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平安橋的故事和歷史

平安橋的故事和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5 15:11:59

① 請幫我搜索一下家鄉的橋的歷史和故事的資料

安平橋是中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是古代橋梁建築的傑作。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安海鎮和泉州市南安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橋長約5華里,俗稱五里橋。

很早很早以前,安海這地方常年遭洪水和海潮的雙重侵襲,百姓苦不堪言。百姓祈神拜佛,也無法改
安平橋
變這種苦難。有人說這是東海和南海的兩條孽龍在作祟。
這事讓一位在此修煉的道人知道了,他想為民除害。有一天他見到這兩條孽龍在海灘上嬉戲,等到它們玩累了在睡覺時,道人就做起仙術鎮住孽龍。然後決定將它們挑去填常年水患的安海港,於是道人化出兩個大畚箕和一把大鐵鏟,把這兩條孽龍鏟到畚箕上。頓時海灘上留下了兩個大窟窿,後來水流積聚就變成了現今的「龍湖」和「虺(hui)湖」。「龍湖」是黑龍住過的地方,所以這個湖的泥土是黑色的。「虺湖」是赤龍睡過的地方,因此這個湖的淤泥是赤色。
再說道人挑著這兩筐孽物走到一處叫大山後的地方,由於跨越溪澗時,步子邁得過大,一下子將扁擔壓斷了,兩條孽龍從夢中醒來,趁著道長不及下手,變作兩堆土,真身飛上天去了。這兩堆土就成了現的「黑麒麟山」和「赤麒麟山」,有人說這兩座山推去填「龍湖」和「虺湖」正好絲毫不差。道長看沒收拾好這兩條孽龍,就悶悶不樂地回靈源山繼續修煉。
若干年後,安海地界大雨下個不停,九溪十八澗的大水翻過了石壁峽,直沖安海港而來。得道成仙的道長在靈源山頂望見那兩條孽龍又在作怪,便運功吐出一條七彩鎖鏈,從安海鎮跨過海灣,直到南安的水頭鎮,孽龍見狀嚇得魂飛魄散,馬上潛入水底,逃到大海去了,大水也退了。百姓們見到長虹驚退了孽龍,怕以後它們又卷土重來。有人就提議用長條大石,一段一段地鋪砌起來,建造一條天長地久的鎖蛟玉帶,一來鎮鎖孽龍作怪,二來便於兩縣百姓往來。這意見馬上得到人們的支持,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很快這條長達五里的跨海大石橋終於建造起來了。
從此,孽龍再也不敢來興風作浪。各地商旅船隻,相邀而來。於是商業日益發達,莊稼則年年豐收,百姓們安居樂業,這座橋就被稱作「安平橋」,因為橋長五里,又俗稱為「五里橋」。
泉州洛陽橋 傳說故事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由於橋坐落在古時萬安渡的地方,故而得名「萬安橋」,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橋。

洛陽橋位於泉州鯉城區與惠安縣交界處,橫跨洛陽江的入海口,是古代粵、閩北上京城的陸路交通孔道。北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1053-1056年),泉州郡守蔡襄主持興建。

洛陽橋是中國歷史上一座最偉大的石橋,這么巨大的建築工程,牽動了千千萬萬過往行人的感情,對倡導修橋的郡守蔡襄無不產生敬仰之情,歷代人們竟相歌頌、贊美。一些建橋時的佳話、事跡,逐漸被加工為優美而神奇的神話傳說,在民間廣泛流傳。

傳說一
相傳一千多年前,這里還是一個荒村的古渡,名叫"萬安渡"。這里水深浪急,過往船隻每遇狂風則檣傾楫摧,不少舟舶沉埋海底,無數渡客葬身魚腹。原來這是江妖水怪在興風作浪。當年真武大帝得道成仙時,曾掏出腹中腸肚拋入洛陽江中,不料年深月久,這些腸肚變成了龜精、蛇怪,常在洛陽江中攪浪掀波。

這一年娘家惠安的蔡襄母親盧氏,在臨盆前從娘家回來,路過萬安古渡。這時,天已是傍晚了,最後一趟渡船已離岸向江心劃去,盧氏急忙大聲招呼,船夫聽到岸上有婦人呼叫,就把船掉回岸,讓婦人上船。之後船又駛至江心,忽然龜蛇兩怪浮出水面,頓時狂風呼嘯,濁浪排空,小小的渡船眼看就有被吞噬的危險,這時,忽然空中傳來一聲呼喊:「蔡學士在此,水怪不得無禮」,剎時風平浪靜,渡船沖開波浪向對岸劃去。

全船人都感到慶幸,知道這是托蔡學士的福,但當船主問遍船上所有的人,竟無一人姓蔡,只有一個懷胎的婦女夫家姓蔡,大家認為該夫人腹中之兒,將來也許就是蔡學士。盧氏笑著許願:「如果將來真的生男,長大後官居學士,一定叫他在這個地方建造一座橋,以保萬代平安。」她回到楓亭婆家不久,果然生下一男,取名蔡襄。

傳說二
蔡襄自幼聰明靈利,七、八歲就能熟讀五經。有一天深夜,蔡襄正在書房內讀書,突然天上傳來陣陣雷聲,令人恐懼。當蔡襄推開窗戶向外觀看時,只見雲中有一個人身雞公頭的巨人,一手握斧頭,一手捏盤子,不時用斧頭敲擊鑿子,發出震雷的聲音。他正看得入神,忽見一粒米不知從那裡飛到書桌上,他揀起那顆米,突然那顆米對他講起話來了:「蔡學士,快救救我。」原來他是八仙之一的呂洞濱,因犯了天條,玉皇大帝大怒,派遣雷公來打死他,因此變成一粒米,逃到蔡襄的書房中來了。雷公知道蔡襄將來是學士,擔心打了呂洞濱,會傷蔡襄,掉頭便回天庭復命去了。呂洞濱見雷公去了,就現出原形,感謝蔡襄救命之恩,並贈送一付筆墨給蔡襄,叮囑如遇困難,可用這付筆墨寫字,自會逢凶化吉,得心應手。

