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人物文化的積累

歷史人物文化的積累

發布時間:2021-03-05 17:36:59

歷史文化名人 事例

有一種包容,源於勇敢。
奮不顧身,見義勇為,這是行為上的勇敢;原諒他人的失誤,正視自己的過錯,這是心靈上的勇敢。
心靈上的勇敢比行為上的勇敢更難,就像戰勝自己比戰勝他人更難一樣。
但是學會心靈上的勇敢——包容,才是真正的英雄。
昨天——6月6日,是諾曼底登陸60周年的紀念日,法國舉行了隆重的紀念儀式。法國總統希拉克不僅邀請了美國總統布希,英國首相布萊爾等盟國元首,還盛情邀請了德國總理施羅德——這位敵對國家的元首。
難道法國人民忘卻了德國納粹在二戰期間的種種罪行了嗎?沒有!絕對沒有!但是他們學會了一個詞——包容。
戰爭和苦難都是過去的事了,錯誤也不是現在的德國總理和人民犯下的。難道法國要繼續和德國仇視嗎?難道法國還要反過來與德國一拼高下、一雪國恥嗎?法國人民沒有這樣做。
沒有人認為法國人懦弱,更沒有人認為法國人忘記了國恥,相反,法國人民給人的印象是心胸寬廣,勇敢地包容他人的錯誤。
德國總理勃蘭特、施羅德們呢?
他們沒有犯任何錯誤,但他卻承受著許多本不屬於他們的罵名,他們曾在公眾場合下跪,一次次向全世界表達深切的歉意。
同樣,沒有人認為他們失去了尊嚴。在我眼中,他們是最勇敢的人,他們包容了向他襲來的一切。
法國人民示威遊行不是不歡迎施羅德,而是不歡迎發動戰爭的布希!跪下的德國總理不是比站著的日本首相更高大嗎?
包容不是軟弱,更不可恥,包容是一種勇敢,包容在尊重他人時也讓自己得到尊敬!
比起這些國恥家仇,我們日常的那點小摩擦、小磕碰又算得了什麼?我們又有什麼難以包容呢?我們連這點勇氣都沒有嗎?
當你遇上挫折,你會怎麼辦?
或許,你會選擇逃避,找了個避風的港灣;
或許,你會選擇哭泣,用淚水清洗傷心欲絕的心靈;
或許,你會選擇求救,尋求可以依*的獨木舟,抑或只是一根樹枝;
……
傅雷曾長嘆:不經歷磨難的逃避是輕佻的。哭泣之後你又將如何?求助?也許會有,也許不會!
我們能做的,就是拍拍胸脯,坦然地面對!
曾記否?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主人公——老人桑提亞哥,面對著猛勇的惡魚,硬是拖著疲憊的身體與之進行不懈的抗爭,整整八十一天!他勝了,勝得坦盪!他像一面旌旗,立在海岸上,面對著浩瀚的大海和洶涌的波濤,無語,只是挺著胸脯,以撼人的氣魄迎著海風獵獵作響!
「一個人可以被戰勝,卻不可以被打敗。」強而有力的音符從桑提亞哥的嘴裡,不,是從心裡湧出。他雖是虛構的人物,但他的精神卻是真實的,他的精神是活的,震撼人心的!
桑提亞哥,一位滄桑的老人,以他的實際行動演繹了他的誓言:一個人可以被戰勝,卻不可以被打敗!小說中的老人猶如此,我們呢?我們現實的人呢?
生活就像一條溪流,有過平淌,也會有激進,更會有阻遇。生活如同大海,有風平浪靜,也會有海浪,更會有海嘯!我們不能奢求生活的一帆風順,畢竟,那樣太不現實了。現實的我們何必苦苦追求不現實的東西呢?
挫折來臨時,我們不要害怕!
記得一句話:「當死神露出他的尖牙對我笑時,我能做的就是報以一笑!」很欣賞作者的風度,也想學著吟一句:當挫折一步步*近時,我們能做的是*起自信的矛和堅強的盾,勇敢迎上去!
是的,自信和堅強是戰勝挫折的有力法寶,怯弱和退縮只能助長挫折的氣焰。試想,一個人還沒有與挫折交鋒就已發抖,又怎麼能戰勝挫折呢?
當生活遇到挫折,有桑提亞哥的精神扶持你,你還會選擇退縮、逃避嗎?相信你不會!
當生活遭遇挫折,不要哭泣,*起自信和堅強的心靈武器,迎上去,迎上去,迎上去……
身後的桑提亞哥老人笑了……
面前的困難挫折惡魔怕了……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達;他的豁達造就了他風雨無阻,「風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
蘇軾一生風雨,一生坎坷,然而,無論他走到哪裡,他的名字就響徹在那裡的天空中,響徹在那裡的人們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風雨任平生」道盡了千古的真理,讓人懂得用開朗、寬容、豁達的心去面對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和物;讓人知道用感激、豁達的心境去挑戰人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多少英雄豪傑。蘇軾站在曾經是三國人物競風流的赤壁面前,像一個關西大漢,手持鐵板,大聲高呼「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這是他歷經風雨後的坦然,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來面對如畫的江山,如夢的人生。
古人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美麗的西湖承載了多少中國文人的夢,蘇軾雖被貶至此,然而他沒有悲愴,沒有哭天地,沒有憤憤不平,風雨任平生。他懂得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簡單道理。於是,一道蘇堤便橫卧西湖。他要讓西湖儲藏的心靈,淹沒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憂傷。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常作嶺南人。」這是他被貶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詩。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場的污垢。他寧願一輩子做一個普通的嶺南人,每天嘗盡甜美的荔枝。你看,這是一個何等豁達的心情,官場的風雨,生活的風雨均無法阻擋他心靈的前行。他要讓他的一生過得甜美、豁達。
《明月幾時有》一詞道盡了詩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然而他也沒有因此悲傷嘆息,對生活失去勇氣,失去信心。他讓天上的明月傳達自己對遠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不僅讓他的風雨一生得到升華,而且撫慰了多少中國人思鄉思人的心靈。這個時候,他把其豁達的心交給了飽懷思念之情的人們。他要告訴他們——生活的風雨摧不倒我們,我們同在。
風雨的一生,豁達的一生;美麗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蘇軾,永垂不朽。

