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兩例歷史人物事例

兩例歷史人物事例

發布時間:2021-03-06 04:47:17

⑴ 十個歷史人物事跡

1、秦始皇嬴政

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一說名「正」),又稱趙政、祖龍等。秦莊襄王和趙姬之子。中國古代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後回到秦國。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平定長信侯嫪毐的叛亂,之後又除掉權臣呂不韋,開始親政。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

2、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東吳孫權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

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

3、曹操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豫州刺史部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

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制」,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獲封魏公,建立魏公國,定都河北鄴城,而後進爵魏王。去世後,其子曹丕稱帝,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4、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創設中外朝制、刺史制、察舉制,頒行推恩令,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在經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等措施,鑄五銖錢,由官府壟斷鹽、鐵、酒的經營,並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

文化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設立太學。對外,漢武帝采擴張政策,除與匈奴長年交戰外,還破閩越、南越、衛氏朝鮮、大宛,又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並開辟西南夷。

此外,還有創設年號、頒布太初歷等舉措。但他崇信方術、自奉奢侈,兼以窮兵黷武,引發統治危機,晚年爆發巫蠱之禍,後因對外擴張受挫而頒《輪台詔》。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葬於茂陵。

5、隋文帝楊堅

隋文帝楊堅(541年7月21日 -604年8月13日),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開皇元年(581年)至仁壽四年(604年)在位。鮮卑小字那羅延,鮮卑姓氏普六茹,楊堅掌權後恢復楊氏。

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武帝時封為隨國公,楊堅承襲父爵。北周宣帝繼位,以楊堅為上柱國、大司馬,位望日隆。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為帝,改元開皇。隋文帝即位後,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適合於南北統一後的中國。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

開皇九年(589年),派晉王楊廣南下平陳,統一南北。隋文帝對周邊各族,採取了軍事上的防禦和政治上的招撫政策,有效地處理了民族矛盾,被北方少數民族尊稱為「聖人可汗」。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

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間,銳意改革、政績卓著。但是在位晚期逐漸多疑,殺害功臣,並且聽信文獻皇後之言,廢黜太子楊勇立晉王楊廣為太子,埋下了亡國的禍根。仁壽四年(604年)在仁壽宮離奇去世。終年六十四歲,廟號高祖,謚號文皇帝,葬於泰陵。

6、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唐高祖李淵嫡次子,母為太穆皇後竇氏。

生於武功別館(今陝西武功縣),少年從軍,擅長騎射,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首倡晉陽起兵,封為敦煌郡公,善於用兵。進入長安後,拜為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封為秦國公。唐朝建立後,官至天策上將、司徒,封為秦王。

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立下赫赫戰功。設立文學館,籠絡人才。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兒子,冊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正式即位,年號貞觀。

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

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讓各民族融洽相處,北方各族共同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

7、魏徵

魏徵,現作「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下曲陽縣(今晉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葬禮從簡。同年入凌煙閣。

《群書治要》總編、《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8、成吉思汗

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族乞顏部人。大蒙古國可汗,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生於漠北斡難河上游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淳熙十一年(1184年)前後,成為蒙古乞顏部可汗,一步步統一蒙古諸部。開禧二年(1206年),建立大蒙古國,尊號「成吉思汗」(Genghis Khan),頒布了《成吉思汗法典》。

多次發動對外戰爭,征服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地區。寶慶三年(1227年),興兵征伐西夏,途中去世,秘密安葬。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追尊為太祖。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廟建成後,追謚聖武皇帝。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追謚「法天啟運聖武皇帝」,廟號太祖。

9、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9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漢族。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後改名為元璋。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明朝開國皇帝,年號洪武。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劉德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覺寺, 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至

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為號召,舉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當年秋攻佔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又平定西南、西北、遼東等地,最終統一全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傳位其孫朱允炆。

10、康熙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

蒙古人稱他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生母為孝康章皇後佟佳氏。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康熙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成年後康熙帝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台灣的明鄭政權;三征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

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但是康熙帝標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現吏治敗壞的現象。另外,眾位皇子因為廢太子事件而爭奪皇位,對康熙帝晚年政治產生了不良影響。

康熙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學者尊之為「千古一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農歷十一月十三日崩於暢春園,終年68歲。廟號聖祖,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景陵。傳位於第四子胤禛。

⑵ 在中國古代,"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有許多,請列舉2個歷史人物,並簡要寫出事跡.(50字以內

