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你講一個以友誼為主題的歷史故事。一百字左右
鮑管來分金:管仲二十來歲時源就結識了鮑叔牙,起初二人合夥做點買賣,因為管仲家境貧寒就出資少些,鮑叔牙出資多些。生意做的還不錯,可是有人發現管仲用掙的錢先還了自己欠的一些債,到年底分紅時,鮑叔牙分給他一半的紅利,他也就接受了。這可把鮑叔牙手下的人氣壞了,有個人對鮑叔牙說,他出資少,平時他開銷又大,年底還照樣和您平分效益,顯然他是個十分貪財的人,要我是管仲的話,我一定不會厚著臉皮接受這些錢的。可是鮑叔牙卻斥責他手下道:你們難道沒發現管仲的家裡十分困難嗎?他比我更需要錢,我和他合夥做生意就是想要幫幫他,我情願這樣做,此事你們以後不要再提了。
Ⅱ 歷史的選擇為主題的故事稿
當古埃及的燦爛文明已在沙漠中逐漸乾涸,當古巴比倫的輝煌已在戰火的塵埃中淹沒,而古老的東方依然有一條騰飛著的巨龍。——題記
問悠悠五千載,中國何以生生不息?歷史的片段可以透露真正的答案。汨羅江上,一曲天問徹雲間,仰天長嘯「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屈原,惶恐灘頭零丁洋,誰人嘆零丁?赤裸裸的愛國情只留得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以「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不屈洗去了歷史的鉛華。誰不贊魯迅的豪情一言「我以我血薦軒轅」。自古以來,我們就有埋頭苦乾的人,為民請命的人,拚命硬乾的人,捨生求法的人,他們以自己的力量築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樑,萬里長城是歷史的結晶,更是全人類的文化,它所象徵的不僅僅是一段堅韌的歷史,更是一個不倒的民族。試問,歷史怎能不選擇一個這樣團結統一,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
當然,歷史之所以輝煌是要有黑暗來襯托的,人民並非一帆風順的。封建統治的無能,國家的落後,外國的侵略。中國也曾遭受了百年的滄桑,一個個不平等的條約,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一個世紀的蹂躪也差點讓中國成為斷垣殘壁。我們中國人也因此被冠上「東亞病夫」的稱號。然而,中國人民也不斷的尋求著光明,梁啟超等人的的戊戌變法,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等,欲從黑暗中拉起這民族,但都以失敗而告終了。但幸運的是,中國人民鋼刀一樣,越磨越亮'的精神創造了堪稱絕響的奇跡,所以歷史是不會讓這樣一個偉大的民族隕落的。因此,它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人民也選擇了它。
如今,中國用一無既往的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造實踐,譜寫著當代的頑強奮進的壯麗史詩。這片曾被帝國主義的打火燒灼過的土地,如今正給世界噴涌著生機和綠意。被帝國主義洗劫的圓明園早已印在中國人民的心裡。當紫荊花,百合花喜迎者春風回家,只是歷史選擇了一國兩制,當人們收入不斷提高,過著殷實的小康生活,只是歷史選擇了鄧小平,選擇了改革開放,當奧運的聖火點燃在鳥巢的上空,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這是歷史選擇了實現中國偉大復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歷史選擇了中國,這是必然的結果。我們共同流著黃河的血液,有黃土高原一般厚重的歷史的黃種人,依然是當年的泰山。廣袤的文明還在褶褶閃爍,威武的雄獅依然舞動著神州的雄風。搏動了五千年的心跳還在顫動。只是黑眼睛露出了謙遜的笑窩。歲月蹉跎,我們終於能將自己的命運掌握,用速度,用實力。用勤勞,用智慧,在中國共產黨的燈塔的照耀下把握了新世紀的航舵,進行了又一次的更加輝煌的開拓。
我的中國,歷史選擇了你,但肯定的是,它的選擇沒有錯。
巨龍,飛吧!去搏擊長空!迎著那燃燒的曙光,奔向輝煌的未來
Ⅲ 求十個歷史人物故事(5個不停地主題)急!
陳蕃掃天下的故事:此君和我一樣懶,父親責備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哥們卻說「掃天下何需掃一屋」。這事見仁見智,頗好論戰。
班超棄筆從戎的故事:好男兒志在四方,後世有魯迅棄醫從文,都是救國的理想使然。
卞和獻玉的故事:卞和獻玉給楚王,結果雙腿被斷。雖然他獻的玉真是寶貝(就是後來的和氏璧,被製成玉璽,沒有玉璽的皇帝被稱為「白板皇帝」),不過世人都替他不值。
將相和的故事:藺相如和廉頗,二人高義,高官若都能如此,則華夏幸甚。
雖遠必誅的故事:「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就是亮劍精神。
鞠躬盡瘁的故事:諸葛亮的高風亮節,為世人稱頌,國之楷模。
一意孤行的故事:漢趙禹在制定律法時堅持不受人影響,直秉本心,不計榮辱而孤獨前行,此乃國之重臣。
遠志小草的故事:謝安出山(東山再起)後,時人用「遠志出則為小草」諷刺他,謝安面有慚愧之色。現在的官員能夠為什麼而面帶慚愧之色呢?
