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威海的地名都跟寨子有關有什麼傳說嗎
古寨據說古代戰士養兵用的吧,反正是跟軍事有關系的。
❷ 有關皖南古村落的歷史,傳說,故事,詩詞,對聯,由來有哪些
它是由古代明朝很少見但宋代時十分多
❸ 瑞安山皇古寨
溫州
保存完好的古寨西城門
精美的石雕講述著昔日的繁華
坍塌荒廢的古民居
坍塌荒廢的古民居
西城門的石頭門柱
這是一座湮沒在萋萋荒草中的石頭式古寨,在完成歷史賦予它的任務以後,它靜靜地寂寞著,斷牆殘垣下,山風訴說著它曾經的故事……
近日,某劇組為拍攝一部反映「解放軍第一大將」粟裕戰斗生涯的電視劇,來我市泰順、文成、永嘉和瑞安等地選取外景地。古樸而保存完好的瑞安山皇寨是他們此次的重點考察對象之一。
古寨的歷史
山皇寨位於瑞安市原江溪鎮,現歸並到仙降鎮。山皇村因古寨得名。從瑞安市區到山皇古寨的距離很近,由於新56省道建成通車,到現在山皇村(搬遷下山後重建)的車程只需要半個小時。從山皇村再到山皇寨的距離也不算太遠,一條長約4公里的狹窄陡峭山路從山腳直通山頂。不久之後,省「康莊工程」的一條公路將會修到山中,小路在不久的將來也許會像這古老的山皇寨,留在歷史的記憶中。在1992年扶貧搬遷之前,山皇全村140多戶、500多口人俱在古寨中生活。村即是寨,寨即是村。古寨坐落在飛雲江下游南岸西太山西面山脈延伸帶上,海拔約180米。古寨下,四周是肥沃平坦的飛雲江沖擊平原。歷史上,古寨所在地是瑞安通往平陽地區的要道咽喉,是軍事上的重地。
據《瑞安市志》記載,山皇古寨建於北宋宣和二年初,距今已885年。北宋宣和年間,宋王朝一方面對外作戰不利,另一方面加緊對內盤剝。同年,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西北)農民方臘在安徽歙縣七賢村起義。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方臘起義。起義以浙江、安徽一帶為中心。方臘軍隊迅速佔領了浙、皖、贛、蘇等省眾多州縣。溫州地區由於較為偏遠,並沒有馬上遭到起義的沖擊。時任瑞安縣令的王公濟害怕方臘軍隊來襲,就發動瑞安當地的鄉紳地主募捐籌款,在瑞安通往周邊各縣的重要隘口修建了十座石寨,選取石寨周圍村莊的精壯村民和兵丁一起駐守,以防方臘起義軍的攻擊。山皇寨就是當年十座石寨中的一座。不過,十座石寨中只有一座「迎來」了方臘部將呂師囊的進攻,山皇寨沒有發揮它「應有的功能」。時光如梭,在歲月的變遷中,其他幾座石寨已經被毀殆盡,只有山皇寨穿過歷史的時空被保留了下來。
走進山皇寨
山皇古寨是石頭式城堡建築,全寨面積約為100多畝。整個古寨被被包圍在一條長約3公里、寬約4米、高約6米的石砌城牆中。上下兩個城門至今保存完整,寨內曾有36口水井,有兩條溪流自東向西流淌,成為古寨的「護城河」。古寨最高處建有「烽火台」。山皇寨歷史上曾經幾次翻修重建,今天保存下來的建築大部分為明朝嘉靖年間為防備倭寇侵擾重修的遺跡。
1992年,承載了800多年風風雨雨,護衛了無數百姓安全的古寨以及寨中世代居住的「寨民們」終於走到了歷史的岔道口。一邊是為了經濟發展和脫貧的需要,不得不離開古寨下山重建村莊的客觀要求;一邊是山皇村人對於祖祖輩輩生息繁衍的古寨的一種眷念。最後,147戶山皇村民還是開始了「下山脫貧移民」,幾年的時間內幾乎全部搬離山皇寨。2003年,在這里生活了70多年的陳彩蓮老人最後一個搬離了山皇寨。
運糧地洞
