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松滋市歷史名人

松滋市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3-06 02:26:08

Ⅰ 請教湖北省荊州市松滋市的歷史沿革

湖北省荊州來市松滋市源歷史沿革 松滋古屬荊州,戰國屬楚,秦屬南郡。漢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設縣,名高成。東漢建武6年(公元30年)裁高成,並入孱陵(今公安縣)。三國時屬吳,隸於孱陵,但設樂鄉督治。東晉咸康3年(公元337年)廬江郡松滋肥(今安徽宿松縣)流民避兵亂到此,僑置松滋縣,從此縣名延續到今。 民國元年(1912年),裁荊州府,松滋屬省直轄。二年,湖北分道,松滋屬荊宜施鶴道。三年,改為荊南道,松滋屬之。四年,屬荊宜道。十六年,又屬省轄。二十一年,屬省第七行政督察區。二十五年,改屬省第四行政督察區。二十二年八月,縣治遷磨盤洲,月底遷回松滋城。二十九年七月,縣治遷車家沖,八月遷麻水平。三十四年九月遷新江口。 新中國成立後,屬湖北省荊州地區行政公署。縣治新江口。1996年5月18日撤縣建設市。

Ⅱ 松滋縣的歷史名人

原為江沛縣人,後以侯入籍松茲,子孫世居於此,是宿松進入正史的第一個名人。公元前208年,他以舍人身份,從劉邦在沛縣起義,逐鹿中原,成為漢高祖手下一名侍衛官員,入關後,封為「郎中」之職。天下平定後,徐厲為常山郡國丞相。公元前184年,高後立常山王劉義為帝,免去徐厲丞相職務,封為松茲侯,當時松茲國駐地叫仙田鋪,地處廬江郡西部,尋陽東北,皖縣西南。徐厲到封地後,勵精圖治,把境內治理很好,民歌富庶,國號昇平。公元前174年,偃武修文的夷侯病逝於松茲,其侯爵由其長子徐卓承襲,綿延三代之久。徐厲的業績,載入司馬遷的《史記·年表》,為松茲人民眾口皆碑。
張何丹,原為四川人,後定居松茲。西漢末年,曾在朝廷擔任散大夫(諫官)之職,因秉性忠直,多次上疏彈劾王莽,被貶為松茲縣令。張何丹至松茲後,愛民如子,十分重視農業,培育出一種穗大粒重味道香甜的優良稻種?仙田瑞谷。後來他把縣治從仙田鋪遷至今縣城。張何丹為官期間,日夜操勞,講究法治,體恤民情,為百姓做了許多實事,其中「斗米斤雞」奇案,一直傳誦至今。
陳武,字子烈,廬江松滋人,公元176年,出生於今宿松縣陳漢溝。漢獻帝興平元年,陳武被孫策拜為別部司馬。建安四年,陳武組建新軍。公元前208年赤壁大戰中,陳武為第四隊領兵軍官,軍功卓著,進位偏將軍。建安二十年八月,陳武從孫權擊合肥,為救孫權,奮命戰死,時年四十歲。武有兩子,長子陳修,封都亭侯;次子陳表,封都鄉侯。父子三人的業績,均載入《三國志》,饒有名將家風。
周本,系南郡太守周瑜長子後裔,公元860年生於舒州宿松縣原梅墩鄉。少孤貧,有勇力,曾遇猛虎於嚴恭山上,徒手格殺之,從而聞名遐爾。適值五代十國,干戈紛起,群雄割據,本自26歲時即在池州節度使趙?帳下為將。由於屢建奇功,在楊行密進入楊州受封為淮南節度使時,遂授周本淮南馬步使之職,協助掌管兵權。907年,吳帝嘉其能,升本為信州刺史。923年,唐庄宗封本為雄武將軍、德勝節度使、安西大將軍、西平王。周本雖受唐封,守地仍在吳國境內,悉心輔佐楊浦。937年10月,周本憤恨成疾,憂郁而死,謚恭烈,歸葬與故鄉且寄沖潘家沖鳳形山。周本是宿松進入正史襲封王爵的唯一名人。周本長子周鄴,少驍勇,常隨父出征,屢建戰功,遂在信州擢為吳國部將。後隨本駐守壽州、廬州、廬江等地,凡軍政要事,多有效勞。後周本去世,南唐授周鄴為廬江節度使。其弟弘祚,亦仕南唐為舒州刺,史。父子三人,皆載入國史,祥於邑乘,其豐功偉績,勁節英風,在十國春秋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頁。
郝傑,字元英,宿松人。少孤,家貧,立志於學,攻讀經史,才名遠播。宋高宗南渡後,金人不斷入侵,傑懷著抗金熱忱,奉檄從軍,來到舒州郡里,由於朝廷苟且偷安,地方官員庸碌無為,報國之志,久不得遂。後敬謁朱?於道中(今新安嶺),被朱?收為學生。郝傑從朱子至白鹿書院後,質疑問難,深得宋代理學要領,進步很快,每言學,以有濟於人物為實際,不尚空談,弦誦中嘗有匡復社稷之志,著策百篇,闡明政見,惜未問世而失傳。傑的草書流利而有工力,人們用「善草如斗」、「縱橫皆有趣」來形容,可惜天不假之年,未滿三十而離世,但留下了不朽之名。 (1319?1394),號松顏,系南宋都統轄石興宗之孫,宿松縣杜溪庄人。自幼秉承祖教,家居習武,略讀經史諸書,洞悉時勢。1361年,率兵赴九江歸順明太祖,授良為統兵元帥,鎮守宿松。次年將糧草運至鄱陽湖,救朱元璋於陳友諒的圍困之中。1363年參加朱元璋與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立下大功。1369年被太祖敕封為武德將軍英武衛管軍正千戶,充任指揮,鎮守亳州。1377年,被封為武節將軍。石良大約是在洪武十九年致仕回家主修石氏首屆宗譜的,由長子石鏡襲其封爵,明太祖封賞石良回家可造座宰相府,良還鄉就造了座一進九重的官廳,石宰相屋的名稱由此而生。
