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理想抱負的歷史小故事
1.宗愨的字是元干,南陽涅陽人。他的叔父是宗炳字少文,此人學問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愨小的時候宗炳問他長大後志向是什麼?他回答:「希望駕著大風刮散綿延萬里的巨浪。」宗炳說:「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愨的哥哥宗泌結婚,結婚的當晚就有強盜來打劫。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鬥,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當時天下太平,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為習文考取功名是正業。宗炳因為學問高,大家都跟著他喜好讀儒家經典。而宗愨因為任性而且愛好武藝,故而默默無聞。
2.楚國滅亡之後,項氏家族慘遭屠殺,他與弟弟項庄隨叔父項梁流亡到吳中(今浙江湖州)。年少時項梁曾請人教他書法詩歌,籍學了沒多久便厭倦了;後梁又請人教他武藝,沒多久又不學了;梁大怒!籍曰:「學文不過能記住姓名,學武不過能以一抵百,籍要學便學萬人敵!」於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學了一段時間後又不願意學了,梁只好順著他不在管他。籍身高八尺,力能扛鼎(霸王舉鼎一詞的由來),氣壓萬夫,年青時志向便極為遠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錢塘江)時,項羽見其車馬儀仗威風凜凜,便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
3、陳蕃願掃除天下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你為什麼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眾不同。
㈡ 名人小時候樹立了遠大的志向並最終取得成就的故事。急
12歲那年,周恩來離開家鄉,來到了東北。當時的東北,是帝國主義列強在華爭奪的焦點。他在沈陽下了車,前來接他的伯父指著一片繁華、熱鬧的地方,對他說:「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去玩啊!」
「為什麼?」周恩來不解地問。
「那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來可就糟了,沒處說理去!」
「那又是為什麼呢?」周恩來打破砂鍋問到底。
「為什麼?中華不振啊!」伯父嘆了口氣,沒有再說什麼。
不久,周恩來進了東關模範學校讀書。
他始終忘不了大伯接他時說的話,經常想:「租界地是什麼樣的?為什麼中國人不能去那兒,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裡?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一連串的問題使周恩來迷惑不解,好奇心驅使著他,一定要親自去看個究竟。
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周恩來背著大伯,約了一個要好的同學闖進了租界。嘿!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發、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
正當周恩來和同學左顧右盼時,忽然發現巡警局門前圍著一群人,正大聲吵嚷著什麼。
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麼,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一問才知道,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
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地里,誰又敢怎麼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這時周恩來才真正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
從租界地回來以後,同學們常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誰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麼。直到在一次修身課上,聽了周恩來的發言才解開了這個謎。
那天修身課上,魏校長向同學們提出一個問題:「請問諸生為什麼而讀書?」
同學們踴躍回答。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也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為吃飯而讀書」……
周恩來一直靜靜地坐在那裡,沒有搶著發言。魏校長注意到了,打手勢讓大家靜下來,點名讓他回答。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魏校長聽了為之一振!他怎麼也沒想到,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負和胸懷!他睜大眼睛又追問了一句:「再說一遍,為什麼而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周恩來鏗鏘有力的話語,博得了魏校長的喝彩:「好哇!為中華之崛起!有志者當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來在那時就已經認識到,中國人要想不受帝國主義欺凌,就要振興中華。讀書,就要以此為目標。
