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有關歷史紅軍的長征故事

有關歷史紅軍的長征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06 08:14:40

① 有關於紅軍長征的故事

長征故事
1、長征途中,有位女戰士叫小董,才13歲。爬雪山是每人發一個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沒帶辣椒。小董剛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發抖。隊員一直喊:「同志們千萬別坐下,坐下就起不來啦。到了山腰,小董實在又冷又累,但還是堅持著,終於到了山頂,小董看隊員們都滾了下去,一滾就是幾十丈,
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滾,100多丈。終於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戰地女傑:賀子珍的身體里嵌入17塊彈片
在悲壯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活躍著一群特殊身影,她們中有中央領導同志的夫人、有女幹部,也有普通女兵。飢餓、疾病、血戰、死亡,沒有什麼能阻擋住她們前進的腳步,這一群可親可敬的巾幗英雄在彌漫的硝煙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說,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區的大街小巷,苦苦尋找當年參加過長征的女紅軍。那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耗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他們依舊樂此不疲,因為每一個采訪對象都給他們帶來巨大的驚喜,一種久違的精神在召喚著他們、激勵著他們、感動著他們。
盡管,當年風華正茂、叱吒風雲的紅軍女戰士大多已經告別人世,而女紅軍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麗故事依然那樣盪氣回腸、動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個晚上,女紅軍們剛拖著疲倦的身體趕到貴州盤縣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一群敵機嗡嗡地叫著突然從山後飛過來,其中一架快速俯沖下來,一陣激烈的機槍子彈迎頭掃射,三枚炸彈投向休息營地。戰士們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溝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勢把一些人遮蔽起來,但要命的是一些紅軍傷員躺在擔架上根本動不了。
賀子珍本來是隱蔽在路邊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顧個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擔架,這時,一枚炸彈投了下來,在她身邊頓時騰起一股煙塵……
敵機飛走了,槍聲、爆炸聲停止了,硝煙和塵土漸漸消散開去。賀子珍的身體里嵌滿了彈片,鮮血把軍衣浸染得殷紅。
一場緊張的搶救開始了。警衛員騎馬去總衛生部請來李芝醫生,為賀子珍救治。李芝先為賀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針,然後做了全身檢查,發現在她的頭部、上身、四肢共有17塊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彈片,在沒有實施任何麻醉的情況下,手術開始了。賀子珍疼得渾身大汗淋漓,眼裡噙滿淚花,卻堅持一聲不吭。身體淺層的彈片終於被一塊塊取出,而深入體內的彈片卻難以取出,成為戰爭留給她的一份永久紀念。
3、有一位普通的紅軍叫做謝益先,過草地時,他分到了四斤干糧。在行軍過程中,戰士們看到了餓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謝就瞞著隊友,把自己的干糧袋給了他們,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涼水充飢,最終,因體力不支,就這樣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來還這一隻印著「謝」字的干糧袋時,部隊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看了這個故事,心中無比的沉重啊!謝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糧食,都是救命的「寶貝」,意味著一個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是毅然把自己的糧食給了那位母親;每天,自己在飢餓中煎熬,也不願連累隊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在詢問那母子三人的情況,在得知「他們很好」的回答後,嘴角才帶著微笑,離開了人世……他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情誼,對戰友的深厚情誼,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讓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們銘記在心中的「長征精神」。
長征,對於我們新世紀的一代,或許已經太遙遠了。我們未曾經歷過這樣的艱難困苦、這樣的驚心動魄,但這段歷史,還是帶給我們無數的深思。種種永垂不朽的「長征精神」,值得我們去揣摩,去學習。當然,在新世紀,在我們學生中,這些「長征精神」,需要在學習中發揚,在校園中發揚,在做人處事中發揚,在一點一滴的成長道路上發揚,在為祖國的建設中發揚。我們要將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讓這些瑰寶,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接班者。
4、可敬的班長
一九四五年秋天,紅軍進入了草地。由於三個小同志得了腸胃病的關系,所以指導員就讓炊事班長照顧他們。 三個病號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營地,班長就到處挖草根,和著青稞面給他們做飯。不到半個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飢餓威脅著他們。雖然班長到處找野草、挖樹根,可光吃這些怎麼能吃飽呢?班長眼看著他們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攏眼。 有一天,班長在河邊洗衣服,忽然看見了一條魚躍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縫衣針,彎成了個鉤,讓三個同志吃上了新鮮的魚,喝上了魚湯。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們吃魚的時候,班長從來不吃東西。後來,這位小同志發現班長在吃他們吃剩下的食物,眼淚就禁不住流了下來。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長卻餓暈過去了,三個小同志急忙去釣魚,做湯,可班長還是為了他們而犧牲了。
5、一袋干糧
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糧掉入河中沖走了。她為

