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易縣北白虹村歷史名人

易縣北白虹村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3-06 02:56:37

Ⅰ 易縣的歷史

西漢置故安縣復,屬涿郡;曹魏屬制范陽國;西晉改固安縣;北齊廢。隋朝開皇十六年(597年)於固安縣故地置易縣,為易州治,大業年間改易州為上谷郡;

唐仍為易州治,屬河北道;遼屬南京道;金屬中都路;元屬保定路;明廢縣入州,屬保定府;清因之;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為易縣。

易縣在中國河北省中部偏西,是保定市下轄的一個縣;位於太行山東麓,拒馬河和易水的上游,因易水得名。地處太行山區向華北平原過渡傾斜地帶,十分之七為山地,平原地區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蘋果,桃等作物,山地地區為裸露岩土或有植被覆蓋。

(1)易縣北白虹村歷史名人擴展閱讀:

易縣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全國首批14個千年古縣之一,歷史悠久,境內自然景觀與文物古跡眾多。易縣自史前農耕文明、夏、商、周發展至今,是一片具有重要文化價值與歷史地位的千年故地。

從地域與現有歷史文化遺產來說,易縣既留有戰國時燕國歷史文化,如黃金台與易水;有明清時期的歷史文化,如清西陵;有抗日時期的歷史文化象徵,如狼牙山,等等。

從產業角度來說,易縣的所產的易水古硯是其傳統產業,其歷史可追溯較遠,相傳始於唐代,其文化內涵在於易水古硯被唐朝詩人李白在詩中提及。

Ⅱ 保定的歷史名人

怎麼不說雄縣的孫連仲——威震台兒庄

孫連仲(1893—1990年)原名席儒,從軍後更名連仲,字仿魯,人稱孫仿公。1893年2月3日出生在雄縣龍灣村。

1911年辛亥革命風潮迭起,孫連仲受其影響,認為從軍報國是自己的最好發展。1912年春,北洋軍第二鎮統制王占元派孔祥標在雄縣招兵。孫連仲投身軍旅,並分在馮玉祥營中當兵。1926年9月馮玉祥五原誓師,宣布參加國民革命。孫連仲追隨馮玉祥。1928年5月,孫連仲調任陝西綏靖地方,9月被任命為青海主席,1928年8月調任甘肅省主席,並負責甘肅、青海、寧夏軍務。

1930年中原大戰後,馮玉祥下野,孫連仲率所部投向蔣介石。1931年1月,被任命為第二十六路軍總指揮和江西清鄉督辦,開往江西,參加紅軍的第二次圍剿。1931年7月,在第三次對蘇區的圍剿中,孫連仲部連吃敗仗。手下官兵因不滿蔣介石獨裁,內戰政策和對日不抵抗主義,在董振堂、趙博生等人率領下發動了寧都起義,加入紅軍。1932年5月,孫以第九路軍司令長官率部參加第四次圍剿,1934年參加第五次圍剿。4月,孫被任命為陸軍中將,1935年11月,當選為國民黨五屆中央監察委員,1936年11月晉授上將銜。

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孫連仲以第二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一軍團軍團長率部星夜馳援,在竇店、良鄉、房山、保定等地進行對日阻擊戰,打死打傷日軍5400人,1937年10月任第二集團軍總司令的孫連仲率部參加太原會戰。1938年,徐州會戰。指揮全體戰士上下一心與日寇血戰台兒庄。1938年8月,孫連仲被任命為第三兵團司令,參加武漢保衛戰,在大別山小界嶺一線阻擊日軍南下。1939年1月,孫連仲升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豫西兵團和第二集團軍總司令,轉戰河南、安徽交界地區。5月,參加隨棗會戰,與日軍岡村寧次部戰於鍾陽、棗陽,取得新唐大捷。

1943年2月,孫連仲任第六戰區上將副司令長官,組織指揮鄂西會戰,戰勝日軍橫山勇部。1944年1月,被任命為第六戰區司令長官,1945年5月,被選為國民黨六屆中央監察委員,6月轉任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並任河北省主席。10月10日他在故宮太和殿主持華北日軍受降儀式。

抗戰勝利後,孫連仲主持華北軍政,在保定綏靖公署主任,北平行轅副主任,追隨蔣介石打內仗一再受挫。1947年1月石家莊解放後,孫連仲提出辭呈,10月初轉任總統府參軍長,1949年3月,調任「總統府戰略顧問」,未幾便攜著眷飛往台灣。1959年1月擔任國防部中央後備軍人指導委員會委員,1960年3月,任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紀律委員會委員,1963年11月起,連續被聘為國民黨第九至十三屆中央評議委員。1964年他赴美游歷,1972年被聘為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考核紀律委員會委員。

