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秦始皇嬴政和秦王贏駟的關系
嬴政是嬴駟的玄孫,換句話說嬴駟是秦始皇的曾祖父。嬴駟是秦孝公嬴渠梁的兒子,是後來的秦惠文王。秦惠文王之後是秦武王嬴盪。後來武王舉鼎而死,他的異母弟弟秦昭襄王嬴稷即位。而昭王的兒子孝文王嬴柱即位三天就薨了。孝文王的兒子秦莊襄王嬴異人(後改名子楚)即位。嬴子楚的兒子就是秦始皇嬴政了。
(1)關於嬴駟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前259年農歷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 ,秦莊襄王之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秦王贏駟: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11年),又稱秦惠王,嬴姓,趙氏,名駟,秦孝公之子,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在位。
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誅殺衛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稱「王」,並改元為更元元年 ,成為秦國第一王。 秦惠文王當政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資料
網路-秦始皇
『貳』 秦惠王贏駟的生平簡介 歷史上贏駟是個什麼樣的人
春秋戰國初期天下板盪,在逐鹿中原的各大諸侯國之中,他們依然遵守弱肉強食的叢林生存法則,強盛的大秦帝國能夠迅速在各個國家之間崛起,得益於秦國招募的大批能臣,也得益於秦惠文王過人的識人本領。
秦惠王(前356年——前311年),又稱秦惠文王或秦惠文君。嬴姓,名駟,秦孝公之子。嬴駟是戰國時期秦國國君,他高瞻遠矚,胸懷國家大義,堅持變法和國家統一,稱得上是一個真正有作為的帝王。歷史上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誅殺衛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稱「王」,並改元為更元元年,成為秦國第一王。贏駟少時,因觸新法而遭流徒,使他早年便能脫去宮室之氣。他沉潛民間數載,對秦國新法有了獨到的深刻認識。秦惠文王和秦武王是一個積蓄力量的時期。秦武王在位時間短而且死得早,所以主要是秦惠文王為秦昭襄王成為霸主打下了基礎。
嬴駟為太子時,觸犯了法律。當時正值有人反對新法,法令行不通。商鞅認為法令行不通在於宮室貴族的干擾。國君果真要實行法治,就要先從太子開始。因為考慮到太子身份問題,商鞅並沒有重罰太子,而是對太子的老師處以墨刑,這樣一來,法令便暢行無阻了,而秦國的法治也越來越好了。但是太子卻把這件事記在了心裡,贏駟發誓終有一天他會報仇雪恥的。懷著對商鞅的怨恨,秦惠文王贏駟作為國家的儲君,他在深宮之中一天天長大,終於等到了即位的那一天。
前338年,秦孝公死,惠文王即位,贏駟上台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車裂商鞅。雖然秦國在商鞅的治理下,變得越來越強大,但是商鞅的變法卻極大地觸動了貴族階層的利益,迅速激發的階級矛盾,又激化了秦國的各種矛盾,商鞅的存在也嚴重影響了秦惠文王的權威。本來贏駟對商鞅的印象就不好,現在他就可以趁著這個機會把商鞅給殺了。但礙於商鞅因變法而聲威遠揚,這樣平白無故殺害了商鞅,不好向世人交代。計上心頭,贏駟就讓一個叫公子虔的人,乘機捏造謠言說商鞅造反。時機成熟之際,贏駟才把商鞅處以車裂之刑,解除了贏駟心頭的大患,從而鞏固了自己的權利和地位,但他並沒有廢除商鞅的變法,可見秦惠文王的治國才能。
