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山西高平市米山鎮有個叫摩天嶺的地名,知道它的典故嗎
山西高平市米山鎮有個叫摩天輪的地名,他的典故非常好
㈡ 歷史故事、跪求、急!!!!!!!!!!
屈原沉江
楚國自從被秦國打敗以後,一直受秦國欺負,楚懷王又想重新和齊國聯合。秦昭襄王即位以後,很客氣地給楚懷王寫信,請他到武關(在陝西丹鳳縣東南)相會,當面訂立盟約。
楚懷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國;去呢,又怕出危險。他就跟大臣們商量。
大夫屈原對楚懷王說:「秦國強暴得像豺狼一樣,咱們受秦國的欺負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准上他們的圈套。」
可是懷王的兒子公子子蘭卻一股勁兒勸楚懷王去,說:「咱們為了把秦國當做敵人,結果死了好多人,又丟了土地。
如今秦國願意跟咱們和好,怎麼能推辭人家呢。」
楚懷王聽信了公子子蘭的話,就上秦國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懷王剛踏進秦國的武關,立刻被秦國預先埋伏下的人馬截斷了後路。在會見時,秦昭襄王逼迫楚懷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讓給秦國,楚懷王沒答應。秦昭襄王就把楚懷王押到咸陽軟禁起來,要楚國大臣拿土地來贖才放他。
楚國的大臣們聽到國君被押,把太子立為新的國君,拒絕割讓土地。這個國君就是楚頃襄王。公子子蘭當了楚國的令尹。
楚懷王在秦國被押了一年多,吃盡苦頭。他冒險逃出咸陽,又被秦國派兵追捕了回去。他連氣帶病,沒有多久就死在秦國。
楚國人因為楚懷王受秦國欺負,死在外頭,心裡很不平。特別是大夫屈原,更是氣憤。他勸楚頃襄王搜羅人才,遠離小人,鼓勵將士,操練兵馬,為國家和懷王報仇雪恥。
可是他這種勸告不但不頂事,反倒招來了令尹子蘭和靳尚等人的仇視。他們天天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
他們對楚頃襄王說:「大王沒聽說屈原數落您嗎?他老跟人家說:大王忘了秦國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們不主張抗秦,就是不忠。楚國出了這種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兒能不亡國呢?大王,你想想這叫什麼話!」
楚頃襄王聽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職,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志向,富國強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擠出去,簡直氣瘋了。他到了湘南以後,經常在汨羅江(在今湖南省東北部,汨音mì)一帶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詩歌。
附近的莊稼人知道他是一個愛國的大臣,都挺同情他 這時候,有一個經常在汨羅江上打魚的漁父,很佩服屈原的為人,但就是不贊成他那愁悶的樣子。
有一天,屈原在江邊遇見漁父。漁父對屈原說:「您不是楚國的大夫嗎?怎麼會弄到這等地步呢?」
屈原說:「許多人都是骯臟的,只有我是個干凈人;將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還醒著。所以我被趕到這兒來了。」
漁父不以為然地說:「既然您覺得別人都是骯臟的,就不該自鳴清高;既然別人喝醉了,那麼您何必獨自清醒呢!」
屈原反對說:「我聽人說過,剛洗頭的總要把帽子彈彈,剛洗澡的人總是喜歡撣撣衣上的灰塵。我寧願跳進江心,埋在魚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凈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臟。」
由於屈原不願意隨波逐流活著,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終於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到汨羅江里自殺了。
