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知道灞橋6000年來的歷史人物和文化風光——-——-四萬 十萬一千萬火急
歷史人物:
灞河為長安八水之一,發源於秦嶺藍田縣的藍谷之中,匯納於古代長安風景勝地——輞川西漳澗而北流,穿過灞陵原谷地,橫貫長安東郊,西北流滻水匯入,又北流注入渭水。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灞河「古曰滋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秦穆公為了顯示稱霸西戎的武功,連河名也帶上了霸權色彩。然而後世的地理學家似乎不願承認這個事實,不經意地在霸字前加了一個三點水,而成了灞水。從此,長安東部就形成了一種「灞」字文化,如「灞城」、「灞上」、「灞陵」、「灞頭」、「灞橋折柳」、「灞柳風雪」、「灞橋傷別」等等,都與灞水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作家陳忠實寫過的「白鹿原」,古來是稱作「灞上」的,還叫「灞陵原」,以漢文帝的陵墓而得名。《史記》上說:「帝治灞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就其水名以為陵號。」漢文帝劉恆是漢朝的第三代皇帝。呂後死,周勃等人平定了諸呂之亂,劉恆在漢惠帝絕嗣的情況下迎立為漢家天子。他在位二十三年,崇尚節儉,體恤民苦,致使社會穩定、國泰民安,與後來的漢景帝一起開創了較長時間的太平盛世局面,史家稱為「文景之治」。灞陵原正是他的無字碑。
宋代京都東移,過往灞橋的文士學子大大減少,但這里折柳送別的習俗相沿不輟,其中以柳永《少年游》詞里的描繪最為動情:「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夕陽閑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一曲陽關,斷腸聲盡,獨自憑蘭橈。」還有賀鑄的《連理枝》:「想灞橋春色老於人,恁江南夢杳。」明人徐復祚《紅梨記·再錯》也說:「則看他迎風襲襲,籠煙裊裊,腸斷灞橋濱。」然而到了清代,文人們離別相送似乎已沒有了折柳的習慣,騎射民族從來就不欣賞這種一段柳枝牽就的兒女情長。因此,灞橋在他們的視野里變得逐漸緲遠。乾隆皇帝四巡東北、六下江南、九進曲阜,卻很少涉足關中,因為那裡是漢唐時代的輝煌,終究尋不出一絲衣錦還鄉的樂趣。慈禧太後倒是臨幸過灞橋,但那是危急之際逃難陝西途中,是過也得過,不過也得過的不得已。清王朝在她手中早已是灞陵原上的西風殘照、古道音塵了。
撫摩斑駁古銹的橋欄,我的眼前忽閃過許多清晰且模糊的畫面。它告訴我,灞橋不僅僅是傷別,還有更多的壯舉與悲歌—— ——戰國末期,秦王政掌權,大將王翦東出伐荊,三軍浩盪直指潼關,秦始皇親自送行到灞橋,表現了一代雄主統一中國的偉志。 ——公元前227年,高漸離擊築,荊軻賦《易水歌》而別,過灞橋入咸陽刺秦不成被殺。荊軻遂成為戰國游俠的代表人物。 ——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率軍由武關經藍水一路破秦,從灞橋西入咸陽,秦王子嬰在函谷關內雖有數十萬兵力,但還是素車白馬,「銜璧迎降於軹道旁」。 ——漢時灞橋上設有稽查亭,檢查來往行人。一夜,被「貶為庶人」的大將軍李廣獵歸路過此橋,喝醉了酒的灞陵尉攔住不準過去。李廣的隨行人員說:「這是原李將軍。」灞陵尉並未買賬:「今將軍也不得夜行,還說什麼原將軍!」李廣無奈,只得在橋頭的稽查亭過了一夜。後來李廣官復原職,漢武帝拜其為右北平太守,走馬上任時,特向武帝要求灞陵尉與他同去。待灞陵尉一到軍中,即尋機殺之。看來,威名赫赫的飛將軍也難免小肚狹腸。這件事後來讓司馬遷寫在了《史記·李將軍列傳》中。 ——東漢末年,長安大亂,帝都百姓紛紛由灞橋東逃他鄉。著名文學家王粲在逃出長安後,曾站在灞陵岸上回首長安,寫下了那首著名的《七哀詩》,然後從灞陵岸古道南奔荊州。 ——灞橋的東邊,就是舉世聞名的驪山華清池。唐時楊貴妃「溫泉水滑洗凝脂」,灞橋上,年年龍鳳輦,皇帝與皇妃哪裡會想到人間的傷別? ——公元880年末,黃巢起義軍佔領臨潼,唐王朝金吾大將軍張直方帶領文武官員數十人到灞橋向起義軍「迎降」。隨後,黃巢起義軍浩盪過灞橋進長安。 ——1936年末,「西安事變」前,愛國學生為了表達至死不渝的抗戰決心,平躺在灞橋上,擋住張學良從華清池開往西安城的小汽車,要求他當眾表明抗戰心跡,否則寧可被汽車壓死在灞橋上。 ……