作為在山皇寨長大的人,今年45歲的黃遠澤在山路上走了整整35年。到底走了多少次,黃遠澤自己也數不清楚,只記得自己小時候上學要走,砍柴下山換生活用品也要走。寨子里的人跟他一樣,進出山皇寨都要從這條路走過。在很長的時間里,狹窄山道是山皇寨與外界連接的「命脈」之一。
陡峭的山路,堅固的城牆,山皇寨離山下很近,但是又很遠———大門一關,重兵把守,來犯的敵人縱使刀鋒槍長,也只有望寨興嘆的份。寨中還有一條運糧地洞,傳說運糧地洞直通平陽的鰲江口,即使在山寨被圍的時候也可以保持寨中糧食供應。清光緒年間,以劫富濟貧、反抗清廷暴政為口號的「神拳會」曾經利用山寨與官兵對抗。官兵幾次圍攻都沒能攻下山皇寨,最後不得不採取了圍寨的方式,想一舉將「神拳會」困死寨中。圍困持續了幾個月之久,但山皇寨里照樣炊煙裊裊。在天氣晴好的時候,山寨中的「叛民」還有吃不完的新鮮魚掛出來曬魚干。清兵官員非常奇怪,就派出士兵四處查找。最後,在幾十里外的平陽鰲江口找到了這條運糧地洞的出口。後來,出口被清兵堵死,寨中斷了糧食供給來源,「神拳會」不得不選擇突圍。如今,每一位山皇寨的人都能講述這段故事。
「真的哩,祖輩就一直傳下來,小時候我就聽老人講過了,至於具體的情形,大家都不是很清楚了。溫州鼓詞還有《大破山皇寨》呢。」談起山寨的歷史,61歲的陳振水老人很驕傲,他這幾年當起了山皇寨歷史的整理人和收集人,挨家挨戶去走訪,通過村民口述的方式得到一些零星的故事、傳說和資料,他再將其整理成文字。在山皇村,像陳振水這樣的「義務整理員」一共有六人。「如果再不拯救的話就沒有了,像我這種年紀的人多少還知道一些,但是慢慢地知道的人就越來越少了,子孫後代恐怕只能看到古寨,對古寨的歷史就會一無所知了。」
陳振水他們的「資料收集組」8月19日才剛剛正式開始「工作」。在此之前,陳振水就已經著手去整理有關山皇寨的傳說和資料。這幾年,他一旦聽說山皇村或者周圍村莊有誰知道有關山皇寨的故事,他肯定會跑到人家家裡去問個清楚。一次,他的朋友無意中聊起鄰村一個老人小時候經常去山皇寨,知道很多有關古寨的故事。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陳振水二話沒說,就拉著朋友出門跑到鄰村去了。
山寨里的記憶
從古寨搬遷下去之後,很多村民傳統的生活方式被改變了。年輕人基本上都離開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出去經商或者打工。黃遠澤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為了生活,他打過工、做過小生意,足跡踏遍了國內很多省份。由於比較忙,黃遠澤沒有辦法像陳振水老人那樣去挖掘和整理古寨的歷史,但是他同樣對古寨懷有深深的懷念。
「讓我回來住我還願意哩!我當然是覺得這里好,子女怎麼樣我不知道。這里的條件雖然苦一點,沒有什麼閉路電視,但還是覺得比較親切。」黃遠澤在山皇寨的牆根下長大,從山皇寨的城門把妻子娶進家門,直到兒子10歲才全家搬遷下去。今年,黃遠澤的兒子已經22歲了,遠在重慶讀大學,他們整整搬離這個地方12年了。對於像黃遠澤這樣年紀的山皇寨人來說,他們的童年充滿著美好回憶,像魯迅先生對百草園一樣懷有深深的眷念。那個時候,小孩子可以坐在城牆上看日落,夏天的晚上可以躺在城牆上睡覺,睜眼就是滿天的繁星。山皇寨一家連著一家,閑暇時光,一群寨中玩伴就從東家串到西家,從王家跳到李家,沒日沒月地玩。1965年古寨中設了一所小學,古寨中的孩子到了上學年齡,就在寨子里上三年學,稍微大一點才每天帶著飯盒,沿著山路到山下去上學。寨子里的小學直到1988年才被關閉。
