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劉禪的歷史故事名稱

劉禪的歷史故事名稱

發布時間:2021-03-06 00:53:26

歷史故事的名字(至少50個)

戰國:
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諱疾忌醫(蔡桓公)卧薪嘗膽(勾踐)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
一飯千金(韓信)四面楚歌(項羽)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
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
南北朝:
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
精忠報國(岳飛)東窗事發(秦檜)胸有成竹(文與可)

Ⅱ 從劉邦到劉禪的時期的歷史故事

劉邦的不說了,誰都知道。
漢文帝劉恆,想修建一座露台來養病,結果經計專算花費太大而放棄。屬
漢景帝劉啟,文景之治後期發生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王之亂。
漢武帝劉徹,罷百家,尊儒術。推行「推恩令」削弱分封國。大舉進攻匈奴。等
漢元帝劉奭,王昭君出塞,和親南遷匈奴。
漢成帝劉驁,寵幸趙飛燕姐妹,西漢國力消耗殆盡。
王莽篡位。綠林軍與劉玄起義。
光武帝劉秀,發起「光武中興」
漢明帝劉庄,佛教傳入我國,(白馬寺)
至漢殤帝時漢朝被外戚把持。
漢獻帝時三國開始。
三國故事不用多說了吧。
蜀漢後主劉禪,樂不思蜀。

Ⅲ 三國時期蜀國的劉禪的名字有什麼典故嗎

劉禪中的「禪」字現今雖然有兩個讀音:「shàn」與「chán」.結合歷史實情,此處劉禪應該讀「shàn」.原因至少有三:
一.劉禪字公嗣.名、字相配是古人取字的慣例.僅以三國人物為例,就有諸葛亮字孔明,黃蓋字公覆,周瑜字公瑾等等不勝枚舉.若禪字讀chán,那它和嗣字有何關聯?而若它讀shàn,則和嗣字成相輔相成的關系.一禪一嗣,一讓一繼.
二.禪字的chán的讀音何時而有雖不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和佛教有直接關系.按正式文獻記載,佛教在漢朝才剛傳入中國,(漢武帝為了使得中印交好,所以支持傳播進中國),而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不過百餘年,且道教與儒道極盛,佛教影響甚微,而且也沒有明確證據證明劉備篤信佛教,那麼何以給當時唯一的兒子用佛教用語取名?
三.劉備胸懷大志,致力統一全國,結束紛爭.劉備在得劉禪前,認了個養子劉封,劉封本羅侯寇氏之子,劉備入荊州,收為義子,可見是改動的名字.後來劉備為長子取名劉禪,讓人難免聯想到「封禪」(fēng shàn),只說巧合未免牽強(中國人取名向來看重蘊意).封禪是中國古代有德帝王祭奠泰山的儀式,有三個條件;一、祭祀主體只能是皇帝;二、要有德之君,無德則無資格;三、祭奠要在泰山上進行.在泰山頂上祭天叫做「封」,在泰山腳下祭地叫做「禪」,合稱為「封禪」.聯系後來的劉永,劉理二子,或可見劉備之志及其對子孫的期待.

Ⅳ 與劉禪有關的小故事

劉禪是劉備的兒子,也是蜀國後主,公元263年蜀國被魏國所滅,劉禪投降後魏帝將他遷到洛陽版居住。權有一次,魏國大臣司馬昭安排了蜀國的歌舞讓劉禪欣賞,劉禪的隨從都想起了蜀國很是傷心,劉禪卻說:「此間樂,不思蜀。」這就是樂不思蜀的由來。

Ⅳ 劉禪的事跡

1、名字由來

劉禪,小名阿斗。據傳劉禪之母甘夫人因夜夢仰吞北斗而懷孕,所以劉禪的小名叫做「阿斗」。後人常用「阿斗」或「扶不起的阿斗」一詞形容庸碌無能的人。

2、流離亂世

《魏略》記載:當初劉備在小沛,未曾想曹操突然來打,慌忙逃跑丟棄家屬,當時劉禪幾歲,跟著人西入漢中被人賣了。建安十六年(211年),扶風人劉括避亂入漢中,買得因亂失散的劉備長子劉禪,遂養以為子,為娶妻立家,劉禪只記得其父字玄德。鄰居有姓簡的一個人,後來劉備攻下益州簡某當了將軍,劉備派遣簡某到漢中和劉禪相見,由張魯送歸益州,劉備立為太子。

3、樂不思蜀

某日司馬昭設宴款待劉禪,囑咐演奏蜀中樂曲,並以歌舞助興時,蜀漢舊臣們想起亡國之痛,個個掩面或低頭流淚。獨劉禪怡然自若,不為悲傷。司馬昭見到,便問劉禪:「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