辛亥革命爆發後,周恩來帶頭剪去辮子,並接觸進步書籍,他讀光復會領袖章太炎的書和同盟會的雜志,讀康有為、梁啟超的文章。無論是章太炎難懂的古體文,還是梁啟超的近體文,周恩來都認真閱讀。雖然進步刊物的思想側重各有不同,但樸素愛國的道理是一脈相承的。
周恩來的眼界隨著閱讀拓寬,思想得到升華,對事物有了自己獨特的理解,所以,當其他同學還從未想過為什麼要念書時,周恩來已經明確地提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有志向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幼年童年時期的家庭變故使周恩來比同齡人更早成熟。周恩來一出生的第二天,他的外祖父萬青選就去世了。
不到半歲,又因小叔父周貽淦生病沒有子女,按照淮安的風俗,周恩來被過繼給小叔父做嗣子,大人們希望通過過繼的方法,一能解決小叔父的傳代問題,二能希望用過繼這種當地認為是「沖喜」的方法治好小叔父的癆病。可是不久他的小叔父就去世了。
到1907年春天,周恩來的生母萬氏因家庭生活的操勞,在35歲時得了肺癆去世。不久養母陳氏也因病去世,10歲的周恩來作為長子就操辦起養母的喪事,並用船把養母陳氏的遺體從清江浦運回淮城和小叔父合葬。
家庭的變故讓幼年童年時期的周恩來比同齡人更早地體會到失去親人的痛苦、生活的艱辛和人情的冷暖,10歲時的周恩來已經「佐理家務,井然有序」。
童年生活的艱辛促使他要改變現狀。周恩來的祖籍是浙江紹興,外祖父的祖籍是江西南昌,到祖輩時兩家到淮陰、淮安當縣官,兩家相識結為姻親。祖父50多歲時就去世了,生前不事生產,不買地,只有房產。
到了父輩,家庭開始中衰,叔父當師爺,父親做文書常年在外不回家,入不敷出。周恩來從小就懂得生活艱難,特別是為了生母養母治病,常常把家裡值錢的物件拿去典當換錢買葯。
童年生活的艱辛較早地讓周恩來體諒到父輩的不易,沒錢維持正常生活的艱辛也讓他較早地懂得了家裡的柴米油鹽來之不易,過上好日子的樸素想法在少年周恩來的心裡紮下了根。
四位女性的早期教育讓他知書明禮。在周恩來的幼年童年生活中,有四位女性對他的成長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生母萬氏,生於官宦之家(其父是淮陰縣令),為人善良,性格爽朗,美麗端莊,具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素養。
她生前處事精明干練,排難解紛的能力強,出面調解家族內糾紛時經常帶周恩來同去,對幼年周恩來的基本禮儀、人情來往、主持公道、操持家務、做事認真細致以及人生觀的形成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嗣母陳氏,受過教育,知書達禮,喜好安靜,較早地對周恩來進行文化啟蒙教育,經常給他講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緣》裡面的故事,教他認字學文化,還送他到私塾讀書,所以從8歲開始周恩來就可以讀小說《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等。
周恩來從生母身上學到了爽朗的性格,從養母身上學到了好靜的性格。乳母蔣氏,是貧苦農民,周恩來出生後她到周家做周恩來的乳母,一直到周恩來離開淮安去東北都在周家勞作,小時候的周恩來經常跟著蔣媽,看她勞動,蔣媽也教他認識各種農活和植物常識;
還帶他到老家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玩耍,讓年幼的周恩來知道了農事和農民的艱苦生活。還有一位八嬸母楊氏,在周恩來生母養母去世之後成了周恩來的實際撫養人,對周恩來的影響也很大,周恩來對八嬸母的感情也很深。
四位女性對周恩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從基本生活能力、處世經驗、人生觀的形成,性格的養成到對社會的看法都有很大幫助。
參觀關公祠和日俄戰爭遺址讓他認識到落後就要挨打的慘痛教訓。清末抗英名將關天培是淮安人,淮安城內建有關忠節公祠,周恩來少年時經常隨養母陳氏到公祠里參觀,養母給他講解關天培抗英為國捐軀的故事,讓少年周恩來對民族英雄產生崇敬之情。
到東北上學期間,隨同學到奉天南郊魏家樓小住,參觀日俄戰爭遺址,聽當地老人講述日俄戰爭的經過和中國人民飽受的苦難,讓他知道了落後就要挨打被侵略、國破家亡的道理。在他幼小心靈里萌生了為中華崛起、解救人民於水火之中的豪情壯志。
到東北上學接受西學教育,思想受到啟蒙。周恩來小時候在淮安,除了得到養母陳氏的文化教育外,還在私塾讀書學文化,到東北求學開始接觸西學。
周恩來1946年9月在接受美國記者李勃曼采訪時說:「十二歲那年,我離家去東北,這是我生活和思想轉變的關鍵,沒有這一次的離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無所成就,和留在家裡的弟兄輩一樣,走向悲劇的下場。」「從受封建教育轉到受西方教育,從封建家庭轉到學校環境。」
到東北上學,讓周恩來開闊了眼界,知道了外國的一些情況,也初步看到了國弱民窮受欺凌的國內現狀,當聽到辛亥革命爆發,推翻清朝統治的消息後,在學校率先剪去象徵清朝臣民的辮子。於是在魏校長問同學們為何讀書的時候,他能自然而然地說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勵志名言。