坐在古寨門口的石板上,黃遠澤抽出了一根煙點燃,他的思緒似乎又回到了童年。「後來不上學了,就回來種田了。再大點就娶老婆了。山皇寨的小夥子可搶手著呢!」在古寨的周邊,從山頂到山腳是一道連著一道的梯田。山下平原的田地比較肥沃,在過去靠天吃飯的時代,由於經常發大水,水田常常被淹沒而遭受損失。而地勢較高、土地相對貧瘠的山皇寨反倒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雖然不富裕,但在周邊其他村裡的人眼中,山皇寨的生活算得上是比較有保障。再加上寨子里的小夥子大都比較勤快善良,山下的姑娘也都願意嫁上山來。
陳彩蓮的老屋
山下的姑娘喜歡嫁到寨中來,也有寨中的姑娘隔著幾步路還是嫁在寨中的。75歲高齡的陳彩蓮老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出生在山皇寨,嫁到山皇寨,老人的女兒也嫁給了自己寨中的小伙。老人一輩子跟這座寨子結下了不解之緣,本以為自己的一生都不會離開山皇寨,哪曾想到老的時候,還要丟下家搬遷到山下去,老人覺得很難以割捨。後來,在家人的勸說下老人最後一個也離開了山皇寨,到山下的新房去住。如今搬下去已經兩年了,可老人還是經常早上吃完飯一個人跑到山上老屋中來,晚上再下山睡覺。
陳振水很能理解陳彩蓮老人的心情。一進入寨子,看到雜草叢生,過去的家園都成了空房,他就覺得可惜。平時有空了,他也經常帶著幾個村裡的老人上來鋤鋤草,打掃一下寨邊上的「陳十四娘娘」廟。他說,他准備有空的時候就搬回來住,權當避暑。陳振水老人的房子1995年剛剛翻修過。跟先人們建造古寨一樣,這里的所有東西都必須依靠人力從山下挑上來。當時,單單僱人挑東西,陳振水就花了好多錢。如果算上其他的費用,陳振水的房子當年為了翻修可是下了大本錢。後來村民慢慢搬光了,他沒有辦法也就跟著搬了下去。現在,周圍的其他建築基本上都已經坍塌荒廢了,陳振水的房子門口雖然也長著齊腰的雜草,但是那份「新」還是顯得很特別。不管是古寨還是自己的房子,陳振水覺得很可惜。當然,隨著山皇寨的價值慢慢被外人所發現和認知,有關開發和保護的方案也已經進入了倒計時。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一個恢復原貌的山皇寨不僅僅可以讓更多溫州人了解歷史,也可以了卻「老寨民」們心中的願望。
寨
寨,以防禦功能為主。城池,漢語大詞典中解釋為城牆和護城河,其作用也主要體現在軍事上的防禦功能。歷史上,農耕文明的中國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城池的修建。至明代,戚繼光為了抗擊倭寇在沿海地區建造了眾多城堡,其中我市蒼南縣蒲城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各種各樣的「城寨」,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除了是軍事上的工事以外,還為保護一方百姓免受外來武力侵襲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山皇寨邊陳府廟(寨王殿)中咸豐八年的重修城池碑文寫道:「山皇寨內有藏身之資,是則黃明王、吳歲翰、黃瑞亮、黃大明酌議合地趨功,惟恐亂民之迫擾民而性命難保其全,手胼足胝。誰謂勞,朝奮夕息,敢曰不暇。城池既修而人民始樂,人雲山城重建即萬世並立而千古不朽」。保一方百姓安全,御敵於城池之外,這是山皇先民建造古寨的初衷。 (溫州都市報 )
❹ 石家莊這個古寨,被稱為「天下第一奇寨」,有啥歷史淵源
在石家莊有這么一個景點,一說名字都知道,可能還都去過,這就是位於石家莊鹿泉區的4A級旅遊景區,抱犢寨。
