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坐懷不亂」的柳下惠真的坐懷不亂嗎
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廣為流傳,後人將其樹立為正人君子的典範。實際上,“坐懷不亂”對於柳下惠來說太小兒科了,“坐懷不亂”並不是柳下惠最高的一面,他最高的一面連孔子和孟子這兩位大佬都極為推崇。
實際上,我們真的不用質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真如上面所說,像柳下惠這樣一個正人君子,剛正不阿,為了自己原則,連官都不做的人,這么一個嚴於利己的人,豈會貪戀美色!更何況,根據史書記載,他活了100歲,這么高壽的一個人,豈會貪戀美色!因此,我們大可不必質疑這個故事得出真實性,而是要學習他高尚的品德。各位,你們認為呢?
B. 柳下惠和他的八個成語故事
坐懷不亂
最早出現在《荀子·大略》中:「柳下惠與後門者同衣,而不見疑,非一日之聞也」。相傳在一個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夜宿於城門,遇到一無家女子,恐她凍死,叫她坐在懷里,解開外衣把她裹緊,同坐一夜,而無非禮行為。於是,柳下惠被譽為「坐懷不亂」的正人君子。這個故事自漢代以來已經廣為傳頌,可謂家喻戶曉。很多舊小說多引用「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典故,來贊揚男子之美德。
岑鼎立信
主要見於《呂氏春秋》《新序》的記載。魯國有岑鼎,其形體巨大、氣勢宏偉,鼎身鑄有精緻、美麗的花紋,給人以震懾心魄之感。魯國國君非常珍愛岑鼎,把它看作鎮國之寶。齊國國君很眼紅,命魯國將岑鼎獻給齊國,否則兵戎相見。齊國比魯國強大得多,魯國國君不敢不獻,但又捨不得,於是假造一座岑鼎獻給齊國。齊國國君懷疑它不是真品,把岑鼎送回魯國,派人對魯國國君說:「只有貴國的柳下惠認定這是一隻真鼎,我們才相信」。魯國國君沒辦法,請求柳下惠幫助其編造謊言將真岑鼎留在魯國。柳下惠說:「您把岑鼎視為鎮國之寶,而我把信用視為立身之本。如今您為了保住您的鎮國之寶,就讓我破例說假話,這違背了我的立身之本,對不起,我不能做」。魯國國君聽了這番話,就將真的岑鼎獻給了齊國。漢代劉向評論此事:「柳下惠可謂守信矣!不獨存己之『國』也,又存魯君之國。信之於人重矣!」這一事跡,成為中華文化史上誠信的典範。
三黜不去
主要見於《論語》《孟子》《戰國策》《列女傳》的記載。柳下惠曾經在魯國做過士師,執掌禁令刑獄。當時魯國的朝政大權把持在權臣臧文仲手中,柳下惠的官職被他罷免了3次。有人勸柳下惠離開魯國,到別的國家去做官。柳下惠答道:「如果一直按照正直的理念做官,到哪個國家不會被罷免呢?如果不按照正直的理念做官,那又何必離開父母之邦呢?」這就是柳下惠「直道事人」的原則。明代泰山詩人蕭協中寫道:「薄宦甘三黜,高名百世芳」,也是對柳下惠這一德行的頌揚。「三黜不去」,反映了傳統知識分子在治國平天下的俯仰體驗中,感同身受的心靈共鳴,也成為後世士子的榜樣。
授詞卻敵
魯僖公二十六年(前634),齊孝公攻打魯國北部邊境。僖公自知無法抵抗齊國大軍,前去請教展禽(柳下惠)退敵之計。在齊孝公還沒有進入魯國國境時,魯僖公命展喜依照柳下惠所授之計,出境迎上去晉見他,說:「我國國君聽說您親自出動大駕,將要光臨敝邑,派遣下臣來犒勞您的左右侍從。」齊孝公問:「魯國人害怕嗎?」展喜回答說:「小人恐矣,君子則否。」齊孝公說:「