第二件大事,重用張儀,分化六國。張儀是個難得一遇的辯才,《孟子》論之曰:或謂:「張儀、公孫衍,豈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惡足以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則與民由之,不得志則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詘,是之謂大丈夫。」可見張儀是個心直口快的人,憑借他的三寸不爛之舌,曾把孟子氣死在齊宣王的大殿之上。蘇秦張儀同是鬼穀子學生,蘇秦合縱,張儀連橫。蘇秦張儀同是鬼穀子學生,蘇秦合縱,張儀連橫。張儀來到秦國之時就對秦惠文王許諾,十年之內定會使秦國變得更加強大。張儀能說會道,在秦國一路陞官,最後成為秦相。而在六國推行連橫,使六國內亂,秦國從中漁利。秦國的強盛,張儀功不可沒。
第三件大事,攻佔巴蜀。秦國的強盛招致了魏、趙、韓、燕、楚五國聯合攻擊,西方義渠部落也趁機攻打秦國,在兩面夾擊的情況下。秦王贏駟採用司馬錯的戰略攻佔南方的巴蜀,使秦國擁有一個穩定的後方,而且獲得巴蜀的產糧地區,確保了秦國的糧食產糧——這一當時重要的戰略資源。公元前313年,又遣張儀自秦赴楚,施行反間計,誘使楚國絕齊。誘使楚軍隻身攻打秦國,秦國趁機埋伏進攻楚軍,大敗楚軍,楚國從此一蹶不振。隨後,贏駟又採用張儀的連橫之策,對六個國家實行分化瓦解,使得六國聯盟瓦解,為秦國一掃天下贏得了時機。
贏駟派張儀游說拆散齊、楚聯盟,秦乘機打敗楚軍,佔領漢中,這樣秦國的巴蜀與漢中連成一片,既排除了楚國對秦國本土的威脅,也使秦國的疆土更加擴大,國力更加強盛。他很好繼承了父親的政治才能,又為後世君王平復天下打下了基礎。可見秦惠文王在秦國發展歷史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叄』 歷史上秦惠文王嬴駟真的被放逐過嗎
沒有被放逐過。
秦惠文王十九歲即位,為秦惠王。以宗室多怨,族滅商鞅,不廢其法。公元前325年,自稱秦王,成為秦國第一位君王。當政期間,文有張儀連橫六國,武有公孫衍、樗里子、司馬錯,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在秦孝公去世後,其順利即位,因為忌憚商鞅擁有過大的權力,從而在公子虔誣告商鞅謀反時,借機車裂商鞅,卻並未廢除商鞅之法。之後稱王,是個懂得識人馭人,運籌帷幄、多次擊潰五國滅秦之兵的一代君主。
(3)關於嬴駟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嬴駟少時,因觸新法而遭流徒,使他早年便能脫去宮室之氣。他沉潛民間數載,對秦國新法有了獨到的深刻認識。魏紓入秦前,魏王囚魏紓父,逼使魏紓刺殺嬴駟。
造成嬴駟大婚典禮上的流血事件。嬴駟胸前被刺一刀,仍從容不迫。他運籌帷幄,布局應對,不僅平息了內外勢力合謀的刺秦風波,並一舉鏟除了國內最後的舊貴族復辟勢力。
嬴駟重用張儀連橫破合縱,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點。對張儀,嬴駟求之,試之,任之,信之。在秦與到列國間復雜的邦交斗爭中,多次逆轉危勢,擊潰五國滅秦之兵。
繼孝公用商鞅之後譜寫了又一頁君臣合璧華彩篇章。自此,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秦國用士「不唯秦人」成為不變的路線。
『肆』 秦王贏駟的所有故事
秦孝公24年(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繼位,是為秦惠文君。同年公子虔等告商鞅反,商鞅欲逃魏,魏拒之,返,入商邑,反,攻鄭(今陝西鄭縣)。秦軍攻商鞅,斬之於澠池,車裂其屍於咸陽,並滅其族。
惠文君元年(前337年),楚、韓、趙、蜀來朝。