文化風光:
灞河為長安八水之一,發源於秦嶺藍田縣的藍谷之中,匯納於古代長安風景勝地——輞川西漳澗而北流,穿過灞陵原谷地,橫貫長安東郊,西北流滻水匯入,又北流注入渭水。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灞河「古曰滋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秦穆公為了顯示稱霸西戎的武功,連河名也帶上了霸權色彩。然而後世的地理學家似乎不願承認這個事實,不經意地在霸字前加了一個三點水,而成了灞水。從此,長安東部就形成了一種「灞」字文化,如「灞城」、「灞上」、「灞陵」、「灞頭」、「灞橋折柳」、「灞柳風雪」、「灞橋傷別」等等,都與灞水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作家陳忠實寫過的「白鹿原」,古來是稱作「灞上」的,還叫「灞陵原」,以漢文帝的陵墓而得名。《史記》上說:「帝治灞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就其水名以為陵號。」漢文帝劉恆是漢朝的第三代皇帝。呂後死,周勃等人平定了諸呂之亂,劉恆在漢惠帝絕嗣的情況下迎立為漢家天子。他在位二十三年,崇尚節儉,體恤民苦,致使社會穩定、國泰民安,與後來的漢景帝一起開創了較長時間的太平盛世局面,史家稱為「文景之治」。灞陵原正是他的無字碑。
「灞」字文化中,最著名的當屬灞橋。野渡無人舟自橫——在中國,水是一種景觀,甚至是一種哲學,而非路的延伸。南人舟楫,北人架橋。由舟楫而進化為橋,標志著科學水平及生產力的提高。 灞水上何時有橋,史無確切記載,只知到了西漢時這里才建起了木橋,地點在今橋西北十餘里處。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灞橋水災,王莽認為不是吉兆,遂將橋名改為長存橋。名曰長存,以後卻在宋、明、清期間先後幾次廢毀。不過南北朝時期的《三輔黃圖》和《水經注》都說到了「灞橋」,可知已經恢復舊名了。到了隋文帝開皇三年,也就是公元583年,又在今橋稍北處建了一座石橋,形成南北兩橋。 中國人造橋的本事是很大的。華夏的橋鄉應在南方而非北方,當以河網如織的水鄉紹興為最。今日紹興市共有橋梁一萬零八百一十九座,是舉世獨一無二的「萬橋市」。以多橋著稱的水城威尼斯,每平方公里建橋不過0.66座,而紹興市境內每平方公里竟有橋31座。其中古橋有廊橋、亭橋、塘橋、閘橋……等等,功能與造型各異,有的橋梁還可以搭戲台,船家在舟中、耕家在岸上,都可一覽興亡故事與人間種種恩愛情仇。難怪曾孕育出《梁山伯與祝英台》之千古絕唱的江南水鄉人,不屑一顧美國電影《廊橋遺夢》里那條歪歪斜斜的爛木橋,朽木之側如何能擦出愛情的火花?然而中國最知名的橋卻都是在北方而不在南方,比如趙州橋,那是世界橋梁史的一座「宗祠」,它的雙拱造型,至今仍為各國的橋梁工程師所沿用。當年灞橋的設計水平應不在它之下,1994年考古發掘證實古灞橋始建於隋初,廢棄於元,為中國已知年代最早、規模最宏偉、橋面跨度最長的一座大型多孔石拱橋。考古學家還在橋拱腹中清理出瓷器等一批隋至元各時期的填充物,此事曾列入1994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宋以後,灞陵舊道和秦漢故橋都荒廢了,南橋因灞水東徙,被擱置在平陸上。元朝時,山東堂邑人劉斌重建石橋,位置大約就是現在灞橋這個地方。據《關中勝跡圖志》說,此橋15孔,闊24尺。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陝西巡撫畢沅重建橋,但已非過去規模。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巡撫楊公恢才按舊制又加建造。橋長380米,寬7米,旁設石欄,橋下有72孔,每孔跨度為4米至7米不等,橋柱408個。同治十三年(1874),又用巨石改建,長150丈,闊三丈。可惜的是這座橋在1957年被拆除,就像當年北京、西安拆除古城牆一樣。人類就是這樣在一個怪圈中生活,不斷地為自己豎立文化豐碑,又不斷地毀滅這些文化豐碑,然後再回過頭來撥亂反正,最後懷著一種朝聖的心情去憑吊永遠也難以復原的廢墟。遺憾的是古灞橋連廢墟也不復存在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灞橋只不過是20世紀50年代修建的鋼筋混凝土橋。