論祀守禮 主要見於《國語》的記載。春秋時期,有一年,一隻海鳥「爰居」飛到了魯國,並在東門外停留了3天。時任大夫的臧文仲覺得這是好的預兆,便下令讓魯國人祭祀它。柳下惠知道後說:「自古以來,都是祭祀自己的祖先和有德行的人,像堯、舜這樣的人才值得我們祭祀。而海鳥『爰居』只是為了躲避災難而來,對人們並無功德,決定祭祀它,實在是不明智之舉!」於是上書魯王取消對「爰居」的祭祀。公元前625年祭祀太廟時,夏父弗忌做為宗伯,把魯僖公的位次放在了魯閔公前面,違背了「左昭右穆」的秩序,大夫臧文仲卻不制止。已經96歲的柳下惠不顧年老,仍然義正言辭地斥責他們的做法。柳下惠兩次斥責祭祀不和禮法的故事,就被後人稱為論祀守禮。這兩件事不但說明了柳下惠為官的正直,也表現出他對聖王禮制的熟悉。這也是他被後世儒家學派重視和推崇的原因。 伐國懷憂 主要見於《漢書》的記載。書中記載魯國國君欲出兵討伐齊國,徵求柳下惠的意見。柳下惠直言不諱,直截了當回答:「不可。」隨後柳下惠滿懷憂慮,悲戚不安,心想:聽說國君侵略他國,不會詢問仁愛之人,這次為何問我呢?柳下惠雖立場堅定,仍因被問及而羞愧難當,更為魯君不顧百姓生死,推崇武力欺詐而憂憤不已。柳下惠一直主張仁愛、和合,認為兩國之間,無論強弱,都該睦鄰友好,永不戰爭。魯國一旦攻打齊國,必使兩國生靈塗炭、血流成河,根本談不上「仁愛」,而是害人殺人。無故害人殺人的戰爭就是不仁不義之戰,勢必為「仁人」所不齒。伐國懷憂充分彰顯了柳下惠仁義愛民、以和為貴的思想,這種思想正是儒家思想的源頭,被孔子及其後人發揚光大,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斷獄明道 主要見於《奏讞書》的記載。講的是柳下惠為魯國國君斷獄的一個案例。一個佐丁偷了一斗粟,案值不過三錢,按照當時法律應該罰金一兩。但是柳下惠建議魯君對佐丁施以雙重刑罰:先「完」後「為倡」,即先剃光頭,後去做比低賤的「隸臣妾」還要低賤的下人。魯君接到柳下惠所報奏摺後便問他:「這個案子的案值這么少,對他這樣刑罰是不是太重了?」柳下惠回答說:「當初佐丁衣冠楚楚,案上放著冊簿、文書,負責禮制管理,他竟干出偷盜勾當。這分明是『盜名、欺上』,兩者並論,理應重判為倡。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因此施以雙重刑罰。」魯君聽後認為很公正,稱贊柳下惠量刑得當。 風化鄉里 主要見於《孟子》的記載。孟子說:「柳下惠不以侍奉壞君主為恥辱,也不因官小而不做。做官不隱藏自己的才能,堅持按自己的原則辦事。不被重用不怨恨,窮困也不憂愁。與沒有教養的鄉下人相處,也照樣很愉悅地不忍離去。他說:『你是你,我是我,你就是赤身裸體在我旁邊,對我又有什麼污染呢?』所以,受柳下惠美德影響的人,胸襟狹隘也能變得心胸寬大起來,刻薄的人也能厚道起來。」 而明代人張岱《夜航船》卻記載了一則這樣的故事:「展禽者,少失父,與母居,傭工膳母;天多蚊,卧母床下,以身當之」。說的是柳下惠很小的時候失去父親,與母親生活在一起,幫母親幹活還做飯給母親吃。因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母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柳下惠總是躺在母親床下,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母親。這個故事可視其為「恣蚊飽血」另一個版本了。另外,柳下邑的村民現在還有「六月六吃炒麵」的習慣,據說柳下惠母親的生日是六月初六。每年這一天,柳下惠都要回到故里,為母親祝壽。為了感謝鄉鄰,柳下惠都要請鄉親們吃當地一種特色麵食——炒麵。不僅言傳,而且身教,這是柳下惠風化鄉里的魅力所在。
C. 古代柳下惠出生地
柳下惠(BC 720年—BC 621年),展氏,名獲,字子禽(一字季),謚號惠,後版人尊稱其為「柳下惠」或權「和聖柳下惠」。出生地周朝諸侯國魯國柳下邑,今屬山東省濟南市孝直鎮展窪村。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創始人。
D. 我們用坐懷不亂形容於柳下惠,歷史上的柳下惠是什麼樣的
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廣為流傳,後人將其樹立為正人君子的典範。實際上,“坐懷不亂”對於柳下惠來說太小兒科了,“坐懷不亂”並不是柳下惠最高的一面,他最高的一面連孔子和孟子這兩位大佬都極為推崇。
