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竹溪貢米的歷史淵源
竹溪大米在唐中宗李顯為帝始,就被定為朝廷「貢米」。
故事發生在竹溪縣中峰鎮一個內叫彭峪容溝的小山村,這里有傳說中的貢米田。公元683年,唐中宗李顯當政,可是皇帝還沒做到一年,母後武則天又收回皇位,貶為廬陵王,流放到千里之外的房縣。李顯帶著家人,從都城長安出發,翻越秦嶺,經過竹溪關埡子到達中鋒地。此時,早有竹溪的地方官員在此迎候廬陵王李顯。當地的縣令見到這個昔日的皇帝駕到,好生榮幸,拿出當地最好的東西,熱情地招待這些皇宮中的貴客。長途顛簸的李顯,一路又渴又餓,加之沿途天氣炎熱,吃到這用彭峪溝的大米做的米飯,就念念不忘。後來女皇武則天,吃了以後贊不絕口,當即就把這米封為朝廷貢米。
後來李顯重回長安當上皇帝後,更是忘不了竹溪大米的香甜,年年食用竹溪貢米。到了明朝萬曆年間,時任竹溪知縣王璋,見竹溪大米非同尋常,乃米中珍品。為了巴結當朝的皇帝,他便派人將這里的大米送往京城。明神宗吃過竹溪大米,隨即下詔將竹溪大米定為「貢米」,年年納貢,歲歲不卯。據傳,清朝乾隆年間也定為「貢米」。
❷ 關於竹溪家鄉風物的神話傳說以及前人的詩詞,要具體啊~
竹溪這一方青山綠水,自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為武陵縣以來,已有2200多年的建縣歷史。古為楚,毗鄰秦巴;今為鄂,連接渝陝。追溯縣域內的旅遊活動,有生動感人的神話傳說,有文才橫溢的游記詩賦,彰顯奇山異水,縱貫古往今來。在自然景觀方面,有幽深奇峻的十八里長峽;"一腳踏三省"的雞心嶺;有原始風貌的萬江河。在文化遺址方面,三堰壩櫻桃園遺址為漢代武陵縣城所在地;鄂坪慈孝溝有明代采皇木摩崖詩刻;偏頭山為"北常飛升之處",現存祖師廟遺址;春秋戰國期間的楚長城,在竹溪縣境內有關埡、鐵桶寨等6處遺址。當代建設成就方面,有偏頭山森林公園;龍王埡茶園;鄂坪電站工程等等。在民俗文化方面,有獨具特色的向壩民歌,正在申報"中國漢民族民歌之鄉";山二黃劇種為全國36個地方保留劇種之一。
竹溪,是未受打擾的世外桃源。靜謐的原始森林、高聳的懸崖絕壁、動人心魄的萬畝草甸、色彩斑斕的世外田園以及神秘的秦楚交匯民俗,無處不在向人們展示著竹溪旅遊資源所蘊含的巨大吸引力。藏在深山人未識的十八里長峽自然風景區,已被確定為省級風景旅遊區和自然保護區,而且正在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集山、水、泉、洞和珍稀動植物於一體,千山疊翠,奇峰突兀,古木參天,流泉飛瀑,古樸神秘,是一處絕妙的生態旅遊的佳境。城南偏頭山森林公園,融龍泉洞、孔家凸、三凸、巴山客舍、偏頭山五個風景區於一體,奇峰崔嵬,怪石嶙峋,恰似人間仙境。歷史悠久的楚長城遺址為公元前611年前後楚國修建的龐大軍事防禦工程,在竹溪有6處遺址,總長100公里,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使用洋桃涎、石灰粉、粘土築就,歷經2500多年的歷史滄桑而不朽。采皇木遺址為明代修建故宮在竹溪採集楠木的古代人類活動的遺跡,當時的光華知縣瘳希夔採伐皇木,百求不得,於竹溪慈孝溝大功告成,遂題詩留下千古摩崖石刻。還有船形寨、王家套等地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折射著竹溪遠古的燦爛文明,泉溪原始森林中的聞太師墓、雙橋鄉秦王墳、趙家莊的漢墓碑群、竹溪"古八景"等,包隱著竹溪歷史悠久而神秘的色彩。竹溪古屬庸國,在交通不發達的古近代,是荊楚南國進川入陝的必經通道,同時又因緊鄰川鹽重鎮和盛產貢茶,竹溪又是鹽商北行、南茶北運的茶鹽古道。