傳說三
大約十年後,蔡襄入京應試,登進士甲科,宋仁宗皇帝見他才華橫溢,又有一手好筆法,便留他在宮中,封他為端明殿學士,委託他教授太子。蔡襄從老家接來父母,有一次他見母親盧氏流淚,便忙跪在母親膝前問原因,盧氏把20多年前在萬安古渡許下心願未酬之事說明。蔡襄答應她一定在皇帝面前請求,到泉州做官,然後籌建那座橋。可是皇帝很器重他,不肯輕易讓他離京,太子見他悶悶不樂,神色憔悴,就送一罐蜂蜜給他調養,並在御花園設宴解愁。蔡襄看到螞蟻在爬,靈機一動,借詞支開太子,他用毛筆蘸著蜂蜜,在皇帝經常來往的御花園路邊一顆芭蕉葉上寫了「蔡襄、蔡襄,本府作官」八個大字。不久芭蕉葉上蘸蜜的地方爬滿螞蟻,組成了八個字。後來皇帝走過來,蔡襄忙轉入蕉樹後,仁宗皇帝見芭蕉葉上螞蟻組成字,感到驚異,不禁脫口念道:「蔡襄、蔡襄,本府作官」。蔡褒連忙閃出來,跪在皇帝面前說:「謝旨隆恩」。仁宗皇帝一時弄不清是怎樣一回事,蔡襄便把母親20多年前的許下的心願,奏稟聖上。仁宗很受感動,且已開了金口,不便挽留,只好命令蔡襄到泉州當知府。

蔡襄到泉州上任後,立即召集屬僚鄉賢商議倡建洛陽橋,並親自到萬安古渡視察,又貼出興建洛陽橋的告示,下令招募造橋工匠,籌集建橋資金。百姓聞訊奔走相告,歡呼雀躍,一時工匠四至。開工那一天,江岸人山人海。可是,由於洛陽江"水闊五里","深不可址",一船船石料拋下江中,霎時被洶涌的江濤卷得無影無蹤,龜精蛇怪拚命地翻江倒海,撞沉了好幾艘木船。

橋工們努力了幾個月,只因風緊浪急,海潮洶猛,橋基建不起來,蔡襄為此坐立不安。一天他突然夢見觀世音菩薩指點他派人向海龍王求助,於是用呂洞賓送給他的筆墨,寫成一封給海神的公文,要求海神幫助擇定下基的日子興造橋基,他打算差一個人前往海神處投納公文,要求回復。於是召集衙門里的差役,問誰能下得海?其中有個姓夏名得海的公差,吃酒醉了,迷糊中聽不清事情的要領。以為是叫他的名字,就冒冒失失地回答說:「小人夏得海。」蔡襄即把此事交給他去辦,等到夏得海酒醒,才知惹了大禍,茫茫遠海,人神鼻途,向哪裡去找海神呢?無法子,上官已命,不敢違抗,只得硬著頭皮,與老婆孩子訣別,買酒狂飲,身帶公文醉卧在海灘之上,准備潮至時被淹死。

不料一覺醒來,潮已退去,摸身邊的公文,竟變換為另一個信套,就胡弄地帶著此信向蔡襄交帳。蔡襄打開一看,裡面只有一「醋」字,別無他話。蔡襄正為橋基難奠愁眉不展,一見"醋"字,頓然大悟:這"醋"字拆開來不就是"廿一日酉時"么?分明是海神暗示退潮的時辰!蔡襄轉憂為喜,立刻差人在四城門頭張貼布告,諭令洛陽江兩岸民眾和工匠,火速做好奠基的准備。廿一日酉時,洶涌的海潮果然退盡,整個江底裸露無遺。

蔡襄親自指揮數千工匠拋石奠基、砌築橋墩,洛陽江畔車水馬龍,穿梭不息。一座座堅固的橋墩巍然屹立在江中。可是到了砌築第四十六座橋墩時,江邊的石頭已經用盡,如果不能趕在海水退潮三日的期限內把最後一座橋墩造好,一旦海潮呼嘯而來,就會沖毀橋基,前功盡棄!就在緊急關頭,恰巧八仙中的呂洞賓駕雲漫遊經過這里,他深為蔡襄建橋的非凡氣魄所感動,不慌不忙地飄落萬安山上,輕輕把拂塵一揮,頓時漫山頑石皆點頭。又一揮,山上所有的岩石躍然而起,再一揮,一塊塊大石全變成"豬母",成群結隊奔下山來,跑到海灘,紛紛跳進建造橋墩的江底。轉眼間,這些"豬母"又都化作大石頭層層堆疊起來。有一隻"豬母",不小心跌傷了一條腿,走得慢,落在後頭,趕到江邊時,最後一座橋墩已經造好了,它只好卧在旁邊,成為一塊軀體肥碩的"豬母石"。

傳說四
為了鋪築三百六十丈長、一丈五尺寬的大石橋,急需把數以萬計的巨大石板架在橋墩上。這個時節偏偏缺乏一大批杉木造船裝運石料,因此施工進展緩慢。蔡襄為此十分著急。一天深夜,蔡襄心慮著如何解決這個難題,想著想著,不覺伏在案上睡著了。夢中忽見一位白發仙人,指點他差人到清源山麓請"三人一目仙"幫助。蔡襄一覺醒來,將信將疑,傳喚衙吏夏得海速往清源山下去探尋個究竟。