實際上,我們真的不用質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真如上面所說,像柳下惠這樣一個正人君子,剛正不阿,為了自己原則,連官都不做的人,這么一個嚴於利己的人,豈會貪戀美色!更何況,根據史書記載,他活了100歲,這么高壽的一個人,豈會貪戀美色!因此,我們大可不必質疑這個故事得出真實性,而是要學習他高尚的品德
E. 盜王之王,盜侄,這個歷史人物存在么
沒有他,歷史上以盜最出名的是盜拓 盜跖(zhí)原名展雄,又名柳下跖、柳展雄,相傳是當時賢臣柳下惠的弟弟,為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的後裔,因以展為姓。系戰國、春秋之際奴隸起義領袖。「跖」一作「蹠」。在先秦古籍中被誣為「盜跖」和「桀跖」。 概述 約公元前475年,春秋末期的魯國西北部柳下屯(今河南省濮陽縣柳屯鎮)人展雄,領導了九千人的奴隸大起義,史稱柳下跖(柳下,地名;跖,赤腳奴隸)起義。起義軍轉戰黃河流域,各諸侯國望風披靡。沉重打擊了奴隸主的統治,推動了我國歷史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起義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影響之深,是空前的。 傳說之一 柳下跖,春秋末著名的奴隸起義領袖,鄒城看庄鎮柳下邑人。柳下跖被歷代統治者罵作盜跖,有「志士不飲盜泉之水」之說,即指他。 傳說之二 據史書記載,柳下跖領導的奴隸起義聲勢浩大,在短短的時間內就發展到近萬人,史稱柳下跖起義。他追求「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的平等社會。孔子勸他效法「聖人之行」,罷兵休卒,柳痛斥曰:「丘之所言,皆吾之所棄也,亟走歸,無復言之!」柳下跖的事跡,《孟子》《史記》《漢書》多次提及,他率領起義軍轉戰黃河流域,懲惡揚善,殺貴族,救奴隸,攻城池,沒收奴隸主的財物,所到之處,「大國守城,小國入保」,各諸侯國望風披靡。活動范圍由泰山以南的魯國,到達了晉國、齊國的局部地區,沉重打擊了奴隸主的統治,推動了我國歷史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由於奴隸主統治階級的鎮壓,起義失敗,柳下跖也在作戰中犧牲。」起義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影響之深,是空前的。 《荀子》一書稱頌柳下跖「名聲若日月,與舜禹俱傳而不息[1]」。可見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及這支起義隊伍在社會中的廣泛影響。人們懷念著這位傑出的奴隸起義領袖,銘記著他的豐功偉績,在當今濟寧市內的曲阜、兗州、泗水,乃至山東的章邱、河南的某些地區,仍然流傳著柳下跖的動人故事,據傳,泰山傲徠峰上有柳下跖的插旗石,峰東的「大校場」、「小校場」,峰下的「跑馬場」,就是當年柳下跖的練兵場。泰山西麓和西南麓有當年柳下跖使用和築造的上馬石和川道等遺跡。 《荀子》不苟篇 中原句是 「然而君子不貴者,非禮義之中也。盜跖貪凶,名聲若日月,與舜禹俱傳而不息;然而君子不貴者,非禮義之中也。」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F. 柳下惠故居所在何處
柳下惠[1],姓展,名獲,字禽,一字季,食采柳下,謚號「惠」,故稱柳下惠。其生版於公元前720年,卒於公元前621年。權據清嘉慶李兆洛纂《風台縣志·營建篇》記載:今利辛縣展溝鎮柳林村乃是展禽故里。李兆洛纂《鳳台縣志·營建篇》「柳庄寺』』條目有以下釋文:柳庄寺,在展溝西南八里柳林村。春秋柳下惠居此。附近展姓尚多,傳為展禽後裔(註:原文無標點,此編者所加)。