他的舊臣郤正聞此言,趁上廁所時對他說:「陛下,下次司馬昭如若再問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視著宮殿的上方,接著閉上眼睛一陣子,最後張開雙眼,很認真地說:『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後,牢記在心。

酒至半酣,司馬昭又問同樣的問題,劉禪趕忙把郤正教他的學了一遍。司馬昭聽了,即回以:「咦,這話怎麼像是郤正說的?」劉禪大感驚奇道:「你怎麼知道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忠懇,從此再也不懷疑他。

(5)劉禪的歷史故事名稱擴展閱讀:

安享晚年

劉禪小時候沒過一天安生日子,因為老爸劉備想當皇帝,但沒立足之地,被曹操追得四處逃命。

有一次,多虧了趙雲叔叔捨命相救,才把他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有道是,自古英雄多磨難,劉禪雖然夠不上英雄,但磨難不少。

趙雲救出他來後,劉備做出了摔阿斗的反常舉動了,有可能哪次摔阿斗,使劉禪智商受到傷害了,從此劉禪有點「二」。

劉備為何要摔阿斗呢?他是這樣說的:「為爾幾傷吾一員大將也。」劉備其實捨不得使勁摔阿斗,不過做做樣子罷了,人們也看透了他,所以以後有句話:劉備摔阿斗――刁買人心。

劉備死後,劉禪接班,當了40多年的太平皇帝。景耀六年(263年),魏將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

蜀漢滅亡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

期間,司馬昭為了試探劉禪是否安心失敗,宴請劉禪和一些蜀國原來的高官。

司馬昭故意安排蜀國的美女跳蜀舞。在旁的人都為劉禪的亡國感到悲傷,而劉禪卻歡樂嬉笑,無動於衷。

司馬昭看見這種情形就對劉禪說:「思蜀否?」劉禪正玩的高興,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以後才有了成語「樂不思蜀」。於是,司馬昭也就放心了,劉禪沒有復國的念頭了。

西晉泰始七年(271年)劉禪在洛陽去世,享年64歲。謚號思公。西晉末年,劉淵起事之後,追謚劉禪為孝懷皇帝。

Ⅵ 劉禪的歷史簡介有哪些

(207年~271年),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史稱「蜀漢後主」,字公嗣,又字升之,小名阿斗。263年,蜀漢被曹魏所滅時,劉禪投降曹魏,被封為安樂公,後在洛陽去世。

Ⅶ 劉禪歷史簡介 劉禪的故事有哪些

劉禪(shàn)(207年來-271年),即蜀漢後主源,字公嗣,小名阿斗。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後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於公元223年繼位為帝,在位四十二年。

Ⅷ 三國時期蜀國的劉禪的名字有什麼典故嗎

劉禪中的「禪」字現今雖然有兩個讀音:「shàn」與「chán」。結合歷史實情,此處 劉禪像[2]應該讀「shàn」。原因至少有三:
一。劉禪字公嗣。名、字相配是古人取字的慣例。僅以三國人物為例,就有諸葛亮字孔明,黃蓋字公覆,周瑜字公瑾等等不勝枚舉。若禪字讀chán,那它和嗣字有何關聯?而若它讀shàn,則和嗣字成相輔相成的關系。一禪一嗣,一讓一繼。
二。禪字的chán的讀音何時而有雖不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和佛教有直接關系。按正式文獻記載,佛教在漢朝才剛傳入中國,(漢武帝為了使得中印交好,所以支持傳播進中國),而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不過百餘年,且道教與儒道極盛,佛教影響甚微,而且也沒有明確證據證明劉備篤信佛教,那麼何以給當時唯一的兒子用佛教用語取名?
三。劉備胸懷大志,致力統一全國,結束紛爭。劉備在得劉禪前,認了個養子劉封,劉封本羅侯寇氏之子,劉備入荊州,收為義子,可見是改動的名字。後來劉備為長子取名劉禪,讓人難免聯想到「封禪」(fēng shàn),只說巧合未免牽強(中國人取名向來看重蘊意)。封禪是中國古代有德帝王祭奠泰山的儀式,有三個條件;一、祭祀主體只能是皇帝;二、要有德之君,無德則無資格;三、祭奠要在泰山上進行。在泰山頂上祭天叫做「封」,在泰山腳下祭地叫做「禪」,合稱為「封禪」。聯系後來的劉永,劉理二子,或可見劉備之志及其對子孫的期待。

Ⅸ 管於曹操 劉禪 的故事各1個 50到100字

曹操:曹操非常抄喜歡幽默的人。丁文侯在曹操手下供職,利用職務之便把官牛跟自己的牛偷換,被人告發,被免職。有一次曹操看見了他,就有意問道:「文侯啊,你的官印呢?」丁文侯知道曹操在開他的玩笑,就說「拿去換吃的了。」曹操聽後哈哈大笑,恢復了他的官。

