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描寫江南的故事
1、乾隆與龍舟活魚
據說,清乾隆皇帝在一次南巡私訪中,與隨從來到蘇州淞江岸邊,泛舟江上。時過中午,乾隆飢餓,令人傳膳。正巧,船家尚良善烹魚餚,他便從江中撈起活魚,烹制了一道「金水渡舟」。只見諾大的魚盤中,金黃色湯汁里浮動著一條用魚做的「龍舟」。
乾隆品味後極為贊賞,即更名為「龍舟活魚」選入宮中,自此便成為宮廷御膳名餚。
2、乾隆與鯽魚湯
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有一天他和手下走散了,又迷了路,再加之天很熱,飢渴難耐,正在焦急時,看見不遠處停了一條漁船,乾隆就走了過去,船上有一對漁家夫婦,此刻正是吃午飯的時間,漁夫就從船頭里抓了一條鮮活的鯽魚。
船上無油、姜及蔥等佐料,只放了點鹽花,片刻功夫,就煮了一碗乳白的魚湯給乾隆。乾隆聞到一股魚腥味,想拒絕,但肚子不爭氣,已餓得頭暈眼花,順手接過碗,另一手捂住鼻子,但是喝到口中後,一下子覺得其味道勝過宮中的美味佳餚。並問這是什麼魚湯。
老漁夫答道:「這是鯽魚煮的湯。」乾隆喝飽魚湯,感覺疲勞消除,也立馬精神了,就問清返程方向,告辭而去。後來,鯽魚湯在漁民中間流傳開來,或是疲勞解乏或是招待客人,人們總喜歡煮一碗鯽魚湯來品嘗。
3、乾隆與四鼻鯉魚
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一日乘著龍舟緩緩地駛進了微山湖,他立即被這里的美景吸引住了。就在皇上盡情玩耍時,看見龍船四周的魚兒 歡蹦亂跳。皇上心裡高興,特意要御廚去抓幾個活魚來美口腹不可。廚師們抓上了幾條大魚。
乾隆仔細看過,卻發現是四個鼻孔的鯉魚,頓時十分驚詫。他叫廚師不忙做菜,找來漁民前來問個原委。有個老漁翁應召而來,叩見了皇上之後,說:「這魚乃是微山湖名產『四鼻鯉'。它特別象有四個鼻孔,正是當今四海昇平、萬民同樂之意。它也是象徵五穀豐登,天下太平的吉祥物。
4、乾隆與叫化雞
「叫化雞」原出於浙江杭州,是一些窮苦難民即「叫化子」,用偷或討來的雞,外面裹上泥巴,燒紙而成,本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街頭菜。當年乾隆皇帝微服出訪江南,不小心弄得破衣爛衫流落街頭。
有一天,一個叫化子老頭看他可憐,便把自認為美食的「叫化雞」送給他吃,乾隆當時腹中飢餓,當時覺得這雞簡直是人間美味,吃完後急問其名,叫化頭不好意思說這雞叫「叫化雞」,便胡吹這叫「富貴雞」,乾隆就說這「富貴雞」好吃。
事後人們才知道這個流浪漢就是當今皇上,但這「叫化雞」也因為皇上金口一開成了「富貴雞」這道名菜。
5、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經常微服私訪,曾經在太湖西山方認識了東村一位姓殷的村姑,她不僅美貌如花,而且知書達理,乾隆和她一見鍾情,不久殷氏便懷了乾隆的骨肉,乾隆只能讓她假裝與東村敬修堂的商人徐聯習結婚。
『貳』 江蘇歷史上發生過哪些事情,竟留下「一堆」名勝古跡
江蘇歷史上發生的事兒太多,這名勝古跡也是數不勝數。我們就先拿南京為代表來說。南京歷史上曾作為六朝古都,且在近現代歷史上也是頗為重要,發生了許多歷史事件,也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其中代表性的有武侯駐馬點江山的清涼山,勝棋樓的莫愁湖公園,有記無樓的閱江樓,十三疑棺同出城的明孝陵,中國近代史的起點靜海寺等等。
清涼山,東漢年間,劉備派諸葛亮出使江東,連孫抗曹。諸葛亮就曾在南京清涼山上駐足考察南京地形,並感嘆「鍾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清涼山駐馬坡以此得名。
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太祖同其皇後合葬之處,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傳言明太祖朱元璋駕崩之時,准備了十三口棺材,從南京城十三個城門同時出城。這樣故布疑陣的做法,就是為了防止當時的盜墓賊盜墓。坊間傳言明孝陵只是疑冢,真正的帝陵仍未可知。
靜海寺,明成祖朱棣褒獎鄭和而下令建造的皇家寺廟,但是更令其聞名的是因為英軍侵犯南京,清政府被迫於靜海寺內同英政府,簽訂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的《南京條約》,靜海寺被看作是中國近代史起點的象徵。
『叄』 江南的古今名人故事
魯迅(1881——1936),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詩人。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
茅盾(1896-1981)作家,政治活動家。原名沈德鴻,字雁冰。筆名有玄珠、方璧、郎損等。浙江桐鄉人。
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堯棠,字芾甘。文學家。祖籍浙江嘉興。
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雲中鶴等。浙江海寧人
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伯隅,號觀堂,浙江海寧人。近代中國著名學者,國學大師,傑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學家,詩人,文,藝理論家,哲學家,中國新學術的開拓者,連接中西美學的大家。
周作人(1885—1967),原名周櫆壽,後改名槐樹,字啟明,起孟,號知堂。浙江紹興人。錢君陶(1907—1998)祖籍浙江海寧,生於浙江桐鄉屠甸鎮。名玉堂、錦堂,字君陶,號豫堂、禹堂、午齋,室名無倦苦齋、新羅山館、抱華精舍。著名藝術家、音樂出版家。 魯迅之二弟。現代散文家、詩人。