相信很多人都來過這里,但是進入南天門裡面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❺ 祖國名山大川,風景名勝,歷史遺址,古鎮古寨有哪些
江西婺源古鎮
位於江西省東北部,與安徽、浙江兩省交界的婺源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被譽為國內最美鄉村。正處於黃山、廬山、三清山和景德鎮旅遊金三角區域,現在已經是熱門古鎮旅遊目的地。
婺源縣建於唐朝開元28年(公元740年),境內林木蔥郁、峰巒疊幢、峽谷深秀、溪流潺潺,奇峰、怪石、驛道、古樹、茶亭、廊橋及多個生態保護小區構成了婺源美麗的自然景觀。靈岩國家森林公園內有三十多個溶洞,這一帶自唐宋以來就是游覽名勝,各個溶洞內留有古代名人的刻墨二千多處,公園內的鴛鴦湖棲有上千對鴛鴦。婺源不僅自然風光秀美,還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自古有「書鄉」的美稱,從宋代以來,婺源出了文學家朱弁、理學家朱熹、纂刻家何震、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等文化名人。婺源是我國古建築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青林古木之間處處掩映著飛檐翹角的民居,其中汪口俞氏宗祠氣勢雄偉、工藝精巧,被專家譽為「藝術寶庫」;紫陽古街上保留著朱熹祖居;建於隋代的詹氏一世祖墓每年都吸引著上百萬的台灣詹氏後裔前來觀光、祭祖。
靈岩古洞群、古樹名木、明清建築及古文化,是婺源風景的四大特色,要想仔細品味這些景觀,最好是徒步在婺源旅行。在青山綠水中,不經意路過的一棵古樹、一株老藤、一段斷壁、一眼深井可能都蘊含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對於游歷過名城的海濱和名山大川的遊客來說,來婺源旅遊會感受到別一種寧靜清悠的享受。
安徽宏村
宏村位於「桃花源里人家」——黟縣東北部,距黟縣縣城11km,歷史悠久,環境優美,整個村落面積19.17公頃(300多畝),現存明清時期古建築138幢。宏村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公元1131年),名叫「弘村」,清乾隆年間改為宏村,至今已有870多年的歷史,原為汪姓聚居之地。
宏村的選址、布局,宏村的美景都和水有著直接的關系,是一座經過嚴謹規劃的古村落。村內外人工水系的規劃設計相當精緻巧妙,專家評價宏村是「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相得益彰,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有詳細規劃之村落」。被中外建築專家稱為「中國傳統的一顆明珠」、「研究中國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
宏村被譽為「中國畫里的鄉村」,聯合國專家稱贊它為「舉世無雙的小城鎮水街景觀」。因為它背倚黃山余脈羊棧嶺、雷崗山等,地勢較高,有時雲蒸霞蔚,如濃墨重彩,有時似潑墨寫意,四周山色與粉牆青瓦倒映湖中,人、古建築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好似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畫卷。