Ⅱ 求五篇歷史文化人物描摹!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1953年,在莫斯科舉行世界和平大會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決定將屈原列為世界文化名人,號召全世界人民隆重紀念他,屈原的名字,將永遠保留在世界人民的心中。當時新中國剛成立不久,為了呼應世界保衛和平大會,爭取國際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決定由郭沫若、游國恩、鄭振鐸、文懷沙等人組成「屈原研究小組」,並將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白話文的形式出版發行。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據《續齊諧記》和《隋書·地理志》載,屈原於農歷五月五投江自盡。中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屈原對後世的影響有兩個方面,一是人格的影響,一是文學的影響。
屈原的人格,千百年來,對於文人學者已經成為一種典範。歷代的詩人詞人、尤其是遷客騷人,大抵都以屈原的精神為依傍。也可以說,屈原的精神,在中國歷史上,已經形成一個修身潔行的傳統。漢代的賈誼,唐代的杜甫,其精神境界都直接繼承了屈原的傳統。從這一點看,屈原影響於傳統的民族性格,是很值得重視的一個方面。
屈原在文學方面的影響,也有兩個方面。首先是在屈原的《離騷》以後,產生了一系列的騷體作品。從漢代開始,賈誼的《吊屈原文》、《鵩鳥賦》固是騷體,嚴忌的《哀時命》、董仲舒的《士不遇賦》也都是騷體。到唐代,柳宗元的《瓶賦》、《懲咎賦》等也都是騷體的傳統。其次是在屈原的《卜居》、《漁父》之後,也產生了一些「對問」體的作品。宋玉的《對楚王問》固是開端,而在漢代,東方朔的《答客難》、楊雄的《解嘲》都是此類作品的繼續。到了唐代,韓愈的《進學解》也是這類作品的傳統。
當然,屈原的文學影響是非常廣泛的,不僅上述兩端。劉勰《辯騷》說:「枚賈追風以入麗,馬揚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詞人,非一代也。故才高者苑其鴻裁,中巧者獵其艷詞,吟諷者銜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其影響之深遠,遍及歷朝歷代,而且深入到各類文人學子。這不是任何作家詩人所能企及的。

嵇康後來家道清貧,常與向秀在樹蔭下打鐵謀生,貴公子鍾會有才善辨,但嵇康瞧不起他的為人。一日,鍾會前來拜訪,嵇康沒理睬他,只是低頭幹活,鍾會呆了良久,怏怏欲離,這時嵇康發話了:「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沒好氣地答道:「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說完就拂視袖而去,後來鍾會深恨嵇康,常在司馬昭面前說他的壞話。
嵇康喜愛音樂,他在《琴賦》序中說:「余少好音聲,長而習之,以為物有盛衰而此無變。滋味有厭,而此不倦。」他對傳統及當代的琴曲都非常熟悉,這一點在他的《琴賦》中可見。
據劉籍《琴議》記載:嵇康是從杜夔的兒子杜猛那裡學得《廣陵散》的。嵇康非常喜愛此曲,經常彈奏它,以致招來許多人前來求教,但嵇康概不傳授。司馬氏掌權後,不苟合於其統治,與阮藉、向秀、山濤、劉伶、阮咸、王戎號稱「竹林七賢」,與司馬氏相對抗,後被司馬氏殺害,死時方四十歲。臨刑前有三千太學生為其求情,終不許。死前索琴彈奏此曲,並慨然長嘆:「《廣陵散》如今絕矣」。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模製嵇康畫像磚,描繪了嵇康席坐撫琴,氣宇昂軒的形象。
嵇康人緣極好,王戎說與他交往二十年,未見其有不好的臉色。因此留下「意趣疏遠,心性放達」之美名;然而嵇康更有「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的一面,他的名篇《與山巨源絕交書》及對《廣陵散》的喜愛便是他憤世嫉俗、桀傲不馴的性格的表現,而蔑視司馬昭,進而遭致殺身之禍更是這種剛正不阿的顯例。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 且蘇軾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黃庭堅、米芾、蔡襄被稱為最能代表宋代書法成就的書法家,合稱為"宋四家"。

