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下列幾位歷史人物的事

下列幾位歷史人物的事

發布時間:2021-03-05 13:39:51

Ⅰ 五位歷史人物的事跡``````!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其非凡的功績在中國帝王中也只有數人能與之相比。雖然他在晚年大興土木,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但他對中國歷史所作的功績遠遠大於他的過失。正如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評論的:「及至秦王,續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墮名城,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鑄鐻,以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後斬華為城,因河為津,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溪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史記·秦始皇本紀》)

2、評價漢武帝

功:

政治: ①地方實行刺使制度,利於對地方的管轄,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古代史》p35)

②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進一步削弱王國勢力,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古代史》p35);

③推行察舉制,利於選拔人才,擴大統治基礎。(《古代史》p35)

經濟:

①把地方的鹽鐵經營權和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發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古代史》p31)

②平定物價、徵收工商者的營業稅和財產稅。(《古代史》p31)

③重視興修水利,治理黃河。(《古代史》p37~28)

思想文化教育:

①採納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從此成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古代史》p31)

②在長安創辦中央太學和地方郡國學兩級官學。(《古代史》p31)

軍事外交:

①派衛青、霍去病率兵與匈奴進行3次大戰,重創匈奴。(《古代史》p41)

②派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了前所未聞的西域資料,密切了和西域的關系,促進了西域社會的進步,豐富了中原的物質生活,為後來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基礎。(《古代史》p42)

③先後在西南夷地區設郡,加強對西南夷邊疆地區的管轄(《古代史》p43)

④在南越(兩廣地區)設南海等九郡,進行有效的管轄(《古代史》p43)

⑤和日本、朝鮮交往。(《古代史》p44)

不足:

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專制不利於文化多樣性的發展。

②好大喜功,連年發動對匈奴的戰爭,雖然是匈奴再不能與西漢抗衡,保護了中原農業和經濟文化的發展,但巨額沉重的軍費,增加老百姓的負擔。

3、李世民統治其間,唐朝國力強盛,被稱為貞觀之治。晚年著《帝范》一書以教戒太子,其中總結了他一生的政治經驗,也對自己的功過進行了評述。
他在位期間,推行府兵制、租庸調制和均田制,並積極推行科舉制。
630年,擊敗東突厥,被尊為「天可汗」。641年嫁文成公主給吐蕃的松贊干布。
公元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醫治最終無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液門代理國事。李世民於649年7月病死於長安含風殿。葬於今中國陝西禮泉縣東北50多里的山峰上的昭陵。謚號為「文皇帝」。
唐太宗善於聽從大臣的批評和見解,魏徵直諫200多次直陳他的過失。
唐太宗還精擅書法,以行書寫碑,為後世鼻祖。著名作品有《溫泉銘》、《晉祠銘》等。死後更以東晉書法大家,王羲之所作蘭亭集序為陪葬品。

4、趙匡胤的偉大之處除了結束近百年的分裂局面,大體上統一了漢族地區外,還在於他生長於殘酷血腥的五代亂世,卻開創了一個寬松的政治環境,在於他成長於戎馬倥傯的生涯,卻營造了一個有利於文人文化蓬勃發展的氛圍。但他使權力過軍事分集中於中央,致使地方力量衰弱,不足以拱衛中央;他的軍事改革使得「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降低了軍隊的作戰能力,以致後來在與北方少數民族的戰爭中一直處於劣勢;他營造的使各級各部門互相牽制的官制,也降低了辦事效率,導致冗官冗政。這些都使他受到後人的指摘。我認為,對歷史人物不必過於苛求。趙匡胤根據時弊改革了制度,適應了當時的形勢,而他的後繼者們未能根據時政的變化,繼續去完善去改革,導致了積貧積弱,這也不能歸罪於趙匡胤。

趙匡胤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不僅是開創了一個朝代,他還是一個階段性轉型的實現者。他在這個影響世界的帝王排行榜中列第58位。

5、成吉思汗戎馬生涯近50年,施展雄才大略,依靠一批能征善戰的將領和謀士,利用騎兵優勢,創造了震撼世界的業績。他善於治軍,創建和統帥的蒙古軍,

Ⅱ 50位歷史人物及主要事跡

中國歷史人物小故事(原文及譯文)
2、陳蕃願掃除天下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你為什麼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眾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歲。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徵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麼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麼能了解壯士的志向呢 (4): 管仲 管仲和鮑叔牙是好朋友。管夷吾字仲,相貌魁梧,博古通今,
有經天緯地之才。可是他年輕的時候很窮,和鮑叔牙一起下海
做生意,賺了錢的話,他就偷偷多分給自己一倍。老鮑明知這
些,但是並不在意,他欽佩的是小管的才能。 齊襄公有兩個兒子,長子名糾,魯女所生;次子名小白,莒女
所生。二人成人後,襄公要請家教輔佐他們。管仲對鮑叔牙說:
「咱們個輔一人,將來不論誰上了台,我們都可以互相推薦。」
於是,管仲做了太傅,輔大公子糾;鮑叔牙做了少傅,輔少公
子小白。後來,小白惹怒了襄公,和鮑叔牙一起出奔莒國;管
仲則在齊公無知篡奪了王位後,和糾一起投奔了魯國。 那個無知也是倒霉,只當了一個月的候爵就被襄公昔日手下的
眾臣砍了頭。這下輪到襄公的兩個兒子來爭奪王位了。管仲對
魯侯說:「小白在莒,近水樓台,我願領一支人馬去截擊他。」
魯侯給了他三十乘兵車,星夜直奔莒國。 小白呢,他向莒國借了一百乘兵車,這會兒正急匆匆地趕往齊
國。管仲在即墨這個地方攔住他,勸他讓大哥來主持喪事。鮑
叔牙上前來呵斥,要催兵前進,管仲突發冷箭,射中小白。小
白大叫一聲,口吐鮮血,栽到車上。管仲見偷襲得手,便勒轉
兵車,如飛遁去。 管仲回報魯侯,小白已經一命嗚呼,魯侯放下心來,一路飲宴,
和公子糾緩緩前行。半路上卻有消息傳來,說小白在齊即位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管仲那一箭正射在小白衣帶的王鉤上,小白急中生智,咬
破舌頭裝死,連鮑叔牙都給蒙過去了。老鮑見小白沒事,便讓
他換上便服,抄小路直達臨淄。齊國的大臣見小白到了,就立
他為君,這就是歷史上大大有名的齊桓公。 接下來,齊魯兩軍幹了一仗,結果齊軍大勝,魯侯衡量得失後,
殺了公子糾,又把管仲押送齊國,好讓齊桓公報一箭之仇。沒
成想鮑叔牙在齊桓公跟前力薦管仲,齊桓公自己也深愛管仲的
治國之才,拜他為國務院總理,統管齊國內政外交,官比鮑叔
牙還大呢。魯侯放虎歸山,做了件大蠢事,真是懊鬧不已。