若是你有更多的興趣了解的話,可以參考一下:http://ke..com/view/107799.htm
『貳』 著名的「八水繞長安」指的是什麼
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在著名的辭賦《上林賦》中寫道「盪盪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描寫了漢代上林苑的巨麗之美,以後就有了「八水繞長安」的描述。
八水指的是渭、涇、灃、澇、潏、滈、滻、灞八條河流,它們在西安城四周穿流,均屬黃河水系。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在著名的辭賦《上林賦》中寫道「盪盪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描寫了漢代長安上林苑的巨麗之美,以後就有了「八水繞長安」的描述。 八水之中,渭河匯入黃河,而其他七水原本各自直接匯入渭河。然而由於時代變遷,滻河成為了灞河的支流;滈河成為潏河的支流,潏河與灃河的交匯。
發源於藍田縣湯峪,是灞滻水系的最大支流,流經西安灞橋區廣太廟附近注入灞河,全長70公里。滻河繞西安之東。
發源於藍田縣灞源鎮,全長109公里,流域面積2563.7平方公里,據史載,灞河原名滋水,春秋時秦穆公為了炫耀其霸業,改名為灞河。唐在此地設驛站,親友出行多在這里折柳送行。因沿河岸遍植柳樹,春天柳絮紛飛如雪,「灞柳風雪」成為長安八景之一。 灞河繞西安之東。
『叄』 西安八水指的是那幾條河
渭河、涇河、灃河、澇河、潏河、滈河、滻河、灞河八條河流是古長安的八水,版也稱八水繞長安;
氵皂權河不應屬於「八水」,它原是潏河的古道,河原來沿今之河直接入渭,後於長安區附近之瓜洲村經人工改造繞經神禾原,在香積寺附近和滈河匯流,稱為洨河,西流於秦渡鎮注入灃河。 目前,氵皂河起自長安區水寨村,流經長安區韋曲、杜城、申店進入西安市區,再經丈八溝、北石橋、三橋鎮、六村堡至草灘入渭河。全長32公里,西安市區段長27.4公里。 氵皂河現在也是西安最大的排洪渠,生活工業污染相當嚴重
『肆』 西安八水有那八水
這八水指的是渭、涇、灃、澇、潏、滈、滻、灞八條河流,它們在西安城四周穿流,均屬黃河水系。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在著名的辭賦《上林賦》中寫道「盪盪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描寫了漢代上林苑的巨麗之美,以後就有了「八水繞長安」的描述。 八水之中,渭河匯入黃河,而其他七水原本各自直接匯入渭河。然而由於時代變遷,滻河成為了灞河的支流;滈河成為潏河的支流,潏河與灃河的交匯。
渭河: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於陝西潼關注入黃河。全長818公里,流域總面積134766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02億立方米。渭河繞西安之北。
涇河:涇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幹流發源於六盤山東麓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於高陵縣蔣王村匯人渭河左岸。全長455公里,流域總面積45421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1.4億立方米。涇河繞西安之北。
