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中歷史上都提到中國有哪些派
1、洋務派:19世紀60年代,清政府內外交困,外部英法聯軍的侵略日益深入,內部太平天國運動的勢力逐漸侵入京畿。清政府內部的一些先進的地主階級認識到學習西方的重要性,掀起了洋務運動。這部分先進的地主階級就可以稱為洋務派。其代表任務有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等,創辦了江南製造總局、安慶內軍械所等近代工業,使用先進機器生產。
他們主張中體西用,即在堅持原有制度不變的前提下,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
2、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這部分人早期追隨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在中法戰爭中中國失敗後,他們認識到不僅要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也要學習他們先進的制度。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但未付諸與行動。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將學習西方的重點從技術轉移到制度層面上。其代表人物有鄭觀應等。
3、維新派:19世紀90年代,隨著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和民族資產階級的形成,以及先進人士有關西學知識的餓增長,資產階級維新思想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代表人物有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他們反對封建君主專制,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掀起維新變法運動。
4、革命派:代表人物孫中山。他創立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政黨——中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發動辛亥革命,成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創立了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推翻清政府的統治。
5、激進的資產階級:是指掀起新文化運動的如陳獨秀、李大釗等人,他們認識到,新制度難以建立在陳舊的思想文化基礎上,在中國實現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進行政治革命,還必須進行思想革命,由此掀起新文化運動,提出民主科學。
㈡ 高中歷史人物總結
歷史人物有的很英明,有的很聰明,還有的很勇敢。所謂「英雄不問出身低」很多人都是出身低微卻家窮志不窮,努力學習,高中狀元,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做上大官,享盡榮華富貴,成為千古風流人物。
㈢ 高中歷史,關於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小論文範文1500字。急用!
李鴻章
李鴻章及其生活的時代,早已成為歷史的陳跡。但他作為近代中國一位非常復雜的歷史人物,在不同時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所言所行更是斑駁陸離,因而人們評價起來眾說紛紜就沒有什麼可怪的了。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過渡時代的過渡性人物
李鴻章「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在晚清政壇上縱橫馳騁半個多世紀。梁啟超評價李鴻章「是為時勢所造之英雄,非造時勢之英雄」。李鴻章雖然難以承載「英雄」桂冠,但為「時勢所造」和影響「時勢」進程則是不爭的事實。
李鴻章活躍於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會從傳統向近代、從獨立國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過渡時代。適逢其會的李鴻章也就成了「崛起於新舊兩界線之中心的過渡時代」的過渡性人物。時代造就了李鴻章,而李鴻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絢麗多彩的時代畫卷上深深地打上了個人的印記。李鴻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將入相,「坐鎮北洋,遙執朝政」,涉及晚清幾乎所有重大歷史事件。他身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於封建主義而又傾向資本主義,忠實於傳統營壘而又頗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舊紛呈,中西雜揉,內則「開拓」與「因循」畢具,外則抗爭與妥協並存,因而有時是順乎時代潮流,有時又是阻擋歷史車輪。 用農民的鮮血染紅自己的頂子 李鴻章以儒生起家軍旅,憑借編練淮軍鎮壓太平天國、「削平大難」而「早膺疆寄,晉贊綸扉」。太平天國運動是「四海變秋氣」的封建衰世的農民群眾企圖用火和劍來變革現存的清朝統治秩序,把「通天下皆一式」的地上天國在現世、在中國建立起來。盡管他們所憧憬的「通天下皆一式」的地上天國實際上只能給自己套上一副帶有光環的封建枷鎖,但他們反對「鷹遍野,豺狼噬人」、內則殘民以逞、外則喪權辱國的清朝統治,無疑是順乎時代潮流的正義之舉。李鴻章維護腐朽的清朝統治,鎮壓太平天國,用農民的鮮血染紅自己的頂子,自然是逆時代潮流而動,罪無可赦。 推動中國社會從傳統向近代轉軌 李鴻章堪稱洋務運動的首腦和旗幟。洋務運動是時代的產物,是對外國殖民侵略和世界現代化浪潮沖擊所作出的積極回應,是近代中西文化撞擊和交融的初步結果。與同時代的洋務官員相比,李鴻章不僅對中外形勢和中國出路的認識要比同僚深刻,而且採用西法、舉辦洋務新政數量之多、成效之大,也無人能望其項背。