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勃利有什麼出名的東西
藍靛果酒,勃利特產原料加工而成;黑陶也是勃利特產。
❷ 趙尚志身邊都有哪些歷史人物
太多了,列舉幾個比較出名的。
1、張甲洲(張進思),字震亞,號平洋。年出生在黑龍江省巴彥縣,1927年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受滿州省委委派回鄉組建巴彥抗日游擊隊,打響了中共武裝抗日的第一槍。1937年8月28日在黑龍江省富錦遇害,時年30歲。張甲洲歷任中國共產黨北平市西郊區委書記,北平市委宣傳部長,北平市委代理書記,巴彥抗日游擊隊總指揮,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六軍軍長等職。1932年11月,根據滿洲省委指示,巴彥游擊隊被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六軍江北獨立師,張甲洲任師長,趙尚志任政治部主任。
2、孫朝陽(1900-1934),字興周。遼寧省朝陽人。早年投身軍旅,曾任黑龍江省騎兵第二旅營長,後辭職在阿城一帶經商,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軍進攻哈爾濱市,他在賓縣、阿城等地拉起一支民眾武裝隊伍,樹起抗日旗號,聚眾800餘人,號稱"朝陽隊"。後在戰斗中不斷發展壯大隊伍,最盛時達1500餘人。中共珠河中心縣委先後派李啟東、李根植、王德全等共產黨員進入"朝陽隊」工作。宣傳抗日道理和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幫助他加強部隊的政治思想工作。1933年3月,趙尚志也加入"朝陽隊"當馬夫,後被委任為參謀長。同年10月,他率隊撤入珠河縣境的大鍋盔山區,在趙尚志等共產黨人的幫助下堅持抗日活動。由於給養補充無源,部隊活動困難。日偽當局趁機派特務潛入部隊,詭稱關內義勇軍後援會工作人員,誘騙其進關領取給養,並慫恿殺掉趙尚志.趙等聞信.拉出"朝陽隊"。10月27日,他隨特務乘車去哈爾濱,准備轉去北平請求援助,車抵哈爾濱便被日本憲兵隊拘捕,押解長春關押起來。敵人勸其投降,他慨然回答:"我孫朝陽熱心救國,今不幸為奸人所騙而被逮,國土未復,壯志未遂,殊為可惜,至於個人生死早置度外,今日惟求速死以報我國家民族耳!"敵人見他不肯投降,倍施酷刑,百般折磨達半年之久。1934年4月,被敵人殺害。
3、李啟東,出生於朝鮮平安北道的一個農民家庭。1919年,參加朝鮮著名的「三一」運動。後來,隻身流亡到吉林通化縣,入新興士官學校學習。1921年,到雲南講武堂第十七期步兵科深造。畢業後,在廣州從事革命活動。1927年返回東北,先後在興京(今遼寧省新賓縣)、寧安任小學教員,借機組織青年會、少先隊、青年同盟等革命團體,任青年同盟主任,並負責編輯《青年報》。1930年,被派到阿城縣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阿城海溝一帶的農民到哈爾濱參加「五一」示威遊行。1932年,到烏吉密一帶從事抗日宣傳活動。同年9月,任中共珠河(今黑龍江省尚志縣)中心縣委委員,負責軍事工作。1933年3月,參與抗日武裝「於團」的領導工作。同年6月,又被派往義勇軍孫朝陽部,與在該部任參謀長的趙尚志共同教育爭取這支隊伍堅持抗日。不久,義勇軍在敵人圍攻下分化,立即與趙尚志等7人攜帶一挺機槍、7支步槍離隊,與中共珠河中心縣委聯系。1933年10月,參與創建珠河反日游擊隊,負責軍需供應工作。為了解決游擊隊的物資困難,不斷率隊從敵人手裡奪取武器、彈葯和經費。1933年12月,在九站北溝活捉偽保衛團長,繳獲機槍1挺、手槍1支、步槍12支,還有部分馬匹。1934年初,參加攻打黑龍宮戰斗。同年5月,帶領戰士研製一門「水炮」參加賓縣戰斗,又繳獲許多物資。1934年6月,任東北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經濟部長。1934年7月,部隊轉移到賓縣喬家崴子駐扎,他帶款去三總隊發餉的途中,被混入支隊的日偽特務殺害。
