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攸縣歷史名人馮子正的詩歌

攸縣歷史名人馮子正的詩歌

發布時間:2021-03-06 05:39:13

1. 歷史上的龍姓名人急急急!

龍伯和:或稱共伯和,西周周厲王亂政,周人擁立共伯和,史稱共和行政,並開始共和紀年,中國歷史從此有了確切的紀年。十四年後歸政於周宣王,回到封國,出土戰國的清華簡《系年》稱龍伯和。
龍子:春秋時學者,孟子引以為先賢,於《孟子》一書中多處引用其言論主張,如《告子上》:「故龍子曰:「不知足而為屨,我知其不為蕢也。」」,《滕文公上》:「龍子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貢」」。
龍叔:戰國時道家人物,見於《列子》:「龍叔謂文摯曰:「子之術微矣。吾有疾,子能已乎?」文摯曰:「唯命所聽。然先言子所病之證。」龍叔曰:「吾鄉譽不以為榮,國毀不以為辱;得而不喜,失而弗憂;視生如死,視富如貧,視人如豕,視吾如人。處吾之家,如逆旅之舍;觀吾之鄉,如戎蠻之國。凡此眾庶,爵賞不能勸,刑罰不能威,盛衰利害不能易,哀樂不能移。固不可事國君,交親友,御妻子,制仆隸。此奚疾哉?奚方能已之乎?」文摯乃命龍叔背明而立。文摯自後向明而望之,既而曰:「嘻!吾見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虛矣,幾聖人也!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達。今以聖智為疾者,或由此乎!非吾淺術所能已也。」」
龍賈:戰國時魏國大將軍。魏惠王時與魏公子卯率魏國軍隊對抗秦國。
龍且:秦末楚人,項羽帳下猛將,後與韓信作戰時,輕敵中伏而亡。[1]
龍未央:先秦楚國猛士,與石敢當齊名。見於西漢史游的《急就章》:「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
龍德:西漢梁(今河南商丘南)人,琴師,官至侍中。作《雅琴龍氏》九十九篇,《諸琴雜事》等。
龍伯高:東漢京兆郡人(原籍河南、山西一帶),名述。成語「刻鵠不成尚類鶩,畫虎不成反類狗」中的鵠(天鵝)即龍伯高,事見《後漢書·馬援傳》。為當時賢士,與伏波將軍馬援交好,光武帝時調任零陵太守,食兩千石。今永州市尚有龍伯高墓。
龍敏:五代人,字欲訥,於後唐官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龍景昭:北宋四川人,少有武勇,於後蜀任施州刺史,後歸宋,宋太祖授永州刺史,官至右千牛衛將軍。
龍鐲:北宋人,宋初任間州太守,有惠政,深得民心,當地百姓繪《來鶴圖》頌其德。
龍昌期:北宋哲學家,著書百餘卷,嘉祐四年(1059)詔取其書,時年八十餘,昌期博極群書,而議論怪僻。蜀人張公祐之徒、知名士皆師事之,其徒甚眾。嘗注《易》、《詩》、《書》、《論語》、《孝經》、《陰符經》、《老子》。宰相韓琦、文彥博、范雍、明鎬等人數次薦之於朝,方授太子洗馬,殿中丞。後辭歸。
龍海清:北宋人,哲宗癸酉科中進士,任光祿大夫,瓊崖宣慰使,瓊州總鎮,世襲千戶候。帶領大批文士進入海南,海南自此大治。
龍太初:北宋人,曾以詩人名義拜見王安石,遭王同僚郭功父所斥,時方有一老兵以沙撩銅器,王曰可作沙詩。太初不頃刻間即誦曰:「茫茫黃出寒,漠漠白鋪汀。鳥去風平篆,潮回日射星。」言罷而去,太初緣此名聞東南。
龍章:宋代人,畫家,善畫虎兔。
龍伯康:北宋靖康年間人,時人謂之狂生,《宋稗類鈔》載其為豪俠、魁奇之士,好酒喜謔,旁若無人。一日被酒從城外過大閱之所,戲挾弓矢而射,一發中的,矢矢相屬,十發無一差者,眾方驚訝,忽指其地而謂曰:「後三年此間皆胡人,若等姑識之,火龍騎日,飛雪滿天,此京城破滅之兆也。」因嘻吁長嘆不自禁,後三年京城失守如其言。即靖康之難。事跡見於南宋陳同甫的《中興遺傳序》。
