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將相和的人物歷史背景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壁歸趙;又培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暗算。為獎勵藺相如的汗馬之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丞相。老將廉頗居功自傲,對此不服,而屢次故意挑釁,藺相如以國家大事為重,始終忍讓。後廉頗終於醒悟,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將相和好,共同輔國,國家無恙 。
該故事也被編為同名京劇和影視劇等,廣為流傳。
戰國 我國歷史上的一個時期(前475—前221)。當時,比較強的國家有七個,即秦、楚、齊、趙、燕、魏、韓,稱為「戰國七雄」。七雄並峙,戰火頻繁。秦國是最強的一個。秦國地處函谷關以西,其餘六國在函谷關以東。趙國的東面是富強的齊國,西面是強大的秦國。趙國處在兩大強國之間。「完璧歸趙」的故事發生在秦國全力進攻楚國的時候。秦國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對付趙國,主要是用威脅的手段占趙國的便宜。
大夫、卿 官職,分別分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級的大夫。上卿是諸侯下面最高的官職。廉頗在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的時候,因伐齊有功,已經被提升為上卿。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於是文官,上朝集會時,位置在廉頗的右邊。秦漢以前以右為尊,所以課文中說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
和氏璧 是一塊寶玉的名稱,有一段不平凡的來歷。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塊玉璞(即未經過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就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鑒定的結果說是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腳。不久,厲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玉璞奉獻給武王。武王也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結果同樣說是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武王死後,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幹了,最後哭出了血。文王聽說後,就派人問他,說:「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這樣痛哭,你為什麼哭得這樣悲傷呢?」卞和回答說:「我不是為我的腳被砍掉而悲傷、痛哭,我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說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騙的罪名。」文王於是就派人對這塊玉璞進行加工,果然是一塊罕見的寶玉。於是就把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由於這塊寶玉的珍奇,加之來歷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間所公認的至寶,價值連城。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為誘餌來騙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⑵ 將相和的故事背景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 3個故事的聯系:「澠池之會」是「完璧歸趙」的發展,「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又是「負荊請罪」的起因,「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和起來又組成了「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侮辱。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老將廉頗居功自傲,對此不服,而屢次故意挑釁,藺相如以國家大事為重,始終忍讓。後廉頗終於醒悟,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將相和好,共同輔國,國家無恙 。...全文
946
11016
踩
chasophiaTA獲得超過349個認可2009-07-31
你說的將相和是說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么? 如果是說他倆,在藺相如完整帶回和氏璧後,位居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認為他不過是一個舌頭達人而已,沒什麼赫赫功績,竟然地位比自己還要高。於是乎處處揚言自己的不滿,一派找茬的狀態。 藺相如聽到後處處避著廉頗,避免二者之間的沖突。貌似是藺相如的侍從看不下去了,聽了一番大道理後就想明白了,開始對藺相如的這種躲避行為發自內心的佩服和敬仰,順帶把這種敬仰通過重重關系傳達到了廉頗大將軍的耳朵里。 廉頗大將軍備著荊棘去請罪,這就是「負荊請罪」。 順帶兩位大俠還結成了「刎頸之交」! 到底沒明白你所謂的還有一個故事是什麼故事,不過將相和後代也有很多版本的演繹,擴充版就不在我...全文
58
分享2
踩
匿名用戶
2020-10-17
書籍價格精選_看價比價_拼多多_享拼單折扣!