4、夏雲傑,東北抗日聯軍高級指揮員。1903年生,山東沂水人。家境貧寒,1926年3月逃荒到黑龍江湯原。以耕地為業,農閑季節到黑河金礦做臨時工。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投身抗日斗爭的行列。1932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深入工礦、農村,宣傳黨的抗日主張,為建立黨的抗日武裝而四處奔波。1933年8月任中共湯原中心縣委委員,負責軍事工作。經過努力,將分散在湯原各地的抗日游擊隊員500餘人組織起來,成立東北民眾義勇軍。夏雲傑身先士卒,在作戰中多次負傷,在部隊中享有很高威望。中共滿洲省委曾稱贊湯原游擊隊是松花江下游地區「反日反滿的唯一中心力量」。1934年10月任湯原民眾反日游擊總隊政治委員。領導游擊隊聯合抗日義勇軍共同作戰,挫敗日偽軍冬季「討伐」,創建湯原太平川抗日游擊根據地。1936年1月所部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6軍後,任軍長,率部在湯旺河地區創建後方基地,將游擊區域擴大到湯原、蘿北、綏濱、依蘭、樺川、富錦等10餘縣,曾指揮6軍主力攻打鶴崗礦山鎮等戰斗。9月任東北抗日聯軍第6軍軍長,被選為中共北滿臨時省委委員。同年11月21日率部籌集給養裝備時,在湯原丁大千屯遭偽治安隊襲擊,身負重傷。彌留之際,他再三囑咐身邊的戰友、妻子和女兒,要團結一致,在黨的領導下,把抗日民族解放事業進行到底。26日壯烈犧牲,時年33歲。
5、郝貴林,原籍熱河人,曾任哈東支隊司令部政治保安隊隊長,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完整團第4團團長,中共北滿臨時省委委員。1934年秋,哈東支隊進行了第2次改編,郝貴林同志被任命為司令部政治保安隊隊長。1934年9月,在保衛珠河黑龍宮游擊區的戰斗中,他光榮負傷,離隊治療休養。1935年1月,根據中共滿洲省委的指示,哈東支隊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第1師,軍長趙尚志。郝貴林傷痊癒重新回到司令部保安連擔任連長。1935年夏,根據珠河縣委的決議,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擴建了3個完整團,郝貴林任第4團團長,在第3軍司令部趙尚志的率領下,擔負起新的遠征任務。第4團在江南勃利、依蘭一帶活動,在郝貴林、金策的指揮下,英勇出擊,取得了粉碎日偽軍冬季「討伐」的勝利。經過一年的戰斗,部隊屢戰屢勝,並得到迅速發展。1936年春,第3軍1師4團擴編為第3軍第4師,郝貴林被提升為師長。1936年9月18日,中共北滿臨時省委建立,郝貴林被選為省委委員。1937年初,他兼任北滿抗日聯軍下江(松花江下游地區)辦事處主任。1937年7月間,郝貴林率領10幾名同志到勃利縣青龍山小五站為部隊籌集給養經費,收取「紅區地方款」,在他等待取款時,遭到勃利縣二百多日偽軍的攻擊,被敵人三麵包圍。戰斗中,郝貴林用機槍阻擊敵人,掩護隊伍突圍,並不顧個人安危,搶救受傷的通訊員,不幸自己也負傷,但他堅持不下火線,後被同志們奮不顧身地把他和通訊員搶救下來,郝貴林終因流血過多而壯烈犧牲,時年37歲。
6、許亨植是東北抗日聯軍高級指揮員,又名李熙山。朝鮮族。1909年生於朝鮮慶尚北道善山郡。因其父參加朝鮮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義兵運動」失敗,1913年被迫舉家流亡中國東北,後遷居遼寧開原。1929年許亨植到賓縣從事革命活動,自覺接受黨的領導,忠實可靠,多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務。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在哈爾濱參加反日大遊行,被捕入獄。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經組織營救出獄,到賓縣、湯原、珠河(今尚志)等地發動群眾,組織抗日游擊隊,領導進行反日斗爭。1934年6月後任東北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政治指導員、第1大隊大隊長,率部參加創建珠河抗日游擊區。1935年1月起先後在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任團長、團政治部主任、師政治部主任。曾在哈爾濱東部地區指揮高力營子、拉拉屯、五道崗、十八層甸子等戰斗,率部參加了1936年冬季反「討伐」作戰。1937年6月任東北抗日聯軍第9軍政治部主任。率部在勃利、方正、依蘭一帶開展抗日游擊戰。為提高指戰員的思想覺悟,增強部隊戰鬥力,他主持開辦了3期短期訓練班,培訓了100多名骨幹,對提高部隊軍政素質起了重要作用。1938年秋,許亨植調任第3軍新編3師師長,對原3師和5師的部隊進行整頓。1939年後任東北抗聯第3路軍總參謀長、第3軍軍長兼第12支隊政治委員,指揮所部在松嫩平原開展抗日游擊戰,取得了蘭西豐樂鎮等戰斗的勝利。1940年當部隊遭受嚴重挫折後,仍克服重重困難,率小分隊堅持戰斗。同時大力發動群眾,建立了許多抗日救國會組織,積蓄了新的抗日力量。1942年8月3日在慶城青峰嶺與日軍作戰中英勇犧牲,時年33歲。