② 紅軍長征途中的故事

一、長征途中出生的孩子

長征途中,紅五軍團參謀長周子昆的妻子曾玉是一名在戰火中生下孩子的女紅軍。曾玉本不在長征的名單中,但她實在捨不得離開紅軍、離開自己的丈夫。挺著7個月大的肚子,悄悄跟在隊伍後面一路走了下來,成了編外人員。因為是「編外」,曾玉沒有口糧和裝備,憑著堅韌的毅力和戰友們的接濟苦苦支撐。

部隊在翻越老山界時,遇追兵追趕,那時曾玉肚子疼得厲害,馬上要生了。董必武找來擔架抬著她沒走多遠,抬擔架的人在遭到敵人襲擊時放下擔架跑了。曾玉只好騎上錢希均找來的馬,顛簸中,鮮紅的血順著她的腿流下來,把馬鞍上墊著的被子都濕透了。

追兵越來越近,女紅軍們只好把她從馬上扶下來,攙著她走。大家架著曾玉一步一個血印朝前走,想找一個稍微安靜和安全點兒的地方把孩子生下來。莽莽山林中,不見一戶人家,幾位女紅軍只好找來一把枯草,把曾玉圍起來,孩子就出生在這把枯草上。

這個紅軍長征途中出生的嬰兒還沒睜開眼睛,她的命運就已註定。她的母親只能把她留在出生的地方,期待有人能收養。孩子的哭聲在繼續,母親的心更痛,女紅軍們只能架起曾玉繼續趕路。

1936年,紅四方面軍第三次過草地時,婦女幹部李金蓮就要生了。草地一望無際,婦女工作人員只好在距離大部隊行軍道旁不遠的地方圍成一個圈,李金蓮就在這個圈中生下了孩子。孩子生下後,大家你扯一塊衣襟、他湊一塊布,勉強把孩子包裹起來,走出了草地。後來,她含淚把孩子送給了當地的老鄉。

二、七根火柴

王願堅在1985年發表的《七根火柴》的小說中,生動記述了這一曾經真實存在著的故事——一名紅軍戰士在即將陷入沼澤地的戰友身上找到了一本黨章和寶貴的七根火柴。

「那同志一隻手緩慢地打開了紙包,那是一個黨證,揭開黨證,裡面並排擺著一小堆火柴,並且是乾燥的火柴。紅紅的火柴頭聚集在一起,正壓在那朱紅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記住,這,這是,大家的!他驀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用盡所有的力氣舉起手來,直指著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帶給……」。

戰士用生命守護的火柴和黨章留了下來,然而他卻永遠地犧牲了。

看似普通的火柴對於在草地上行軍的戰士們來說,就像是救命的葯品一樣。草地里的天氣,一日三變,溫差極大。夜間氣溫降至零攝氏度以下,經常凍得戰士們瑟瑟發抖。所以,火柴是草地上最珍貴的物品之一。這位戰士留下的火柴,不知可以帶給多少戰士溫暖,挽救多少戰友的生命。

紅軍長征給我們留下來取之不盡的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我們重溫紅軍長征的歷史,不僅是為了表達長眠於長征路上的無數革命先烈的深切懷戀,更是為了繼承和發揚紅軍戰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長征精神,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更好地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三、主席借書故事