附近的莊稼人,得到這個信兒,都劃著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兒有屈原的影兒。大夥兒在汨羅江上撈了半天,也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
漁父很難受,他對著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當地的百姓想起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劃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裡去祭祀他。後來,他們又把盛著米飯的竹筒子改為粽子,劃小船改為賽龍船。這種紀念屈原的活動漸漸成為一種風俗。人們把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稱為端午節,據說就是這樣來的。
屈原死後,留下了一些優秀的詩歌,其中最有名的是《離騷》。他在詩歌里,痛斥賣國的小人,表達了他憂國憂民的心情,對楚國的一草一木,都寄託了無限的深情。後來人們認為屈原是一位我國古代傑出的愛國詩人。
指鹿為馬
趙高自知權利大,想要檢驗朝官是否俯首聽命,便在朝會時獻上一隻鹿,並指著它說是馬。二世笑著說:「丞相搞錯了,指鹿為馬!」又問左右群臣是鹿是馬,有人沉默不語;有人害怕趙高而回答是馬;也有人則據實而言。事後趙高陰謀殺害了那些回答是鹿的人。從此,人人自危,沒有人再敢說趙高有錯。
紙上談兵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進攻韓國,佔領了野王(今河南沁陽)。截斷了上黨郡(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和韓都的聯系,上黨形勢危急。上黨的韓軍將領不願意投降秦國,打發使者帶著地圖把上黨獻給趙國。
趙孝成王(趙惠文王的兒子)派軍隊接收了上黨。過了兩年,秦國又派王齕(音hé)圍住上黨。
趙孝成王聽到消息,連忙派廉頗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去救上黨。他們才到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上黨已經被秦軍攻佔了。
王齕還想向長平進攻。廉頗連忙守住陣地,叫兵士們修築堡壘,深挖壕溝,跟遠來的秦軍對峙,准備作長期抵抗的打算。
王齕幾次三番向趙軍挑戰,廉頗說什麼也不跟他們交戰。王齕想不出什麼法子,只好派人回報秦昭襄王,說:「廉頗是個富有經驗的老將,不輕易出來交戰。我軍老遠到這兒,長期下去,就怕糧草接濟不上,怎麼好呢?」
秦昭襄王請范雎出主意。范雎說:「要打敗趙國,必須先叫趙國把廉頗調回去。」
秦昭襄王說:「這哪兒辦得到呢?」
范雎說:「讓我來想辦法。」
過了幾天,趙孝成王聽到左右紛紛議論,說:「秦國就是怕讓年輕力強的趙括帶兵;廉頗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們所說的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小時愛學兵法,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自以為天下無敵,連他父親也不在他眼裡。
趙王聽信了左右的議論,立刻把趙括找來,問他能不能打退秦軍。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齕,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
趙王聽了很高興,就拜趙括為大將,去接替廉頗。
藺相如對趙王說:「趙括只懂得讀父親的兵書,不會臨陣應變,不能派他做大將。」可是趙王對藺相如的勸告聽不進去。
趙括的母親也向趙王上了一道奏章,請求趙王別派他兒子去。趙王把她召了來,問她什麼理由。趙母說:「他父親臨終的時候再三囑咐我說,『趙括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兒戲似的,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將來大王不用他還好,如果用他為大將的話,只怕趙軍斷送在他手裡。』所以我請求大王千萬別讓他當大將。」
趙王說:「我已經決定了,你就別管吧。」
公元前260年,趙括領兵二十萬到了長平,請廉頗驗過兵符。廉頗辦了移交,回邯鄲去了。