7、金策(1903年6月——1951年1月30日)別名金洪善、金城、金印、金印植、羅東賢,朝鮮咸鏡北道城津鶴城(現金策市)人,幼年時期移居到延吉(現吉林省龍井市),在龍井市第一中學(當時大成中學的前身東興中學)就學。在學時期參加了地下青年團體。中國共產黨員,1936年8月任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4師政治部主任、中共北滿省委書記等要職。1942年8月1日,由東北抗聯改編的中國教導旅正式組建完成,番號為蘇聯遠東方面軍獨立第88步兵旅(也稱「中國旅」),共1500人。正式成立東北抗聯教導旅,旅長為周保中,下設一營、二營。其中一營以抗聯1路軍為基礎,營長即為金日成。金策則出任二營營長。1948年金策擔任了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委員、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內閣副首相兼產業相。1950年7月任前線指揮部司令,授予上將軍銜,隨後因戰事順利晉升大將。他在抗聯時期一直是政工幹部,並不擅長軍事指揮,但對金日成忠心耿耿。1950年10月,任東部司令,組織主力後撤和敵後游擊戰。1951年1月31日,因心臟麻痹症逝世,享年四十九歲。
8、祁致中,原名祁寶堂,別號明山,1913年生於山東省曹縣常樂集鄉祁庄村。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東北抗日名將之一,因他勇猛如虎,人民親切地稱呼他「祁老虎」。時東北抗日聯軍獨立師和東北抗日聯軍第十一軍的創始人。
希望能夠幫到您!
❸ 勃利縣的歷史沿革
勃利縣以境內勃利河得名。勃利,滿語,「幸福、吉祥」之意。清代屬三姓副都統管轄。唐代曾在黑水府下設置勃利州,遼代屬生女真五國部,據考證唐代的勃利州是遼代五國部之一的剖阿里部,應在今蘇聯伯力一帶。
清初為和屯噶珊之地。三姓地方分為荒里、荒外,此地當時屬荒外地。光緒三十三年擬設縣治,未實現。
民國三年,派官吏實地勘查後,將依蘭縣東南地帶析出,於四站置設治局。
民國六年,改設治局為勃利縣,屬吉林省依蘭道管轄。
民國十八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後,廢除道制,縣歸省直接管轄,勃利縣直隸吉林省為三等縣。
康德元年十二月,偽滿洲國改行帝制,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成立三江省公署,勃利縣由吉林省劃歸三江省管轄。
康德六年六月,將該縣西部地區劃歸林口縣。
康德十年十月,設置東滿總省和興安總省,與此同時又將勃利縣由三江省劃歸東滿總省所轄。
民國三十四年,東北光復。
民國三十六年六月五日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將偽省合並為九省,勃利縣劃屬合江省管轄。全國解放後,恢復東北三省。勃利縣隸屬於黑龍江省。
1970年,由勃利縣析置七台河市。
1909年6月2日,吉林巡撫等奏准,擬於依蘭府東境增設勃利縣,列為「暫行緩設」之列。
1917年5月10日批准,設置勃利縣。設治委員於同年9月16日啟用關防,縣址設於大四站,定為三等縣,隸屬依蘭道。
1919年秋遷至大碾子河鎮老街基。
1929年2月,廢除道制,由吉林省直轄。東北淪陷後,初隸吉林省,
1934年12月劃歸三江省管轄。
1939年6月,將南境之林口村、古城鎮、龍爪村和青山村劃出,設置林口縣。1943年10月,劃歸東滿總省管轄。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劃歸合江省管轄。
1947年2月,合江省委省政府決定,將依蘭縣東南部雙河地區劃出,設置雙河縣,縣政府駐雙河鎮,隸屬合江省管轄。
1948年5月,撤銷雙河縣,並入勃利縣。
1949年5月,撤銷合江省,改隸松江省。
1954年8月,松、黑兩省合並,劃歸合江專區管轄。
