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中國關於元宵節燈謎的歷史故事

中國關於元宵節燈謎的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06 04:28:32

㈠ 元宵節猜燈謎的來歷和時間

元宵節猜燈謎是最經典也是流傳已久的一種傳統習俗。「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我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文娛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

在古代,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各家各戶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深受人們喜愛,於是,就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了。

猜燈謎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游戲。在我國經歷了一個漫長而悠久的過程。早在春秋戰國時,謎語就已經出現了。那時,一些「政客」為了宣傳自己的主張,說動各國君主,往往在發言中採用傳統民間故事傳說的隱喻方法,巧妙影射。

當時把這種方法叫「隱語」或「瘦詞」。到漢代時,逐步演變成為破譯文字形義為主的謎語。這時的謎語還是比較粗糙的,有民間老百姓創作的,也有文人創作的。到了三國時,謎語書面創作形式已十分盛行。進入宋代,謎語與元宵賞燈結合起來了。

據記載,「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豐富了燈節的娛樂活動,這時,才有了燈謎。通過代代相傳,不斷發展改進,此後,猜謎語活動充分體現了趣味性、知識性、時代性。

㈡ 關於「元宵節」的歷史傳說有哪些

點彩燈的來歷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 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就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准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

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姜夔《鷓鴣天·元夕有所夢》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美人慵翦上元燈,彈淚倚瑤瑟。——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細如塵》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㈢ 元宵節的起源,關於元宵節的傳說或故事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中國的傳統節日,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便是此節。按漢專族的傳統,在這個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屬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到了隋、唐、宋等朝代時,這個節日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亘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


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漢族傳統節日。襄樊人歷來在元宵節有放孔明燈的習俗。


猜燈謎活動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各家各戶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㈣ 關於元宵節的歷史

元宵節的歷史:

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漢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元宵節這一天也可成為火把節,在田野間用火把燃燒起來,寓意是驅蟲趕上獸。還有三元之說,燃燈的習俗來源道教。

(4)中國關於元宵節燈謎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

正月十五燃燈的習俗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並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㈤ 元宵節猜燈謎的來歷

由來:元宵節,來中國民間源有「觀燈猜謎」的習俗。民俗專家介紹說,猜燈謎,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記載,猜燈謎自南宋起開始流行,至今不衰。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出現在宋朝。猜謎能鍛煉思維,啟發性靈,是一種益智的娛樂活動。

歷史發展: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謎、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起初這個節日只流行在漢朝而已,但是後來經過社會的發展,各種文化的交流,所以說就有了這個燈節的說法,從此以後慢慢流傳就蔓延到了全中國。

而古人又比較喜歡在晚上的時候放燈,因為晚上放燈把自己的願望寫在上面,有助於自己實現,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給自己的心裡加一點點安慰。有些窮人買不起燈的,就會在這一天點蠟燭,把家裡的各個地方都點滿蠟燭,讓整個家都變得亮堂堂的,也顯得比較熱鬧。

雖然現在當前已經慢慢的變成元宵節,有著吃元宵的習俗,但是家家戶戶還是免不了放飛花燈,雖然不會再有古代時的那樣猜燈謎的習俗,但是到處還透露著古代人的氣息,摻雜著燈節的習俗,還是免不了把古代人的想法融入到現在節日的氣氛中。

㈥ 誰知道關於元宵節的故事

元宵節是我國民族傳統節日中的大節, 因此在百姓的心目中頗為重要。它又正逢春節過後第一個月圓之夜,一月稱元月,夜稱為「宵」,因此稱元宵節。

元宵節起源於漢代,相傳漢文帝在平定「諸呂之亂」後繼位稱帝,而平定叛亂之日恰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後,每到正月十五夜晚,漢文帝都要出宮與民同樂,就確定了這一天為元宵節。後,漢明帝又敕令元宵燃燈,則又稱「燈節」、「燈夕」。傳說正月十五是「天官誕辰之日」,所以又稱「上元節」。

自古至今,元宵節民間的主要習俗是吃元宵,觀花燈,猜燈謎。明清兩代,婦女們還有「走橋、摸燈」的習俗。舊時,到了正月十六晚上,婦女們都罩上白綾衫,手拉手結隊而行,走在最前面的舉香開道,其他婦女緊隨其後稱之「走百病」,相率過橋,謂之「度厄」。據說,過橋者能保一年腰腿無病,健康長壽。過橋後,婦女們還要到各城門洞去摸城門上的銅釘,稱此舉為「宜男」,可生男孩。

