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舉出5個中國現代歷史小故事
袁爺爺上世紀70年代發明雜交水稻後,1980年將此作為我國出口的第一項農業專利技術轉讓給美國。2006年,雜交水稻在全球20多個國家開展研究或種植,推廣面積達3000多萬畝,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今年4月29日,袁爺爺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正式就任世界級科學院——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在就職典禮上,世界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長西瑟羅納先生介紹了袁老師當選的理由:袁隆平先生發明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傑出貢獻,增產的糧食每年為世界解決了7000萬人的吃飯問題。當時,會場上響起了潮水一般經久不息的掌聲。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20分,我國西部地區新疆羅布泊上空,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獲得完全的成功。這次試驗是中國繼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在核武器發展方面的又一次飛躍,標志著中國核武器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氫彈亦稱「熱核武器」,它是一種利用氫元素原子核在高溫下聚變反應於瞬間放出巨大能量起殺傷破壞作用武器,它主要由裝料、引爆裝置和外殼組成。
氫彈爆炸時,作為引爆裝置的原子彈首先爆炸,產生數千萬度高溫,促使氘氚等輕核急劇聚變,放出巨大能量,形成更猛烈的爆炸。
在氫彈爆炸成功的同時,中國政府重申:「中國進行必要而有限制的核試驗,發展核武器,完全是為了防禦,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消滅核武器」。「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中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文革」那些日子,沒完沒了的交代檢討,早請示,晚匯報,挨斗挨罵,老伴關在牛棚,兩個幼子都送去遠方,牽腸掛肚,內外交困,我又嚴重失眠,精力不集中,可是大會、小會都要你發言、表態,我只好按報紙登的文章的口徑講,有時就念報紙,還生怕念錯了。有一次小組會發言,我把《人民日報》社論中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念成劉少奇革命路線,出現了口誤,這一下,小組會立即炸了窩,我還未反應過來,就有人把我從座位上揪起來,低頭、認罪。第二天,又開了專門的批鬥會,要我交代頌揚劉少奇,公開唱反調的罪行,交代反動思想的根源,說我骨子裡反毛、反黨、反人民。其實,就是口誤,念錯了,哪有什麼反動思想,更找不出反黨的思想根源,只好認罪,任你批,任你斗,大會、小會,批個沒完。
這時,軍工宣隊為了擴大「戰果」,製造恐怖氣氛,就利用這年8月31日部分青年學生同幾個科室幹部發生口角,誣陷這些學生搞打、砸、搶,定性為反革命,人為製造了一起「831反革命事件」,企圖把這起事件同「劉周封三家村」掛起鉤來,掀起更大的批判鬧劇。每次批判,自然要我聯系自己表態,我心裡想,再不能走神,再不能念錯字了,一邊字斟句酌,一邊心裡嘀咕,可就是越擔心,越出事,鬼使神差,把「831」反革命事件口誤念成「8341」反革命事件。這一下,可不得了了,「8341」是保衛中南海的解放軍,說「8341」是反革命,就是反軍,十足的反革命,聯系我上次的口誤,罪加一等,有人當場就要定我為現行反革命分子,建議立即開除出黨,交群眾專政,也有人要揪我去專政機關。沒隔多久,市裡在原建工學校召開寬嚴大會,確有因喊錯口號被判了重刑,記得還有個女的給槍斃了。造反派就地開了我的批判會,說我也夠槍斃的,要我交代反動思想和背景,是誰指使的,似乎我是故意的,不可能是口誤,是反動本質的反映,真是有口難辯。這時,心裡已經沒有了怕,只覺得好笑,歷史上的文字獄,還有個文字憑證,可沒聽說口誤罪,真是「文革」的新發展、新事物,其荒唐程度,達到了登峰造極。
周恩來的故事 —— 三次付飯費
那是周恩來總理陪法國總統蓬皮杜訪問杭州的事
這天下午周總理就要離開杭州了。幾天來隨行人員十分辛苦,周總理就吩咐秘書說:「今天中午,我請大家到樓外樓去吃便飯。」
樓外樓菜館的經理、廚師和服務員一聽到周總理要來請客的消息,都非常興奮。服務員忙著把面臨西湖的餐廳打掃得窗明幾凈,經理和廚師忙著商量菜單。 11 時左右,周總理和隨行人員談笑風生地踱過西冷橋,漫步白堤,來到了樓外樓。席間,他熱情地與隨行人員一一碰杯,感謝他們辛苦地完成了這次接待任務,並向北京來的同志一一介紹杭州名菜:這是活殺活燒的西湖醋魚,這是產自西湖的油爆大蝦,這是叫化子雞,都是北京人難得吃到的西湖佳餚。當周總理看到服務員端上一盤盤他最喜愛的家鄉菜時,一邊舉筷品嘗,一邊又向大家介紹說:「好久沒有吃到家鄉菜了,大家也來嘗嘗,這是紹興霉乾菜蒸肉,豆芽菜,霉千張,味道不錯的嘛 ! 」吃得大家興高采烈。
飯後,周總理叫秘書去結賬。省里同志出來阻攔說:「不必總理付了,由我們地方報銷吧 ! 」周總理聽了說:「今天我請大家,當然由我付錢啰!」店裡 經理知道周總理的脾氣,若不收錢,總理會生氣的,就收了 10 元錢。誰知周 總理又不肯,當即對旁邊一位姓姜的服務員說:「這許多菜 10 元錢怎麼夠呢 ? 一定要按牌價收足。」經理和廚師商量了一下,又收了 5 元錢。不料,又被周 總理看到,生氣地說:「誰請客吃飯誰付錢。總理請客吃飯,也要和一般顧客 一樣付錢嘛 ! 」樓外樓經理沒辦法,只好又收了 5 元錢。這樣共收了 20 元錢。
哪裡曉得過了 1 個小時後,筧橋機場給樓外樓經理打來了電話,說周總理臨上飛機前留下 10 元錢,付中午的飯費。樓外樓經理和職工們捧著這 30 元錢,都深深地為總理的這種廉潔奉公精神感動得熱淚盈眶。大家商量了一下,只有按總理的吩咐去做,當即把當天午餐的飯菜,按照牌價單仔細算了一下,總共 19 元 5 角,和普通顧客一樣結了賬,並給周總理寫了份詳細報 告,附上清單和多餘的 10 元 5 角,寄給北京國務院周總理辦公室。
羅盛教:中國人民志願軍國際主義戰士,愛民模範。湖南新化人。1949年1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7月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1年4月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任文書。同年8月,曾冒著侵朝美軍飛機掃射轟炸,從烈火中搶救出一名朝鮮婦女和一名兒童。1952年1月2日,在朝鮮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裡附近的櫟沼河上,為搶救朝鮮落水少年犧牲。1952年2月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給他追記特等功,追授「一級愛民模範」稱號。同年4月青年團中央追認他為「模範青年團員」。1953年6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授一級國旗勛章和一級戰士榮譽勛章。朝鮮人民將他犧牲的地方石田裡改名為「羅盛教村」,櫟沼河改名為「羅盛教河」,安葬他的佛體洞山改名為「羅盛教山」,山上建立紀念亭和紀念碑,碑上刻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主席金日成的題詞:「羅盛教烈士的國際主義精神與朝鮮人民永遠共存。