夏得海急忙趕到清源山,等候了大半天,也沒碰見什麼"三人一目仙"的影子。將近黃昏,忽見三個衣衫襤褸的乞丐,以手搭肩魚貫而來,為首一個,只睜著一隻眼睛,另一眼瞎;其餘兩個,雙目皆盲。夏得海不禁又驚又喜:這不就是"三人一目仙"嗎?慌忙拔腿奔了過去,一把攔住,苦苦懇求。那三個乞丐見他十分誠懇真摯,也就應允了。其中一個口中念念有詞:"洛陽江頭,古井一口,木可造舟,水可飲酒"說罷,三個乞丐忽地全睜開了眼睛,原來竟是呂洞賓、李鐵拐和張果老。三仙哈哈大笑,像一陣風飄然而去。夏得海嚇得目瞪口呆,趕緊回來報知蔡襄太守。數日之後,果然在洛陽江畔一口古井中,噴泉似地湧出許多杉木,蔡襄和造橋工匠喜出望外,拊掌贊嘆不已。建橋民工到口井中汲水,一股酒香撲鼻,水喝到肚裡頓覺止飢消渴,大家你一口、我一口喝個痛快,而這口井從不幹涸,酒香四溢,因此被稱為"酒井"。

傳說五
有一天,蔡襄發現洛陽江中每一塊礁石中,生長著密密麻麻的牡蠣叢,心想要是使牡蠣繁生把橋基和橋墩合凝結成牢固的整體該有多好呵!驀然間,江上颳起一陣巨風,刮雨似的把滿江的牡蠣叢全都吹到洛陽橋墩上,彷彿打上無數鋼釘,使雄峙江上的石橋更加堅不可摧。蔡襄驚奇萬分,抬頭一看,只見南海觀音立在雲端微笑道:"學士苦心,精誠可感,方才是我略施小技。"南海觀音接著又說:"建此長橋,已花金錢一千萬兩,財庫業已匱乏,待我幫你籌足資金,爾後再叫八仙助你除妖,永絕後患!"

說罷,南海觀音倏然化作一位絕色美女,泛舟洛陽江邊,聲稱誰若能用金錢投中她,她願嫁與為妻。一時,沿江兩岸人頭攢動。人們圍觀煙波江上花容月貌的女子,爭相投擲金錢。那些平日貪財如命的富豪子弟,不惜拋擲千金萬銀。金錢雨點般落在小舟上,卻無一人能投中。小舟天天滿載金錢而歸,紈絝子弟則垂頭喪氣敗興而回。就這樣,又籌集了一大筆資金,用於建造長橋兩面三刀翼的扶欄,以及"七座亭,九座塔,石獅二十八"。

眼看凌波長橋即將竣工,潛伏江底的龜精、蛇怪不肯甘休,它們糾集洛陽江上游的九十九條蛟龍,掀起狂風惡浪,張牙舞爪,直向石橋撲來。張果老騎著驢子,把作惡多端的龜精踩成一團爛泥。李鐵拐打開火葫蘆,葫蘆中立即噴吐出一股濃煙烈火,把那九十九條蛟龍活活燒死。這時天上出現彩虹,江上波平如鏡,岸上弦歌聲聲。洛陽江兩岸人民喜氣洋洋,敲鑼打鼓,歡呼歷經七年終於建成的跨海長橋。沿江兩岸的人民為了紀念蔡襄倡建洛陽橋的功績,特地在橋南建起一座"蔡襄祠",並塑像立碑。

傳說六
由於當時資金有限,橋的高度不夠,每逢洪水,橋面經常被淹沒。傳說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為此橋出資增高三尺。李五為泉州大富商,由於他生活的奢侈和揮霍,被人誣告,無故被抓往京城問罪。當他的囚車過洛陽橋時,水已淹沒路面,他很艱難地過了橋,因此他對天發誓,要是他能平安無事回鄉,一定出資將洛陽橋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後他順利回家,因此就出資將橋增高了三尺。

傳說七
附近白沙寺里有一位名叫義波的和尚,竭盡心力募集建橋資金,受到不少朱門豪富的刻薄嘲笑。他辛辛苦苦地把俯首討來的每一個銅錢都用在造橋事業上。無論嚴冬酷暑,這位僧人總是不辭辛勞四處奔波,熱心為民工燒茶、送飯,還時常上芒鞋山採集草葯,為患病的工匠治療。有一回,由於連日風雨,伙房裡的柴草都燒光了。臨時從山上砍下的柴草,濕漉漉的也燒不著。為了照常施工,早日建成長橋,義波僧悄悄地掩上了伙房的門,毅然把自己的雙腳伸入灶膛中,代替柴禾燒飯。說也奇怪,義波和尚的雙腳頓時象兩根熊熊燃燒的薪木,升騰起熾烈的火焰。當他的雙腳燒成灰燼時,伙房裡一大鍋、一大鍋的飯都煮熟了。造橋工匠無不感動得流下熱淚。後人作詩贊頌義波僧的高風義舉:「為架虹橋甘捨身,代薪雙膝泣鬼神。釜底熾火紅似血,留得千古美名存。」洛陽橋北有「真身廟」遺址,供奉義波和尚為造橋盡瘁,橋成化去,以其真身造像祀之。

② 安瀾橋的傳說故事

清嘉慶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餘人葬身魚腹。在清朝初年有一個姓何的先生,是當地出了名的為民著想的人,有一次他和他的妻子何夫人去遊山玩水,到了岷江,看見了官船在擺渡人們,他們夫婦也想去對岸,過去一打聽,天哪!一人乘船10兩銀子,夫妻過河30兩銀子,這些狗官的行為使夫婦二人高興而來掃興而歸。回到家裡,何先生徹夜難眠,在想如何在兩岸架一座橋斷了狗官的財路。
一天、兩天、三天,何先生不吃不喝想了三天,何先生一籌莫展,在第三天夜裡,何先生看見何夫人在刺綉,看見了那塊布,它架在框子的上面,而不會掉下來,心想:我為什麼不能在空中架一座索橋呢,說干就干,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和奮斗,終於架好了一座索橋,那些狗官記住了何先生的過,要報復他,橋的兩旁沒有扶手,再加上不穩定,很容易掉下去,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因為一個酒鬼喝醉酒過河不小心淹死了(還有別的的說法:橋尚未完工時,兩個樵夫不顧勸阻,頂風過橋,落水喪生。渡口「把頭」買通官府,誣以草菅人命之罪。何先德先生含恨九泉。),狗官們抓住時機迅速將何先生逮捕並處死,何夫人的知此事後悲痛欲絕,想投河,可想到丈夫不明不白便死了,她也死了,會對不起天上夫君的亡靈,所以她決心為夫君洗冤。
一天,她漫步大街,看到一個耍雜的只見那人兩手抓住兩根立著的木棒,全身騰空,她忽然想到在橋上裝扶手,人們走在橋上就安全多了,經過兩天便裝上了扶手,從此,人們稱安瀾橋為「何公何母」橋。
自從那以後就再沒有人見過何夫人了,一個漁夫說他在河裡看見了何公何母的身影,何母完成夫君的心願去陪夫君了,他們夫婦在河中共享天倫之樂,與日月同生,天地共存!
橋上橫鋪木板,竹纜為欄,行走平安,故名「安欄橋」,後改安瀾橋,取不畏波瀾,安然過江之意。人們為感激何先德夫妻的功德,又稱「夫妻橋」還稱「何公何母橋」。