1990年8月14日,孫連仲因肝癌病逝於台北市中心診所,享年97歲。

Ⅲ 易縣雲蒙山簡介

雲蒙山位於易縣城西25千米處,因為山中常年雲霧繚繞,細雨蒙蒙而得名,晨曦和薄暮時分,山上霧海茫茫,雲封峭壁,頗為壯觀,登臨峰頂舉目眺望,但見峰巒疊嶂,翠色橫空,密林古樹,林壑幽雅,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站國時期,"雲蒙疊翠"就被列入燕國十景之一。
著名的雲蒙山風景區位於河北省易縣,西倚紫荊關,東連清西陵,北接燕山,俯瞰華北,古代一直為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漢民族軍事紛爭的重要關隘。
雲蒙山皇家森林公園,是雲蒙山最為險峻壯觀的區域,景區由四十一座雄奇險峻,連綿交錯的山峰組成,其中北天門海拔 1125 米,是雲蒙山最高峰。講經台、鬼谷洞、神牛石等傳說中的歷史文化遺跡至今依稀可辨;百步峽、南北天門之艱險雄奇,可謂鬼斧神工,奪人心魄。景區內,植被豐茂,物種繁多,把雲蒙山四時節令裝點的各有特色,桃花、瀑布、紅葉、冰雕,堪稱雲蒙四絕,「雲蒙疊翠」為古易州八大景之一。
雲蒙山莊乃雲蒙山旅遊的大本營,可全面提供住宿、餐飲、游泳、垂釣、登山探險等服務。請放鬆身心,走進雲蒙山,走進大自然。
雲蒙山位於易縣城西 25 公里處,距泰陵8公里,因山中常年雲霧繚繞,細雨蒙蒙而得名。晨曦和薄暮時分,山上霧海茫茫,雲峰峭壁,頗為壯觀。登臨峰頂舉目眺望,但見峰巒疊嶂,翠色橫空,密林古樹,林壑幽雅。早在戰國時期, 「 雲蒙疊翠 」 就被列入燕國十景。

清乾隆年間,曾將雲蒙山賜名為永寧山。因皇家陵寢清西陵就在永寧山下,作為陵寢護地,這里長年封禁,山高林密,森林植被較好。站在嶺峰,眺望群山,有如綠色海洋,波翻浪滾。這里的野生植物資源相當豐富,林木不下百餘種,有楊、柳、榆、檀、花椒、槐、椿、五角楓、棗、山楂、核桃、紅果等等,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林。另外,林中的袍子、黃羊、野兔、狐狸、土豹、狼等野獸出沒,是一座天然的動物園囿。
雲蒙山總面積 40 平方公里,由 77 道山峰、 33 道峽谷組成,頂峰海拔 1120 米。由於雲蒙山地形復雜和季節的變化,四時皆有佳景。 「 銀絲溝 」 是雲蒙山 33 道峽谷中的一道,這里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景觀,深為遊客稱道。春季野桃花大顯風采,在三月三賞桃花節期間,可以看到桃花三變的景觀。早看桃花滿山白,午看桃花滿山紅,晚看桃花滿山彩。站在山下看桃花,花色粉中有白,登山看桃花,花色粉中含紅,站在花中看桃花,白、粉、紅三色分明。一片片白花似玉,一片片紅花似火,芳香隨著春風飄盪,古有 「 雲蒙桃花十里香 」 之稱。夏季的雲蒙山,山清水秀,百鳥爭鳴,萬物騰 生。六月雨水綿綿時節,山峰上瀑布急流,浪花飛起百米之遠,迎著瀑布攀崖直上,有驚無險,讓人陶醉。秋季,滿山的紅葉,讓雲蒙山脫去山清水秀的輕裝,各種草木的秋色匯集在一起,變成火焰閃閃的滿山紅。野果在這個時節全部成熟,酸的、甜的,各有風味。冬季,雲蒙山變成千年沉睡的長龍,冰景在長達 2 公里的 「 銀絲溝 」 內悄然出現。這時,遊客將觀賞到冰雕玉砌、千姿百態、巧奪天工的天然雲蒙山和大峽谷中的百米冰洞。進入谷內,一潭潭谷水熱氣騰騰,潭水的四周是各種姿態的天然冰雕,有的像人,有的像獸,奇形怪狀,千姿百態,令人賞心悅目。
自東晉以來,雲蒙山即是佛教和旅遊勝地,歷史上不少名人雅士曾隱居於此處的山水林泉之間,或涉足登臨游覽。原來這里曾建有許多廟堂和塔剎。有的溶洞既可觀賞也可居住。如今,這里除南宋紹興十四年(公元 1144 年)建於靜覺寺的雙塔仍傲然挺立外,其他廟堂建築已大多無存。經過近幾年的開發建設,雲蒙山服務設施齊全,已成為一處理想的生態旅遊勝地。