艾青(1910-1996),詩人,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
梁實秋(1903-1987年)原籍浙江杭縣,生於北京。學名梁治華,字實秋,一度以秋郎、子佳為筆名。著名文學評論家、散文家、翻譯家。曾與徐志摩、聞一多創辦新月書店,主編《新月》月刊。
郁達夫(1895~1945)現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劇作家。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中國電影事業拓荒者。
章太炎(1869-1936年),學者,清末民初的革命家。初名學乘,字枚叔,後更名絳,號太炎,後又改名炳麟,浙江餘杭人。
陶行知(1891-1946),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於安徽歙縣。祖籍浙江紹興陶堰。
馬寅初(1882~1982)字元善,浙江嵊縣人早年留學美國,獲得經濟博士著名經濟學家,人口學家,教育學家。浙江嵊縣浦口鎮人。
蔣夢麟(1886年—1964年),原名夢熊,字兆賢,別號孟鄰,浙江省餘姚縣人。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教育家。
蔡元培(1868—1940年),字鶴卿,別號孑民,中國近代革命家、教育家。
豐子愷(1898-1975)現代畫家、文學家、藝術教育家
錢玄同(1887-1939),原名錢夏,字中季,號疑古、逸谷、德潛,浙江吳興人。語言文字學家,早年留學日本,師事章炳麟
範文瀾(1893—1969)字雲台、芸台、仲紜、仲沄,筆名武波。浙江紹興人。中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縣人。是現代中國詩壇上負有盛名的「雨巷詩人」。
『肆』 江南的民間故事
江南風情——民間傳說
茶山五美園
梧田茶山一帶,流傳著這么一句話:"五美園木螺透到京。"這句話有個來歷。
元朝時節,瑞安潮祭地方有戶姓陳的人家,女兒十六七歲,一日夜裡夢著一個羅漢下凡投胎,夢後就有了身孕。她爸媽罵她不規矩,要把她趕出家門。女兒跪落來懇求,等她生下孩子後再走,爸媽總算答應了。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孩子一生下,生娘就跳到溪里自盡了。
陳氏兩老怕養了這個私生子倒楣,就把孩子放在腳盂里,甩到溪里任它飄流。真奇怪,溪水向下流,腳盂倒反向上飄。飄呀飄呀,飄到一個寺院門口溪邊,被一個老和尚撈起來。老和尚慈悲,把他收留在寺里撫養。光陰如箭,這個孩子長大後,相貌好,又聰明,老和尚教他念經拜佛,收做徒弟。因為這孩子是在溪水裡倒流飄來的,就給他取名叫逆川。
逆川和尚二十歲時,正是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潮祭一帶大旱,沒有收成,在這山嶴寺院里安不下身,他就出外雲游,靠化緣過日子。
一日,逆川和尚雲游到梧田茶山,看見楊梅桃李滿山,柑桔成林,風景優美,就想在這里落腳修行。他向當地項氏族長公募化一鄰袈裟的地方,打算搭個草棚住。那族工公想,一鄰袈裟的地方算是什麼,就滿口答應了。逆川和尚在山上走了一圈,看中了大羅山山坡上的一個山場,兩的拿著袈裟一揚,竟遮住了一大片山地。族長公看呆了,沒話說,只好把這片山地送給他。逆川和尚就在這里搭個草棚,獨自靜心修行。
當時,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登基坐龍庭。洪武爺當初做過小和尚,他覺得自已出身不體面,就下一道聖旨,要把全國和尚統統殺光。聖旨一下,可憐全國和尚一個個被殺了。茶山在東南角,逆川和尚獨自在這里修行,外面曉勿得,總算避過這場橫禍。
第二年,京慶大旱,一連幾個月沒下半點雨,百姓叫苦連天。有個大臣向皇上奏本:"上年和尚殺得太多了,請萬歲勿再殺和尚,現在大旱,趕緊尋一個和尚來求雨才好。"洪武爺想想也是,一口准奏了。
京城一帶和尚早被殺完了,到哪裡去尋呢?派出的士兵到京城四周各地去尋,尋了三日三夜,連一個和尚的影子也沒有。
這日五更,洪武爺無心上朝,躺在龍床上,東想西想,一下聽到從很遠的地方傳來一陣木魚聲,啊!總算還有和尚剩下來。他馬上降旨查和尚,統統查勿到。只有溫州府派人一查兩查查到茶山,才查到了逆川和尚,把他送到京都去求雨。
逆川和尚奉旨求雨,真湊巧,雨連牢落了兩日,全國五穀豐登。洪武爺萬分快活,封逆川和尚為護國袢師,賜他錦斕袈裟一件,撥下大批金銀在茶山興建寺院,這個寺院取名叫實際寺。還在實際寺四面造起了園林,有龍虎鬥、蓮花岩、觀音洞等五大景緻,合起來叫"五美園"。當時,文官武將來拜訪逆川和尚,經過金沙嶺時,都要出轎下馬,步行到實際寺山門。五美園和實際寺一直很有名氣。
『伍』 有哪些流傳在江南的傳說
唐伯虎名寅,江蘇吳縣人,以詩、書、畫三絕著稱於明朝。只因他早年生活放盪,刻過一方「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印章,加上明清的小說,戲劇,彈唱又編造他「三笑點秋香」的風流韻事,在後人的印象中,唐伯虎是個風流才子。
唐伯虎一生娶過兩個妻子,前妻徐氏,出身官宦人家,好享受,慕榮華,熱望唐伯虎功成名就,出人頭地,一四九九年,唐伯虎鄉試第一,中了解元,徐氏喜出望外。誰知好景不長,第二年,唐伯虎進京會試,受到科場泄題案的無辜牽連,不幸琅鐺入獄。徐氏得知,料定唐伯虎從此難以高升,就收拾細軟,回娘家去了。從此兩人分道揚鑣。
後來,唐伯虎在青樓中認識了官妓沈九娘。九娘很敬重這位才子,為了使唐伯虎有個繪畫的良好環境,她把妝閣收拾得十分整齊,唐伯虎作畫時,九娘總是給他洗硯,調色,鋪紙,唐伯虎有了這個好伴侶,畫藝愈見精到。他畫的美人,大都是從九娘身上體會到的風姿神采。九娘見唐伯虎不把她當作官妓看待,就益發敬重他了。天長日久,兩人產生了愛情,成了夫婦。過了兩年,九娘生了個女兒,取名桃笙。