金忠士(1556?1618),字元卿,號麗陽,宿松城關人。幼聰穎,家貧而不輟學,1591年,一躍舉於鄉, (1915?2006),宿松縣五里鄉牌樓村人,安徽省著名紅軍書法家。1935年,黎結束私塾學習到南京謀業,尋機就讀安徽公學,萌發報國志向;次年北上京都,參加清華大學校內讀書活動和抗日救亡宣傳工作。1937年,他奔赴山西太原,考入抗日軍政訓練班。全國抗戰爆發,他參加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開辟太岳抗日根據地時,他走村串戶,寫標語、畫漫畫,動員群眾抗日。爾後,相繼刻寫油印《行軍日報》、《野火報》。抗戰勝利後,主編《前進》報。1958年轉業,任安徽省新聞圖片社社長。黎自幼聰敏好學,喜詩文,酷愛書法,博採眾長,獨具風格。曾在黃山桃花溪旁創立「黃山畫店」,在合肥創辦黃山書畫院。其書法作品多次在京、滬、廬等地展出,出版《黎光祖離休書課》、《采熔軒書法集》及《黃山百詠》和《離休呤》詩集。黎光祖離休後仍任天下名人交流研究會顧問,中國王羲之研究會顧問、中國洞庭書畫院高級書畫師、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中華詩詞學會的會員、安徽老年書畫聯誼會、太白書畫院的顧問;安徽書協名譽理事,黃山書畫院名譽院長、安徽省松園竹雨藝術家學社社長。
李實秋1923年考入宿松縣第二高等小學。1925年在黃花鎮陳道士灣以教私塾為名,從事革命活動。同年加入中國-黨。6月,任四區(獨山)區委書記。建立了獨山、潘鋪、宿松等地黨的支部;積極組織獨山、上沿、下新等地農民協會。1927年1月,調縣農協會任組織部長。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變以後,轉入地下斗爭。1928年1月,轉移到安徽省望江縣,與當地黨的組織接上關系,以當船工為名,繼續堅持地下斗爭。5月被捕,押回黃梅,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臨刑前揮筆自挽:「坐望江牢,戴九江鐐,歸到黃梅終一死;國民黨壞,-黨好,奉行赤化祝千秋。」橫額:「痛哉快哉!」還寫了「中國-黨黨員李實秋之墓」的碑題。在「農民兄弟組織起來!」「中國共產黨萬歲!」的口號聲中從容就義。 安徽宿松人,1953年1月生,1968--1972年 安徽省宿松縣洲頭鄉金壩村劉屋生產隊指導員,金壩村黨支部委員、團支部書記,1972--1974年 安徽師范大學歷史系學習,1974--1977年 安徽省委宣傳部理論研究室工作,1977--1980年 安徽省委辦公廳秘書處秘書,1980--1982年 共青團安徽省委宣傳部副部長,1982--1983年 共青團安徽省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部長,1983--1985年 共青團安徽省委書記(其間:1984--1985年掛職任宿州市委副書記、市長),1985--1993年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兼機關黨委書記(其間:1991--1993年吉林大學經濟學院國民經濟計劃與管理專業在職研究生),1993--1994年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1994--1997年 國務院副秘書長,1997--2000年 國務院副秘書長,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2000--2006年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黨委黨校校長,2006-- 2007年12月任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自治區黨委黨校校長。2007年12月任中共四川省委書記。12月28日辭去廣西壯族自治區十屆人大常委會主任職務。2008年1月在四川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選舉為四川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是十六屆中央候補委員、十七屆中央委員,2006年10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補選為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葉尚志 男,1919年9月出生,安徽宿松人壩頭人,中共黨員。上海市委組織部原副部長。建國前從事軍事、政治和幹部教育工作。建國後長期從事統戰、民族、教育、組織等領導工作。是上海市副市級離休幹部。現任中國人才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統戰理論研究會常務理事、中華詩詞學會理事、上海行知教育促進會名譽理事長、上海安徽經濟文化技術促進會會長、上海炎黃文化研究會特邀顧問、高等院校兼職教授、名譽教授等。近著《靜悟遐思錄》《世紀留筆》姐妹篇文集兩本和《葉尚志詩書畫集》。