1957年1月22日,省人民委員會通知,將原雞西縣的興農、平安河和哈達砬子3個鄉劃歸勃利縣管轄。
1965年1月1日,將興農公社劃歸雞東縣管轄。同年2月2日,國務院批准,將七台河鎮劃出,設立七台河特區。隸屬合江專區。
1966年2月,將密山縣境內國營興北農場劃歸勃利縣管轄。同年9月,將茄子河、中心河兩個公社劃歸七台河特區管轄。
1983年10月,將勃利縣劃歸七台河市領導。
❹ 勃利馬場歷史
七台河名字的由來
七台河來自朝鮮族語言,在七台河建市之前,聚居在我市(現)勃利縣杏樹鄉的朝鮮族居民稱呼他們生活的這片土地為齊得和(音譯)。後來成立七台河市後沿用了這個說法,但在原來基礎上作了部分修改,音譯為現在的七台河。
另外,流經現在老一百附近的「七台河」的確為一條河的名字,但這條河的命名是由七台河市的名字而來,並非由河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名字。現在,由於歷史變遷,在原來的七台河附近又形成了一條新的河流,人們(根據政府)把這條新的河流成為新七台河,於是就有了現在新老七台河只分。
城市概況
七台河市位於黑龍江省東部,處於佳木斯、牡丹江、雞西、雙鴨山等五大城市群中心位置,總面積6221平方公里。七台河1958年開發建設,1983年晉升為省轄市,現轄3區一縣,人口86萬。
七台河市地理位置優越。南與雞西市、牡丹江市相鄰,北接佳木斯市、鶴崗市,東連雙鴨山市,西通哈爾濱市,周邊有13個縣、7個國營農場,城市總人口1100多萬人。鐵路交通便捷。
七台河市物產豐富。現已探明金屬、非金屬礦藏30多種,其中煤炭資源十分豐富,是全國三大保護性開採煤田之一,已探明儲量52.6億噸,保有儲量17億噸,並且煤種齊全、品質優良。目前,七台河已經成為國家重要的主焦煤生產基地和東北地區最大的無煙煤生產基地。同時大力發展非煤產業,培育了電力、化工、傢具、機械、食品等一批立市產業。
七台河市山川秀美,人傑地靈。境內擁有倭肯河、撓力河兩大水系、34條河流和21座大中小型水庫。市區內自然環境優美,人文與自然融為一體。桃山、仙洞山、萬寶山成「品」字相拱在市區周邊,萬寶湖、桃山水庫如兩顆明珠鑲嵌在市區的兩端,在這「三山兩湖」的映襯下,形成了「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獨特山水園林風光,被授予省級園林城市稱號。奧運冠軍楊揚、王蒙成為全中國人的驕傲,「雙葉」傢具馳名中外,中國草筆堪稱中國書畫史上一大創舉。近幾年來,市委、市政府精心打造山水園林城市,一個美化、綠化、凈化、亮化、現代化的城市風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七台河市基礎設施完備。金融、商業、娛樂、旅遊、醫院、學校、通訊等應有盡有。境內總庫容8億立方米、總投資5億元的桃山水庫二期工程即將上馬,竣工後,列全省第三大水庫。全市現有3個發電廠,總裝機容量244.8萬千瓦,七台河第一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總裝機容量240萬千瓦,是我省最大的火力發電廠之一。七台河市1983年11月晉升為省轄市,轄三區一縣。
新興區:紅旗鎮、新建街道辦事處、北山街道辦事處、新華街道辦事處、新立街道辦事處、河南街道辦事處、缸窯溝街道辦事處、新合街道辦事處、越秀街道辦事處、新安街道辦事處。
桃山區:萬寶河鎮、桃西街道辦事處、桃東街道辦事處、桃南街道辦事處、桃北街道辦事處、桃山街道辦事處、興崗街道辦事處。
茄子河區:茄子河鎮、宏偉鎮、鐵山鄉、中心河鄉、嵐峰鄉、新富街道辦事處、東風街道辦事處、富強街道辦事處、向陽街道辦事處、龍湖街道辦事處。
勃利縣:勃利鎮、倭肯鎮、雙河鎮、小五站鎮、大四站鎮、鎮郊鄉、長興鄉、青山鄉、羅泉鄉、搶肯鄉、吉興鄉、永順鄉、恆大鄉、杏樹朝鮮族鄉、鐵西街道辦事處、城西街道辦事處、元明街道辦事處、新華街道辦事處、新起街道辦事處。
2005年,轄3個市轄區、1個縣。
七台河市 面積6223平方千米,人口87萬(2003年)。
桃山區 面積 74平方千米,人口16萬。郵政編碼154600。
新興區 面積 123平方千米,人口20萬。郵政編碼154604。
茄子河區 面積1560平方千米,人口14萬。郵政編碼154622。
勃利縣 面積4466平方千米,人口37萬。郵政編碼154500。縣人民政府駐勃利鎮。七台河是一個新興的煤炭城市。七台河礦區總面積6221平方公里。礦區公路四通八達,發煤貨場星棋羅布,鐵路專用線橫貫東西走向,通訊網路自成體系,交通、通訊十分便利。