他清醒地認識到,中國處於「數千年未有之變局」,遇到「數千年未有之強敵」,大清帝國「厝火積薪,可危實甚」,因而主張「識時務者當知所變計耳」,絕不應昏睡於「天朝上國」的迷夢中,不思振作。為此,他提出必須向西方學習,舉辦洋務新政,以求「自強」、「自立」。他斥守舊而不避「人君」,為「自強」而力倡變法,主張以儒家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之以西方富強之術。他力主把「修明前聖制度」和學習「外人所長」結合起來。所謂「修明前聖制度」,就是「變法度必先易官制」,改善封建政治制度。所謂學習「外人所長」,就是引進屬於西方「物質文明」的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企圖借用西方資本主義甲胄以保護清朝封建主義的軀體。必須指出的是,他力圖排除西方的「政治文明」即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只熱衷於引進西方「物質文明」即近代軍工技術,顯然不能使中國擺脫傳統的農業社會,實現資本主義現代化,但畢竟使封建體制發生裂痕,催生了中國的資本主義,從而使中國社會在傳統向近代轉軌的路途上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 加速中國向半殖民地沉淪 李鴻章曾長期躋身於晚清「外交第一沖要」,時人稱「一生功過在和戎」。外交的成敗,自然取決於綜合國力的強弱和外交政策的當否。就綜合國力即軍事、經濟和政治組織力而言,封建的中國遠遜於列強,因而清王朝的聲威一遇到列強的槍炮就掃地以盡。李鴻章有鑒於此,明確指出:中外實力相距懸殊,列強之「軍械強於我,技藝精於我」,中國無法取勝於疆場,因而對列強不可輕言戰爭,而應以「羈縻」之策謀求「中外相安」之局。所謂「羈縻」,就是用儒家的道德規范即孔子「忠信篤敬」四字方針進行「籠絡」。在應對列強欺凌時,始則以理折之,進行與虎謀皮式的道德說教,並實施以中國傳統的合縱連橫理論和西方的均勢思想相結合為特徵的「以夷制夷」之策;繼而不惜在權益上作出某種限度的讓步,以期「馴服其性」,實現「守疆土保和局」的目標。李鴻章所以主張「羈縻」之策,目的之一是想爭取並利用和平環境「借法自強」,預修戰備,以期「確有可以自立之機,然後以戰則勝,以守則固,以和則久」。從李鴻章推行「和戎」外交的實際看,有得有失,而失遠大於得。他指揮過「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而以失敗告終的甲午戰爭。他親手與外國簽訂了一系列條約,其中除了《中日修好條規》、《中秘友好通商條約》等少數平等條約外,其他諸如《馬關條約》、《中俄密約》、《辛丑條約》等均為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這些喪權辱國條約標志著中國從獨立國向半殖民地沉淪。對此,作為以慈禧為首的統治集團的重要一員和晚清喪權辱國外交決策的參與制定者和主要執行人的李鴻章絕對難辭其咎。 腐朽王朝的忠臣 李鴻章是清王朝的忠臣。他出身於崇尚宋學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受到嚴格的封建傳統教育。在他的心目中,忠君觀念根深蒂固,他認為君臣之位不能僭越,疆吏不可「窺測朝廷之跡」。他與清廷互相依存,榮辱與共。他需要依靠清朝皇權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清廷也需要依靠他「安內攘外」,維護清王朝的穩定。他憑借清廷爬上權力頂峰,清廷則把他譽為華夏棟梁,聲稱「無鴻章,無清朝」。他的悲劇在於既看出清朝統治風雨飄搖,猶如「敝絮塞漏舟,朽木支廣廈,稍一傾覆,遂不可支」;又在自己「實力足可除清廷自立有餘」時,仍「勤勤懇懇服侍皇室,決不另有他途」。他鎮壓太平天國、倡導洋務新政、推行「和戎」外交,無一不是為了拯救面臨沉沒的「漏舟」和傾覆的「廣廈」。他形象地把清王朝比為「破屋」,自己比作「裱糊匠」,宣稱「裱糊匠」只會「修葺」而不能改造「破屋」,及至「破屋」「真相破露,不可收拾」,「裱糊匠」自然無計可施。他為「無力回天」而深長嘆息,瞻望前景而茫然若失。 獨特的性格特徵 李鴻章具有獨特的性格特徵,而他的性格特徵則是其文化素質、心理條件和社會烙印的綜合反映。一曰「拚命作官」。李鴻章「拚命作官」意在爭權競勢和扶危安傾。因而他「自壯至老,未嘗一日言退」。他精通「宦術」,「好結內援」,「獻媚宮闈」,「固寵求榮」;他勇於任事,「不避勞苦,不畏謗言」,「屈心抑志,忍尤攘詬,以濟時艱」。二曰「不學無術」。李鴻章曾自詡「生平不解空言高論,只知以實心辦實事」。不尚空談固然是其所長,但缺乏以「真實學問」為根底的「以實心辦實事」,絕不可能收到「旋乾轉坤」的實效。他直到晚年對此才有所省悟:「自悔盛年不學,全恃一股虛驕之氣,任意胡為,其實沒有根底。現在真實學問,已用功不進。」(吳永:《庚子西狩叢談》,卷4)三曰「恃才傲物」。李鴻章入仕後,隨著地位的飆升和權勢的膨脹,心態畸變,飄然欲仙。他吹噓支持大清「天下」者,「舍我其誰」。對同僚倨傲不恭,對部屬動輒訓斥,對洋人「尤輕侮之」。曾國藩看出李鴻章「近頗傲,非吉兆」,曾密札勸誡:「一居高位,則宜時時檢點」,「不可誤認簡傲為風骨,風骨者,內足自立,外無所求之謂,非傲慢之謂也。」(黃:《花隨人聖庵摭憶》)但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李鴻章依然故我,「自信自大」,「喜嘲謔,忌者日眾」。四曰「好以利祿驅眾」。被時人譽為識時務之大員的李鴻章,雖然出身儒生,但卻在「西學」和「變局」的影響下,產生了疏離儒學的傾向。他注重「治國平天下」,漠視「以修身為本」;注重事功,漠視為人;張揚功利主義,否定儒家義利觀。他直露地說:「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耳,我無利於人,誰肯助我?」(周馥:《負暄閑語》,卷上)功利既是李鴻章搏擊宦海的動力,又是他驅策部眾的工具。他遴選部眾,「著重於經世致用。凡有謀略而干練,必受到賞識擢撥,文章道德,尚在其次。」(王爾敏:《淮軍志》)李鴻章以功利為紐帶結成的龐大群體,影響了近代中國的歷史進程,受到「好以利祿驅眾,志節之士,多不樂為用,緩急莫恃,卒致敗誤」的責難也就是當然了。
㈣ 寫一個你最欣賞的中國古代歷史人物,說出你欣賞的原因及你從中學到的東西(字數200)