他的父親蘇洵,即是《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憤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在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高中進士。

嘉佑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後逢其父於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服滿還朝,仍授本職。

蘇軾幾年不在京城,朝里已發生了天大的變化。神宗即位後,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當國王安石意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的,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於朝廷。於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

蘇軾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滿後,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這樣持續了有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事。當時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大做文章。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台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大臣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而此時蘇軾經此一獄已變得心灰意懶,於公餘便帶領家人開墾荒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准。當他准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哲宗即位,高太後聽政,新黨勢力倒台,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於是年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學士。

俗語:「京官不好當。」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拚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分,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蘇軾在杭州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築了一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被外放穎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謚號文忠。享年六十六歲。

蘇軾的文學藝術成就

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的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的藝術境界。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並稱。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釋德洪《跋東坡(左忄右允)池錄》說:「其文渙然如水之質,漫衍浩盪,則其波亦自然成文。」蘇軾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致力提拔後進,黃庭堅、秦觀等均出其門下。

蘇詩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後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

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庄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盪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得力於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自雲:「我書造意本無法」;又雲:「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雲:「到黃州後掣筆極有力。」晚年又挾有海外風濤之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像其為人。人書並尊,在當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習;其後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游,以及的吳寬,清代的張之洞,亦均向他學習,可見影響之大。黃庭堅在《山谷集》里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即文與可),比文更加簡勁,且具掀舞之勢。米芾說他「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余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雲:「作枯木枝幹,虯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均可見其作畫很有奇想遠寄。其論書畫均有卓見,論畫影響更為深遠。如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託,反對形似,反對程式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並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為其後「文人畫」的發展尊定了理論基礎。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與《祭黃幾道文》等。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又近年發現的《瀟湘竹石圖卷》當亦系他的作品。
蘇軾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面,均取得了在才俊輩出的宋代登峰造極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天才。