㈡ 求一篇主題為「小故事大歷史"的300字左右的文章
陳毅吃墨水
有一次,他正在看書,媽媽端來餅和芝麻醬,叫他蘸著吃。他一邊看書,一邊吃餅。書桌上有一個大墨盒,他竟把餅蘸到墨盒裡,一口一口吃得很香。媽媽走進屋,看到他滿嘴都是墨,吃驚地叫了起來。這時,他才發現蘸的不是芝麻醬,而是墨水。
媽媽一邊責怪他,一邊心疼地拉他去漱口。他卻笑著說:"沒關系!吃點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還太少呢!"
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被後人稱為「書聖」的王羲之,小的時候是一個呆頭呆腦的孩子,每天都帶著自己心愛的小鵝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練字,卻被老師衛夫人稱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惱,在小鵝的啟發下,王羲之在書房寫成了金光燦燦的「之」字,但卻誤將饅頭沾墨汁吃到了嘴裡,留下了
夫不負有心人」是一句很有名的俗語,它告訴人們只要勤奮,就沒有什麼做不成的事。
懸梁刺骨的孫敬,他是一個晉朝人,每晚讀書時,他為了不打瞌睡,就用繩子系在自己的頭發上,另一端系在房樑上,每當頭往下垂時,繩子就會將他扯醒,醒後便繼續讀書,就這樣他成了一個用懸梁來防止自己睡著的名人。還有刺股的蘇秦,因為在秦國求官不成,一直被人家看不起。於是,他決定要爭口氣。以後,他就廢寢忘食的勤奮苦讀。每當到了深夜,四周一片靜悄悄時,蘇秦已經是頭昏腦脹,總想睡覺,他就立即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感到疼痛,人也便醒了。這就是刺股使自己醒來的名人蘇秦。
再如西漢的匡衡,家裡很窮,但他非常喜歡讀書。可是他家晚上沒有油點燈,鄰居房裡點著燈,所以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一個洞用洞里傳出來的光看書,這就是「鑿壁借光」的故事。
還有現代的徐悲鴻,他的畫聞名中外,年輕時他勵志學畫,用他的勤奮努力,為國爭光,不讓外國人看不起我們中國人。
從這些名人故事中,大家一定懂得了一個道理:只有堅持到底,持之以恆,才能有所作為。
做任何事都不能三心二意、虎頭蛇尾,都要有始有終,持之以恆。這樣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同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把劉琨叫醒後,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資產階級革命家、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是聞名於世的大演講家。他的成功就在於他從青少年時代就開始了對演講口才的刻苦練習,並做到了多看、多聽。他年青時當過農民、伐木人、店員、郵電員以及土地測量員等等。為了成為一名律師,他常常徒步30英里,到一個法院去聽律師們的辯護詞,看他們如何辯論,如何做手勢。他一邊傾聽那些政治家、演說家的聲若洪鍾、慷慨激昂的演說,一邊模仿他們。他聽了那些雲游四方的福音傳教士揮舞手臂,聲震長空的佈道,回來後也學他們的樣子,對著樹林和玉米地反復練習演講。演講的成功使林肯終於成為一名雄辯的律師並最終踏入政界。
愚公移山的故事
北山住著一個九十多歲的老頭兒,名叫愚公。他家門口有太行、王屋兩座大山,進出很不方便。愚公就跟家裡的人商量,想挖掉這兩座山。
愚公的妻子懷疑說,山上的石頭和土往哪兒放呢?愚公和他的兒子們不管這些,說干就干,把挖下的土和石頭運到很遠的渤海去,一年才來回一次。
河曲有個叫智叟的老頭兒勸愚公別犯傻,這么大年紀怎麼挖得平山呢?愚公說:「我死了還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孫子又有兒子,世世代代幹下去,哪有挖不平的山呢?」
天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動了,派了兩個天神,背走了兩座大山。
愚公動員全家的力量,克服山高且大;年老力衰;人員少;工具簡陋,運土路程遠等這么大困難,表面看來「愚不可及」。但愚公 不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在於他有遠大的抱負,從「指通豫南,達於漢 陰」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為了造福千千萬萬人和後代子孫。此外,他對移山的信心來自他在人和自然關系的問題上的正確認識,他懂得人的力量是「無窮盡」的,「而山不加增」。他的見識遠遠高過一般人之上,真是「大智若愚」。而「智臾」只是從靜止的眼光看問題,認為自然條件無法 改變,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從而斷定人在自然面前是無能為力 的,真是「鼠目寸光」。以上分析說明愚者不愚,智者不智。這一顛倒不僅加重了對比的色調,而且具有諷刺的效果。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李白小時在四川象耳山讀書,很不用功,並想中途廢學。有一天,他在山下小溪旁遇見一位白發老婆婆在那裡磨鐵杵。李白問干什麼,老婆婆回答說:「把鐵杵磨成針。」 李白不相信,嗤一聲笑了,對她說:「鐵杵豈能磨成針?」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老婆婆向他講了這個道理。 李白頓時領梧。從此,他便發奮用功,終於懂得了「功到自然成」的道理。
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同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把劉琨叫醒後,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資產階級革命家、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是聞名於世的大演講家。他的成功就在於他從青少年時代就開始了對演講口才的刻苦練習,並做到了多看、多聽。他年青時當過農民、伐木人、店員、郵電員以及土地測量員等等。為了成為一名律師,他常常徒步30英里,到一個法院去聽律師們的辯護詞,看他們如何辯論,如何做手勢。他一邊傾聽那些政治家、演說家的聲若洪鍾、慷慨激昂的演說,一邊模仿他們。他聽了那些雲游四方的福音傳教士揮舞手臂,聲震長空的佈道,回來後也學他們的樣子,對著樹林和玉米地反復練習演講。演講的成功使林肯終於成為一名雄辯的律師並最終踏入政界。