Ⅲ 十位歷史人物的事跡

一.元太祖成吉思汗[鐵木真]生平

成吉思汗即元太祖鐵木真,他曾經是一位叱吒風雲、顯赫一世的蒙古族英雄,他的業績對於我國各民族的融合和現今版圖的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蒙古開國君主,著名軍事統帥。名鐵木真,姓孛兒只斤,乞顏氏,蒙古人。元代追上廟號太祖。成吉思汗生於蒙古貴族世家。約在1170年,其父也速該被塔塔兒人毒死,也速該的遺孀月倫領著鐵木真和他的幾個弟弟度過數年艱難生活。少年時期的艱險經歷,培養了鐵木真堅毅勇敢的素質。蒙古部主忽都剌汗死後,蒙古部眾大都在札木合控制之下,鐵木真投靠札木合,隨他游牧。鐵木真籠絡人心,招徠人馬,最後脫離札木合,建立自己的斡魯朵。約在12世紀80年代,鐵木真稱汗。札木合率領札答闌、泰赤烏等十三部來攻,鐵木真兵分十三翼迎戰,因實力不敵而敗退,史稱十三翼之戰。1196年,鐵木真和克烈部脫里汗出兵助金,於斡里札河(今蒙古東方省烏勒吉河)打敗塔塔兒人。金授鐵木真以察兀忽魯(部長)官職,封脫里汗為王(脫里從此稱王汗,語訛為汪罕)。鐵木真與王汗聯兵攻打古出古·乃蠻部,回師途中又與乃蠻本部相遇。王汗見敵勢盛,不告而退,把鐵木真留在乃蠻兵鋒之下。鐵木真發覺後,迅速撤兵,回到自己牧地撒里川(在今蒙古克魯倫河上游之西),反而把王汗暴露在敵前。王汗大敗。因為有許多蒙古部眾在王汗處,鐵木真怕他們被乃蠻吞並,對自己不利,便派稱為四傑的博爾術、木華黎、博爾忽、赤老溫領兵援救王汗,擊退乃蠻。鐵木真在部落爭戰中善於利用矛盾,縱橫捭闔,逐漸擺脫了對王汗的臣屬地位。1201~1202年,鐵木真和王汗聯兵,與札木合聯盟(塔塔兒、乃蠻等部落聯盟)大戰獲勝,札木合投降王汗。1202年,鐵木真消滅了四部塔塔兒,佔領了呼倫貝爾高原,實力猛增。1203年王汗對鐵木真發起突然襲擊,鐵木真敗退到哈勒哈河以北。不久,鐵木真乘王汗不備,奇襲王汗牙帳,克烈部亡。同年,汪古部也歸附鐵木真。1204年,鐵木真消滅了乃蠻太陽汗的斡魯朵,成為蒙古高原最大的統治者。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今蒙古鄂嫩河)源召開忽里台大會,即蒙古國大汗位,號成吉思汗。蒙古國初期,成吉思汗把蒙古牧民劃分和固定在95個千戶中。千戶下設百戶、十戶。千戶那顏都是成吉思汗的封臣,各千戶內的牧民不能任意離開千戶組織,對那顏有人身隸屬關系。成吉思汗把一部分千戶作為領民分給諸弟諸子,形成左右手諸王。又以木華黎、博爾術為左右萬戶那顏,即兩個最大的軍事長官。把怯薛(禁衛軍)擴充到1萬人,征調千戶那顏、百戶長、十戶長的子弟充當怯薛,以此控制全國。設札魯忽赤掌管戶籍、詞訟等行政、司法事務。成吉思汗的汗廷是由傳統的草原貴族斡魯朵發展起來的游牧軍事封建國家機器。蒙古國建立後,大批原來的部落人口被分編在不同千戶中,許多部落的界限從而泯滅,開始形成共同的蒙古民族,成吉思汗對此起了積極的歷史作用。鄰近的吉利吉思、畏兀兒、哈剌魯等部分別在1207年、1209年、1211年歸附成吉思汗。

勃興的蒙古貴族渴望佔有大量財富。1205年、1207年和1209年成吉思汗三次大舉入侵西夏。西夏不得已,納女請和。1211年,又率領大軍南下攻金。1215年,蒙古軍佔領中都,在遼西消滅金守軍,攻佔北京(在今內蒙古寧城西)。1218年,滅西遼。1219年,成吉思汗率20萬大軍西征,向花剌子模發動了侵略戰爭。他幾路進兵,分割包圍了各戰略重鎮,各個擊破,採用大規模屠殺、夷平城市、簽發被俘人眾打頭陣等殘酷手段震懾敵人,解除自己後顧之憂。戰場上的主動權全在蒙古一方。1219年,蒙古軍圍攻訛答剌城,次年攻克。1220年,成吉思汗攻下不花剌、花剌子模新都城撒麻耳干(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等城,術赤、窩闊台、察合台率兵攻克花剌子模都城玉龍傑赤(今土庫曼烏爾根奇),拖雷一軍進入呼羅珊地區。哲別、速不台奉成吉思汗之命窮追花剌子模統治者摩訶末算端,後者逃至裏海孤島病死。哲別、速不台率軍繼續西侵,遠抵克里木半島。1221年,拖雷佔領呼羅珊全境。成吉思汗追擊新算端札闌丁至印度河,不獲而還。1222年,在佔領區置達魯花赤監治。1223年,還撒麻耳干駐冬,次年起程還國。成吉思汗西征,進行歷史上罕見的大屠殺、大破壞,給中亞各族帶來極大災難。1226年,成吉思汗出征西夏。次年西夏亡。1227年夏歷七月十二日,成吉思汗病逝,臨終提出聯宋滅金的戰略。大皇後孛兒台生子四人:長子術赤,為欽察汗國諸汗之祖;次子察合台,為察合台汗國諸汗之祖;第三子窩闊台,蒙古第二代大汗(元太宗);第四子拖雷,後人為元代和伊利汗國皇室。忽蘭皇後生一子闊列堅,後裔入元封河間王。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在歷史上起了進步作用。攻金滅夏,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他軍事才能卓越,戰略上重視聯遠攻近,力避樹敵過多。用兵注重詳探敵情、分割包圍、遠程奇襲、佯退誘敵、運動中殲敵等戰法,史稱「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另一方面,作戰具有野蠻殘酷的特點,大規模屠殺居民,毀滅城鎮田舍,破壞性很大。13世紀主要封建國家社會危機深重,為成吉思汗實行大規模軍事擴張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元世祖忽必烈
(1215~1294)

