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皇太極的歷史
皇太極是繼努爾哈赤之後又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為大內清皇朝定鼎燕京,容統一華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皇太極是繼努爾哈赤之後又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為大清皇朝定鼎燕京,統一華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他命令軍隊建造當時最先進,最具殺傷威力的武器——紅衣大炮,並且將單一的騎兵兵種,改建成一支騎兵、炮兵與步兵多兵種的軍隊。這是八旗兵器史上、軍事史上,一項重大的軍制改革。
皇太極作為政治家、軍事家為什麼能取得上述文治、武功的顯赫功績?原因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謀略。謀略是皇太極事業成敗的關鍵,為了籠絡蒙古,他在盛京沈陽冊封「五宮」,一後四妃都是蒙古人,也都姓博爾濟吉特氏,通過聯姻,進行籠絡,結成滿蒙聯盟,共同對付明朝。由此可見他的良苦用心和精細謀略。
皇太極最高明的謀略是巧設反間計,除掉了袁崇煥,他不費一兵一卒,不發一箭一炮,使崇禎皇帝「自毀長城」,從而加速了明朝的滅亡,為順治元年(1644)年的清軍入關,入主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皇位繼承處於不利的情況下,皇太極精心謀劃了十五年,最後終於繼承了皇位。但是,他的功過是非卻讓後人眾說紛紜。
『貳』 關於皇太極的歷史
愛新覺羅·皇來太極(1592年源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亦作皇太子、洪太極、黃台吉),滿洲愛新覺羅氏。1626年,繼位後金可汗,改年號為天聰,史稱「天聰汗」。1636年,皇太極於盛京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主要成就:1636改國號為大清皇太極在世時期,保護漢族人、減輕農民負擔,並遷都沈陽。1636年皇太極控制漠南蒙古後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是大清帝國的實際建立者和開國皇帝。他還誘使多疑的明思宗凌遲處死袁崇煥,為後來清朝滅明統一天下立下基礎。 謚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溫寬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簡稱文皇帝 父親:清太祖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排行:第八子 生母:孝慈高皇後葉赫那拉氏
『叄』 關於皇太極的小故事
太極與大明王朝的「持久戰」
努爾哈赤去世後,初登汗位的皇太極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擋在前面的對手是「憑堅城,用火炮」的袁崇煥,後金境內又農業歉收,物價飛漲,民眾生活困苦。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率部眾退回東部山區,休養生息後再出擊,絕對是一條安全的道路。當年努爾哈赤遷都沈陽本就有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意圖。但皇太極卻出人意料地選擇了一條冒險之路:留守沈陽與大明相持。這是為什麼呢?
誰都站在懸崖邊上
皇太極執政之初,面對關系國運盛衰的兩種選擇:一是繼續向遼西進攻,他也確實進行過這種嘗試,親率大軍再次進攻寧遠,結果仍然在袁崇煥率領的軍民抵抗面前無功而返;二是放棄已經佔領的遼東漢人居住區,帶著戰利品——財富和人口退回沈陽東部和北部地區,以圖日後東山再起。
面對內憂外困的局面,皇太極不是沒有想過選擇第二條道路,盡管這是一條無能的道路,但是它卻是絕對安全的。可是難道就這樣放棄父親率領眾將士征戰了十餘年的勝利成果,放棄八旗將士們浴血奮戰、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一座座城池?自己初登汗位,政局未穩,如果貿然提出撤退,會不會引起諸貝勒大臣的爭議而影響到政權的穩定?