3.王羲之(公元303-361年,一作321-379年),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屬山東臨沂),。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12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從小向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游名山,博採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於鍾繇。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與兩漢、西晉相比,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於增損古法,變漢魏質朴書風為筆法精緻、美侖美奐的書體。草書濃纖折中,正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勁自然,總之,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實際上這是書法藝術的覺醒,標志著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後來的書家幾乎沒有不臨摹過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書聖"美譽。他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即膾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傳說,有的甚至成為繪畫的題材。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聖"。王羲之沒有原跡存世,法書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樂毅論、黃庭經等,摹本墨跡廓填本有孔侍中帖、蘭亭序[馮承素摹本]、快雪時晴帖、頻有哀帖、喪亂帖、遠宦帖、姨母帖以及唐僧懷仁集書書《聖教序》等。
王羲之的書法影響到他的後代子孫。其子玄之,善草書;凝之,工草隸;徽之,善正草書;操之,善正行書;煥之,善行草書;
獻之,則稱"小聖"。其後子孫綿延,王氏一門書法傳遞不息。武則天曾求王羲之書,王羲之的九世重孫王方慶將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書跡十卷進呈,編為《萬歲通天帖》。南朝齊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門之後,有法書錄入。釋智永為羲之七世孫,妙傳家法,為隋唐書學名家。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誇贊道:「此兒後當復有大名。」小獻之聽後心中沾沾自喜。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隻小牛栩栩如生於扇面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贊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獻之急了,沖著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里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後 。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並說:「我又練了5 年,並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麼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後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
獻之聽後泄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
獻之聽完後深受感動,又鍥而不舍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後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㈢ 歷史正文的故事背景
消失的100年歷復史剛好是世界制政府誕生之時,即世界政府有抹滅文字的嫌疑,記錄顯示當時存在著一個巨大王國、奧哈拉已經匯集了幾塊石頭。
博士已經知道了王國的名字,但世界政府不敢讓他說出來,那麼這個地方目前應該仍然存在,但沒有人到達那裡,荒島!而且我們讀者已經知道該王國的名字(不然說出來也對讀者沒有任何影響)。所以符合這個特點的也就只有偉大航路的終點「拉夫德魯」,海賊王雖然到過那裡,但他人已不在,且部下也支離破碎,所以「拉夫德爾」現在只不過是一個無人問津的荒島,這也是海賊王和羅賓要把歷史正文引導到此的原因,這才是歷史正文的歸屬地。
㈣ 歷史人物的小故事(300字左右)
1、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
有時夜裡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陳蕃願掃除天下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你為什麼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
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眾不同。
3、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徵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
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麼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
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麼能了解壯士的志向呢!」
4、宗愨乘風破浪
宗愨,字元干,是南陽涅陽人。他的叔父宗炳,學問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愨小的時候,宗炳問他長大後志向是什麼?他回答:「希望駕著大風刮散綿延萬里的巨浪。」(宗炳說:「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愨的哥哥宗泌結婚,結婚的當晚就遭到強盜打劫。
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鬥,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當時天下太平,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為習文考取功名是正業。宗炳因為學問高,大家都喜歡跟著他讀儒家經典。而宗愨因為任性而且愛好武藝,因此不被同鄉稱贊。
5、祖逖聞雞起舞
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渡江以後,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
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鑽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後,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
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傑,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後,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
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於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後繼續前進。
㈤ 大秦帝國歷史背景。。。後面的小故事。。謝謝!!