千金買骨的故事:燕昭王發奮圖強,郭隗以千金求千里馬骨的故事推銷自己。終其亡國,燕也未見強大,可見現在靠忽悠上位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後面的一個是袁崇煥,崇禎把東北的軍務託付給他,他乾的事情有:一是斬殺皮島總兵喪失牽制清兵的據點,二是坐看滿清滅朝鮮而消除後顧之憂,三是身為抗清主力居然私通敵人自亂軍心)
蕭規曹隨的故事:蕭何當然是一代賢相,而曹參更是值得佩服!以建立西漢的功勞而論,排名第一的本來是曹參(不是韓信),被劉邦用「功狗」之說將蕭何封為「第一功臣」。蕭何死後,曹參繼任丞相,堅定執行蕭何的政策,為文景之治打下良好基礎,開創中國第一個盛世,這才是真正的「政績」。
魏徵犯顏直諫的故事:這又告訴我們一個「伯樂不常有」的故事呀。
Ⅳ 以友誼為主題的歷史故事
負荊請罪,戰國趙藺相如和廉頗的故事
桃園三結義,東漢末年劉備,關羽,張飛的故事
出名的這兩個貌似最出名了,其他的我就不怎麼了解了。
Ⅳ 以友誼為主題的歷史故事100字左右
當時的楚國有個讀書人,姓伯,名牙。他很喜歡彈琴,從小跟一位名叫連城的先生學琴。伯牙天資聰穎,琴藝大進,但卻很難捕捉到樂曲的神韻。
一日,老師對伯牙說:「我帶你去尋一個仙師點化點化,好嗎?
伯牙一口答應,高高興興地背著琴隨老師乘船來到東海蓬萊山,老師讓他坐地休息,自己去找老師去了。
伯牙在這巍峨蒼郁的山野之中,久等不見老師歸來,便沿一條山路尋去。繞過一個山頭之後,不想卻有一幅奇景掛在眼前:真是雲中飛瀑,霧中清泉,水花四濺如珍珠,激音回盪如仙樂。伯牙頓感天眼大開,靈感湧起,便席地而坐,撫琴而成妙曲。突然,他的身後傳來老師的聲音:「哈哈,哈哈……仙師被你找到了。」
伯牙恍然大悟,原來老師所說的仙師就是大自然啊。相傳《水仙操》和《高山流水》這兩首古琴曲都是伯牙當時成就的。從此,他的琴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但卻始終沒能找到一個知音。
後來,伯牙到晉國做了大夫。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國。因遇大風,只好在漢陽江口停留。待風平之後,一輪仲秋之月便從浮雲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頭,仰視明月,俯視江面水波,琴興大發,便撫琴而彈。一曲即終,忽從草叢中跳出一個樵夫來,此人對伯牙的琴藝贊嘆不已。
伯牙大驚,便問道:「你會聽琴,你能識琴之優劣嗎?」
樵夫接琴觀之,答道:「此琴叫瑤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樹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樹必高三丈三尺,截為三段,上段聲音太清,下段聲音太濁,只有中段,清濁相濟,輕重相兼。後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擇吉日良時,鑿成樂器。最初,此琴有五條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內按宮、商、角、徵、羽。後來,周文王添弦一根,稱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稱為武弦。因此,這琴又稱文武七弦琴。」
伯牙聽罷,心悅誠服,便又調弦撫琴,時而雄壯、高亢,時而舒暢、流利。樵夫時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時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禮而問道:「天下賢士,請教高名雅姓?」樵夫還禮,說:「在下姓鍾,賤字子期。」伯牙嘆曰:「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燭,與子期結為兄弟。並相約來年中秋再在此地相會。
第二年中秋時節,伯牙如期而至,誰料想此時已是與好友陰陽相隔,子期已離他而去。伯牙在子期的墳前,撫琴而哭,彈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終,以刀斷弦。並仰天而嘆:「知己不在,我鼓琴為誰?」說畢,琴擊祭台,琴破弦絕。 後人感其事,就在漢陽龜山尾部,月湖側畔築一琴台,以資紀念。
Ⅵ 歷史故事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出爾反爾:比喻前後言行自相矛盾,反復無常