宋太祖趙匡胤一生最大的貢獻和成就在於重新恢復了華夏主要地區的統一,結束了安史之亂以回來長達200年的諸侯割據和答軍閥戰亂局面。飽經戰火之苦的民眾終於有了一個和平安寧的生產生活環境,為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在我國歷史上有兩次名副其實的大分裂,一次是南北朝,另外一次就是五代十國,作為五代十國的終結者和大宋王朝的開拓者,趙匡胤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 他心地清正,嫉惡如仇,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好學不倦,勤政愛民,嚴於律己,不近聲色,崇尚節儉,以身作則等等,不僅對改變五代以來奢靡風氣具有極大的示範效應,而且深為後世史學家所津津樂道。
㈤ 高中歷史著名人物
1、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改革
①內容: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
②結果:使齊國強盛,齊桓公確立霸業。
2、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
評價:
①以法律形式廢除了井田制,確認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
②秦國逐漸強大,為後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③商鞅實行的嚴刑酷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後來秦朝產生消極影響
④商鞅主張的法家思想,成為秦國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3、北魏孝文帝改革(略)、後周周世宗改革(略)、慶歷新政(略)
4、王安石變法(1069年,宋神宗時)
①內容與作用:
A、理財措施
a、青苗法→使農民免受高利貸盤剝,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b、募役法→減輕了農民的差役負擔,保證了生產時間
c、農田水利法→各地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為良田
d、方田均稅法→增加了封建國家的田賦收入
e、市易法→有利於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國家收入增加
B、軍事措施
a、保甲法→加強對人民的控制,抵禦遼和西夏進攻主,減少了軍費開支
b、將兵法→加強了軍隊訓練,充實了邊防力量
C、教育措施
a、改革科舉制度,廢除明經諸科,進士科專考經義和時務策;設明法科,考律令、斷案等
b、整頓太學,重新編纂教科書,內容為儒家經典;考試成績優秀者,可直接做官
②成效
政府的財政收入大為增加,各地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為良田,軍事實力有所增強,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積貧積弱的局面
③失敗原因
a、用人不當,出現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現象
b、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
c、宋神宗後期的動搖和去世,改革失去了重要的支持力量
④評價
a、變法是在北宋中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的情況下進行的地主階級改革運動,在客觀上有利於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但不可能使北宋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
b、王安石能針對統治積弊大膽改革,這種面對封建統治危機勇於改革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王安石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5、張居正改革:實行一條鞭法(1581年)
①目的: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統治危機
②內容:,
a、將原來的田賦、徭役、雜稅並為一條,徵收銀兩
b、把從前按戶、丁徵收的役銀,分攤在田畝上,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寡來分擔
③意義: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納銀代役的規定,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農民對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鬆弛;賦役征銀的辦法,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利於農業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增長
附:
1、我國古代改革或變法的分類
①富國強兵的改革:管仲改革、王安石變法
②社會制度的根本變革:李悝變法、吳起變法、商鞅變法
③封建王朝內部調整統治政策的改革: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
④少數民族學習先進漢族文化的變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2、決定改革成敗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是否遵循社會發展規律
②改革派與反對派力量強弱對比
③最高統治者的態度
④改革的策略方針與用人是否得當
⑤是否觸犯人民的利益
3、古代改革對我們的啟示
①改革是歷史發展的要求與產物
②革除社會弊病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手段,改革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
③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是改革成敗的重要因素
④改革不會一帆風順,必將遭到舊勢力,既得利益者的反對,充滿著尖銳的斗爭
這些高中歷史都講過的 。
望採納 謝謝!
