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上'不受嗟來之食'的人物典範
朱自清,寧願挨餓也不接受美國的救濟糧
② 嗟來之食中的乞丐,用孟子的話來說,就是一個什麼人,你所知道的歷史人物誰也是
出處:《禮記·檀來弓下》:齊大飢源。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惟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與,可去,其謝也,可食。「翻譯:齊國出現了大飢荒。富人黔敖好心賑濟災民,在路邊擺設了食物,等待飢餓的人來吃。有一個人餓得搖搖晃晃地走了過來,黔敖大聲沖他吆喝說:「喂!來吃吧!」沒想到那人卻瞪視著黔敖,說:「我就是不吃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後來,雖然黔敖賠了禮道了歉,可那人直至餓死也沒有吃黔敖施捨的飯食。有學問的曾子認為這個災民太固執了。他說:如果別人不客氣地招呼你,你可以走開,但當別人已經道歉時,就應該吃了
③ 歷史上吃嗟來之食的人,舉個例子
◎《後漢書·列女傳·樂羊子妻》:「 羊子
嘗行路,得遺金一餅,還以專與妻。妻曰:『妾聞志屬士不飲 盜泉 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污其行乎!』」
◎唐楊炯《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軍井未建,如臨盜水之源;軍灶未炊,似對嗟來之食。」
◎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 美國人在 北平,在 天津,在 上海,都灑了些救濟粉,看一看什麼人願意彎腰拾起來。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嗟來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
◎清陳睿思《贈張永夫》詩:「途窮猒見俗眼白,餓死不食嗟來食。」
◎唐李紳《卻到浙西》詩:「野悲揚目稱嗟食,林極翳桑顧所求。」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樂羊子妻傳》:「妻曰:『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金求利以污其行乎?』」
④ 成語典故 嗟來之食 與何人有關
齊國出現了嚴重的飢荒。黔敖在路邊准備好飯食,以供路過飢餓的人來吃。有個飢餓的人用袖子蒙著臉,無力地拖著腳步走來。黔敖左手端著吃食,右手端著湯,說道:「喂!來吃!」那個飢民揚眉抬眼看著他,說:「我就是不願吃嗟來之食,才落到這個地步!」黔敖追上前去道歉,飢民終究沒有吃,最後餓死了……
參考資料:http://blog.cnfol.com/yougeren/articles/18303.html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年,齊國發生了一次嚴重的飢荒,一大批窮人由於缺糧少食,而被活活地餓死。
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貴族奴隸主在大路旁擺上一些食物,等著餓肚子的窮人經過,施捨給他們。
一天,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一雙破鞋子,搖搖晃晃地走過,黔敖看到後,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傲慢地吆喝道:「喂!來吃吧!」那個餓漢抬起頭輕蔑地瞪了他一眼,說道:「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 黔敖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過分,便向餓漢賠禮道歉,但那餓漢最終還是不肯吃而餓死於路旁。
⑤ 嗟來之食的歷史人物
1.嗟來之食的有關人物是黔敖。
2.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專。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屬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惟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與,可去,其謝也,可食。「
3.嗟來之食原指憫人飢餓,呼其來食。後多指侮辱性的施捨和用不正當的手段獲得的財富。嗟,不禮貌的招呼聲,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喂」或「哎」。
⑥ 不食嗟來之食和它意義相同的成語和歷史人物
嗟來之食,黔敖。
(1)嗟來之食【jiē lái zhī shí】
基本釋義: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出處:《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
白話譯文:我就是因為不願意吃帶有侮辱性的施捨,才落到這個地步!
(2)黔敖,是春秋時期的一名貴族奴隸主,此人唯一的記載出自於《禮記·檀弓》中《不食嗟來之食》。
(3)西漢戴聖的《禮記.檀弓》中《不食嗟來之食》的原文:
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而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惟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與,可去,其謝也,可食。「
白話譯文:
齊國有嚴重的飢荒。黔敖在路邊准備好飯食,以供路過的飢餓的人來吃。有個飢餓的人用衣袖蒙著臉,腳步拖拉,兩眼昏昏無神地走來。黔敖左手端著食物,右手端著湯,說道:「喂!來吃吧!」那個飢民抬起頭看著他,說:「我正因為不吃別人施捨的食物,才落得這個地步!」
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終餓死了。曾子聽到這件事後說:「恐怕不用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後,就可以去吃。」
(6)嗟來之食對應的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嗟來之食的近義詞:殘羹冷炙、殘羹剩飯、殘羹剩汁。
相關例句: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五回
白話譯文:有志氣的人不去偷盜泉中之水,廉潔的人不受施捨的吃的。
嗟來之食的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不食嗟來之食是說為了表示做人的骨氣絕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別人的施捨,哪怕是餓死。貧窮並不可怕,但心不能窮。如果心窮了,那就真窮了。選文中的「餓者」不吃「嗟來之食」,表現的就是他做人應有的骨氣、志氣,這是我們應該學習和發揚的一種精神。
⑦ 不吃嗟來之食最終死的五個歷史人物有哪些
最早的是《禮記·檀弓》:齊大飢。
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回袂輯屢,貿貿然來答。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餓者)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孟子《魚我所欲也》: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文天祥拒絕元朝的嗟來之食,
朱自清拒絕國民黨的嗟來之食,
陳獨秀拒絕美帝國主義的嗟來之食。
⑧ 嗟來之食出自哪個人物之手
出處來
這個成語來源於《禮記·檀弓自》: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屢,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餓者)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解釋:
"嗟來之食"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指帶有侮辱性的或不懷好意的施捨。嗟:不禮貌的招呼聲,相當於現在的"喂"。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年,齊國發生了一次嚴重的飢荒,一大批窮人由於缺糧少食,而被活活地餓死。
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貴族奴隸主在大路旁擺上一些食物,等著餓肚子的窮人經過,施捨給他們。
一天,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一雙破鞋子,搖搖晃晃地走過,黔敖看到後,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傲慢地吆喝道:「喂!來吃吧!」那個餓漢抬起頭輕蔑地瞪了他一眼,說道:「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
黔敖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過分,便向餓漢賠禮道歉,但那餓漢最終還是不肯吃而餓死於路旁
⑨ 「嗟,來食," 出自哪個人物
春秋時齊國發生飢荒,有人在路上施捨飲食,對一個飢餓的人說「嗟,來食」.飢餓的人說內,我就是不吃「嗟來之食」容.終於不食而死(見於《禮記·檀弓》).後泛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原文
齊大飢⑴.黔敖⑵為食於路,以待飢者而食⑶之.有餓者,蒙袂⑷,輯屨⑸,貿貿然⑹來.黔敖左奉⑺食,右執⑻飲,曰:「嗟⑼!來食!」揚其目⑽而視之,曰:「予⑾唯⑿不食嗟來之食⒀,以至於斯⒁也!」從而⒂謝⒃焉,終⒄不食而死.(據《禮記》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