③ 搜集關於家鄉橋的歷史和故事,我的家鄉是四川省成都市。

今天,橋的意義已不僅是供人渡河了,更是一道獨有的地理文化風景。今天錦江專上,依然卧著很屬多橋,這些橋靜靜地講述成都的故事。而成都人的記憶中,也彷彿時時刻刻走在橋上。可以說,橋記錄著成都的歷史,見證著成都的變化,承載著成都的未來。
□自古以來,人們喜歡依水而居,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有人的水邊就有橋。
□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胡意濤、張亞男在《成都與橋——漫談成都橋梁》文中寫道,清末時,成都全城有塘20餘處,橋近200座——九眼橋、萬里橋、十二橋、平安橋、青石橋、半邊橋、卧龍橋、玉帶橋……既有拱橋,也有平橋,還有不少是廊橋;就原料來看,石橋、木橋等應有盡有。
□今天錦江上,依然卧著很多橋,這些橋靜靜地講述成都的故事。而成都人的記憶中,也彷彿時時刻刻走在橋上。可以說,橋記錄著成都的歷史,見證著成都的變化,承載著成都的未來。
□城市的發展,人口的劇增,使成都那些無數小河上的古橋已徒存虛名。今天,橋的意義也不僅是供人渡河了,更是一道獨有的地理

④ 安瀾橋的故事有哪些

關於安瀾橋的故事有一傳說:

清嘉慶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餘人葬身魚腹。在清朝初年有一個姓何的先生,是當地出了名的多管閑事的人,有一次他和他的妻子何夫人去遊山玩水,到了岷江,看見了官船在擺渡人們,他們夫婦也想去對岸,過去一打聽,媽呀!一人乘船10兩銀子,夫妻過河30兩銀子,這些狗官的行為使夫婦二人高興而來掃興而歸。

回到家裡,何先生徹夜難眠,在想如何在兩岸架一座橋斷了狗官的財路。

一天、兩天、三天,何先生不吃不喝想了三天,何先生一籌莫展,在第三天夜裡,何先生看見何夫人在刺綉,看見了那塊布,它架在框子的上面,而不會掉下來,心想:我為什麼不能在空中架一座索橋呢,說干就干,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和奮斗,終於架好了一座索橋。

那些狗官記住了何先生的過,要報復他,橋的兩旁沒有扶手,再加上不穩定,很容易掉下去,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因為一個酒鬼喝醉酒過河不小心淹死了(還有別的說法:橋尚未完工時,兩個樵夫不顧勸阻,頂風過橋,落水喪生。

渡口「把頭」買通官府,誣以草菅人命之罪。何先德先生含恨九泉。),狗官們抓住時機迅速將何先生逮捕並處死,何夫人的知此事後悲痛欲絕,想投河,可想到丈夫不明不白便死了,她也死了,會對不起天上夫君的亡靈,所以她決心為夫君雪冤。

一天,她漫步大街,看到一個耍雜的只見那人兩手抓住兩根立著的木棒,全身騰空,她忽然想到在橋上裝扶手,人們走在橋上就安全多了,經過兩天便裝上了扶手,從此,人們稱安瀾橋為「何公何母」橋。

自從那以後就再沒有人見過何夫人了,一個漁夫說他在河裡看見了何公何母的身影,何母完成夫君的心願去陪夫君了,他們夫婦在河中共享天倫之樂,與日月同生,天地共存!

橋上橫鋪木板,竹纜為欄,行走平安,故名「安欄橋」,後改安瀾橋,取不畏波瀾,安然過江之意。人們為了感激何先德夫妻的功德,又稱「夫妻橋」,還稱「何公何母橋」。

安瀾橋,是我國著名的五大古橋之一,全長320米。最早稱繩橋或竹藤橋,這與它修建的材料有關。到了宋代,改稱"評事橋",明朝末年毀於戰火。

古代又名「珠浦橋」、「許事橋」,明代末被毀,清嘉慶八年(1803),何先德夫婦倡議修建竹索橋,以木板為橋面,旁設扶欄,兩岸行人可安渡狂瀾,故更名"安瀾橋";民間為紀念何氏夫婦,又稱之為"夫妻橋"。它是溝通內、外江兩岸的交通要道。

(4)平安橋的故事和歷史擴展閱讀

安瀾橋是我國著名的五大古橋之一,建立在岷江上,全長320米。最早稱繩橋或竹藤橋,這與它修建的材料有關。到了宋代,改稱 「評事橋」,明朝末年毀於戰火。

安瀾橋古代又名「珠浦橋」、「許事橋」、「何公何母橋」等,明代末被毀,清嘉慶九年 (1804),何先德夫婦倡議修建竹索橋,以木板為橋面,旁設扶欄,兩岸行人可安渡狂瀾,故更名"安瀾橋";民間為紀念何氏夫婦,又稱之為"夫妻橋"。