趙括統率著四十萬大車,聲勢十分浩大。他把廉頗規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廢除,下了命令說:「秦國再來挑戰,必須迎頭打回去。敵人打敗了,就得追下去,非殺得他們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邊范雎得到趙括替換廉頗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間計成功,就秘密派白起為上將軍,去指揮秦軍。白起一到長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幾陣敗仗。趙括不知是計,拚命追趕。白起把趙軍引到預先埋伏好的地區,派出精兵二萬五千人,切斷趙軍的後路;另派五千騎兵,直沖趙軍大營,把四十萬趙軍切成兩段。趙括這才知道秦軍的厲害,只好築起營壘堅守,等待救兵。秦國又發兵把趙國救兵和運糧的道路切斷了。
趙括的軍隊,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連天,無心作戰。趙括帶兵想沖出重圍,秦軍萬箭齊發,把趙括射死了。趙軍聽到主將被殺,也紛紛扔了武器投降。四十萬趙軍,就在紙上談兵的主帥趙括手裡全部覆沒了。 (來源:常青樹)
㈢ 山西高平名人故事
(1)我國歷史上著名名醫世家王叔和,原名王熙,字叔和,山西晉高平人。
王叔和「博通歷史,洞識修養之道」,是一個很有學識的人。他一生鑽研祖國醫學,從事醫學實踐,致力於醫學著作。切脈是中醫學診斷疾病的重要方法,可以「知人生死,決嫌疑」。王漢和采眾論,精心研究,總結實踐經驗,編寫出一部十萬余字的脈學巨著《脈經》。書中記錄了診脈的部位和方法,對24種脈象作了詳盡的描述。同時,根據五臟六腑,陰陽營衛,闡述了各種病理的變化,還圍繞著脈理,論述了各種疾病的順逆、虛實、預防及各項治療原則。對雜病脈證、婦女小兒脈證也作了詳述。《脈經》在我國醫學史上是個創舉。
王叔和匯撰整理了漢代名醫張仲景和醫學論著。把和促景的《傷寒雜病論》重編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傷寒論》是治療一切外感病的總決,《金匱要略》是治療一切雜病的專書,二千多年來,中醫學界把它稱為「方書之祖」。除此之外,他還撰有《脈決》、《脈賦》、《脈決機要》、《小兒脈論》等書。
(2)陳龜,字叔珍,東漢上黨泫氏(今高平市)人,其家世代為邊將。陳龜少有志氣,武藝超群。永建中,舉孝廉,居官累於五原太守。永和五年(140年),拜出使匈奴中朗將,其時南匈奴左部頭吾斯、車紐等叛亂。
桓帝時,羌胡入侵邊境,朝廷拜陳龜為度遼將軍。陳龜臨行上疏,桓帝採納了他的意見,重新選用了幽、並二州刺史,更換了一批文武官員,並下詔「為陳將軍除並、涼一年租賦,以賜吏民」。陳龜到職後,州郡震懾,鮮卑不敢近塞,每年節省費用以億計。
大將軍梁冀上疏誣告陳龜不敢用兵,有損國威,桓帝聽隹讒言,將他調回就城,回朝後陳龜以身體有病為由,告第還鄉。不久,朝廷又任命他為尚書。其時,梁冀把持朝政,暴虐日甚。陳龜上疏言其罪狀,請求皇帝誅殺梁冀,以振朝綱,桓帝不聽,陳龜自知必為梁冀所害,絕食七日而死,死後西域各國及並、涼二州均為其舉哀,並給紛紛到他的墓地弔祭。
(3)王彥(1090-1139),字子才,高平人,宋代名將。年輕時性格豪放。愛讀兵書,赴就師,隸弓馬子弟所,經宋微宗親試,任命為清河尉。先後隨大將種師道兩次入西夏,立有戰功。金兵攻汴京,王彥棄家赴誚討金兵,被河北招撫使張所看中,破格提拔為都統制。
建火三年(1129),王彥率岳飛等11將7000人渡河,打敗金兵,收復新鄉縣。後王彥到汴京,布團部隊駐兵近郊,保衛汴京。年底,張灘出任川、陝、京、湖宣撫使,舉王彥為前軍統制。
紹興元年(1131)年,王彥先後平定了李忠、桑仲等部,是年冬天,王彥與關師古打敗偽齊郭振率領的數千騎兵,活捉郭振,收復了秦州。紹興三年,多兵大舉進攻齊豫的西南部,二月,金兵攻打饒風關,王彥與吳階聯軍抵抗失利。五月,王彥打敗劉豫的部將周貴,收復金州。紹興五年,改知荊南府。此後,宋、金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南宋朝廷中主和派逐漸佔了上風,解除了王彥的軍職,改任地方官,這位抗金名將在憂憤中離開了人世。
(4)李晏(1125-1197),字致美,高平人,李森次子。他自幼陪敏過人,性情剛直,為人豁達,金皇統六年(1146),登經義科進士弟。
初,任岳陽令,遼陽推官等職。後改任衛州判官。
世宗很賞識他的文才,召為翰林進學士,專為世宗起草詔書。此後,李晏又由吏部侍朗提升為翰林侍講學士兼御史中丞。世宗病重時,命李晏往在宮中,所有詔冊,皆出李晏之手。章宗即位,李晏為章宗出謀劃策,提出10條治國之道:(一)定製度、禁奢侈。(二)禁止官員遊山玩水。(三)限制錢幣發行。(四)免除由富戶管理糧庫。(五)提倡禮樂。(六)減輕租稅。(七)削減鹽價。(八)免除監官賠納虧欠。(九)鼓勵各職能部門克盡職守。(十)為政寬松不宜過嚴。並建議設置修撰官,秉筆直書,以廣視聽。