周恩來從小學時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到南開學校畢業時與同學們互贈「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的留言,到日本留學又回國參加五四運動,再到歐洲勤工儉學又回國投身革命……就一直為中華之崛起而奮斗。
少年定下初心,之後為之奮斗終身,周恩來這種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執著的人生追求永遠是我們共產黨人學習的典範。
㈢ 關於名人理想的故事
1、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周恩來在少年時期離開故鄉江蘇准安,來到東關模範學校讀書。這一天, 魏校長親自為學生上修身課,題目是「立命」。當時正是中國社會發生劇烈變動的時期。校長講「立命」,就是給學生講怎樣立志。魏校長講到精彩處突然停頓下來。問道:諸生為何讀書啊?當時,有人回答:「為名利而讀書。」,還有人回答:」為做官而讀書。「
周恩來卻響亮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魏校長贊嘆道:」有志者,當效周生啊!」當時,周恩來年僅12歲。 一句響亮的誓言,一個遠大的志向,激勵著我們敬愛的總理為之奮鬥了一生。他為了民族的獨立、國家的振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正是由於這種偉大理想的導引。
2、魯迅《棄醫從文--因社會現實而改變》
魯迅先生早年留學日本時本來是學醫的。但在仙台醫專學習期間,在課間加映的日俄戰爭的紀錄片上,看到中國人被說成俄國偵探而被砍頭,死者和圍觀者都很麻木。這使魯迅認識到:「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於是魯迅下決心棄醫從文,終於成為中國現代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學家。
3、《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4、《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5、班超《投筆從戎--因社會現實而改變》
東漢時,有一個叫班超的著名人物。他從小就很有志氣,立志要為國家干-番事業。公元62年(漢明帝永平五年),他的哥哥班固奉命到洛陽擔任校書郎,他與母親也隨同前往。由於生活艱苦,班超不得不替官府謄抄文件,每天從早忙到晚,所得的報酬只能維持生活。
一天,班超一邊抄著文件,一邊想起自己的抱負,心情非常激動, 忍不住猛然把毛筆扔到地上, 嘆息說: 「男子漢大丈夫縱然沒有別的大志向,也應該學習張騫,在與別國的交往中建立功勛,以取得封侯。怎麼能老是埋頭於筆墨紙硯之間呢?「不久,他參加了軍隊,因作戰英勇,身先士卒而得到了升遷。
後來,朝廷又派遣班超出使西域。在多次出使西域的過程中,班超只帶著少數人,靠著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難,為加強漢朝與西域各國和古羅馬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聯系,做出重要的貢獻,被封為定遠侯。班超在西域三十餘年,直至和帝時,才因年老回國。
㈣ 有遠大志向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1、周恩來小時候的故事
周恩來從小志高,12歲就發出了立志讀書,報效祖國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來在沈陽東關模範學校上學,一天,魏校長親自為學生上修身課,題目是「立命」,正當魏校長講到精彩處突然停頓下來,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請問為什麼讀書?」
教室里鴉雀無聲,沒有一個學生回答。
「如果沒有人回答,我就一個個問了」
魏校長走下講台,指著前排一同學說:「你為什麼而讀書?」,這個學生站起來挺著胸脯說:「為光耀門楣而讀書!」。
魏校長點點頭,又問第二個學生,回答是:」為了明禮而讀書。「
第三個被問的學生是一個靴鋪掌櫃的兒子,他很認真地回答說:「我是為我爸而讀書的。」
同學們聽了鬨堂大笑,校長對這些回答都不滿意,搖了搖頭又到周恩來面前,問道:「你是為什麼而讀書?」
周恩來在學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剛剛成功,他在同學們中第一個剪掉了長長的辮子,這是很不簡單的一件事,因為滿清政府規定,所有漢人男子都必須像滿族人一樣留長辮子,以表示忠於清朝朝廷,不留辮子就要殺頭,因此同學們都非常敬佩他。
周恩來站起身來,教室里靜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來非常鄭重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話,表達了周恩來從小立志振興中華的偉大志向。
魏校長沒有想到,竟然有這樣出眾的學生,非常高興。他示意讓周恩來坐下,然後對大家說:「有志者,當效周生啊!」意思是說,有志氣的青年,都要向周恩來學習。
是呀,我們應該向周恩來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從小就立下遠大的人生目標,然後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堅持不懈,勤奮學習,為人民,為國家做出貢獻,這樣才有真正的人生意義!