戰國時,鄒國與魯國交戰失敗。鄒穆公向猛子發牢騷說:「我的官員在這次戰斗中死了三十三人,老百姓卻見死不救,實在太可惡了。」孟子回答說:「當遭受飢荒時,你的百姓餓死、逃荒,而你的官吏看著倉庫里堆滿了糧食、財物也不去救濟他們。你們不關心百姓的死活,百姓怎麼會來關心你們呢?『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當時此句的意思是: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怎樣對待你。後來由於故事而使得意思引申為今意)」
Ⅶ 有關於中國歷史的小故事
古人早就發現,越往北走,北極星就升得越高,當然北斗星也會同樣升得越高。他們想,如果再往北走,北斗星會不會高過頭頂,向南偏去?這是完全可能的,也真有人看到過這種景象,下面我給朋友們講一個「霍去病倒看北斗」的故事。
霍去病是西漢年間的一位大將,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人,是另一位史稱「不敗將軍」衛青的外甥。那時,北方的匈奴經常對漢朝邊境進行掠奪。霍去病18歲時,被派遣領兵北征匈奴,他率領800名騎兵沖入敵陣,一氣斬殺匈奴兵兩千多人,生擒匈奴單於的叔父,威名勇冠全軍,被漢武帝封為兩千五百戶冠軍侯。
幾次勝仗後,匈奴的軍事力量大大削弱,不得不退到遙遠的大沙漠以北地區。公元前120年的秋天,一萬多匈奴騎兵又向南進犯,深入到右北平地區(今河北北部一帶)燒殺搶掠,漢朝邊民上千人死於匈奴鐵騎之下。於是漢武帝決定遠征漠北,徹底消滅匈奴軍隊。
這年,漢武帝調集10萬騎兵以及步兵輜重隊幾十萬人,由衛青和霍去病率領,分東西兩路向漠北進軍。霍去病率軍從代郡(今山西代縣),出發,在大沙漠地帶縱橫馳騁,行軍兩千多里,終於捕捉到敵軍主力。於是霍去病指揮漢軍發動猛攻,一場激戰開始,長槍象稻草一樣折斷,莽莽草原,棄屍累累,山河變色,日月無光。幾天血戰之後,漢軍終於勝利。這場戰役,殲敵七萬名,匈奴左賢王部幾乎全軍覆滅。霍去病率軍乘勝追擊,一直追到狼居胥山(今蒙古國境內德爾山或杭愛山)。為慶祝這次戰役的勝利,霍去病率眾在狼居胥山頂積土增山,舉行祭天封禮。
晚上他在營外散步,抬頭仰望北斗時,吃驚地發現,北斗七星已經越過天頂,偏向南方了。他第一次看到倒置的北斗七星圖案,第一眼幾乎都沒認出來,他趕忙招呼將士們一同觀看,大家都對這奇特的景象嘖嘖稱奇,覺得天圓如蓋,地方似棋,宇宙奧妙,不可盡言。隨後,霍去病又在附近的姑衍山舉行祭地禪禮,並登臨北海(今貝加爾湖),刻了一塊記功碑,埋在那裡,然後凱旋還朝。這就是「霍去病倒看北斗」的故事。可惜霍去病回朝後不久就因病去世,年僅24歲。這位軍事天才不講享受,一生為戍邊事業奮斗,他有兩句名言流傳至今:「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Ⅷ 求歷史故事
永樂盛世
主詞條: 永樂盛世、仁宣之治1402年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號永樂。明成祖時期武功昌盛,明成祖
先是出擊安南,將安南納入明朝版圖,設立交趾布政司。明成祖之後又親自五入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後的韃靼與瓦剌。[18]明成祖冊封瓦剌三王,使與韃靼對立,等到瓦剌興盛後又助韃靼討伐瓦剌,不使任何一方獨大。[25]同時,授予兀良哈蒙古的朵顏、泰寧和福餘三個衛所自治權。明成祖還於1406年和1422年對兀良哈蒙古進行鎮壓,以維持這一地區的穩定。[26]明成祖為安撫東北女真各部,在歸附的海西女真(位於松花江上游)與建州女真(位於松花江、牡丹江之間)設置衛所,並派亦失哈安撫位於黑龍江下游的野人女真。1407年亦失哈在混同江廟街的對岸塔林設置奴兒干都司,擴大明朝東疆,亦失哈並於1413年視察庫頁島,宣示明朝對此地的主權。[27]明成祖一改明太祖閉關自守的外交策略,自1405年開始派宦官鄭和下西洋,向各國交往、宣示威德以及建立朝貢體制。也有為圍堵西亞帖木兒帝國的說法。[25]其規模空前,最遠到達東非索馬里地區,擴大明朝對南洋、西洋各國的影響力。[18][23]文治方面,明成祖修大型類書《永樂大典》,解縉率三千文人在三年時間內即告完成。[28]《永樂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錄60卷,11095冊,引書達七八千種,字數約有三億七千多萬,且無刪節。[18]1405年明成祖將北平改名北京,稱行在,並設立北平國子監等衙門。[18]1416年明成祖公布遷都的想法,得到認同,隔年開始大規模營造北京。[18]1420年宣告完工,隔年遷都。因為永樂年間天下大治,並且大力開拓海外交流,所以有學者將這段時期稱為永樂盛世。