G. 求柳下惠的詳細故事為什麼說他坐懷不亂.
歷史上「坐懷不亂」的主角柳下惠,有著怎樣的人生故事?柳下惠生於公元前720年,是時期的人,曾任魯國大夫一職,原名展獲,因為死後是惠,人們才常稱他為柳下惠。提起柳下惠,自然少不了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曾尊稱他為和聖,評價他為被遺落的聖人,柳下惠是人們心中道德的楷模。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最早出現在《荀子》中,這個故事一直流傳下來,至今一共存在兩個版本。
柳下惠雖然屢受打擊排擠,仕途蹭蹬,他的道德學問卻名滿天下,各國諸侯都爭著以高官厚祿禮聘他,但都被他一一拒絕了。有人問其故,他答道自己在魯國之所以屢被黜免,是因為堅持了做人的原則。如果一直堅持下去,到了哪裡也難免遭遇被黜免的結果;如果放棄做人的原則,在魯也可以得到高官厚祿。那又何必離開生我養我的故鄉呢?各位,以上就是柳下惠的人生經歷!
H. 山東省鄒城市西柳下邑村是不是柳下惠故里
柳下惠在新泰市宮里鎮。
I. 柳下跖的結局
柳下跖,春秋末著名的奴隸起義領袖,鄒城看庄鎮柳下邑人。柳下跖被歷代統治者罵作盜跖,有「志士不飲盜泉之水」之說,即指他。
據史書記載,柳下跖領導的奴隸起義聲勢浩大,在短短的時間內就發展到近萬人,史稱柳下跖起義。他追求「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的平等社會。孔子勸他效法「聖人之行」,罷兵休卒,柳痛斥曰:「丘之所言,皆吾之所棄也,亟走歸,無復言之!」柳下跖的事跡,《孟子》《史記》《漢書》多次提及,他率領起義軍轉戰黃河流域,懲惡揚善,殺貴族,救奴隸,攻城池,沒收奴隸主的財物,所到之處,「大國守城,小國入保」,各諸侯國望風披靡。活動范圍由泰山以南的魯國,到達了晉國、齊國的局部地區,沉重打擊了奴隸主的統治,推動了我國歷史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由於奴隸主統治階級的鎮壓,起義失敗,柳下跖也在作戰中犧牲。」起義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影響之深,是空前的。
《荀子》一書稱頌柳下跖「名聲若日月,與舜禹俱傳而不息」。可見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及這支起義隊伍在社會中的廣泛影響。人們懷念著這位傑出的奴隸起義領袖,銘記著他的豐功偉績,在當今濟寧市內的曲阜、兗州、泗水,乃至山東的章邱、河南的某些地區,仍然流傳著柳下跖的動人故事,據傳,泰山傲徠峰上有柳下跖的插旗石,峰東的「大校場」、「小校場」,峰下的「跑馬場」,就是當年柳下跖的練兵場。泰山西麓和西南麓有當年柳下跖使用和築造的上馬石和川道等遺跡。
J. 柳下拓的生平
約公元前475年,春秋末期的魯國西北部柳下屯(今曲阜柳庄一帶)人展雄,領導了九千人的奴隸大起義,史稱柳下跖(柳下,地名;跖,赤腳奴隸)起義。起義軍轉戰黃河流域,各諸侯國望風披靡。沉重打擊了奴隸主的統治,推動了我國歷史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起義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影響之深,是空前的。