1、蘇武牧羊

蘇武被扣於匈奴後,匈奴貴族先以名利引誘,後以嚴刑威脅。但蘇武始終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匈奴貴族無計可施,便「徙武北海上無人處」。蘇武則「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他仍拄著漢朝的旄節,不屈節辱命。他出使時正值壯年,待其歸漢之時,已是須發皆白。他成為我國歷史上堅持民族氣節的著名人物。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梁啟超逃往日本。譚嗣同是「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他堅信「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名句。譚嗣同在能夠出走的情況下沒有出走,而是選擇了捨身取義,准備用他的鮮血來喚醒沉睡的國人。

做到了「我以我血薦軒轅」!譚嗣同的死,對後世的影響及其長久深遠。

2、威震敵膽——抗倭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人,著名軍事家、戰略家,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戚繼光出身將門。

少年即抱定「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志向。刻苦學文習武。1555年至1565年期間,戚繼光在東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廣東一帶堅持抗擊倭寇十餘年,訓練出一支「戚家軍」。

令倭寇聞風喪膽,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我國東南海防和沿海人民安全;後又在北方邊境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拱衛北疆,聞名天下。

戚繼光還是傑出的兵法家、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兩部軍事名著。

3、抗日英雄趙一曼的故事

1935年擔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第1師第2團政委,11月,與日偽軍作戰時不幸因腿部受傷被捕。日軍為了從趙一曼口中獲取到有價值的情報,找了一名軍醫對其腿傷進行了簡單治療後,連夜對其進行了嚴酷的審訊。

將生死置之度外的趙一曼忍著傷痛怒斥日軍侵略中國以來的各種的罪行。兇殘的日軍見趙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馬鞭狠戳其腿部傷口。痛的幾次昏了過去,仍堅定地說:「我的目的,我的主義,我的信念,就是反滿抗日。」沒說出一字有關抗聯的狀況。

中國人民會永遠牢記女民族英雄趙一曼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跡。新中國成立後,朱德為趙一曼題寫了「革命英雄趙一曼烈士永垂不朽」的題詞,哈爾濱市將她戰斗過的一條主街命名為一曼大街。

4、忠烈赤膽——抗清英雄史可法

史可法,字憲之,號道鄰,祥符(今河南開封)人,抗清名將,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明末崇禎年間,史可法拜南京兵部尚書。

1644年,李自成攻佔北京,史可法到揚州一帶督師防清。1645年5月10日,清軍重兵圍困揚州,派人勸降,史可法寫就著名的《復多爾袞書》,慷慨陳辭,拒不投降,不卑不亢。

史可法率領四千軍民堅守孤城,與來犯之敵浴血奮戰,終因寡不敵眾,城破被害,年僅44歲。事後,清軍統帥多鐸下令屠城十日以為報復,軍民死亡逾八十萬人,史稱「揚州十日」。

5、精忠報國——抗金英雄岳飛

岳飛,字鵬舉,河北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縣)人,抗金名將,著名軍事家、戰略家,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岳飛北宋末年投軍,臨行時其母在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個大字。面對金軍步步緊逼,南宋危如累卵,岳飛堅持抵抗,十戰十捷,收復建康,宋高宗手書「精忠岳飛」四字,制旗賜之。

1140年,金軍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率領「岳家軍」所向披靡,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精銳,進軍朱仙鎮,兩河義軍紛起響應。

金軍哀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無奈趙構、秦檜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詔令岳飛班師,並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年僅39歲。

⑶ 威武不能屈的中國古代英雄的事例,求兩例。很急!!!!!!!!!!!!!!

中國古代有很多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氣節對於中國文化來說是怎樣的存在?一切文化都會沉澱為人格。余秋雨先生認為: 文化的最終目標,是在人世間普及愛和善良。不可否認,歷史上更多地存在著「弱肉強食」的叢林原則。但是,正是在血泊邊上的點滴善良,使人類沒有退回叢林變為動物,這就是動物所沒有的「文化」。世間很多最初原理都會變成終極原理,善良也就由此而成了文化的最終目標。