金明昌二年(1191),授沁南節度,復為昭義節度,明昌六年(1195),告老還鄉,章宗特意將其在京為官的兒子李仲略任命為澤州刺史,以便奉他。金承安二年(1197),李晏病逝,謚文簡。
(5)李仲略(1140-1205),字,簡之,高平人,李晏之子。幼年聰敏好學,金大定二七年(1177)年,登詞賦進士弟。初任五台主簿,後歷任韓州軍事通判、晉城令、尚書省令史、翰林修撰兼太常博士、左司都事、員外郎等職。金明昌六年(1195),其你李晏告老還鄉,皇帝特授仲略為澤州刺史,以侍你親。其你病逝,調任戶部郎中。
皇帝任命李仲略為翰林進學士,兼戶部郎中及經義訊卷官。後升為中侍郎兼翼王傅。不久,又兼宛王傅。後為山東東西路按察使。
金泰和五年(1205),仲略病逝,章宗贈為朝列大夫,謚襄獻。
(6)賈魯(1297-1353),字友恆,元代高平人。少年時聰明好學,胸懷大志,長大後謀略過人。元延至元年間,兩次以明經領鄉貢。泰定初,授東平路儒學教授,後改任潞城縣尹,屢升至戶部主事。至正三年(1343),詔修遼、金、宋三史,召賈魯為宋史局官。歷任中書省檢校、檢察御史、山北廉方副史、工部郎中等職。賈魯曾多次領導治理黃河,拯救民眾於洪水之中。
至正四年(1344)五月,黃河決河改道。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初四日,詔命賈魯為工部尚書、充總治河防使,進秩二品,授以銀印。征發民工15萬,軍士2萬,興役治河。
賈魯採取疏、浚、塞並舉的方略,疏浚中,凡生地新開,鑿之以通,故道高低,取之以平,河身廣狹,導之以直,淤塞之道,浚之以深,澤水之地,開渠以排洪。塞堵中,心薄壘之堤,增之以固;決河之口,築堤壩以塞其流。賈魯在三百餘里的治黃工地上親自指揮,督人巡察,宜疏則疏,宜塞則塞,需防則防,需泄則泄,使河槽高不壅,低不瀦(聚水),淤不塞,狂不溢,因勢利導,因地制宜。治河工程從四月二十二日興工,七月就鑿成河道280多里,八月將河水決流引入新挖河道,九月通行舟楫,十一月築成諸堤,全線完工,使河復歸故道,南流合淮入海,治河大功告成。賈魯回朝,向順帝上《河平圖》至正十三年(1353)五月,身為中書左丞的賈魯,突然病卒年57歲。
賈魯治河成就,受到當時和後人高並評價,順帝授予榮祿大夫,集賢大學士。並命翰林學士歐陽玄撰《河平碑》文。人們為了紀念他,山東、河南有兩條河均名賈魯河。
(7)畢振姬(1612-1681),字亮四,號王孫,又號頡雲,明末清初高平伯方村人。明崇禎十五年(1642),畢振姬中山西鄉試第一名舉人,清順治三年(1646)中進士,歷任教授、國子監助教、主事、員外郎、道員、按察使、布政使等職。
順治十四年(1657年),畢振姬調任廣東兵備驛傳水道。接任後,針對諸種弊害訂立規條,「一切以繩以法」,不捎不折,剔除了各種弊端。僅用了十個月,便累計「減船數百,減費七萬六千餘」(《四獻征》卷二),廣東使治稍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畢振姬升任廣西按察使。當時,經略洪承疇發現畢振姬為官清廉,才能出眾,便提請清廷任命他為湖廣布政使,專門籌措西南前線清軍的餉需。但是,畢振姬到湖廣之後,得悉該處上司陋便繁多,便拒不履任,終於辭官回鄉。康熙十七年(1678年),詔舉博學鴻儒,都察院左都御史魏象樞、弄部尚書劉楗等人疏極力舉薦畢振姬。結果,已退仕近20年的畢振姬,又被特徵至京師。三年後,畢振姬在家中病逝,臨終遺囑不志不銘。
畢振姬生平好學,勤於著述,所著有《尚書注》、《西河遺教》、《四州文獻》、《三川別志》等十餘種,但都已不傳。
(8)祁貢(1777-1844)字竹軒,又字寄庵,清代高平孝義里人。他14歲中秀才(乾隆五十六年),18歲中舉人(乾隆六十年),21歲中進士(嘉慶元年)。先後任刑部主事,刑部員外郎。
嘉慶九年(1804年),他出任廣西學政,糾正考試風氣,以「正人心,厚風俗」,錄取了許多有才華的人。
嘉慶十六年(1811)奉旨審理教匪逆案,受皇帝賞賜。此後歷任安微司主事,福建司員外郎,順天鄉試同考官,陝西司部中等職。
道光四年(1824),祁貢授官河南糧鹽道,五年,擢浙江按察使。六年,升貴州布政使。九年三月調任刑訓右侍郎,同年十月,充武殿試讀卷官。
道光十年(1830),祁貢授官廣西巡撫。十二年,瑤民起義,祁貢派兵將起義鎮壓下去,清廷加封他太子少保銜,加軍功三級。