一五九○年,蘇州水災。唐伯虎的賣畫生涯自然艱難了,有時連柴米錢也無著落。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九娘苦心撐持。九娘終因操勞過度病倒了,唐伯虎請來醫生,醫生診斷後,告訴唐伯虎,九娘已經病入膏盲。唐伯虎盡力服侍九娘,無心於詩畫。一五一二年冬至前,九娘緊緊握著唐伯虎的手,說道:「承你不棄,要我作你妻子,我本想盡我心力理好家務,讓你專心於詩畫,成為大家。但我無福,無壽,又無能,我快死了,望你善自保重。」聽了這番話,唐伯虎禁不住淚如雨下。
沈九娘死後,唐伯虎再也沒有繼娶妻室,晚年皈依佛法,號稱六如居士。
一、 唐伯虎的生平
唐伯虎,明朝人,因生於寅年寅時,便取名「寅」,因為寅為虎,又取字伯虎,後改字子畏。
父親唐廣德,經營一家唐記酒店,自幼聰穎,能詩擅畫,十六歲便中秀才,十九歲娶徐氏。徐氏文靜秀氣,溫柔體貼,夫妻恩愛,正在他意氣風發時,父親突然中風過世,母親因太悲傷也隨父親而去,後又驚聞妹妹在夫家喪亡,心愛的妻子在生育孩子時,產後熱盛,悄悄離世。可憐的小嬰兒在出世三天後,也隨親娘而去,親人接連病故,打擊甚大,使他意志消沉。後在好友祝枝山、文徵明……的鼓勵下,重拾古文,發憤苦讀,結果鄉試名列榜首,「解元公唐伯虎」一時名遍南京城。二十七歲時續弦,娶了何氏。當唐寅上京考取進士時,被同行的同鄉都元敬出賣,被誣告行賄主考官,拖入刑堂棍打,押入大牢。
幾番周折,後經證實,釋獄後,落魄潦倒,妻子何氏離他而去,弟嫂要求分家,此時幸有好友、九娘(青樓女子)在精神上援濟他。後來,他娶了能幹貼心的九娘為妻,自此也潛心作畫,在青丹上大有進展,他和九娘育有一女,九娘三十七歲即因操勞過度而過世,享年五十四歲。
婆羅浮屠
查看公開信息
發送悄悄話給婆羅浮屠
給婆羅浮屠發送Email
訪問婆羅浮屠的個人網站
查找婆羅浮屠發表的所有帖子
添加 婆羅浮屠 到好友列表
二、 唐伯虎的軼聞軼事
「吳門四才子」之一的唐伯虎。人們只知道他少年時候頑皮;青年時風流;中年老了,玩世不恭。所以世人將他的一些故事添枝加葉,以至於編造成許多傳奇小說,例如:唐伯虎三點秋香……等等。但關於傳說中唐伯虎的故事,未必完全真實,但可以透露出,這位才子畫家性格上的風流狂放,不居禮法。
當時,唐伯虎已是明代有名的畫家。所以,許多有錢有勢的人都想仗著自己的權勢,向唐伯虎要幾幅畫,但唐伯虎生性不畏權勢,而好結窮人。就因如此,所以唐伯虎寧願作畫送給窮人,也不願理會那些高官貴人。
從前有本叫《九美圖》的書,講的是唐伯虎娶了九位美女的故事,情節很離奇,其實歷史上並沒有這樁事,不過唐伯虎畫九美圖倒是真的。九美圖的由來,是祝枝山有一次去拜訪唐伯虎,而與唐伯虎打賭,只要唐伯虎能在一年內,將蘇州城裡有名望的小姐,畫出十張美女圖來,祝枝山將付給他三百兩銀子。但當時唐伯虎卻忽略了:大家閨秀,平日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哪來十張美女圖?這時,書僮唐興建議唐伯虎,每月初一、月半到玄妙觀去,必可輕易的得到十張美女圖,但唐伯虎只完成了九張,而這九張美女圖也就因此被保存了
三、 祝、文、張與唐伯虎的奇文逸事
祝枝山,字希哲,是唐伯虎最要好的朋友,雖為舉人,但無意於功名,心思全在書法上,草書尤其聞名。兩人性情相近,時常拎著酒壺,乘著漁船,一面飲酒賦詩,一面欣賞山水,頗有避世棄俗之意。在唐伯虎於京都被都元敬陷害後不久,祝枝山也辭了知縣,兩人更是結伴冶遊,放情詩酒,寄意名花。曾傳說兩人有一次抵揚州,發現所帶銀兩已用盡,聽說揚州的鹽政御史喜好風雅,便化身為化緣道士來到衙門。御史請他們以石為題,聯句成詩,於是兩人之作,御史極為滿意,便大賞銀子,兩人又因此多玩好幾天。而祝枝山著名的草書,加上唐伯虎精湛的畫技,更使得「唐畫祝字」遠近馳名。
文璧,字徵明,亦是唐伯虎的好友。但因為小時受父親文林的嚴格管教,從不敢拈花惹草,所以當唐伯虎和祝枝山瞞著他請來兩小妓對他開玩笑時,徵明即為此寫了封長信,規勸唐伯虎。
而唐伯虎亦不服他把玩笑當真,兩人二十年的友情從此失和。直到十年後,唐伯虎給徵明寫信,坦率檢討自己的過失,徵明讀畢即趕往桃花塢,兩位摯友才在淚水中化了心中的芥蒂。因此,兩人友情更加深厚,無話不談,直至唐伯虎過世。
張靈,字夢晉,自幼聰明過人,曾在童子試中得到狀元,但因父親早逝,漸漸疏狂不羈,嗜酒如命。祝枝山見他可惜,收他為徒,從此他便常和祝枝山、唐伯虎雲游四海。有次,三人在酒店喝完酒才發現沒帶錢,於是唐伯虎找張白紙,幾筆勾勒,便成青山綠水,祝枝山接過筆,題了四句詩,更增色不少,最後夢晉在綠水旁添了個汲水小童,頓使畫面生氣盎然。此畫不但付了酒錢,更讓他們多喝了幾杯。〔夢晉天生喜好自然,不汲汲於官名,始終為唐伯虎他們的最佳摯友。〕
[:smilie:]32.gif[/:smilie:] 參考資料:
唐伯虎傳奇 梁燕 林郁文化出版社
吳門才子加話 馬春陽 可築書坊
唐伯虎的故事
自從馮夢龍的小說「唐解元一笑姻緣」問世以來,由於民間藝人和戲曲的喧染,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唐伯虎也成了中國老百姓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在民間傳說中,唐伯虎成了妻妾成群, 腰纏萬貫,荒唐風流的富豪。其實,這是大大地歪曲了唐伯虎的本來面目,歷史上的唐伯虎,不僅沒有傳說中的風流韻事,而且活清貧,一生坎坷。
唐伯虎,名唐寅,生活在明代中葉,出生在一個小商人的家庭裏。從小才氣橫溢,詩文書畫,無一不工。弘治年間,考中應天府(今南京)鄉試第一名—解元,一時名聲大振,他也自詡為「江南第一才子」。可惜,好景不長,在第二年的會試中,唐伯虎受到科舉舞弊案的牽連,吃了一連串冤枉官司,從此科舉無門,功名路斷。