龍大淵:南宋人,官至寧武軍節度使、浙東總管。(?~一一六八),高宗紹興三十年(一一六○),與曾覿同為建王內知客。孝宗即位,為宜州觀察使、知閤門事,兼皇城司,歷昭慶軍承宣使、寧武軍節度使(《宋會要輯稿》職官五一之二三、儀制一一之二一),出為浙東總管。乾道四年卒。事見《宋史》卷四七○《曾覿傳》。
龍仁夫:元代江西人,有「清華才子」的美譽,著有《周易集傳》一書。有詩《題琵琶亭》流傳於世。他所創辦的問津書院至今仍是湖北省保存最好的古代書院之一,在歷史上曾與嶽麓書院、東林書院、白鹿洞書院等齊名。
龍鐔:明初江西康樂人,曹國公李文忠、司成宋訥以國士薦之於朝,明太祖時選任浙江按察使。後因靖難之變,遭下獄不屈而死,年僅四十。
龍慶雲:明朝湖南人,隆慶年間進士,官至蘇州、龍安知府。
龍文明:明朝湖南人,萬曆年間進士,曾任萊州知府,官至山東按察使。
龍汝藎:明朝湖南人,字委生,進士,官至萊州知府,冊封中憲大夫。
龍正:明朝正德年間人,精於《易》學,所著有《八陣圖》、《太乙成局》、《奇門集要》、《六壬書》,凡若干卷行世。
龍誥:明朝湖南攸縣人,正德三年進士,官至四川按察使,著有《東洲奏議》等。
龍大有:明朝湖南人,正德十二年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
龍炎:明朝湖廣武陵人,正德三年進士,官至刑部主事。
龍德謙:明朝湖南人,進士,官至平東知府。
龍光:明朝湖南長沙人,嘉靖四十一年進士,官至山東布政使。
龍翔宵:明朝湖廣武陵人,曾任南京戶部郎中,官至程番知府,貴陽地方誌將他列為名宦。
龍膺:明朝湖廣武陵人,神宗萬曆八年進士,官至太常寺正卿。與汪道昆、袁宏道兄弟交好,袁宏道《別龍君超兄弟》詩即寫與龍膺。
龍遇奇:明朝江西人。神宗萬曆二十九年進士,殿試三甲,任揚州,兩淮巡按,官至湖廣道監察御史。為官清正廉直。創辦維揚書院,鄭溪書院。
龍起雷:明朝貴州人。神宗萬曆十七年進士,官至南京大理寺少卿。為官清廉,剛正不阿。他與弟龍起春、龍起淵俱有文名,時人並稱"三龍"。《黔詩紀略》錄其詩二首。本籍江西(參見貴州龍氏族譜《迪光錄》)。
龍晉:明朝人,進士,任吉水御史,左遷為尹。嘉定之吳淞大江,淤塞百年,民受其患,龍晉率眾人開支河五百餘處,利及旁縣,民號曰「御史河」。
龍文光:明末廣西人,字中黃,「柳州八賢」之一。天啟二年壬戌科進士,祟禎元年入京覲見皇帝,因考評卓異擢吏部主事,升郎中。崇禎十七年(1644年),官川北參政,明廷以陳士奇為文人,不稱武職,命龍文光代右僉都御史職,巡撫四川。龍文光遂馳援成都,部署未定,而城已為賊寇張獻忠所破,龍文光不屈,與陳士奇等人在濯錦橋被殺害。
龍燮:清代安徽望江人,康熙年間進士,清代著名戲曲家,著有《瓊華夢》、《芙蓉城》等。
龍光:清代安徽望江人,康熙丁未科進士,先後出任內閣中書,太原同知等職,曾治閩獄,辦案公正嚴明。
龍為霖:清代四川重慶人,康熙四十五年,十七歲即中進士,歷官雲南太和縣令、石屏知州、潮州知府。為官時懲姦邪、均徭役、興學設教,有惠政。精通音律,著有《本韻一得》。於潮州復建韓山書院。
龍文彬:清代江西永新人,同治年間進士,《周易繹說》、《永懷堂詩文鈔》、《明會要》等為其所著。
龍啟瑞:清代廣西桂林人,道光年間狀元,歷任江西學政,官至江西布政使,著有《小學高注補正》、《經德堂詩文集》等。嶺西五大家之一。
龍汝言:清代安徽桐城人,嘉慶年間狀元,後任內閣中書,官至兵部員外郎。
龍應時:清代廣東順德人,舉進士,長於書法和詩歌,著有《天章閣詩鈔》。順德博物館和廣東省博物館均藏有他所作的行書作品。
龍廷槐:清代廣東順德人,舉進士,曾任翰林編修。後辭官歸鄉,建有清暉園。著作有文集《敬學軒集》。
龍元任:清代廣東順德人,舉進士,官鈦事府庶子。能文章,工詩,又善書、畫,摹仿元賢皆逼肖。著作有文集《春華集》。
龍元僖:道光廣東順德人,舉進士,官至國子監祭酒,太常寺卿。賦閑後負責廣東團練總局,維持地方繁榮太平。
龍建章:清代廣東順德人,舉進士,歷任內閣中書、戶部主事、郵傳部郎中。中華民國成立後,歷任郵傳局局長、貴州巡按使、交通總長。
龍湛霖:清代湖南人,舉進士,官至翰林院編修、侍講、內閣學士、刑部右侍郎,為光緒帝侍讀學士。於中法戰爭中,上疏極力主戰,反復陳述和戰利害。後督學江西。