2、史記的故事
司馬遷,遵從父親遺囑,立志要寫成一部能夠「藏之名山,傳之後人」的史書。就在他著手寫這部史書的第七年,發生了李陵案。貳師將軍李陵同匈奴一次戰爭中,因寡不敵眾,戰敗投降。司馬遷為李陵辯白,觸怒漢武帝,被捕入獄,遭受殘酷的「腐刑」。
受型之後,曾因屈辱痛苦打算自殺,可想到自己寫史書的理想尚未完成,於是忍辱奮起,前後共歷時18年,終於寫成《史記》,這部偉大著作共526500字,開創我國紀傳體通史的先河,史料豐富而翔實,歷來受人們推崇。
魯迅曾以極概括的語言高度評價《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3、美國作家傑克·倫敦
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的房間里,不論是窗簾上、衣架上、櫥櫃上、床頭上、鏡子上,到處都掛著一串串小紙片,走近一看,原來紙片上都寫著美妙的詞語、生動的比喻,有用的資料。他把紙片掛在房間的各個部位。
是為了在睡覺、穿衣、刮臉、踱步時,隨時隨地都能看到,都能記誦。外出時他也在衣袋裡裝著不少紙片。他這樣刻苦學習,積累資料,終於寫出了《熱愛生命》、《鐵蹄》、《海浪》等引人入勝的作品。
4 、雷管的發明
諾貝爾決心把烈性炸葯改造成安全炸葯。1862年夏天,他開始了對硝化甘油的研究,這是一個充滿危險和犧牲的艱苦歷程,死亡時刻都在陪伴著他,在一次進行炸葯實驗時發生了爆炸事件,實驗室被炸的無影無蹤,5個助手全部犧牲,連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倖免。
但是,諾貝爾百折不撓,他把實驗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繼續實驗,經過長期的研究,他終於發現了一種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質--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決了炸葯的引爆問題,這就是雷管的發明。
它是諾貝爾科學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5、張海迪的故事
張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東半島文登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里.5歲時因患脊血管瘤,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覺,生活不能自理,但是身殘志堅的張海迪沒有放棄生命更沒有放棄生活,他一面以堅強的毅力與決心同病魔作斗爭,一面用勤奮的學習和工作延續生命。
她不僅自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而且還自學了大學英語專業。後來又堅持學習日語、德語、和世界語,翻譯了16萬字的外文著作和資料。她刻苦學習潛心鑽研了《人體解剖學》、《內科學》、《針灸學》等十幾種醫學書籍。
她用學到醫學知識和針灸技術,為周圍群眾治病達一萬多人次。她還學過無線電技術、音樂、繪畫和書法等多門類知識與學科,以此做為人民服務的本領。提到80年代沒有一個名字比張海迪更深入人心,她影響了中國幾代人。
㈤ 古代關於追求理想的名人例子
1、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2、李白鐵杵磨成針
有一天,李白沒有上學,跑到一條小河邊去玩。忽然他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蹲在小河邊的一塊磨石旁,一下一下地磨著一根鐵棍。李白好奇地來到老婆婆身邊,問道:「老婆婆,您在干什麼?」「我在磨針。」老婆婆沒有抬頭,她一邊磨一邊回答。
「磨針!用這么粗的鐵棍磨成細細的綉花針。這什麼時候能磨成啊!」李白脫口而出。而老婆婆這時抬起頭,停下手,親切地對李白說:「孩子,鐵棒雖粗,可擋不住我天天磨,滴水能穿石,難道鐵棒就不能磨成針嗎?」
李白聽了老婆婆的話,很受感動。心想:「是呀,做事只要有恆心,不怕困難,天天堅持做,什麼事都能做好。讀書不也是一樣嗎?」李白轉身跑回學堂。
從此以後,他刻苦讀書,歷代詩詞歌賦,諸子百家,他見到就讀,終於成為一名著名的詩人。
3、李清照少女填詞
宋代女詩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她個性爽直、自由、不羈一格,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文學天賦。這個故事講述的就是她觸景生情,即興填詞的故事。
4、楊祿禪陳家溝學藝
楊祿禪受到鄉里惡霸的欺負,他不甘心受辱。一個人離開了家,到陳家溝拜師學藝。拳師陳長興從不把拳法傳外人,楊祿禪也不例外。不過,楊祿禪的執著精神終於感動了陳長興,終於學到了拳法,懲治了惡霸,也開創了楊式太極拳。
5、王獻之依缸習字
王獻之,字子敬,是東晉大書法家書——聖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他自己也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獻之三四歲的時候,母親就教他背詩誦詩,到五六歲的時候,就能夠出口成章,順口吟出幾句詩來。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發顯得機警聰敏,而且還特別喜歡習字。王獻之家有一隻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與這個大水缸密不可分!