成祖對異議者強力鎮壓,諸如黃子澄、齊泰等建文舊臣等都被殺。其中以方孝孺的誅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為慘烈。登基後恢復了太祖時期後來被廢除的錦衣衛,另外他還設置了另外一個特務組織——東廠。明代廠衛制度確立。
駕崩後,其長子朱高熾即位,即明仁宗,[18]年號洪熙。明仁宗年齡已經偏高,即位僅一年就駕崩。其統治偏向保守固本,任用「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賢臣輔佐朝政,停止鄭和下西洋和對外戰爭以積蓄民力,鼓勵生產,寬行省獄,力行節儉。明仁宗駕崩後長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年號宣德。他基本繼承父親的路線,實行德政治國,並且發起最後一次下西洋。使國力進一步強大,史稱「仁宣之治」。[18]明宣宗同樣熱愛美術,有畫作傳世。但是,其執政期間也並非毫無弊端。由於明宣宗喜好養蟋蟀(古名「促織」),許多官吏因此競相拍馬,被稱為「促織天子」。同時,明宣宗打破明太祖留下的宦官不得干政的規矩,設立內書堂教宦官讀書,為明英宗時期的太監專權埋下隱患。[18]土木之變
主詞條: 土木之變、北京保衛戰、奪門之變1435年明宣宗去世,九歲的朱祁鎮繼位,即明英宗,年號正統。[23]此時
太監王振開始干政,1442年限制王振權勢的張太皇太後去世,當時明英宗僅十五歲,王振更加攬權。元老重臣「三楊」死後,王振專橫跋扈,將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敕命鐵牌撤下,舉朝稱其為「翁父」,明英宗對他信任有加。[31]王振擅權七年,家產計有金銀六十餘庫,其受賄程度可想而知。[32]1435年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漸強大,經常在明朝邊境一帶生事。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率軍南下伐明。王振聳使明英宗領兵五十萬御駕親征。大軍離燕京後,兵士乏糧勞頓。八月初大軍才至大同。王振得報前線各路潰敗,懼不敢戰,又令返回。回師至土木堡(河北張家口懷來縣),被瓦剌軍追上,士兵死傷過半,隨從大臣有五十餘人陣亡。[18][33]明英宗突圍不成被俘,王振為將軍樊忠所怒殺,[18]史稱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32]兵部侍郎於謙擁戴明英宗弟朱祁鈺即位,即明代宗,年號景泰。[18]於謙升任兵部尚書,整頓邊防積極備戰,同時決定堅守北京,隨後兩京、河南、山東等地勤王部隊陸續趕到。同年十月,瓦剌軍直逼北京城下,也先安置明英宗於德勝門外土關。於謙率領各路明軍奮勇抗擊,屢次大破瓦剌軍,也先率軍撤退。[34]明朝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於謙力排眾議,加緊鞏固國防,拒絕求和,並於次年擊退瓦剌多次侵犯。[32]也先於1450年釋放明英宗。然而明代宗因為皇權問題,不願意接受明英宗,先是不願遣使迎駕,又把明英宗困於南宮(重華宮)軟禁,並廢皇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不久見濟病死,沒有兒子的明代宗也遲遲不肯再立朱見深為太子,儼然有奪正之貌,英宗、代宗兄弟因而嚴重對立。[18]1457年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聯
盟,欲擁戴明英宗復辟。趁著明代宗重病之際發動兵變。徐有貞率軍攻入紫禁城,石亨等人佔領東華門,立明英宗於奉天殿,改元天順。他們貶明代宗為郕王,並且逮處死於謙及大學士王文,史稱奪門之變。[18]明英宗復辟後,略有新政,廢除自明太祖時殘酷的殉葬制度。之後因為內部政變流放徐有貞,因為曹石之亂誅殺石亨、曹吉祥等人,並且以李賢等賢臣掌。