唐伯虎功名無望,婚姻也很不幸。他的第一位夫人姓徐,出身豪門,十分勢利,一心希望唐伯虎能金榜題名,青雲直上,夫貴妻榮,誰知唐伯虎卻因科場舞弊牽連,失去仕進希望,她的希望落空了。從此夫妻反目,日日爭吵,最後終於勞燕分飛,離婚了事。後來,有個叫沈九娘的女子走進了唐伯虎的生活,倆人情投意合,琴瑟和諧,不幸,沈九娘又過早去世了。唐伯虎從此再未續弦。
科舉失敗,婚姻不幸,使唐伯虎受到很大的打擊,便落魄江湖,漫遊名山大川,潛心書畫創作,終於成為一代大家,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
在蘇州流傳著他的不少故事。據說,有個人與唐伯虎很要好,向唐伯虎索得畫一幅,畫的是一竿清竹臨風而立,竹竿上趴著一隻紡織娘。此人回家後,就把唐伯虎的贈畫掛在房間裏。到半夜,此人在睡夢中被紡織娘的陣陣叫聲吵醒,他爬起來,掌燈四處雪找,最後發現,鳴叫不停的紡織娘,居然就是唐伯虎畫中的那隻。還有一次,唐伯虎為一個朋友的扇子畫了三隻河蝦,這個朋友愛不釋手。一次乘船出遊,不小心失手把扇子掉到河裏,扇面上的三隻蝦竟一齊從扇面上跳到河裏遊走了。這些傳說,傳神地描述了唐伯虎畫技之高超。
坎坷的生活,形成了唐伯虎傲世不羈、蔑視權貴的性格。他在一首詩中說:「但願老死花酒間 ,不願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貴者趣 ,酒盞花枝貧者緣」。反映了他寧願貧窮,也不趨炎附勢的性格。清高傲世,必然開罪了達官貴人,因此,唐伯虎的生活並不富裕。他在一首詩中說:「立錐莫笑無餘地,萬里江山筆下生」,生活窘迫得幾無立=錐之地了。他在另一首詩中寫道:「青山白發老痴頑,筆硯生涯苦食艱!」直接了當地道出了生活清苦的狀況。西元1523年,53歲的唐伯虎在貧病中死去,死後貧窮,無力安葬,只得在住宅邊暫痤。如今,在蘇州桃花塢唐伯虎住宅遺址附近,還有一條名曰「唐寅墳」的小巷。直到二十年後,由唐伯虎的親友湊了錢才將唐伯虎靈柩遷葬於城西橫壙王家村。
悠悠歲月,四百餘年過去了,蘇州人民始終緬懷著這位傑出的畫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蘇州市人民政府出資百萬余元,重修了唐寅墓,並在其墓地建造了紀念館,陳列唐寅事跡及其作品,並於1986年正式向公眾開放。
在唐寅紀念館內,有一幅楹聯,概括了唐寅的一生。抄錄如下:
問唐衢痛哭何為,縱使青雲無望,卻贏得才子高名,在將相王侯之上,
繼宋玉招魂之後,此番蒼墓重修,更裝點橫壙美景,替湖山花月壇妍。
開場
[B]有一天,祝枝山到蘇州桃花塢唐家去會友,見唐伯虎正在揮筆作畫,畫的是幅山水立軸,遠山近水,雲霧縹渺,十分生動,就取笑說:「老弟,你的山水畫得不錯,簡直超過你師沈周的真傳;不過畫起仕女來就差點了。」
唐伯虎那時年少氣盛,聽了極為不服,說:「我的仕女畫有哪些不好?」祝枝山見唐伯虎認了真,就笑笑說:「你畫一般的仕女沒有意思,要是你能在一年之內,把蘇州城裏有名望的小姐,畫十張美女圖出來,我就服貼你,還可以跟你打三百兩銀子的賭。」唐伯虎被祝枝山一激,有仔細思量,就滿口答應了。
送走了祝枝山,唐伯虎細細一想,才知又上了祝鬍子的當。試想大家閨秀,平日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這十張實有其人的美女圖到哪裏去畫?
明明這個東道要輸定了,因此心中甚是不快。書僮唐興十分伶俐,當下獻計道:「相公,依我看十張美女圖倒也不難,每月初一、月半總有人去玄妙觀燒香,燒頭香的往往都是些大家閨秀。你和玄妙觀老當家是棋友,可以早一天睡在觀裏,打扮成小道士模樣去剪剪燭花,敲敲鍾碧,不就看得一清二楚了嗎?」唐伯虎一聽有理,就依計而行。
從此春去秋來,唐伯虎果然畫好了八張有名有姓的美女圖,心中十分得意,感到這次一定要叫祝枝山大吃一驚,讓他也嘗嘗輸掉銀子的滋味。
又是一個十五快到了,唐伯虎照例帶了唐興住到玄妙觀去。一早,只見有個姑娘,既不坐車,也不坐轎,一身青布衣裙,頭上還插著一朵鮮花,面如滿月,眼似流星,臉色白裏透紅,十分動人,只是感到有點面熟。定睛細看,原來是桃花塢街上豆腐店裏的姑娘阿桂。唐伯虎見了她,不由心中一慌,「嚓唧」一聲,剪燭花的剪刀掉到了地上。
阿桂正要拜神,見此情形,不由抿嘴微微小道士的慌張樣兒,不由又是一笑。唐伯虎更慌了,連燭剪也不敢拾,急忙向殿外退走,不想正碰在剛進殿來的老當家身上,不由得「哎呀」一聲。這樣一來,阿桂更感到好笑,回頭又是一笑。就是這「三笑」,後來就有人編出了《三笑》的故事。
中段
[B]唐伯虎回到家裏,像往日一樣,在書房中將早上見到的形象畫了起來。剛剛畫畢,只見娘子陸昭容走進書房,將畫仔細一看,皺著眉頭道;「這不是豆腐店裏的姑娘阿桂麼?」唐伯虎就將如何與祝枝山賭東道之事詳細告訴了她。
陸昭容埋怨唐伯虎道:「這些美女圖,畫的都是名門閨秀,要是給祝枝山拿了去,不知又會惹出什麼事來。你千萬不能給他,以後再也不可去偷畫美女了。祝枝山來了,我自有話回答。」
這天約期已到,祝枝山興沖沖地來到唐家。唐伯虎就按照陸昭容的吩咐,將畫一幅幅展開,讓祝枝山過目。正看到第九張,只聽一陣腳步聲,陸昭容在前,唐興在後,跨進書房。陸昭容一本正經地對祝枝山說:「祝大爺,唐寅年輕,不懂世務,你作長兄的不教他循規蹈矩,反而叫他去畫大家閨秀,傳將出去,叫我們相公有何臉面見人?還不快快將這十幅圖畫拿去燒了,免得日後招惹麻煩,自尋煩惱。」
唐興早已心中有數,一聲答應,將畫一捧,往外就走。不一會,只見天井裏一縷濃煙升起,紙灰化作片片蝴蝶,陸昭容也佯怒回房而去,弄得祝枝山平生第一遭沒有得到便宜,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其實,這是陸昭容的一計,九美圖一張也未曾損傷,燒毀的只是唐伯虎平日作廢的畫稿。這麼一來,東道銀子並沒輸掉,九美圖也留傳了下來。據說在清代末年,還有人看見過呢。
唐伯虎與祝枝山打賭,因為沒有將十美圖畫全,心裡總覺不暢。一天清晨,他坐在妝台旁邊,看著娘子陸昭容對鏡梳妝的情景,忽然靈機一動,畫興大發,心想: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要是讓娘子給我做畫中人,豈不妙極!