道光十三年(1833年),祁貢調任廣東巡撫。道光十八年(1838),祁貢調任刑部尚書,靖逆將軍琦善革職,祁貢被任命為兩廣總督,此時英軍已陷虎門,逼近廣州,關天培犧牲,廣州人口遷徒過半,城內一片凋敝。祁貢入城安民,招童生會試,「以示整暇」,穩定了軍心民心。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祁貢得了喀血症,乞休二個月,二十四年,他病情嚴重,皇帝准其休息。五月,病逝於廣州。道光二十六年十月,柩返高平下葬。思想家張穆為他作了墓誌銘。清廷下令按尚書慣例賜恤,謚號為「恭恪」。
㈣ 春秋戰國時期歷史故事有哪些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版許諾如晉權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㈤ 山西高平名人故事有什麼
高平歷代歷史名人:
(1)我國歷史上著名名醫世家王叔和,原名王熙,字叔和,山西晉高平人。
王叔和「博通歷史,洞識修養之道」,是一個很有學識的人。他一生鑽研祖國醫學,從事醫學實踐,致力於醫學著作。切脈是中醫學診斷疾病的重要方法,可以「知人生死,決嫌疑」。王漢和采眾論,精心研究,總結實踐經驗,編寫出一部十萬余字的脈學巨著《脈經》。書中記錄了診脈的部位和方法,對24種脈象作了詳盡的描述。同時,根據五臟六腑,陰陽營衛,闡述了各種病理的變化,還圍繞著脈理,論述了各種疾病的順逆、虛實、預防及各項治療原則。對雜病脈證、婦女小兒脈證也作了詳述。《脈經》在我國醫學史上是個創舉。
王叔和匯撰整理了漢代名醫張仲景和醫學論著。把和促景的《傷寒雜病論》重編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傷寒論》是治療一切外感病的總決,《金匱要略》是治療一切雜病的專書,二千多年來,中醫學界把它稱為「方書之祖」。除此之外,他還撰有《脈決》、《脈賦》、《脈決機要》、《小兒脈論》等書。
(2)陳龜,字叔珍,東漢上黨泫氏(今高平市)人,其家世代為邊將。陳龜少有志氣,武藝超群。永建中,舉孝廉,居官累於五原太守。永和五年(140年),拜出使匈奴中朗將,其時南匈奴左部頭吾斯、車紐等叛亂。
桓帝時,羌胡入侵邊境,朝廷拜陳龜為度遼將軍。陳龜臨行上疏,桓帝採納了他的意見,重新選用了幽、並二州刺史,更換了一批文武官員,並下詔「為陳將軍除並、涼一年租賦,以賜吏民」。陳龜到職後,州郡震懾,鮮卑不敢近塞,每年節省費用以億計。
大將軍梁冀上疏誣告陳龜不敢用兵,有損國威,桓帝聽隹讒言,將他調回就城,回朝後陳龜以身體有病為由,告第還鄉。不久,朝廷又任命他為尚書。其時,梁冀把持朝政,暴虐日甚。陳龜上疏言其罪狀,請求皇帝誅殺梁冀,以振朝綱,桓帝不聽,陳龜自知必為梁冀所害,絕食七日而死,死後西域各國及並、涼二州均為其舉哀,並給紛紛到他的墓地弔祭。
(3)王彥(1090-1139),字子才,高平人,宋代名將。年輕時性格豪放。愛讀兵書,赴就師,隸弓馬子弟所,經宋微宗親試,任命為清河尉。先後隨大將種師道兩次入西夏,立有戰功。金兵攻汴京,王彥棄家赴誚討金兵,被河北招撫使張所看中,破格提拔為都統制。
建火三年(1129),王彥率岳飛等11將7000人渡河,打敗金兵,收復新鄉縣。後王彥到汴京,布團部隊駐兵近郊,保衛汴京。年底,張灘出任川、陝、京、湖宣撫使,舉王彥為前軍統制。
紹興元年(1131)年,王彥先後平定了李忠、桑仲等部,是年冬天,王彥與關師古打敗偽齊郭振率領的數千騎兵,活捉郭振,收復了秦州。紹興三年,多兵大舉進攻齊豫的西南部,二月,金兵攻打饒風關,王彥與吳階聯軍抵抗失利。五月,王彥打敗劉豫的部將周貴,收復金州。紹興五年,改知荊南府。此後,宋、金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南宋朝廷中主和派逐漸佔了上風,解除了王彥的軍職,改任地方官,這位抗金名將在憂憤中離開了人世。
㈥ 關於山西的歷史故事
1、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五年4月至周赧王五十五年9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占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秦國由於連年戰爭,國內糧草消耗嚴重,戰場上的相持對峙局面對其不利,再加上廉頗用兵老道無懈可擊,遂用反間計。
趙王由於初戰失利,見無利可圖,遂求和秦國,不成被戲耍,年輕氣盛的趙王遂要出擊,但廉頗堅守不出不聽趙王令,再加上秦國反間計,遂棄用名將廉頗,而起用趙括代替廉頗;趙括遵照趙王意圖,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