龍汝霖:清代湖南人,舉進士,官至直隸知州,廉吏有善名,史載:「官高平縣時,有布政文某過境,仆從向龍索賄不成,遂取器物而去。龍即遣差役追縶,搜其行李得還失物而始放行。又有巡撫沈某,以奴遣屬汝霖,該奴故意吸鴉片煙,汝霖責之,恰逢巡撫等官看見,汝霖曰:』某用人有約,不博不歌不吸煙者乃得留,此奴苟不吸煙,惟公所命。『巡撫深感慚愧,不復言。」王闓運有詩稱其「憨搜文布政,狂斗沈尚書」。龍好文學,與郭嵩燾等友善,著有《堅白齋集》。
龍璋:清代湖南人,光緒年間舉人,出身世家,是左宗棠的外孫女婿,譚嗣同親家。資助革命,辛亥後,曾任湖南民政長、西路巡按使、國民黨湖南支部評議長、代省長,他是傳統紳士從改良向革命轉化的代表人物。後期首倡經辦實業,最多身兼七個商會會長,湖南商會總會會長、工會會長、農會會長、商船會會長、公民保礦會會長、出口協會會長和提倡國貨會會長等,為近代湖南的實業發展做出表率和貢獻。
龍紱瑞:清代湖南人,華興會成員之一。對華興會及黃興等多所贊助,曾主持長沙府中學校。先後任四川洋務總辦、湖南交通司司長、湖南官產處處長。
龍雲;彝族人,彝名納吉鳥梯,漢姓龍乃其借用。雲南昭通炎山人,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滇軍將領,雲南省政府主席。
龍國楨:清代四川重慶人,清末進士,入翰林院,留學日本。先後任安徽高等審判廳檢察長、貴州高等審判廳廳長、京師檢察長、總檢察廳檢察長、四川高等法院院長等職。
龍伯堅:清代湖南人,中醫學家,曾任湖南省衛生處處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湖南省衛生廳廳長、中央衛生研究院中醫研究所所長、一級研究員。著有《黃帝內經概論》、《黃帝內經素問集解》、《黃帝經靈樞集解》等。
龍朝翊:清代廣西桂林人,與其兄龍朝言俱是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有兄弟翰林之稱,光緒十四年(1888)中戊戌科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後授平遠、澄邁等縣知縣,光緒三十四年(1908)調任饒平縣縣令。在任期間勤政為民,今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立有龍太爺石像,乃饒平百姓為紀念他所建。家居臨桂東巷。
寬能法師:釋寬能(1895~1989年),原名龍六緯,家自桂林東巷龍氏,精研佛學,著有《三乘教義》一書。
龍葆誠:清末廣東順德人,清暉園龍氏後人,著有《鳳城識小錄》。清末民初順德大良社會慈善機構多見其身影。保嬰堂,成立於光緒26年(1900年),設址筆街(現華蓋路),由中區紳商龍葆誠、羅桀、龍肇墀、黃普生等人籌建。同志善社(贈送醫葯),成立於光緒十三年(1877),設址城南新路湛公祠,由鄉紳龍贊宸、羅桀等倡辦。大良濟貧會,1813年,龍廷槐辭職回鄉後,熱心鄉事、族事,並主理濟生善社。據《順德縣志》載:「槐對鄉邑公共事務多所盡力,曾一力籌款白銀壹萬兩,供大良地區濟貧救荒使用」,是大良地區史上最早的「社會慈善福利基金會」,距今已有200年歷史。青雲文社教育基金會,清末期間,龍元僖在鄉和籍城南街坊羅惇衍主理邑局(護沙局)期間,悉教育機關青雲文社經費不足,撥出款項支持青雲文社,設立教育基金會。大良義倉(社會福利基金會),大良義倉於光緒六年(1880年)設在碧鑒海旁、順德護沙局側,由龍元僖帶頭籌辦和主理。華蓋路大良救傷隊,這是一個民間醫療互助機構,主事人員及醫務人員大多為中區居民。成立發起人為清暉園龍氏族人龍肇墀等人,成立後由周拙甫等當教員,訓練救傷隊搶救知識。華蓋路順德贈醫社,成立於1926年,地設華蓋路160號,由大良工商界、清暉園龍肇墀以及余桂卿、羅機南、曾秋樵、黃竹生、黃子芬、馮信可、蘇漹橋、李志岳、譚子芬等發起組建而成,為大良城區市民和縣下各鄉市民贈醫贈葯。