《春秋.隱公八年》有:「冬,無骸卒,羽父請謚與族」這引出一段關於姓氏起源的討論,司空無骸被賜姓展,也就是魯國展姓的始祖,柳下惠,又名展季,是司空無骸的兒子,而盜跖則是和孔子同一時代的人物,應該是在昭公到哀公之間,和柳下惠相差11代魯國君主。也就是說柳下惠是公元前700多年的人物,而盜跖最多是公元前500年左右,相差一百多年,所以盜跖最多是柳下惠的後代而不會是他的兄弟。 盜跖據說是盜賊的祖先,但許多史學家說盜跖根本是虛構人物,歷史上根本沒有,只是在《莊子》中提過。盜跖可說是盜賊中的英雄人物,《水滸傳》中梁山泊打的「替天行道」所嚴格貫徹的,就是他那唱響中國盜賊界數千年的宣傳口號——「盜亦有道」。還有就是盜跖把聖人孔子給罵的啞口無言,也算給盜賊長了臉。
這有一說: 柳下跖,春秋末著名的奴隸起義領袖,鄒城看庄鎮柳下邑人。柳下跖被歷代統治者罵作盜跖,有「志士不飲盜泉之水」之說,即指他。 還一說: 兗州城西顏店鎮的故縣村,是一個歷史相當久遠的村莊。那裡曾立有一座石碑,上鐫「和聖故里」四字,和聖即春秋時的著名賢人柳下惠。然則故縣就是歷史上的柳下邑。《莊子》和《呂氏春秋》等所記有很大的寓言成分,未可全信。不過,在春秋末期魯國有盜跖其人是不容懷疑的。而且,在兗州、曲阜、鄒城等地,都還曾有過關於他的古跡。明萬曆版《兗州府志·古跡》:「顧王城,在府城西南三十里,城北有墓,曰跖冢」。清康熙版《滋陽縣志》則記:「柳下惠之弟展雄,孟子所稱盜跖者,在邑西三十里築城自衛,能周濟鄰里,號曰顧王,名曰顧王城」。葉主綬《續山東考古錄》:「樊縣故城在滋陽西南二十五里,俗名顧王城……俗傳盜跖所居」。按上述材料所記之地,即今黃屯鎮的堌城村。黃屯曾介紹那裡是西周樊國。據文物部門的調查,其他至今尚存有古城牆基礎,長寬名約500米。古城牆遺址以東有平地,俗傳當年的練兵場;又有土崗,俗稱「 牤牛堌堆」又稱「點將台」。此地農民取土,常有箭鏃等物出土,確為春秋戰國甚至更早的文化遺址。說這里就是盜跖的營地,當非空穴來風。 據史書記載,柳下跖領導的奴隸起義聲勢浩大,在短短的時間內就發展到近萬人,史稱柳下跖起義。他追求「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的平等社會。孔子勸他效法「聖人之行」,罷兵休卒,柳痛斥曰:「丘之所言,皆吾之所棄也,亟走歸,無復言之!」柳下跖的事跡,《孟子》《史記》《漢書》多次提及,他率領起義軍轉戰黃河流域,懲惡揚善,殺貴族,救奴隸,攻城池,沒收奴隸主的財物,所到之處,「大國守城,小國入保」,各諸侯國望風披靡。活動范圍由泰山以南的魯國,到達了晉國、齊國的局部地區,沉重打擊了奴隸主的統治,推動了我國歷史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由於奴隸主統治階級的鎮壓,起義失敗,柳下跖也在作戰中犧牲。」起義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影響之深,是空前的。 《荀子》一書稱頌柳下跖「名聲若日月,與舜禹俱傳而不息」。可見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及這支起義隊伍在社會中的廣泛影響。人們懷念著這位傑出的奴隸起義領袖,銘記著他的豐功偉績,在當今濟寧市內的曲阜、兗州、泗水,乃至山東的章邱、河南的某些地區,仍然流傳著柳下跖的動人故事,據傳,泰山傲徠峰上有柳下跖的插旗石,峰東的「大校場」、「小校場」,峰下的「跑馬場」,就是當年柳下跖的練兵場。泰山西麓和西南麓有當年柳下跖使用和築造的上馬石和川道等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