躬耕南陽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弟在隆中務農。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不以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韜相信他的才幹。人稱「卧龍」。他與當時的荊州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聽到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醜女,頭發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諸葛亮應許這頭親事,立即迎娶她。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里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隆中對
當時,劉備依附於劉表,屯兵新野。後來在一次拜訪司馬徽時聽過他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三顧茅廬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能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才是俊傑。此時只有伏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後又受徐庶推薦,想徐庶帶他來引見,但徐庶卻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將軍宜屈尊以相訪。)」
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一說三次都見到了),劉備便叫其他人避開,對諸葛亮提問道:「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現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權。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智慧、謀略短小、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不過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 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即說明了此奪取二州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以後便被稱為隆中對(隆中一地仍有爭議,一說草廬對),而劉備聽後更加大贊,於是諸葛亮開始仕於劉備)。劉備常常和他議論,關系也日漸親密。關羽、張飛等都大感不悅,劉備向他們解釋道:「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般,希望你們不要再說了。)」關羽、張飛等便不再抱怨。
過江作說
當時,因劉琦後母影響,劉表對劉琦漸漸不悅。劉琦數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但諸葛亮每每推辭,劉琦便在一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的辦法令諸葛亮說出解決辦法,諸葛亮便反問劉琦:「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見到春秋時期申生在內而有危險,但重耳在外卻可得安嗎?)」劉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黃祖被孫軍殺害,劉琦便上薦為江夏太守。
208年8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位,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劉備在樊城知道後,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坂追上劉軍,徐庶之母被曹操軍隊捉住,徐庶只好投降曹操。劉備到達夏口,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並向劉備建議向孫權求救,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說,諸葛亮便和魯肅結為朋友。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果能以吳、越的大民眾與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認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向北方稱臣呢!「北面」在這里有雙重含義:其一是曹操當時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見面時,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孫權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何解不投降。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斗。諸葛亮最後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後肯定地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十分高興,後又受到魯肅、周瑜的游說,決定聯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諸葛亮便隨軍回到劉備處。11月,曹操在赤壁大敗,回師北還。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戰後,於12月劉備平定荊南四郡,任免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住於臨烝,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211年,益州牧劉璋派法正請劉備助攻張魯。諸葛亮便與關羽、張飛等鎮守荊州。至下年12月,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諸葛亮便與張飛、趙雲等入蜀助陣,留關羽負責荊州防務,分兵平定各郡縣,與劉備一起圍成都。至214年,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
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並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每每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如漢中之戰就替劉備提供資援。220年,曹丕篡漢自立。221年,群臣聽到漢獻帝被害的消息,勸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游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於是劉備才答應,任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同年張飛逝世,諸葛亮領司隸校尉一職。
託孤
白帝託孤222年8月,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逝去,否則必能阻止劉備東征之舉。至223年2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諸葛亮涕泣的說:「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和其他兒子事諸葛亮為父。
延至4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大敗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兵,而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
南征
直至225年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語:不毛為今天緬甸北境八莫)討伐雍闓、孟獲,諸葛亮採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詳見諸葛亮南征)。蜀漢在南中安定並獲得一定兵源補充後,經過長期積累,有了北伐的基礎。
北伐
七出祁山
諸葛亮 1、建興六年(228)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穀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甘肅西和縣西北)。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張郃出拒,大破馬謖於街亭。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228)冬,諸葛亮出散關(陝西寶雞市西南)圍陳倉(寶雞市東),糧盡而退還漢中。魏將王雙來追,被斬。
3、建興七年(229)春,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甘肅省西和縣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興八年(230)秋,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陝西省安康縣西北),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於城固(陝西省城固縣東)、赤坂(陝西省洋縣東二十里)。時大雨三十餘地,魏軍撤退。
5、同年(230),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瑤)、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南安郡內,當在甘肅省武山西南一帶)。
6、建興九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始以木牛運。時曹真病重,司馬懿都督關中諸將出拒。諸葛亮割麥於上邽(甘肅省天水縣)。司馬懿追亮至鹵城(天水市與甘谷之間),掘營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五月,司馬懿與諸葛亮交兵,魏延等將斬獲敵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六月,李嚴因運糧不濟呼亮還。張郃追亮退兵至木門,中箭身亡。此為二出祁山。
7、建興十二年(234)二月,諸葛亮率大軍出斜穀道,據武功五丈原(陝西省岐山南),屯田於渭濱。司馬懿據守不出。八月,諸葛亮卒於五丈原。楊儀等率軍還,有「死諸葛走生仲達」事。
這七次用兵,出祁山只有兩次。第四次用兵是防守,蜀魏並未交戰。

東吳英才周公瑾
我曾定義英雄為「聰明秀出為之英,膽略過人為之雄」(這是劉劭《人物誌》上的話)隨後又自己加了一條道德高尚。有人指出按照這么說法三國還有幾個英雄?—對了!此兄可謂一針見血,我的目的本來就在縮小英雄的范圍,先框定在操,亮,瑜三人之內,最後再把我所說的英雄桂冠帶在我最心儀的人物周瑜身上。我的英雄之說本來就是耍個小花招,現在自己露餡,目的不言自明。因為按照我說的條件周瑜最符合,所以我今天就在這里具體說說周瑜怎麼是個正真的英雄,一個完美的英雄!可能我本人對他很偏愛多少有些溢美之詞,但周郎受歪曲這么多年,難得正正名也是應該的。

Ⅲ 列舉幾位歷史文化名人及其主要成就

科學方面:畢生活字印刷,沈括《夢溪筆談》,宋應星《天工開物》,賈思勰《齊民要術》專,徐光啟《農屬政全書》,酈道元《水經注》等
文學方面:李杜等人不用說,孔尚任《桃花扇》,湯顯祖《牡丹亭》,王實甫《西廂記》,關漢卿 《竇娥冤》,洪升《長生殿》,白樸《梧桐雨》,四大名著這肯定知道,蘭陵笑笑生《金瓶梅》(不要笑,這本真的很重要),馮夢龍《二拍》《東周列國志》,凌濛初《三言》,解縉《永樂大典》
史學方面:司馬遷《史記》,左丘明《左傳》,孔子《春秋》,班固《漢書》,范曄《後漢書》,陳壽《三國志》,歐陽修《新五代史》,司馬光《資治通鑒》,張居正《帝鑒圖說》,談遷《國榷》。這幾本比較重要,二十四史太多其他的任你選
文化方面:范縝《神滅論》,孔孟儒學,荀子《荀子》,老莊道家,墨子墨家,朱熹二程理學,二陸王陽明心學,董仲舒天人感應學說、大統一學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學說、《春秋繁露》

太多了,這些應該夠了吧,

Ⅳ 古今中外歷史文化名人典型事例(中外各5個)