其他六條河流規模較小:
灃河:發源於長安縣灃峪,流至咸陽市匯入渭河,全長82公里,總流域面積1460平方公里。 據載,大禹曾經治理過灃河,西周的豐、鎬二京就建在灃河東西兩岸。秦咸陽、漢長安也位於灃河、渭河交匯處,漢、唐時的昆明池也是引灃河水形成的。灃河繞西安之西
澇河:古稱潦水,源頭有兩條,東澇河發源於靜峪堖,西澇河發源於秦嶺梁,兩河交匯後北流,最後北經咸陽流入渭河。澇河全長82公里,總流域面積663平方公里。 澇河繞西安之西。
潏河:發源於長安縣秦嶺北坡的大峪,是西安地區最負盛名的河流。潏河在牛頭寺附近分為兩支,向北為皂河,向西則與滈河合流匯入灃河。河長67.2公里,流域面積687平方公里。潏河繞西安之南。
滈河:發源於長安縣石砭峪,全長46公里,流域面積292平方公里。與潏河在香積寺匯合後向西,在戶縣秦渡鎮附近注入灃河。滈河繞西安之南。
滻河:發源於藍田縣湯峪,是灞滻水系的最大支流,流經西安東郊紡織城在廣太廟附近注入灞河,全長70公里。滻河繞西安之東。
灞河:發源於藍田縣灞源鄉,全長109公里,流域面積2563.7平方公里,據史載,灞河原名滋水,春秋時秦穆公為了炫耀其霸業,改名為灞河。唐在此地設驛站,親友出行多在這里折柳送行。因沿河岸遍植柳樹,春天柳絮紛飛如雪,「灞柳風雪」成為長安八景之一。 灞河繞西安之東。
『伍』 八水繞長安,「八水」都是誰
八水指的是渭、涇、灃、澇、潏、滈、滻、灞八條河流。
漢代長安城周圍,共有8條河流,分別是涇水、渭水、灞水、滻水、灃水、滈水、潏水和澇水。它們在長安城四周穿流,均屬黃河水系。涇水、渭水在長安北面,灞水、滻水貫穿東面,潏水、滈水繞過城南,灃水、澇水流經西面。
【渭河】
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鳥鼠山,於陝西潼關注入黃河 。全長818公里,流域總面積134766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02億立方米。渭河繞西安之北。
【涇河】
涇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幹流發源於六盤山東麓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於高陵縣蔣王村匯人渭河左岸。全長455公里,流域總面積45421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1.4億立方米。涇河繞西安之北。
【灃河】
發源於長安縣灃峪,流至咸陽市匯入渭河,全長82公里,總流域 八水繞長安 灃河面積1460平方公里。 據載,大禹曾經治理過灃河,西周的豐、鎬二京就建在灃河東西兩岸。秦咸陽、漢長安也位於灃河、渭河交匯處,漢、唐時的昆明池也是引灃河水形成的。灃河繞西安之西
【潦河】
古稱潦水又名澇水,源頭有兩條,東澇河發源於靜峪堖,西澇河發源於秦嶺梁,兩河交匯後北流,最後北經咸陽流入渭河。澇河全長82公里,總流域面積663平方公里。 澇河繞西安之西,而北流入渭河。
【潏河】
發源於長安縣秦嶺北坡的大峪,是西安地區最負盛名的河流。潏河在牛頭寺附近分為兩支,向北為皂河,向西則與滈河合流匯入灃河。河長67.2公里,流域面積687平方公里。潏河繞西安之南。
【滈河】
發源於秦嶺長安縣石砭峪,全長46公里,流域面積292平方公里。流至長安區香積寺與潏河匯合,謂之交水又稱福水,由寺南向西流去,在戶縣秦渡鎮附近注入灃河。西周時期鎬京,因靠近古蟚水而得名。漢代又在鎬池故址,開鑿昆明池。唐中宗李顯之女安樂公主在此又鑿了個定昆池。滈河繞西安之南。
【滻河】
發源於藍田縣湯峪,是灞滻水系的最大支流,流經西安灞橋區廣太廟附近注入灞河,全長70公里。滻河繞西安之東。
【灞河】
發源於藍田縣東南秦嶺山北的灞源鄉,全長109公里,流域面積2563.7平方公里,流至西安以東合滻水入於渭河。
然而由於時代變遷河流改道,滻河成為了灞河的支流;滈河成為潏河的支流,潏河後又與灃河的交匯,匯入昆明池,灞河匯入渭水,涇渭分明合流入黃河。
『陸』 請問古代所說的八水繞長安是哪八條水系