秦統一天下,中間關鍵國君分別是是秦孝公,其變法圖強;秦惠文王,連橫以對合縱;秦昭襄王,遠交近攻,蠶食六國;秦始皇,統一天下。大臣如商鞅,張儀,魏冉,甘茂,范雎,呂不韋,李斯等。武將如司馬錯,白起,王翦王賁父子等。秦國自襄公立國,後經穆公勵精圖治,任用賢良,重用五羖大夫百里奚向東擴張,成就霸業。之後到孝公這一時期秦國國內政局動盪,許多國君無所作為。直到秦孝公發奮欲重現穆公霸業,故招賢納士,向天下網路人才,在此背景下,商鞅入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獎勵耕戰,實行軍功爵制,國力逐漸強大起來。孝公死後,秦惠文王繼位,雖車裂商鞅,但新法未廢。此時秦國一國獨大,唯一的一個超級強國,其他諸國無一國可與之抗衡,由於現實需要,六國合縱以抗強秦。對此,秦惠文王重用張儀行連橫之策以對六國合縱之計,六國由於自身利益加上其國軍昏聵、不識大局,合縱少有成功,秦國逐漸蠶食諸國,秦國益強,諸國益弱。之後,秦武王雖在位三年,奪取韓國重鎮宜陽。之後就是秦昭襄王在位56年,文有范雎,武有白起,遠交近攻,結好齊國,期間白起斬漢魏聯軍二十四萬,攻佔楚國都城郢,迫其遷都,長平一役坑殺趙軍四十多萬,使得三晉,楚國,再無還手之力。已為始皇統一六國奠定基礎。再後是秦孝文王,秦莊襄王,享國日淺,不足論。最後就是秦始皇奮六世之餘列,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盪平六國統一天下。
㈥ 歷史故事
赤壁之戰
戰爭日期: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
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勝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作玄武池訓練水兵,並對可能動亂的關中地區採取措施,隨即於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萬南征荊州(約今湖北、湖南),欲一統南北。便率領20多萬人馬(號稱80萬)南下。此時孫權已自江東統軍攻克夏口(今武漢境),打開了西入荊州的門戶,正相機吞並荊、益州(治成都),再向北發展;而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三顧茅廬」得諸葛亮為謀士,以其隆中對策,制定先佔荊、益,聯合孫權,進圖中原的策略,並在樊城大練水陸軍。曹操軍勞師、水土不服、短於水戰、戰馬無糧等弱點,堅定了孫權抗曹決心。孫權不顧主降派張昭等反對,命周瑜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3萬精銳水兵,與劉備合軍共約5萬,溯江水而上,進駐夏口。
曹操乘勝取江陵後,又以劉表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仍統本部兵,鎮守漢川(今江漢平原)。益州牧劉璋也遣兵給曹操補軍,開始向朝廷交納貢賦。曹操更加驕傲輕敵,不聽謀臣賈詡暫緩東下的勸告,送信恐嚇孫權,聲稱要決戰吳地。冬,親統軍順長江水陸並進。
孫劉聯軍在夏口部署後,溯江迎擊曹軍,遇於赤壁。曹軍步騎面對大江,失去威勢,新改編及荊州新附水兵,戰鬥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戰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烏林(今湖北洪湖境),與聯軍隔江對峙。
曹操下令將戰船相連,減弱了風浪顛簸,利於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緊演練,待機攻戰。周瑜鑒於敵眾己寡,久持不利,決意尋機速戰。部將黃蓋針對曹軍「連環船」的弱點,建議火攻,得到贊許。黃蓋立即遣人送偽降書給曹操,隨後帶船數十艘出發,前面10艘滿載浸油的乾柴草,以布遮掩,插上與曹操約定的旗號,並系輕快小艇於船後,順東南風駛向烏林。接近對岸時,戒備鬆懈的曹軍皆爭相觀看黃蓋來降。此時,黃蓋下令點燃柴草,各自換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風闖入曹軍船陣,頓時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邊營屯。聯軍乘勢攻擊,曹軍傷亡慘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敗局,下令燒余船,引軍退走。
赤壁市赤壁山上的鐫字 聯軍水陸並進,追擊曹軍。曹操引軍離開江岸,取捷徑往江陵,經華容道(今潛江南)遇泥濘,墊草過騎,得以脫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滿寵屯當陽,自還北方。
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並遣甘寧攻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圍甘寧。周瑜率軍往救,大破曹軍,後還軍渡江屯北岸,繼續與曹仁對峙。劉備自江陵回師夏口後,溯漢水欲迂迴曹仁後方。曹仁自知再難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赤壁之戰,曹操自負輕敵,指揮失誤,加之水軍不強,且軍中出現瘟疫,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面前,冷靜分析形勢,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官渡之戰