距今3000多年前,武王伐紂,戰場在竹溪,姜子牙兵沉兵營(現兵營鄉),周武王智破迷魂陣,聞太師命喪絕龍嶺,黃天化魂丟泗水關。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為抗禦秦巴諸國入侵,先後修築了楚長城。公元前278年,上庸邑宰庸擾邂遇好友屈原從漢中郡返回,途經竹溪。只可惜屈原此時因流放正尋求死亡解脫,沒能留下文字。相傳公元520年前後,真武祖師在昂首山修煉,因山高路險,常人難近,修煉七七四十九載未近人間煙火。白日飛升之時,真武祖師一怒將山踢歪,留下偏頭山。從此天乾旱,地無收,民遭殃,山南成了餓坪(今鄂坪),山北成了燒田(今燒田壩)。為了贖罪,民眾紛紛出力修廟,只因山險路峭,廟事困難重重,魯班聽說後搭雲梯以助之。至今留下多處魯班橋、魯班石。公元683年,唐中宗李顯流放房陵時,途經竹溪,不幸中暑,以梅子茶解之,從此竹溪茶傳入皇宮,被武則天命名為貢茶。公元737年,詩仙李白離川入荊,途經竹溪,寫下詩歌《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1407年,即永樂四年,明成祖朱棣建造奉天殿、整修故宮樓,派裘侍郎帶兵不遠數千里到竹溪慈孝溝採伐金絲楠木,後光華知縣廖希夔為紀念這一事件,作詩一首,刻於慈孝溝巨石之上,史稱「摩崖石刻」……
在封建時代,竹溪是兵家必爭之地和商賈必經之地,同時也是宗教文化傳播和繁衍的重要基地。過去縣內有大小寺廟五十多座,僧侶100人以上的寺廟就有4座,即蓮花寺、青山寺、白雲寺、觀音閣。我國佛教第十三代高僧印光大師,在1881年至1899年間,就在蓮花寺習經求法,後修成正果移居浙江普陀寺。近代被稱為世界「僧王」的悟明法師,8歲開始在觀音閣出道修法,出道後遷入武漢歸元寺授徒播法。
竹溪貢木文化 一、楠木。中文科名叫樟科,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准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分布四川、貴州、湖北、湖南等,是一種高檔木材之一,其色淺橙黃略灰,紋理淡雅文靜,質地溫潤柔和,無收縮性,遇雨有陣陣幽香。明代宮廷曾大量伐用。現在北京故宮及京城上乘古建多為楠木構築。楠木不腐不蛀有幽香,皇家藏書樓、金漆寶座,室內裝修等多為楠木製作,在傢俱中,並常與紫檀配合使用。新洲鄉爛泥灣村(原翁家大院後山)已存楠木林,佔地面積8畝有餘,大小楠木144株,樹桿挺拔如水杉,最高30幾米,樹胸直徑100厘米,據林業專家介紹兩顆最大的樹齡約有500年左右。
二、皇木。京城故宮於1420年建成,後期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不幸被大火焚燒。其構件遭遇嚴重損壞,1558年修復這座宮殿需大量楠木,部分木料采自竹溪。清同治六年史版《竹溪縣志
❸ 竹溪的什麼最有名
瓦滄玉 板石 茶葉 魔芋 主要農作物有苞谷、小麥、水稻、紅薯、洋芋、油菜、芝麻等;野生動物主要有黑熊、獐、鹿、麂、野豬、果子狸,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鯢";樹種資源42科84屬110多種,其中珍貴樹種有珙桐、冷杉、銀杏、樟樹、楠木等;中葯材有300多種,主要有金釵、黃連、當歸、三木、天麻、黨參、枸杞等。 1、十八里長峽:位於竹溪縣南部雙橋鄉,與重慶的巫溪縣交界。 這里,峽雖窄長而不失其雄偉,谷雖深幽而不失其靈秀,長峽兩岩群山起伏,峰巒林立,2000米以上的山峰多達49座,最高的蔥坪主峰海拔2740米,最低的海拔也在860米以上。