它是溝通內、外江兩岸的交通要道。橋的原址本來在魚嘴處,1974年因興建外江水閘,經國務院批准,將索橋下移了一百多米,改用鋼索建造。索橋是我國古代人民為征服高山峽谷,急流險灘,利用本地竹木資源創建的懸空過渡橋梁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橋建築的典範。

索橋在四川西部地區起源較早。安瀾索橋修建具體年代已不可考,但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李冰「能笮」。 《水經注.江水》載「涪江有笮橋」,證明至少安瀾橋的修建,不會晚於修築都江堰的年代。

「笮」意為竹索,這是川西古代索橋的主要建築材料,故安瀾索橋又被稱為竹橋、繩橋、竹藤橋等。

安瀾橋修建具體年代已不可考,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李冰「能笮」。《水經注.江水》載「涪江有笮橋」,證明至少安瀾橋的修建,不會晚於修築都江堰的年代。「笮」意為竹索,這是川西古代索橋的主要建築材料,故安瀾索橋又被稱為竹橋、繩橋、竹藤橋等。

安瀾索橋始建於宋代以前,明末毀於戰火。

岷江滔滔惡浪,沒有修建索橋前,民謠有「走遍天下路,難過岷江渡」之說。

1803年,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婦帶領四鄉百姓動工,建成今日安瀾索橋的前身。

1964年,因山洪暴發古橋被毀,重建後改木橋樁為混凝土橋樁,扶欄仍以竹藤包纏。

1974年,修建外江閘門時,把安瀾索橋從魚嘴處向下遷移130米。

⑤ 平安橋的來歷

這座橋上很少發生交通事故

⑥ 有關橋的故事和傳說

1、關於趙州橋還有一段搞笑的神話故事。相傳趙州橋是魯班所造。這座大橋建成後,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倒騎著毛驢,帶著柴榮,也興沖沖地去趕熱鬧。他們來到橋頭,問魯班這座大橋是否經得起他倆走。

魯班心想:這座橋,騾馬大車都能過,兩個人算什麼,於是就請他倆上橋。誰知,張果老帶著裝有太陽、月亮的布袋,柴榮推著載有「五嶽名山」的小車,上橋後,橋竟被壓得搖晃起來。魯班一見不好,急忙跳進水中,用手使勁撐住大橋東側。

因為魯班使勁太大,大橋東拱圈下便留下了他的手印;橋上也因此留下驢蹄印,車道溝,柴榮跌倒時留下的一個膝印,和張果老斗笠掉在橋上時打出的圓坑。

2、奉城高橋鎮有座石拱橋,建於明永樂六年。相傳當地有個鄉紳外出,有人問他出生何處?他說高橋。那人又問高橋有多高?他誇耀說:「初一跌下去,月半咚聲響。」此事傳到乾隆皇帝那裡,引起游興,欲下江南看高橋。

船從澱山湖進黃浦江直駛奉賢,途徑得勝港。乾隆問:「此處何地?」侍從答道:「此乃得勝港。」乾隆一聽「得勝」兩字,大悅,即令回朝。乾隆中途回朝可樂煞高橋鄉紳,慶倖免卻一場欺君殺身大禍。

3、虎溪———吉水縣城東恩江末梢的一條支流。虎溪發源於青原區富灘鎮古富村北面。早在南宋末年,這條小江上就建有一座石拱橋,名為相公橋。這座橋古時候是吉水縣城通往水南、白沙、沙溪、東固,甚至上興國、贛州的必經之路。

關於相公橋,當地有一個真實的傳說:古富北面有一官道,過往人都得經過。南宋年間,一位才華橫溢的相公騎馬走在官道上進京趕考。

該相公躊躇滿志,趕路心急,凌晨一早便來到這虎溪的簡易橋邊,策馬上橋,由於原橋年久失修,破爛不堪,馬行至中段,一腳踏在松動的石塊上,失腳連人帶馬跌下丈許深的橋下溪水中。

溪底怪石嶙峋,相公重重的撞在亂石上便一命嗚呼了。村民們聞訊很是悲痛。為了不讓這樣的悲劇重演,村民們下決心要在此建一座石橋。可那個時候,建一座石橋是需要大筆資金的,村民們實在窮哇,盡管傾其所有,仍然遠遠不夠。

然而血的教訓,讓古富村民眾耿耿於懷,造橋的初衷不改。人心齊,泰山移,古富村民硬是勒緊褲帶積攢了好幾年,才把這座石橋建成。

為了紀念這位前途無量的趕考生,人們便將橋命名為相公橋。不久,大家又在橋西面建了「相公廟」,以紀念這位命不該絕的相公,這才了卻村人的一樁心願。

4、在漢水的支流——清河上游,竹林橋鎮的西頭,有一座一孔兩墩,青石鋪底的小平橋。這座橋,有個神話傳說。

話說清河小龍,常常到清河上遊玩耍,每次出遊,清河泛濫,一河兩岸百姓遭災,人們在岸邊修建龍王廟,給清河小龍燒香上供,但泛濫照常。當地有一個叫朱林的小後生,憑著一腔血氣,要跟小龍子算帳。

這年秋天,小龍子又來,洪水沖岸。朱林駕船搏浪尋找小龍子。他看到小龍子身子像合抱的老槐,眼睛像燈籠,小船還沒湊近,就被小龍子的尾巴掀翻。

他落入洪水,仍緊握刀,連連向小龍子砍去。小龍子回頭張開大嘴,眼看就要把小朱林吞掉。突然,一聲巨響,從烏雲里掉下一根大木頭,不偏不倚,正砸在小龍子身上。小龍子朝水裡一鑽,順水溜掉了。

岸上早有一位白鬍子老頭等在那裡。老頭兒伸手一指,抓在小朱林手中的大木頭,變成拐杖回到手裡。小朱林知道他不是凡人,趕緊跪下求教。老頭兒扶起小夥子道:「要想兩岸平安無事,必須依靠大家的力量,修一座聚心橋,鎮住龍子。