他喜孜孜地對陸昭容說明心意。從前婦女連面孔也勿肯給人家看見,陸昭容也是這樣。她一聽見丈夫的話,羞得粉面通紅,囗裏連連說:「這加何使得!這如何使得!倘若傳揚出去,不但人家要說相公輕薄,連我也體面難存。」
唐伯虎說:「閨房作嬉,人之常情。我若將娘子花容流傳後世,豈不是段風流佳話!」昭容本不答允,但經不住唐伯虎橫打躬、豎作揖,纏得沒法,只得說:「相公一定要畫,那就畫張背影圖,使人家見了也認不出來。」陸昭容的意思是:從古以來,畫人哪有畫背影的。
這麼一誇,可以打消丈夫的畫興,就不再硬纏了。哪知唐伯虎一聽此言,連連拍手稱妙:「娘子真是絕世聰明,我作畫多年,倒從末想出過這等新意。」
陸昭容因話已講出,只得隨丈夫來到後花園的荷花池畔,半倚羞假山石,把花撒入池中,逗引池魚作嬉。這一次,唐伯虎給妻子畫了一幅(美女嬉魚圖)。
只見那畫中的美女,肥瘦適中,長短合度,雲鬢高聳,粉面低垂,真是畫得亭亭王立,婀娜多姿。尤其是有一種少女獨特的嬌憨俏麗的神態,活現紙上。畫成以後,位居十圖之首。
因為前面九圖都是驚鴻一瞥,而這一幅,因為唐伯虎與妻子朝夕相處,十分熟悉,所以更加維妙維肖。
尾聲
[B]本來故事可以到此結束了,哪知這張圖畫得實在太好,到了後來,又引出一段逸事來。
那是在清朝乾隆年間,有個讀書公子,從一家敗落鄉紳的子孫手裏買到了這幅畫。見畫後,他每日如醉如痴,越看越愛,越愛越迷。心裡想道:這位美人背影這麼動人,正面更不知有何等標致!從此茶不思、飯不想,口口聲聲念著:「美人兒,你怎麼不回過臉兒來?」
家裏的人見他日漸消瘦,著急萬分。請了醫生,都說是心病需要心葯醫,若是心中想看的東西得到了,病也就霍然而愈,否則葯物不能奏效,醫生無能為力。
有個聰明人想了個辦法,趁那公子昏睡之時,將畫換了一幅。景緻、衣物均同,美人臉卻是正面的。那公子一看,畫中人十分平常,一場相思就此斷念,病也就漸漸好起來了。
所以,人家說,唐伯虎的畫是活的,一張背影圖還害得後世人生了一場相思病哩。
參考資料:東挪西湊 相當辛苦呢
『陸』 發生在長江的歷史故事
投鞭斷流
西晉時的故事
。《晉書·苻堅載記》:前秦之符堅,將要進攻晉朝,其下屬專石越勸說晉有長江之...此棋局,紅方數屬子輪翻轟炸,聯合進攻,形容軍旅眾多,猶可投鞭斷流一般。
還有赤壁之戰
課本有這篇古文,就不多說了
『柒』 江南地區有什麼歷史典故或者傳說嗎
【答案】C【答案解析】周文賓,傳說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但查遍史書未曾有關於周文賓的記版載。影視劇權中講的都是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賓四位蘇州文人的故事,事實證明歷史上沒有周文賓其人。唐、祝、文、周中的前三人,歷史上確有其人,而周文賓是文人後來虛構的。歷史上的「吳中四子」,是指唐、祝、文、徐,徐即徐禎卿,徐是明代文學家,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揚州樹樹花」之絕句而為人稱譽,與李夢陽等人並列「前七子」,其詩風格清朗,但不通書畫,性格也與另外三位不同。大概這個緣故,又或許是徐禎卿英年早逝,後來文人又杜撰了一位相貌秀美的周文賓來湊數。
『捌』 春秋時期江南發生的歷史事件
吳越爭霸
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吳侵越時所獲戰俘剌死吳王余祭。周版敬王十年(前510年)權,吳大舉攻楚前,為解除後顧之憂,又曾攻越,佔領檇李(今浙江嘉興南。十五年,吳軍主力在楚都郢時,越乘機侵入吳境,雙方矛盾日趨激化。吳欲爭霸中原,必先征服越國,以解除其後方威脅;越欲北進中原,更必先服吳才有可能,因而引起延續二十餘年的吳越戰爭。
如果滿意請採納~
『玖』 幫忙舉幾個發生在古代江南的故事
蘇小小和莫愁女的故事:
【莫愁女】生卒年待考。戰國末期楚國歌舞藝術家。鍾祥人。姓盧,名莫愁,生於公元前3世紀前後,貌美如仙,愛好歌舞。十六七歲時被楚頃襄王征進宮作了歌舞姬女。由此民間歌舞走進了楚王宮廷。在楚王宮,得以與屈原、宋玉、景差結識,受其指導,歌舞技藝日進。後將古傳高曲融屈原、宋玉的騷、賦和楚辭樂聲,完成了《陽春白雪》、《下里巴人》、《陽阿》、《薤露》、《採薇歌》、《麥秀歌》等楚辭和民間樂詩入歌傳唱。寡和高曲《陽春白雪》成為千古絕唱,對後世的樂賦入歌傳唱產生了深遠影響。
莫愁女是以歌謠、舞蹈著名而傳世的。《容齋隨筆》說:「莫愁者,郢州石城人,今郢有莫愁村畫工傳其貌好事者多寫寄四遠。」莫愁女見於正史,出自於古《樂府》和《石城樂》和《莫愁樂》。《唐書·樂志》載:「《石城》,宋臧質所作。石城在竟陵,質嘗為竟陵郡,於城上眺矚,見群少年歌謠通暢,固作此曲。」