十八里長峽距長江「小三峽」70公里,因峽長18華里而得「十八里長峽」之名,峽內古木參天,終日雲霧繚繞,谷底清流奔瀉,山間瀑布飛傾。其溫和的氣候,適度的降雨,使長峽成為多種植物的理想繁衍場所,是鄂西北少有的動植物基因庫,此峽自古迄今的封閉,使長峽成了絕無僅有的原始自然景觀勝地。 2、楚長城遺址:公元前611年楚莊王滅庸以後,為爭霸北上創造條件,以脊作界,修築龐大的防禦工程,與天然屏障連接一體,作為爭霸楚國的前沿陣地。用石灰粉黃泥和原始植物洋桃液粘築成的城牆,歷經千年風雨,仍然堅硬如石,經有關考古專家多次考證,認為此法築城壘壁,可謂世界一大奇跡。 3、標湖森林公園:位於縣城南部9公里標湖林場境內,總面積1884公頃,有偏頭山、標湖、孔家包、龍泉洞、三包等五個風景區。公園以壽林風光為主,有仿古式賓館"巴山客舍",峰奇水秀,澗深谷幽,崖峻壁峭,僅自然景觀、景點就有40多處,風景十分優美。人文古跡較多,傳說神秘動人,尤以偏頭山、祖師廟及隱真洞等最負盛名。山林景色四季秀麗,氣候宜人,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交通便利,居住環境好,是觀光旅遊、度假、避署、療養、狩獵的理想場所。 4、采皇木摩崖詩刻:明嘉慶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皇帝為修故宮,下令湖北光華知縣廖希夔採伐楠木,百求不得。廖知縣歷經艱險,終在竹溪鄂坪鄉慈孝溝採得。遂在高0.7米、寬0.8米的峭壁上鐫詩三首:"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此不得,於焉躑躅;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之既得,奉之如出;木既得矣,材既美矣,皇圖鞏矣"。多年來荊棘雜草復掩,碑文字跡雖受風化,仍很清晰。昔日采皇木遺址,如今新生長的楠木枝葉茂盛,生機勃勃。摩崖詩被竹溪縣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點,慈孝溝也被列為竹溪縣珍貴的楠木保護區。 竹溪縣礦藏資源十分豐富,現已探明金屬礦有銅、鐵、錳、鋁、鋅、沙金等;非金屬礦有煤炭、板石、古生物化石、花崗石、石棉、磷、硫磺、石灰石等。
❹ 十堰市竹溪縣有多長的歷史了從古至今有幾個名字
竹溪西周屬古庸抄國。 東周楚庄襲王三年(前611年),庸率群蠻叛楚,8月楚伐庸,楚人、巴人、秦人滅庸,庸地入楚,置上庸縣,竹溪為上庸縣屬地。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析上庸之地地置為武陵縣,隸屬漢中郡,此為竹溪建縣之始,治所在今竹溪縣城東。南朝梁,置為新豐縣。北朝西魏,置為上庸縣。北朝周,置為孔陽縣。隋朝,置為上庸縣。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置為竹溪縣,以境內竹溪河而定名,屬鄖陽府。 1949年5月竹溪縣解放,隸屬陝南軍區兩鄖行政公署。1950年,改屬湖北省鄖陽行政專員公署。1952年,鄖陽行政專員公署與襄陽行政專員公署合並,竹溪縣屬襄陽行政專員公署。1965年,鄖陽行政專員公署與襄陽行政專員公署分設,竹溪縣隸屬鄖陽地區行政公署。 1994年10月,鄖陽地區行政公署與十堰市人民政府合並為十堰市人民政府,竹溪縣隸屬十堰市人民政府。
❺ 十堰市竹溪與地名來源有關的傳說
竹溪,如果你沒有來過,來了後你一定不願意走的,因為它的吃文化獨出心裁呀!如果你已經來了,你最難忘記的小吃是什麼?