㈥ 高中,歷史必修三涉及到的歷史人物
王安石,生於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卒於元祐元年5月21日(公元1086年)。字介甫,晚號半山,謚「文」。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宋臨川人(今屬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漢族。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長於說理與修辭,善用典,風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亦有情韻深婉之作。著有《臨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鍾山,謚號「文」,又稱王文公。其政治變法對北宋後期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並稱「唐宋八大家」。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卒於宋哲宗元祐元年,享年68歲。陝州夏縣(現在屬山西省夏縣)涑水鄉人,出生於河南省光山縣,世稱涑水先生。司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於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九月三十日(陽歷1472年10月31日亥時)出生,名守仁,字伯安,漢族,浙江餘姚人,因被貶貴州時曾於陽明洞學習,今貴陽市修文縣。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是二程、朱、陸後的另一位大儒,「心學」流派的創始大師。其世界觀與人生觀均載於《大學問》一文中。
弘治十二年,舉進士,第二年,授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事,後改兵部主事。 弘治十八年(1505年),先生「專志授徒講學」,和湛甘泉結交,「共以倡明聖學為事」。 正德元年(1506年),一度被權宦劉瑾排擠,謫貴州龍場驛驛丞。三年,到龍場。正德五年(1510年),升江西吉安府廬陵縣知縣。正德七年(1512年),從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升授南京太僕寺少卿。正德十一年(1516年),升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平定漳州詹師富、大帽山盧珂、大庾陳日龍、橫水謝志珊、桶岡藍天鳳,浰頭池仲容等匪徒暴亂。
正德十四年六月,率部鎮壓福建地方叛亂,於豐城途中獲悉寧王反,即返吉安起義兵,水陸並進搗南昌,連下九江、南康、費時35天,平叛擒宸濠。九月抵杭州獻俘,因宦官許泰、張忠讒言,非但無功,反遭誣獲咎,太監張永設法得以免禍,即稱病居西湖凈慈寺、九華山諸寺院。
正德十六年初,始於南昌揭示"致良知"學說,終完成"心學"體系。六月升南京兵部尚書,九月歸姚,會74弟子於龍泉山中山閣,指示"良知"之說,十二月被封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新建伯,但不予鐵券,歲祿亦不給。 此後6年多,丁父憂,服滿亦不召用,專事講學。嘉靖四年(1525)九月,在餘姚中天閣講學,門人300餘,並作《中天閣勉諸生》文書於壁。
嘉靖六年五月,受命鎮壓思恩、田州、八寨、仙台、花相等地瑤族、僮族叛亂,翌年秋平定。時肺病劇發,十月上疏告退。十一月二十九(1528年12月29日,戊子年甲子月戊子日)卒於江西南安青龍浦舟中,享年56歲,著有《王文成公全書》.(《陽明全書》)行世。
隆慶二年,皇帝再詔贈為「新建侯」,謚「文成」,頒鐵券。穆宗皇帝在券文中說:「兩間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賞,朕甚憫焉!因念勛賢,重申盟誓。」
㈦ 高中歷史大題:比較兩位歷史人物(隨機選擇兩位較為熟悉的歷史人物,可能是中西人物比較,也可能是中國古
1.採用生產力標准和實踐標准,即歷史人物及其活動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推動社會進步。2.要把歷史人物及其活動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下進行評價。3.客觀,公正,一分為二的方法和全面的觀點。
㈧ 高中歷史課本中的那些名人作品及簡介
我學的是人教版的歷史必修3 有列夫.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 高爾基《母親》 貝克特《等待戈多》名人傳《羅曼羅蘭》
㈨ 高中歷史人物選修中都有哪些人物
甘地、華盛頓、林肯、克倫威爾、凱末爾、鄧小平、列寧、毛澤東、孫中山、愛因斯坦、牛回頓、拿破崙答、馬克思和恩格斯、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孔子、古希臘先哲(伯利克里、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中國科技之光(李時珍、詹天佑、李四光)
書上學的高考都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