《莫愁樂》,出於《石城樂》。石英鍾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謠,《石城樂.和》中復有『莫悉』聲,故歌雲: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天監十一年(512)冬,梁武帝改「西曲」,將石城《莫愁女》,亦雲《蠻樂》,舊舞十六人,梁八人。莫愁女的許多傳說故事,也從西楚傳播到東吳。在鍾祥,則留下了莫愁村、莫愁湖、莫愁渡等名勝古跡。宋人王之望《輿地紀勝》說:「莫愁村,在漢江之西,地多桃花,春末花落,流水皆香。」《鍾祥縣志.古跡》篇載:「莫愁村,在漢西二里,古漢水經城址,其西為村,為莫愁所居地,城北有湖,與村毗連,稱莫愁湖。」這些名勝古跡,千百年來,俱為歷代文人墨客傾慕尋訪的佳妙去處。
莫愁女居住的村莊,原名不叫莫愁村,因為年年桃花盛開,紅如簇雲,所以人們習慣地稱它桃花村。與莫愁村毗連的莫愁湖,遠古史稱滄浪湖。桃花村與郢中石城西門渡口磯頭絕壁上的白雪樓和樓東的陽春台隔江相望,城北的滄浪三湖跨江與村毗連。莫愁女的父親盧公,在漢江上靠擺渡為生,母親在村中植桑種桃。在楚襄王初年的一個風雨天,莫愁女降生在桃花村頭江岸渡口的船艙中。她剛生下地時,不住地啼哭,盧公抱她哄著她:「莫哭,莫哭,莫悲,莫悲,莫愁,莫愁!」聽到「莫愁」二字,她的哭聲竟一下停止了。盧公於是就把她取名為莫愁。「金雀玉搔頭,生來喚莫愁。」(明·張寧)莫愁女生在風波里,行走風浪中,喝著漢江河中水,吃著桃花村中糧,有時隨村中姐妹在那碧波盪漾的滄浪湖中采菱摘蓮,有時隨父母進城賣桃,有時在江中、湖裡搖艇打槳,有時在陽春台、白雪樓習舞唱歌。她有一副津甜清脆的嗓子,郢中的諸般曲,她一學就會。當她長到十五、六歲時,出脫的竟如滄浪湖中的出水芙蓉一般,纖纖腰肢,亭亭玉立,靨靨酒窩,笑綴纓唇;容顏似香荷新瓣,白里透紅;行動如風送彩雲,輕捷飄逸;金嗓一歌聲嗽玉,霓裳一舞袖吐虹。蓮荷包透佳氣,江濤涌玉音。
「悲莫悲兮分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令》)傳說莫愁女其實並沒有死,她被漢江漁夫救起,曾尋屈原的蹤跡,也找尋過王襄哥,泛艇江湖,足無定蹤,真正回到了民間。《莫愁樂》歌唱道:「家家迎莫愁,人人說莫愁,莫愁歌一字,恰恰印心頭!」後世千百代,吟詠莫愁女、莫愁村、莫愁湖、莫愁渡、陽春台、白雪樓的詩、詞、歌、賦,歷歷記述了莫愁女的事跡。如唐李商隱詩:「雪中花下與誰其,梅雪相兼一萬枝。若是石城無艇子,莫愁還自有愁。」唐鄭谷詩:「石城昔為莫愁鄉,莫愁魂散石城荒,帆去帆來風浩渺,花開花謝春悲涼。」宋王之望詩:「滄浪渡口莫愁鄉,萬傾寒煙木落霜,珍重使君留客意,一樽荒酒醉斜陽。」宋周密《杏花天.賦莫愁》詞:「瑞雲盤,翠侵芳額;眉柳嫩,不禁愁積。返魂誰染東風筆,寫出郢中春色?人去後,垂陽自碧;歌舞夢,欲尋無跡。愁隨兩槳江南北,暮石城風急。」明.王世貞詩:「倚鞭白鼻堝,繞渡碧桃花,客程無暇問,先訪莫愁家。」清劉澤宏詩:「石城西畔莫愁湖,誰道當年女性盧?遣愁愁向莫愁湖,愁向莫愁愁遣無。」清李蘇《莫愁村看桃花》詩:「南國佳人字莫愁,至今生長有芳洲,冶魂不許春風歇,散作桃花片片差。」詩文共傳譽,人地兩留芳,正象陽春台、白雪樓、高雅名曲《陽春白雪》與宋玉一樣,莫愁村、莫愁湖、莫愁渡,遂與莫愁女一起,千古馳譽,萬世名揚。
當年的漢江,緊貼郢中石城而流;當年的莫愁湖,碧波千畝。隨著時代的變遷,漢江西移離城五里之遙;莫愁湖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天下郡國利病疏》載:「漢水故道逼進郡城而下,明嘉靖初徒,新洪繞沿山灣東,去城彌遠。」《鍾祥縣志·方輿》載:「自有顯陵後,明世宗惑於風水之說,堵塞敖口,迫使漢江南移,敖水已由直河入漢,不復達莫愁湖。」原來跨漢江東西兩岸的莫愁湖,和桃花盛開的莫愁村,今天都在漢江東岸了。今處於漢江西岸的文集鎮,仍保留了楚時舊俗,不僅沿江桃林片片,而且傳承了楚國圖騰舞蹈《鳳凰舞》。莫愁湖,則因圍湖造田,久而久之便只剩下面積約二平方公里、蓄水約一千萬立方米的一泓碧水了。
莫愁源的東北為中國明代十五陵——明顯陵,陵中有九曲河與湖相通。年年陽春三月,湖岸桃花開放更盛;夏秋兩季,姑娘們則成群結隊,於湖中洗濯放歌,采菱摘蓮。湖南岸有柳堤一道,風光綺麗,暇日垂釣,其樂無窮。鍾祥市人民政府在市鎮建設規劃中,將開發莫愁湖公園列為重點項目。未來的莫愁湖,必將水更青、花更艷、景更美,更加吸引四方遊客、八方嘉賓!
附:莫愁女的家鄉在何處?