水在宏村的選址中作用重大。相傳宏村的汪氏祖先先後在歙縣唐模、黟縣奇墅湖村居住,但都曾遭遇火災。後來汪氏舉家遷到雷崗山下,最初建十三樓,取名弘村,取弘廣發達之意。鑒於以往教訓,宏村在規劃時十分注重人工水系的安排,提高預防火災的能力,後歷經400餘年、幾代人的努力,特別是明永樂年間宏村76世祖汪思齊請風水先生勘定環境,對建築重新布局,宏村的設計、構造最終實現。
在村落的科學布局中,水起著重要的作用。整個村落採用仿生學的「牛」形布局,以雷崗山為牛頭,村口的兩株古樹為牛角,月沼為牛胃,南湖為牛肚,蜿蜒的水圳為牛腸,民居建築為牛身,四座古橋為牛腳,稱作「山為牛頭樹為角,橋為四蹄屋為身」,形狀惟妙惟肖,整個村落就像一頭悠閑的水牛靜卧在青山綠水之中。
宏村的興盛與衰落都和徽商及徽文化的興衰密切相關。南宋以前,宏村是「幽谷茂林,路徑茅塞」地帶,南宋紹熙年間(公元1131年)宏村建立,明清時徽商的崛起為宏村的輝煌提供了有力的經濟基礎,至明萬曆年間,宏村樓舍高低錯落,人口繁衍,「煙火千家,森然一大都會矣。」但是清朝中後期以後,宏村隨著徽商的衰落而漸漸衰落。
雲南和順古鎮
和順古鎮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樞紐,長期的國際貿易、文化、外交、軍事、宗教的交流,使這里一直是中國面向南亞的第一重鎮。
和順鎮有17平方公裡面積,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四面火山環繞,山上名木古樹鬱郁蔥蔥。這里四季如春,溫泉、礦泉水資源豐富,是人們生活和休閑旅遊的勝地。
和順人世世代代外出闖盪,都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產生了翡翠大王、棉紗大王、穀米大王等一批雄商巨賈,形成了亦商亦僑亦農亦儒的生存方式。在這里,可以領略徽派建築粉牆黛瓦的神韻,可以欣賞江南古鎮小橋流水的身影,可以看到西方建築、南亞建築的元素。八大宗祠保存完好,族譜和宗族活動流傳至今。七大寺廟,佛道儒共存。六百年歷史養育了哲學家艾思奇、教育家寸樹聲等一大批歷史。
重慶合川淶灘古鎮
淶灘古鎮其實應該叫淶灘古寨,距今已200多年,走過深排如何走進一幅泛黃的老照片,去尋找一種飄在空氣中還有點潮濕的故事。聽當地人介紹,從咸豐年間建成後,為了防範太平軍入川和李、藍起義,同治年間淶灘進行了一次浩大的加固維修,建成了環繞著整個古寨的石頭砌成的防禦設施,直至今天這道石頭城牆依然可見其堅固,足以鑒證當年那一段歷史。
淶灘寨佔地0.25平方公里,四座城門呈十字對稱,寨牆全部是半米多長的條石砌成,十分堅固。而塞內還保存著200米的青石板街道,400餘間清代民居。眼光穿過時光的隧道,回到清咸豐年間,由於傍著渠江,仗著舟揖之利,床灘還是個著名的水碼頭,有水便能引來商,當時的淶灘寨商賈雲集,街市興旺,十分繁華,依山而築的二佛寺也香火不斷,是盛極一時的風水寶地。
黃磊和劉若英主演的《似水年華》就在這個古樸的小鎮拍攝,浪漫的愛情色彩讓它更具風情...
那時中國南方省份的一個水鄉小鎮,古舊,清靜,安詳而且幽靜。在地圖上根本找不到它的影子。那裡有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欞,長長的青石路,窄窄的街衢,幽幽的水巷,瘦瘦的烏篷船。煙起霧落,雲蒸霞蔚,草長鶯飛,花開花落,流年似水。有一個我曾經深深魅惑過的男子,他儒雅,雍容地站在橋上,對我說:「不管人事如何變遷,烏鎮永遠是烏鎮,在這江南水鄉最美的一隅,那麼溫潤。如黃昏里一簾幽夢,猶如晨光中一支搖曳的玫瑰...