Ⅳ 本人姓「易」請問其來源,發展,分布及有何名人。

易姓 歷史來源
1、來自姜姓,以易為氏。武王伐紂時,姜尚擔任統兵的軍師,協助武王取得了勝利,贏得了武王的信任。封他於齊。後來又封他的子孫於易地,這一部分姜尚的後代於是以地名作為姓氏,為易姓。這就是河北易氏的由來。
2、出自齊大夫易牙之後,以先人的名字作為姓氏。春秋時有齊王的寵臣壅巫,字牙,因採食於易邑,也叫易牙。此人精於烹調技術,但性善逢迎,存有野心。管仲死時曾說易牙「殺子適君」,違反人情,不可重用,但齊王不聽。管仲死後,易牙與豎刁、開方共同專權,齊王病了以後,他們趁機作亂,殺掉大批官吏,並將太子趕出皇宮,立公子無虧為國君。後來被其他的大臣所殺。易牙的子孫以易為姓稱易氏。是為山東易氏。
3、出自姜太公後裔,以封邑名為氏。據《姓氏考略》所載,姜太公後裔有被封於易州(今河北省易縣一帶),且以封邑為氏,稱為易姓。是為河北易姓。
4、出自以地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古有易州(今河北省易縣),州人以地為氏,稱為易姓。
5、出自少數民族源流有易姓。彝、水、苗、土家、納西等族均有易姓。
得姓始祖
呂尚。呂尚,字子牙,後人稱姜子牙,周朝初年,為姜姓部落族長。武王伐紂時,呂尚統兵在牧野(今河南省淇縣西南)之戰中大敗商紂,為滅商建周第一功臣,被武王尊為「尚父」,封於齊國,授以征討五侯九伯的特權,位列其他封國之上。呂尚後人有被封於易地,且以封邑為氏者,遂為易姓。呂尚因其德高望重,深受子孫敬仰而被視為易姓始祖
姓氏分布
易氏的發源地主要是河北和山東。易氏的早期情況,缺乏史料,直到三國時期才有了一些零星的記載:三國時期有雍州刺史,魏郡人;西晉有舂陵令易雄,瀏陽人;前涼有將軍易挺;唐代有大理評事易重,並在當地安家。由此可知,易氏三國至唐代分布於今河北、湖南、甘肅、江西的一些地方。從宋代開始,見於史冊的易姓逐漸增多。北宋有畫家易元吉,長沙人;宋太宗時有大理丞易延慶;元代時有易炳文,襄陽人。可見易姓在宋元時期還分布於今山西、廣東、山東、湖北等地。明代有易節,萬載人,永樂進士;學者易翼之,騰越人;易元貞,桂林人,官至崇陽令;易時中,晉江人。這說明易氏在明代已有遷如今貴州、雲南、廣西、福建者。
清朝至現代,易氏主要是在江南發展繁衍。新加坡有易姓華僑。
郡望堂號
1、郡望
濟陽郡:晉惠帝時分陳留置郡,治所在濟陽。相當於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
太原郡:戰國時秦莊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晉陽。秦時相當於今山西五台山、霍山以北等地區。北魏時相當於今陽曲,交城、和順間的晉中地區。
2、堂號
主要有純孝堂、植栗堂:宋朝時,易延慶為奉禮郎,出任臨淮縣縣令。後因父喪守墓而辭官,服滿又任大理丞。後又因母喪回家葬母,他母親生前愛吃栗子,於是他守墓時在母親墓旁種了兩棵栗子樹,後來這兩棵樹竟然長在一起,成了連理。墓前又生出兩棵靈芝。人們都說這是他的孝行感動了上天,稱他為「純孝先生」。
姓氏家譜
江蘇:南通易氏三修宗譜四卷首一卷
江西:宜春霖田易氏宗譜七卷末一卷、宜春赤溪塘下易氏宗譜卷
湖北:宜昌縣曉峰易氏家乘一卷
湖南:長沙易氏重修族譜九卷、長沙易氏家譜十七卷、寧鄉易氏族譜卷、寧鄉溈源易氏支譜卷、寧鄉溈寧易氏支譜七卷、寧鄉易堂鋪易氏四世支譜十卷首一卷、攸縣鸞山易氏三修族譜八卷、攸縣鸞山易氏三修族譜六卷、湘潭易家塘易氏家譜十卷首一卷、湘鄉易氏支譜六卷、湘鄉易氏族譜不分卷、新化易氏四修宗譜卷
廣東:古岡易氏世譜不分卷、鶴山易氏易氏前譜考證一卷、新會玉橋易氏族譜二十三卷、鍾山易氏置譜牒不分卷、瓦錫田易氏家譜十卷首一卷、瓦錫田易氏續修家譜十四卷首一卷
歷史名人
易 雄:東晉長沙瀏陽(今屬湖南省)人,官任舂陵令,曾從湘州刺史司馬承起兵討王敦,事敗被俘,以不畏死難而揚名天下。
易 重:唐朝人,官至大理評事。時雲其:「放里仙才若相問,一年攀折兩重枝。」
易 充:分宜人,宋代學者,聰慧超群,年僅十六、七歲時即通《易》、《書》、《詩》,號「三經處士」,著有《中州文集》。
易 祓:長沙(今屬湖南省)人,宋代淳熙年間進士第一,後官至南宋禮部尚書,著述甚豐。
易元吉:長沙(今屬湖南省)人,北宋著名畫家,工於花、石、禽、獐猿,亦精於花鳥瓜果,是徐熙、唐希雅的繼承者。其作品有《猴貓圖》、《聚猿圖》、《花石珍禽圖》等。
易延慶:上高(今屬江西省)人,以蔭為奉禮郎,知臨淮縣,宋太宗時升為大理丞。其人性至孝,以葬母去官,母生平嗜栗,乃植二栗於墓前,樹長而連理,時稱「純孝先生」。
易紹宗:湖廣攸縣(今屬湖北)人,明代洪武年間因軍功授象山縣錢倉防千戶,後在建文三年(1401年)在與倭寇作戰中喪身。
易翼之:騰越(今雲南省騰沖)人,明代著名學者。正德中知長壽縣,因與上司不和而隱歸,著有《四書音義匯編》、《春秋經傳匯編》、《古今詩評》等。
易元貞:明代桂林人,字正之,官崇陽令、平縣令,為官清廉,性清介,尤恤孤弱,禁強御。暇日延諸生論道談文。死後貧無以葬,人民為他舉辦葬禮,罷市相送。
易貞言:清代湘鄉人,康熙年間諸生,著有《周易講義》等。易宗涒清代著名學者,曾在乾隆年間舉鴻博而名震京師,著作甚豐,有《性理精微》等存世。