2. 歷史上姓龍的名人有哪些

1、龍子

龍子應該是我國早期的一位思想家,他的具體生平、思想,今皆不可考。早在漢代,關於他的言論的流傳就已經出現巨大差異。《大傳》和《論書》體現出來的龍子和孔子的刑教觀念,正好相反。

2、龍賈

周顯王三十六年(前333年),秦惠文王任命陰晉人犀首為大良造,次年魏國獻陰晉給秦,與秦修好。未久,公孫衍率兵攻魏上郡重地雕陰,魏將龍賈集中兵力迎戰。

經二年激戰,至三十八年,全殲魏軍,斬首四萬五千人。此役魏國防衛西河、上郡的主力全軍覆沒,主將龍賈被俘,魏惠王被迫於次年將西河郡全部獻給秦國。至此,秦全部收復了被魏奪占的河西地區。

5、龍瑞

筆名大龍、蜀人。1966年畢業於北京工藝美術學校,之後從事工藝美術設計10餘年。198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畫研究生班,受教於山水畫大師李可染先生;畢業後於中國美術家協會工作,1985年調中國畫研究院為專職畫家,曾為該院業務處副處長,副研究員。

2001年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2003年,改任中國畫研究院院長;2006年,中國畫研究院更名中國國家畫院,龍瑞任院長。

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畫院名譽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會長、文化部高級職稱評委會美術組主任、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3. 湖南攸縣歷史名人馮子正詩歌及賞析

馮子正不是詩人。沒有寫過詩句。

馮子正生於1918年6月,1937年4月參加革命回工作,1941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答黨。

中國人民銀行綿陽辦事處主任、省分行信貸處處長,西南局財辦、四川省物資局巡視員,省分行軍工信貸處處長、分行顧問等職務。1982年7月離職休養。


(3)攸縣歷史名人馮子正的詩歌擴展閱讀:

馮子正退休的國家福利:

企業退休軍轉幹部月基本養老金調整後不足上述標準的,採取生活困難補助的方法,據實補齊。不計入補助基準金額包括53年底前參軍復員轉業退休人員生活補助、副處級以上退休人員生活補貼。

享受上述生活困難補助的高齡、高級技術職稱或1953年12月31日前參加革命工作人員的增發部分,在生活困難補助標准之外計發。

4. 臨縣歷史廉政名人有哪些

彭天益(?-?):號司空山人,北宋哲宗元祐進士,歷任武騎尉、太學博士、湖廣提舉,撰有《重修陽升觀三奇碑記》[20] 。
蔡槐庭:明嘉靖丁己年(1557年)二月初五齣生在湖南省攸縣淥田鎮的一個科舉世家,萬曆庚辰(1580)進士,癸末(1583)殿試名列二甲。他是淥田蔡民第九世孫。歷任嘉興知府,戶部郎中等,官至太僕寺卿(從三品)。
洪雲蒸(1580-1636):明代名臣,字化卿,號紫雲,攸縣漕泊人,萬曆庚戌科進士,追賜為都察院御史。
龍湛霖(1837-1905):字芝生,清湖南省攸縣人。清同治元年(1862)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歷任雲南鄉試正考官,任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左中允,後累遷至侍讀學士。
胡庶華(1886-1968):攸縣城關人,著名教育家、冶金專家,曾任同濟大學、湖南大學、重慶大學、西北大學校長。
文榮林(1900-1974):攸縣城關人,先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四師十二團團長,七十九師上校副官長。抗戰期間,任二十八師少將副師長,後調廣東防空訓練班任少將教育長。
張德粹(1900-1987):攸縣東鄉田村人,農業經濟學家、農業教育家,我國農業經濟學奠基人之一。
譚震林(1902-1983):攸縣城關人,曾任中共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陳逵(1902-1990):曾用名陳弼猷,攸縣柏市樟井沖人。《毛澤東選集》編譯委員會委員,致力將中國古代名詩詞翻譯成英文,介紹到國外,開創出漢詩英譯的新天地。
丁德隆(1904-1996):字冠洲,又名若望,攸縣高梘人。率部參加上海保衛戰、蘭封戰役和武漢會戰。國民革命軍中將,第37集團軍總司令。晚年退役棄政,潛心研習道、佛、儒、耶各教之哲理,擅長篆、隸、楷、草各體書法,並有繪畫技能,曾在台北舉辦過個人書畫展。在著作方面有《大同大道》、《易經原理》、《心物一元觀》、《道性真理》、《天人合一》、《自然循環定律》等著述付梓。
唐有章(1906-2000):攸縣新市人,參加廣州起義。曾先後擔任機械工業部設計總院副院長、農機部外事局局長、農業機械部顧問。
劉克(1915-2000):原名劉相堯,攸縣市上坪鎮市坪村人。1961年8月授予少將軍銜,曾任鐵道兵團副司令員兼工程部部長、鐵道兵副司令員兼科研部部長。
蕭友明(1916-):原名謝華生,攸縣黃豐橋鎮廣寒寨村人。少將軍銜,曾任第三機械工業部原副部長,是第三、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顏德明(1917-1985):湖南攸縣人。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是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曾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曾任廣州軍區裝甲兵政委,軍長,廣州軍區副參謀長、副司令員等職。
羅吉庭(1930-):攸縣大同橋鎮觀東村人,核物理學家、研究生導師。少將軍銜。曾任陝西省政協委員,湖大校友委員,中國計算物理學會會員、蒙特卡羅專業會委員、計算物理西北分會理事、院「學術委員會」委員、院「學報」編委,「陝西物理」編委、「科學與工程計算叢書」編委、中國國際出版社顧問兼編委等職。
陳旭榜(1932-):攸縣鴨塘鋪鄉奧林村人,少將軍銜。曾任寧夏軍區政治部主任、寧夏軍區黨委常委,當選為寧夏自治區第五、六屆人大代表。
周玉書(1933-):湖南攸縣人,中共第十三屆中央候補委員、十四屆中央委員,九屆全國政協常委。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1990年1月改為武警少將警銜。1990年7月晉升為武警中將警銜,1992年12月改為中將軍銜。
蘇紀蘭(1935-):湖南攸縣人,物理海洋學家,被譽為「海洋之子」。長期致力於物理海洋學環流動力學研究。1989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開雲(1937-):藝名阿雲,著名中國花鳥畫家,湖南攸縣人。曾任湖南美術館、湖南國畫館館長,湖南省美術家協會、書法家協會理事,湖南省花鳥畫研究會會長。現任中國國畫家理事,中國書畫人才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書畫學會名譽主席,中國國學學會名譽會長,湖南省書法家協會顧問,湖南省國畫館顧問,湖南省花鳥畫家協會名譽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
肖旭初(1937-):少將軍銜,曾任廣西軍區政治委員、司令員,海南軍區司令員。
劉遠節(1938-):攸縣桃水鎮睦塘村人,曾用名劉春華。曾任廣東省軍區政委,少將軍銜。
譚冬生(1940-):湖南攸縣蓮塘坳鄉春龍村人,原廣州軍區副司令員,中將軍銜。
謝秋雲(1948-):湖南攸縣人,湖北省軍區副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書畫家,詩人。
彭新國(1951-):湖南攸縣人,少將軍銜。曾任南疆軍區參謀長、副司令員,新疆軍區參謀長。
劉鼎新(1952-):湖南攸縣人,現任海南省委常委、省軍區政治委員。
傅劍仁(1953-):湖南攸縣人,筆名易卯,河北省政法委員會常務副書記、省綜治辦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長篇小說《黎明啟程》等。
蔡儀(1906-1992):原名蔡南冠,湖南攸縣人。中國美學家,文藝理論家。主編高等學校教材《文學概論》和《美學原理》,主編《美學論叢》、《美學評林》等刊物。對馬克思主義的美學理論和文藝理論多有闡述。