東漢末年轟轟烈烈的黃巾農民大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它卻沉重地打擊了地主 階級的統治,使腐朽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地主豪強也紛紛組織「部曲」(私人武裝),占據地盤,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轉入爭權奪利、互相兼並的長期戰爭,造成中原地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凄慘景象。當時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紹、河內的張揚 、 兗豫的曹操、徐州的呂布、揚州的袁術、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幽州的公孫瓚、南陽的張綉等。在這些割據勢力的連年征戰中,袁紹、曹操兩大集團逐步發展壯大起來 。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擊敗公孫瓚,佔有青、幽、冀、並四州之地。建安元年, 曹 操把漢獻帝挾持到許昌,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建安二 年(197年)春,袁術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為 名,進討袁術並將其消滅。接著又消滅了呂布,利用張揚部內訌取得河內郡。從此曹操勢力西達關中,東到兗、豫、徐州,控制了黃河以南,淮、漢以北大部地區,從而與袁紹形 成沿黃河下游南北對峙的局面。袁紹的兵力在當時遠遠勝過曹操,自然不甘屈居於曹操之下,他決心同曹操一決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10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昌,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袁紹舉兵南下的消息傳到許昌,曹操部將多認為袁軍強大不可敵。但曹操卻根據他 對袁紹的了解,認為袁紹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刻薄寡恩,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 ,將驕而政令不一,於是決定以所能集中的數萬兵力抗擊袁紹的進攻。為爭取戰略上的 主 動,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東臨沂北)入青州,佔領齊(今山東臨淄)、北海(今山東昌樂)、東安(今山東沂水縣)等地,牽制袁紹,鞏固右翼,防 止袁軍從東面襲擊許昌;曹操率兵進據冀州黎陽(今河南浚縣東,黃河北岸),令於禁 率步騎2000屯守黃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協助扼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黃河南岸)的東郡太守劉延,阻滯袁軍渡河和長驅南下,同時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一帶築壘固守,以阻擋袁紹從正面進攻;派人鎮撫關中,拉攏涼州,以穩定翼側。從以上部署看,曹操所採取的戰略方針,不是分兵把守黃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點設防,以逸待勞,後發制人。從當時情勢而言,這種部署是得當的。首先,袁紹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黃河多處可渡,如分兵把守則防不勝防,不僅 難 以阻止袁軍南下,且使自己本已處於劣勢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處鴻溝上游 ,瀕臨汴水。鴻溝運河西連虎牢、鞏、洛要隘,東下淮泗,為許昌北、東之屏障,是袁紹奪取許昌的要津和必爭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許昌,後勤補給也較袁軍方便。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當曹操正部署對袁紹作戰時,劉備起兵反操,佔領下邳,屯據沛縣(今江蘇沛縣)。劉軍增至數萬人,並與袁紹聯系,打算合力攻曹。曹操為保持許昌與青、兗二州的聯系,避免兩面作戰,於次年二月親自率精兵東擊劉備,迅 速佔領沛縣 ,轉而進攻下邳,迫降關羽。劉備全軍潰敗,隻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紹。當曹、劉作戰正酣之時,有人建議袁紹「舉軍而襲其後」,但袁紹以兒子有病為辭拒絕採納, 致使曹操從容擊敗劉備回軍官渡。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紹發布討曹檄文,二月進軍黎陽,企圖渡河尋求與曹軍主力決戰。他首先派顏良進攻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企圖奪取黃河南岸要點,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為爭取主動,求得初戰的勝利,親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馬之圍。此時謀士荀攸認為袁紹兵多,建議聲東擊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偽裝渡河攻袁 後方,使袁紹分兵向西,然後遣輕騎迅速襲擊進攻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定可擊敗顏良。曹操採納了這一建議,袁紹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機率輕騎,派張遼、關羽為前鋒,急趨白馬。關羽迅速迫近顏良軍,顏良倉促應戰被斬殺,袁軍潰敗。曹操解了白馬之圍後,遷徙白馬的百姓沿黃河向西撤退,袁紹率軍渡河追擊,軍至延津南,派大將文丑與劉備繼續率兵追擊曹軍。曹操當時只有騎兵600,駐於南阪(在白馬南)下,而袁軍達五六千騎,尚有步兵在後跟進。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馬,並故意將輜重丟棄道旁。袁 軍一見果然中計,紛紛爭搶財物。曹操突然發起攻擊,終於擊敗袁軍,殺了文丑,順利退回官渡。