易宗捃:清代學者,字公申,乾隆間舉鴻博,名動京師。有《性理精微》等。
易佩紳:清代龍陽(今湖南省漢壽)人,官至江蘇布政使。
易子需:廣東省鶴山人,工於詩、詞、書、畫,尤精篆刻,曾與蕭友梅合作新體樂歌。
易順鼎:湖南省龍陽人,近代詩人。清光緒年間中舉,官至廣東欽廉道,後事袁世凱之子袁克文。除善作詩外,也作詞及駢文,作品有《丁戊之間行卷》、《四魂集》等。易漢文:湖北禮山人,中國工農紅軍早期領導人,在甘肅古浪戰斗中犧牲,年僅二十九歲。
易秀湘:江西人省,當代政治家。革命年代,歷任紅軍指導員、中共中央管理局局長、東北人民政府商業部副部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常委、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南行政委員會財經委員會副主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員等,參與領導廣東和中南地區的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1954年10月8日因病逝世。
宗族特徵
1、易姓發源於北方,後稱盛於南方,屬典型南方姓氏。
2、易姓家規家訓嚴明,子孫多恪守祖訓,光耀千載。易姓名人中最流傳久遠的當數易延慶孝感動天的故事,後人據此以「純孝」、「植栗」之堂號,「純孝先生望重」之楹聯訓示子孫。
============================================================
【易姓宗祠通用對聯】
〖易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宗開易地;
秀毓太原。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易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產芝廬墓;
攀桂仙才。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上高人易延慶,字餘慶,聰慧而博學,尤其長乎聲律。初官臨淮知縣,乾德年間因父親去世而在墓旁築廬守孝,墓側產靈芝。太宗時官大理丞,又因葬母而棄官。母親生前喜歡吃栗子,他便在墓前種了兩棵栗子樹,樹長大後結成連理。當時人稱他為「純孝先生」。下聯典指易延慶的祖父易重,字鼎臣,唐末袁州宜春人,會昌年間參加進士考試,開始發榜時居第二,有人議論不公平,於是又進行復試,易重以狀元及第。由於已離家六年,他即寫了《寄宜陽兄弟》一詩寄回家,有「內庭再考稱文異,聖主宣名獎藝奇。故里仙才若相問,一春攀得兩重枝」句。官至大理評事。後因做官到上高,便在那裡定居安家。
通經處士;
釋褐狀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說宋代分宜人易充,字正翁,幼年時就以聰明出類拔萃,十六七歲就博通《易》、《書》、《詩》,號稱「三經處士」。在鄉間教書,遠近跟從他學習的人很多。著有《中州文集》。下聯說南宋寧鄉人易祓,字彥章,號山齋,淳熙年間狀元,官至禮部尚書。著有《周禮周易總義》、《山齋集》等。釋褐,脫去百姓的布衣換上官服。
一時師表;
三經處士。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易翼之知長壽縣,與上官不合而歸隱,為一時師表。下聯典指宋易充,少年博通《易》、《詩》、《書》,人稱「三經處士」。
-----------------------------------------------------------------
〖易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純孝先生望重;
工詩狀元名香。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慶,以蔭為奉禮郎,知臨淮縣,宋太宗時升為大理丞。其人性至孝,時稱「純孝先生」,守孝父墓側而產紫芝。下聯典指宋代長沙人易祓,淳熙年間進士第一,後官至南宋禮部尚書,著述甚豐。
-----------------------------------------------------------------
〖易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周易講義留芳遠;
性理精微播譽長。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康熙間諸生易貞言,字內美,湘鄉人。有《周易講義》等。下聯典指清代學者易宗君,字公申,乾隆間舉鴻博,名動京師。有《性理精微》等。
三經處士傳名遠;
二栗禮郎享譽高。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學者易充,字正翁,分宜人。年十六、七,博通易、書、詩,號「三經處士」。有《中洲文集》。下聯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慶事典。