譚震林[4]
歐陽一葉:1988年12月初4,本名:歐陽盛,字飛紅,號一葉。系新興青年作家,可謂後起之秀也。出生湖南攸州。2011年獨創首部古典唯美科幻小說作品《生化核戰紀》而走紅,開辟了世界核題材文學作品的先例。繼後又以《浪子飄》這部被眾多讀者稱之為名副其實的世界首部「打工文學」,一直以來廣受爭議,並被譽為現代魯迅、下一個莫言、勵志哥等諸多美譽。
顏書勁(1910-1982):湖南攸縣高梘雙江口人,字清和,1930年考入黃埔軍校(也叫南京中央軍校)第八期通訊科學習。 後歷任交通警察局鄭州支台台長,廣州區台台長,國民革命軍少將軍銜,台灣黃埔軍校通信科教官。
賀東生(1911—1998):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少將軍銜,並授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是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出席黨的八大、九大。1998年8月27日病逝於湖南長沙,終年87歲。
譚震林(1902—1983),漢族,1902年出生於湖南省攸縣城關鎮一個普通工人家庭,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3年9月30日在北京逝世。
陳健民(1906年-1987年) :佛教瑜伽士。曾參學三十七位師傅,留學康藏五年,在印度閉關二十五年,並曾在岩洞、墳場閉長期關。一九七二年赴美國弘法。中、英文著作百餘種,作品集為《曲肱齋全集》。故居位於攸縣城關鎮西街。