1464年明英宗去世後,朱見深即位,即明憲宗,年號成化。[32]明憲宗為於謙冤昭雪,恢復代宗帝號,平反奪門一案,人多稱快。又能體諒民情,勵精圖治,儼然為一代明君。琉球、哈密、暹羅、土魯番、撒馬兒罕等國紛紛入貢。[18]但好景不長,其本人口吃內向,因此很少廷見大臣,終日沉溺於亦妻亦母的萬貴妃,[35]寵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晚年好方術。[18]以至奸佞當權,西廠橫恣,朝綱敗壞,民不聊生。明憲宗直接頒詔封官,是為傳奉官。這使得傳奉官泛濫,舞弊成風,直到明孝宗才全被裁撤。他也是皇莊的始置者。該舉措事實上鼓勵豪強門閥兼並土地,危害不淺。[36]弘治中興
主詞條: 弘治中興、海禁、南倭北虜、壬寅宮變、大禮議1487年明憲宗去世,其子朱祐樘繼位,即明孝宗,年號弘治。明孝宗在位
期間「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使得自明英宗以來的陋習得以去除,[18]被譽為「中興令主」。[37]明孝宗先是將明憲宗時期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盡數罷去,逮捕治罪。並選賢舉能,將能臣委以重任。[38]明孝宗勤於政事,每日兩次視朝。明孝宗對宦官嚴加節制,錦衣衛與東廠也謹慎行事,用刑寬松。明孝宗力行節儉,不大興土木,減免稅賦。[18]明孝宗的勵精圖治,使得弘治時期成為明朝中期以來形勢最好的時期,明史也稱明孝宗「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在其治理下,弘治一朝期間政治清明,百姓富裕。[18]被稱為弘治中興。[18][39]1505年明孝宗去世,其子朱厚照即位,是為明武宗,年號正德。[18]明武宗的荒游逸樂導致正德年間戰事頻生,外有韃靼達延汗(明史稱韃靼小王子)進犯、內有叛亂和民變等重大事件。[18]1520年明武宗假藉出征江西寧王叛亂為由而南下遊玩,以大將軍朱壽為名前往南京,親自俘虜已被王守仁擊敗的寧王。班師回京途中,於南直隸清江浦(江蘇淮安)泛舟取樂時落水染病,1521年於豹房駕崩。[39]明武宗駕崩後,明孝宗之侄、興獻王之子朱厚熜入嗣大統,是為明世宗。[18]登基前後,因時任內閣首輔楊廷和、禮部尚書毛澄等權臣引宋濮安事強令世宗皇帝尊親生父母為皇叔父母,引起明世宗的反感,是為大禮議之爭。[39-40]1534年後明世宗即不視朝,但仍悉知帝國事務,事無巨細仍出於世宗決斷。世宗皇帝信奉道教,信用方士,在宮中日夜祈禱。先是
將道士邵元節入京,封
為真人及禮部尚書。邵死後又大寵方士陶仲文。[39]1542年十月,乾清宮發生楊金英、邢翠蓮等宮女十餘人與寧嬪王氏趁明世宗熟睡之際企圖將其勒死,但未成功,此即壬寅宮變。此事後,直至世宗駕崩前一晚,世宗遷離大內移居西內。
嘉靖一朝,國家外患不斷。北方韃靼趁明朝衰弱而占據河套。1550年韃靼首領俺答進犯大同,宣大總兵仇鸞重金收買俺答,讓其轉向其他目標。結果俺答轉而直攻北京,在北京城郊大肆搶掠之後西去,明朝軍隊在追擊過程中戰敗,此為庚戌之變。世宗時期明朝宣布海禁,由日本浪人與中國海盜組成的倭寇與沿海居民合作走私,先並且後襲擾山東、浙江、福建與廣東等地區。戚繼光與俞大猷平定浙閩粵等地的倭寇,[18]為後來隆慶開關建立好背景。[42]另外葡萄牙人在1557年開始移民澳門,但及至明亡,葡萄牙人及澳門始終為廣東布政司香山縣管轄。1566年世宗駕崩,皇太子朱載垕即位,即明穆宗,年號隆慶,[18][43]翌年為隆慶元年。
改革與中興改革與中興
主詞條: 隆慶新政、張居正改革、萬曆中興穆宗即位後,即啟用在藩邸的老師高拱、張居正。隆慶初年,位處執政之
首的世宗舊臣徐階策動朝官彈劾高拱,迫高拱辭官回鄉。高拱亦不甘示弱,一年後策動朝官彈劾徐階。徐階也被迫正式退休。朝廷的實際政務漸漸落到了張居正的手上。隆慶末年,高拱回朝出任內閣首輔。[45-46]隆慶朝名臣名將薈萃,陸上與蒙古達成和議,史稱俺答封貢;海上開放民間貿易,史稱隆慶開關;因為這兩項措施,明朝又重現中興氣象,史稱隆慶新政。[18]隆慶六年,穆宗皇帝因中風突然駕崩,年僅九歲的皇太子朱翊鈞繼位,改元萬曆。[43]由於神宗年幼,於是由太後攝政。重臣高拱由於與太後信任的宦官馮保對抗而被罷官,相反張居正得到馮保的鼎力支持。張居正輔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內政方面,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機構中的冗官冗員,整頓郵傳和銓政。經濟上,清丈全國土地,抑制豪強地主,改革賦役制度,推行一條鞭法,減輕農民負擔。軍事上,加強武備整頓,平定西南騷亂,重用抗倭名將戚繼光總督薊、昌、保三鎮練兵鎮守長城,使邊境安然。