德行稱產芝孝子;
詩詞為釋褐狀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慶事典。下聯典指宋代長沙人易祓事典。
-----------------------------------------------------------------
〖易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德行稱產芝之孝子;
詩詞為釋褐之狀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慶事典。下聯典指宋代長沙人易祓事典。
一點丹心,當年鄂瀦成忠鬼;
千秋浩氣,今日宜陽作正神。
——御賜瀏陽太湖山忠愍侯易雄祠聯
釋褐本先聲,遐溯名元理學;
產芝垂世德,勿忘孝子忠臣。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易氏宗祠聯。上聯典指南宋易祓事典。下聯典指北宋易延慶事典。
【中國人民解放軍易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易耀彩少將
易耀彩(1916-1990),江西省泰和縣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江西軍區獨立團排長,獨立第5師15團政治處青年幹事,紅8軍團第23師連政治指導員,軍委一局二科科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358旅司令部作戰科科長,晉察冀軍區第34團營長、團長,晉冀察軍區參謀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張家口衛戍區司令部司令員,晉察冀野戰軍第3縱隊8旅旅長、第7旅旅長,第19兵團63軍副軍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基地司令員,1953年至1958年入蘇聯海軍學院學習。回國後任海軍潛艇學校校長,北海艦隊第一副司令員、政治委員,海軍軍事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是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候補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0年10月3日因病逝世,終年74歲。
易氏繁衍中的盛衰歷史
宋《百家姓》易氏位居339姓(40)。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在諸多姓氏中,李姓為最多,占漢族的7.9%,人數超過1億。占漢族的1%以上的19大姓依次是李、王、張、劉、楊、陳、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而易氏為93位,人口不多。
易立姓開宗歷史悠久,故必經歷過盛衰。人口和人才是體現盛衰的重要標志。
唐代以前,易氏譜已無存,史籍也少記載,正史只有《晉書》(36、42)中,提到易愷和易揣兩將,易雄列傳(43)。不過由易水遷郡望太原和濟陽,再遷江東。其後此數地易氏卻無所聞,已體現幾度盛衰。
漢代後定居長沙郡,部分再遷江西和鄂東,迄今已逾千載。繁衍不斷。晚唐時僅宜春郡,就有狀元易重和四位進士,可知其盛。
宋代湘、贛兩地仍有些名人。
元代因異族統治和戰亂影響,又呈衰勢。尤其是元末徐壽輝、陳友諒反元興漢,易姓受到嚴重摧殘。據《明史徐壽輝傳》(44)記載,徐壽輝為羅田人,從事販布,元末盜起,以妖術與麻城鄒普勝聚眾為亂,至正11年(公元1351年)以蘄(浠)水為都稱帝,國號天完,建元治平,連陷湖北,江西諸郡縣,並遠及杭州,翌年為元軍打敗,遷都漢陽,為丞相倪文俊所控制。
公元1357年沔陽(今湖北仙桃)漁家子陳友諒投徐軍。逮文俊麾下,後乘釁殺文俊,並挾持徐,1358年陷安慶,破龍興、瑞州,亂及江南(鄂、贛、皖、蘇等省)。後設計拘徐壽輝。進駐南京採石磯,擊死徐。1360年即皇帝位,改元大義。解放前,我在武昌黃鶴樓蛇山西麓見到過「大漢皇帝陳友諒墓」碑。徐陳為亂,首當其沖的鄂東和贛中北(宜春一帶)和長江下游,正是易姓久居之地,受害最嚴重。據鄭昱撰《易氏譜序》(45)記載:「當元明之際,蘄(浠)、黃(岡)首亂,陳(友諒)氏竊據,乾坤交戰,生靈荼毒,鋒鏑流亡,疇依故土,逮陶學士安出守黃(州)郡,始盡徙江西戶口,以填實之,故家舊族,百無一存可知矣。」易為泰撰譜序(46)說:「元至正間,又遭徐壽輝寇掠,子姓幾盡,惟余天文、天祺二公。傳七世至明嘉靖隆慶間,子姓又復繁衍。」只倖存天文、天祺二人,衰敗之慘可想見。宜春、瑞昌和江東,即令留下未遷長沙之後裔,必受其害。而長沙幾未受波及,故明清以來,易姓名人多為湖南人。過去易姓名人稀少,近來易姓人名時有出現,復榮之勢,日趨顯著。