元朝的創建者。拖雷正妻唆魯禾貼尼的第二子。忽必烈為藩王時,便熱心於學習漢文化。1251年,長兄蒙哥即大汗位,忽必烈以皇弟之親,受任總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南駐爪忽都之地。他先後任漢人儒士整飭邢州吏治,立經略司於汴梁,整頓河南軍政,並屯田唐、鄧,收到積極效果。1253年,受京兆(今陝西西安)封地,忽必烈又在這里任諸儒臣興立屯田,興復吏治,恢復農業,建立學校,進一步取得北方漢族地主階級對他的擁護,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社會基礎。

同年,忽必烈受命與大將兀良合台遠征雲南,滅大理國。1258年蒙哥興師伐南宋,授命忽必烈代總東路軍。1259年9月,忽必烈率師抵淮河,蒙哥在合州前線病逝的消息傳來,忽必烈仍揮軍自陽邏堡渡長江,圍鄂州(今湖北武漢),並以軍接應從雲南北上的兀良合台軍。這時,得悉留守漠北的幼弟阿里不哥擅自徵兵圖謀汗位,忽必烈立即採納漢人郝經的獻計,與宋約和,輕騎北返燕京。

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於開平,建元中統。在中央設中書省,以王文統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設10路宣撫司,任漢人儒士為使。同年五月,阿里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諸王擁戴下,稱大汗於和林。忽必烈以漢地豐富的人力、物力為依託,出兵擊敗阿里不哥。在與阿里不哥鏖戰的同時,中統三年(1262)春,益都行省李乘機叛亂,被忽必烈迅速鎮壓。李的叛亂引起忽必烈對漢人的猜忌,於是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廢除漢人諸侯的世襲制度,削弱這些家族的軍權,在地方上實行軍民分治等等,一方面以加強中央集權,另一方面則可嚴密對漢人的防範。此外,又在各級政權中引用色目人分掌事權,使與漢人官僚相互牽制。中統五年八月,忽必烈又改元為至元。經過從中統元年到至元初年的增改損益,新王朝的各種制度大體上確立下來。至元八年(1271),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建國號為大元。次年,確定以大都為首都。中央集權政治的重新確立,恢復了正常的統治秩序,對人民的賦役剝削限制在一定的數額之內,並採取了一些有利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措施,如立司農司、墾荒屯田、興修水利、限制抑良為奴等。但是,這個政權也保留了大量的蒙古落後舊制。這些制度在元代始終保留下來,嚴重地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使元代的社會矛盾愈益激化。同時,忽必烈又積極著手消滅南宋的戰爭,至元十一年,命伯顏大舉伐宋。十三年,下臨安,十六年最後消滅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殘余勢力,完成了全國的大統一。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統治全國的王朝,它初步奠定了中國疆域的規模。

全國統一後,忽必烈的保守、嗜利和黷武等消極因素都有了發展。他重用回回人阿合馬。阿合馬從中統初便主管中央財政,多方搜刮,權勢日重。後阿合馬獨擅朝政。十九年,大都發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殺阿合馬事件。此後,忽必烈又先後任盧世榮、桑哥專理財政,都以失敗而告終。同期,忽必烈接連派遣軍隊遠征日本、安南、占城、緬甸與爪哇,都遭到失敗。但抗擊海都、篤哇等西北諸王的侵擾和平服東北諸王乃顏叛亂,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病逝。

三.明太祖朱元璋

太祖朱元璋,字國瑞,生於1328年,父母早逝,家境貧寒,年輕時曾入寺為僧。1352年率眾投紅巾軍,參加元末的農民起義,攻下南京後運用「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方針。壯大軍力,前後擊破陳友諒,張士誠部,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建元「洪武」。
朱元璋稱帝後半年,北伐軍攻克大都,元亡。統一全國後,朱元璋採取加強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措施。改革中央的地方的行政機構。廢除丞相制,設立六部,直接由皇帝負責。調整軍事機構,推行科舉制度,加強法制。加強了皇帝的統治。
朱元璋稱帝後,開始大肆誅殺有功之臣,並大興文字獄。對明處文化思想起了嚴重的束縛作用。
朱元璋在位31年,死於1398年時年71歲。

四.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號淑勒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的一個滿族奴隸主的家庭。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不屈奮起,以父,祖遺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稱王」。他率領八旗子弟轉戰於白山黑水之間,臨大敵不懼,受重創不餒,以勇捍立威,受部眾擁戴,歷時30多年,統一女真各部,推動了女真社會的發展和滿族共同體的形成。萬曆四十四年(1616),在赫圖阿拉建元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努爾哈赤兵勢漸強,勢力日增,萬曆四十六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師征明,開始了為清王朝的建立艱苦創業。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典冊中,他的英明和業績將與世長存。與明將袁崇煥在寧遠交戰中,大敗而回並受傷,於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終年68歲,葬於沈陽城東,稱之「福陵」。廟號「太祖」。