迄今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煤炭、黃金、石墨、膨潤土等十餘種尤以煤炭最為豐富,是七台河一大優勢能源。七台河煤田是國家保護性開採的三個稀有煤田之一,是東北地區重要的主焦煤產區和黑龍江省唯一的無煙煤生產基地。
七台河煤田是由36個礦區組成的凹陷煤盆地,東西長約110公里,南北寬15公里,外圍分布幾處小盆地。境內總含煤面積1350平方公里,含煤20--50餘層,總厚度20-30米。七台河煤田煤質優良,煤種齊全,灰份在10--40%之間,發熱量在6000--8000大卡/千克之間。主要煤種有弱粘煤、氣煤、肥煤、焦煤、瘦煤、貧煤、無煙煤等,其中:焦煤及煉焦配煤為全國三大優質煤基地之一,占總儲量的87%。七台河市煤田的劃分傳統上以桃山大斷層為界,把七台河煤田分為東區和西區。東區按礦區劃分為13個區:新富區、富強區、鐵東區、向陽區、龍湖區、北崗區、無煙區、鐵南區、嵐峰區、七峰區、鹿山區、十八里
區、鐵西區。西區按礦區劃分為8個區:新建區、新興區、東風區、桃山區、新立區、青龍山區、桃七三區、牧羊地區。外圍有6個區:保安區、馬場區、羅泉區、大義區、北興區及龍湖外圍區。
截止到2001年6月,全市煤炭資源儲量情況為:1、遠景儲量15.6億噸,其中:七煤公司12.6億噸、市地方2.7億噸,勃利縣0.3億噸。2、可采儲量8.45億噸,其中:七煤集團5.21億噸,市地方2.7億噸、勃利縣0.54億噸。3、保有儲量16.4億噸,其中:七煤公司10.37億噸、市地方4.5億噸、勃利縣1.61億噸。4、全市年消耗地質儲量0.15億噸。
主要河流 17 條,穿越全境集水面積達 1248 平方公里的倭肯河、撓力河兩大水系滋潤著兩岸豐腴的土地。我市現已形成水庫 26 座,其中桃山水庫積雨面積 2100 平方公里,蓄水量 2.64 億立方,是黑龍江省第二大人工水庫。植被屬於「長白山植物亞區」,草木茂盛。林地面積 164 萬畝,森林覆蓋率為 26.1 %。主要生長著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有柞、樺、椴、松等 20 多種,木材積蓄量 1042 千立方米。山葯材、山野菜極為豐富,黨參、桔梗、刺五加等野生中葯 300 余種;木耳、猴頭、榛蘑等食用菌類 10 余種,都是難得的綠色珍品。鹿、熊、狍、雉雞等野生珍稀動物長年棲息在密林中。
一)鐵路
七台河市鐵路交通十分方便快捷。牡佳、七勃鐵路在境內形成「T」字形網路。通過鐵路經綏芬河至俄羅斯海參崴港、經哈爾濱市至大連港都十分快捷和方便。
(二)公路
七台河市高等級公路四通八達。向南40分鍾可達雞西市,2個小時可達牡丹江市;向東2個小時可達雙鴨山市;向北1.5個小時可達佳木斯市;向西3.5個小時可達省會哈爾濱市。通過公路,2個小時可達密山、虎林和綏芬河三個通俄口岸。
(三)航空
牡丹江市和佳木斯市兩個機場可為七台河市共享。機場距七台河市1.5--2個小時,即將開工建設的雞西支線機場,地處雞西市與七台河市中間,30分鍾即可到達。
七台河市通訊、郵政設備居世界先進水平。形成了光纜傳輸、數字微波、程式控制交換、移動通訊等多種手段的現代通訊網。全市有行動電話基站534個。郵政連接全國,通達世界。
七台河市共有旅遊涉外星級飯店3家,其中四星級一家——昆侖大酒店,三星級兩家——金融大廈和敏江美食;國內旅行社2家——華宇旅行社;康輝旅行社。旅遊商品定點生產企業4個,包括勃利黑陶有限公司、森帝酒具有限公司、宏翔木業有限公司和林源木器廠;滑雪場1處——萬寶山滑雪場;旅遊景區(點)10餘處,其中包括吉興河水庫旅遊風景區、石龍山水庫旅遊風景區、桃山水庫旅遊風景區、桃山公園、仙洞山公園、萬寶湖兒童公園等,尤其是今年新開發的勃利西大圈森林公園,集洪峽谷漂流、卧龍峰攀岩、原始森林探幽為一體,不僅全面提高了我市生態旅遊的空白,為「山水園林城市建設」錦上添花
❺ 請教黑龍江省七台河市勃利縣的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概況 【位置面積】 面積4466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 37萬(2002年)。 【地形氣候】 勃利縣隸屬於黑龍江省七台河市,東、南、西三面環山,西部山區屬老爺嶺山系,東部山區屬完達山系,中部丘陵區為完達山向三江平原傾斜的過渡型地貌,西北部平原是松花江水系倭肯河的沖積平原。境內海拔123--1008米之間,最高是段家嶺李木營界山頂,最低是安興水庫地面。 