張海迪: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無法上學,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供職在山東作家協會,從事創作和翻譯。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代保爾;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斗爭,經受了嚴峻考驗,對人生充滿信心。她雖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給散文作品哦~~。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的創作和翻譯超過100萬字。 她還自學啦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 愛迪生:為了科學發明,緊緊抓住每個「今天」,每天都工作十幾個小時,除
了吃飯、睡覺、活動,幾乎沒有閑過。每天延長工作時間就等於延長了生命。因此,
當地79歲生日時,便稱自己是135歲的人了。愛迪生生活了85歲,僅在美國專利局登
記的發明專利就有1328項,平均15天就有一項發明。
貝多芬:在貝多芬不幸的童年中,母愛可能是他唯一的美好記憶,十七歲喪母對貝多芬的打擊非同一般。與此同時,他還要擔起這個無人照管的家庭--兩個未成年的弟弟和一個不爭氣的父親。 在艱辛的日子裡,只有在與布朗寧一家的交往中,貝多芬才得到一點安慰和支持。伊麗奧諾.布朗寧是他的學生,比他小兩歲,貝多芬對她懷有溫柔的感情。當她後來與一位善良的醫生結婚後,貝多芬就將這種感情轉為永恆的友誼並保持終生。貝多芬也從鄉野景色中找到了安慰--波恩那鮮花滿枝,綠樹成蔭的小徑,經及壯麗浩瀚的萊茵河,以寬廣的胸懷接納了這個日漸憂郁的年輕音樂家。貝多芬終生對大自然充滿熱愛的情感,他音樂中寬廣的意境和淳樸的旋律直接發源於此。 就在貝多芬一心准備投身音樂大幹一場時,命運向他露出了猙獰的面孔。從1796年開始,貝多芬就發現自己的聽力急劇下降,對於一位風華正茂,躊躇滿志的鋼琴家和音樂家來說,聽力的衰退不啻於世界末日。但貝多芬進行了頑強的抗爭,並說出了那句傳送千古的名言:「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屈服。」 當時的貝多芬還愛戀著一位叫朱麗葉塔的姑娘,著名的鋼琴奏鳴曲《月光》就是獻給她的。然而幼稚風流的朱麗葉塔辜負了貝多芬的一番情意,後來竟與一位男爵訂了婚。 耳聾的治癒日漸渺茫,又痛失心儀已久的戀人,這雙重的打擊使頑強的貝多芬支持不住了。1802年他寫下了一封絕筆信,即現在被稱之為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書》。在信中他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內心深處的理想和痛苦。凡是誤解貝多芬的人,如果仔細總結了他的遺囑,都能發現其中真實的原因,從而原諒他的種種缺點。 不過他還是重新振作了起來,他那堅強的個性不可能屈服於命運擺布。還是那篇遺囑中,貝多芬說道:「是藝術,就只是藝術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覺得我是不能離開這個世界的。 牛頓:「寬闊的河流平靜,學識淵博的人謙虛。」凡是對人類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偉大人物,都有謙虛的美德。牛頓每當在科學上獲得偉大成就時,從不沾沾自喜,自以為很了不起,急忙出版著作,以揚名於世。當牛頓費盡心血算出「萬有引力定律」後,沒有急於發表。而是繼續孜孜不倦地深思了數年,研究了數年,埋頭於數字計算之中,從未對任何人講過一句。後來,牛頓的朋友,大天文學家哈雷(彗星的發現者),在證明一個關於行星軌道的規律遇到困難時,專程登門請教牛頓。牛頓把自己關於計算「萬有引力」的書稿交給哈雷看。哈雷看後才知道他所要請教的問題,正是牛頓早已解決、早已算好了的問題,心裡欽羨不已。在一六八四年十一月某一天,哈雷又到牛頓的寓所拜訪。當談到有關天文學的學術問題時,牛頓拿出寫好的關於論證「萬有引力」的論文,請哈雷提意見。哈雷看後,對這一巨著感到非常驚訝。他欣喜地對牛頓說:「這真是偉大的論證、偉大的著作!」他再三奉勸牛頓盡快發表這部偉大著作,以造福於人類。可是牛頓沒有聽信朋友的好意勸告,輕易地發表自己的著作。而是經過長時間的一絲不苟的反復驗證和計算,確認正確無誤後,才於一六八七年七月將《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發表於世。牛頓是個十分謙虛的人,從不自高自大。曾經有人問牛頓:「你獲得成功的秘訣是什麼?」牛頓回答說:「假如我有一點微小成就的話,沒有其它秘訣,唯有勤奮而已。」他又說:「假如我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上。」這些話多麼意味深長啊!它生動地道出牛頓獲得巨大成就的奧妙所在,這就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獻身的精神,勤奮地創造,開辟出科學的新天地 莎士比亞:為了謀生,為了追求他所熱愛的戲劇事業,獨自一個人來到倫敦闖天下,初到倫敦時,他舉目無親,人地兩生,到處碰壁。後來總算進入了一家印刷廠做工。在剩餘時間,他不顧一天的勞累,每天到倫敦各戲院去尋找工作,後來也如願以償。他認為:環境越惡劣,越能錘煉人的意志和聰明才幹。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中,他都一如既往地追求自己的事業,最終獲得了輝煌的成功,登上了「戲劇大師」的寶座。 華羅庚: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因家境貧困,從小就替父親擔起全家的生活重任。但一有空,就借幾本數學書來看,他用5年時間自學了高中三年和大學初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18歲那年染上了傷寒病,為此,家裡的東西全部當光,而病情不見好轉。幸好有家人的精心照顧,總算保住了生命,但卻成了終身殘疾。後來在原就學的中學老師的關懷下,到這所中學里當勤雜工。他一有空就借書看,傷殘的左腿時常疼痛得鑽心,他仍一心在數學王國的海洋里劈波斬浪,將身軀的疼痛、生活的艱辛和世道的不公統統拋在腦後……
高爾基:著名作家高爾基從小就飽嘗人間的辛酸,即使做活累得腰酸背痛,也不肯放棄一刻時間去看書,還常常在老闆的皮鞭下偷學寫作,終於成為著名的作家。 魯迅:「不教一日閑過」,所有業有所成者莫不為此。請看魯迅最後一年(1936 年)的生命歷程,從一月到十月(10月26日逝世),卧床8個月,還寫雜文和其他文 章54篇,翻譯《死魂靈》第二部殘稿三章並作附兩則,復信270多封,並給不少青 年作者看稿,病中堅持寫日記。病逝前三天,還給一翻譯小說寫序言。在逝世前六年 的時間,魯迅一直住在上海虹口公園附近,從他的住地到公園只有幾分鍾的路程,卻
從沒去公園玩過。這就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魯迅。 孔 子 :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他概括了中國人的基本思想,成為獨創一套信仰體系的鼻祖。他的哲學根基於人生道德和用道德典範來教育人、管理人的政治觀念,貫穿於中國人的生活和文化之中長達兩千年之久,對世界上許多人都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祖沖之 :祖沖之是南北朝時期傑出的科學家,在數學、天文歷法,機械製造等領域都有卓越的貢獻。祖沖之在世界數學史上第一次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七位,並和兒子祖目恆一起導出了球的體積公式,祖沖之在三十六歲時修改了歷法,編制了先進的大明歷。他還設計製造了利用水力磨面的水碓磨,。製造了「千里船」等。