Ⅲ 湖北省松滋市涴市鎮新場街的歷史

在湖北,在這一個鎮上,他的心常見生效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原案是一個非常有歷史的地點。

Ⅳ 宿松和湖北松滋有關系嗎

松滋:松滋古屬荊州,戰國屬楚,秦屬南郡。漢高祖年(公元前202年)設縣,名高成。東漢建武6年(公元30年)裁高成,並入孱陵(今公安縣)。三國時屬吳,隸於孱陵,但設樂鄉督治。東晉咸康3年(公元337年)廬江郡松滋肥(今安徽宿松縣)流民避兵亂到此,僑置松滋縣,從此縣名延續到今。
民國元年(1912年),裁荊州府,松滋屬省直轄。二年,湖北分道,松滋屬荊宜施鶴道。三年,改為荊南道,松滋屬之。四年,屬荊宜道。十六年,又屬省轄。二十一年,屬省第七行政督察區。二十五年,改屬省第四行政督察區。二十二年八月,縣治遷磨盤洲,月底遷回松滋城。二十九年七月,縣治遷車家沖,八月遷麻水平。三十四年九月遷新江口。
新中國成立後,屬湖北省荊州地區行政公署。縣治新江口。1996年5月18日撤縣建設市。

宿松:西漢高後四年(公元前184年)建松茲侯國,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分淮南國為衡山、廬江二郡,廬江郡「領縣第十二曰松茲」,乃建縣之始。
王莽新朝時期(公元9—23年)曾改縣名為誦善。
漢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改松茲為松滋;
晉,成帝時(326年——342年)因避戰亂,縣人遷徙過江,於潯陽僑置松滋郡,安帝(397年——418年)改松滋僑郡為松滋僑縣;
南北朝,梁改松滋縣為高塘郡;
隋,開皇初(583年)改高塘郡為高塘縣,十八年(598年)改高塘縣為宿松縣,縣名沿用至今。

也就是說,我們如今所說的松滋市,是公元300年左右由安徽省松滋縣 遷移過來的(逃避戰亂),最初叫松滋僑縣...後來叫松滋市,而我們的發源地安徽松滋市卻在歷史的長河中改名成了現在的宿松縣...
所以湖北松滋人的祖先可是安徽人...