山西皇城相府
山西皇城相府位於山西省東南部的晉城市北留鎮境內,東與河南省焦作市毗鄰,南與古都洛陽接壤,西與山西省的臨汾市、侯馬市相交,北與山西省長治市緊連,目前亞洲最大的坑口火力發電站——陽城電廠近在咫尺,通訊網路覆蓋全村、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晉陽高速公路擦肩而過,交通條件便利。 近年來,來 山西皇城相府風景區旅遊的遊客逐年增多。
皇城村居住著234戶,680餘口人家,耕種著480畝土地,全村總面積1.7平方公里。地下有豐富的、得天獨厚的煤炭資源,地上有清代康熙皇帝的老師,《康熙字典》總閱官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陳廷敬故里「皇城相府」。改革開放以來,先後創辦了煤炭開采,輕工、農副產品加工,旅遊服務等多種產業。皇城相府2001年被山西省政府確定為新十大旅遊景點之一。目前,皇城相府每日遊人如織,絡繹不絕。歡迎各地遊客來山西皇城相府風景區旅遊。
江蘇周庄
中國第一水鄉--周庄,九百餘年的悠遠歷史,九百餘年的文化底蘊,構成了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獨特風貌。旖旎的水鄉風光,特有的人文景觀,傳統的建築格局,淳樸的民間風情,令人神往,令人留連,無愧於「周庄集中國水鄉之美」,無愧於江南水鄉古鎮的典範。
圍繞全鎮有澄湖,白峴湖,澱山湖,南湖和三十多條大小河流,鎮上有四條主河道,因此周庄自古有「水鄉澤國」之稱,總面積36平方公里,圓圓小鎮,宛如飄在水面上的一片荷葉。周庄古稱搖城,原系春秋時吳國太子搖的封地。周庄又名貞半里,北宋當地人周迪功郎篤信佛教,舍其故宅和200畝良田給寺廟當廟產,百姓們感其恩德,遂更名為周庄。
周庄的橋,古意樸拙,形態各異,耐人尋味。貞豐橋畔詩韻悅耳;富安橋橋樓合壁;雙橋聯袂而築,各有特色。
周庄的水,源遠流長,波光粼粼的「井」字型河道,構成了水鄉神韻。條條水巷遊人如織,條條河道輕舟盪漾。
周庄人家,因水而築,粉牆黛瓦的深宅大院,雕梁畫棟的臨河水閣,比比皆是。尤以沈廳、張廳氣勢非凡,歷經百年,風姿依舊。
「中國第一水鄉」不僅以她獨特的魅力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無數遊客,更榮獲包括聯合國「迪拜人居環境最佳範例獎」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等多項國際殊榮。2006年3月6日周庄榮獲了「美國政府獎」。據悉,美國政府獎是美國為表彰在世界文化、藝術領域作出突出貢獻者而設立的一個獎項,在國際文化藝術領域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和權威性,而"中國第一水鄉--周庄"是第一個獲此殊榮的中國小鎮。
❻ 關於三泉古鎮的歷史故事
三泉鎮距汾陽市城區西南10公里,東鄰我市陽城鄉,西接楊家莊鎮、石庄鎮,北靠栗家莊鄉,南與孝義市接壤。全鎮總面積82.97平方公里,1958年建三泉公社,1984年設鎮。共33個行政村,人口3.6萬,耕地面積6.68萬畝,全鎮有陽城河、虢義河、賈壁河三條季節性河流。目前,鎮域有孝(義)--柳(灣)鐵路、汾(陽)--平(遙)高速、307國道、340省道、韓(演武鎮韓家垣)--石(石庄鎮)線等交通主幹線過境,是呂梁三泉工業園區、全市僅有的2座國有煤礦所在地。