一、莫愁家鄉在何處?《舊唐書》里說她是「石城女子」,人們據此認為莫愁是南京。其實,這並不確切。
石城,並不是南京。它的故址,在現今的湖北省鍾祥市。西晉初年,這里是江防前線。晉國征南大將軍羊祜因山築城,名為「石城」。「降孫皓三分歸一統」後,這名稱就確定和沿襲下來。鍾祥境內曾有石城中學、石城大道之名。《莫愁樂》里有一章寫道:「聞歡下揚州,相送楚山頭。探手抱腰看,江水斷不流!」這首摯情動人的送行曲,是莫愁生長在江漢之間有文字確證。
二、南京現有莫愁湖,人們多以為莫愁女的故鄉在南京。電影越劇片《莫愁女》的編劇張弦曾在1982年11月26日《南京日報》上發表文章指出,這一誤會乃宋代詩人周邦彥造成。周在《西河·金陵懷古》中寫道:「佳麗地,南朝盛事誰記?……斷崖樹,猶倒倚,莫愁艇子曾系。」詞寫得很美,但把地點弄錯了。南宋洪邁指出:「莫愁者,郢州石城人。今郢有莫愁村……周美成(邦彥)樂府《西河》一闕,專詠金陵,所雲『莫愁艇子曾系』之語,豈非誤指石頭城為石城乎?」(容齋隨筆)金陵古稱石頭城,偏巧城西有個湖,周邦彥把石頭城和石城之間劃了個等號。盡管不久就有人指出,但這個誤會卻隨著他的名篇流傳下來。
今日杭州,隋朝之前稱錢塘,乃因風景秀麗的錢塘湖而得名。錢塘湖是大禹治水時
開挖出來的人工湖,到唐代白居易出任杭州太守後,在湖東築了一道「白堤」,這才把
錢塘湖稱為「西湖」。
江南自古多名妓,錢塘的秀山媚水就曾經育出過不少才貌俱佳的青樓紅顏,南齊蘇
小小就是其中的一個。
是什麼契機造就了蘇小小這樣一位與眾不同的妓女呢?這還得從她的身世說起。蘇
小小出身於錢塘一戶殷實人家,她家先世曾在東晉朝廷為官,晉亡後舉家流落到錢塘。
蘇家利用隨身攜帶的金銀珠寶為本錢,在錢塘作買賣。到了蘇小小父母這一代,已成為
當地的富商。蘇小小是父母的獨生女兒,所以自小被視為掌上明珠,因長得玲瓏嬌小,
就取名小小。蘇家雖是商賈之家,但沿襲了祖上香書遺風,聰明靈慧的蘇小小深受薰染,
自小能書善詩,文才橫溢。
可惜好景不長,蘇小小十五歲時,父母就相繼謝世,蘇小小失去了依靠,仍住在城
中舊院里,睹物思人,易引起傷感的情緒,於是變賣了在城中的家產,帶著乳母賈姨移
居到城西的西冷橋畔。
在那時,錢塘市由於交通便利,市區已相當繁榮,而城西錢塘湖一帶卻是一大片荒
涼的沼澤地,這里青山環繞,碧水盈盈,雖然未經開發,風景卻十分宜人。蘇小小與賈
姨在湖山深處的松柏林中築下一雅緻的小樓,過著遠離紅塵的閑居生活,生活的來源則
是父母所留下的頗為豐厚的財產。
春秋兩季,是錢塘湖邊風景最美的時侯,清風習習,楊柳映波,湖面清澄平靜,山
色青翠悅目。這種時候,性好山水的蘇小小常偕同賈姨,乘坐著一種特製的油壁游車,
環湖觀賞湖光山色。
這時的蘇小小已出落成一個紅杏初熟般的小女人,尤其是那一雙水靈嬌媚的大眼睛,
看上一眼都能讓人醉倒。一個美艷少女,無遮無攔地盪游在山湄水涯,自然引起一些風
流少年的追逐調笑,蘇小小的油壁車後常常跟著一串俊逸倜儻的公子哥兒。
蘇小小正值少女懷春的年齡,寂寞獨居,常感蕭索,便借詩詞遣懷,誰知詩詞中多
是男女幽情的內容,更引動了她的愁思,所以索性縱情於山水間。一天,她見油壁車後
緊隨著的是幾位風度翩翩的少年郎,頻頻把熱烈的目光投向蘇小小。蘇小小心中頗感得
意,一時興起,便在車中朗聲吟誦道:
燕引鶯招柳夾道,章台直接到西湖;
春花秋月如相訪,家住西冷妾姓蘇。
這首詩十分直爽地介紹了自己,並大膽地表露了她的心意,原本不是青樓人家,只
因過於寂寞,她希望有人扣門來訪。這在一般閨中女子來講似乎是不可思議的,但蘇小
小從小很少受到父母的約束,性情開朗,吟出這樣的詩也不足為怪。
車後的少年清晰地聽到了春風傳來的佳音,個個大喜過望,當即就追隨著蘇小小的
車,到了她西冷橋畔的小樓。蘇小小見客人應聲而來,起初有些感到羞怯,不知如何是
好?後見來客個個彬彬有禮,談吐文雅,於是相邀入客堂落座。善解人意的賈姨奉上香
茗,主客一邊品茗,一邊談詩論詩,品說周圍風光,度過了一個輕松愉快的下午。
事情傳開後,錢塘的仕宦客商、名流文士都慕名來西冷橋畔,造訪蘇小小。但這些
人均先被賈姨攔住,經過她的觀察挑撿,年少而有文採的才能入門見蘇小小,其他腦滿
腸肥、俗不可耐的人,即使擲以千金,也被婉言謝絕。如此一來,蘇小小的名氣就更大
了,許多人都以能與她對坐清談為榮幸。人們雖然也把她看成一個待客的青樓女,又有
人稱她為詩妓,但實際上她與那些賣身為生的女子絕不一樣,用現在的眼光看來,她更
象是一個文學沙龍的女主持。
又是一個鳥語花香的春日午後,蘇小小收拾得漂漂亮亮,和賈姨乘上油壁車,沿湖
漫遊賞春。正巧,這天從建業來的名門公子阮郁,也正騎馬游觀錢塘勝景。阮郁信馬悠
悠,邊走邊看,正陶醉在碧波綠柳的春意中。忽見迎面駛來一輛裝飾艷麗的油壁車,他
不經意的望去,卻正好見到探著頭欣賞湖景的蘇小小,那小小女子竟是那般瓊姿玉貌、
嬌媚動人,就象飄臨人間的雲中仙子,不覺令他心醉神迷。於是,當蘇小小的車擦肩而
過後,阮郁勒轉馬頭,一路緊跟不舍。蘇小小在那一剎那也看清了對面而來的馬上公子,
見他眉目清朗,神情灑脫,也十分中意。這時見他隨車而來,心中暗喜,於是高聲吟道:
妾乘油壁車,朗騎青驄馬;
何處結同心?西冷松柏下。
阮郁聽了心想:這分明是邀我的情詩嘛,豈可辜負佳人的盛情!他夜裡回到客棧,
趕忙向店家打聽,店家告訴他說:「西冷橋畔的妓家蘇小小,誰人不知!滿城貴公子人
人傾慕,無奈她自視甚高,性情執傲,好花雖妍,看雖可看,要攀摘卻是不易呀!」
即使不能攀折,坐對名花,心靈交融,何嘗不是人生一大樂事!阮郁打定了主意,
第二天午後,准備了精美的珠玉為見面禮,繞過西北湖濱,穿過松柏濃蔭,沿著林間小
徑,直達西冷橋畔。但見花遮柳護之下,靜立著瓦屋數間,周遭鳥雀啁啾,景色清幽,
真是一處人間天堂!