通過與袁崇煥的幾次交鋒,皇太極斷定:這雖是個難以戰勝的對手,但是以現在的遼東戰局來看,雙方目前等於打個平手:八旗軍不善攻堅且缺乏火器,明軍不善短兵相接,輕易不敢主動進攻。
種種跡象表明,這時的大明王朝外強中干,早已沒有了盛世之時的能量,明軍缺餉少糧、兵士虛弱,形勢並沒比自己好到哪去。既然都站在懸崖邊上,誰軟誰就先掉下去。
皇太極就是皇太極,過人的膽識和謀略讓他堅定地作出了貌似冒險的決定:堅守沈陽,與明軍相持。這個時候,皇太極在治國安民上展現了非凡的才能。
『肆』 關於皇太極
是的。歷史上就來有的,好像百源家講壇中也有吧,應該是閻崇年老師。
就是當時皇太極冊封的「關雎宮」(西宮)宸妃(也是蒙古博爾吉濟特氏的,應該屬於我們熟悉的大玉兒庄妃的姐姐)。皇太極十分寵愛她,幾乎都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但是很可惜,她的兒子很小的時候就不幸死掉了,她也很早去世了。據說她病重的時候,也就是皇太極攻打錦、寧的時候,甚至還因為聽說她的病重就連夜騎馬幾百里回去看望她…感情可見一斑了!
『伍』 皇太極的故事 20字數
1、皇太極前後在位17年。在位期間,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朝作戰,為下階段版清王朝迅權速擴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廟號太宗,謚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2、清太宗文皇帝愛新覺羅·皇太極(Huang·Taiji,1592年11月28日申時-1643年9月21日亥時),滿族,又譯「黃台吉」、「洪太主」、「紅歹是」,乾隆年間改用現譯,沿用至今。
『陸』 皇太極的那個歷史的故事是什麼
景旭楓的天眼看多了?拜託,小說不可信誒。
歷史上從未記載過皇太極有天眼一說,無論是正史或是野史。至於多爾袞暗殺皇太極更是無從說起。如果多爾袞要殺皇太極,早在皇太極的寵妃海藍珠死了的時候他就有機會,而且,從多爾袞多年之後的表現來看,他並沒有篡位的痕跡。皇太極時因為海藍珠死了,傷心過度死滴。所以,根本沒有天眼之說。
一般人所講的『天眼』,也就是所謂的人的第三隻眼,實際上是指大腦中的松果體,位於頭頂正中的深處。松果體長約1厘米,寬約0.6厘米,厚約0.4厘米,重約0.2到0.3克。由於松果體處於前後腦的關鍵部位,所以解剖學家曾經認為它是人類思想通過腦腔的必經門戶。德國有一位科學家甚至認為這是『靈魂所在之地』。清太宗皇太極,姓愛新覺羅氏,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死於崇德八年(1643年),終年52歲,後金第二代君主,大清創建者之一,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他被推舉繼汗位,年號天聰。1636年去汗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年號崇德,並改女真為滿洲,辛亥革命後通陳滿族。皇太極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一生勤於政事,勇於戰陣,在位17年,完善八旗制度,與蒙古建立鞏固聯盟,多次給明軍以沉重打擊。最終統一了東北全境,締造了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並為之取代明朝登上中原舞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一位有遠見卓識和重大歷史貢獻的君主。對於皇太極是否長有「天眼」之說,歷史上無論正史還是野史,都沒有任何相關的記錄,所以看來遺傳學專家所說的結論,是有一定道理的,在這里更得到了論證。