秦國見有機可乘,暗中換帥名將白起,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長平之戰是戰國歷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見戰國歷史分期)。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2、介之推綿山被焚
晉獻公時,晉國宮廷內訌,公子重耳出逃衛國,衛國不敢收留,於是逃往齊國,途中無食物可吃,只好吃野菜充飢。重耳自幼長在宮中,咽不下野菜。
其中有個侍從叫介之推,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煮成湯端給重耳喝,說是麻雀湯。重耳喝完後連稱味道好,後來在趕路時,重耳發現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經過追問才明白真相,重耳感動不已,並許諾回國後定當重賞介之推。
後來,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到了晉國,平定了叛亂並當上國君,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跟隨他出逃的人都得到了封賞,而晉文公唯獨忘了介之推,介之推遂認為自己無功,即使自己不割肉,晉文公一樣會被別人幫助當上國君。於是帶著老母歸隱山林,躲進了綿山。
有人為其鳴不平,便作詩來諷刺晉文公忘恩負義,這首詩在市井流傳開來,並很快傳到了晉文公耳中。晉文公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親自帶著大臣們前往綿山迎介之推出山為官,介之推不從,趙衰、狐偃等人非常嫉妒,便獻奸計,告訴晉文公說三面燒山,介之推是孝子,為了母親必定下山。
晉文公不知是計,信以為真,而趙衰、狐偃等人卻四面燒山,大火燒了七天七夜,等火滅的時候,晉文公率人上山尋找,卻發現介之推與老母親抱著一棵大樹被燒死了。文公悲痛難忍,敕令子推忌日百姓不得焚火煮飯,只吃寒食,遂為寒食節。
3、趙氏孤兒
晉景公樹立國君權威,收侈卿的目的已達到,復立趙武。這時的趙武十歲左右。一個未成年的娃娃如何能夠把持這樣室破堂空的家庭?
趙武年幼,不能持家,內外倚靠趙旃打理,幸趙旃在下宮之難後變得成熟,不再像年輕時張狂跋扈,也失去了跋扈的資本。
前581年,景公夢魘纏身,夢見厲鬼,憂郁成病,遂命太子州蒲監國。半年後,晉景公猝死於廁,州蒲嗣位,是為晉厲公。景公末年,趙氏已無足輕重。八卿之中,欒、韓、二郤皆屬公室,二荀為遠支,除掉趙氏之後,晉景公樹立了崇高的威信。晉公族復強。
厲公年輕,未有政治資歷,對臣下的控制、駕馭力度不如乃父,欒書為政,三郤蔭公室,對外以和為貴,先後與秦、楚締結盟約,後又於麻隧、鄢陵擊敗秦、楚。厲公欲重奪大權,而國內侈卿林立,尤以欒氏、郤氏為首。只有啟用一批忠於國家,反感欒、郤的貴族,厲公才能夠與侈卿逐力。
4、滿門忠烈楊家將
「楊家將」故事發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葉就已迅速流傳於天下,講述了北宋年間楊家名將楊業、楊延昭等人保家衛國的感人故事。
戲說中,楊家名將可謂一口金刀八桿槍,令遼兵聞風喪膽,對宋朝可謂居功至偉。 怎奈奸臣當道,潘仁美大奸大佞,楊家名將遭到嚴重迫害。
遼國皇帝約請太宗,赴金沙灘 「雙龍會」,暗藏殺機,兵困行宮。聲聲怒吼,陣陣擊鳴,戰車交錯,刀光血影。大郎、二郎和三郎戰死、四郎和五郎失蹤,七郎被潘仁美萬箭射死。
5、蘇三起解
蘇三,原名周玉潔,明代山西大同府周家莊人。五歲時父母雙亡,後被拐賣到南京蘇淮妓院,遂改姓為蘇,其時妓院已有兩妓女,她排行第三,遂改名為蘇三,「玉堂春」是她的花名。 蘇三天生麗質,聰慧好學,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官宦子弟王景隆相遇蘇三,一見鍾情,過往甚密,並立下山盟海誓。在那裡不到一年, 王景隆床頭金盡, 被老鴇趕出了門。
蘇三要王景隆發奮上進,誓言不再從人。王景隆發奮讀書,二次進京應試,考中第八名進士。老鴇偷偷以1200兩銀子為身價把蘇三賣給山西馬販子沈洪為妾。
沈洪就帶蘇三回故里。 沈洪長期經商在外,其妻皮氏與鄰里趙昂私通,與趙昂合謀毒死沈洪,誣陷蘇三,並以一千兩銀子行賄。知縣貪贓枉法,對蘇三嚴刑逼供。
蘇三受刑不過,只得屈忍畫押,被判死刑,禁於死牢之中。適值王景隆出任山西巡按,得知蘇三已犯死罪,便密訪洪洞縣,探知蘇三冤情,即令火速押解蘇三案全部人員到太原。