八水繞長安這八水指的是渭、涇、灃、澇、潏、滈、滻、灞八條河流,它們在西安城四周穿流,均屬黃河水系。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在著名的辭賦《上林賦》中寫道「盪盪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描寫了漢代上林苑的巨麗之美,以後就有了「八水繞長安」的描述。 八水之中,渭河匯入黃河,而其他七水原本各自直接匯入渭河。然而由於時代變遷,滻河成為了灞河的支流;滈河成為潏河的支流,潏河與灃河的交匯。 渭河: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於陝西潼關注入黃河。全長818公里,流域總面積134766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02億立方米。渭河繞西安之北。 涇河:涇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幹流發源於六盤山東麓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於高陵縣蔣王村匯人渭河左岸。全長455公里,流域總面積45421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1.4億立方米。涇河繞西安之北。 其他六條河流規模較小: 灃河:發源於長安縣灃峪,流至咸陽市匯入渭河,全長82公里,總流域面積1460平方公里。 據載,大禹曾經治理過灃河,西周的豐、鎬二京就建在灃河東西兩岸。秦咸陽、漢長安也位於灃河、渭河交匯處,漢、唐時的昆明池也是引灃河水形成的。灃河繞西安之西 澇河:古稱潦水,源頭有兩條,東澇河發源於靜峪堖,西澇河發源於秦嶺梁,兩河交匯後北流,最後北經咸陽流入渭河。澇河全長82公里,總流域面積663平方公里。 澇河繞西安之西。 潏河:發源於長安縣秦嶺北坡的大峪,是西安地區最負盛名的河流。潏河在牛頭寺附近分為兩支,向北為皂河,向西則與滈河合流匯入灃河。河長67.2公里,流域面積687平方公里。潏河繞西安之南。 滈河:發源於長安縣石砭峪,全長46公里,流域面積292平方公里。與潏河在香積寺匯合後向西,在戶縣秦渡鎮附近注入灃河。滈河繞西安之南。 滻河:發源於藍田縣湯峪,是灞滻水系的最大支流,流經西安東郊紡織城在廣太廟附近注入灞河,全長70公里。滻河繞西安之東。 灞河:發源於藍田縣灞源鄉,全長109公里,流域面積2563.7平方公里,據史載,灞河原名滋水,春秋時秦穆公為了炫耀其霸業,改名為灞河。唐在此地設驛站,親友出行多在這里折柳送行。因沿河岸遍植柳樹,春天柳絮紛飛如雪,「灞柳風雪」成為長安八景之一。 灞河繞西安之東。 注意:氵皂河不應屬於「八水」,它原是潏河的古道,河原來沿今之河直接入渭,後於長安區附近之瓜洲村經人工改造繞經神禾原,在香積寺附近和滈河匯流,稱為氵交河,西流於秦渡鎮注入灃河。 目前,氵皂河起自長安區水寨村,流經長安區韋曲、杜城、申店進入西安市區,再經丈八溝、北石橋、三橋鎮、六村堡至草灘入渭河。全長32公里,西安市區段長27.4公里。
『柒』 西安八水有著怎樣的自然景觀
西安的自然來景觀峭拔險峻,獨源具特色,境內及附近有西嶽華山、終南山、太白山、王順山、驪山、樓觀台、輞川溶洞風景名勝區等。
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在著名的辭賦《上林賦》中寫道,「盪盪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描寫了漢代上林苑的奢華之美,以後就有了「八水繞長安」的描述。
八水是指渭河、涇河、灃河、澇河、潏河、滈河、滻河、灞河八條河流,它們在西安城四周穿流,都屬於黃八水之中渭河匯入黃河,而其他七水原本各自直接匯入渭河。由
於時代變遷,滻河成為了灞河的支流;滈河成為潏河的支流,潏河與灃河交匯。
『捌』 藍田縣從古到今都出過多少名人