架橋的時候,你就拿著寶劍守在岸邊,千萬不要和小龍子拚命,不然為你就要變成大石頭,再也回不到人間。」說完,老頭兒把一對寒光閃閃的雌雄遞給小朱林,便飄然而去。

小朱林拿著雌雄寶劍,動員兩岸百姓,選定九月初九開始修建聚心橋。清河小龍子聽到了消息,初九這天也趕到了。他看兩岸人山人海,架木磊石,吆喝連天,就在水中發威,攪得河水旋轉,河岸倒塌,磨盤大的石頭滾進旋窩,立刻無影無蹤。

小朱林舉起雙劍向天空一劃,小龍子逃進水中,小朱林不顧老頭兒忠告,也縱身跳進河水,只見兩道閃電劃破烏雲,轟地一聲,小朱林變成山一樣巨石,壓在小龍子身上,雌雄寶劍變成了兩堵石墩,矗起水面。

小龍子被鎮住了,小朱林再也沒有回到人間。後來,在兩堵石墩上建起了聚心橋,為了紀念小朱林,人們把聚心橋改名為朱林橋,年長日久,朱林橋也就傳成了現在的竹林橋。

5、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

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

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

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

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

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

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⑦ 平安橋 作文

去我大姑媽那裡,要經過一座橋,叫平安橋。平安橋,一聽這么個好聽的橋名,一定就隱版藏著許權多故事,聽爺爺說,建橋許多年以來,這里從來沒出過什麼事故,一直保佑著一方人們的平安。

早晨,一群小鳥在橋頭樹上嘰嘰喳喳地叫著,爺爺奶奶在打太極,忽然,一陣清風吹向我來,“啊,真爽啊!”

中午,橋頭一個人也沒有了,因為大家怕熱。

傍晚,啊,這里可熱鬧啦,橋上人山人海,汽車川不流息,河邊真漂亮,燈光五顏六色,一閃一閃的,彩光倒影在水裡,微風吹過,波光粼粼。

平安橋真美麗,我愛平安橋。

⑧ 關於橋的故事傳說

風雨橋的傳說
進入侗鄉,常常可以看到一座座很別致的風雨橋。說起風雨橋,可有一段神話傳說。
古老的時候,還沒有開辟平等大寨,侗家住在半山坡上,一個小山寨,只有十幾戶人家。有個小山寨里有個後生,名叫布卡,娶了個妻子,名叫培冠。夫妻兩人十分恩愛,幾乎形影不離。兩人幹活回來,一個挑柴,一個擔草,一個扛鋤,一個牽牛,總是前後相隨。這培冠長得十分美麗,夫妻兩人過橋時,河裡的魚兒也羨慕地躍出水面來看他們。
有一天早晨,河水突然猛漲。布卡夫婦急著去西山幹活,也顧不了許多,同往寨前的小木橋走去。正當他們走到橋中心,忽然刮來一陣大風,颳得布卡睜不開眼睛,培冠「哎呀」一聲跌落河中。布卡睜眼一看,妻子不見了,知道刮下河了,他就一頭跳進水裡,潛到河裡。可是,來回找了幾圈都沒有找到。鄉親們知道了,也紛紛趕來幫助他尋找,找了很長時間,還是找不到培冠。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河灣深處有一個螃蟹精,把培冠卷進河底的岩洞里去了。一下子,螃蟹精變成一個漂亮的後生,要培冠做他的老婆,培冠不依,還打了他一巴掌。他馬上露出兇相威脅培冠。培冠大哭大罵,哭罵的聲音從河底傳到上游的一條花龍耳朵里。
這時風雨交加,浪濤滾滾,只見浪頭里一條花龍,昂首東張西望。龍頭向左望,浪頭就向左打,左邊山崩,龍頭向右看,浪頭往右沖,右邊岸裂。小木橋早已被浪濤捲走了。眾人膽戰心驚。可是龍頭來到布卡的沙灘邊,龍頭連點幾下浪濤就平靜了。隨後,花龍在水面上打了一個圈,向河底沖去。頓時,河底「骨碌碌骨碌碌」的響聲不斷傳來,大漩渦一個接一個飛轉不停。接著,從水裡冒出一股黑煙,升到半空變成一團烏雲,那花龍緊追沖向半空,翻騰著身子,把黑雲壓下來,終於壓得它現出原形。原來是那隻鼓樓頂那麼大的黑螃蟹。黑螃蟹慌慌張張逃跑,爬到懸崖三丈高。花龍下到水裡翻跟頭,龍尾一擺,又把螃蟹橫掃下水來。這樣幾個回合,把螃蟹弄得精疲力盡,搖搖擺擺爬向竹林,想借竹子擋住花龍。可是花龍一躍而起,張口噴水,噴得竹林一片片倒下去,螃蟹又跌落河中。花龍緊緊追到水底後,浪濤翻滾著便順河而下,這時再也看不見黑螃蟹露面了。後來,在離河灣不遠,露出一塊螃蟹形的黑石頭,就是花龍把螃蟹精鎮住的地方。這塊石頭,後人稱它為螃蟹石。
等到河面平靜之後,聽見對面河灘上有個女人的聲音在叫喚。布卡一看,那正是自己的妻子。布卡叫了幾個人馬上游水過去。上岸以後,培冠對布卡說:「多虧花龍搭救啊!」大家這才知道是花龍救了她,都很感激花龍。這時,花龍往上游飛回去了,還不時向人們頻頻點頭。
這件事很快傳遍了整個侗鄉。大家把靠近水面的小木橋改建成空中長廊似的大木橋,還在大橋的四條中柱刻上花龍的圖案,祝願花龍常在。空中長廊式的大木橋建成以後,舉行了隆重的慶賀典禮,非常熱鬧。這時,天空中彩雲飄來,形如長龍,霞光萬道,眾人細看時,正是花龍回來看望大家。因此後人稱這種橋為回龍橋。有的地方也叫花橋,又因橋上能避風躲雨,所以又叫風雨橋。