張居正還啟用潘季馴治理黃河,變水患為水利。同時張居正嚴懲貪官污吏,裁汰冗員,但他自己本身也貪污受賄。張居正整頓朝正,改革體制,史稱萬曆中興。[18][36]萬曆五年秋,張居正父親去世,按常理他需要丁憂(解職回鄉守孝三年),但張居正以為改革事業未竟,不願丁憂。他的政敵藉此大做文章,此即為奪情之爭。最後在神宗和兩太後的力挺下張居正被奪情起復(免於在家守孝),使得其改革並未被中斷。但是,這成為了他的政敵之借口。同時,張居正利用自己的職權讓自己的兒子順利通過科舉進入翰林院。張居正死後立刻被反對改革的政敵清算。張府一些來不及退出的人被囚禁於內,餓死十餘口。生前官爵也被剝奪。[43][45]日落西山
主詞條: 萬曆怠政、萬曆三大征、東林黨爭、國本之爭、晚明三大疑案、明末農民起義張居
萬曆皇帝[47]
正死後初期,神宗尚能保持對朝政的興趣,但不久就開始怠政。萬曆十五年(1587年)後,神宗就開始連續不上朝。僅處理一些重要事件。[48]自萬曆十六年(1588年)後,早朝也經常看不到神宗。神宗整日在深宮中不理政事。同時,神宗還好營建,經常大興土木。在他二十一歲時就開始籌建陵園。萬曆十七年,大理寺左評事上疏,稱神宗沉湎於酒、色、財、氣。結果被貶為民。[18]神宗還派太監為礦監和稅監搜刮民間財產,導致多處民變發生。[18]同時由於深受神宗信任的遼東總兵李成梁後期的腐化墮落大肆謊報軍情,騙取軍功封賞,在軍事打擊目標上偏袒努爾哈赤所部,導致明朝末年邊患嚴重,並最終導致滿清入主中國。由於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現象非常嚴重。[18]萬曆三十年(1602年),南北兩京共缺尚書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撫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廿五名。神宗委頓於上,百官黨爭於下,明廷完全陷入空轉之中。官僚隊伍中黨派林立,互相傾軋,如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等名目眾多,但其所議議題卻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18]因此明史言:「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49]神宗在位期間另外兩項嚴重敗壞朝綱的事件是東林黨爭和國本之爭。起東林黨源於顧憲成組辦的東林書院。東林黨一詞則源於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的一次人事變動事件。起因是內閣缺人,顧憲成極力主張頗有政績的淮揚巡撫李三才入閣,結果被反對李三才入閣的勢力抹黑漫罵,東林黨因此而起。東林黨興起後,朝中其它各黨便集中火力攻擊東林黨。閹黨專權後,東林黨更受到嚴重打擊。直到崇禎初年東林黨才重新被啟用。[49]另外一項政爭是國本之爭。主要是圍繞著皇長子朱常洛與福王朱常洵(鄭貴妃所生)。神宗遲遲不立太子,令群臣憂心如焚。朝中上下也因此分成兩個派別。直到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為太子,朱常洵被封為福王。但是福王遲遲不離京就任藩王。直到梃擊案發生,輿論對鄭貴妃不利後,福王才離京就藩。[49-50]在軍事方面,以萬曆三大征最為功勛卓著,但損兵折將極大。萬曆四十六年(1617年),後金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反明,兩年後(1619年)在薩爾滸之戰中大敗明軍,明朝對後金從此轉為戰略防禦。[49-50]萬曆四十八年,明神宗去世。[51]其長子朱常洛登基是為明光宗,光宗僅在位一個月,八月二十九日,又因服用李可灼的紅丸,九月一日五更時猝死,時年39歲。[52]明熹宗在位期間,政治更加腐敗黑暗。明熹宗早期大量啟用東林黨人,結
明熹宗朱由校[53]