勃利縣地處寒溫帶,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3--5月份,冷暖氣溫變化急劇,回暖快,3月末至4月初開始解凍,終霜在5月12--23日;季降水佔全年的15%;天氣乾燥少雨多風。夏季6--8月份,高溫多雨,平均氣溫20.9--22.8℃,極端高溫37.4℃;季平均降水300毫米,佔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秋季9--11月份,秋季光照充足,天氣多晴好。季平均降水100毫米,不足全年降水量的20%。平原區和丘陵區初霜一般出現在9月26日前後。10月末大地開始穩定結凍。冬季12月--翌年2月,氣候乾燥寒冷,晴好天氣增多,季平均降水量不足30毫米,僅佔全年的5%。 縣政府駐勃利鎮。郵編:154500。行政區劃代碼:230921。區號:0464。拼音:Boli Xian。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勃利鎮、倭肯鎮、雙河鎮、小五站鎮、大四站鎮、鎮郊鄉、長興鄉、青山鄉、羅泉鄉、搶肯鄉、吉興鄉、永恆鄉、杏樹朝鮮族鄉、鐵西街道辦事處、城西街道辦事處、元明街道辦事處、新華街道辦事處、新起街道辦事處。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勃利縣,以境內勃利河(今西北楞河)得名。勃利,滿語,「幸福、吉利」之意。清代屬三姓副都統管轄。唐代曾在黑水府下設置勃利州,遼代屬生女真五國部,據考證唐代的勃利州是遼代五國部之一的剖阿里部(剖阿里系滿語「豌豆」之意),應在今蘇聯伯力一帶。清初為和屯噶珊之地。三姓地方分為荒里、荒外,此地當時屬荒外地。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擬設縣治,未實現。民國三年(1914年)派官吏實地勘查後,將依蘭縣東南地帶析出,於四站(今勃利鎮)置設治局,民國六年(1917年)改設治局為勃利縣,屬吉林省依蘭道管轄。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後,廢除道制,縣歸省直接管轄,勃利縣直隸吉林省為三等縣。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偽滿洲國改行帝制,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成立三江省公署,勃利縣由吉林省劃歸三江省管轄,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將本縣西部地區劃歸林口縣,康德十年(1943年)十月設置東滿總省和興安總省,與此同時又將勃利縣由三江省劃歸東滿總省所轄,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東北光復,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將偽省合並為九省,勃利縣劃屬合江省管轄。全國解放後,恢復東北三省。勃利縣隸屬干黑龍江省。一九七〇年由勃利縣析置七台河市。1909年6月2日(清宣統元年四月十五日),吉林巡撫等奏准,擬於依蘭府東境增設勃利縣,列為「暫行緩設」之列。中華民國成立後,經過現場調查和履行呈請程序,1917年5月10日批准,設置勃利縣。設治委員於同年9月16日啟用關防,縣址設於大四站,定為三等縣,隸屬依蘭道。後因縣城遭匪患,1919年秋遷至大碾子河鎮老街基。1929年2月,廢除道制,由吉林省直轄。東北淪陷後,初隸吉林省,1934年12月劃歸三江省管轄。1939 年6月,將南境之林口村、古城鎮、龍爪村和青山村劃出,設置林口縣。1943年10月,劃歸東滿總省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劃歸合江省管轄。1947年2月,合江省委省政府決定,將依蘭縣東南部雙河地區劃出,設置雙河縣,縣政府駐雙河鎮,隸屬合江省管轄。 1948年5月,撤銷雙河縣,並入勃利縣。1949年5月,撤銷合江省,改隸松江省。1954年8月,松、黑兩省合並,劃歸合江專區管轄。1957年1月22日,省人民委員會通知,將原雞西縣的興農、平安河和哈達砬子3個鄉劃歸勃利縣管轄。1965年1月1日,將興農公社劃歸雞東縣管轄。同年2月2日,國務院批准,將七台河鎮劃出,設立七台河特區。隸屬合江專區。1966年2月,將密山縣境內國營興北農場劃歸勃利縣管轄。同年9月,將茄子河、中心河兩個公社劃歸七台河特區管轄。