廣告
匿名用戶2009-07-31
⑶ 將相和發生的時代,背景
將相和發抄生於戰國時代的趙國。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屢次對人說:「以後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藺相如知道此事後以國家大事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後來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之後兩人合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
⑷ 將相和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這個故事發生在「完璧歸趙」與「澠池之會」之後。在秦國提出要與趙王用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的時候,藺相如作為使者去了秦國。他看出了秦王並不是真心的想要用十五座城池來換這個和氏璧,便使計將和氏璧偷偷地送回了趙國。最終秦王只能將十五座城池給趙國,才得到了和氏璧。在澠池之會上,秦趙兩王對峙,在藺相如的計謀之下,秦王沒有佔到絲毫的便宜,最終趙王安全地回到了趙國。因為藺相如屢建奇功,便被趙王封為了上卿,地位高於廉頗。對於藺相如的口舌之功,廉頗不以為然,深感不服,便揚言說要是見到藺相如的話,他一定不給他台階下。藺相如得知之後便稱病不再上朝,避免與廉頗見面。就算在路上碰到了,他也選擇繞道走。對於藺相如的行為,他的手下深感不解,認為藺相如沒有必要這么害怕廉頗。
而廉頗卻反問他們是廉頗厲害還是秦王厲害,那麼顯然是秦王厲害。所以藺相如連秦王都不怕更不會怕廉頗了。他這樣做只是不想因為他倆的不和讓秦王有機可趁,這是為了趙國而避廉頗。廉頗得知之後,深知是自己不對,便將戰袍脫下,去藺相如府上負荊請罪。自此,藺相如和廉頗就成了好朋友。這就是將相和的故事。
⑸ 將相和寫作背景
在戰國的時候,在趙國發生了一個將相和的故事。那麼,這個將相和的故事是怎麼樣的呢?這個故事發生在「完璧歸趙」與「澠池之會」之後。在秦國提出要與趙王用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的時候,藺相如作為使者去了秦國。他看出了秦王並不是真心的想要用十五座城池來換這個和氏璧,便使計將和氏璧偷偷地送回了趙國。最終秦王只能將十五座城池給趙國,才得到了和氏璧。在澠池之會上,秦趙兩王對峙,在藺相如的計謀之下,秦王沒有佔到絲毫的便宜,最終趙王安全地回到了趙國。因為藺相如屢建奇功,便被趙王封為了上卿,地位高於廉頗。對於藺相如的口舌之功,廉頗不以為然,深感不服,便揚言說要是見到藺相如的話,他一定不給他台階下。藺相如得知之後便稱病不再上朝,避免與廉頗見面。就算在路上碰到了,他也選擇繞道走。對於藺相如的行為,他的手下深感不解,認為藺相如沒有必要這么害怕廉頗。
而廉頗卻反問他們是廉頗厲害還是秦王厲害?那麼顯然是秦王厲害。所以藺相如連秦王都不怕更不會怕廉頗了。他這樣做只是不想因為他倆的不和讓秦王有機可趁,這是為了趙國而避廉頗。廉頗得知之後,深知是自己不對,便將戰袍脫下,去藺相如府上負荊請罪。自此,藺相如和廉頗就成了好朋友。這就是將相和的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戰爭不斷。實力最為強大的還要屬地大兵強的秦國。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嬴政開始繼位,那時也是秦滅六國的開始。秦始皇無論從政治上還是生活上都是一個野心頗大的君主,他開創了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並且是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稱其秦始皇。富有雄心壯志的他,鏟除丞相呂不韋和長信候後,便開始親征。在李斯,尉繚的協助下首先便制定了統一全國的部署。他們一方面乘著六國各自紛爭之際,秦始皇採用六國合縱的方法通過內部挑撥來瓦解各個諸侯國結盟。另一方面秦始皇採取遠結交近攻打的政策,和各個諸侯國保持一種忽遠忽近的距離。
當時李斯建議先滅亡韓趙,趙舉韓亡,韓亡荊魏不能存,然後各個擊破。所以在秦始皇的大戰略下韓趙首當其沖,趙國是秦始皇一直覬覦的,總是想方設法的想從趙國謀點利益。當秦始皇聽到趙王有個和氏璧的是時候,秦始皇就想方設法想弄到這個和氏璧。也想藉此給趙國一個下馬威,於是便有了藺相如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的故事。最後秦始皇當然是打錯了主意,藺相如憑借聰明才智和三寸不爛之舌,沒有讓秦始皇如願。而趙國在文武雙將藺相如和廉頗的共同輔佐下,國家的安全有了短暫的保障,而至於後來趙國還是被秦始皇給殲滅,那自然是後話了,因為那存在了很多客觀和人為因素。
《將相和》出自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主要包括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戰國時,秦始皇聽說趙國有一塊絕世寶玉「和氏璧」,很想得到它,便派使者去和趙王說自己願意用城池何來換趙王的和氏璧,趙王直接拒絕擔心秦王會以此為由發兵趙國禍及百姓,趙王夜不能寐不知如何是好。這時候,藺相如毛遂自薦出使秦國並且讓趙王放心,他一定會將和氏璧帶回來。