在正史中,尤其是在《清史稿》的太宗本紀中,對皇太極的一生評價甚高,而且也無太多可疑之處。而野史中對於皇太極生平倒有頗多疑點,歸結起來,一共兩條:
首先,有關皇太極奪位之事疑點頗多,此事和後來的孝庄下嫁多爾袞、順治出家,以及雍正奪嗣、同治死因等幾件疑案被並列為被後人列為滿清十大疑案。
除此以外,關於皇太極的死因,也是眾說紛紜,就連連《清史稿》太宗本紀中也是如下記載:八月丙寅,貝子羅託有罪論辟,免死,幽之。戊辰,以宗室鞏阿岱為吏部承政,郎球為禮部承政,星訥為工部承政。庚午,上御崇政殿。是夕,亥時,無疾崩,年五十有二,在位十七年。九月壬子,葬昭陵。
皇太極晚上還在崇政殿辦公,不到兩個小時之後就在死在清寧宮里,疑點甚多。關於皇太極的死因後人在野史之中多有猜測為多爾袞謀殺,正好和後面庄妃下嫁多爾袞聯系起來,說得頭頭是道。
『柒』 急求關於皇太極的傳記,純歷史的。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十六個兒子當中的第八個兒子,他八歲喪母,二十歲帶兵打仗,二十四歲他父親努爾哈赤登極稱汗,三十五歲他父親死了,他繼承大位。皇太極是清朝繼努爾哈赤之後,又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皇太極這個人很了不起,我舉一個例子,明朝清朝進行了一場大戰,就是松錦大戰。皇太極因為有病他坐鎮沈陽,當松錦前線的軍報到達盛京沈陽的時候,他帶病上馬,要趕赴前線,這會兒他鼻子流血不止,他在馬上一個手托著碗,接著流的血,另一隻手揮鞭策馬南進。從沈陽到松山大約有五百里地,皇太極是一邊接著血一邊趕路,晝夜兼程,趕到松山,到了松山馬不停蹄就勘察地形了解敵情,進行部署,運籌帷幄,取得了勝利。所以皇太極的文治、武功和謀略是我們中華民族,思想寶庫裡面一份很珍貴的財產。
有一個故事,就是有一個玉璽,從漢朝一直傳到元朝,元順帝北逃的時候,就把玉璽帶到大漠,後來丟了,丟了大約有二百年。有一天,一個牧羊的人,看到他那個羊,三天沒有吃草,羊蹄子總刨著地,這牧羊人很奇怪,怎麼回事?他就挖這塊地方,挖出一塊玉璽,就是這塊玉璽,他把它獻給了林丹汗,就是察哈爾部的林丹汗,林丹汗死之後把玉璽留給他的蘇泰太後和他的兒子額哲,蘇泰太後和她的兒子額哲歸順清朝的時候,就把這個玉璽獻給了皇太極。皇太極得了玉璽以後非常之高興,他說我得到了「千年之瑞」,祥瑞的瑞。皇太極改滿洲族名的第二年,就改國號了,由大金改名為大清,為什麼叫清?史學界是爭論不已。這裡面有一個傳說故事,就說當年努爾哈赤落難的時候,騎了一匹馬逃難,這匹馬是青色的馬,因為後面追兵追得很急,努爾哈赤騎著馬晝夜逃跑,結果把這個大青馬累死了,努爾哈赤對著大青馬就說:「大青啊大青,將來我得了天下,我的國號就叫『大清』」。當然這個清是諧音了,這個是個傳說的故事,大家不必當真,但是滿洲的這個族名為什麼叫滿洲?有的說是人名,有的說是地名,有的說是部名,有的說是佛名,始終是一個謎,至於清朝為什麼叫「大清」?為什麼叫「清」?學界也是有種種說法,也可以說是一個歷史之謎。皇太極死了以後,要給他上個謚號,他叫清太宗文皇帝,「文」字,突出他文治,他父親的謚號開始叫什麼呢?叫清太祖武皇帝,文武的武,就是說明皇太極他重視文治,那皇太極重視武功不重視武功?也重視武功。