Ⅳ 尋求一篇歷史名人故事

抗美援朝英雄
邱少雲(1931年——1952年)四川銅梁人。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任志願軍第15軍29師87團9連戰士。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曾參加了第五次戰役、1952年秋季戰術性反擊作戰。
屬虎,重慶市的銅梁縣的關建鄉人。23歲那年被國民黨軍隊抓去當兵,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任志願軍第15軍29師87團9連戰士。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曾參加了第五次戰役、1952年秋季戰術性反擊作戰。
1952-10-11日,邱少雲所在連隊在朝鮮平康前線反擊391高地作戰中擔負突擊任務,並奉命於夜間在距敵60m的山腳下潛伏,以待次日傍晚發起突襲。12日11時,他的潛伏地不幸被敵盲目發射的燃燒彈擊中。為了不暴露部隊的整個行動計劃,邱少雲忍受烈火燒身的巨痛,在5個小時的時間里一動不動,直至犧牲。他以自己的生命換取了此次作戰的勝利。當晚反擊部隊順利攻佔391高地,全殲守敵1個加強連。
戰後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志願軍領導機關為他追記特等功,授予「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英雄」稱號。朝鮮政府授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及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英雄的名字被永遠鐫刻在391高地主峰的石壁上萬古留存。

英雄差點白死
40多年來,邱少雲的英雄事跡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然而,人們卻不知道,這樣一位驚天地、泣鬼神的戰斗英雄,卻差點成了無名英雄。
幾十年來,許多介紹邱少雲事跡的文章,都迴避了他當過國民黨兵的這段歷史。其實,邱少雲曾當過一年零四個月的國民黨兵。
邱少雲幼年失去雙親,孤苦無依。13歲時他就開始了僱工生活,後來被川軍劉義的18團抓去當了兵。
1949年12月,解放軍揮師入川,進軍大西南。
成都戰役後,川軍瓦解。邱少雲被補進了當時的人民解放軍第10軍29師87團9連。兩年後,29師入朝作戰。
1952年10月,著名的上甘嶺戰役打響了,10月11日,邱少雲隨所在部隊奉命到離敵人僅300m的地方完成潛伏任務。
次日中午時分,敵人向潛伏區打來幾發燃燒彈,烈火燒著邱少雲的衣服、鞋襪,直至燒遍他的全身,可他至死都是一動不動。
犧牲時,他年僅26歲。
戰斗結束後,連隊給邱少雲報請了三等功,此事似乎也就這樣無聲無息地過去了。
據邱少雲生前戰友林炳遠後來回憶說,那次戰斗半個月後進行戰斗總結,他和邱少雲的指導員王明世一同到師里去匯報。當時,一位組織部門的幹事要求王指導員舉個具體的人或事來談談。
王指導員於是提到了邱少雲。並說,在執行任務前進行戰前動員時,戰士們很激昂,紛紛表了態,可邱少雲卻悶不吭聲,因此連里對他很不放心。於是我找邱少雲談心,給他講了許多革命道理,他也向我表了態:就是被敵人的子彈打中了,也不暴露目標,暴露目標就是革命的罪人。
第二天,他向黨支部交了一份入黨申請書,在申請書中他表示:為了戰斗勝利,願貢獻自己的一切。
可不曾料到,第二天他便犧牲了,真的用年輕的生命換來了戰斗的勝利。
那位幹事聽了王明世的介紹,非常感動地說:這樣的英雄行為,太感人了,三等功不行,應報特等功!
於是,29師政治部立即上報邱少雲特等功的報告,報請志願軍司令部批准。
報告引起了志願軍司令部領導的重視。
起初,個別領導認為:邱少雲不過是戰時特殊死亡,算不上英雄,三等功就可以了。但更多的同志認為他嚴守紀律,為了整體犧牲自我的精神難能可貴。
後來,意見終於統一了,少數服從多數。
1952年11月1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關追授邱少雲為特等功臣。
同年底,一位名叫鄭大藩的隨軍記者就邱少雲的死提出了兩個問題:
一是燃燒彈落在什麼地方?是打中頭部死亡還是一點一點燒死的?二是他身邊有無水溝?誰看見了邱少雲犧牲的全過程?
後來,邱少雲的戰友李川虎回憶說:「我和柯大才、李元興各自伏在他的左、右、後三個位置。那火燒得可真邪乎,從腿上一直燒到他的身上。燃燒彈打在邱少雲前方2m左右,燃燒液濺到了他的身上,是一寸一寸燒過來的,從頭燒到腳,當時我伏在他身後5m左右,親眼見到大火一點一點把邱少雲活活燒死。當火把他的頭發燒著時,他還活著,他的頭在吱吱地響,在燃燒中不停地抖動著。我看到他把頭抬起來,看了我一眼,那眼中閃著我從沒見過的一種光,然後便把頭沉沉地埋下去了。」
李元興和其他戰友還證明,邱少雲右面3m處有一條小水溝,如果邱少雲願意,只需側向滾即可活命。