王景隆為避嫌疑,遂托劉推官代為審理。劉氏公正判決,蘇三奇冤得以昭雪,真正罪犯伏法,貪官知縣被撤職查辦。蘇三和王景隆終成眷屬。蘇三有幸,傳奇般地同王景隆團聚。
㈦ 山西和晉城一些悠久的歷史
晉城市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厚,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兩萬版年前的舊石器晚權期,這里就留下了人類生活的足跡。相傳女媧氏、神農氏、九黎部落首領蚩尤及堯、舜、禹等都曾在這里活動過。
女媧補天(傳說中華人文始祖女媧氏煉石補天遺址和棲息地—媧皇窟,也在澤州縣水東鄉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農播種(中華第一大帝神農氏采五穀嘗百草的羊頭山和古墓冢也在高平市境內)、禹鑿石門(陽城縣境內有石門)、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等歷史傳說都有實地可指。
古書《墨子》中曾有「舜耕於歷山」(今沁水縣境內有歷山舜王坪),「漁於獲澤」(今陽城縣城東有獲澤河)的記載。還有以沁水下川、陵川塔水河、西瑤泉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澤州高都、沁水八里坪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60年,歷史上著名的 「長平之戰」就發生在晉城高平市一帶。
㈧ 歷史故事
不堪回首
趙匡胤在公元960年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先後南征北討,攻滅了南平、後蜀、南漢等。為了完成統一大業,最後把目標對准了南唐。
當時統治南唐的是李煜,世稱李後主。他在政治、軍事上昏庸無能,但在文學藝術方面很有才能,詩詞、音樂、書畫等無所不能。他從小在深宮里長大,因此他的作品也大部描寫宮廷生活的情景。
李煜的妻子周後娥皇,容貌出眾,擅長書畫歌舞,但不幸早逝。後來,李煜又與娥皇的妹妹小周後相愛,在花前月下飲酒作樂,而把國家大事置之腦後。
宋朝的威脅越來越嚴重,但李煜迷戀於歌舞昇平的奢侈生活,只想求得眼前安逸,並不作抵禦的准備,而一味向宋朝屈服。宋朝在作戰勝利或者有什麼喜慶活動時,他就趕緊命人向宋朝進貢財寶。後來,又主動向宋朝上表,希望取消南唐國號,作為宋朝的附屬。
公元974年秋,宋太祖趙匡胤兩次派使者通知他到開封朝見。李煜怕宋太祖趙匡胤殺他,稱病不去。於是宋太祖趙匡胤以此為借口,派十萬大軍討伐南唐。
975年初,宋軍抵達長江北岸,都城金陵危急。但李煜以為宋軍無法渡過長江,整天在宮內和一班和尚道士講經說法。
一天,李煜偶爾外出登城,見城外滿是宋軍的旗幟,才急忙去召援軍,但為時已晚。這年冬天,宋軍消滅了南唐最後一支援軍,終於攻破金陵。李煜被迫投降,被押到開封。
李煜穿戴白衣紗帽,戰戰兢兢地接受宋太祖趙匡胤的召見。宋太祖趙匡胤沒有殺他,而是侮辱性地封他為違命侯,把他安置在城裡。他名義上是侯,實際上過著囚犯一樣難堪的生活。
李煜是個多愁善感的人,降宋後的痛苦生活,自然使他抑鬱不堪。
976年,宋太祖趙匡胤去世,他的弟弟趙炅即位,世稱宋太宗。宋太宗取消了李煜違命侯的封號,封他為隴西郡公。但是,宋太宗比宋太祖更愛猜忌。一次,李煜懊悔當時不該殺了兩個忠臣,宋太宗得知後非常惱怒。
一天,李煜做了一首為《虞美人》的詞。詞中有「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等句,其中的意思是,過去美好的一切不能再回顧,回顧了只能使人感到痛苦。
這首詞傳到宋太宗那裡,宋太宗對李煜至今還在戀念故國非常嫉恨。後來,又有一些懷念故國的詞傳到宋太宗那裡,於是宋太宗派人將他毒死。
㈨ 春秋戰國的歷史故事
3個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做,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㈩ 戰國七雄 歷史故事
戰國七雄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七個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無數次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到戰國時期,七個實力最強的諸侯國,是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國家被稱作「戰國七雄」。