中國文化的第二個弱項,是疏於實證意識。實證意識的缺乏,使中國文化長期處於「只問忠奸、不問真假」的泥潭之中。其實,弄不清真假,其他一切都失去了基礎。現在讓人痛心疾首的誠信失落,也與此有關。假貨哪個國家都有,但對中國禍害最大;謠言哪個國家都有,但對中國傷害最深。這是因為,中國文化不具備發現虛假、抵制偽造、消除謠言的機制和程序。真正的文化來自於高度,來自於思考,來自於安靜。最有精神價值的作品,永遠面對著「高貴的寂寞」。雖然寂寞,卻能構成夜醒之人的精神嚮往,如黑海的燈、遠山的塔。

⑷ 孟子曾提出要做到捨生取義.請你舉出兩例歷史上捨生取義的人物故事

太多了,
比如董存瑞捨身炸雕堡,黃繼光捨身堵槍眼,邱少雲為了紀律被火燒死等等這些都是捨身取義的例子

⑸ 要兩個關於歷史人物的反面例子100字左右

1、慶父

慶父(?—公元前660年),姬姓,名慶父,字仲孫,春秋時期魯國上卿,魯桓公姬允之子,魯庄公異母弟。

作為魯國三桓之一的孟孫氏之祖,魯庄公去世後,慶父先後派人殺害國君公子般和魯閔公,製造政治內亂。後來,逃亡莒國。莒國國君接受賄賂,遣送慶父回國,途中自縊而死,謚號「共仲」。

後人常把製造內亂的人比作為「慶父」,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即源於此。

2、趙高

趙高(?-前207年),嬴姓,趙氏。秦朝二世皇帝時丞相,趙高本為秦國宗室遠親,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管事二十餘年」。

秦始皇死後,趙高發動沙丘政變,他與丞相李斯合謀偽造詔書,逼秦始皇長子扶蘇自殺,另立始皇幼子胡亥為帝,是為秦二世,並自任郎中令。

他在任職期間獨攬大權,結黨營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設計害死李斯,繼之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殺,另立子嬰為秦王。不久被子嬰設計殺掉,誅夷三族。

3、李林甫

李林甫(683年-753年1月3日),小字哥奴,祖籍隴西,唐朝宗室、宰相,唐高祖李淵堂弟長平肅王李叔良曾孫,畫家李思訓之侄。

李林甫出身於唐朝宗室郇王房,早年歷任千牛直長、太子中允、太子諭德、國子司業、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黃門侍郎,後以禮部尚書之職拜相,加授同三品。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李林甫接替張九齡,升任中書令(右相),後進封晉國公,又兼尚書左僕射。

天寶十一年十一月(753年1月),李林甫病逝,追贈太尉、揚州大都督。後被楊國忠誣告謀反,遭削官改葬,抄沒家產,子孫流放。

李林甫擔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宰相。他大權獨握,蔽塞言路,排斥賢才,導致綱紀紊亂,還建議重用胡將,使得安祿山做大,被認為是使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人物之一。

4、秦檜

秦檜(1090—1155年),字會之,生於黃州,籍貫江寧(今江蘇南京)。南宋初年宰相、奸臣,主和派的代表人物。

政和五年(1115年),秦檜進士及第,中詞學兼茂科,任太學學正。宋欽宗時,歷任左司諫、御史中丞。靖康二年(1127年),因上書金帥反對立張邦昌,隨徽、欽二帝被俘至金,為撻懶信用。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秦檜回到臨安,力主宋金議和。紹興元年(1131年),擢參知政事,隨後拜相,次年被劾落職,紹興八年(1138年)再相,前後執政十九年,歷封秦、魏二國公,深得高宗寵信。

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秦檜病逝,時年66歲,追贈申王,謚忠獻。開禧二年(1206年),宋寧宗追奪其王爵,改謚謬丑。嘉定元年(1208年),史彌遠執政後又恢復其王爵和謚號。

秦檜在南宋朝廷內屬於主和派,奉行割地、稱臣、納貢的議和政策。第二次拜相期間,他極力貶斥抗金將士,阻止恢復;同時結納私黨,斥逐異己,屢興大獄,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

5、嚴嵩

嚴嵩(1480年—1567年),字惟中,號勉庵、介溪、分宜等,漢族江右民系,江西新余市分宜縣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進士。

他是明朝著名的權臣,擅專國政達20年之久,累進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師,少師、華蓋殿大學士。63歲拜相入閣。嚴嵩書法造詣深,擅長寫青詞(實為他人代筆)。

《明史》將嚴嵩列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稱其「惟一意媚上,竊權罔利」。 透過戲曲和文藝作品、歷史典籍,嚴嵩的奸臣形象已深入民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嚴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秦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林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趙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慶父