每逢元宵節之際,朝廷也要張燈結綵,官員放假,解除宵禁,百姓可整夜出行觀燈。節期由漢代的一天,唐代的三天,宋代的五天發展到明代的十天,自元月初八至十七日夜止。晝為市,夜為燈,極為壯觀。元宵節所以稱燈節,是因為張燈、觀燈是這一節日的主要內容。正月十三為「上燈」,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十七日為「罷燈」又稱「殘燈」或「闌燈」。明代時北京的燈市就設在今東城區的燈市口。那時燈與市是合一的,元宵之夜在燈市口整條街上,除了兩旁商家林立張燈結綵外,珠寶玉器、日用百貨,更是應有盡有,熱鬧非凡。到了清代,燈與市就分開了,「市」歸琉璃廠、靈佑宮,「燈」設內城東四牌樓和地安門一帶。清末民初時,地安門、什剎海一帶正月十五還搞過冰燈,極受百姓的喜愛。所以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歷史上還流傳著許多元宵觀燈的故事。傳說,宋代有一對夫妻在元宵夜觀燈時走散,恰逢宋徽宗賜酒,妻子急於尋找夫君,竟隨手端起了皇帝的御用酒杯,並吟詞一首:「月滿蓬壺燦爛燈,與郎攜手至端門。貪看鶴陣笙歌舞,不覺鴛鴦失卻群。天漸曉,感皇恩,傳宣賜酒飲杯巡。歸家恐被翁姑責,竊取酒杯作證明。」風流皇帝聽後,還高興地把金杯賞給了這位婦女,留下了一段元宵佳話。

過去「燈」和「謎」是分不開的,有燈必有謎,所以稱「燈謎」,俗稱「打燈虎」(此說是從李廣在北平射虎的故事中引申而來)。在燈節夜晚一般是把謎條貼在花燈上或掛在拉繩上,猜中者有獎。有的店鋪也張燈掛謎,還特意標出獎品,「如有猜中者,獎蘋果三千」,當猜中者上前領獎時,獎品不過是一隻蘋果上插著三根牙簽,以此增添歡樂氣氛。燈節上出的謎語一般都是通俗幽默,趣味性的。如,謎面為「八戒洗澡」(打一肉食名),謎底是「豬下水」。又如,「農夫心內如湯煮」,(打三字俗語)謎底為「干著急」等。

元宵之夜,上有皎潔的月色,下有明燈萬盞,天上人間交相輝映,可謂美不勝收。放焰火、走高蹺、跑旱船、耍獅子、小串會等,更是一種民俗文化的展現。

元宵節的歷史習俗,今日雖仍有保留,但其節味和文化內涵,早已被商家的元宵大戰沖淡了許多。今年的元宵節民俗活動相對較少,僅有朝陽公園舉辦的來自四川的大型燈會,民族飯店的燈謎會,各城區各文化館的一些燈謎活動,郊區大型的燈會和花會表演等。

㈦ 中國民間故事元宵節的故事

元宵節起源自中國,其由來有數個說法:
傳說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過元宵節的風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本稱「上元」是農民祈求豐收的日子,也是道教的天官誕。人們在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這天是第一個月圓之夜,人們也在這天祭月和賞月,祈求豐收。
還有說法認為,漢武帝時聽從謬忌之說,對於太一神十分虔誠,在甘泉宮修建太一祠壇,無論是伐南越、得天馬,甚至冬至也要祭祀太一神,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從黃昏開始,通宵達旦用盛大的燈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經過祠壇之上,從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張燈結綵的習俗。
漢明帝篤信佛法,聽從蔡愔的建言,敕命正月十五夜,在宮內「燃燈表佛」,從此民眾效仿,皆點燈供奉佛祖。東漢末年,元宵節作為節日才正式初步形成。
中國大陸某省民間則相傳:二千年前,佛教傳入中國,當第一次月圓的時候,人們隱隱約約可以見到月光下有十七位天神在翩翩飛舞,有一年浮雲遮敝了天空,人們突然不見天神蹤跡,十分恐慌,於是紛紛點火把,照亮天空,找尋天神,自此以後,雖然看不見天神,人人卻仍年年點燃火把找尋天神,相延成襲,就變成一種風俗了。後來點火把在一些地區演變成點燈籠或生篝火。
現代研究認為元宵節源於對火的崇拜和祈求新年豐收,人們點火以驅除蟲蛇猛獸,並祭祀滿月,初期是點火把,後來分別發展成點篝火、掛燈籠的習俗。

閱讀全文

與中國關於元宵節燈謎的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