Ⅳ 湖北省松滋縣市哪些鎮

截止至2019年,湖北省松滋市一共有16個鎮:分別為:新江口鎮、劉家場鎮、沙道觀鎮、街河市鎮、涴市鎮、王家橋鎮、八寶鎮、斯家場鎮、老城鎮、萬家鄉、陳店鎮、紙廠河鎮、南海鎮、楊林市鎮、洈水鎮、卸甲坪鎮。

松滋地處巫山山系荊門分支余脈和武陵山系石門分支余脈向江漢平原延伸的過渡地帶。市域地形西高東低。以枝柳鐵路為界:其西為鄂西山地,向江漢平原呈四級階梯遞降;其東為丘平原,平原地勢則由北向南微傾,形成了山地—丘崗—平原兼有的地貌特徵,可概括為「六山一水三分田」。

(5)松滋市歷史名人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松滋古屬荊州,戰國屬楚,秦屬南郡,隋朝大業屬南郡。漢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設縣,名高成。東漢建武6年(公元30年)裁高成,並入孱陵(今公安縣)。

東晉咸康3年(公元337年)廬江郡松滋縣(今安徽宿松縣)流民避兵亂到此,僑置松滋縣,從此縣名延續到今。

民國元年(1912年),裁荊州府,松滋屬省直轄。

新中國成立後,屬湖北省荊州地區行政公署。縣治新江口。1996年5月18日撤縣建市。

Ⅵ 松滋的風土人情是什麼樣的

我個人看啊荊州管轄的松滋市位於湖北省的西南部,與湖南接壤,地處江漢專平原和巫山山脈的交屬界處陽光、雨水等還是很豐富的但我想的話,松滋應該地形應該較復雜東部和北部平原西部的山區應該多一點所以人們的性格也應該包含了兩種再就是松滋的民族應該以漢族為主,也包括一些少數民族,比如回族啊、苗族啊,這些應該都是有的松滋的生態旅遊不錯松滋最有名的菜就是魚糕了,這在湖北都挺有名的 了解的就這么多咯

Ⅶ 荊州歷史上有什麼很出名的人物。

蔣琬,馬良(三國)
孫叔敖(楚國名相)

Ⅷ 松滋市的來歷

松滋古屬來荊州,戰國屬楚自,秦屬南郡。漢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設縣,名高成。東漢建武6年(公元30年)裁高成,並入孱陵(今公安縣)。三國時屬吳,隸於孱陵,但設樂鄉督治。東晉咸康3年(公元337年)廬江郡松滋肥(今安徽宿松縣)流民避兵亂到此,僑置松滋縣,從此縣名延續到今。
民國元年(1912年),裁荊州府,松滋屬省直轄。二年,湖北分道,松滋屬荊宜施鶴道。三年,改為荊南道,松滋屬之。四年,屬荊宜道。十六年,又屬省轄。二十一年,屬省第七行政督察區。二十五年,改屬省第四行政督察區。二十二年八月,縣治遷磨盤洲,月底遷回松滋城。二十九年七月,縣治遷車家沖,八月遷麻水平。三十四年九月遷新江口。
新中國成立後,屬湖北省荊州地區行政公署。縣治新江口。1996年5月18日撤縣建設市。

Ⅸ 求松滋十大名人和他們的事跡

ccc

Ⅹ 松滋的人物

賀炳炎,1913年生,湖北松滋人,綽號「賀小龍」。
鄒時炎,1933年3月生,湖北松滋人。
饒民太(1909——1979),湖北安陸人。
伍文定(生卒不詳)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

閱讀全文

與松滋市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