1983年10月,將勃利縣劃歸七台河市領導。 1992年,勃利縣位於黑龍江省東部,完達山脈西麓。北臨樺南縣,東接寶清縣、七台河市,南部和西部與雞東縣、林口縣接壤,西北與依蘭縣毗鄰。全縣總面積4455平方公里。全縣共轄14個鄉、鎮。1992年末全縣總人口36.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55萬人,占 26.3%;滿、朝鮮、蒙古、錫伯族等少數民族人口佔全縣總人口的8.9%。縣政府駐地勃利鎮。 勃利之稱的由來,大致有三種說法。其一,勃利縣因據古代勃利州而得名;其二,當時建置縣治時,依蘭道尹以「勃發、順利」之意而命名;第三種說法,此地遠於遼代,是五國部之地,稱五國部城首為博和里國博和利,「勃利」則為「博和利」之轉音。 [編輯本段]地理環境 農業主要種植玉米、大豆、小麥、甜菜、黃煙、亞麻等。工業有亞麻加工、鋼鐵、建材、陶瓷、機械、糧油和食品加工等行業。 牡丹江至佳木斯、勃七鐵路過境,並有雞西至勃利、勃利至寶清、勃利至樺南等公路。 年均溫3.9度,年均降水543毫米。森林覆蓋率達28%,有落葉松、紅松、雲杉等林木資源。有金、大理石、煤等礦藏。 有馬鞍山寨遺址。
❻ 哈爾濱名是怎麼來的,黑龍江省七台河勃利是怎麼來的名
哈爾濱城市名字的由來,最常見的應該是由女真族村名而來,即「阿勒錦」。有名譽,內榮譽,聲望等含義。當容然還有其它幾種說法。黑龍江省七台河市勃利縣地名的由來,歷史上歸屬吉林省,勃利,滿語為「幸福吉利」的意思。
❼ 歷史上真有謝文東這個人物嗎
歷史上有謝文東這個人物。
謝文東,原名謝文翰,滿族,國民黨陸軍中將。1887年生於遼寧省丹東市寬甸縣永甸村。後來全家遷入黑龍江省七台河市勃利縣碾子河村。
早年種地,養蠶等。1932年參加李杜的抗日自衛軍,任騎兵旅團長,後曾任民眾救國軍總司令、東北反日聯合軍軍事委員長、東北抗日聯軍第八軍軍長。
1939年3月在日軍殘酷討伐下投敵。抗戰勝利後,被國民政府委任為新編第二十七軍第八十五師師長。
第五戰區中央先遣軍第三軍軍長、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等。1946年,所部被東北民主聯軍擊潰,11月被俘虜,12月3日,在勃利縣經公審被槍決。
(7)勃利縣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1925年謝文東一家又輾轉從鳳城縣遷至吉林省依蘭縣土龍山西太平屯居住。謝文東初到土龍山時生活比較困難,但由於土龍山地廣人稀,而他家的勞力又非常充足,因此生活逐年富裕起來。
幾年之後,謝文東便當上了依蘭縣第三區第五保的保董兼自衛團長。就在此時,日本人的武裝開拓團侵入了他的地盤。
謝文東依靠他在當地的聲望,率領他手下的自衛團及當地民眾,發動了著名的土龍山農民暴動。土龍山暴動在當時可是一件天大的新聞。
因為此戰役擊斃了日軍大佐飯冢朝吾以及他的部下二十多人,暴動後的謝文東和他的農民自衛軍,被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八軍。
謝文東任第八軍的軍長,從此謝文東成為了東北地區一位風雲際會的人物。然而就在1939年的春天,正當抗日戰爭處於最困難的時候。
謝文東在先後有八位親人被日本人殺害的情況下,無恥的投降了日寇,背叛了祖國和人民。謝文東在向日寇投降後,遠赴日本參拜靖國神社並受到裕仁天皇的召見。
隨後又向在土龍山暴動中被擊斃的日軍大佐飯冢朝吾墳墓跪地謝罪。謝文東在回到勃利後,出任城子河煤礦當把頭。
為日本人重要產業與軍事工程進行抓勞工,據說他對中國的勞工比日本人還狠,所以累死、凍死、餓死、病死的中國勞工是白骨成山。
❽ 赫魯曉夫,勃利日涅夫,戈爾巴喬夫三位歷史人物改革的特點是什麼
戈爾巴矯夫開始是對經濟的改革,但沒進展,後來居然把一黨製版改成多黨制。
勃利權日涅夫主要改革經濟,本來那些措施是非常好的,但是後期他失去了信心,迂迴前進,喪失良機。
赫魯曉夫一味地全面否定斯大林,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蘇聯那高度集中的體制。
❾ 中國歷史上有沒有謝文東這個人呢
中國歷史上有謝文東。
在中國歷史上,謝文東是國民黨合江省保安軍第二集團軍中將司令官,抗戰勝利後,被國民政府委任為新編第二十七軍第八十五師師長。
第五戰區中央先遣軍第三軍軍長、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等。1946年,所部被東北民主聯軍擊潰,11月被俘虜,12月3日,在勃利縣經公審被槍決。