一:冉閔
五胡亂華,漢人傳奇英雄冉閔,勝過所有古西臘神話人物。卻沒有得到歷史應有的評價。當時正如古書所描繪"北地滄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盡。"漢人冉閔忍辱二十年得機起兵造反,力圖匡復華夏,滅胡無數,血洗親人之仇,亡國之恨!及至群胡圍攻。首戰,冉閔以五千漢家子,大破胡騎七萬。次戰,漢騎一千,敗其三萬。再戰,誅胡軍三十萬,凡此十數戰,項羽再世鏖兵金匱,校戰玉堂也不復如此矣。漢家軍威振於北朝,冉閔立我漢家精神,不復為任人屠割之羔羊。

在中國,沒有任何"缺點",幾乎"完美"的岳飛,文飛祥都可輕易取消"民族英雄"稱號。如果岳飛沒有內部阻撓,成功"收復中原",同樣要殺很多胡人。他也會背上"種族屠殺"的罪名。

時過一千六百多年,冉閔的豪壯語任激動人心:

"諸胡亂我中國,也已數十年,今我與諸君盡誅天下胡族,共雪我中原百姓血海深仇。" ——大會英,致書各地。

閔遣使臨江告晉曰:"胡逆亂中原,今已誅之。若能共討者,可遣軍來也。"朝廷不答。

"天下大亂,你們這些凶禽一樣,人面獸心的蠻夷尚且可以稱王稱帝,何況我乃是堂堂中華英雄!"——被俘拒降。

冉閔死,遏陘山草木悉枯,蝗蟲大起,天以不雨以示大哀無淚。天地大慟無非屈聖賢辱,千年不得昭雪。連上蒼都知道冉閔的冤屈,上天都感動了。
二:冉有:
春秋時儒者。冉氏,名求,字子有。魯國人。孔丘弟子。曾為魯國貴族季孫氏家臣。孔子稱其「可使治賦」。冉有幫助季氏發展新興地主階級勢力,孔子對此極為不滿,聲稱冉求不再是他的學生,要弟子「鳴鼓而攻之」。

我不太懂評價歷史任務,你可以按照這些文字去查找在網路對他們的評價,網路也有

Ⅳ 請大家幫我選取幾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

小妹妹還真行,老師布置的作業吧 這會兒布置給咱們了
GG給你想幾個吧

1,假如他沒有三顧草廬

講的是什麼你該知道吧,東漢末年,民不聊生,群雄四起!
劉備在各軍閥的力量對比上是處於絕對劣勢的
假如沒有諸葛亮輔助他,哪來的三足頂立呢?又哪來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你寫的文章應該把主線放在三顧草廬上,褒獎劉備求才若渴的英明。以及三顧之毅力和誠意。。。這些都值得當代人學習!

2,假如他沒有苟且偷生。

這個就可以選擇兩個人的事例了
一是越王勾踐卧薪嘗膽
二是司馬遷逆境求生,為後人留下史記這一偉大文獻!

就不贅述了 相信你夠聰明,所謂舉一反三噢 你自己可以順著思路再想一些的 你在網路搜索卧薪嘗膽,三顧茅廬,司馬遷
可以找到相關資料!

祝你好運 :)

Ⅳ 歷史人物故事有哪些

一:第一個皇後不是秦始皇的老婆!
說到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後,肯定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秦始皇的皇後,但其實不然,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後是漢高祖劉邦的皇後呂雉,秦始皇雖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但當年秦始皇並沒有立皇後,這個事情在歷史上也是一個謎團,秦始皇的母親趙姬,當年和大臣呂不韋來往密切,所以民間也有傳說,秦始皇是趙姬和呂不韋的孩子,並不是秦始皇父親子楚和趙姬所生,關於秦始皇為何不立皇後這個事情,我想可能和秦始皇小時候母親的經歷有關系,導致了秦始皇不再相信女人,所以後面就連公子扶蘇的生母是誰,史書上都沒有確切的記載,所以直到秦國滅亡,直到後面的秦二世胡亥、秦三世子嬰都沒有立皇後!
二:聖旨的顏色!
說到聖旨,相信大部分人都只是在電視上見過真正見過聖職的人,估計沒有幾個,但是說到聖旨的顏色,我相信大部分人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黃色或者是金黃色,因為現在很多電視劇裡面演的甚至都是金黃色或者是黃色,但其實真正歷史上的聖旨分很多種顏色,並不是只有金黃色或者是黃色,並且真實歷史上的聖旨顏色和你的官階品級直接掛鉤,一般如果你是五品以上的官員,那麼可能會是金黃色的聖旨,如果你是五品以下的官員,可能就直接是白色的白綾,並且我們熟知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個是明朝以後的聖旨上面才會這樣寫,在明朝之前,甚至上並沒有這一句話所以現在大家看電視的時候,也要帶著一定的理性心理去看!
三: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
黃帝是中國古代封建政權中最主要的一個人,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後開始實行了皇帝制度,這一制度從此一直延續到我國最後一個封建政權清朝,中國封建皇帝制度一共影響了中國上千年的時間,中國歷史上大約一共出現了400多位皇帝,那麼這其中哪一個才是活得最長的皇帝呢?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會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他一共活了89歲,但其實不然,中國歷史上活得最久的皇帝是,南越武帝趙佗,據記載趙佗從公元前203年繼位,一直活到公元元前137年,趙佗這一生活了103歲左右,趙佗年輕的時候是秦朝的一個大將軍,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平定南越,趙佗當年是隨行的副帥,戰爭勝利後,趙佗便留在了這里,趙佗一共治理嶺南81年,他一直活到了漢武帝建元四年,也就是公元137年的時候去世,所以趙佗才是中國歷史上活得最久的皇帝
四:唐朝時期熊貓就出國了!
熊貓是中國的一級國寶,現在很多的外國都希望引進中國的熊貓,就是因為熊貓憨態可掬的表情和動作非常討人喜歡,所以我國在外交上也經常向一些國家「外借」熊貓,其實這樣的事情並不是現代才發生,中國歷史上最早「外借」熊貓發生在唐朝,去《舊唐書》記載,公元前685年,日本遣唐使來華訪問唐朝,向唐朝學習先進的政治制度和經濟模式,當時的皇帝是唐睿宗李旦,其實實際掌權的是武則天,為了表示自己大國的友好,就送給了日本的天武天皇兩只熊貓,並由遣唐使一並帶回日本,這個就是最早的「熊貓外交」!
五:為一個因為「古稀之罪」被處死的人!
曾經在乾隆年間發生了一起非常有趣的案例,公元1781年的時候,已經退休在家的原大理寺卿尹嘉銓,為了給自己的父親申請一個從祀文廟的待遇,於是他就上書乾隆,但隨後就被乾隆判處了死刑,原因是當年尹嘉銓在奏摺中說自己是古稀老人,在這之前乾隆已經詔告天下,自己才是古稀老人,乾隆用了古稀老人這個稱號,肯定是不允許其他人在用這個稱號,所以尹嘉銓的這個行為就是公然與皇帝搶名號,最後乾隆直接把尹嘉銓判出來絞死,罪名就是古稀罪,尹嘉銓也成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古稀罪處死的人!