果導致東林黨與其它黨斗爭不斷,明熹宗因此對朝政失去耐心,魏忠賢藉此機會干預政治,將齊楚浙黨的勢力集結,號為閹黨。1624年閹黨控制內閣,魏忠賢更加張狂,其爪牙遍布中央與地方。魏忠賢並大肆打擊東林黨,借「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為由,唆使其黨羽偽造《東林黨點將錄》上報朝廷,1625年明熹宗下詔,燒毀全國書院。大量東林黨人入獄,甚至處死。由於閹黨水平低下,政理不修。國家內部飢荒頻傳,民變不斷,外患持續,明朝已經陷入風雨飄搖之境地。[54-55]1626年北京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廠火葯庫發生王恭廠大爆炸,造成2萬多人死傷。當時東北方的後金逐步佔領遼東地區。1626年,努爾哈赤率軍攻打寧遠,明軍在袁崇煥的指揮下憑借堅城固守抗敵,最終擊敗後金軍,並擊傷努爾哈赤,史稱「寧遠大捷」。 不久後,努爾哈赤死去,其子皇太極即位。[56]1627年明熹宗不慎落水病重,不久因霍維華之葯而去世,其五弟信王朱由檢繼位,即明思宗(明安宗初謚為思宗,後改為毅宗,明紹宗謚為威宗),[18]年號崇禎。[54]明思宗即位後,銳意鏟除魏忠賢的勢力以改革朝政。他下令停建生祠,逼奉聖夫人客氏移居宮外,最後押到浣衣局處死。下令魏忠賢去鳳陽守陵,魏忠賢於途中與黨羽李朝欽一起自縊,明思宗將其首級懸於河間老家,閹黨其它分子也被貶黜或處死。[18]然而黨爭內斗激烈,明思宗不信任百官,他剛愎自用,加強集權。
1629年(崇禎二年)皇太極改采繞道長城以入侵北京,袁崇煥緊急回軍與皇太極對峙於北京廣渠門。經六部九卿會審,最後殺袁崇
自殺殉國的明思宗烈皇帝朱由檢[57]
煥,史稱己巳之變。其後皇太極多番遠征蒙古,終於在六年後(崇禎八年)徹底擊敗林丹汗,次年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並且五次經長城入侵明朝直隸、山東等地區,史稱清兵入塞。當時直隸連年災荒疫疾,民不聊生。[58]遼西局勢亦日益惡化,清軍多次與明軍作戰,最後於1640年佔領錦州等地,明軍主力洪承疇等人投降,明朝勢力退縮至山海關。[54]明朝中期之後時常發生農民起事,崇禎時期本身朝政混亂與官員貪污昏庸;與後金的戰爭帶來大量遼餉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奪;以及因為小冰期氣候變冷,農業減產帶來全國性飢荒,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負擔。1627年,陝西澄城飢民暴動,拉開明末民變的序幕,隨後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事,最後發展成雄踞陝西、河南的李自成與先後佔領湖廣、四川的張獻忠(最後成立大西政權)。1644年李自成建國大順,三月,李自成率軍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最後攻克北京。明思宗在煤山自縊,[54]明朝作為統一國家結束。[18][59]南明與明鄭
主詞條: 清軍入關、南明、滿清大屠殺、明鄭時期、清收復台灣之戰明朝北都淪陷以後,史可法等人在南京擁護弘光帝,建立弘光政權,弘光
帝死後,魯王朱以海於浙江紹興監國;而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於福建福州稱帝,即隆武帝。[18]然而這兩個南明主要勢力互不承認彼此地位而互相攻打。1651年在舟山群島淪陷後,魯王朱以海在張名振、張煌言陪同下,赴廈門依靠鄭成功,不久病死在金門。隆武帝屢議出師北伐,然而得不到鄭芝龍的支持而終無所成。1646年,清軍分別佔領浙江與福建,魯王朱以海逃亡海上,隆武帝於汀州逃往江西時被俘而死。[18]鄭芝龍向清軍投降,由於其子鄭成功起兵反清而被清廷囚禁。[18]朱聿鍵死後,其弟在廣州受蘇觀生及廣東布政司顧元鏡擁立稱帝,即紹武帝,於同年年底被清將李成棟攻滅。同時間桂王朱由榔於廣東肇慶稱帝,即永曆帝。[61]1646年永曆帝獲得瞿式耜、張獻忠余部李定國、孫可望等勢力以及福建鄭成功勢力的支援之下展開反攻。同時各地降清的原明軍將領先後反正,例如1648年江西金聲桓、廣東李成棟、廣西耿獻忠與楊有光率部反正,一時之間南明收服華南各省。然而於同年,清將尚可喜率軍再度入侵,先後佔領湖南、廣東等地。兩年後,李定國、孫可望與鄭成功發動第二次反攻,其中鄭成功一度包圍南京。然而,最後因為距離互相難以照應,內部又發生孫可望等人的叛變而節節敗退。1661年,清軍三路攻入雲南,永曆帝流亡緬甸首都曼德勒,被緬甸王莽達收留。後吳三桂攻入緬甸,莽達之弟莽白乘機發動政變,殺死其兄後繼8月12日,莽白發動咒水之難,殺盡永曆帝侍從近衛,[62]永曆帝最後被吳三桂以弓弦絞