惠文君二年(前336年),東周天子周顯王姬扁派遣使臣慶賀秦惠文君即位。
惠文君三年(前335年),惠文王舉行冠禮。
惠文君四年(前334年),天子賜惠文君文武胙,齊、魏兩國國君稱王。
惠文君五年(前333年),陰晉人犀首為大良造。
惠文君六年(前332年),魏割陰晉(今陝西華陰)與秦,秦更名為「寧秦」。
惠文君七年(前331年),公子卬與魏戰,虜其將龍賈,斬首八萬。
惠文君八年(前330年),魏割河西地與秦,此地原屬秦,戰國初期為魏將吳起奪取。
惠文君九年(前329年),渡河,奪取汾陰、皮氏,與魏王惠於應。同年圍焦,奪占焦。
惠文君十年(前328年),張儀相秦,魏割上郡十五邑與秦。
惠文君11年(前327年),設立義渠縣(義渠本為戎人建立的國家),義渠君為臣;歸還魏國的焦、曲沃(本為晉國重要都城,今山西曲沃)兩地。
惠文君12年(前326年),初次實行臘祭(仿效東方列國)。
惠文君13年(前325年)四月戊午,韓、魏兩國相互承認各自的王爵,秦相張儀攻陝(今河南陝縣),但把此地百姓交歸魏國。
惠文君14年(前324年),稱王,更為元年(即:惠文王元年)
惠文王二年(前323年),張儀與齊、楚大臣會嚙桑(今江蘇沛縣西南)。
惠文王三年(前322年),韓、魏太子來朝,張儀到魏國為相。
惠文王四年(前321年),無事。
惠文王五年(前320年),王游至北河(戎人之地,位於黃河之北)。
惠文王六年(前319年),無事。
惠文王七年(前318年),樂池相秦,韓、趙、魏、燕、齊與匈奴的聯軍共同攻秦。秦使庶長疾與戰修魚,虜其將申差,敗趙將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8萬2千。
惠文王八年(前317年),張儀復相秦;
惠文王九年(前316年),司馬錯伐滅巴、蜀兩國。同年秦攻奪趙中都、西陽兩地。
惠文王十年(前315年),韓太子蒼到秦國當質子,攻奪韓國的石章;同年敗趙將泥;伐取義渠二十五城。
惠文王11年(前314年),秦將樗里疾(也稱「樗里子」,秦孝公之子,惠文王之弟)攻取魏的焦,在韓的岸門擊敗韓軍,斬首萬級,韓將犀首逃走。同年,封公子通於蜀;燕王噲讓國於其相子之,燕國大亂。
惠文王12年(前313年),與梁王(即魏王)會於臨晉;庶長疾攻趙,虜趙將庄。同年,張儀相楚。
惠文王13年(前312年),庶長章攻楚國的丹陽(今湖北丹江口市),虜楚將屈丐,斬首八萬;又攻奪楚國的漢中(今陝西漢中),取地六百里,設置漢中郡。楚國圍韓國的雍氏,秦使庶長疾助韓攻齊,到滿,又助魏攻燕。
惠文王14年(前311年),伐楚,取召陵。丹、犁臣來降。蜀相壯殺蜀侯來降。惠文王卒,太子盪繼位,是為秦武王。
諸侯年表
前337 甲申 周顯王32年魯景公九年 秦惠王元年宋剔成33年楚威王三年齊威王20年魏惠王34年韓昭侯22年趙肅侯13年 燕文公25年衛成侯25年
前336 乙酉 周顯王33年 魯景公十年 秦惠王二年 宋剔成34年楚威王四年 齊威王21年 魏惠王35年 韓昭侯23年 趙肅侯14年 燕文公26年 衛成侯26年
前335 丙戌 周顯王34年 魯景公11年 秦惠王三年 宋剔成35年楚威王五年 齊威王22年 魏惠王36年 韓昭侯24年 趙肅侯15年 燕文公27年 衛成侯27年
前334 丁亥 周顯王35年 魯景公12年 秦惠王四年 宋剔成36年楚威王六年 齊威王23年 魏後元元年 韓昭侯25年 趙肅侯16年 燕文公28年 衛成侯28年
前333 戊子 周顯王36年 魯景公13年 秦惠王五年 宋剔成37年楚威王七年 齊威王24年 魏後元二年 韓昭侯26年 趙肅侯17年 燕文公29年 衛成侯29年
前332 己丑 周顯王37年 魯景公14年 秦惠王六年 宋剔成38年 楚威王八年 齊威王25年 魏後元三年 韓威侯元年 趙肅侯18年燕易王元年衛平侯元年
前331 庚寅 周顯王38年 魯景公15年 秦惠王七年 宋剔成39年楚威王九年 齊威王26年 魏後元四年 韓威侯二年 趙肅侯19年 燕易王二年 衛平侯二年