2.會仙橋的傳說
會仙橋在渝中區民族路上,就在如今會仙樓前面那廣場的中心。會仙橋消失得早,筆者伯父上個世紀20年代初就來到重慶做工,也沒見過那橋。不過,會仙橋的地名卻存在到上個世紀80年代。

古時,重慶城內人煙並不多,大梁子(今新華路)一帶還是森林。從大梁子流下一條小溪,大約是順如今的正陽街,經大陽溝,到洪崖洞,流入嘉陵江。會仙橋就是這條小溪上的一座橋,長可能不到10米。之所以叫會仙橋,是傳說有人在此遇到過神仙。不過,傳說有多種版本。

一種說法是:有個老頭在那橋頭開了個冷酒館,經常有個南岸老君洞的道長來他館里喝酒。那道長便邀請老頭到老君洞去耍。老頭去了,道長招待他吃豆花,端了一碗豆花出來,兩個人總是吃不完。下午,老頭回到酒館,老婆子好驚奇,說:「你啷個好多年都不回來喲?」老頭說:「你昏了喲,我才耍半天。」但一照鏡子,竟然長出了雪白的長鬍子。老頭才明白,自己遇到的道長是個神仙。一傳十十傳百,於是人們便把這酒館門前的橋叫作會仙橋。

還有一種說法是:洪崖洞下面住了個姑娘,經常到嘉陵江邊去洗衣服。有一回,她洗的衣服被江水沖跑了。江邊有個單身的打魚郎見了,劃著漁船就去給她撿了回來。於是,二人就熟悉起來。有一天,姑娘的母親生病去世,姑娘沒得錢安葬,急得去跳河。打魚郎把她救了起來,對她說:「我網到一挑金甲鯉魚,馬上挑去賣,賣了就去買壽衣和棺材。」哪知,他挑著魚進了城,剛走到那橋上,那活蹦亂跳的金甲鯉魚全都死得硬邦邦的,還賣啥子錢喲!急得打魚郎在那橋上跳起腳哭。這時,他聽見土地廟里傳來一個聲音:「快點讓路,八洞神仙來了!」他抬頭一看,來的卻是八個叫花子,但他不管三七二十一,跪下去就求神仙幫忙。領頭的是個拄著根鐵拐子的瘸子老頭,說:「我們都是叫花子,自己都沒吃的,哪裡幫得了你的忙喲!」那身背寶劍的叫花子撿了一砣石頭丟進打魚郎的魚籮筐里,說:「你的魚全都活了,還不快點拿去賣?」打魚郎一看,硬是的。把那石頭丟進另一個籮筐,魚也活了。再一看,叫花子全都不見了。於是,打魚郎賣了個好價錢,安葬了姑娘的母親,然後和姑娘結成夫妻,在這橋頭安了家。這橋也就取名會仙橋。

3.趙州橋的傳說
古時候的趙州,就是現在河北的趙縣。趙州有兩座石橋,一座在城南,一座在城西。城南的大石橋,看去象長虹架在河上,壯麗雄偉。民間傳說,這座大石橋是魯班修的;城西的小石橋,看去象浮游在水面上的一條小白龍,活靈活現,傳說這座小石橋是魯班的妹妹魯姜修的。這兩座橋修得可好啦!舞台上演《小放牛》,還有這樣的唱詞:「趙州石橋魯班爺爺修,玉石的欄桿聖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這里就唱到了魯班修趙州橋的傳說。
相傳,魯班和他的妹妹周遊天下,走到趙州,一條白茫茫的洨河攔住了去路。河邊上推車的,擔擔的,賣蔥的,賣蒜的,騎馬趕考的,拉驢趕會的,鬧鬧攘攘,爭著過河進城。河裡只有兩只小船擺來擺去,半天也過不了幾個人。魯班看了,就問:「你們怎麼不在河上修座橋呢?」人們都說:「這河又寬、水又深、浪又急,誰敢修呀,打著燈籠,也找不著這樣的能工巧匠!」魯班聽了心裡一動,和妹妹魯姜商量好,要為來往的行人修兩座橋。
魯班對妹妹說:「咱先修大石橋後修小石橋吧!」
魯姜說:「行!」
魯班說;「修橋是苦差事,你可別怕吃苦啊!」
魯姜說:「不怕!」
魯班說:「不怕就好。你心又笨,手又拙,再怕吃苦就麻煩了。」 這一句話把魯姜惹得不高興了。她不服氣地說:「你甭直嫌我心笨手拙,今個兒,咱倆分開修,你修大的,我修小的,和你賽
一賽,看誰修得快,修得好。」
魯班說:「好,賽吧!啥時動工,啥時修完?」魯姜說:「天黑出星星動工,雞叫天明收工。」一言為定,兄妹分頭准備。
魯班不慌不忙溜溜達達往西向山裡走去了。魯姜到了城西,急急忙忙就動手。她一邊修一邊想:甭忙,非把你拉下不可。果然,三更沒過,就把小石橋修好了。隨後她悄悄地跑到城南,看看她哥哥修到什麼樣子了。來到城南一看,河上連個橋影兒也沒有。魯班也不在河邊。她心想哥哥這回輸定了。可扭頭一看,西邊太行山上,一個人趕著一群綿羊,蹦蹦竄竄地往山下來了。等走近了一看,原來趕羊的是她哥。 哪是趕的羊群呀,分明趕來的是一塊塊象雪花一樣白、象玉石一樣光潤的石頭,這些石頭來到河邊,一眨眼的功夫就變成了加工好的各種石料。有正方形的橋基石,長方形的橋面石,月牙形的拱圈石,還有漂亮的欄板。美麗的望柱,凡橋上用的,應有盡有。魯姜一看心裡一驚,這么好的石頭造起橋來該有多結實呀!相比之下,自己造的那個不行,需要趕緊想法補救。重修來不及了,就在雕刻上下功夫蓋過他吧!她悄悄地回到城西動起手來,在欄桿上刻了盤古開天、大禹治水,又刻了牛郎織女、丹鳳朝陽。什麼珍禽異獸、奇花異草,都刻得象真的一樣。刻得鳥兒展翅能飛,刻得花兒香味撲鼻。她自己瞅著這精美的雕刻滿意了,就又跑到城南去偷看魯班。乍一看呀,不驚叫了一聲。天上的長虹,怎麼落到了河上?定神再仔細一瞅,原來哥哥把橋造好了,只差安好橋頭上最後的一根望柱。她伯哥哥打賭贏了,就跟哥哥開了個玩笑。她閃身蹲在柳棵子後面,捏住嗓子伸著脖,「咕咕哏——」學了一聲雞叫。她這一叫,引得附近老百姓家裡的雞也都叫了起來。魯班聽見雞叫,趕忙把最後一根望柱往橋上一安,橋也算修成了。
這兩座橋,一大一小,都很精美。魯班的大石橋,氣勢雄偉,堅固耐用;魯姜修的小石橋,精巧玲瑰,秀麗喜人。 趙州一夜修起了兩座橋,第二天就轟動了附近的州衙府縣。人人看了,人人贊美。能工巧匠來這里學手藝,巧手姑娘來這里描花樣。每天來參觀的人,象流水一樣。這件奇事很快就傳到了蓬菜仙島仙人張果老的耳朵里。張果老不信,他想魯班哪有這么大的本領!使邀了柴王爺一塊要去看個究竟。張果老騎著一頭小黑毛驢,柴王爺推著一個獨輪小推車,兩人來到趙州大石橋,恰巧遇見魯班正在橋頭上站著,望著過往的行人笑哩!張果老問魯班:「這橋是你修的嗎?」魯班說:「是呀,有什麼不好嗎?」張果老指了指小黑驢和柴王爺的獨輪小推車說:「我們過橋,它經得住嗎?」魯班膘了他倆一眼,說:「大騾於大馬,金車銀輦都過得去,你們這小驢破車還過不去嗎?」張果老一聽,覺得他口氣太大了,便施用法術聚來了太陽和月亮,放在驢背上的褡褳里,左邊裝上太陽,右邊裝上月亮。柴王爺也施用法術,聚來五嶽名山,裝在了車上。兩人微微一笑,推車趕驢上橋。剛一上橋,眼瞅著大橋一忽悠。魯班急忙跳到橋下,舉起右手托住了橋身,保住了大橋。
兩人過去了,張果老回頭瞅了瞅大橋對柴王爺說:「不怪人稱贊,魯班修的這橋真是天下無雙。」柴王爺連連點頭稱是,並對著才回到橋頭上來的魯班,伸出了大拇指,魯班瞅著他倆的背影,心裡說:「這倆人不簡單啦!」
現在,趙州石橋橋面上,還留著張果老騎驢踩的蹄印和柴王推車軋的一道溝。到趙州石橋去的人,都可以看到,橋下面原來還留有魯班爺托橋的一隻大手印,現在看不清了。
(附記:據史料載,趙州橋是隋朝工匠李春設計並建造的。)