在長征途中,因為毛澤東愛讀《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還曾鬧出過笑話。有一天,紅軍隊伍經過一個村莊,毛澤東命令隊伍在村外紮好營地,然後派警衛員去村裡借書。毛澤東對身邊的警衛員說:「小王,你去村裡看看有沒有讀書人,想辦法幫我弄『水滸』和『三國』來。」

警衛員找了幾個讀書人,其中有一個私塾先生,他知道紅軍是為窮人打天下的好兵,對老百姓秋毫無犯,聽說紅軍首長需要「水壺」和「三鍋」用。私塾先生二話不說,拿出家裡的水壺就給了警衛員,可是,他家裡實在沒有「三鍋」,只有「一鍋」,但他也毫不猶豫地把自己家裡僅有的一口燒飯鐵鍋交給了警衛員。

警衛員謝過私塾先生,喜洋洋地把水壺和鐵鍋帶回了駐地。警衛員說:「主席,水壺拿來了,村裡人沒有一家有『三鍋』,我就借來了『一鍋』。」毛澤東抬頭一看,禁不住笑了。他把警衛員叫到身邊,語重心長地說:「小王呀,你有空要抓緊學習文化知識才行啊。我要你去借的是中國四大名著的《水滸傳》和《三國演義》,而不是燒水的水壺和做飯的鐵鍋。

四、運動會燒牛糞

紅軍在爐霍期間,為了活躍長征途中的部隊生活,鼓舞士氣,朱德總司令倡議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運動會。這次運動會內容十分豐富,有球賽、賽跑、跳高、跳遠、跨越障礙,有刺殺、投彈、騎兵表演,也有識圖、測距、識別和利用地形地物。在這次運動會上,最別出心裁的項目,要數朱總司令提議增設的燒牛糞比賽了。

比賽規則是,看誰先點著升起火苗。比賽開始了,隨著點火的信號聲響起,數千名紅軍戰士幾乎在同一時間劃著了火柴。一會兒,寬闊的平地上到處冒起了青煙。青煙越拉越長,越滾越大。數千條煙龍匯合在一起,翻動飛騰,直上青天。

五、吃冰激凌

爬雪山時,周士第在黃埔一期的老同學———幹部團團長陳庚,提議周士第用廣東話給大夥唱支歌。周士第大大方方地放開嗓門,唱了兩句,自己就開懷大笑起來。氣氛頓時活躍起來,有人吃干糧,有人一把一把地吞雪解渴。幹部團參謀長畢士梯把珍藏在筆記本中的一小包糖精拿出來,往每個人的口杯里放了一點點。

肖勁光大聲喊道:「來來來,吃冰淇淋了!」周士第嘗了一口拌糖精的雪粉,故作陶醉狀說:「我這杯,比南京路冠生園的還美哩!」陳庚也嘖嘖贊道:「我的更美,是安樂園的哩!」他們把干糧當餅干,把雪粉當冰淇淋,又說又笑,渾身的疲乏一沖而散。吃罷「冰淇淋」又向著雪山頂上爬去。

六、吃牛皮

郭林祥在回憶錄中記載:「走出草地的前一天,我帶的干糧就吃完了,肚子餓急了。好不容易找到前面部隊殺氂牛吃後丟下的一塊皮,我撿起來,把毛燒掉再烤,半生不熟的,洗一洗就吃,一邊咀嚼還一邊吱吱地響,靠這塊牛皮維持了一天。

「其實,能吃到皮帶,那對戰士們來說,可是一頓大餐。」黃忠學將軍的兒子黃宏波說,「父親常說,吃皮帶時,先把皮帶烤一烤,烤軟了以後,再放到水裡煮。這一根皮帶,就是戰士們的美味佳餚了。」

黃忠學的回憶錄中也寫到:「一天,一個同志笑著對我伸出一雙手,『給一塊油炸餅干你吃吧。』我驚喜地接過來瞧著:『你從哪兒撈到的餅干呀?』焦黃的顏色,綴著粟米大的泡泡兒,很像是油炸的。我放到嘴裡嚼了嚼,覺得滋味不錯,就問道:『這究竟是什麼東西呀?』『牛皮!』他哈哈地笑了。

我們十來個人每人都有一條牛皮帶,往後,我們除了挖野菜充飢外,還烤牛皮帶吃。」

③ 有關紅軍長征的歷史

我們知道,紅軍先後曾有4支隊伍從不同地點參加了長征。中央紅軍(後改稱紅一方面軍)是其中的一支,於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瑞金等地出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西吳起鎮(今吳旗縣),行程「二萬五千里」。「二萬五千里」是從哪來的呢?