袁軍初戰失利,但兵力仍占優勢。七月,進軍陽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備南下進攻許昌。八月,袁軍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營,東西寬約數十里。曹操也立營與袁軍對峙。九月,曹軍一度出擊,沒有獲勝,退回營壘堅守。袁紹構築樓櫓,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營。曹軍製作了一種拋石裝置的霹靂車,發石擊毀了袁軍所築的樓櫓。袁軍又掘 地道進攻,曹軍也在營內掘長塹相抵抗。雙方相持3個月,曹操外境困難,前方兵少糧 缺,士卒疲乏,後方也不穩固,曹操幾乎失去堅守的信心。荀
㈦ 歷史小故事300字
我國食品中的歷史故事
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青城中學杜建平
「餃子」的由來
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告老還鄉,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向窮人舍葯治傷。他的葯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葯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葯的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爛耳朵就好了。張仲景舍葯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葯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油條
油條是很多人愛吃的早點食品。說起它的來歷,還和秦檜有關呢。 油條也稱油炸燴、油炸鬼。它是南宋時杭州百姓製作的早點食品。1142年,民族英雄岳飛被賣國賊秦檜和他的妻子王氏設計殺害於風波亭。京城臨安(今杭州市)百姓知道了這件事後,個個義憤填膺,對秦檜、王氏深惡痛絕。當時風波亭附近有一家專賣油炸食品的飲食店,店老闆正在油鍋旁炸食品,得知岳飛被秦檜夫婦害死的消息後,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從盆中抓起一塊面團,捏成一男一女兩個小人,並將它們背靠背粘在一起,丟進油鍋,口裡還連連喊道:「吃油炸秦檜啦!」他這么一喊,周圍的百姓個個心裡都明白他的意思了,便一擁而上,一邊動手幫著做,一邊幫著喊,還一邊吃。其他的飲食店見狀,也爭相效仿。當時,整個臨安城都做起「油炸檜」,並很快傳遍全國。「油炸檜」流傳到今天,許多地區已改稱「油條」,但仍然有地方叫「油炸燴」或「油炸鬼」。
二者選其一
㈧ 三十個成語故事要有歷史背景歷史故事的
月懷一雞
孟子善於運用比喻來說明自己的主張.孟子說治理天下是很容易的事,只是君王想不想做的問題,並不是他能不能做.齊宣王問:「想不想做和能不能做有什麼區別?」孟子說:「挾著太山跨越北海,告訴人說:『我做不到』,是真的做不到;若是為長輩折條樹枝,告訴人說:『我做不到』,是不願意做,不是做不到啊!治理國家沒有挾太山超北海那樣難,只是折條樹枝那樣簡單.贍養我的父母,從而贍養別人的父母,愛護我的孩子,從而愛護別人的孩子,那麼治理天下就像翻一下手掌那麼容易……」
宋國大夫戴盈之決定減免百姓的部分捐稅,但又說:「今年年內還辦不到,請讓我先稍微減一些,等到明年再徹底實行,怎麼樣?」 孟子說:「現在有一個人每天偷鄰居家的一隻雞,有人勸他說:『這不是正派人的行為!』他便說:『好吧,我知道這不好了.這樣吧,請允許我少偷一點,原來每天偷一隻,以後改為每月偷一隻,到了明年,我就徹底洗手不幹了』—如果知道這種行為不合 於道義,就應該趕快停止,為什麼要等到明年呢?」
「月懷一雞」指那些明知道自己錯了,卻故意拖延時間,不肯及時改正的人.
(出自《孟子》)
月懷一雞的意思是:「月懷一雞」指那些明知道自己錯了,卻故意拖延時間,不肯及時改正的人.
查看哀鴻遍野的成語解釋
解釋:
比喻到處都是呻吟呼號、游離失所的災民.哀鴻:哀鳴的大雁.
《詩經·小雅》中有一篇題為《鴻雁》的詩.其中有兩句是:「鴻雁於飛,哀嗚嗷嗷.」
它的意思是說:鴻雁找不到安棲的地方,沒有目的地飛著,悲哀地叫著.形容流離失所的難民呻吟呼救的凄慘景象.
由於這兩句詩,後來人們就把不得安居的難民叫作「哀鴻」;形容受難的人民極多,幾乎到處都有,就說是「哀鴻遍野」或「遍地哀鴻」.
原詩中「哀嗚嗷嗷」的「嗷嗷」兩字,後來還常常用來形容啼飢叫餓的嘈雜之聲,例如「嗷嗷待哺(哭哭嚷嚷地急切盼望給點吃的)」.
查看愛屋及烏的成語解釋
解釋:
比喻愛一個人而連帶關心到跟他有關系的人或物.
傳說,殷商末代的商紂王是個窮奢極欲、殘暴無道的昏君(參看《助紂為虐》).「西伯」(西部諸侯之長)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因為反對紂王曾被囚禁,想了很多辦法才得以出獄.當時,周的都城在岐山(今陝西省岐山縣),周文王回到岐山後,下決心要推翻商朝的統治.他首先聘得軍事家姜尚(即姜太公)為軍師,積極練兵備戰,又兼並了鄰近的幾個諸侯小國,勢力逐漸強大起來.接著,又將都城東遷至豐邑(今陝西省戶縣附近),准備向東進軍.可是,遷都不久周文王逝世了.