⑹ 請舉出歷史上兩例得人心者得天夏的事例事例

秦亡楚敗漢興這一段歷史,可謂《史記》中最精采之文筆。其中的風雲人物,當推項羽和劉邦。
項羽是一個力拔山、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是楚國的貴族,是推翻秦王朝的第一等功臣。在滅秦戰爭和楚漢戰爭中,項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劉邦則是個貧民、流氓,是一個酒色之徒,沒有打過幾次勝仗,也沒有攻克過幾座城池。
秦亡之時,項羽握兵四十萬,而劉邦僅十萬,實力遠不及項羽。但是,楚漢相爭,劉邦得了天下而項羽卻自刎烏江。
為什麼實力強大的一方,卻敗在了實力較弱的一方的手下??
這個結局,與近代中國國共兩黨之爭何其相似,我認為,這正應了毛澤東的一句話,得人心者得天下。
1、從民心得失看。
劉邦得民心,項羽失民心。劉邦引軍入咸陽,見秦宮重寶美女想據為己有(此人性也),但聽了樊噲欲有天下,還是欲作富家翁的警告後,立即還軍霸上,與民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寫了安民措施:「諸所達毋得掠鹵(通『虜』)」,還軍霸上,於是「秦人喜」,深得民心。
項羽入咸陽怎麼樣?屠咸陽,殺子嬰,焚宮室,血洗關中,收其寶貨婦女而東。這樣的「霸王」,老百姓能愛戴嗎?
2、從將心得失看。
項羽用人剛愎自專,不知籠絡人才;而劉邦則虛懷若谷,知人善任。項羽最強勝之時,天下將才都來投奔他,但他逞個人主義之能,不能識人也不能重用人才。用了范增,可關鍵時不聽其建議,鴻門宴放走了劉邦,留下了巨大後患。韓信開始時也是在項羽旗下的一代將才,因得不到重用,結果成了劉邦的一員大將。 而劉幫不僅知人善用,而且善於聽取不同的意見。他的麾下,籠絡了一大批將才,如蕭何、張良、陳平、韓信等,個個能謀善斷,成為劉邦問鼎天下的最大功臣。
當然,除了人心的得失外,楚敗漢興還有很多原因。說白了,項羽只是一個軍事家,一個暴發戶,而劉邦是一個政治家,一個董事長。項羽從八千子弟兵,發展到40萬的龐大軍隊,然後節節失利,垓下大敗,自刎烏江;而劉邦,從一個亭長,到10萬大軍,最後成就為擁有天下的君主……
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得人心對於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國家,是多麼地重要啊。
3、從軍心得失看。
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從初起到秦亡之時,項羽得到廣大官兵擁護的,因而能從八千江東子弟兵,發展到擁有40萬兵力的大部隊。然而,項羽在亡秦後,由於分封諸王,自己封為霸王。分封是違背歷史潮流的。有秦國統一的基礎,人心思統一,分封必然進入春秋戰國的亂世時代。項羽分封諸王,卻分了人心,分了軍心,滿意者少,不滿者眾。如劉邦未分到關中,最不滿,差點與項羽鬧翻。分封後,部隊各自為陣,將領以各自的利益為主。人心難以再統一。項羽所擁有的絕對優勢,內耗殆盡。
而觀劉邦,卻深諳政治權謀之術,把一切優勢的人才都聚集到自己的麾下。在天下大亂之時,善於爭取同盟者。劉邦平定天下後言:「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這是用人上與項羽的對比,也是劉邦善於籠絡人心,把各級優秀將領為我所用的最好例證。各級將領團結一心,三軍團結一心,楚敗漢興,這是歷史的必然。

唐太宗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為貴、君為輕』他減免負稅,知人善任,以民為本,開創了一個大唐盛況——貞觀之治.

⑺ 有哪些曾推動中外歷史發展的傑出人物及事跡,試舉兩例.並談談在他或她身上,你能得到什麼啟示

張騫出使西域,鄭和下西洋.啟示:精忠報國,雖路遙而不知疲倦.

⑻ 史記中有哪些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請例舉出幾個例

廉頗——負荊請罪
李牧——肥之戰
項羽——巨鹿之戰、垓下之戰
荊軻——荊軻刺秦

閱讀全文

與兩例歷史人物事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