西安 在陝西的省會西安古稱長安,位於八百里秦川中央,四塞險固,沃野千里,物產豐富,氣候宜人,是中國古代文明發祥地和政治中心,先後有周、秦、漢、唐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西安與開羅、雅典、羅馬並列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建國後西安又成為我國八大城市之一,是西北最大的工業、科技、文化中心和交通、通訊樞紐,是歐亞大陸橋上的一顆明珠。就是這座馳名中外的歷史名城,從古到今的興衰變化都與水息息相關。八水豐盈繞長安西安之所以成為十三朝古都,除卻軍事戰略位置優越等因素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水源豐富。 這八水指的是渭、涇、灃、澇、潏、滈、滻、灞八條河流,它們在西安城四周穿流,均屬黃河水系。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在著名的辭賦《上林賦》中寫道「盪盪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描寫了漢代上林苑的巨麗之美,以後就有了「八水繞長安」的描述。 八水之中,渭河匯入黃河,而其他七水原本各自直接匯入渭河。然而由於時代變遷,滻河成為了灞河的支流;滈河成為潏河的支流,潏河與灃河的交匯。 渭河: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於陝西潼關注入黃河。全長818公里,流域總面積134766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02億立方米。渭河繞西安之北。 涇河:涇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幹流發源於六盤山東麓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於高陵縣蔣王村匯人渭河左岸。全長455公里,流域總面積45421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1.4億立方米。涇河繞西安之北。 其他六條河流規模較小: 灃河:發源於長安縣灃峪,流至咸陽市匯入渭河,全長82公里,總流域面積1460平方公里。 據載,大禹曾經治理過灃河,西周的豐、鎬二京就建在灃河東西兩岸。秦咸陽、漢長安也位於灃河、渭河交匯處,漢、唐時的昆明池也是引灃河水形成的。灃河繞西安之西 澇河:古稱潦水,源頭有兩條,東澇河發源於靜峪堖,西澇河發源於秦嶺梁,兩河交匯後北流,最後北經咸陽流入渭河。澇河全長82公里,總流域面積663平方公里。 澇河繞西安之西。 潏河:發源於長安縣秦嶺北坡的大峪,是西安地區最負盛名的河流。潏河在牛頭寺附近分為兩支,向北為皂河,向西則與滈河合流匯入灃河。河長67.2公里,流域面積687平方公里。潏河繞西安之南。 滈河:發源於長安縣石砭峪,全長46公里,流域面積292平方公里。與潏河在香積寺匯合後向西,在戶縣秦渡鎮附近注入灃河。滈河繞西安之南。 滻河:發源於藍田縣湯峪,是灞滻水系的最大支流,流經西安東郊紡織城在廣太廟附近注入灞河,全長70公里。滻河繞西安之東。 灞河:發源於藍田縣灞源鄉,全長109公里,流域面積2563.7平方公里,據史載,灞河原名滋水,春秋時秦穆公為了炫耀其霸業,改名為灞河。唐在此地設驛站,親友出行多在這里折柳送行。因沿河岸遍植柳樹,春天柳絮紛飛如雪,「灞柳風雪」成為長安八景之一。 灞河繞西安之東。 注意:氵皂河不應屬於「八水」,它原是潏河的古道,河原來沿今之河直接入渭,後於長安區附近之瓜洲村經人工改造繞經神禾原,在香積寺附近和滈河匯流,稱為氵交河,西流於秦渡鎮注入灃河。 目前,氵皂河起自長安區水寨村,流經長安區韋曲、杜城、申店進入西安市區,再經丈八溝、北石橋、三橋鎮、六村堡至草灘入渭河。全長32公里,西安市區段長27.4公里。
『玖』 歷史上「八水繞長安」是什麼意思
八水指的是渭、涇、灃、澇、潏、滈、滻、灞八條河流
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在著名的辭賦《上林賦》中寫道「盪盪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描寫了漢代上林苑的巨麗之美,以後就有了「八水繞長安」的描述。