皇太極繼位的當年,就是天聰元年,一六二七年,皇太極派他的二大貝勒阿敏,統率三萬軍隊過了鴨綠江,打下了平壤,朝鮮國王出逃,不久朝鮮國王表示投降,阿敏和朝鮮,當時是後金了,就是後金和朝鮮,定下了「兄弟之盟」。到崇德元年,就是皇太極稱帝這個典禮上,隆重的典禮,朝鮮的使臣參加了,朝鮮使臣不跪拜,不行跪拜大禮,後金官員說不行,就按著朝鮮使臣,你必須跪,朝鮮使臣掙扎,我就是不跪,撕扯,把朝鮮使臣衣服都撕破了,朝鮮使臣一氣之下就離開了。登極大典啊!演出這么一場鬧劇,皇太極就怒了,你朝鮮忠於明朝,不尊崇我清,你當年還發兵,配合明朝打我的首都赫圖阿拉,我要親自征討朝鮮。所以,崇德元年皇太極親自統率大軍攻打朝鮮,大軍所到,朝鮮的軍隊是節節敗退,一直打到朝鮮的王京漢城。朝鮮國王李倧,就退到南漢山城,清軍也追到南漢山城。第二年,朝鮮軍隊招架不住了,要投降,就在漢江的東面,一個叫三田渡的地方,我去看過,設壇,殺白馬烏牛,焚香盟誓,朝鮮國王表示尊崇清朝的正朔,向清朝進貢,清朝和朝鮮結成不是「兄弟之盟」了,是「君臣之盟」,原來朝鮮是後金和清的敵國,現在變成了「君臣之盟」了,所以皇太極西進,進攻明朝的時候,就免除了東顧之憂。
滿族先人女真,它沒有嫡長繼承的傳統,許多游牧民族是幼子繼承。努爾哈赤死之前,這個問題沒有解決,就是他百年之後,這個大位誰來繼承?沒有解決,他死了之後這個問題來了,當時有希望繼承,努爾哈赤遺位的主要是四大貝勒,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我在這兒補充一句,皇太極按照貝勒排,是排第四,按照他兄弟排行是排第八,有很多人問?皇太極老四,四貝勒,不是,他是老八,但是按貝勒排位,他排第四。那這四大貝勒在汗位的繼承上,二貝勒阿敏是努爾哈赤的侄子,因為他父親的問題,他也獲過罪,所以他沒有資格,也沒有可能來爭奪這個繼承權。三貝勒莽古爾泰,是努爾哈赤的第五個兒子,這個人是非常驍勇性格粗暴,也極為魯莽,他的母親富察氏,得罪了努爾哈赤,這莽古爾泰把他媽媽給殺了,這種人在他兄弟之間,負面影響太大,像莽古爾泰這樣勇敢,做一個將軍帶兵打仗是可以的,做一個國君是不可以的,所以他也沒有希望來繼承大位。剩下兩個人了,一個代善,一個皇太極,代善是大貝勒,其實他是老二,他的哥哥褚英被努爾哈赤給殺了,所以他成了大貝勒,代善年齡長,軍功多,掌握的軍隊也多,人也比較寬厚。皇太極同代善競爭處於不利的地位,皇太極怎麼用謀略來取得,他父親的這個遺位呢?這裡面有一個故事。
努爾哈赤有一個小福晉叫德因澤,一天告發,說大妃大福晉阿巴亥,大福晉有兩次送飯給大貝勒代善,代善接受了,並且吃了,把這飯又送給四貝勒皇太極,皇太極接受了,沒吃。二就說大福晉經常派人到大貝勒家,有時候還夜裡頭出深宮宅院,底下就含義很深了,努爾哈赤就說派人調查,調查屬實。努爾哈赤也不肯家醜外揚,就說大福晉私藏東西,就修理了她。有人說,小福晉德因澤的告發,是受皇太極幕後指示,是不是有這事?我們也就不必深究,但是這件事情,皇太極得到兩個結果,第一,把他哥哥搞臭了,第二,把那個大福晉修理了,大福晉是誰呀?就是大妃阿巴亥,多爾袞他媽媽。那麼,繼承皇位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多爾袞和多鐸,因為女真——滿族它還有個幼子繼承的這么一說,那怎麼對付多爾袞和多鐸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大妃大福晉給殺了!怎麼殺呀?努爾哈赤死了之後,皇太極和幾個人貝勒就說,說先汗有遺言,讓大福晉殉葬,這事查無對證。一種說法就是大福晉自縊,一種說法就是拿弓弦給勒死了。她這一死,十五歲的多爾袞和十三歲的多鐸,不可能跟他們爭奪大位的。幕後經過一番議商,最後決定皇太極繼位。後來多鐸也說,說當年先父他父親努爾哈赤,還有遺言有遺詔,說我也在繼位的名單里頭。後來處罰這個多爾袞的時候,有一條罪狀說,多爾袞說:「皇太極那個位置是『奪立』」。皇太極從叔叔舒爾哈齊死,到他得到這個大汗的汗位,前後精心謀劃了十五年。