Ⅳ 有關歷史人物的文化作文

林則徐

道光十七年(1837年)初,任湖廣總督,嚴禁鴉片,卓有成效。次年上奏道光帝,力主禁煙,遂受命為欽差大臣,節制廣東水師,赴粵查禁鴉片。十九年,與兩廣總督鄧廷楨合力嚴緝走私煙販,懲處受賄官吏,迫令英美煙販交出鴉片237萬余斤,從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起,在虎門當眾銷毀;又提出奉法者來之,抗法者去之」的正確貿易方針,以孤立英國侵略者;會同水師提督關天培籌劃海防,倡辦義勇,屢挫英軍武裝挑釁。

為了解西方情況,他設立譯館,翻譯外文書報,編成《四洲志》,並譯外國律例、軍事技術等著述,開創了近代研究西方的風氣。1840年初任兩廣總督。6月,英國發動侵略戰爭,因廣州防守嚴密,遂被上攻佔定海,陳兵大沽;因投降派乘機誣陷,旋被革職。次年5月,復受命往鎮海軍營幫辦軍務,又遭讒害,不久被流放新疆。

曾在該地屯田,興辦水利,推廣先進生產技術。1845年起,被起用為陝甘總督、陝西巡撫、雲貴總督。1849年,因病退職返鄉。時英國侵略者強占福州城地築房,他聯合士紳上書閩浙總督劉韻珂,力主將侵略者驅逐出城。1850年,受命為欽差大臣,赴廣西鎮壓農民起義,病死於廣東普寧縣。贈太傅,謚文忠。

他對沙俄蓄謀侵略中國中國的野心有所覺察,晚年曾說:「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有《林文忠公政書》、《信及錄》、《林則徐日記》等。