前330 辛卯 周顯王39年 魯景公16年 秦惠王八年 宋剔成40年楚威王十年 齊威王27年 魏後元五年 韓威侯三年 趙肅侯20年 燕易王三年 衛平侯三年
前329 壬辰 周顯王40年 魯景公17年 秦惠王九年 宋剔成41年楚威王11年齊威王28年 魏後元六年 韓威侯四年 趙肅侯21年 燕易王四年 衛平侯四年
前328 癸巳 周顯王41年 魯景公18年 秦惠王十年宋康王元年 楚懷王元年齊威王29年 魏後元七年 韓威侯五年 趙肅侯22年 燕易王五年 衛平侯五年
前327 甲午 周顯王42年 魯景公19年 秦惠王11年宋康王二年 楚懷王二年齊威王30年 魏後元八年 韓威侯六年 趙肅侯23年 燕易王六年 衛平侯六年
前326 乙未 周顯王43年 魯景公20年 秦惠王12年 宋康王三年 楚懷王三年 齊威王31年 魏後元九年 韓威侯七年 趙肅侯24年 燕易王七年 衛平侯七年
前325 丙申 周顯王44年 魯景公21年 秦惠王13年 宋康王四年 楚懷王四年 齊威王32年 魏後元十年 韓威侯八年趙武靈王元年 燕易王八年 衛平侯八年
前324 丁酉 周顯王45年 魯景公22年 秦更元元年 宋康王五年 楚懷王五年 齊威王33年 魏後元11年 韓威侯九年趙武靈王二年 燕易王九年衛嗣君元年
前323 戊戌 周顯王46年 魯景公23年 秦更元二年 宋康王六年 楚懷王六年 齊威王34年 魏後元12年 韓宣王十年趙武靈王三年 燕易王十年 衛嗣君二年
前322 己亥 周顯王47年 魯景公24年 秦更元三年 宋康王七年 楚懷王七年 齊威王35年 魏後元13年 韓宣王11年趙武靈王四年 燕易王11年 衛嗣君三年
前321 庚子 周顯王48年 魯景公25年 秦更元四年 宋康王八年 楚懷王八年 齊威王36年 魏後元14年 韓宣王12年趙武靈王五年 燕易王12年 衛嗣君四年
前320 辛丑周慎靚王元年 魯景公26年 秦更元五年 宋康王九年 楚懷王九年齊威王37年 魏後元15年 韓宣王13年趙武靈王六年/燕王噲元年/衛嗣君五年
前319 壬寅 周慎靚王二年 魯景公27年 秦更元六年 宋康王十年 楚懷王十年齊宣王元年 魏後元16年 韓宣王14年趙武靈王七年/燕王噲二年/衛嗣君六年
前318 癸卯 周慎靚王三年 魯景公28年 秦更元七年 宋康王11年 楚懷王11年 齊宣王二年 魏襄王元年 韓宣王15年趙武靈王八年/燕王噲三年/衛嗣君七年
前317 甲辰 周慎靚王四年 魯景公29年 秦更元八年 宋康王12年 楚懷王12年 齊宣王三年魏襄王二年 韓宣王16年趙武靈王九年/燕王噲四年/衛嗣君八年
前316 乙巳 周慎靚王五年魯平公元年 秦更元九年 宋康王13年 楚懷王13年 齊宣王四年魏襄王三年 韓宣王17年趙武靈王十年/燕王噲五年/衛嗣君九年
前315 丙午 周慎靚王六年魯平公二年 秦更元十年 宋康王14年 楚懷王14年 齊宣王五年 魏襄王四年 韓宣王18年趙武靈王11年/燕子之元年/衛嗣君十年
前314 丁未 周赧王元年 魯平公三年 秦更元11年 宋康王15年 楚懷王15年 齊宣王六年魏襄王五年 韓宣王19年趙武靈王12年 燕子之元年 衛嗣君11年
前313 戊申 周赧王二年 魯平公四年 秦更元12年 宋康王16年 楚懷王16年 齊宣王七年 魏襄王六年 韓宣王20年趙武靈王13年 衛嗣君12年
前312 己酉 周赧王三年 魯平公五年 秦更元13年 宋康王17年 楚懷王17年 齊宣王八年魏襄王七年 韓宣王21年趙武靈王14年燕昭王元年 衛嗣君13年
前311 庚戌 周赧王四年 魯平公六年 秦更元14年 宋康王18年 楚懷王18年 齊宣王九年 魏襄王八年 韓襄王元年 趙武靈王15年 燕昭王二年 衛嗣君14年
望採納。
『伍』 關於秦國的歷史
秦國起源於一個給周天子養馬的部落,後來養得好被封子爵,據說叫非子。