⑨ 趙鎮平安橋的由來,它的基本結構和長寬高是多少

安平橋是中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是古代漢族橋梁建築的傑作。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專州市晉江安海鎮和泉州屬市南安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橋長約5華里,俗稱五里橋。安平橋屬於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該橋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中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顯示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橋梁建造的輝煌成就。

安平橋全長2070米,橋面寬 3~3.8米,共361墩。橋墩用花崗岩條石橫直交錯疊砌而成,有3種不同形式:長方形、單邊船形、雙邊船形。單邊船形一端成尖狀,另一端為方形,設於較緩的港道地方;雙邊船形墩,兩端成尖狀,便於排水,設在水流較急而較寬的主要港道。橋面用 4~8條大石板鋪架。石板長5~11米,寬0.6~1米,厚0.5~1米,重4~5噸,最大則重25噸。

⑩ 成都平安橋天主堂的歷史

1897年由法國籍駱書雅主教修建,從成都郊縣崇州、大邑、邛崍等地招集工匠,歷時7年竣工。 平安橋天主堂包括大小經堂、聖母無染原罪堂、主教公署。教堂成「十」字型,主教府成「束」字型,整個建築群成「悚」字型,造成別致,古樸典雅。聖母無染原罪堂能容千餘人,小經堂專供主教、神父祭獻。四周走廊寬敞相通,108根楠木廊柱氣勢恢宏,三道院內花園把主教堂和聖母無染原罪堂分成格式廊庭。四周兩層104套房間,分隔成客廳、餐廳、辦公區、宿舍。整個建築的梁、柱、門窗、地板全部採用從邛崍山脈采運來的楠木,用材考究,十分珍貴。百年來,平安橋天主堂雖經歷了戰亂和風雨侵蝕,仍保留了原有風貌。1932年川軍(國民黨軍閥)在此巷戰,1933年又遭受疊溪地震。1939年6月1日,日本飛機轟炸成都,投彈10餘枚,教堂中彈,大經堂左側房梁被炸斷,部分門窗損壞。
1957年成都教區依照《聖經》和宗徒傳教的傳統精神,按照教會習慣選舉了李熙亭神父擔任成都教區主教,並舉行了祝聖大典,從此李熙亭主教成為成都教區歷史上第一位由中國神父擔任的正權主教。 改革開放後,特別是近些年來,各級政府全面深入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關心支持教會健康發展。由於政府的關心,在平安橋街改造拆遷中,規劃部門以教堂建築群為紅線,全部保留了教堂建築。聖母無染原罪堂臨街的住戶和附屬房屋全部拆除搬遷,在教堂大門前建起了燈光廣場,使聖母無染原罪堂10餘米高的牌樓自1904建成以來第一次以全貌展現在成都市民面前。教堂古樸典雅的建築經重新整修,在燈光的照映下顯得更加庄嚴神聖。仿古圍欄間隔的十二宗徒銅像臨街而立,更顯宗教文化特色

閱讀全文

與平安橋的故事和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