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上的魏徵和魏徵是一個人嗎
是的。
魏徵(唐朝宰相)一般指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2月內11日),字玄成,鉅鹿郡(容一說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縣,一說在今河北省館陶縣 ,也有說在河北晉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葬禮從簡。同年入凌煙閣。
魏徵陵墓位於陝西省禮泉縣。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貳』 河北歷史上出過什麼名人,或名人在河北做官如魏徵
河北省歷史悠久,數千年來積淀的豐厚的文化資源,哺育了許多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教育家、藝術家和英雄模範人物。這些燕趙志士仁人的奮斗精神和道德風范,是我們一筆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他們或者是河北籍的,或在河北這塊土地上生活奮斗過,或與河北有關,他們都對中國的歷史進程發生過重大影響。這里選擇清代以前的119名歷史名人加以介紹。
黃帝 炎帝 伯夷 叔齊 扁鵲 慎到 樂毅
趙勝 毛遂 廉頗 藺相如 公孫龍 荀況 李牧
荊軻 董仲舒 李延年 毛亨 崔駰 崔瑗 崔寔
盧植 張角 劉備 張飛 趙雲 劉劭 張華
束皙 歐陽建 張載 張協 張亢 盧諶 道安
竺道生 高允 祖沖之 馮太後 酈道元 邢邵 邢杲
祖暅之 楊炫之 盧思道 劉焯 劉炫 展子虔 陸法言
魏刀兒 竇建德 劉黑闥 傅奕 李百葯 孔穎達 魏徵
盧照鄰 慧能 李嶠 張鷟 一行 李頎 高適
李陽冰 劉長卿 賈島 盧仝 劉昫 郭威 李廷珪
胡鑲 柴榮 李昉 趙匡胤 呂端 曹彬 柳開
王則 劉筠 邵雍 趙佶 張世傑 趙伯駒 劉完素
張元素 趙秉文 蔡珪 王若虛 李杲 趙孟堅 李冶
何榮祖 郭守敬 王恂 劉因 趙孟頫 鮮於樞 劉貫道
關漢卿 盧摯 蘇天爵 韓山童 尚仲賢 李好古 劉六
劉七 馬中錫 楊繼盛 薛論道 趙南星 傅維鱗 孫奇逢
顏元 李塨 紀昀 崔述 王清任 曹雪芹 盧坤
『叄』 魏徵人物小傳,最好是500-700字之間,謝謝
今天,我讀了《魏徵勸諫唐太宗》這個故事。
這個故事講的是唐太宗繼位以後,內魏徵給他提了很多的意見,他都容一一改正了。後來魏徵死了之後,唐太宗很懷念他。
唐太宗有三面鏡子,他說:「用銅做鏡子,可以端正衣冠;把歷史當作鏡子,可以看出朝代興亡的道理;把別人當作鏡子,可以看出自己做事的對錯得失。」
魏徵給唐太宗提意見的時候,唐太宗總是能夠虛心的接受。我覺得如果別人告訴你你有什麼錯誤,你改正了,這就是知錯就改;如果要是別人勸告你你不聽,覺得自己做得很好,這樣你就永遠不能改正錯誤,不能進步。
我覺得唐太宗的三面鏡子都非常好。普通的鏡子,能照出你容貌上有什麼毛病;歷史這面鏡子,能讓你了解歷史,知道人類、祖先是怎麼生存下來的,有什麼經驗教訓可以學習和吸取;別人這面鏡子能給你指出缺點,你以後就會改正,不那麼驕傲,就會取得進步。
『肆』 魏徵在歷史上是什麼樣的人物
魏徵
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有大志。初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拜諫議大夫、秘書監,尋晉檢校侍中,封鄭國公。以疾辭職,拜特進,仍知門下省事。徵性諒直,知無不言。太宗或引至卧內,訪天下事,嘗以古名臣稱之。校輯秘省群書,及撰齊、梁、陳、周、隋諸史,序論多出其手。卒謚文貞。集二十卷,今編詩一卷。
有感於魏徵
古代的皇帝,其地位都是至高無上的,往往也是自以為是的,只有他們下命令發聖旨,以教導或訓斥大臣及子民,而絕少聽到有臣子上疏規勸或批評皇帝的,唐代的魏徵,則是很特殊的一位。