該鎮以古代有三眼泉水而得名,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鎮,也是三晉大地上的一座商業重鎮,它以獨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人文環境,千百年來成為晉中腹地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汾陽作為秦晉古道旱碼頭,三泉則是這個巨大碼頭上的商埠,幾百年來商貿繁榮,名人輩出,為我市地秧歌發源地,民間傳說豐富多彩,文化底蘊深厚,民間有「馱不盡的磧口,填不滿的三泉」一說。
三泉鎮現存地上文物居全市第一,幾乎村村有廟宇,古宅院更是星羅棋布,保存較好的主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北榆苑村金元時期五嶽廟;省文物保護單位---義豐北村齊聖廣佑王廟、古戲台、古院落;任家堡(仁和堡)古村落建築群、任氏祠堂牌樓;「五堡一鎮」(任家堡、趙家堡、張新堡、李家街、南垣,三泉鎮)民國酒坊商號遺址等;張新堡大聖寺、明代門樓坡、國民小學遺址;趙家堡門樓;員庄、鞏村古寨;義豐南村關帝廟、村門;聶生村魁星樓、古村落建築群;東趙村奇峰塔、翰林坊古建群;北馬庄古戲台及壁畫;鞏村春秋茲氏古城遺址;尚文村公所遺址、上庄村及段家莊關帝廟建築群、平陸村法雲寺、觀音廟、古院落;坂峪、張多村廟宇、古宅院;新賢村古廟戲台遺址;團城村青龍溝遺址等等。
全鎮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集鎮文化、地秧歌、剪紙、木雕、小磨香油、黃酒、粞醋、壓花肉、花饅頭、月餅、刺綉、玉米皮編織、案兒糕、糕點製作工藝等。
特色農產品主要有:核桃、團城村長山葯、紅皮蒜,聶生村胡蘿卜,仁道村掃帚、新賢村紅薯等。主要農作物為以玉米、豆類為主的小雜糧種植,以及萬畝核桃林栽植。
革命戰爭年代,三泉為汾陽的革命搖籃,1938年8月2日,日寇在三泉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馬庄慘案」,古鎮人民的革命英雄事跡可歌可泣,廣為傳播,涌現出了許志奮將軍等傑出人士,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1936年時曾駐足三泉鎮張新堡村孟家大院;王震同志在解放戰爭年代也在三泉鎮平陸村指揮過戰斗。
❼ 上饒地區有什麼古村落歷史文化古鎮
上饒山水很美,這樣的山水之間至今遺存著很多美麗的古村落。這些古村落後靠青山,前臨綠水,積淀著厚重的傳統文化底蘊,好像一個個古老故事,敘說著悠久的歷史文明。婺源古村、廣豐的龍溪村和二渡關村、德興的海口村和新營村、鉛山的儒源村和江村、弋陽的曹溪等地古村,鉛山河口、石塘、陳坊的古鎮、鄱陽古縣渡古鎮、橫峰葛源古鎮、上饒縣上瀘古鎮都保存了大批明清古民居。廣豐十都大屋、玉山樟村何家大屋、上饒縣大地紙坊村大屋、上饒城的楊益泰大屋、婁諒故居、楊時喬故居等都是獨具上饒古建築特色的古民居。 婺源在唐開元28年(公元740年)就建縣。婺源古民居歷經演變到明代,因為大批婺源商人和官宦大興土木而形成獨具風格的徽派建築文化。古村落中婺源人世代聚族,屋與屋之間緊挨相連,造型優美規模龐大,屋外建馬頭牆,屋內精心布局雕梁畫棟,梁坊、斗拱、門楣、窗欞等處處刻滿人物戲文、花草鳥獸,還有眾多匾額、盆景、景窗、石桌石凳等一應俱全,是中國典型的鄉村民居建築,也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中的瑰寶,已被列為國家文物古跡保護單位。廣豐龍溪村、鉛山儒源、德興海口等地的古民居則是注意人和天、地、山、水的環境關系。這些民居蜿蜒於上饒青山綠水間,充分體現「天人合一」的理念。
望採納!