西周末年戎狄攻入鎬京,秦襄公率軍打敗戎狄,護送周平王到洛陽。由此被封為伯爵,始建秦國。到第三代秦憲公時國都遷到平陽(今陝西岐山縣),第六代秦德公遷都至雍城(今陝西鳳翔)。第九代國君秦穆公即位後,秦國獲得了進一步發展。穆公任用百里奚,蹇叔,勵精圖治,經過和晉國的幾次戰爭後逐漸開始向中原發展。晉文公死後,中原霸主空缺,秦穆公想趁機稱霸中原,便進攻鄭國。鄭國久攻不克後,秦軍撤兵,在滑(河南緱氏鎮)的時候被晉軍打敗。自此秦國暫停了向中原進軍的步伐,轉而開始收服西面的戎狄部落,這也為日後秦國全力東向解除了後顧之憂。
至二十六代國君秦惠文王時,秦國正式稱王國。惠文王統治時期繼續沿用了商鞅變法的各種措施,並且重用張儀,樗里疾,司馬錯等人。秦國在軍事上重創六國軍隊,佔領了巴蜀,商洛地區,政治上實行以連橫破六國合縱之策,已經基本稱為六國之首。第二十八代國王秦昭襄王統治期間是秦國正式成為六國霸主的時期。昭襄王繼位初期是宣太後和丞相魏冉執政,後期親政後又任用了范雎,甘茂,白起等名臣猛將。政治上實行遠交近攻,軍事上主要成就有:郢都之戰佔領楚國首都,奪取現湖北襄陽,荊州一帶;長平之戰重創六國中實力最強的趙國,控制了上黨郡以及太行山區的大部。此外,秦軍於公元前256年進入洛邑,東周正式滅亡。
最後就到了第三十一代國君秦王嬴政,這里的故事大家應該都很清楚了。
『陸』 歷史上贏駟真的給羋月留了遺詔嗎
沒有,那隻是電視劇為了增加看點而炮製的。據可靠歷史資料,羋月於贏駟有三個兒子,武王死後贏稷繼位。推薦您去看一下《檔案》,裡面有關於宣太後的故事。電視劇不可當做真正的歷史。
『柒』 歷史人物嬴駟死因
折疊病重去世
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秦惠文王去世。時年四十六歲,葬於咸陽北原。近世所謂周文王陵,實際是秦惠文王的公陵。
『捌』 秦惠文王嬴駟簡介 歷史上秦惠文王怎麼死的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一稱秦惠王,嬴姓,趙氏,名駟,秦孝公之子,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
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誅殺衛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稱「王」,並改元為更元元年,成為秦國第一王。秦惠文王當政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車裂商鞅
嬴駟為太子時,一度觸犯了禁條。當時正值有人反對新法,法令行不通。 商鞅說:「法令行不通在於宮室貴族的干擾。國君果真要實行法治,就要先從太子開始。太子不能受墨刑,就用墨刑處罰他的師傅。」這樣以來,法令便暢行無阻,秦國越治越好,但卻得罪了太子。等到孝公去世,太子登位,一想起當年受罰之事就很不高興。加之這時商鞅威望極高,家家戶戶都知道商君之法, 惠文王對商鞅有所顧忌,公子虔等一幫人就乘機捏造謠言說商鞅造反,於是,惠文王便藉此將對秦國有功的商鞅車裂而死,並族滅其家。鞏固了自己的權利和地位。
東進攻魏
嬴駟在鞏固權力之後,繼承孝公遺志,東進攻魏。公元前330年,秦國大良造公孫衍破魏軍於雕陰(今陝西甘泉縣南),魏以河西地予秦。公元前329年,秦軍攻魏,取河東的汾陽(今山西萬榮縣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縣)及焦(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南)曲沃(今河南三峽市西南)。次年秦軍乘勝攻魏,取魏蒲陽(今山西隰縣)。魏國在秦軍數次強大攻勢之下,又被迫割讓上郡15縣(今陝西東北部地區)給秦。從此,秦國不僅把魏國黃河以西的地盤全部吞並,而且在黃河的東岸建立了東進的前進陣地。
滅蜀敗楚