Ⅵ 請給我以下這幾個歷史人物的資料!盡量詳細點!

章邯(?—公元前205年),字少榮。秦末大將。秦二世時任少府。

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命率驪山(今陝西臨潼東南)刑徒及奴產子迎擊陳勝起義軍周文部,屢戰屢勝,使秦廷得以苟延殘喘。又陸續攻滅義軍田臧等部於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直逼陳(今淮陽),迫陳勝遁走。後攻殺反秦武裝首領魏咎、田儋、項梁,移師渡河(黃河)攻趙。巨鹿之戰中被項羽擊敗,漳污之戰中再次被項羽擊敗而投降,隨項羽入關,封雍王。楚漢戰爭中,章邯在漢王元年(前206)八月,與劉邦軍屢戰不利,退保廢丘(今陝西興平東南)。二年六月,城破自殺。
--------------------------
娃娃邑宰尹子奇

春秋戰國時期,地處齊國西南重鎮的阿城(東阿縣古城所在地),一連換了七個地方官,都沒有把阿城治理好。那裡連年兵荒馬亂,匪患無窮,再加上魏國人經常越境來這里搶劫民財,使黎民百姓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這可愁壞了齊宣王。經過多方觀察,他看上了年僅18歲 的尹子奇,准備叫他到東阿當邑宰(即後來的縣令)。一天,尹子奇被召進宮中,宣王問:「治理天下的根本和要領在哪裡呢?」 尹子奇答曰:「君主任用官吏,不循私情,親近賢人,賞 賜有功之人;使政治平正,人民安樂,所有的人能各得其所。這樣,天地自然會順從我而正常,凶災自然就會離開我們而消滅。如果君主任用官吏,不是親屬就是私寵的人;喜愛的不是美女就是專事拍馬的人;跟自己意見相同的人就當作好人,跟自己意見不同的人就當作壞人;高興的時候就隨便獎賞,發怒的時候就亂用刑罰;一天到晚只顧吃喝玩樂,把政事丟開不管,使老百姓受到冤枉殘害。那麼,就是四季風調雨順,地里邊也長不出好的莊稼來,社會也不會安寧,失敗和亂亡就不可避免地到來。