魏徵,生於公元580年,字玄成,巨鹿曲城人。他先是太子李建成的下屬,任太子洗馬一職;而李建成與其弟李世民又是死對頭,魏徵還多次為李建成出謀劃策,如何鏟除李世民。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李建成,也擒拿了魏徵。李世民審問魏徵:「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魏徵說:「先太子早聽我的話,就不會有今天!」魏徵雖如此頂撞,但李世民覺得他是個人才,不僅沒有殺他,還拜他為諫議大夫,專門給自己提意見。而魏徵,也老實不客氣,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專挑已當了皇帝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毛病。
光從上面的敘述,就已感到這兩位仁兄的可敬可愛了,唐太宗也真的是一位虛心的君主,他曾問魏徵:」做皇帝怎樣才能明辨是非?「魏徵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真是一語中的,言簡而意賅。魏徵不管那麼多,只要看到唐太宗有不對的地方,即直言諍諫,有時遇到唐太宗大發脾氣,他也神色不變,唐太宗只好收斂怒氣。如此一來,唐太宗真的怕了魏徵了。有一次,唐太宗准備到終南山遊玩,行裝都已整治好,但後來怕魏徵批評自己勞民傷財,因此沒有去。唐太宗曾得到一隻極好的鷂鷹,自己就把它架在臂上,正好望見魏徵來了,連忙把鷂鷹藏在懷里。誰知魏徵向他匯報的事情特別多,時間長了,那隻鷂鷹竟悶死在懷里。當然,對魏徵的犯顏直諫,唐太宗有時也實在受不了。有一次,他退朝回宮中,憤怒地喊道:「總有一天要殺死這個鄉下佬!」長孫皇後問殺誰,他說:「魏徵常常當眾侮辱我!」長孫皇後當即向他道賀,說:「魏徵忠直,正因為陛下是明主。」他聽了,怒氣才消。他後來對群臣說:「人家都說魏徵態度粗暴,我看起來卻覺得更加柔媚。」
後來,唐太宗的生活逐漸奢靡,魏徵很以為憂,幾次上疏進諫,其中有一篇《諫太宗十思疏》的,最是有名。此疏告誡唐太宗,要從十個方面反思和約束自己,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做到這些,國家才能「垂拱而治」。 魏徵在職期間,據統計先後陳事凡二百餘次。公元643年,魏徵病死,唐太宗大哭,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失一鏡矣!」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國泰民安,史稱「貞觀之治」,這全仗有一位敢於直諫的魏徵,還有一位虛心納諫的皇帝。由於在高中新教材中,選有《諫太宗十思疏》一文,我在教學之餘,又常常引發出一些可能不必要的聯想。
批評與自我批評,是共產黨的優良作風之一,但是,在過去的年代,這一優良作風也未能發揚光大,尤其在上層領導人之中。雖有敢於直諫的「魏徵」,卻無虛心納諫的「太宗」,以至黨內的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壞,形同虛設。其後,但見「最高指示」紛紛而下,並無一封諫疏敢於呈上,於是,招致了「十年浩劫」,一場惡夢。
在今天,依然很遺憾,我們隨時可以看到各級領導人的各項指示和教導,卻難以看到一篇勸諫或批評上司的文章。如果「上司」都是正派優良的分子,無事可諫無過可批,那也罷了,但偏偏許多「上司」,正是表面道貌岸然而暗地裡男盜女娼之輩,如成克傑,如胡長青,如慕綏新等。這些人的變質,決不是一天兩天,而是若干年,他們的下屬難道會不知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幹預、不揭發、不挽救,因為他們很明白,批評上司,等於自己打破自己的飯碗,自己砸爛自己的烏紗。只要不同流合污,等到上司東窗事發下台時,自己或許還有機遇呢。
於是,在今天,無論在機關,在企業,在農村,在學校,既看不到「民主生活會」這一形式,也消失了「批評與自我批評」這一傳統,在「某某負責制」的堂皇的口號下,某些廠長、經理、總裁等敢於隨意調用幾百萬、幾千萬元到澳門豪賭,敢於並不很高明地貪污受賄,甚至敢於明目張膽地包養情婦,卻不見有誰敢去「諫」他一「疏」,於是,久而久之,他們已經目無法紀,還洋洋得意。報上披露的大小貪官,一般是自我暴露,或他人檢舉,鮮有下屬揭發的。作為下屬者,其實是心照不宣,都在目送著他們的上司走向墳墓!