公元前325年,嬴駟仿山東六國做法,亦自稱為王,更為元年。 公元前318年,魏、趙、韓、燕、楚五國聯合攻秦,秦惠文王派庶長樗里疾破魏、趙、韓三國軍於修魚,斬首八萬。暫時抵擋住東方聯軍的進攻。但西方的義渠又發兵襲破秦軍於李帛。在東西夾攻之下,秦惠文王及時改變戰略,於公元前316年,用司馬錯之策攻蜀,破蜀軍於葭萌關。滅蜀。公元前313年,遣張儀自秦赴楚,陰行反間,誘使楚國絕齊。然後又設計激怒楚懷王,誘使楚國冒險出兵攻秦,使秦軍在丹陽(指今陝西、河南二省間丹江以北地區)大敗楚軍,得楚地漢中。解除了楚國對秦國本土和巴蜀的威脅。楚國從此一蹶不振。這樣,秦國的關中、漢中、巴蜀連成一片,秦國對六國形成了居高臨下的壓迫形勢。 秦惠文王不僅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擴大了疆域,而且針對犀首並相六國,發動東方諸國合縱攻秦的形勢,採用了張儀的連橫之策,實行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打退了六國的進攻,取得了政治外交上的勝利。為後來秦王贏政掃滅六國創造了有利條件。
伐取義渠
義渠是匈奴的一個分支,是當時秦國在西北部最強大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義渠佔有今天的陝西北部、甘肅中北部和寧夏等地。義渠憑借騎兵特有的機動性對秦國的邊境進行劫掠,甚至曾經侵入到秦國的洛河流域。正是義渠的巨大危害性和破壞性,才使公孫衍能夠說動秦惠王暫停攻魏而轉為攻義渠。秦國對付義渠這些游牧民族的辦法主要是燒荒,很有效果。游牧民族不敢靠近牧草被燒光的秦國邊境,以避免大批馬牛羊被餓死。秦惠王七年,義渠發生內亂,秦派庶長操趁其自相殘殺,平定了義渠。義渠的力量遭到了很大的削弱。秦惠王十一年(公元前327年),秦國在義渠設縣,義渠稱臣。秦惠文王更元十年(公元前315年),秦伐取義渠二十五城。秦國在西北地區佔有了大片的優良牧場.
病重去世
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秦惠文王去世。時年四十六歲,葬於咸陽北原。近世所謂周文王陵,實際是秦惠文王的公陵。
『玖』 秦惠文王的故事:秦惠文王是怎樣的一個人
秦惠文王為秦孝公的兒子,原名為嬴駟。後人在評價秦惠文王之時,都認為他是位大有作為的秦國君主,後人將嬴駟評價為秦國四雄主之一。嬴駟在位時,將秦國的國土面積進一步擴大,並且加強了君主專制,為後代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秦惠文王名叫嬴駟,嬴是他的姓,自然不必多說。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駟」的含義,從偏旁來看,「駟」為左右結構,左字旁為馬,右字旁為四。從古人造字來看,「駟」字有四匹馬拉車之意,後來經過進一步衍生,「駟」的意思又為說話做事謹慎,表示此話一出四匹馬都拉不回來,類似於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之意。從嬴駟政績來看,他的確做到了謹言慎重。秦惠文王在治理秦國期間,他不敢貿然出兵對付魏國和楚國,他任用張儀進行游說之後,才敢對其它國家發動戰爭。秦惠文王在位時期,秦國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才走向正軌,和楚國、魏國等國家相比起來,秦國還有很多路要走。為了讓秦國走的更遠,秦惠文王每一個決策都要縱觀方方面面來決定施行,如果某一環節沒有想到,可能就會引起其它國家對秦國發起兼並戰爭。幸虧秦惠文王任用張儀當說客,說服了其它國家「親秦」,這才避免了戰爭。從秦惠文王功績來看,他無疑是位賢明的君主。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因病去世,享年四十六歲。秦惠文王為秦孝公的兒子,原名為嬴駟。後人在評價秦惠文王之時,都認為他是位大有作為的秦國君主。後人將嬴駟評價為秦國四雄主之一。嬴駟在位時,將秦國的國土面積進一步擴大,並且加強了君主專制,為後代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秦惠文王上位後,第一件事就是除掉了商鞅,商鞅變法深入人心,但是他觸動了統治階層的利益。當時,商鞅變法得到了朝廷上下的支持,民間百姓對商鞅的呼聲也很高,秦惠文王意識到商鞅手握重權,已經威脅到了他的利益。在他上位後,對商鞅進行車裂,而且順手鏟除了商鞅的黨羽,鞏固了自己的統治權。