❽ 皖南古村落的歷史發展
皖南山區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態相近、特色鮮明的傳統建築及其村落。皖南古村落不僅與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結合,而且加上明清時期徽商的雄厚經濟實力對家鄉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興旺發達,還鄉後以雅、文、清高、超脫的心態構思和營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環境更為豐富,村落景觀更為突出。皖南古村落已於2000年登錄世界文化遺產,現已成為全人類共享的寶貴財富。作為皖南古村落的典型代表,黟縣的西遞、宏村兩個古村落已率先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皖南古村落」,具有典型的山區聚居村落特點,又稱作「徽州古村落」。現存的皖南古村落建築以明清時期所建的居多,主要是清朝建築,明以前的比較少見。
建築,其本身來說,所具有的結構布局上的特點並不能夠使其具有流傳千古的價值,失去了文化的依託,建築就像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因而,對於皖南古村落的研究,便不能不考慮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厚的「徽州文化」。徽州文化是指發生與存在於歷史上徽州本土以及由此發生輻射、影響於外的典型特色文化。從地理區域范圍來說,包括當年徽州府所轄的六個縣,即歙縣、黟縣、休寧縣、祁門縣、績溪縣和婺源縣。從歷史時期來說,主要指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設立徽州府起至清末,這一時期的文化現象是徽州文化的主體。
皖南自古便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因而對於當地百姓來說,相對少且貧瘠的土地,並不能夠養活自己,面對改善生活的強烈願望,當地便形成了一股深遠的重文重商的習俗。
徽州居民自古便十分注重教育,以科舉道路改變人生的觀念在當地根深蒂固。徽州地區一直文風昌盛,居歷史記載,在宋代,徽州即有書院12所,清末時已達70 所,社學更多達562所。「十戶之村,不廢誦讀」乃是當地教育發達的深刻寫照。明清兩代,徽州舉人多達996名,進士618名,而狀元則僅休寧一縣就有 19名,休寧的「狀元之鄉」、「中國狀元第一縣」可謂名副其實。在徽州,「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一門九進士、兄弟四尚書」、「同胞翰林」、「父子尚書」等故事絕不是信口空談,由此可見當地文化之深厚,文風之昌盛,足可稱道於世間,誇耀於史上。又由於當地山川秀麗,綠水怡人,因而徽州足可稱之為「鍾靈毓秀」「人傑地靈」。
另一方面,與中國一直重農輕商的傳統不同,對依靠出外經商來拼打天下並獲得「徽商」美譽的徽州人來說,商人是受到尊崇的。面對當地土地的貧乏,經商,便成了徽州人科舉之外的另一條出路。自宋代以來,大批徽州人出外經商游歷,因其注重誠信、方法靈活,因而徽商獲利之重,一時富甲天下者大有人在。
落花終有凋謝日,綠葉也需歸根時。當一批批宦遊經商之人歸家時,帶來的便不僅僅是一個經歷,一批財富,更是一片視野,一種文化。當地的山水結構,使得徽州古村落建築小巧而緊促,而當地的重文重商的文化背景,則使其具有了深厚的文化氣息和豐富的園林情調。小巧玲瓏的結構特點加上深厚的徽文化內涵,使得皖南古村落的建築具有了經久不息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吸引力,其作為徽文化的載體,傳遞的不僅僅是一種輝煌的經歷,更是一種文化的生命力。
❾ 廣西壯族的原始古寨保留著什麼原始風貌
這里已經被開發。
不過沒有關系,這並不妨礙它依然保留著壯族家園特有的原始風貌。
說來也可以理解,如今全民“鄉村游”嘛,前陣子去過浙江、山東、福建的村子,每個村子都是一個“自成一體”的景區。這不,又到了廣西的村子。
哦不,這里不叫村,叫“寨”。
歸春河岸邊風景旖旎,一座界碑隔開中越兩地。老街上新增了很多景點,借著德天瀑布的“光”,它們也很有的一逛。比如這老木棉景區的“百門陣”就很不錯,青磚古石、風水玄學,每一道門,都是百家姓里的一個姓氏。這邊是中國,對面是越南,到了廣西的大新縣才發現,德天瀑布,不只是一個瀑布,還是一個帶動周邊景區共同繁榮的支撐體。古寨的夕陽、夕陽下的界碑、界碑旁待嫁的壯族姑娘、姑娘家的特產……廣西,原來這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