我最難忘記的,是童年的羊肉火燒。
據竹溪舊志書記載:縣內陝西之民五,江西之民四,山東河南之民二,土著之民二。所以,羊肉火燒成為竹溪舊時四大名吃也就不奇怪了。復匯集四面八方之名吃,從而形成了竹溪人會品的說法。此「品」暗含會吃,講究吃,吃得有風格有品味等等之意。外地人到竹溪,用不了多久,就不願意走了。因為竹溪的吃法讓人留戀忘返了。
從東方紅小學大門往東走,過街道,進入一道大門。這就是縣第一中學了。這所學校實質上,創辦於一九四二年,解放前稱「兩竹中學」,為竹山竹溪合辦之故。一九五六年,始正式稱為竹溪縣第一中學。因為此時縣內又有了水坪初中之故。也就是說,縣內有了兩所初中了。一九五八年起,才開始招收高中班學生的。
學校建立於儒學舊址。為竹溪縣文化色彩最濃的地方。大門為木門樓,在學校面街正中。樓房也為木板樓。是學生的住房處。進了大門,有一道大牆,舊稱照牆。照牆從西周早期到現在大約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照牆也可以叫照壁,照原本意思是指光明或是陽世的意思,壁之原意與在『辟『相近,有屏除的意思。中國北方又稱為影壁或蕭牆,禍起蕭牆的成語就是與照牆有關。哈哈,在自家院子里發生的亂七八糟的事,就是了。因為照牆的主要功能就像屏風一樣,有遮蔽阻擋的功用,防外面的干擾,誰知卻未能阻撓呢。所以,照牆有外內兩種,縣一中的這一種是內照牆了。
過了照牆,是一個極大的四合院。四面均為學校教室,過了中間的場院。又是一個小小的四合院,院內可見到兩棵古柏,據說有近千年的歷史了。一棵半枯半死,一棵青枝綠葉的生機盎然。可惜了。沒能保存下來。現在沒有了。古柏兩邊也是木板樓,卻是教師的住處了。走過小四合院,可見一小池,池上一橋,過橋出一小門。就到了東門了。
羊肉火燒就產自這里了。清真小吃是它名。
這是縣內唯一一家回民小吃店。現在還有誰記得它呢?
火燒,扁圓如燒餅,含陷似餃子,皮薄陷多,外酥里綿,鮮香味濃,輕咬一口,油水便滋溢而出。分為干火燒和油火燒二種。干火燒做法是,把面和好揉到,切成一兩左右大小,用擀杖擀成薄皮,皮薄可至紙張一般,抹上油捲起,豎立壓開,包入肉陷,再壓成直徑10厘米左右的圓餅,放在專門打餅子用的鏊子上烙至外皮焦黃即可。油火燒則直接用麵皮包陷,在平底鍋淺油中煎熟,食用時,澆蘸上醋蒜汁,清香解膩,更為爽口,其陷多用羊肉剁大蔥。也有用牛肉的。
那時候羊肉火燒一角錢一個。一個小學生,那裡有錢呢?似乎記得,粉面烙的火燒饃是七分錢一個,糯米蒸的碗兒糕是五分錢一個,那已經是我的夢想中的食品了喲!而讀書報名費,是五角錢還是八角錢呢?
你能用一學期學費的五分之來吃一塊小小的,羊肉火燒么?
在這所回民小吃店旁邊不遠,是大巷子。1815年,也就是清嘉慶二十年,回民在此建清真寺一院落,有禮拜堂,浴室,住房等。由於緊緊地靠近縣一中的,於1951年縣中恢復招生,為擴大學校,遂把清真寺轉移到小巷子了。
現在,竹溪在舊中國時的四大名吃,四小名吃都沒有了。
似乎僅僅是吃過一次,還是兩面三刀次的羊肉火燒,久久地,留在我的夢想中。
是因為吃的少,才難以忘記的吧?