周文王的兒子姬發繼位,即周武王.姜太公繼續擔任軍師.武王的同母弟姬旦(即周公),異母弟姬奭[shì ](即召公)是武王的兩個得力助手.同時,武王還得到了其他幾個諸侯的擁護.於是,武王正式宣布出兵伐紂.大軍在孟津(今河南孟縣之南的一個黃河渡口)渡過黃河,向東北挺進,直逼商朝的朝歌(今河南淇縣東北).因為商紂王已失盡人心,軍隊也多不願為他送命,於是逃的逃、降的降,起義的起義,朝歌很快就被攻克.紂王自殺,商朝就此滅亡.以後的八百年,便成了周的天下,稱為周朝.
當周武王攻克朝歌之初,對於怎樣處置商朝遺留下來的權臣貴族、官宦將士,能不能使局面穩定下來,武王心裡還沒有譜,因此有些擔憂.為此,他曾同姜太公等商議.漢朝人劉向編撰的《說苑·貴法》里有這樣一段文字記載: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將奈其士眾何?』太公對曰:『臣聞愛其人者,兼愛屋上之烏;憎其人者,惡其餘胥.咸劉厥敵,使靡有餘,何如?』」 大意是說:周武王打敗了殷商,召見姜太公,問道:「該怎樣對待他們的人員呢?」太公答道:「我聽說,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帶喜愛他屋上的烏鴉;如果憎恨那個人,就連帶奪來他的仆從家吏.全部殺盡敵對分子,讓他們一個也不留,您看怎樣?」
原文中所謂「余胥」,是指地位最低下的小吏,奴隸主貴族的管家之類.(余,末等的意思;胥;胥吏.)
漢朝人伏勝編撰的《尚書大傳·大戰》里也有類似的記載:「紂死,武王惶惶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問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聞之也;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不愛人者,及其胥余.』」
這段記載,與《說苑》所載內容相仿.不過「余胥」一詞寫作「胥余」,兩者的含意也不一樣.「胥余」已不屬胥史等級,而是胥吏以外,比「余胥」更加低下的奴隸或刑徒了.例如商紂王時的「太師」箕子,因對紂王不滿,被囚禁而裝瘋,甘當奴隸,所以《莊子》稱他為「胥余」.
此外,《韓詩外傳》、《六韜逸文》也都有關於周武王和姜太公上述那段談話的記載,內容基本相同.由於這個傳說,就產生了「愛屋及烏」這句成語.
我國自古流傳一種迷信習俗,以為烏鴉是「不祥之鳥」,它落到誰家的屋上,誰家就要遭遇不幸.我國最古的一部詩歌集《詩經》的《小雅》部分,題為《正月》的一首詩里,就有「瞻烏爰止,於誰之家」.可見古人多厭惡烏鴉,而絕少有人愛它的.所謂「愛屋及烏」,是說:由於愛那個人,因而連他家屋上的烏鴉都不以為不祥,不覺得討厭了.這句成語,一向被人們用作推愛的比喻.因為深愛某人,從而連帶喜愛他的親屬朋友等人或其他東西,就叫做「愛屋及烏」,或稱這樣的推愛為「屋烏之愛」.
唐代詩人杜甫在《奉贈射洪李四丈》(射洪,地名,在今四川;李四丈即李明甫)的詩中,開頭兩句是:「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宋朝人周敦頤的《濂溪詩》中有:「怒移水中蟹,愛及屋上烏」.宋朝人陳師道的《簡李伯益》詩中也有「時清視我門前雀,人好看君屋上烏.」都是用的「愛屋及烏」這個成語典故[人氣:1115]
查看安步當車的成語解釋
出處《戰國策·齊策四》
曰:「蜀願得歸,晚食為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 正以自虞.」
釋義 表示慢慢地走,當作坐車
故事 戰國時,齊國有位高士,名叫顏蜀.齊宣王慕他的名,把他 召進宮來.顏蜀隨隨便便地走進宮內,來到殿前的階梯處,見宣王正 等待他拜見,就停住腳步,不再行進.宣王見了很奇怪,就呼喚說: 「顏蜀,走過來!」 不料顏蜀還是一步不動,呼喚宣王說:「大王,走過來!」 宣王聽了很不高興,左右的大臣見顏蜀目無君主口出狂言,都 說:「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過來,你也叫大王過來, 怎麼行呢?」 顏蜀說:「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說明我羨慕他的權勢;如果 大王走過來,說明他禮賢下士.與其讓我羨慕大王權勢,還不如讓大 玉禮賢下士的好.」 齊宣王惱怒他說:「到底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 顏蜀不假思索他說:「當然是士人尊貴,君王並不尊貴!」 宣王說:「你說這話有根據嗎?」 顏蜀神色自若他說:「當然有.從前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 曾經下過一道命令:有誰敢在高士柳下季墳墓五十步以內的地方砍 柴的,格殺勿論!他還下了一道命令:有誰能砍下齊王的腦袋,就封 他為萬戶侯,賞金干鎰,由此看來,一個活著的君主的頭,竟然連一 個死的士人墳墓都不如啊.」 齊宣王無言以對,滿臉不高興.大臣們忙來解圍:「顏蜀,過來! 顏蜀,過來!我們大王擁有千乘(一千輛戰本)之國,東西南北誰敢不 服?大王想要什麼就有什麼,老百姓沒有不俯首聽命的.你們士人大 卑鄙了!」 顏蜀駁斥道:「你們說得不對!從前大禹的時候,諸侯有萬國之 多.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湯時代,諸侯有三千之 多.如今,稱孤道寡的才二十四個.由此看來,重視士人與否是得失 的關鍵.從古到今,沒有能以不務實事而成名於天下的.所以君父要 以不經常向人請教為羞恥,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學習而慚愧.」 宣王聽到這里,才覺得自己理虧,說:「我是自討沒趣.聽了您的 一番高論,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徑.希望您接受我為您的學生,今後您 就住在我這里,我保證您飲食有肉吃,出門必有車乘,您夫人和子女 個個會衣著華麗.」 顏蜀卻辭謝說:「玉,原來產於山中,如果一經匠人加工,就會破 壞;雖然仍然寶貴,但畢竟失去了本來的面貌.士人生在窮鄉僻壤, 如果選拔上來,就會享有利祿;不是說他不能高貴顯達,但他外來的 風貌和內心世界會遭到破壞.所以我情願希望大王讓我回去,每天 晚點吃飯,也像吃肉那樣香,安穩而慢慢地走路,足以當作乘車;平 安度日,並不比權貴差.清靜無為,純正自守,樂在其中.命我講話的 是您大王,而盡忠宣言的是我顏蜀.」 顏蜀說罷,向宣王拜了兩拜,就告辭前去.