死,南明亡。[18][61]此時反清勢力只剩夔東十三家軍與在金廈的鄭成功。李自成余部在湖南抗清失敗後,轉移到川、鄂山區進行活動,在夔州府以東地區繼續抗清,稱為夔東十三家軍。1662年清軍開始攻打之,到1664年首領李來亨被殺而亡。鄭成功在南京之戰失敗後退回金廈,於1661年率軍遠征荷蘭人占據的台灣島成功,明鄭領有台灣,定都東寧(今台灣台南)。其子鄭經曾參與三藩之亂,率軍參與反攻失利。1683年,清朝康熙帝命施琅為水師提督進攻台灣。施琅大敗劉國軒攻克澎湖,給台灣造成極大軍事壓力,結果鄭克塽剃發降清,明朝監國寧靖王朱術桂攜五妃自殺殉國,明朝最後一股抗清勢力覆滅。
Ⅸ 求 有關於創新、勇於認錯改過 驕傲致敗的中國古代、歷史故事 每個主題個3個故事 要短的...
創新 西漢 西漢初年,百廢待興,漢高祖採納丞相蕭何的意見改革秦朝的窮兵版黷武,殘權酷的刑法,休養生息 ,增強國力。
勇於承認錯誤 還是西漢 漢武帝派兵出擊匈奴,直至武帝晚年依舊連年征戰,使得男丁大減,後來由於一次機會武帝得以見到那些因打仗而致殘的老兵,深深自責,並出罪己詔。
驕傲致敗 清朝 比較偏見的認為大中華為天朝,而海外皆為鄙夷,正是這種鄙陋的觀念讓滿清中國盲目自大 ,一直在反抗侵略戰爭中一次次的落敗
Ⅹ 需要一個歷史故事,主題是團結民眾的力量戰勝強大的敵人。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全國有黨員五十幾人。在黨的創立時期,中國共產黨投身於中國工人運動的高潮,成立了公開做職工運動的總機關,即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總部原設在上海,後來遷往北京,張國燾、鄧中夏曾先後任主任;下設北京、武漢、湖南、廣東、上海等地方支部。此後的兩年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了轟轟烈烈的中國工人運動。以1922年1月香港海員工人罷工為起點,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罷工為終點,掀起了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個高潮。在持續13個月的時間里,全國發生大小罷工100餘次,參加人數在300000萬以上。其中影響較大的有香港海員工人罷工、安源鐵路工人罷工、開灤煤礦工人罷工、京漢鐵路工人罷工等。通過這個時期的斗爭,中國共產黨進一步密切了同工人階級的聯系,黨的自身建設也由此得到加強,黨在工礦企業的基層組織也開始建立起來。這個時期的斗爭,也給黨提供一些重要教訓:第一,中國革命的敵人是異常強大的。為了戰勝強大的敵人,僅僅依靠無產階級孤軍奮斗是不夠的,必須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爭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第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工人階級不能享受起碼的民主權利,幾乎所有規模較大的工人斗爭都受到反動軍警的鎮壓,因此,為了爭取革命的勝利,沒有革命的武裝斗爭,僅僅依靠罷工這個武器,主要進行合法斗爭,是不行的。
1924年至1927年,中國爆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反對軍閥禍國殃民的大革命。這場大革命與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的目標是一致的。這場大革命的勝利開展是中國共產黨同中國國民黨實行政治合作的結果。辛亥革命的爆發和中華民國的成立,曾給善良的中國人帶來了希望,可是,這種希望很快地就破滅了。到達20年代初,帝國主義加緊對中國的掠奪;在帝國主義列強的操縱下,軍閥割據和軍閥混戰成為國內社會生活中的突出現象。打倒侵略中國的列強,打倒禍國殃民的軍閥,是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當時侵略中國的帝國主義及其操縱下的軍閥是一個強大的反動勢力,靠少數人的孤軍奮斗或少數人的各自為戰都難以把它們打倒。中國共產黨從京漢鐵路大罷工等斗爭的實踐中認識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工人階級雖然有堅強的革命性,但人數畢竟比較少,為了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結成最廣泛的統一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