5. 歷史上有哪些名人成名比較晚,什麼多少歲上位,多少歲成科學家,多少歲幹嘛幹嘛,

中國歷史上十位大器晚成的名人

1、姜尚
因為年代太久遠,姜尚的生卒年不可靠。傳說他活了100歲,這畢竟是傳說。不過說姜太公大器晚成那是肯定沒問題的。很有代表性,也很有傳奇性,不過可能沒幾個人有這樣的運氣。當然自己的實力也是至關重要的。
姜尚年輕時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宰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做過賣酒生意。他雖貧寒,但胸懷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為國效力。直到暮年,終於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姜尚在輔佐周文王期間,為強周滅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內外政策。周文王死後,武王姬發繼位,拜姜尚為國師,尊稱師尚父。姜尚繼續輔佐周國朝政。武王十一年,武王舉兵伐紂,在牧野大獲全勝。周朝建國之後,姜尚因滅商有功,被封於齊,都城營丘(今日臨淄市臨淄北)。
中國勵志故事有句老話「太公八十遇文王」。很可能誇張了。不過我記得在那裡看過,說姜尚72歲被拜為國師,可信度就高些。無論是八十遇文王,還是七十而拜相也好,足以勉勵我們每一個人。
2、吳承恩
吳承恩其實從小在家鄉就小有名氣,他小時候勤奮好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他精於繪畫,擅長書法,愛好填詞度曲,對圍棋也很精通,還喜歡收藏名人的書畫法貼。少年時代他就因為文才出眾而在故鄉出了名,然而他的成名作《西遊記》卻成書很晚。
他生於一個有學官淪落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貧。吳承恩自幼聰明過人,《淮安府志》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補上「歲貢生」,後流寓南京,長期靠賣文補貼家用。晚年因家貧出任長興縣丞,由於看不慣官場的黑暗,不久憤而辭官,貧老以終。30歲後,他搜求的奇聞已「貯滿胸中」了,並且有了創作的打算。50歲左右,他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後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正式《西遊記》的創作。一生窮困的吳承恩,奮盡全力完成中外聞名的《西遊記》後,帶著悲喜交加的心情,約於萬曆十年(82歲)離開了人世。
據說吳承恩正式寫《西遊記》已經是72歲的高齡。各位年齡偏大,在學術、政界、商界均不得志的,可以考慮來寫勵志故事小說,說不定也寫成一代大師。
3、重耳
為了避難,43歲的晉文公開始過著流亡的生活,可以說是顛簸流離,嘗盡了苦難。這位在外輾轉19年才得以回國,隨即稱霸中原的春秋霸主,他的人生充滿了勵志傳奇故事。
前656年,重耳遭到驪姬之亂的迫害,離開了晉國都城絳,到蒲城,他父親晉獻公派勃鞮謀殺重耳,勃鞮割斷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牆僥幸逃走,開始了流亡生活。前636年(62歲)秦穆公護送重耳回晉國。重耳即位,稱晉文公,即位後他在諸侯中威信很高。在外漂泊19年的晉文公嘗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先後投奔了齊、曹、楚、秦等國,有的國君對他禮遇有嘉,有的卻是冷言冷語。在曹國的時候,曹共公聽說重耳的肋骨連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時候,偷看了他的果體,(一個國君也居然喜歡看希奇。)前633年,宋國都城商丘被楚軍包圍。前632(65歲)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為報答楚國在他流亡國外時楚國的款待,下令軍隊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城濮(今山東濮縣南)大敗楚軍。晉文公主持踐土之盟,成為霸主。前628年(69歲)冬天,晉文公逝世。
4、黃忠
忠在三國里亮相的時間較晚,成名也很晚,但我想年輕時可能有點小名氣,但確實老了之後跟著劉備後才出名的,特別是定軍山一戰,斬掉名將夏侯淵威震天下,後來能被劉備封為後將軍也可能和這一戰有很大的關系。
黃忠年輕時一直為荊州劉表效力,被劉表任命為中郎將,與劉表侄子劉磐一起駐守長沙攸縣(今湖南株州攸縣,即虎紋老家)公元208年,曹操佔領荊州,臨時任命他為裨將軍,任駐守原地,歸屬於長沙太守韓玄。公元209年,劉備攻打荊州各郡,佔領了長沙、零陵、桂陽、武陵等地,黃忠投降劉備。公元211年(64歲)黃忠跟隨劉備入川,征戰益州,表現突出,勇冠三軍。平定益州後劉備封其為討虜將軍。公元219年(72歲),劉備進擊漢中定軍山,黃忠一戰斬殺魏國身經百戰的守將夏侯淵,曹軍慘敗,黃忠自此聲名大震。後黃忠升為征西將軍。公元219年劉備自立漢中王,重用黃忠為後將軍,公元220年,黃忠病逝,享年73歲追謚為剛侯。
5、慕容垂
慕容垂從小就勇冠三軍,深受父親慕容皝的喜愛。後來卻被太傅慕容評逼走,在在付堅麾下忍辱負重幾十載,直到須發皆白才重新收拾了燕家天下,也可以算是大器晚成。
慕容垂為前燕開國皇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暐之叔。甚得慕容皝寵愛,後來得到慕容恪賞識,曾為前鋒都督,前燕吳王。369年晉將桓溫率軍攻前燕,在枋頭撤退,慕容垂以三萬騎追到襄邑(今河南睢縣),大敗晉軍。後被太傅慕容評逼走,攜妻子投降前秦。淝水之戰中進攻被委派進攻襄陽,暗中保存實力,在前秦敗後叛變,慕容垂糾合鮮卑、烏桓,建立後燕,率軍二十萬攻鄴勵志故事,一年後奪據鄴城。
386(60歲)年稱帝,定都中山(河北定州市)。393(67歲)年消滅慕容泓的西燕政權。因扣留北魏王拓跋圭弟弟,與本是藩屬的北魏關系惡化。395(69歲)年太子慕容寶征北魏,於參合陂之役大敗,隔年慕容垂反擊,但病死於親征途中。
6、屈原
其實用大器晚成來形容屈原可能不太合適,但我認為屈原在文學上成就的頂峰確實是比較晚的時候。這於他一身坎坷的經歷是有關的。早年的屈原一心想做忠君報國的忠臣可能在文學上不能投入太多的精力,而在政壇遭到排擠,被放逐後偉大的《離騷》才橫空而出。