大家看沈陽那個皇宮,北面是個清寧宮,旁邊有四個房子,一後四妃的房子,當年皇太極的。這一後四妃有個特點,都是蒙古人,都姓博爾濟吉特氏。大家想一想,在我們中國歷史上做皇帝的,娶異民族,不是本民族,異族的「後」也好「妃」也好,這五個都是異民族的,我想可能是空前絕後,皇太極為什麼這樣?第一個皇後,因為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娶的,皇後是科爾沁部。第一個妃子是關雎宮宸妃,就是詩經的「關關雎鳩」,關雎宮,宸妃是皇後的侄女,博爾濟吉特氏。那永福宮的庄妃呢?老說那個大庄妃,是皇後的侄女,是關雎宮宸妃的妹妹,她們三個人都出自蒙古科爾沁。還有兩位,一位是麟趾宮的妃子,這是誰呀?這位妃子是林丹汗的遺孀,叫囊囊福晉。還有一個衍慶宮的那個妃子呢?也是林丹汗的遺孀,叫竇土門福晉。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做一個分析吧,兩個盡管是遺孀,已經嫁給林丹汗了,你還娶她做妃子,盡管他統治區不大,也還是美女如雲呀!為什麼?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和蒙古察哈爾部聯姻,取得他們的支持,那三位一後二妃是取得蒙古比較強的一個部,就是科爾沁部的支持。通過聯姻,進行籠絡,結成滿蒙聯盟,共同對付明朝。
公元一六四一年,清朝和明朝在遼西,遼河以西進行了一場決戰,就叫做松錦大戰。這一仗是皇太極軍事才能傑出的一次表演,也是他軍事藝術的一個傑作,他用了什麼謀略呢?第一叫「圍城打援」,「圍城打援」大家都很熟悉,但是你軍事運用上並不容易,怎麼圍城呢?他先把錦州城圍了,祖大壽明朝將軍在錦州城被圍了,城裡沒有吃的呀,殺馬而食,吃馬肉,以骨為薪,拿著馬的骨頭做柴火,來煮馬肉,沒有吃的沒有燒的。崇禎帝知道這個消息了,就派洪承疇率著軍隊前去增援,正好中了皇太極「圍城打援」之計,我就讓你來增援好打你,中了第一計。洪承疇帶了八個總兵,十三萬大軍,四萬匹馬,從寧遠今天的興城北進,步步為營,且守且戰,皇太極的第二計是什麼呢?就是「斷敵糧道」,十三萬軍隊,一天吃多少啊?這個糧食主要是從寧遠方面興城方面往那兒運,皇太極把你的糧道切斷了,十三萬軍隊三天沒有飯吃,這就亂了套了,怎麼辦呢?那回去找糧食吧,皇太極又設了第三計叫做「高橋設伏」,路過高橋這個地方我設了伏兵,你一找糧食正好遇上伏兵,就把這個軍隊聚而殲之,那時軍隊幾乎成了烏合之眾,自相踐踏,屍體遍野,還沒有完,洪承疇他率了大約有一萬人,我就固守這個松山城,這個松山城是個瓮城,周圍是山,底下一個偏低的城,皇太極的第四計就叫「瓮中捉鱉」,就這孤城了,我外邊圍著你,洪承疇最後沒有辦法就投降了,還沒有完,洪承疇投降了,崇禎不知道,報的說是洪承疇殉國了,崇禎皇帝親自表彰他、祭奠他、追悼他,後來發現洪承疇不但沒死,而且投降了,崇禎帝鬧得很尷尬呀!所以皇太極的第五計,就是「勸降敵首」,就是洪承疇。結果整個松錦大戰,整個是明朝的洪承疇統率十三萬軍隊全軍覆沒,大家想想看,在古代十三萬軍隊全軍覆沒,是個什麼概念?