㈥ 有遠大志向的名人的故事。
司馬遷,遵從父親遺囑,立志要寫成一部能夠「藏之名山,傳之後人」的史書。就在他著手寫這部史書的第七年,發生了李陵案。貳師將軍李陵同匈奴一次戰爭中,因寡不敵眾,戰敗投降。司馬遷為李陵辯白,觸怒漢武帝,被捕入獄,遭受殘酷的「腐刑」。
受型之後,曾因屈辱痛苦打算自殺,可想到自己寫史書的理想尚未完成。於是忍辱奮起,前後共歷時18年,終於寫成《史記》。這部偉大著作共526500字。開創我國紀傳體通史的先河,史料豐富而翔實,歷來受人們推崇。魯迅曾以極概括的語言高度評價《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3 張海迪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她身患高位截癱,而她在病床上,用鏡子反射來看書,最後張海迪以驚人的毅力學會了4國外語,並成功的翻譯了16本海外著作。
4 貝多芬,他雙耳失聰後,不是一味的怨天尤人,而是堅持他的音樂創作,耳朵聾了又聽不見,就用筷子插進鋼琴的發聲器,以震動來辨別音調,最終創作出了著名的《第九交響曲》。
5 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的房間里,不論是窗簾上、衣架上、櫥櫃上、床頭上、鏡子上,到處都掛著一串串小紙片,走近一看,原來紙片上都寫著美妙的詞語、生動的比喻,有用的資料。他把紙片掛在房間的各個部位。是為了在睡覺、穿衣、刮臉、踱步時,隨時隨地都能看到,都能記誦。外出時他也在衣袋裡裝著不少紙片。他這樣刻苦學習,積累資料,終於寫出了《熱愛生命》、《鐵蹄》、《海浪》等引人入勝的作品。
6 諾貝爾 決心把這種烈性炸葯改造成安全炸葯。1862年夏天,他開始了對硝化甘油的研究。這是一個充滿危險和犧牲的艱苦歷程。死亡時刻都在陪伴著他。在一次進行炸葯實驗時發生了爆炸事件,實驗室被炸的無影無蹤,5個助手全部犧牲,連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倖免。但是,諾貝爾百折不撓,他把實驗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繼續實驗。經過長期的研究,他終於發現了一種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質--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決了炸葯的引爆問題,這就是雷管的發明。它是諾貝爾科學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㈦ 急求因為有夢想,有志向而成功的名人事例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裡。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林則徐對聯立志》
這個故事講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林則徐小時候就天資聰慧,兩次機會下,作了兩幅對聯,這兩幅對聯表達了林則徐的遠大志向。林則徐不僅敢於立志,而且讀書刻苦,長大後成就了一番大事業,受到了後世的敬仰。
《葉天士拜師謙學》
葉天士自恃醫術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葉天士的母親病了,他束手無策,多虧薛雪不計前嫌,治好了他母親的病。從此,葉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於是他尋訪天下名醫,虛心求教,終於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醫。
《李清照少女填詞》
宋代女詩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她個性爽直、自由、不羈一格,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文學天賦。這個故事講述的就是她觸景生情,即興填詞的故事。
《楊祿禪陳家溝學藝》
楊祿禪受到鄉里惡霸的欺負,他不甘心受辱。一個人離開了家,到陳家溝拜師學藝。拳師陳長興從不把拳法傳外人,楊祿禪也不例外。不過,楊祿禪的執著精神終於感動了陳長興,終於學到了拳法,懲治了惡霸,也開創了楊式太極拳。
㈧ 古代有關堅定志向的故事100字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裡。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林則徐對聯立志》
這個故事講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林則徐小時候就天資聰慧,兩次機會下,作了兩幅對聯,這兩幅對聯表達了林則徐的遠大志向。林則徐不僅敢於立志,而且讀書刻苦,長大後成就了一番大事業,受到了後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葉天士拜師謙學》
葉天士自恃醫術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葉天士的母親病了,他束手無策,多虧薛雪不計前嫌,治好了他母親的病。從此,葉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於是他尋訪天下名醫,虛心求教,終於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醫。
《李清照少女填詞》
宋代女詩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她個性爽直、自由、不羈一格,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文學天賦。這個故事講述的就是她觸景生情,即興填詞的故事。
《楊祿禪陳家溝學藝》
楊祿禪受到鄉里惡霸的欺負,他不甘心受辱。一個人離開了家,到陳家溝拜師學藝。拳師陳長興從不把拳法傳外人,楊祿禪也不例外。不過,楊祿禪的執著精神終於感動了陳長興,終於學到了拳法,懲治了惡霸,也開創了楊式太極拳。
《王獻之依缸習字》