趙王便派藺相如出使秦國,可是藺相如到了秦國之後,秦始皇只一味盯著和氏璧對城池之事隻字不提,藺相如見勢頭不對便略施小計將和氏璧拿到手裡,然後抓著和氏璧就想往柱子上撞,以此來要挾親王:以池換壁,否則人玉具亡。秦始皇不想背負背信棄義的罵名,心裡卻又不是真的想用城池換和氏璧,無奈之下只得作罷,藺相如先讓人把和氏璧帶回趙國,而後自己也全身而退。藺相如回來後,趙王大為歡喜,封他為上大夫。而後藺相如又陪同趙王赴秦王的澠池之會,沒有讓秦王佔了趙王半分便宜,趙王回來之後就拜藺相如為上卿。官位略高於趙國征戰多年的老將廉頗,廉頗是個心直口快的豪爽大將軍,心中對藺相如很是不服氣,便常常對人說自己以後若是見到這個文弱書生一定要好好羞辱羞辱他。生活中也是處處想和藺相如一爭高下,藺相如呢對廉頗卻是像老鼠見到貓一樣,能躲就躲,別人以為藺相如怕廉頗,藺相如對隨從們說自己並非是怕廉頗大將軍,而是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自己方能保趙國不被秦國侵略,自己不能為了和廉頗一爭高下而拋國家的安危不顧。廉頗後來聽到這些話後,羞愧難當,赤身背負荊條到藺相如的府上請求他原諒自己。藺相如熱情相待,二人此後成為了好朋友,齊心協力守護趙國安危
⑹ 將相和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不少於三十
戰國時期,將相和故抄事發生在「完璧歸趙」與「澠池之會」之後。在秦國提出要與趙王用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的時候,藺相如作為使者去了秦國。他看出了秦王並不是真心的想要用十五座城池來換這個和氏璧,便使計將和氏璧偷偷地送回了趙國。最終秦王只能將十五座城池給趙國,才得到了和氏璧。在澠池之會上,秦趙兩王對峙,在藺相如的計謀之下,秦王沒有佔到絲毫的便宜,最終趙王安全地回到了趙國。因為藺相如屢建奇功,便被趙王封為了上卿,地位高於廉頗。對於藺相如的口舌之功,廉頗不以為然,深感不服,便揚言說要是見到藺相如的話,他一定不給他台階下。藺相如得知之後便稱病不再上朝,避免與廉頗見面。就算在路上碰到了,他也選擇繞道走。對於藺相如的行為,他的手下深感不解,認為藺相如沒有必要這么害怕廉頗。
而廉頗卻反問他們是廉頗厲害還是秦王厲害?那麼顯然是秦王厲害。所以藺相如連秦王都不怕更不會怕廉頗了。他這樣做只是不想因為他倆的不和讓秦王有機可趁,這是為了趙國而避廉頗。廉頗得知之後,深知是自己不對,便將戰袍脫下,去藺相如府上負荊請罪。自此,藺相如和廉頗就成了好朋友。這就是將相和的故事。
⑺ 將相和的背景資料
將相和的背景資料寫回答有獎勵
將相和的背景資料
要簡短的 最好是50字以內
寫回答有獎勵 共8個回答
TA獲得超過646個認可 2016-12-01
關注
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
有一回,趙王得了一件無價之寶,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寫一封信給趙王,說願意拿十五座城換這塊璧。
趙王接到了信非常著急,立即召集大臣來商議。大家說秦王不過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不能上他的當,可是不答應,又怕他派兵來進攻。
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藺相如,他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難題。
趙王把藺相如找來,問他該怎麼辦。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願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趙王和大臣們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
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見了秦王,獻上和氏璧。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贊,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瑕疵,讓我指給您看。」秦王聽他這么一說,就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捧著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裡,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連忙說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圖,把允諾劃歸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他看。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
⑻ 將相和的故事歷史背景
將相和的歷史背景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課文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廉藺交好」(或「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