1935年毛澤東在政治局會議上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12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到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只腳,長驅二萬余里,縱橫十一個省。」毛澤東根據什麼說紅一方面軍長征有二萬余里?他是怎麼算出來的?

老紅軍李中權將軍回憶,1937年他在抗大親自聽毛澤東在大會上講的。毛澤東的演算法是從1934年10月出發到1935年10月結束,以每天走70里,共25550里,略為二萬五千里。

1937年2月編好的《二萬五千里》一書有5個附錄,其中《紅軍第一軍團經過地點及里程一覽表》專門有說明,說明指出一軍團直屬隊:「除休息外,行軍作戰時間,1934年10月12天,11月24天,12月24天,1935年1月22天,2月26天,3月24天,4月30天,5月27天,6月23天,7月10天,8月14天,9月16天,10月19天。」作戰的時間加起來共271天。如果以每天紅軍行軍70里,271天應走18970里,可是編者卻將書名定為《二萬五千里》。這是為什麼?

毛澤東在長征中並不是天天行軍。如紅軍1935年1月7日佔領遵義,中央在此停了12天。紅軍7月底到達四川松潘,到8月底才離開北上過草地,停留了近1個月的時間。這是兩次大的停留,僅這兩次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毛澤東對此是很清楚的,他為什麼計算里程時沒有將此天數扣除?

因為他知道中央機關是紅軍中走路最少的單位。作戰部隊除行軍外還要打仗,就要不斷奔襲、迂迴。作戰部隊走的路常常是機關、後勤部隊的幾倍。這里僅舉一例:紅軍為突破第一道封鎖線,三軍團四師和先頭部隊十一團佔領古陂圩後,敵人撤退逃跑,十一團和十二團乘勝追擊,敵人繳械後,他們再返回追紅軍大部隊,一去一回起碼140里。部隊的這些行動都是奉軍委之令,毛澤東對此一清二楚。他知道在中央停留時,作戰部隊一直在運動,作戰部隊行軍的里數路線遠遠超過中央直屬隊。所以他在計算紅軍長征里數時,沒有扣除中央機關停留的時間。

最早進入陝北的斯諾,於1936年秋采訪了許多長征幹部,看到《紅軍第一軍團經過地點及里程一覽表》。他說:「紅軍自己普遍總說是『二萬五千里長征』,其實連所有的轉折和走回頭路都算起來,從福建最遠的一點到陝西的西北隅,長征軍中的某一些部隊所走的路程無疑要超過上述的數字。照第一軍團所記的一個准確的、一段一段的旅程計,顯示了全部路程兩倍於美國大陸的寬度———而且這還是主力行軍中的最小的里程。我們必須記著,在全部旅程中,都是步行的,他們這樣地跨過了世界最難走的通道,爬越了幾個最高的山嶺,橫渡了亞洲最大的河流,而且從頭到底就是一個長久的戰爭。」

重走長征路,今非昔比

李愛德、馬普安所走的路線遠比當年紅軍走得少,走得容易,除經濟發展,修了大量的公路,自然條件發生變化,環境大為改善外,還有一個原因,他們是在和平環境,得到眾人幫助,平安走完長征路的。而當年紅軍在幾十萬敵人的圍追堵截之中,為了求得生存,他們要與敵人作戰,要尋找敵人的薄弱環節。什麼地方敵人的力量薄弱呢?人跡罕至的雪山、草地,在沒有路的地方開出一條路來。現在重走長征路,是為學習、體會、宣傳長征精神,首先要保證參加者的安全,不能死人,不能傷人,絕對不能讓參加者冒險。這是兩個長征的最大的不同。