面對這些證明材料和見證人的描述,記者鄭大藩感動了,他含著眼淚奮筆疾書。
1953年5月18日,《人民日報》用整版篇幅發表了他那篇著名長篇通訊《偉大的戰士邱少雲》。此文一出,隨即在國內外引起強烈的反響。
1953年6月10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關再次授予邱少雲「一級戰斗英雄」稱號,並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還授予他「模範共青團員」的稱號。

烈火金鋼
1952年10月,邱少雲所在的部隊接受了一件光榮又艱巨的任務:在平康、金化之間的「391」高地上,消滅李偽匪軍,將戰線向南推進。391高地位於上甘嶺右翼鐵源東北十餘km處,山勢險要,狹長孤立,南北兩峰相對,全長1,200m。高地上防守著敵人一個加強連,他們在高地上修築了大量的碉堡,布上了層層鐵絲網。
奪取391高地,最大的困難是,從我軍陣地到該高地有3,000m的開闊地。在這樣長的開闊地上沖擊必然會造成突擊力量過多的傷亡,影響戰斗的勝利。為了拔掉這顆毒釘,消滅391高地上的李偽軍,我志願軍某部領導機關派出偵察小組,對該高地上的地形地物、敵人的火力配備等情況摸得一清二楚。在此基礎上,我軍領導機關進行了充分的討論研究,決定在發起攻擊的前一天夜裡,將數倍於敵人的兵力潛伏到敵人的前沿。
上級把這個光榮的任務交給了某部三營,邱少雲所在的這個營。上級的決定傳到了連隊,九連的幹部個個喜出望外,人人要求當尖兵。
10月11日傍晚,絢麗的晚霞染紅了半邊天。在朵朵紅霞的映照下,全副武裝的三營指戰員集結在蔓山區,隨著師長的一聲令下,潛伏部隊像離弦的箭一樣,直朝著敵人的前沿陣地射去。戰士們經過了20km的行程,於22時到達了預定潛伏區。24時,部隊秘密地潛伏就緒。570多名志願軍戰士成線網狀密布在「三九一」高地前的草叢中。九連潛伏哨已前進到了距敵碉堡前500m處。邱少雲潛伏在391高地東邊距山腳只有60m的一條雜草叢的土坎邊。
邱少雲和他的戰友們在敵人的火力圈內,以高度的警惕性,保守潛伏的秘密。他們從頭到腳都披掛上了偽裝草。微風吹來,偽裝草和野草一起飄動,使敵人難以發現。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夜裡又濕又冷,到了白天,草叢里又悶又熱,各種蟲一個勁地從戰士用布扎住的褲筒往裡鑽,癢得使人難受。這當兒,只見邱少雲瞪著他那對烏溜溜的大眼睛,觀察著周圍的情況。一會兒,他又仰頭看看太陽。部隊攻擊的時間是在太陽落山。就是說,要在敵人的眼皮底下度過整個白天。這時間該是多麼漫長、多麼難熬啊。可是邱少雲和他的戰友們都一動不動地卧在齊胸深的草叢里,等待著攻擊的命令。
12日上午10點多鍾,突然意外的情況發生了:李偽軍的一個班躬著身、貓著腰竄出了戰壕,向山下搜索來了。他們急匆匆地朝邱少雲和他的戰友們潛伏的位置走來了。他們邊走邊盲目地往草叢中打槍。突然,前邊那個敵人突然打了個趔趄,一腳踩到九連戰士李川虎的手。他再仔細一看,只見周圍伏著一片志願軍戰士,嚇得驚叫一聲,轉身向後退了幾步,胡亂向草叢中的志願軍開了槍。他後邊的幾個人一時沒弄清怎麼回事,一看大個兒子嚇成這樣,也就不顧一切地向回猛躥。
千鈞一發,戰士們的心懸到了嗓子眼。大家清楚,敵人已發現了潛伏的志願軍,如果讓他們回去,這片開闊地頃刻就會成為一片火海……
前敵指揮所早就在監視著這些敵人。敵人往回躥的時候,早已瞄準他們的直瞄火炮,已經發射出膛。幾十發炮彈撲向三九一高地,在敵陣地前沿形成一道道嚴密的火牆。剎那間,三九一高地半山坡上的烈焰滾騰,火光沖天,岩石炸裂,泥土翻滾,五個敵人全部被烈焰吞噬了。
不久,山上的敵人向草叢中扔了兩發指示目標的煙幕彈,濃煙剛起,敵人就亂扔燃燒彈。立刻,潛伏地區燃起幾處大火,野草噼噼啪啪地燃燒起來,火越燒越大。這時,敵機又扔下了一排燃燒彈,有一顆落在離邱少雲2m遠的地方,四散飛迸著汽油燃燒液,濺在邱少雲的腿上。轉眼間,他腿上插的偽裝燒著了,火苗騰騰地往上冒,很快地變成了一團烈火把他包了起來。
邱少雲的身後是一條水溝,他只要後退幾步,在泥水裡打幾個滾,身上的火就滅了。可是,只要他一動,敵人就會發覺。這時候,靠近邱少雲的小李、小張和老王緊張起來。他們三人望著全身被燒著的邱少雲,心裡十分難受。烈火燒在邱少雲的身上,就像燒在他們的心裡。他們真想撲過去,幫助戰友把火撲滅呀。但是,他們克制住了極度的痛苦,沒有那樣做。因為敵人正從望遠鏡里觀察著這片燃燒的土地,只要有絲毫的動靜,敵人就會發現。這樣,不僅救不了邱少雲,潛伏計劃也要落空,更多的戰士的生命就要受到威脅。他們以邱少雲為榜樣,嚴守著潛伏紀律,等待著貢獻時刻的到來。
這時候,烈火從腿上已經燒到了邱少雲的頭上。他忍受著烈火燒身的難以想像的痛苦,立即把手中的爆破筒遞給了身旁的小李。
10分鍾過去了,邱少雲還是一動不動地伏在那裡,兩手深深地插進泥土裡,像一塊優質的金鋼一樣任火冶煉,像一塊千斤巨石緊貼地面,嚴格地遵守著革命紀律,一直到犧牲的最後一秒鍾,他沒有發出一絲響動。