Ⅵ 求一篇關於歷史文化名人的資料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大教育家與思想家。在長期的學術研究與教學實踐中,孔子提出並逐步完善了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後來被孔門弟子及其後學發揚光大,從而形成為影響深遠的儒家學說和學派體系。《論語》是經孔子的弟子整理而成的孔子言論集,是研究孔子思想的基本史料。 一、孔子的生平與業績 1.多能鄙事與好學樂道 孔子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父親名叔梁紇,母親名顏征在,先祖本是宋國人,後來遷居至魯國的陬邑(今山東曲阜城),成為魯國人。孔子三歲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生活非常艱苦。孔子後來回憶他的青少年生活時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所謂「鄙事」是指他曾當過看管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等低等差使。 貧賤的生活並未熄滅孔子心中求知的火焰。他十五歲便立志求學,三十歲便學有所成,但仍謙虛地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只是一般人「不如我之好學」而已。孔子虛心求教,不恥下問,認為「三人行,必有吾師」。曾經向老子請教禮儀,向師襄子學習演奏。他三十六歲到齊國學習《韶》樂,如痴如醉,三月不知肉味。他晚年讀《易》,翻來覆去地讀,竟然韋編三絕(編聯竹簡的皮繩子斷了幾次)。由此可知他不僅勤奮好學,而且學習的內容非常廣泛。 孔子認為學習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最終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聞「道」 、明「道」與弘「道」。他強調「君子憂道不憂貧」,要求自己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意思是堅信道而又喜歡學業,還要不惜用生命來保護道的完善。孔子甚至認為「朝聞道,夕死可矣!」如此津津樂「道」,正是他「志於道」與安貧樂道精神的集中體現。 孔子把他的人生歷程概括為「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也是他好學樂道與修身養性的漫長歷程與既得成就。 2.為官參政與周遊列國 五十歲的孔子自以為達到了「知天命(即天道)」的境界,可以從政治國了。於是他應邀出任管理魯國國都的中都宰,一年後升任管理建設工程的司空和治安保衛司寇等工作,還曾「攝相事」(代理外交禮賓司),先後使魯國從齊國手中收復了鄆、灌、蒙三座城池。但在企圖推行改革和實現自己政治主張時卻處處碰壁,勞而無功。不得已,五十五歲的孔子帶著十幾個弟子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希望有別的諸侯國能採納他的施政主張。 公元前497年(魯定公十三年),孔子在從衛國到陳國的路上,被匡(今河南長垣縣境內)人包圍,身處險境的孔子坦然自若,以「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自勉。 公元前492年(魯哀公三年),孔子經過鄭國都城的時候,不幸與弟子走散,被人嘲笑為喪家之犬,孔子聽後連說:「是啊,是啊!」。 公元前489年(魯哀公六年),孔子一行在陳、蔡之間被人圍困,糧草斷絕數日,隨行弟子也疲憊不堪,在此存亡危急之中,孔子依然講誦、弦歌不絕。 孔子師徒歷經衛、曹、宋、鄭、陳、楚等國,四處游說達十四年之久(公元前497年 — 公元前484年)。雖然一路艱難備嘗,但他的主張還是沒有人接受,最後只好返回故鄉。 晚年的孔子在魯國主要致力於文化教育事業,實踐他的教育思想,並完善他所創立的儒家學說。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七十三歲的孔子離開人世,葬於曲阜城北。 3.創辦私學與整理文獻 孔子一生主要獻身於教育事業,他不僅開創了中國古代私人辦學的先例,培養了大批的優秀人才,而且從實踐中總結出許多有價值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 孔子奉行「有教無類」的辦學原則,對學生不論社會地位高低、身份貴賤、經濟條件好壞,凡是虛心求學者一概加以教誨。據歷史記載,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大都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積極入世的社會責任感。其中顏回等人以德行著稱、子貢等人以言語見長、子路等人以政事顯名。 4.創立儒家學說和學派 在長期的學術研究與教學實踐中,孔子提出並逐步完善了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後來被孔門弟子及其後學發揚光大,從而形成為影響深遠的儒家學說和學派體系。 二、孔子的學說與思想 1. 天道觀與人性論 《論語·陽貨》有孔子說「性相近,習相遠。」 《禮記·哀公問》中在回答魯哀公「君子何貴乎天道」之問時,孔子說:「貴其『不已』,如日月東西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 2.「仁」與 「禮」的倫理思想 ① 「仁」的學說---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包含恭、忠、孝、悌、信、恕、智、勇、寬、敏等多種含義,但主要體現在「仁者愛人」和「克己復禮為仁」兩方面。 ② 「禮」的學說——「禮」是當時典章制度與行為規范的統稱。作為行為准則,「禮」具有很強的教化功能,要求人們加強自身修養,約束自己的行為,符合「仁」 的要求,以達到「仁」為支柱的修己之學與「禮」為支柱的治人之學融會貫通。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b0e6f001008hoe.html ) - 孔子的生平與思想_上善若水_新浪博客 3. 「大同」與「德治」 的社會政治思想——孔子崇尚「大同」社會,認為大同社會是真正德治的社會。 「德治」又稱「德政」 ,即「為政以德」,是以道德教化為主的政治主張,後來被孟子發展為「仁政」學說。 4.「中庸」的哲學思想——中庸具有中和、執中、持中、穩健、包容、調和的特徵。「中」和「庸」的觀念早已有了,而「中庸」合稱成為一個范疇則始於孔子。 「執中」應是一種內在的修養,內心的「執中」就是仁,發於外便是:一是在極端中尋求平衡;二是避免「過」與「不及」;三是適可而止;四是和而不同,和為貴;五是「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5.孔子的教育思想 ①教育宗旨——「成人」教育。孔子的教學是知識教育與道德教育並重,目的在於教育弟子「成人」。具體來講,既要使學生成為對社會的有用人才,又要使他們追求仁、智、勇,知、意、情與真、善、美的全面發展。 ②教學原則——「有教無類」。對學生不論社會地位高低、身份貴賤、經濟條件好壞,凡是虛心求學者一概加以教誨。 ③教學內容——「六藝」與「六經」。孔子教學的內容主要分為禮、樂、射、御、書、數等六大學科,簡稱「六藝」;以《詩經》、《尚書》、《周禮》、《樂經》、《易經》、《春秋》等為基本教材,簡稱「六經」。 ④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言傳身教、啟發式教學等。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孔子總結出自己的一套教學方法,主要體現在師長之教與學生之學兩方面。 從「教」的角度講:首先提倡因材施教和言傳身教,要求教師「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同時倡導循循善誘的啟發式教學,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並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從「學」的角度講:孔子強調學思結合,要求學生「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並持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學習態度。 在教與學以及教師與學生的相互關繫上,孔子主張教學相長和尊師愛生,倡導「學無常師」且「當仁不讓於師」。 三、孔子和儒學在人類文化史上的地位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創辦私學,打破了「學在官府」 的局面,翻開了人類教育史的新篇章。他繼承了夏商周的優秀文化傳統,創造了 以「仁」、「禮」、「中庸」為主要內容,包括社會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在內的 完整思想體系,創立了著名的儒家學說與學派。他的學說博大精深,自成一家, 飽含著人文理性精神,洋溢著與時俱進和歷久彌新的變革氣息。 孔子一生以天下為己任,堅持理想,銳意進取,自強不息,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價值取向與人格修養。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學宗先哲,思接來者,承前啟後,繼往開來。雖然孔子的學說受到不斷的挑戰,但其歷史地位卻不會動搖。 周、秦以下,伴隨著中外交往的增多,一個以中國文化為軸心,包括今天韓國、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在內的東亞文化圈日漸形成,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正是這個文化圈的精神核心。17—18世紀的歐洲,由於傳教士帶來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說,形成了長時期的中國文化熱,使儒家思想與義大利文藝復興以來所形成的新思想結合,成為歐洲啟蒙思想的重要淵源。可見孔子思想對中國,對亞洲,對全世界文化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人類共有的珍貴文化遺產。所以,1984年美國出版的《人民年鑒手冊》把孔子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2005年9月29日,法國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2屆執行局會議作出決定,正式批准設立國際「孔子教育獎」,獎勵在教育和文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各國政要和專家。這是第一次以中國人的名字在聯合國設立的獎項。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主幹,不僅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也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作用。