尹子奇的政見,很為齊宣王所贊賞,事隔不久尹子奇就走馬上任了。可是不到三天,朝內就議論紛紛,說什麼:「阿城一向很難治理,大王想必知道,尹子奇不過是一個十幾歲的毛孩子,俗話說嘴上無毛,辦事不牢,若是弄出差錯,可就不好收拾了。」奏本的大臣接二連三,宜王聽後便拿不定主意了,於是,趕忙派使者把尹子奇追回。使者是一位能文善武的中年人,他追上尹子奇時大吃一驚,遂調轉烏頭急忙回朝向宣王稟報:「我見到子奇已邀請了五六個須發斑白的老人同車趕路。老年人有智謀,年輕人有朝氣,辦事果斷,他們結合起來,集思廣益,一定能把東阿治理好。」宣王聽了表示贊同。 尹子奇上任後,接受了前任邑宰沒有治好東阿的教訓,又尊重老人的意見,整治民風,除匪患,安民心,到各地察訪民情;救濟窮苦百姓,招賢納士,共商治阿大計。因此,生產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與東阿毗鄰的魏國,聽說派了一個娃娃當邑宰,便派兵來攻打,想吞掉阿城,蠶食齊國領土。尹子奇發動全縣百姓拿起刀槍,奮起抗敵,直殺得魏兵屍橫遍野,狼狽逃竄。這一消息象長了翅膀很快傳開了,齊國上下都稱贊尹子奇。齊宣王便傳旨給這位「娃娃邑宰」記一大功、並官升三級.
-------------------------
張耳(?-前202) 大梁(今天封)人,漢時常山王。年少時,曾為魏國公毋忌座上常客。秦滅魏後,亡命游處黃,後任外黃縣令,時與劉邦相處達數月之久。秦來大梁後,張耳和朋友陳余等不事秦國,一齊逃亡。秦朝末期,陳勝、吳廣率被征發者900餘人在蘄縣大澤鄉起義,進入陳地(令河南淮陽)時,聚眾已數萬。張耳偕陳余遂投奔起義軍,被任為左右校尉。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八月,張耳、陳余隨義軍大將武臣趨至邯鄲。時陳勝在陳地稱王。於是張耳、陳余亦勸武臣在趙地稱王。武臣遂自立為趙王,以張耳為右丞相,魯騷為左丞相,陳余為大將軍。不久,趙王武臣和左丞相魯騷被部將李良殺死,張耳因耳目較多,及時潛蔽逃脫劫難。事後張耳及時招集未叛士卒約數萬人,並與未遭劫難之幕僚商議,將原趙國後裔趙歇立為趙王,遷居信都(今邢台東北)。時為秦二世2年(公元前208年)。同年閏九月,秦軍主將章邯占據邯鄲。此時張耳與趙王歇已走入鉅鹿城;但很快被追擊的秦軍圍困起來。是時陳余則北收常山數萬人,屯駐於鉅鹿之北,張耳譴使數次召陳余進兵解圍,而陳余則自恃兵少,難以敵秦,不予授救。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月,項羽率援趙義軍北渡漳河,連連破敵,遂解鉅鹿之圍。十二月,張耳約見陳余,責其不肯救趙之過;又疑張厴、陳澤二將被其所害。陳余怒解印綬推給張耳。張耳驚楞不知所措,未即接受。陳余起身入廁,幕僚對張耳道:「此乃天賜於你,若不取,反受其害。」張耳遂佩其印緩,取其兵權。張耳收陳余兵權後,余常獨與軍中最要好的數百人漁獵於河上澤中,由此,張耳與陳余失和而成仇。漢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劉邦滅秦。此時項羽軍破幽谷關,進屯新豐、鴻門(均在今臨潼北)。劉邦至鴻門與項羽相會,險遭殺害。項羽佯尊楚懷王為義帝,遷都江南彬地。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同時封王共18個,因張耳亦同各路諸侯入關,項羽也素聞張耳之才名,又念其扶趙抗秦之功,乃分趙地北部,立張耳為常山王。此為常山王之始。張耳立國,陳余甚怒,對人道:「張耳和余功相等。今張耳為王,我卻稱候,項羽對我不公。」當時,齊王田榮叛楚,陳余乃使門下客夏說對田榮道:「項羽執掌天下不平,請借給我兵,南皮可掩蔽你。」田榮欲樹黨以反楚,乃譴給陳余。陳余又加三縣之兵襲擊常山王張耳。漢高帝三年(公元前205年),常山被攻破,張耳敗走。十月,投漢王劉邦,待之甚厚。漢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張耳與韓信統兵數萬東出井陘擊趙,使萬人過河列營,成背水陳。此陣一成,只許勝,不許敗。故而漢軍將士皆作殊死戰,勇猛異常。旋大敗趙軍。韓信報請漢王以張耳為趙王,鎮撫其國。漢王許之。此為漢王四年事。
-------------------------------
陳余(?-前204) 大梁(今河南開封)人,魏地名士。陳勝起義,陳余與至交張耳同往謁陳勝,建議以奇兵略趙地。陳勝同意,派武臣為將軍,以陳、張為校尉,率兵三千前往略地。武臣聽從蒯徹計謀,不戰而得三十餘城。至邯鄲,與張耳擁立武臣為趙王,自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武臣後為其部下李良所殺,陳余擊敗李良,李良投奔秦將章邯。章邯攻破邯鄲,張耳與新立之趙王歇走入鉅鹿城被秦軍圍困;陳余收常山兵數萬人屯兵鉅鹿北。鉅鹿城內食盡兵少,張耳好幾次派使者請陳余進兵,陳余自忖兵少,不敢進。後項羽救趙敗秦,鉅鹿解圍,而陳、張兩人也因此交惡,陳余之兵為張耳所收,僅與部下數百人出走。項羽入關,自稱西楚霸王,大封諸侯,以陳余未隨自己入關,僅封他南皮三縣,而以張耳為常山王。陳余遂聯合齊王田榮敗張耳,張耳投漢。漢高帝三年(前204年),遣韓信、張耳伐趙,斬陳余於水上。
--------------------------------
白起(?—前258),也叫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郿縣東北)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統帥。

秦國,原來是地處西陲的一個小國,秦孝公時用商鞅變法,奠定了國家富強的基礎。爾後,不斷向外發展勢力,國力強盛。秦昭王時,任用白起為將。白起素以深通韜略著稱,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做左庶長,領兵攻打韓的新城(在今河南伊川縣西)。次年,由左庶長遷左更,出兵攻韓、魏,用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戰法全殲韓魏聯軍於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斬獲首級二十四萬,俘大將公孫喜、攻陷五座城池(參見伊闕之戰)。因功晉升為國尉。又渡黃河攻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十五年,再升大良造,領兵攻陷魏國,占據大小城池六十一個。十六年,白起與客卿司馬錯聯合攻下垣城。二十一年,白起攻趙,佔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縣西)。二十八年,攻楚、拔鄢、鄧等五座城池。次年攻陷楚國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焚毀夷陵(今湖北宜昌),向東進兵至竟陵,楚王逃離都城,避難於陳(參見鄢郢之戰)。秦國以郢都為南郡。白起受封為武安君,又攻取楚國,平定巫、黔中(今四川、貴州地區)二郡(參見黔中之戰)。三十四年,白起率軍攻趙魏聯軍以救韓,大破聯軍於華陽(今河南新鄭北),魏將芒卯敗逃,擄獲三員晉將,斬首十三萬(參見華陽之戰)。又與趙將賈偃交戰,溺斃趙卒二萬人。四十三年,白起攻韓之陘城,攻陷五城,斬首五萬(參見陘城之戰)。四十四年,白起又攻打韓南陽太行道,斷絕韓國的太行道。四十五年,攻韓的野王(今河南沁陽)。野王降秦,上黨通往都城的道路已被絕斷(韓都新鄭,上黨必須由野王渡河始能通新鄭)。郡守馮亭同百姓謀議道:「上黨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絕斷,我們已不可再為韓國百姓了。秦兵日漸逼近,韓國不能救應,不如將上黨歸附趙國,趙國如若接受,秦怒必攻趙。趙國受敵一定親近韓國。韓、趙聯合,就可以抵禦秦國了。」於是派人報告趙國。趙孝成王與平陽君、平原君為此計議。平陽君說:「還是不要接受吧,接受後帶來的禍患一定大於得到的好處。」平原君則認為:白白得來的土地,怎有不要之理,接受了會對我們有利。趙國果然接受了上黨,封馮亭為華陽君。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長王齙攻韓,奪取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逃往趙國,趙駐兵於長平(今山西高平縣),以便鎮撫上黨之民。四月,王齙攻趙(參見長平之戰)。趙派廉頗為將抵抗。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敗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秦軍又攻趙軍壘壁,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雙方僵持多日,趙軍損失巨大。廉頗根據敵強己弱、初戰失利的形勢,決定採取堅守營壘以待秦兵進攻的戰略。秦軍多次挑戰,趙國卻不出兵。趙王為此屢次責備廉頗。秦相應侯范睢派人攜千金向趙國權臣行賄,用離間計,散布流言說:「秦國所痛恨、畏懼的,是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廉頗容易對付,他快要投降了。」趙王既怨怒廉頗連吃敗仗,士卒傷亡慘重,又賺廉頗堅壁固守不肯出戰,因而聽信流言,便派趙括替代廉頗為將,命他率兵擊秦。