『拾』 關於長安八水
長安八水似乎是自然形成的河流。
西安古稱長安,位於八百里秦川中央,四塞險固,沃野千里,物產豐富,氣候宜人,是中國古代文明發祥地和政治中心,先後有周、秦、漢、唐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西安與開羅、雅典、羅馬並列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建國後西安又成為我國八大城市之一,是西北最大的工業、科技、文化中心和交通、通訊樞紐,是歐亞大陸橋上的一顆明珠。就是這座馳名中外的歷史名城,從古到今的興衰變化都與水息息相關。八水豐盈繞長安西安之所以成為十三朝古都,除卻軍事戰略位置優越等因素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水源豐富。
這八水指的是渭、涇、灃、澇、潏、滈、滻、灞八條河流,它們在西安城四周穿流,均屬黃河水系。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在著名的辭賦《上林賦》中寫道「盪盪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描寫了漢代上林苑的巨麗之美,以後就有了「八水繞長安」的描述。 八水之中,渭河匯入黃河,而其他七水原本各自直接匯入渭河。然而由於時代變遷,滻河成為了灞河的支流;滈河成為潏河的支流,潏河與灃河的交匯。
渭河: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於陝西潼關注入黃河。全長818公里,流域總面積134766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02億立方米。渭河繞西安之北。
涇河:涇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幹流發源於六盤山東麓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於高陵縣蔣王村匯人渭河左岸。全長455公里,流域總面積45421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1.4億立方米。涇河繞西安之北。
其他六條河流規模較小:
灃河:發源於長安縣灃峪,流至咸陽市匯入渭河,全長82公里,總流域面積1460平方公里。 據載,大禹曾經治理過灃河,西周的豐、鎬二京就建在灃河東西兩岸。秦咸陽、漢長安也位於灃河、渭河交匯處,漢、唐時的昆明池也是引灃河水形成的。灃河繞西安之西
澇河:古稱潦水,源頭有兩條,東澇河發源於靜峪堖,西澇河發源於秦嶺梁,兩河交匯後北流,最後北經咸陽流入渭河。澇河全長82公里,總流域面積663平方公里。 澇河繞西安之西。
潏河:發源於長安縣秦嶺北坡的大峪,是西安地區最負盛名的河流。潏河在牛頭寺附近分為兩支,向北為皂河,向西則與滈河合流匯入灃河。河長67.2公里,流域面積687平方公里。潏河繞西安之南。
滈河:發源於長安縣石砭峪,全長46公里,流域面積292平方公里。與潏河在香積寺匯合後向西,在戶縣秦渡鎮附近注入灃河。滈河繞西安之南。
滻河:發源於藍田縣湯峪,是灞滻水系的最大支流,流經西安東郊紡織城在廣太廟附近注入灞河,全長70公里。滻河繞西安之東。
灞河:發源於藍田縣灞源鄉,全長109公里,流域面積2563.7平方公里,據史載,灞河原名滋水,春秋時秦穆公為了炫耀其霸業,改名為灞河。唐在此地設驛站,親友出行多在這里折柳送行。因沿河岸遍植柳樹,春天柳絮紛飛如雪,「灞柳風雪」成為長安八景之一。 灞河繞西安之東。
注意:氵皂河不應屬於「八水」,它原是潏河的古道,河原來沿今之河直接入渭,後於長安區附近之瓜洲村經人工改造繞經神禾原,在香積寺附近和滈河匯流,稱為氵交河,西流於秦渡鎮注入灃河。 目前,氵皂河起自長安區水寨村,流經長安區韋曲、杜城、申店進入西安市區,再經丈八溝、北石橋、三橋鎮、六村堡至草灘入渭河。全長32公里,西安市區段長27.4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