❻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的來歷
竹山縣復:因境內有黃竹製山,故名
竹山縣,古稱「上庸縣」,隸屬湖北省十堰市。位於湖北西北秦巴山區腹地。地處鄂西北山地,北屬武當山,南屬大巴山。東鄰房縣,北界鄖縣,西北鄰陝西省白河縣,西交竹溪縣、陝西旬陽縣,南接神農架林區、重慶市巫溪縣。縣城東北距十堰市城區158公里,東南距武漢市638公里。面積3587.8平方公里,山地佔總面積80%以上。
南部山地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僅中部河谷有狹小坪壩。堵河自西南向東北流經中部,主要支流有深河、霍河和苦桃河。
轄9鎮8鄉279個村,總人口417081人(2010年),有漢、回、壯、蒙、滿等8個民族。西魏廢帝元欽因境內茂林修竹、山清水秀而改稱「竹山」。
❼ 竹溪縣名字的由來
竹溪,西周屬古庸國。東周楚莊王三年(前611年)滅庸,置上庸縣。西漢高帝五年版(前206年)析上庸地,置武陵縣,隸權漢中郡,此為竹溪建治之始。南朝梁,改武陵縣為新豐縣。北朝西魏,改新豐為上庸。宋開寶元年(公元968年)省上庸入竹山。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析竹山尹店社復置為縣,以境內竹溪河定名「竹溪縣」,屬鄖陽府。
❽ 湖北省竹山縣聖母山歷史由來一
古代竹山
據考古研究,早在80—100萬年前,堵河流域就有人類生存與繁衍。殷商時,竹山為侯國,名庸,曾名列八國之首。商末助周武王伐紂得周襲封,都方城,盛時轄今鄂川陝邊境十八縣。周匡王二年(公元前611年),庸率群蠻攻楚,為楚所滅,乃置上庸縣。後縣境時秦時楚,秦時屬漢中郡,西漢置武陵縣,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破漢中,遣劉封、孟達屯兵上庸。北朝西魏廢帝元年(公元552年),改新豐為上庸縣,改安成縣為竹山縣,並以竹山之地析置羅州。隋唐時,竹山、上庸二縣隸房陵郡。元循舊制,屬湖廣中書省襄陽路。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 省竹山於房縣,旋又復設,屬湖廣布政使襄陽府。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始修今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析縣西尹店設置竹溪縣,隸屬鄖陽府。民初屬湖北省襄陽道,1932年屬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區,後改屬第八行政督察區。
近代竹山
1948年1月20日,竹山全境解放,屬陝南行政主任公署。新中國成立初,竹山縣屬兩鄖專員公署,1950年4月,改屬鄖陽地區公署,1953年1月,屬襄陽地區公署,1965年,重屬鄖陽地區行政公署,1994年10月,屬十堰市。2005年10月9日,湖北省民政廳《關於竹山縣調整潘口鄉行政區劃的批復》(鄂民政發[2005]68號):經省政府批准,同意竹山縣將潘口鄉的三台、肖家溝和原廟灣村民委員會劃歸樓台鄉管轄;將潘口鄉的南口村民委員會劃歸雙台鄉管轄;將潘口鄉的窯溝和原鄧坪村民委員會劃歸城關鎮管轄。
現代竹山
截至2005年12月31日,竹山縣轄9個鎮、8個鄉。共有19個居委會、247個村委會。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38787人,其中:城關鎮43903人、溢水鎮23758人、麻家渡鎮21581人、寶豐鎮34093人、擂鼓鎮27221人、秦古鎮26654人、得勝鎮29346人、田家鎮12991人、官渡鎮15689人、茅塔鎮11304人、潘口鄉15576人、牌樓鄉7408人、黃栗鄉21404人、竹坪鄉27175人、大廟鄉12778人、三台鄉11016人、雙台鄉7275人、樓台鄉10597人、滄浪鄉10894人、文峰鄉17582人、深河鄉13974人、峪口鄉12696人、梁家鄉6309人、柳林鄉10167人、洪坪鄉7396人。
❾ 湖北竹溪縣
樓主真扣 連分都不給 免費告訴你兩種方法 望採納
1 從棗陽火車站坐到十堰內的火車(只有容慢車,快車在棗陽不停)不要40塊錢 再從十堰的三堰汽車站(客運中心站)坐到竹溪的車 票價62 (6小時時間)
2 從棗陽火車站坐到陝西安康的火車 50塊錢左右 再到安康汽車站買到竹溪的汽車票 30塊錢 (2小時時間)也可以出火車站坐私人麵包車(晚上要多收15元 45元 比白天貴15元)
你自己選擇一個適合你的吧。