趙括上任之後,一反廉頗的部署,不僅臨戰更改部隊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換將領,使趙軍戰力下降。秦見趙中了計,暗中命白起為將軍,王齙為副將。趙括雖自大驕狂,但他畏懼白起為將。所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白起面對魯莽輕敵,高傲自恃的對手,決定採取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他命前沿部隊擔任誘敵任務,在趙軍進攻時,佯敗後撤,將主力配置在縱深構築袋形陣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敵先頭部隊與主力之間,伺機割裂趙軍。8月,趙括在不明虛實的情況下,冒然採取進攻行動。秦軍假意敗走,暗中張開兩翼設奇兵脅制趙軍。趙軍乘勝追至秦軍壁壘,秦早有準備,壁壘堅固不得入。白起令兩翼奇兵迅速出擊,將趙軍截為三段。趙軍首尾分離,糧道被斷。秦軍又派輕騎兵不斷騷擾趙軍。趙軍的戰勢危急,只得築壘壁堅守,以待救兵。秦王聽說趙國的糧道被切斷,親臨河內督戰,征發十五歲以上男丁從軍,賞賜民爵一級,以阻絕趙國的援軍和糧草,傾全國之力與趙作戰。

到了九月,趙兵已斷糧四十六天,飢餓不堪,甚至自相殺食。趙括走投無路,重新集結部隊,分兵四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趙括親率精兵出戰,被秦軍射殺。趙括軍隊大敗。四十萬士兵投降白起。白起與人計議說:「先前秦已攻陷上黨,上黨的百姓不願歸附秦卻歸順了趙國。趙國士兵反復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日後會成為災亂。」於是使詐,把趙降卒全部坑殺,只留下二百四十個小兵回趙國報信。長平之戰,秦軍先後斬殺和俘獲趙軍共四十五萬人,趙國上下為之震驚。

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擬乘勝滅趙。昭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黨,後軍分二路:一路由王齙率領,進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馬梗攻佔太原。而白起自將圍攻邯鄲。韓國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睢說:「白起擒殺趙括,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就可以稱帝,白起也將封為三公,他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之軍,雖周公、召公、呂望之功也不能超過他。現在如果趙國滅亡,秦王稱王,那白起必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嗎?即使您不願處在他的下位,那也辦不到。秦曾經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百姓皆奔趙國,天下人不樂為秦民已很久。今滅掉趙國,秦的疆土北到燕國,東到齊國,南到韓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卻沒多少。還不如讓韓、趙割地求和,不讓白起再得滅趙之功。」於是范睢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昭王應允。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范睢結下仇怨。

當年九月,秦又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參見邯鄲之戰)。正趕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動。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鄲不大順利,秦王又增發重兵支援,結果王陵損失五名校尉。白起病癒,秦王欲以白起為將攻邯鄲,白起對昭王說:「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昭王親自下命令行不通,又派范睢去請,白起始終拒絕,稱病不起。

昭王改派王齙替王陵為大將,八、九月圍攻邯鄲,久攻不下。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聽到後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現在如何?」昭王聽後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經范睢請求,仍稱病不起。於是昭王免去白起官職,降為士兵,遷居陰密(今甘肅靈台縣西)。由於白起生病,未能成行。在咸陽住了三個月,這期間諸侯不斷向秦軍發起進攻,秦軍節節退卻,告急者接踵而至。秦王派人遣送白起,令他不得留在咸陽。白起離開咸陽,到杜郵,昭王與范睢等群臣謀議,白起被貶遷出咸陽,心中怏怏不服,有怨言,不如處死。於是昭王派使者拿了寶劍,令白起自裁。白起伏劍自刎時說:「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又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於是自殺。白起死時,是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白起死非其罪,秦人很憐惜他,鄉邑地方都祭祀他。

白起主要戰績:
伊闕之戰斬殺韓魏聯軍24萬。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燒其祖廟,共殲滅35萬楚軍。
攻趙先後殲滅趙軍60萬(含長平之戰)。攻韓魏殲滅30萬。
白起一生共殲滅六國軍隊約165萬!
封號:武安君。官職:國尉(國防部部長)。
外號:戰神,殺人魔,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伊闕之戰又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地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從最低級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國聞白起膽寒。
長平之戰共殺人四十五萬,連同以前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攻楚於鄢決水灌城淹死數十萬,攻魏於華陽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沉卒二萬,攻韓於陘城斬首五萬,共一百餘萬,這是白起的一張極不完全的殺人賬單。據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後因和秦昭襄王在是否再次攻趙的問題上發生分歧,被王陵取而代之,從此退出歷史舞台。
白起的作戰指揮藝術,代表了戰國時期戰爭發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於分析敵我形勢,然後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方針對敵人發起進攻。如伊闕之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鄢郢之戰中的掏心戰術,並附以水攻;華陽之戰長途奔襲。長平之戰以佯敗誘敵,使其脫離既設陣地,爾後分割包圍戰術,殲敵45萬,創造了先秦戰史上最大的殲滅戰戰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其規模之大、戰果之輝煌,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長平之戰也反映了戰爭自身發展概貌。

白起的作戰指導特點有三個:一是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的殲滅戰思想,而且善於野戰進攻,戰必求殲,這是白起最為突出的特點。他是戰爭史上運用圍殲戰術作戰的無與倫比的統帥。也是中國戰爭史上三個最善於打殲滅戰的軍事統帥之一(另外兩人是成吉思汗和粟裕大將)。但白起能夠在二千多年前便主張打殲滅戰,這是非常難得的。二是為達殲滅戰目的強調追擊戰,對敵人窮追猛打,較孫武的「窮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戰勝逐北無過十里」(《商君書·戰法第十》),顯然前進一步。三是重視野戰築壘工事,先誘敵軍脫離設壘陣地,再在預期殲敵地區築壘阻敵,並防其突圍。此種以築壘工事作為進攻輔助手段的作戰指導思想,在當時前所未有。