皇太極在寧遠之戰被袁崇煥打敗了,在寧錦之戰又被袁崇煥打敗了,他說:「昔太祖攻寧遠未克,我攻寧錦又未克,似此野戰之兵尚不能勝,豈何以張我國威耶」。從這些失敗當中,皇太極得出兩個重要的教訓,第一必須有武器,有當時最先進的武器紅衣大炮,這個皇太極做到了。第二個就必須除掉袁崇煥。袁崇煥曾經是努爾哈赤的剋星,他父親死在袁崇煥手下,可以說不共戴天,那皇太極怎麼除掉袁崇煥?戰場上打,打不過怎麼辦?只有設計,設反間計除掉他。就是天聰三年一六二九年,崇禎二年,皇太極打北京的時候,皇太極繞過寧遠打到北京城下,他第一計先把袁崇煥調出來,讓你離開寧遠,袁崇煥一聽說北京被圍了,他就「勤王」,勤勞那勤,「勤王」就是保衛京師,率九千騎兵來保衛京師。第一是把袁崇煥調到北京,才好施反間計。調到北京之後,他有幾天沒有作戰,皇太極親自布置了一個反間計,在這個北京城附近,他抓了個太監明朝太監,關在一個屋子裡,皇太極就布置他兩個將領,一個叫鮑承先,一個叫高鴻中,這兩個都是漢人,面授機宜。這兩個人,就到了這個屋子裡頭,這屋子這面是關押明朝的太監,一個隔斷,這面就是鮑承先、高鴻中,這個鮑承先、高鴻中兩個人挺大聲音就說:「我呀小聲說話,你呀千萬千萬任何人都不能告訴,這是絕對機密!」太監那不就聽到他們說什麼機密了,他說今天上皇太極,皇太極打仗的時候,因為兩軍交鋒,袁軍那邊過來人了,他們在馬上交談了好長時間,意思皇太極和袁崇煥,已經有秘密的約定,你千萬千萬任何人都不能說。那個太監就假裝睡著了,聽得清清楚楚,過了一天就把太監放了。太監就回到皇宮了,報告了崇禎皇帝,崇禎皇帝相信了,袁崇煥通敵呀!馬上就是十二月初一,就召袁崇煥到宮里頭平台議軍餉,袁崇煥是馬沒有草,人沒有食,沒有糧食正著急的時候,去吧!北京是九門緊閉,怎麼進門呢?袁崇煥當時他是兵部尚書,兼薊遼督師這么大的官,坐到一個筐子里頭,拿繩把筐子吊到城上,這么到了皇宮里頭。崇禎見袁崇煥就沒有議軍餉,下令把袁崇煥逮捕了,下錦衣衛獄。第二年,八月十六,把袁崇煥處以「凌遲」,就是千刀萬剮。地點就在北京的西市,大體上西四丁字街這一代。我看過一個圖,一個線畫的圖,就是講「凌遲之刑」,用一個三角架把受刑的人吊起來,然後從下肢開始,拿刀一片一片,片他的肉,片身體和魚鱗一樣,鮮血淋漓。有個人叫計六奇,他寫了本書叫《明季北略》,他講了這個事情,片下袁崇煥一片肉,有人花錢買這肉,就著酒喝,喝一口罵一聲,說你通敵呀!這個事情一直不知道是皇太極的反間計,皇太極的反間計就是仿造《三國演義》,周瑜那個「蔣干盜書」這個辦法。後來清朝入關了,要修明史,修袁崇煥的傳,翻出滿文檔案來了,把這個計謀才大白於天下,乾隆皇帝給袁崇煥平了反。皇太極這個反間計沒有用一兵一卒,也沒有放一箭一炮,達到一個什麼目的呢?