位高權重者應該明白,身邊沒有「魏徵」,自己如同站在懸崖上,其實十分危險。你的下屬對你處處逢迎,難道不是正在害你嗎?
提起魏徵,其實還有許多話可以說的……
『伍』 魏徵歷史人物傳記讀後感300字
今天,我讀了《魏徵勸諫唐太宗》這個故事。
這個故事講的是唐太宗繼位以後,魏版征給他提了很多的意見,他都一權一改正了。後來魏徵死了之後,唐太宗很懷念他。
唐太宗有三面鏡子,他說:「用銅做鏡子,可以端正衣冠;把歷史當作鏡子,可以看出朝代興亡的道理;把別人當作鏡子,可以看出自己做事的對錯得失。」
魏徵給唐太宗提意見的時候,唐太宗總是能夠虛心的接受。我覺得如果別人告訴你你有什麼錯誤,你改正了,這就是知錯就改;如果要是別人勸告你你不聽,覺得自己做得很好,這樣你就永遠不能改正錯誤,不能進步。
我覺得唐太宗的三面鏡子都非常好。普通的鏡子,能照出你容貌上有什麼毛病;歷史這面鏡子,能讓你了解歷史,知道人類、祖先是怎麼生存下來的,有什麼經驗教訓可以學習和吸取;別人這面鏡子能給你指出缺點,你以後就會改正,不那麼驕傲,就會取得進步。
三面鏡子——魏徵勸諫唐太宗讀後感 尹杭 300字-400字
『陸』 歷史人物評價魏徵200字
魏徵,被唐太宗李世民尊為雕琢「美玉」的良工、矯正己過的「人鏡」,故始有「帝專王人鏡」屬一說,意思是魏徵是皇帝李世民的一面鏡子。李世民的原文為「夫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徵歿,朕失一鑒矣!」
而世人則把魏徵譽為「一代名相」和「千秋金鑒」。從貞觀年間魏徵的進諫活動和主要表現看,魏徵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最負盛名的傑出的諫官代表,忠心輔國,犯顏直諫,獲此殊榮,名實相符,當之無愧。
魏徵進諫,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數量多多。魏徵向唐太宗進諫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前後二百餘事」,數十萬言。二、質量上乘。魏徵諫言無論疏文、談話,觀點鮮明,文辭犀利,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哲理性。一般都能使唐太宗折服或猛醒,從而達到進諫的目的。在魏徵所有諫言中,尤以貞觀十一年上奏的《諫太宗十思疏》和貞觀十三年上奏的《十漸不克終疏》兩篇疏文最為著名,被歷代史學家稱為「萬世師表「。
『柒』 魏徵簡介 歷史上的魏徵是個怎樣的人
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下曲陽(今河北晉縣)人,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曾出家當過道士。隋大業末年,魏徵被隋武陽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東北)丞元寶藏任為書記。元寶藏舉郡歸降李密後,他又被李密任為元帥府文學參軍,專掌文書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敗後,魏徵隨其入關降唐,但久不見用。次年,魏徵自請安撫河北,詔准後,乘驛馳至黎陽(今河南浚縣),勸嵛李密的黎陽守將徐世績歸降唐朝。不久,竇建德攻佔黎陽,魏徵被俘。竇建德失敗後,魏徵又回到長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為東宮僚屬。魏徵看到太子與秦王李世民的沖突日益加深,多次勸建成要先發制人,及早動手。
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由於早就器重他的膽識才能,非但沒有怪罪於他,而且還把他任為諫官之職,並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徵問道:「何謂明君、暗君?」魏徵回答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宮,不見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趙高,直到天下大亂以後,自己還被蒙在鼓裡;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縣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對這番話深表贊同。
『捌』 歷史上的魏徵是個什麼樣的人 魏徵是好人嗎