70多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人們受時間、體力、交通、經費種種條件的限制,一般只能走最著名的地方,走大的村鎮、縣城,走容易到的地方。在眾多的紅軍長征路線中,只能選一條路線走。每一個人很難嚴格按照長征路走完,更不能真正沿著紅軍的腳印走。

「二萬五千里」長征,不容置疑

綜上所述,兩個外國年輕人走的長征路,只是當年紅軍長征走過路線的一部分,並不是全部,他們所說的紅軍長征12000至13000里是很不準確的。但是,沒有想到他們隨便說的一句話竟然在世界各地的報道有100篇之多,產生的影響如此之大,由此可見紅軍長征在世界影響之大,關於紅軍長征的任何一個不同的說法都會引起軒然大波。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歷史上、情感上重要的路線,紅軍長征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情感上最重要的路線,也是世界上最長、最著名的路線。紅軍長征25000里是歷史事實,是不容置疑的。紅軍長征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是空前絕後的,即便是科技發達的今天,任何人也不可能完全重走當年長征路,不可能再現當年長征的艱難險阻。(摘自《解讀長征》徐占權編著、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

相關閱讀

「長征」≠「二萬五千里長征」

提到「長征」,不少人都把它等同於「二萬五千里長征」。這是不準確的。「長征」的外延較大,是指各支隊伍的戰略行動的總稱。中國工農紅軍先後曾有4支隊伍參加長征:第一支是中央紅軍(後改稱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瑞金等地出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北吳起鎮(今吳旗縣),行程達「二萬五千里」,因此,紅一方面軍長征又稱「二萬五千里長征」;第二支是紅二十五軍(後編入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羅山何家沖出發,1935年9月15日到達陝西延川永坪鎮,行程近萬里;第三支是紅四方面軍,於1935年5月初由四川彰明等地出發,1936年10月9日到達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一萬余里;第四支是紅二、紅六軍團(後合編為紅二方面軍),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劉家坪等地出發,1936年10月22日到達寧夏將台堡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兩萬余里。

由此可以看出,4支長征隊伍的總行程約六萬五千里,而「二萬五千里」只是其中的1支—————紅一方面軍的基本行程。

④ 關於紅軍戰士長征的故事

一九四五年秋天,紅軍進入了草地。由於三個小同志得了腸胃病的關回系,所以指導員就讓炊答事班長照顧他們。

三個病號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營地,班長就到處挖草根,和著青稞面給他們做飯。不到半個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飢餓威脅著他們。雖然班長到處找野草、挖樹根,可光吃這些怎麼能吃飽呢?班長眼看著他們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攏眼。

有一天,班長在河邊洗衣服,忽然看見了一條魚躍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縫衣針,彎成了個鉤,讓三個同志吃上了新鮮的魚,喝上了魚湯。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們吃魚的時候,班長從來不吃東西。後來,這位小同志發現班長在吃他們吃剩下的食物,眼淚就禁不住流了下來。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長卻餓暈過去了,三個小同志急忙去釣魚,做湯,可班長還是為了他們而犧牲了。