查看安居樂業的成語解釋
出處《老子》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釋義 表示生活美滿、安定.
故事 春秋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據說他剛生下來的時候,就是一個白頭發.白鬍子的小老頭兒; 所以人們稱他「老子」;還說他是在一棵李樹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為他耳朵長得特別大,所以名「耳」.其實,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 稱. 老於對當時的現實不滿,並反對當時社會上出現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頭路.他懷戀著遠古的原始社會,認為物質的進步和文化的 發展毀壞了人民的淳樸,給人們帶來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現「小國寡 民」的理想社會. 老於是這樣描繪他所設想的「小國寡民」社會的: 國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許許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們.不要讓人民用生命去冒險,也不向遠處遷移,即使有車輛和船 只,也無人去乘坐它們,即使有兵器裝備,也無處去使用它們.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結繩記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適,滿足於原有的風俗習慣.鄰近各國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互 相聽得見,但是人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
查看安然無恙的成語解釋
解釋:
平安無事,沒有遭受損害或發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災禍.
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太子丹接位為趙孝成王.由於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負責處理.趙威後是一個比較賢明而有見識的中年婦女.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加劇了對趙國的進攻.趙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威後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然後再出兵.趙威後捨不得小兒子離開,但是聽了大臣觸龍的意見,還是把長安君送到齊國.齊國出兵幫助趙國打退了秦軍.
有一次,齊王派使者帶著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後.威後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
齊國使者聽了心裡很不高興,說:「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你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面,把尊貴的放在後面嗎?」
威後微微一笑,說:「不是的.如果沒有收成,怎麼會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怎麼會有君主?難道問候時可以舍棄根本而只問枝節嗎?」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 這則「無恙」的典故,後來演化出成語,「安然無恙」.
㈨ 一個完整的歷史故事,能夠准確表達故事涉及的重大歷史背景
唐貞觀年間,在太宗李世民的倡導之下,朝廷開展了大規模的人才選拔推薦活動。由於這個活動規模聲勢宏大,就有人打算渾水摸魚。太宗聽說有人謊報官階和資歷,就命謊報的人自首並警告說,如果不自首,一經查出,便處以死刑。
過了不久,有一個謊報資歷且不自首的人被抓了。唐太宗將他交給大理寺處理,大理寺根據國家的法律,將這個人判處了流放。
太宗聽說這件事以後,就把大理寺少卿戴胄找了過來,問他:「你應該知道我當初下的詔書上說,不自首的人處死刑。現在,你判處他為流放,這不是向天下人表示我說話不算數嗎?」
戴胄回答說:「要是陛下當時就殺了他,那是陛下的事。但是,現在你既然已經把他交給大理寺處理了,我就不能違背法律。」
太宗問戴胄:「那麼,你自己遵守了國家法律,卻讓我失信於天下人嗎?」
戴胄說:「法律,是國家用來取信於天下的保證,國家的信用才是最大的信用。您所說的話,只是當時憑著一時的喜怒講出來的。陛下一時發怒,想要殺死他。後來知道不能這樣,才將他送給大理寺按照法律處置。這正是您忍耐小的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的結果。我覺得陛下的做法非常可貴,因此很值得珍惜。」
聽了戴胄的這番話,太宗說:「在我認識有誤的地方,你能夠糾正我,我非常感謝你。」
於是,唐太宗李世民改變初衷,同意了大理寺的判決。
㈩ 關於百家姓的傳說和小故事以及歷史背景
去網上下載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