然善始者未必善終,白起功高遭忌,最終死在了自己人的手裡,白起如此,伍子胥、李牧皆是如此。

Ⅶ 中國五位歷史人物的事跡

秦始皇

秦始皇帝(前259年—前210年),嬴姓秦氏,名政(正),因生於趙都邯鄲(今屬河北),故又稱趙政(先秦姓氏並未統一,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故秦始皇叫趙政。);傑出的政治家、軍事統帥。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朝的開國皇帝,秦莊襄王之子,十三歲即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共三十七年。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實施三公九卿,地方廢除封建制,代以郡縣制,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了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秦始皇對中國的統一,做了許多前無古人的業績,將影響較大的幾項羅列如下:
⒈統一文字,使其成為一個民族的基礎,並延用至今;
⒉廢分封,立郡縣,成為以後中國統一後管理的標准模式,歷時數千年之久;
⒊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在商業上大大便利國內交流.;
⒋車同軌,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國內交通;
⒌焚六國史書,客觀來講統一了思想,避免因為歷史問題而導致國家分裂;但是毀掉的各國古籍都有副本保存,其後被毀是由於項羽火燒秦都造成的;
⒍修建靈渠,加強了對珠江流域的控制,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
⒎修建長城,抵禦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線,長城長期成為國界;
⒏南征南越,將福建、浙江、兩廣納入中國版圖。
⒐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至此奠定了中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格局。

張良

(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漢族,傳為漢初父城(今河南寶豐)人,也有說為陽翟(今河南禹州市)人。漢高祖劉邦的謀臣,秦末漢初時期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漢王朝的開國元勛之一,「漢初三傑」(張良、韓信、蕭何)之一。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之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待大功告成之後,張良及時功成身退,避免了韓信、彭越等鳥盡弓藏的下場。張良在去世後,謚為文成侯(也稱謚號文成),此後世人也尊稱他為謀聖。《史記》中有專門的一篇《留侯世家》,用以記錄張良的生平。

張良是秦末漢初謀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韓。秦滅韓後,他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歸劉邦,為其主要「智囊」。楚漢戰爭中,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為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奠定堅實基礎,劉邦稱他「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的這一名句,也隨著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而流傳百世。漢朝建立時封留侯,後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張良向劉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與霸王一戰」的計策,成功幫助劉邦擊敗了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名將項羽,成為漢高祖。

龍且(lóng jū),秦末楚漢爭霸時期西楚國猛將。是項羽手下第一猛將,與季布、鍾離昧、英布、虞子期為楚軍五大將。官拜西楚國大司馬。龍且自幼與項羽一起長大,情若兄弟。隨項羽叔父項梁起義,每戰皆親身奮戰殺敵,深得項羽信任。後與田榮合軍救東阿,大破秦軍於東阿。彭城之戰後項羽將西楚國僱傭的樓煩氏族精銳騎士盡數交由其統帥。在英布背楚之時,項羽命龍且點本部騎士往擊之。龍且與英布血戰,大破之,基本殲滅了英布的軍隊,英布在隨從親信的護衛下逃離九江歸漢。項羽聞韓信已舉河北,破齊、趙,而且想要擊楚,派龍且帥部往擊之,與齊軍聯合號稱二十萬。韓信與龍且大戰,詐敗,龍且輕敵,只率少數騎士渡河追擊,結果中了韓信水淹之計,導致龍且率領的少量騎士與大軍被分隔開,漢大軍轉頭反擊將龍且部騎士團團包圍,龍且力戰漢諸將,雖有萬夫不當之勇無奈敗局已定,終被漢騎將灌嬰部卒斬殺,楚軍一潰而散,項羽失掉了後期最強勁的幾萬精銳和心腹大將,被漢三麵包圍。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因避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漢族,周朝戰國末期趙國猗氏(今山西安澤)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對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當的貢獻。

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漢朝的第七位天子,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劉徹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子、漢太宗文帝劉恆的孫子、漢太祖劉邦的重孫子。七歲時被冊立為皇太子,十六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前141年-前87年),在位期間數次大破匈奴、吞並朝鮮、遣使出使西域。獨尊儒術,首創年號。他開拓漢朝最大版圖,功業輝煌。但是,漢武帝連年征戰,耗盡了國庫,導致民生凋敝,在位晚年發生農民暴動,並且在巫蠱案中冤殺無辜。公元前87年劉徹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葬於茂陵,謚號「孝武」,廟號世宗。

Ⅷ 一位歷史人物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時,有一段時間的處境非常悲慘。
有一次,孔子師徒被人困在陳國境內的荒野里,糧食吃光了,連續七天沒吃上飯,以至於孔子餓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車上。
孔子的弟子顏回為了救師傅,不惜拉下臉皮求乞於人,四處奔波,找來一點糧米,便趕緊拾柴燃火,燒起飯來。在飯快要煮熟時,鍋里飄出的香味使孔子來了精神,不禁抬頭觀看,正巧,他看見顏回正在用手抓出一把米飯填入口中。
過了不久,飯熟了,顏回首先盛來一碗,恭恭敬敬地捧給孔子。
孔子假裝沒看見顏回偷食之事,坐起來說:「剛才睡夢中見到我的父親,這飯若是干凈的話,我想先用來祭奠一下他老人家。」
顏回聞言忙說:「不行,不行,這飯不幹凈。剛才燒飯時,有些煙塵落入鍋中,棄掉沾上煙塵的米太可惜,我便抓出來吃掉了。」
孔子聞言大吃一驚,深為自己錯怪了顏回而內疚不已,這才知道「顏回偷吃」的真相,十分感慨。
孔子當即把弟子們召到跟前,說:「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從此,孔子更加信任顏回。
哲理點撥:即使是自己親眼所見的事情,也還得加以仔細分析才能避免出差錯。
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如果僅憑對事對人的表象就妄下結論,有時也難免出錯誤!

閱讀全文

與下列幾位歷史人物的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