也有不少革命先輩和英烈,他們中有新中國開國上將李濤、朱良才,有中共最早的女黨員最早向毛澤東推薦井岡山的革命前輩朱舜華(張瓊),有中共後勤、支前戰線功勛宋裕和中將,有英年早逝的紅軍將領、紅21軍、35軍軍長鄧毅剛,有抗日英雄、寶山英雄營副營長兼機關槍連連長葉振宇等。
其他還有著名詩人朱子奇、地理學家李洪光等。
Ⅷ 汝城歷代有功人物有哪些
汝城縣名人眾多,復有北宋理學開山制鼻祖周敦頤、有唐代宰相宋申錫,有宋代名臣邵曄、朱輅,有明朝太子太保曾鑒,有明朝右都御史、兩廣總督、太子太保朱英,有明朝監察御史、以《絕筆詩》作者范淵,有清朝兩廣總督何明亮,有清代詩人郭遠等。[3]
汝城縣也有不少革命先輩和英烈,他們中有新中國開國上將李濤、朱良才,有中共最早的女黨員最早向毛澤東推薦井岡山的革命前輩朱舜華(張瓊),有中共後勤、支前戰線功勛宋裕和中將,有英年早逝的紅軍將領、紅21軍、35軍軍長鄧毅剛,有抗日英雄、寶山英雄營副營長兼機關槍連連長葉振宇等。[17]
其他還有著名詩人朱子奇、地理學家李洪光等。
Ⅸ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津江朱姓的祖先源自哪裡
汝城津江朱姓的始祖不是朱元璋的後代,始祖是朱毗,朱毗是梁廣王朱全昱之孫,專朱全昱是後梁武帝朱屬溫的兄長,朱溫就不用說了吧,曾是黃巢的大將,後降唐,導致黃巢兵敗被殺,被封朱全忠,成為唐朝最大的一個節度使,擁有雄兵天下。後來朱溫廢唐朝皇帝,自立為帝,唐朝滅亡,中國從此進入了五代時期。
Ⅹ 湖南道縣著名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道縣來地靈人傑。宋代大思自想家、理學鼻祖周敦頤,清代大書法家何紹基及近代革命家何寶珍等歷史名人都誕生在這片熱土上。唐代著名文學家元結、宋朝名相寇準等在此為官。紅軍師長陳樹湘等眾多革命先烈在道縣留下許多氣壯山河的英雄事跡。2008年,道縣被列為革命老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