(9)勃利縣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1946年為了剿滅謝文東匪幫,解放軍在林海雪原展開了艱苦的戰斗。三五九旅是剿滅謝文東的主力。經過幾場惡戰,謝匪主力被殲,只剩下謝文東及少數匪首逃入深山老林。
為了宣傳解放軍剿匪的戰斗過程,當時任東北電影製片廠副廠長的徐肖冰同志,跟隨三五九旅剿匪部隊進入深山老林,准備製作一部名為《活捉謝文東》的紀錄片。
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攝影機竟然成了活捉謝文東的武器。那是1946年的冬天,牡丹江一帶正是冰封雪裹,氣溫零下三十多攝氏度。
徐肖冰同志扛著機器,跟著一個剿匪排艱難地行走在林海中搜索。中午,排長命令休息吃飯,大家就在一個避風的坡下生火,徐肖冰也把已經凍得不能轉動的攝影機湊到火跟前。
忽然,放哨的戰士跑來報告,說在前面發現了幾個人的腳印。在這樣的天氣,老百姓是絕不可能到山裡來的,這腳印一定是土匪留下的。排長命令分散搜索。
大約過了二十分鍾,看到有一個小廟,有幾個衣衫襤褸的人,其中一個胖子正跪在地上喃喃地祈禱。戰士喝令他們舉手繳械,可是這幾個人不但不聽,還向我戰士開槍射擊。
經過一陣槍戰,兩個土匪被擊倒,剩下一個胖子,以一棵大樹為依託繼續頑抗。戰士們分幾路包抄過去。徐肖冰也冒著飛射的槍彈,沖了上去。
徐肖冰將攝影機架好對准那個土匪,並打開機器。這個大胖子正靠著樹射擊,猛地看見一隻大口徑的武器已經瞄準了他。嚇得他一哆嗦,槍就掉到雪裡了。
這個大胖子沖著攝影機不由自主地舉起了雙手。戰士們上去將這人捆了個結實。一看,這人正是大土匪謝文東。
❿ 黑龍江七台河勃利縣歷史
勃利縣以境內勃利河得名。勃利,滿語,「幸福、吉祥」之意。清代屬三姓副都統管轄。唐代曾在黑水府下設置勃利州,遼代屬生女真五國部,據考證唐代的勃利州是遼代五國部之一的剖阿里部,應在今蘇聯伯力一帶。
清初為和屯噶珊之地。三姓地方分為荒里、荒外,此地當時屬荒外地。光緒三十三年擬設縣治,未實現。
民國三年,派官吏實地勘查後,將依蘭縣東南地帶析出,於四站置設治局。
民國六年,改設治局為勃利縣,屬吉林省依蘭道管轄。
民國十八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後,廢除道制,
勃利縣 (10張)
縣歸省直接管轄,勃利縣直隸吉林省為三等縣。
康德元年十二月,偽滿洲國改行帝制,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成立三江省公署,勃利縣由吉林省劃歸三江省管轄。
康德六年六月,將該縣西部地區劃歸林口縣。
康德十年十月,設置東滿總省和興安總省,與此同時又將勃利縣由三江省劃歸東滿總省所轄。
民國三十四年,東北光復。
民國三十六年六月五日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將偽省合並為九省,勃利縣劃屬合江省管轄。全國解放後,恢復東北三省。勃利縣隸屬於黑龍江省。
1970年,由勃利縣析置七台河市。
1909年6月2日,吉林巡撫等奏准,擬於依蘭府東境增設勃利縣,列為「暫行緩設」之列。
1917年5月10日批准,設置勃利縣。設治委員於同年9月16日啟用關防,縣址設於大四站,定為三等縣,隸屬依蘭道。
1919年秋遷至大碾子河鎮老街基。
1929年2月,廢除道制,由吉林省直轄。東北淪陷後,初隸吉林省,
1934年12月劃歸三江省管轄。
1939年6月,將南境之林口村、古城鎮、龍爪村和青山村劃出,設置林口縣。1943年10月,劃歸東滿總省管轄。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劃歸合江省管轄。
1947年2月,合江省委省政府決定,將依蘭縣東南部雙河地區劃出,設置雙河縣,縣政府駐雙河鎮,隸屬合江省管轄。
1948年5月,撤銷雙河縣,並入勃利縣。
1949年5月,撤銷合江省,改隸松江省。
1954年8月,松、黑兩省合並,劃歸合江專區管轄。
1957年1月22日,省人民委員會通知,將原雞西縣的興農、平安河和哈達砬子3個鄉劃歸勃利縣管轄。
1965年1月1日,將興農公社劃歸雞東縣管轄。同年2月2日,國務院批准,將七台河鎮劃出,設立七台河特區。隸屬合江專區。
1966年2月,將密山縣境內國營興北農場劃歸勃利縣管轄。同年9月,將茄子河、中心河兩個公社劃歸七台河特區管轄。
1983年10月,將勃利縣劃歸七台河市領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