阮郁輕輕把馬系在柳樹下,上前輕輕叩門。門吱呀一聲打開半扇,賈姨出來十分客
氣地詢問來由,阮郁歷述昨日游湖幸遇佳人,蒙佳人垂青,贈詩指路的情形,並誠摯地
表明:「今特備薄禮,企望一見芳容。」
賈姨一聽就明白了,她昨日陪蘇小小游湖回來後蘇小小茶飯不思,似乎心事重重,
她早已猜中了幾分。於是,賈姨請來客入屋落座,奉上香茗,進內屋稟報蘇小小去了。
阮郁閑坐著四周觀望,只見窗外院中繁花似錦,室內布置雅潔樸素,牆上掛著字跡絹秀
的屏軸,架上排著成堆的書卷,窗下矮幾上置一古箏,處處光潔,一塵不染,足以顯示
出主人的清雅風格。阮郁不由得對蘇小小又萌生了幾分敬意。
蘇小小由內室姍姍步出,她今日淡妝素抹,低眉含笑,與昨日的明艷判若兩人。賓
主見過禮,對面坐下,兩人談詩論文,十分投機。不知不覺中,窗外已是暮靄四合,兩
人話題不斷,都有些不忍道別的心緒。賈姨進來點上蠟燭。不一會兒,又擺上幾樣精緻
的酒菜,於是主客邊飲邊談,直到夜闌人靜。
由於回城的道路幽暗曲折,阮郁只好留宿在蘇小小客房。夜已深,阮郁在松軟的床
上卻翻來覆去睡不著,索性披衣起身,踱到院中。剛一出門,他就發現院中已站著一個
人,仔細一看,原來是蘇小小,她洗盡了鉛華,披一身素衣,站在那裡仰頭望著天上皎
潔的滿月,兩顆晶瑩的淚珠掛在她長長的睫毛上。阮郁一見,心中痛愛至切,悄悄上前,
伸出兩臂,擁住了蘇小小小巧的身軀。蘇小小其實早已察覺到動靜,但她一動不動,只
是閉上眼睛,靜靜地偎在阮郁溫暖的胸前。
阮郁抱起蘇小小走入卧房,度過了溫馨纏綿的下半夜。阮郁驚異地發現,這個名滿
錢塘的詩妓,竟然還是一個噗玉未雕的處女呢!
從此,他倆人如膠似漆,形影不離。每天不是在畫舫中對飲傾談,瀏覽湖中綺麗的
風光;就是一個乘坐油壁車,一個騎著青驄馬,同去遠近山巒觀賞怡人勝景。儼然象是
一對恩愛的小夫妻,羨煞了無數擦身而過的遊人。
萍水姻緣畢竟缺乏根基,半年之後,阮郁的父親在建康聽到兒子在錢塘與妓女混在
一起的消息,立即派人把阮郁叫了回去,嚴加看管在家中,不許他外出半步。
阮郁走後,蘇小小在家閉門不出,整日仰頭企盼,等待情郎的歸來。
一個月過去了,不見情郎的蹤影;一年過去了,連一點音信也沒有。蘇小小由渴望、
失望到絕望,終於病倒在床上。多虧知心的賈姨悉心調理,疾病漸漸問愈。為了使蘇小
小忘卻舊愁,賈姨又讓一些可心的文雅公子進屋來,陪蘇小小聊天。慢慢地,西冷橋畔
又恢復了往日車馬盈門,絡繹不絕的勝況。
「曾經滄海難為水」,有了與阮郎的那一段幽情,蘇小小再也無心傾情與誰了。她
與客人仍然僅限於品茗清談,偶爾置酒待客,或獻上一曲清歌,絕不留宿客人。好在能
在這里登堂入室的客人也都是文雅之士,並不會有過分的要求。
秋高氣爽,紅葉滿山,蘇小小有一天又乘油壁車出遊。在湖濱她見到一位書生模樣
的人,眉清目秀,氣宇不凡,樣子酷似阮郁,但卻衣著寒酸,神情沮喪。蘇小小為之怦
然心動,於是停下車來詢問,對方見是一位美麗的姑娘相問,神態充滿著關切,就非常
拘謹的相告:「小生姓鮑名仁,家境貧寒,讀書荒山古寺之中,准備入京應試,無奈盤
纏短缺,無法成行。今考期臨近,我只能望湖興嘆!」
蘇小小年紀雖小,卻閱人已多,她覺得眼前這位書生必然大有前途,又貌似阮郎,
她下決心資助他。於是不避嫌疑地說:「妾見君豐儀,必非久居人下的人,願傾囊相助,
也能驗證一下妾的眼光。」
鮑仁自然是感動不已。蘇小小變賣了一些貴重首飾,給鮑仁打點了行裝,送他上路,
鮑仁頻頻叩謝,感激地說:「千秋高義,反在閨幃,芳卿之情,銘記在心!待我有成之
日,必來叩謝恩人。」
送走了鮑仁,蘇小小深深體會到一種幫助別人的快樂,她明白自己對鮑仁動的不是
男女之情,而更象一種母親式的付出,並不希冀什麼報答,真希望能早日得到他成功的
好消息。
上江觀察使孟浪,因公事來到錢塘,聽人說起蘇小小的艷名,自己礙於身份不便親
往西冷橋畔拜訪,就在湖濱酒樓備下酒席,差人前往蘇家請蘇小小來見。不料蘇小小來
了清傲的氣性,端起了架勢不肯應邀,一拖再拖。經過孟浪三番五次地派人催請,她才
心不甘、情不願地慢慢來到酒樓。
孟浪在酒樓已等得十分惱火,心想:我堂堂觀察使,竟遲遲請不動一個妓女,待她
來了,定要當席羞辱她一番,以瀉心頭之火。等到蘇小小姍姍而來,她那美艷的容貌,
嫻雅嫵媚的氣韻,立刻鎮懾了在場的人,孟浪也被她迷住了,怒氣也不知跑到哪裡去了。
他定定神,覺得還是必要難她一難,於是指著指著窗外怒放的梅花說道:「今日雅集賞
梅,就以此為題,敢請芳駕即席賦詩!」
蘇小小已料到了他的心思,她從容不迫地信口吟出:
梅花雖傲骨,怎敢敵春寒?
若更分紅白,還須青眼看!
孟浪自然明白她的詩句中,既隱然有討饒的意味,又不卑不亢,恰如其份,不禁為
之贊佩不已,於是賓主開懷暢飲,如逢知己。直至夜半時分,才命人明燈執火,恭敬地
送蘇小小回家。
蘇小小就象一朵高潔溢香的梅花開在西冷橋畔,雖然賞花者甚多,然而讓她傾心的
卻寥寥無幾。
就在次年春上,蘇小小受了些風寒,因調治不及,加之心境憂郁,年僅二十四歲的
她竟就這樣香消玉殞,魂飄九霄了。
這時鮑仁已在京城金榜題名,奉命出任滑州刺史,赴任時順道經過錢塘,專門趕到
西冷橋畔答謝蘇小小,誰料卻正趕上她的葬禮。鮑仁白衣白冠撫棺大哭,繼而遵照蘇小
小對賈姨的囑托,把她安葬在離西冷橋不遠的山水極佳處,墓前立碑,上刻「錢塘蘇小
小之墓。」
後來,諸多到錢塘的文人騷客都自願到蘇小小墓前憑吊,於是當地人在她的墓前修
建了一個「慕才亭」,為來弔唁的人遮蔽風雨,亭上題著一副楹聯:
千載芳名留古跡,六朝韻事著西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