王獻之,字子敬,是東晉大書法家書——聖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他自己也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獻之三四歲的時候,母親就教他背詩誦詩,到五六歲的時候,就能夠出口成章,順口吟出幾句詩來。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發顯得機警聰敏,而且還特別喜歡習字。王獻之家有一隻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與這個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讀書》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從小連私塾都沒有念過,但是他聰穎過人,勤學好問,終於成為建立明朝的開國皇帝。
《柳公權戒驕成名》
柳公權從小就顯示出在書法方面的過人天賦,他寫的字遠近聞名。他也因此有些驕傲。不過,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沒有手的老人,竟然發現老人用腳寫的字比用他手寫的還好。從此,他時時把「戒驕」記在心中,勤奮練字,虛心學習,終於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屈原洞中苦讀》
這個故事講述了,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裡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王十朋苦學書法》
王十朋從小聰穎過人,文思敏捷,可是書法卻不如人意。於是,他痛下決心,一定要練好書法。終於,寶印叔叔的指點下,他終於悟到了書法真諦,成為一名大書法家和文學家。
《王羲之吃墨》
被後人稱為「書聖」的王羲之,小的時候是一個呆頭呆腦的孩子,每天都帶著自己心愛的小鵝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練字,卻被老師衛夫人稱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惱,在小鵝的啟發下,王羲之在書房寫成了金光燦燦的「之」字,但卻誤將饅頭沾墨汁吃到了嘴裡,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斷齏劃粥》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朴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車胤囊螢照讀》
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從小家裡一貧如洗,但讀書卻非常用功,車胤囊螢照讀的故事,在歷史上被傳為美談,激勵著後世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囊螢照讀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從我們要給大家講的這個有趣的故事,你一定會明白。
《司馬光警枕勵志》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張三豐創太極》
張三豐,名全一,又名君實,號三豐,又號元元子,因不修邊幅,又名張邋遢,遼東懿州(今遼寧彰武西南)人,明朝英宗時被封為「通微顯化真人」。關於他的傳奇故事當時曾經廣泛流傳於民間,甚至把他看成了神仙。我們大家都知道太極拳吧?太極拳最大的特點就是柔中帶剛!你知道張三豐到底怎麼創造的太極拳嗎?
《諸葛亮喂雞》
諸葛亮,字孔明,東漢三國時期徐州琅琊郡陽都縣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如果你看過《三國演義》,肯定不會忘記諸葛亮。至今,諸葛亮的智慧一直被後人所傳頌,許多人甚至把他當作了智慧的化身。可是你知道嗎,在諸葛亮的小時候,為了上學,發生過一些故事,好玩極了!
《玄奘苦學佛法》
玄獎是唐代一位高僧,為了求取佛經原文,玄奘從貞觀三年八月離開長安,萬里跋涉,西行取經,終於到達印度,歷時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記》,為佛教和人類進步、世界文明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岳飛學藝》
民族英雄岳飛生逢亂世,自幼家貧,在鄉鄰的資助下,拜陝西名師周桐習武學藝,期間,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萌發了學藝報國的志向,克服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寒暑冬夏,苦練不綴,在名師周桐的悉心指導下,終於練成了岳家搶,並率領王貴,湯顯等夥伴,加入到了抗金
㈨ 有遠大志向的名人故事
1、司馬遷
他遵從父親遺囑,立志要寫成一部能夠「藏之名山,傳之後人」的史書。就在他著手寫這部史書的第七年,發生了李陵案。貳師將軍李陵同匈奴一次戰爭中,因寡不敵眾,戰敗投降。司馬遷為李陵辯白,觸怒漢武帝,被捕入獄,遭受殘酷的「腐刑」。
2、周恩來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周恩來總理,在少年時代立下的宏偉志向,表現了為國家和民族而奮斗終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句話不僅是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傳承和升華,也是對以共產主義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體現和拓展,是激勵人們奮發努力、不斷進取的強大動力。
5、霍金
霍金十三、四歲時已下定決心要從事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研究。十七歲那年,他考到了牛津大學。畢業後轉到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宇宙學。不久他發現自己患上了肌肉萎縮病。後來病情惡化的速度減慢,他便重拾心情,排除萬難,從挫折中站起來,勇敢地面對這次的不幸,繼續醉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