魏徵(580-643)字玄成,唐初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河北巨鹿人。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曾出家當過道士。隋大業末年,魏徵被隋武陽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東北)丞元寶藏任為書記。元寶藏舉郡歸降李密後,他又被李密任為元帥府文學參軍,專掌文書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敗後,魏徵隨其入關降唐,但久不見用。次年,魏徵自請安撫河北,詔准後,乘驛馳至黎陽(今河南浚縣),勸嵛李密的黎陽守將徐世績歸降唐朝。不久,竇建德攻佔黎陽,魏徵被俘。竇建德失敗後,魏徵又回到長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為東宮僚屬。魏徵看到太子與秦王李世民的沖突日益加深,多次勸建成要先發制人,及早動手。
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由於早就器重他的膽識才能,非但沒有怪罪於他,而且還把他任為諫官之職,並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徵問道:「何謂明君、暗君?」魏徵回答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宮,不見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趙高,直到天下大亂以後,自己還被蒙在鼓裡;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縣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對這番話深表贊同。
『玖』 歷史上有什麼人物是與公正有關的,另外魏徵,包拯
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打獵取樂,行裝都已准備停當,但卻遲遲未能成行。後來,魏徵問及此事,唐太宗笑著答道:「當初確有這個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進諫,所以很快打消了這個念頭。」 。包拯上任後,下令只按規定數進貢,任何官員不得加碼、貪污 一掃往日貪風,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而包拯自己後來在離任時,連一方端硯也沒有帶走。 都御史海瑞,在官舍死了。同鄉做官的人,只有在戶部做事的蘇民懷一人。蘇民懷檢查清點他做官的俸祿,竹箱子里有八兩銀子,麻布兩丈,幾件舊衣服罷了。這樣的都御史又有幾個?
包拯任瀛州知州,各州用公家的錢進行貿易,每年累計虧損十多萬,包拯上奏全部罷除。
包拯在朝廷為人剛毅,貴成宦官為之收斂,聽說過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們把包拯笑比黃河水清了,兒童婦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為「包待制」。京城稱他說:「關節不到,有閻王爺包老。」以前的制度規定,凡是告狀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開官府正門,使告狀的人能夠直接到他面前陳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騙長官。朝中官員和勢家望族私築園林樓榭,侵佔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發大水,包拯於是將那些園林樓謝全部毀掉。有人拿著地券虛報自己的田地數,包拯都嚴格地加以檢驗,上奏彈劾弄虛作假的人。
包拯在三司任職時,凡是各庫的供上物品,以前都向外地的州郡攤派,老百姓負擔很重、深受困擾。包拯特地設置榷場進行公平買賣,百姓得以免遭困擾。官吏負欠公家錢帛的多被拘禁,一有機會就逃走,又把他的妻兒抓起來,包拯都給放了。
包拯性格嚴厲正直,對官吏苛刻之風十分厭惡,致力於敦厚寬容之政,雖然嫉惡如仇,但沒有不以忠厚寬恕之道推行政務的,不隨意附和別人,不裝模作樣地取悅別人,平時沒有私人的書信往來,親舊故友的消息都斷絕了。雖然官位很高,但吃飯穿飯和日常用品都跟做平民時一樣。他曾說:「後世子孫做官,有犯貪污之罪的,不得踏進家門,死後不得葬入大墓。不遵從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