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楚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楚襄王二十一年(62歲),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汩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詩人寫作《離騷》時已經度過了大半生。他為了實現政治理想,不斷遭到腐朽的貴族集團的排擠和打擊,這時已經再被放逐,到了救國無路的地步;而楚國也由一個頗有希望的國家,被弄到了瀕臨危亡的絕境。詩人瞻前顧後,感慨萬分,他把堅持奮斗而不能實現愛國理想的沉痛感情,熔成了這篇激動人心的詩歌。《離騷》通過詩人一生不懈的斗爭和身殉理想的堅貞行動,表現了詩人為崇高理想而獻身祖國的戰斗精神;表現了與祖國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摯的愛國主義感情;也表現了他的熱愛進步、憎惡黑暗的光輝峻潔的人格。
屈原還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其他三位為波蘭的哥白尼、法國的拉伯雷、英國的莎士比亞)之一。
7、劉邦
劉邦應該算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人。除了運氣出奇的好,我覺得他也有自己過人之處。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劉邦在沛縣聚眾響應陳勝&吳廣起義,稱沛公。此時的劉邦已是47歲的「高齡」了。47歲在今天想創一番事業也覺得自己老了,在2000多年前47歲的人可能相當於今天67歲的人。何況還是從一個縣里小小的幹部到國家最高領導人的差距。
劉邦的革命事業進展非常迅猛。公元前206(僅僅3年時間)年十月劉邦便進抵霸上。秦王子嬰投降,秦滅亡。入關後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因此受到人民的歡迎。項羽擊潰秦軍主力後,劉邦聽從張良的意見,親至鴻門,卑辭言好。項羽封劉邦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劉邦不甘心革命的勝利果實被項羽獨占,率軍東出,發動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漢王五年冬,劉邦約韓信、彭越等人率軍進圍楚軍於垓下。項羽率部突圍,至烏江自刎。當年二月(55歲),劉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陽,不久遷至長安,史稱西漢。
一般說「從奴隸到將軍」表示一個人的飛躍,而劉邦8年時間就完成了「從亭長到皇帝」的跳躍,更牛。
8、勾踐
勾踐23歲就繼承王位,剛繼位不久就打敗了強大的吳國,可謂是志得意滿,但此時的勾踐當然還算上「成」。因為強大的吳國正在發奮血恥,一場滅頂之災隨即就降臨到了這位年輕的君王和他的國家。
闔閭受傷而死,其子夫差立志報仇。勾踐於次年主動進攻吳。在夫椒山(今江蘇吳縣西南)與吳兵發生激戰,越兵大敗。勾踐退兵至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南),用范蠡的計策,向吳稱臣乞和。勾踐五年,率妻和大臣范蠡親去吳國臣事夫差入質於吳,抵達吳都,勾踐忍辱負重,自稱賤臣,對吳王執禮極恭,吃粗糧、睡馬房、服苦役,「服犢鼻、著樵頭;夫人衣無緣之裳、施左關之襦。」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順,養馬,夫人給水、除糞、灑掃。三年不慍怒,無恨色。勝過夫差手下的僕役。
勾踐七年(30歲)歸越,歸國後,為了激勵自己不忘報仇雪恥,睡覺時不鋪褥子而鋪上柴草。在房間里掛了一個苦膽,每頓飯前都要嘗嘗。這就是「卧薪嘗膽」典故的由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勾踐乘吳國爭霸中原國內空虛加上國內天災大敗吳國。勾踐二十四年(47歲),吳都被圍三年後城破,夫差自殺。吳亡。隨後,勾踐又乘船進軍北方,宋、鄭、魯、衛等國歸附,並遷都琅琊(今山東膠南南),與齊、晉諸侯會盟,經周元王正式承認為霸主。
古代勵志故事——「有志者,事競成,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9、齊白石
這位在近代中國畫壇享有盛名的藝術大師也是起步晚,基礎差。齊白石從小家境貧困,世代務農,僅在12歲前隨外祖父讀過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種田,什麼活都干,12歲學木匠,15歲學雕花木工,掙錢養家。27歲才開始正式學畫畫。這個時候所有人恐怕連他自己也不會想到,日後會成為一代大師,獲得一連串的榮譽。
齊白石什麼時候可以稱的上「成」字不太好說,我想在他中青年的時候已經小有名氣,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在56歲後開始大膽突破自己,轉變畫風後才從此聲名大振。
1949年當選中國文聯委員、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委員。1952年聘為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文史館研究館員、北京中國畫研究會主席、北京中國畫院名譽院長。曾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藝
術家」稱號。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藝術科學院授予「通訊院士」榮譽狀。1956年獲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1957年,擔任北京中國畫院名譽院長,同年9月16日謝世。卒年95歲。
10、蘇洵
據說蘇洵年輕時,讀書不努力,糊里糊塗地混日子,常和一幫「狐朋狗友」賽馬、遊山玩水,直到二十七歲方有覺悟,於是發憤學習。學了一年多,自以為差不多了,就去考進士,結果沒有考中。這才使他認識到,學習並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從此,他謝絕賓客,閉門攻讀,夜以繼日,手不釋卷。如此發憤攻讀了五、六年,終於文才大進,下筆如有神,頃刻數千言。
仁宗嘉佑元年,他帶領蘇軾、蘇轍到汴京,謁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贊賞他的《權書》、《衡論》、《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於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參加考試,他推託有病,不肯應詔。嘉佑五年(52歲),任為秘書省校書郎。