「完璧歸趙」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塊寶玉的名稱,有一段不平凡的來歷。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塊玉璞(即未經過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就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鑒定的結果說是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腳。不久,厲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玉璞奉獻給武王。武王也使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結果同樣說是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武王死後,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幹了,最後哭出了血。文王聽說後,就派人問他,說:「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這樣痛哭,你為什麼哭得這樣悲傷呢?」卞和回答說:「我不是為我的腳被砍掉而悲傷、痛哭,我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說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騙的罪名。」文王於是就派人對這塊玉璞進行加工,果然是一塊罕見的寶玉。於是就把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由於這塊寶玉的珍奇,加之來歷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間所公認的至寶,價值連城。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為誘餌來騙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藺相如不畏強暴,甘冒喪失性命的風險,完璧歸趙,一方面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於「和氏璧」的珍貴。
廉頗是戰國後期趙國的名將。趙惠文王時封為上卿,屢次戰勝齊、魏等國,為趙國立了大功。長平之戰時,堅壁固守三年。後來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遭致慘敗。燕國乘機攻趙。趙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頗,戰勝燕軍。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任相國。趙悼襄王時,廉頗不得志,投奔魏國。魏國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將。最後老死在楚國。
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趙惠文王時得到世上稀有的寶玉——楚國和氏璧,秦國強以15座城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璧出使秦國,與秦王當庭力爭,完璧歸趙。趙王封相如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隨趙惠文王到澠池(今河南澠池西)與秦王相會,使趙王未受辱於秦,歸國後因功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憤憤不平,藺相如以國家安危為重,對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愧悟,負荊請罪,二人成為至交。將相和的故事傳為美談。
或「將相和」故事簡介: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壁歸趙;又培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暗算。為獎勵藺相如的汗馬之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丞相。老將廉頗居功自傲,對此不服,而屢次故意挑釁,藺相如以國家大事為重,始終忍讓。後廉頗終於醒悟,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將相和好,共同輔國,國家無恙 。
⑼ 將相和的歷史背景
這個故事發生在「完璧歸趙」與「澠池之會」之後。在秦國提出要與趙王用十五座城專池交換和氏璧的時候屬,藺相如作為使者去了秦國。他看出了秦王並不是真心的想要用十五座城池來換這個和氏璧,便使計將和氏璧偷偷地送回了趙國。最終秦王只能將十五座城池給趙國,才得到了和氏璧。在澠池之會上,秦趙兩王對峙,在藺相如的計謀之下,秦王沒有佔到絲毫的便宜,最終趙王安全地回到了趙國。因為藺相如屢建奇功,便被趙王封為了上卿,地位高於廉頗。對於藺相如的口舌之功,廉頗不以為然,深感不服,便揚言說要是見到藺相如的話,他一定不給他台階下。藺相如得知之後便稱病不再上朝,避免與廉頗見面。就算在路上碰到了,他也選擇繞道走。對於藺相如的行為,他的手下深感不解,認為藺相如沒有必要這么害怕廉頗。
而廉頗卻反問他們是廉頗厲害還是秦王厲害,那麼顯然是秦王厲害。所以藺相如連秦王都不怕更不會怕廉頗了。他這樣做只是不想因為他倆的不和讓秦王有機可趁,這是為了趙國而避廉頗。廉頗得知之後,深知是自己不對,便將戰袍脫下,去藺相如府上負荊請罪。自此,藺相如和廉頗就成了好朋友。這就是將相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