❿ 竹溪有哪些民間習俗
川劇
早有「蜀戲冠天下」之譽的成都是我國戲劇之鄉。形成於清代的川劇是我國重要的地方劇種之一,劇目繁多,文字優美,幽川劇變臉默風趣,表現手法豐富,程式化動作含蓄雋永,器樂幫腔獨具特色,尤其是「變臉」、「吐火」等絕技獨樹一幟,令人嘆為觀止。成都人喜愛戶外游樂,大文豪蘇東坡曾有「蜀人游樂不知還」的詩句。至今,城區每年春天舉辦燈會、花會,遊人如織,熱鬧非凡;在郊區,還有龍泉桃花會、都江堰清明放水節、新都木蘭會、桂花會、彭州牡丹會、新津龍舟會、郫縣望叢祠賽歌會等,吸引八方遊客摩肩接踵。所有這些民間節會,既是成都人游樂踏青的歡樂節日,也是外地遊客、民俗學者觀賞采風的大好時機。
車車燈
又稱「逗么妹」、「跑旱船」。主要在春節前後演出。表演者3人,1人飾么妹,1人飾小花臉,1人飾車夫或艄翁。也有7人表演的,除上述3人外,增加4個手執燈籠的「報子」(打場人)。燈班均由鄉村表演技藝較高的老藝人領頭,串聯一些愛玩燈的人,臨時組成「車車燈」隊,春節期間四處玩燈,春節一過即行解散。「車車燈」的表演,先由小花臉手執花摺扇跑場,逗出坐「彩車」、戴墨鏡,手舞彩巾的么妹(多為男扮),然後即興編唱各種與節慶、農事、民俗有關諧趣之詞,以幽默逗樂為主。么妹在車船內手把車沿,隨唱詞作出前後仰俯搖擺動作,面露嬌羞忸怩狀。車夫或艄翁按曲調節拍作推車劃船狀。小花臉領唱後,其他人幫腔伴唱。每唱完一段後,在鑼鼓聲中走「轉元寶」、「挽螞蟻」、「篩蓮花」等傳統套路變換隊形。其表演技巧概括為「么妹要穩,花臉要逗」八字,唱段有超腔、數腔兩部分。唱詞多屬上下結構,句句押韻,以7字句居多,常附加襯字、嵌詞,唱腔為微式調,曲調重復演唱。伴奏樂器有二胡、月琴、三月、四胡、鑼、鼓、四面板等。
成都燈會
成都燈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是成都歷史文化名城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稱贊她是傳播文化的友好使者。
成都燈會西漢萌芽,東漢有形,唐代熾盛,近代成會,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歷史。建國後至今已舉辦了三十七屆。
如今成都燈會乘改革春風又較早地走出蓉城,沖出四川,推向全國,跨入世界。先後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長沙、福州、青島、武漢、烏魯木齊、太原、重慶和新加坡、馬來西亞、加拿大等省內外、國內外數十座大中城市展出,受到了國家領導人,所在地廣大群眾和港澳同胞以及國際友人的高度贊譽。對成都燈會,在北京人稱「華夏一絕」,在廣州譽為「中國燈會之最」,在深圳等地稱為「中國燈會之首」,在馬來西亞被譽為「天下第一燈」。
成都彩燈在長期的發展中,融匯眾家之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精湛的製作工藝。彩燈藝人們除選用傳統的竹、藤、綢、緞、金屬和白糖、玻璃、蠶繭、貝殼、瓷器等材料外,同時還不斷採用現代的激光、光纖、聲控、電腦程式控制等新技術、新工藝,使成都彩燈格外璀燦奪目,絢麗多姿。尤其是以成噸食糖、上萬件瓷器和玻璃瓶製成的巨型燈組,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嘆為觀止。被稱為成都燈會「三絕」。成都彩燈表現的題材非常廣泛,既有中國古典文學,又有西方名著;既有民間傳說故事,又有現代宇宙奧秘;既有飛禽走獸,又有奇花異草。成都彩燈融形、色、聲、光、動、高、大、奇、新、精和藝術性、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人們稱贊她是「絢麗的詩,立體的畫、有聲的雕塑,流動的音樂」。
趕花會
新年才剛剛過去,成都人就迫不及待地傾城出動,到青羊宮趕花會去了,青羊宮「趕花會」是成都地區沿襲1000多年的風俗習慣,趕花會是成都的一大盛事,是成都人迎接春天的儀式。相傳每年農歷二月十五日是百花的生日,俗稱「花朝節」,亦是道教始祖老子的生日,道教信徒都要到青羊宮進香朝拜。故自唐五代以來,每年農歷二月二十一日前後,到青羊宮一帶逛花市、趕廟會已相沿成俗,成為成都一年一度的傳統盛會,並且歷年有所發展。花會、廟會與物資交易會三者合一,構成成都花會的獨特風格。如今,成都萬屆花會均在與青羊宮一牆之隔的文化公園舉辦,是時,百花爭艷,北語鶯歌,遊客不但可以賞花,還可以品評上百種地方風味小吃,欣賞精彩紛呈的民間藝術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