Ⅶ 十則歷史文化名人故事

《柳公權戒驕成名》
柳公權從小就顯示出在書法方面的過人天賦,他寫的字遠近聞名。他也因此有些驕傲。不過,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沒有手的老人,竟然發現老人用腳寫的字比用他手寫的還好。從此,他時時把「戒驕」記在心中,勤奮練字,虛心學習,終於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屈原洞中苦讀》
這個故事講述了,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裡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王十朋苦學書法》
王十朋從小聰穎過人,文思敏捷,可是書法卻不如人意。於是,他痛下決心,一定要練好書法。終於,寶印叔叔的指點下,他終於悟到了書法真諦,成為一名大書法家和文學家。
《王羲之吃墨》
被後人稱為「書聖」的王羲之,小的時候是一個呆頭呆腦的孩子,每天都帶著自己心愛的小鵝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練字,卻被老師衛夫人稱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惱,在小鵝的啟發下,王羲之在書房寫成了金光燦燦的「之」字,但卻誤將饅頭沾墨汁吃到了嘴裡,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斷齏劃粥》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朴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車胤囊螢照讀》
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從小家裡一貧如洗,但讀書卻非常用功,車胤囊螢照讀的故事,在歷史上被傳為美談,激勵著後世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囊螢照讀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從我們要給大家講的這個有趣的故事,你一定會明白。
《司馬光警枕勵志》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人物文化的積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