Ⅵ 保定有多少年的歷史,出過多少名人

保定市位於河北省中部,地處北京、天津、石家莊三角地帶,素有「京畿版重地」、「首都南大門」之稱。
具有2300多年歷史的古城保定,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對外開放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戲曲之鄉、游泳之鄉、全國籃球城市、全國乒乓球重點城市,也被人們稱為「長壽之城」、「冠軍之城」,入選2008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擁有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保定·中國電谷。是中國內地首個官方宣布加入WWF發起的「地球一小時」全球關燈活動的城市。
1994年底,國務院批准原保定地區和保定市合並,組建了新的保定市。保定市統轄各縣(市)、區,總面積2.21萬平方公里,人口逾千萬,其中市區人口一百餘萬,是河北省人口第一大市,在環渤海經濟圈中居重要地位。權保定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古壯士荊軻,燕大夫郭隗,漢昭烈帝劉備,宋太祖趙匡胤,地理學家酈道元,數學家祖沖之,戲劇家關漢卿、著名諫臣楊繼盛、京劇藝術家蓋叫天,東晉名將祖逖

Ⅶ 你知道保定有哪些歷史名人多多益善。。歷史名人啊。郭晶晶,馮鞏等就別說了…

1、堯(生卒年不詳)保定順平伊祁山人氏,上古五帝之一。這個不用多介紹了吧。呵呵。
2、郭隗(約前351-前297)戰國中期燕國人(保定滿城縣,一說定興縣),燕昭王客卿,是頭一位在歷史上大放光芒的郭姓傑出人物。他以讓燕昭王「築台而師之」,為燕國召來許多奇人異士,終於使得燕國富強,故事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傳誦不絕。具體過程是:戰國時燕昭王招賢報齊仇,向他問計。他說「請先自隗始」,即:你要招賢,先從我開始;你對我當賢人尊重,比我賢的人就會找你來了。於是昭王給他建了宮室曰金台,堂號為「尊賢堂」,並把他當作老師來尊重。結果樂毅、鄒衍、劇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來歸附燕國,燕國因此強大起來;
3、廉頗(不詳)戰國時期趙國傑出的將領,今保定廉良村人。著名的「將相和」自己看當年課本去~~~~
4、荊軻。戰國時期,四大刺客之一。死後埋於易縣荊軻塔下……
5、劉備(161-223)這個不多少,涿郡人氏……
6、張飛(?-221)黑老三是劉皇叔的老鄉,也是他的盟弟,涿郡人;
7、盧植(159-192)也是涿郡人,東漢註明學者。字子干。 年輕時與鄭玄師從馬融,通古今學,為當時大儒。馬融是明德皇後的親戚,家中富裕,馬融平素驕貴,講課時,有美女在堂前輕歌曼舞;盧植始終專心聽講,數年如一日,從不斜視偷看。公系漢末海內儒宗。時人謂:「盧植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干也」。靈帝時征為博士,與蔡邕等在東觀補續《漢紀》。後來發生「黃巾之亂」,盧植奉命鎮壓,拒敵於廣宗一帶,未見勝負,漢靈帝遣宦官左豐詣軍觀勢,左豐是十常侍的人馬,權傾朝野。有人勸盧植花錢賄賂左豐,盧植不肯,曰:「軍糧尚缺,安有餘錢奉承天使?」。左豐恨之,言盧植畏敵不進,靈帝大怒,用囚車押回盧植,差點處死,皇甫嵩表奏盧植有功無罪,朝廷復盧植原官。改派東中郎將董卓接替。後來盧植遂隱居於上。蜀漢昭烈帝劉備和有著白馬將軍之稱的公孫瓚都出自盧植之門下。著有《尚書章句》、《三禮解詁》等今皆失佚。 晚年有一子盧毓,仕魏。
8、祖沖之(42-500),字文遠,今保定淶水人。圓周率,知道吧?就是π!牛逼的很!!!
9、酈道元(約466或472-527),北魏時期地理學家、散文家。字善長,范陽人。(今保定涿州)《水經注》。上過學的應該都聽說過,這個也不多少了;
10、盧照鄰(635-689)唐朝詩人,字升之。初唐四傑之一。自己網路去;
11、慧能(638-713)這個您要說沒聽說過,那可真是罪過了。知道達摩老祖么?達摩是中國第一代祖師爺,慧能是第六代的。祖師爺傳到慧能六祖即止。慧能師傅的徒子徒孫沒有一個敢稱祖師的。慧能祖師著有《六祖壇經》。是佛教禪宗南宗的創始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慧能祖師的偈語。
12、盧綸(748-800),唐朝詩人,字允言,范陽人。
13、崔護(不詳),唐朝詩人。「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就是崔護的大作。
14、劉禹錫(772-842),中山人(保定定州)人。後局河南洛陽。貞元九年進士……
15、賈島……詩人……范陽人……
16、趙匡胤。
17、二程(程頤、程顥)中山人,今保定定州人。「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就是這哥倆啦~~~
18、關漢卿《竇娥冤》,祁州人(今保定安國)。
19、王實甫,元代戲曲作家,定興人。(一說大都人)《西廂記》等
20、孫祿堂(1861-1933),原名孫福全,字祿堂。望都東任家曈村人。孫氏太極拳創始人。

Ⅷ 易縣輩山鎮北白虹村什麼時候廟會啊

已經廟咧

Ⅸ 有哪些歷史名人出生在北京

「江山代有才人出」,每個時期都會有一批為我國的文化做出巨大貢獻的名人出現。他們奮不顧身、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那麼,在我國的首都北京是不是應該是人才聚集的地方,應該也是歷史名人倍出的地方呢?那麼,就讓我們了解北京文化中的歷史名人有哪些吧。

蕭美人
清朝著名女點心師,以善制饅頭、糕點、餃子等點心而聞名,袁枚頗為推崇她,《隨園食單》中盛贊其點心「小巧可愛,潔白如雪」。
光緒
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以來第九位皇帝,年號光緒。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生於北京太平湖畔醇王藩邸槐蔭齋,為清宣宗道光帝第七子醇親王奕譞之第二子,母為孝欽顯皇後之胞妹葉赫那拉氏。在位34年(1875-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崩於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內,終年38歲。葬於河北易縣清西陵的崇陵。廟號:德宗。謚號: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
老舍(1899~1966)
中國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滿族。北京人。出生於城市貧民家庭。生平和創作1918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學校,擔任過小學校長、郊外北區勸學員等職。五四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思潮,把他從「兢兢業業辦小學,恭恭順順地侍奉,規規矩矩地結婚生子」的人生信條中驚醒;文學革命的勃興,又使他「醉心新文藝」,由此開始生命和事業的新起點。
寧國公主(1364年—1434年)
明太祖朱元璋女,母馬皇後,1378年下嫁汝南侯梅思祖從子梅殷(淮安總兵官),1434年卒,享年虛歲七十一歲。寧國公主是一位有著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的美貌公主,雖深得父王唐肅宗的寵愛,但在婚姻的道路上命運極為坎坷。在安祿山叛亂之前,她先後嫁給-鄭巽、薛康衡。唐京城失陷時,她因夫死守寡在家。曾隨妹妹政和公主、妹夫柳潭等一同逃難,飽受顛沛流離的痛苦。
李真
唐畫家。師尹琳,擅畫人像、肖像和宗教畫。貞元(785—805)中在長安招福寺庫院畫《鬼子母》壁畫,唐安寺和資聖寺有他和尹琳的壁畫和絹畫菩薩。後人論他的作品,得周昉法度,難分優劣。日本僧空海來中國留學,攜歸《真言五祖像》等十幅,相傳是李真等十餘人所畫,其中《不空金剛像》為存世唐畫珍品。今藏日本京都教王護國寺。
李真:德宗時人,曾畫《真言五祖像》(今藏日本)。孫位,會稽人,現存有《高逸圖》,絹本設色,圖中有山濤、王戎、劉伶,阮籍四位魏晉時代的高人逸士李真唐畫家。師尹琳,擅畫人像、肖像和宗教畫。
周曇
生卒年不詳,籍貫未詳。唐代詩人。唐末,曾任國子直講。著有《詠史詩》八卷,《全唐詩》將其編為二卷,共一百九十三首。附,周曇詩一首舜妃蒼梧一望隔重雲,帝子悲尋不記春。何事淚痕偏在竹,貞姿應念節高人。

閱讀全文

與易縣北白虹村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