秦惠文王善於發現人才,在他即位期間,採用了張儀、公孫衍、魏冉等多位能人將士,並且對他進行了重用。張儀對秦惠文王在擴張領土上的建議是連橫說。秦惠文王認為張儀說的很有道理,便毫不懷疑的進行重用。張儀主張秦國參與各諸侯復雜的斗爭,秦國在參與過程中,進行謀利。在擴張上,秦國先對東邊的魏國下手,魏國抵擋不住來勢洶洶的秦兵,隨後便敗下陣來。為了保全國家政權,魏國只好被迫割讓15座城邑給秦國,使得秦國領土進一步得到增加。公元前311年,當秦惠文王四十六歲時,因身患重病而去世,結束了他文韜武略的一生。
秦孝公去世後,嬴駟成為秦國新一任的國君。嬴駟一生的成就很多,他擴充了秦國的疆土,並且將改「公」稱「王」。後人評價嬴駟時,認為他有很高的政治才幹,尤其重用人才這一點,嬴駟貫徹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這個道理。秦惠文王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他從東南西北四方入手,擴充秦國的疆土,狠狠地打擊了其它諸侯國,進一步擴張了自己的勢力。正是因為如此,後人將他和秦始皇嬴政並稱為秦國四大雄主。在政治上,秦惠文王大膽啟用張儀,張儀主張連橫破縱,秦惠文王任命張儀為謀士,讓他出使各諸侯國當外交家,張儀不辱使命,他將各諸侯國縱合抗秦一論轉變為連橫親秦,深得秦惠文王的認同和賞識。在疆土擴充上,秦惠文王派遣樗里疾、魏冉等人討伐魏國、楚國和義渠,在眾多名將的努力下,秦惠文王時期的版圖得以快速擴大,進一步加強了秦國勢力范圍。史學家認為,秦惠文王一生最大的成就在於他善於任用賢才,而秦惠文王也的確做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縱觀秦惠文王時期的大將,都是數一數二的能手,比如張儀、樗里疾、魏冉、公孫衍、司馬錯等。正是因為秦惠文王善於用人,敢於用人,所以秦國才能快速發展。秦惠文王之所以彪炳史冊,與他個人努力是分不開的。
後人對秦惠文王一生政績,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將他稱為戰國時代秦國四大雄主之一。秦惠文王時期,最大的兩個舉措就是任用了張儀連橫破縱理論,第二個就是將商鞅及其黨羽處死,穩固了國家政權。商鞅受到秦孝公的支持後,在秦國開始了變法運動。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富民強,大大地提高了綜合國力。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擁護商鞅,秦孝公有了危機感,他意識到商鞅的號召力很大,開始擔心商鞅變法會威脅統治者的權力。為了讓商鞅變法在秦國持續實行,秦孝公並沒有剝奪商鞅的權力。秦惠文王上位後,商鞅在秦國的呼聲越來越大,這時保守派給秦惠文王說商鞅有心造反,秦惠文王藉此事,抓捕了商鞅,並車裂處死他。為了清除商鞅的勢力,秦惠文王殺掉商鞅同黨,鞏固了秦國的統治權。
除此之外秦惠文王大膽啟用外籍能臣張儀,並認同張儀連橫破縱說。不久之後,秦惠文王任命張儀為「相」,讓他出使各諸侯國當游說「連橫破縱」。在張儀努力下張,他將各諸侯國縱合抗秦一論轉變為連橫親秦,改變了秦國面臨的危險狀況。從秦惠文王為政措施來看,他的確是位深謀遠慮、並具有遠見卓識的君主。當張儀與司馬錯就「是否平蜀」發生爭辯時,秦惠文王當下決定讓司馬錯平蜀,展現了秦惠文王審時度勢的君主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