6. 有沒有歷史名人很大年紀才有成就的例子(比如姜子牙和肯德基創始人)

很大年紀才有成就的歷史名人有:

1、吳承恩:

50歲左右,他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後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里,才得以正式創作《西遊記》。

為編著《西遊記》,吳承恩遠涉名山大川,積累了大量的感性素材。吳承恩曾經寫過著名詩篇《二郎搜山圖歌》。

2、齊白石:

1889年,齊白石二十五歲的時候才開始拜胡沁園、陳少蕃為師學詩文,得胡沁園幫助,脫離木工生活,專習繪畫,為人作肖像養家。

1894年,已經三十歲的齊白石與王仲言等七人結龍山詩社,被推選為社長。後與黎松庵等結羅山詩社,一起吟詩、作畫、摹刻金石。

2、諸葛亮: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已經二十七歲的諸葛亮,聯合東吳孫權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

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四十歲的時候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4、劉邦:

劉邦建國稱帝時已過半百,步入晚年變得日益猜忌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們,特別是那些異姓王們。結果臧荼、張敖、韓王信、彭越、韓信、英布等先後被廢殺。

英布還起兵反了,劉邦抱病親徵才平了他。之後其封國則轉入劉氏子孫手中。只有吳芮的長沙國倖免。

5、姜子牙:

姜子牙72歲時,垂釣渭水之濱磻溪,借釣魚的機會求見姬昌,姬昌在出外狩獵之前,占卜一卦,卦辭說:「所得獵物非龍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業的輔臣。」

姬昌於是出獵,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與姜子牙談論後姬昌大喜,認為姜太公是個奇才,說:「自從我國先君太公就說定有聖人來周,周會因此興旺。說的就是您吧。我們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因此稱姜子牙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車而歸,尊為太師。

7. 歷史上姓鍾的名人故事

1、鍾子期

鍾子期(前413年—前354年),鍾氏,名徽,字子期,春秋戰國時代楚國漢陽(今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集賢村)人。相傳鍾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擔、拿板斧的樵夫。

歷史上記載伯牙探親回國時,在漢江邊鼓琴,鍾子期正巧遇見,感嘆說:「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興趣相投,兩人就成了至交。鍾子期死後,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終生不再鼓琴。

4、鍾明亮

生於南宋理宗紹定年間(1228年~1233年,元太宗窩闊台在位時期),卒於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廿七年(1290年),元代中期農民起義領袖。13世紀80年代,相繼起事的有廣東陳良臣、黎德、歐南喜和福建黃華等。

至元二十四年(1287)冬,福建汀州(今福建長汀)鍾明亮起義,把斗爭推向高潮。汀州一帶,山深林密,廣東、江西許多失去土地的農民,千百成群,移居到此,開荒種地,稱為畲民。鍾明亮就是畲民之一。

他發動起義後,義軍很快發展到十萬人,活躍於福建、江西、廣東三省邊界地區。在他的影響下,廣東董賢舉、江西丘元、謝主簿、劉六十、盧大老、福建泉州陳七師、興化朱三十五等,紛紛起義,互相呼應,對元朝統治形成很大的威脅。

元朝政府集中大批軍隊圍攻,鍾明亮採用流動作戰的方法,出沒無常,東擊則西走,西擊則東逸,使元軍疲於奔命。為了在軍事上取得主動,他曾兩次假降,但一當形勢有利,便重新舉事。

元軍圍剿數年,始終未能取勝。至元二十六年(1289),丘應祥被月的迷失俘獲。月的迷失請以其人等為元官吏。不允,詔押往京師。至元二十七年,鍾明亮病逝,起義趨於失敗。

5、鍾芳禮

鍾芳禮 太平天國官員。清廣西桂平(立武宣縣東南)人,一說是廣東花縣人。天京事變發生,鍾芳禮與楊秀清關系密切,但同時他又是洪秀全姐夫,故此得留性命。為了避免牽涉進政治風波里。他隨石達開出天京。他這一決定是正確的,沒隨他出走,仍然留在天京的族人,在天京淪陷後被屠殺殆盡。

石達開兵敗後,鍾芳禮走昆明。娶當地富女為妻,學打金技術。學成,攜家遷至廣東韶關始興縣,開利源金鋪,成為良民。他兒子中進士,為大學士,受軍機大臣賜匾,匾現今仍在始興縣鍾家手中。

8. 歷史上姓黃的名人有哪些

黃姓復人才輩出,歷制代都涌現出一些頗有建樹的人物。
如秦朝末年的黃石公;
西漢丞相黃霸;
東漢神童黃香;
三國時有名將黃忠,黃蓋;
唐代最著名的人物是唐末農民大起義領袖黃巢,他於875年起義,881年攻克洛陽,繼又於當年年底進入長安,做上了皇帝,國號大齊,但由於沒有根據地,起義很快便被鎮壓,黃巢自殺;
五代有畫家黃筌、黃居 ;
北宋有著名書法家、詩人黃庭堅;
南宋末有思想家黃震;
宋元之際有音韻訓詁學家黃公紹;
元代有女紡織技術家黃道婆和書法家、音樂家、畫家黃公望;明代,農民起義領袖黃蕭養,女文學家黃娥;
明清之際有思想家、史學家黃宗羲,為三大儒之一;
清代有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圍棋國手黃龍士,篆刻家、書畫家黃易,詩人黃景仁;
近現代有作家黃人,革命家黃興等等。黃姓為我國第八大姓,在南方人口中所佔比例較高。

閱讀全文

與攸縣歷史名人馮子正的詩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