⑤ 紅軍長征的著名故事

由於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領導,中央紅軍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第五次「圍剿」,被迫退出根據地進行長征。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率紅軍主力五個軍團及中央、軍委機關和直屬部隊共8.6萬人,分別自瑞金、鄠都地區出發,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
紅軍的最初計劃是從南線突破粵軍的封鎖,到達湘西會合紅二、六軍團。由於當時臨時中央的領導者,在指揮中央紅軍實行戰略轉移和突圍的時候,犯了退卻中的逃跑主義錯誤,紅軍雖然英勇作戰,連續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但是自己也損失慘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時,紅軍和中央機關人員由出發時的8萬餘人已經銳減至3萬餘人。而且這時國民黨已判斷紅軍將沿湘桂邊境北上湘西同紅二、六軍團會合的戰略意圖,調集重兵,企圖把中央紅軍一網打盡。在這革命的危急關頭,在毛澤東等人的力爭下,中央紅軍改變了原先的戰略計劃,決定爭取主動,向敵人防禦薄弱的貴州前進。12月,紅軍在佔領通道城後,立即進入貴州東部,一舉攻克黎平,強渡烏江,把國民黨的追剿軍甩在烏江以東和以南地區,於1月7日佔領黔北重鎮遵義城。
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的正確領導。之後,紅軍像重新獲得了新的生命,他們重整旗鼓,振奮精神,在中央軍委的指揮下,展開了機動靈活的運動戰。他們轉戰貴州、四川、雲南邊界地區,四渡赤水,迂迴曲折穿插於敵人重兵之間,殲滅大量敵人。隨後,南渡烏江,佯攻貴陽,分兵黔東,誘出滇軍來援。這時,紅軍出其不意地向雲南疾進,在昆明附近虛晃一槍,隨即於5月初搶渡金沙江。至此,中央紅軍擺脫了優勢敵軍的追堵攔截,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計劃,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之後,由於執行了正確的民族政策,紅軍得到彝族人民的支援,順利通過大涼山地區。1935年5月下旬,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終年積雪、人跡罕至的夾金山,在6月14日與先期到達懋功的紅軍第四軍會師。
兩軍會師後,擺在黨和紅軍面前的首要任務是正確制定統一的紅軍發展的戰略方針。6月26日召開兩河口會議。會議決定,紅軍應集中主力向北進攻,以創造川陝甘蘇區。7月上旬,紅軍連續翻越夢筆山、打鼓山等大雪山,到達四川松潘地區的毛兒蓋。8月上旬,中央決定紅一、四方面軍混合編隊,組成左、右路軍經草地北上。8月下旬,中共中央隨右路軍跨過草地,先後抵達阿壩和巴西地區。9月,在中央的一再催促下,張國燾才率領左路軍抵達阿壩地區。之後,他拒絕執行中央北上方針,並要挾中央和右路軍南下,甚至企圖危害中央。中央發覺後,為貫徹北上方針,避免紅軍內部可能發生的沖突,決定率右路軍中的紅一、三軍和軍委縱隊迅速轉移,脫離險境,單獨北上,並攻佔天險臘子口。10月間,張國燾在卓木碉另立偽中央後,率領紅四方面軍南下,分裂黨和紅軍。黨中央和毛澤東等同張國燾的分裂主義進行了嚴肅的斗爭,決定以陝北作為領導中國革命的大本營,於10月19日抵達陝甘根據地的吳起鎮。紅四方面軍南下後,遭到國民黨軍隊的多次圍攻襲擊,被迫退往西康的甘孜一帶,並於1936年7月2日,在此與紅二、六軍團會師。在朱德、賀龍、劉伯承的斗爭和紅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的要求下,張國燾被迫取消偽中央,同意與紅二方面軍(紅二、六軍團於會師後改稱紅二方面軍)繼續北上。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同紅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至此,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紅軍長征的勝利,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長征是在糾正了「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和反對了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在遵義會議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確領導下取得勝利的。它充分表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艱苦卓絕的斗爭精神。這種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和她所領導的紅軍發展壯大的巨大精神力量,並給了全國人民以巨大的影響。中國工農紅軍的三大主力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先後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內進行了戰略大轉移。長征勝利地跨越了12個省、總行程達2.5萬里以上。雖然失去了南方原有的根據地,損失了很大一部分力量,但是保存和鍛煉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骨幹,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種子。正當抗日戰爭的烽火即將在全國熊熊燃燒起來的時候,這三支主力紅軍為擔負起中國革命的新任務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神聖職責而在西北會師,這無疑是一個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事件。正如毛澤東同志所宣稱的那樣,「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它預示著中國革命新的局面的開始。長徵用鐵的事實表明,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具有戰勝任何困難的無比堅強的生命力,她們是國內外任何反動勢力所不可戰勝的。(完)

閱讀全文

與有關歷史紅軍的長征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