在七個諸侯國之中,以秦國國力最強。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東六國」。
春秋末年,經列國兼並,剩下的大國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晉,東方的齊、燕,南方的楚、吳、越。戰國早期,上述大國,除吳於公元前473年被越所滅,全都保存下來。秦 、燕國實力較弱。比較強大的是晉、齊、楚、越四國。其中晉國經過六卿之間的兼並,公元前453年,形成趙、魏、韓「三家分晉」的局面,號稱「三晉」。三晉在戰國初期最強大,常常聯合兵力進攻其他國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晉為諸侯。齊國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殺齊簡公,專齊政,形成「田氏代齊」的局面。但戰國初期,齊實力暫時弱於三晉。楚國雖向東方略地擴展,但其北上與三晉爭奪鄭卻遭受失敗。越國滅吳後曾強盛一時,進入戰國後因長期內亂,勢衰。
戰國中期,秦、齊、楚、趙、魏、韓、燕七國爭雄的格局逐漸形成。最初,魏國在各大國中實力最強,但在後來居上的齊、秦夾擊下逐漸衰落下去。楚國任用吳起變法,國勢頗振,稱雄江南。趙國與韓國亦攻滅周邊小國,並於公元前367年,乘周內亂,把周分裂為西周(以王城為都)和東周(以鞏為都)兩個小國,逐漸佔領周的外圍地區。各國中只有燕實力仍較弱。由於國內變法的成功,秦、齊成為西方與東方兩大強國。雖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稱王,但在桂陵之戰(前353)和馬陵之戰(前341)中兩次負於齊國,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與齊威王「會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稱為王。隨後韓、趙、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後稱王。各大國紛紛拉攏與國,出現合縱連橫的高潮。合縱連橫的實質是秦與齊、楚這兩大東西對峙集團的斗爭。秦在這一期間基本上居上風,先後制服韓、魏,重創楚國,攻滅巴蜀。齊因未與秦直接交鋒,仍保持東方霸主地位。趙亦實力較強,趙武靈王曾實行「胡服騎射」,圖滅中山和攻略胡地。
戰國晚期,各國之間的兼並更加激烈。楚違背縱約,與秦結盟,但在齊、韓、趙以及背盟的秦國的兩面夾擊下,一蹶不振。趙滅中山。國力強盛。齊雖挾韓、魏與秦相抗衡,但卻難以阻止秦對韓、魏的蠶食進攻。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號。次年,蘇秦、李兌合趙、齊、楚、魏、韓五國攻秦,罷於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秦歸還部分趙、魏失地求和。次年,齊滅宋。秦遂主謀合縱攻齊。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使樂毅為將,合燕、秦、韓、趙、魏五國攻齊,攻入齊都臨淄,佔領齊國長達五年。公元前279年,齊將田單組織反攻,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從此無力與秦抗衡。這以後秦的對手主要是趙國。秦在進一步削弱楚的基礎上,向東積極發展,與趙形成正面對抗。公元前262-前260年,秦、趙在長平(今山西高平)激戰,秦大敗趙(長平之戰)。公元前259年,秦進圍趙都邯鄲,達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趙敗秦,解除邯鄲之圍。趙雖轉危為安,但受創慘重。公元前251年,燕乘趙國新敗,出兵攻趙,反被趙國擊敗。然而在秦的威脅下,東方六國又結成暫時的聯盟。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國兵攻秦,敗秦於河外。公元前241年趙龐暖合趙、楚、魏、燕、韓五國兵攻秦,但為秦所敗。從此,東方六國聯盟不復存在。秦乘勢各個擊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統一天下,七國爭雄的局面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