就是崇禎皇帝「自毀長城」。《明史·袁崇煥傳》最後說:「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就是袁崇煥死之後,明朝滅亡已經決定了,我們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來,皇太極反間計的這個作用。
大家還可以再想一想,在當時我們中華大地的天庭上有四顆明星,一顆是崇禎朱由檢,第二顆是大順的農民軍領袖李自成,第三顆是蒙古察哈爾部的大汗林丹汗,第四顆是清太宗皇太極,他們在當時的歷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場威武雄壯,可歌可泣的歷史活劇,結局呢?林丹汗蒙古大汗走死青海打草灘,才四十二歲,他的愛妃,他的福晉變成皇太極的妻子,他的基業變成大清的基業了。崇禎皇帝最後逼得自己的皇後自殺呀!抽出寶劍把自己親生女兒砍傷了,到了煤山自縊,才三十三歲,旁邊僅有一個太監王承恩陪著。李自成在紫禁城做了一天皇帝,最後在九宮山被殺,死的時候是三十九歲。崇禎、李自成、林丹汗,他們的基業最後都歸了,皇太極和他兒子大清的基業里,但是皇太極五十二歲就死了,他如果多活八年,活到六十歲,那麼在紫禁城的金鑾寶座上坐著的不是順治,而是皇太極。
皇太極帶著遺憾離開了人間,他有兩個遺憾,清史稿說兩個遺憾,第一個遺憾是儲位未定,他白天還處理政事,夜裡突然就死了,沒有來得及處理後事,沒有顧得上,儲位未定,第一個遺憾。第二個遺憾叫大勛未集,就是他要遷都北京、統一中原,這個宏偉的志願,化為泡影沒有實現,這兩個遺願,這兩個遺憾,就由他的兒子順治來解決
『捌』 皇太極的傳說
皇太極是怎麼死的:皇太極,生卒於公元1592年—1643年,出生於遼寧新賓縣,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在位期間,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作戰,為下階段大清迅速擴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接下來就由小編來介紹一下皇太極是怎麼死的。
皇太極到底是怎麼死的呢?此事關系重大,是清入關前重要歷史背景之一,不可不作說明。說皇太極是被多爾袞或多爾袞與庄妃合謀害死的,純系胡說,毫無歷史根據,根本不值一論。《清史稿〈太宗本紀〉》是這樣記載皇太極的逝世的:「庚午,上御崇政殿。是夕,亥時,無疾崩,年五十二,在位十七年。」如果按這段話所記「無病崩」,那就是說皇太極在沒有什麼病的情況下,突然死了。事實果真如此嗎?