劉禪:劉禪降魏後,司馬昭在一次大宴蜀國君臣時,特意令人奏起了蜀地音樂,以觀察劉禪的反應。蜀國舊臣聽後無不現出悲慽之容,只有劉禪一人不悲反笑,開心得不得了,活脫脫是一個缺心少肝、苟且偷安的皮相。司馬昭當時就跟人說,一個人沒有心肝怎麼可以到這種地步!後來司馬昭又去問劉禪,說你還想念蜀國嗎?劉禪馬上回答:「此間樂,不思蜀。」

Ⅹ 求關於劉禪的歷史典故

劉禪承續大統時,年僅17歲。劉備臨終前特意叮囑:「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按照兩漢社會的「孝」風,這無非是叫劉禪與諸葛亮共處,凡事讓著幾分,似乎諸葛亮亦當仁不讓,大權獨攬,「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 諸葛亮北伐前夕,對已年滿22歲的劉禪依舊不放心,「慮後主富於春秋,朱紫難別,」特派心腹董元為侍中,統宿衛親兵,「監管」劉禪,「後主益嚴憚之」。劉備逝世前,諸葛亮曾感嘆劉禪「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意即劉禪非常聰明,超過人們的期望。劉備聞訊,寬心地表示「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可是,僅幾年功夫,諸葛亮又作出另一番天壤之別的相反評價,把劉禪的智商貶得一塌糊塗。孰真孰假,難道諸葛亮就不怕犯欺君之罪?! 人們大概不會忘記千秋凜然的《前出師表》吧。在這封表中,諸葛亮一方面表達了對劉備的耿耿忠心;另一方面又透露出劉禪與諸葛亮之間種種不諧的信息。例如,諸葛亮一再強調「宮中府中,俱為一體」,「不宜異同」,居然把「宮中府中」放在同等地位,這不是嚴重地破壞了朝廷的正常禮義和官場的秩序嗎?還需要指出的是,諸葛亮對劉禪的口氣和語感,簡直猶如一個嚴峻的父親在冷酷地調教不懂事、不聽話的孩子,難道這種態度符合當時的君臣大義嗎?諸葛亮大舉北伐之時,正是劉禪青春韶華之際,按照漢代朝廷的常規,諸葛亮應當逐漸地將大權交還給劉禪,使其以一個「見習」皇帝變成「在職」皇帝。可是,諸葛亮常駐於漢中,醉心於北伐,卻不一心一意地輔佐和教導劉禪怎樣治國。將心比心,劉禪怎能對他沒有意見和看法?須知,諸葛亮的最終使命是輔佐劉禪執政而不是代替劉禪執政。 根據史書記載,劉禪對諸葛亮的不滿情緒是在後者死後才逐漸地顯露出來的。史稱:諸葛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有人又提出「立廟於成都」,「後主不從」。但提出者堅持,劉禪只好讓步。試想:倘若劉禪與諸葛亮之間的君臣關系亦是「如魚得水」,恐怕劉禪就不會再一再二地反對給諸葛亮立廟了吧。 不僅如此,劉禪還在兩個重大問題上提出了跟諸葛亮完全不同的舉措: 其一,廢除了丞相制。鑒於諸葛亮生前權力太重,劉禪先是以蔣琬為尚書令和大將軍,後又以費 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以蔣琬為大司馬;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蔣琬以管政務為主,兼管軍事;費 以管軍事為主,兼管政務。這種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著劉禪決不允許再次出現事無巨細,皆決於丞相一人,而自己則大權旁落的尷尬局面。蔣琬死後,劉禪更進一步,「乃自攝國事」,總統一切,直接掌管蜀漢政權達19年之久。這一舉措,能是一位智商低能到「朱紫難別」地步的人想得出和做得到的嗎? 其二,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曹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以往碰到這種有利時機,假若諸葛亮在世,他肯定不會放過,肯定會迫不及待地要興兵大舉北伐。劉禪唯恐蔣琬又走諸葛亮老路,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劉禪強調要與孫吳政權互相配合,同時興兵,合力伐魏,否則,以弱蜀單獨伐強魏,其結局只能是像諸葛亮生前那樣勞而無功,得不償失。由此看來,劉禪基本上是不贊成諸葛亮的北伐方針的,只不過礙於種種原因,他沒有也不可能在諸葛亮生前表示反對。 當然,可能是劉備的臨終囑咐,或是諸葛亮的過於嚴厲、劉禪的忍讓和寬容等因素和作用,盡管劉禪與諸葛亮君臣之間存在些許不諧音調,但雙方畢竟沒有撕破臉皮,更沒有勢不兩立,水火不容。觀其相處始終,基本上還是說得過去,說不上太好,但也說不上太糟。對此,今人總不能苛求於前人吧
滿意請採納

閱讀全文

與劉禪的歷史故事名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