我們說過,皇太極有一個老毛病,即鼻衄。由此而引起的必是頭暈目眩,周身無力。我們從清稿上可以看出皇太極有病的明確記載。崇德五年,錦州圍城剛剛開始時,皇太極就病倒了。《清史稿》載:崇德五年七月,《清史稿》載:「上幸安山溫泉。」《清太宗實錄》上說:「聖躬違和。」這次病想必相當沉重,否則皇太極不會在滅明大計剛剛實施之際,去安山療養。
對錦州圍困了近一年,洪承疇率八路大軍來解錦州之圍了,洪承疇一開始就給清軍來了個下馬威,連續擊敗清軍。前線形勢吃緊,告急文書接連不斷,皇太極萬分焦急。松錦之戰是他策劃的廓清關外最重要的戰役,關繫到定鼎中原的大局,他恨不能生雙翼飛向前線。但此時他的老毛病「鼻衄」又犯了,而且非常嚴重。皇太極未等治癒,帶病趕到前方指揮戰斗。大戰告一段落,清軍轉危為安,從盛京城傳來了宸妃病危的消息。皇太極對宸妃的感情太深了,他當即返京。一路上又是一番狂奔,可到了京城,宸妃已經亡故,皇太極竟沒能見到愛妃最後一面。皇太極和他的父親一樣,都是多情種。皇太極的母親孟古去世時,努爾哈赤痛哭不止,一月之久不食葷腥,以示哀悼。海蘭珠去世,皇太極比他的父親有過之而無不及。
『玖』 求關於皇太極的故事
不幸的是皇太極八歲那年,他的生母病逝。這位葉赫那拉氏,母以子貴,在皇太極當皇帝以後被尊為中宮皇後,清代稱「孝慈高皇後」。皇太極在母親死後,跟隨父兄,迅速成長,能文能武,文武雙全。滿族及先世女真人素以尚武著稱,皇太極向他父親學習本民族的傳統風俗,從小就參加打獵,練得勇力過人,步射騎射,矢不虛發。當皇帝以後,皇太極還對小時候這種生活記憶猶新,曾說:「太祖時,我們聽說第二天要外出打獵,即事先進行調鷹蹴球,作好各種准備。如到時不讓去,哭著也要請求前往。過去,無論老少,競相奮進,皆以行兵出獵為大喜事。那時仆從很少,人人各自牧馬披鞍,劈柴做飯,即使這樣艱苦,也樂於跟著為主效力,國家之有今日興隆正是這種努力奮斗的結果。」皇太極很像他父親,吃苦耐勞,體格健壯。沈陽實勝寺曾藏有他用過的一張弓,矢長四尺余,不僅一般人不敢問津,就是一個壯士也很難拉開,而皇太極當年運用自如。 皇太極在參加作戰和協助努爾哈赤治理國家的過程中逐漸顯露了頭角。據文獻所載,皇太極早期較大的軍事行動,是對烏拉作戰。時間是萬曆四十年,皇太極二十歲。那時努爾哈赤正在統一海西四部,已滅哈達、輝發兩部,還有烏拉和葉赫部。烏拉首領布占泰被努爾哈赤擒獲以後放回去,背棄盟好,掠東海窩集部的呼爾哈部,並公然要娶努爾哈赤已下了聘禮的葉赫「老女」,還以骲箭射已嫁他的努爾哈赤侄女,實際這都是阻止和對抗努爾哈赤實現統一。於是努爾哈赤決定發兵征烏拉。皇太極就在這時隨軍出征。九月二十二日大軍起程,二十九日抵烏拉部,與烏拉兵相峙三天。努爾哈赤所部四齣焚毀糧草,烏拉兵白天出城對壘,夜裡入城固守。皇太極與其兄莽古爾泰急不可耐,想立即過河進攻。努爾哈赤對他們說,「用兵不能像你們想的那樣簡單,好比砍伐大樹,怎麼能一下子砍斷?必須用斧子一下一下去砍,漸漸折斷。相同的大國,勢均力敵,要一舉將其滅亡,怎麼可能辦到?應當把它附屬的城郭一個一個攻取,一直攻下去。沒有阿哈,額真怎麼能生存?沒有諸申,貝勒怎麼能生存?」在努爾哈赤的指揮下,他們毀掉了烏拉的一些城寨,而「伐大樹」之說,對皇太極後來與明朝作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第二年,烏拉被滅.
『拾』 『皇太極歷史
清太宗文皇帝愛新覺羅·皇太極(Huang·Taiji,1592年11月28日申時-1643年9月21日亥時),滿回族,又譯「黃台答吉」、「洪太主」、「紅歹是」, 乾隆年間改用現譯,沿用至今。
他是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天聰十年(1636年),皇太極被漠南蒙古部落奉為「博格達·徹辰汗」,又稱天聰汗,同年改女真族名為滿洲,在沈陽稱帝,建國號大清。
皇太極前後在位17年。在位期間,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朝作戰,為下階段清王朝迅速擴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廟號太宗,謚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